如何看待所謂同一家護膚品公司不同品牌之間的技術共享?

如題,小xx瓶,小神仙水等平價產品崛起,號稱低價同效,美妝博主分成了兩派,力挺貴婦的一派在指出該些不靠譜的平價版的同時,宣揚貴婦品牌公司旗下的其他中端品牌,理由是雖然不同品牌線,但是是一個媽生的,所以技術共享,這件事該如何看待


不同品牌之間的技術共享有可能,但是並非必然。

技術都是針對性的,不同的客戶群體對於技術的需求是不同的。

貴婦品牌針對的客戶群體往往是年齡稍長的有經濟實力的朋友,因此在開發的時候會留意干皮,甚至雌激素分泌量下降的情形。

中端產品,面對的客戶群體往往是畢業一段時間的白領,設計思路不同,皮膚觸感和活性物選擇都有變化。

因此,刻意地把奢侈品級別的產品概念挪到中端,在技術上可行,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可能並沒有意義。

回到技術共享這個題目上,護膚品的底層技術已經多年未出現重大進展 加上公司之間不可避免的人員流動和全成分列表公開的強制要求,所以技術共享其實是一個大趨勢 ,不可阻擋。

換句話說,已經沒有哪個護膚品公司靠所謂祖傳秘方來贏得客戶了,價格差別的主要來源,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市場策略和營銷操作造成的,不來自於技術或者原料。


謝邀。這認為這個題目應該拆解為2個問題,一個是嚴格意義上的獨有技術共享,一個是配方base共享。

所謂的獨有技術共享,通常是取得了某項專利的成分,比如歐萊雅集團的玻色因,寶潔 SKII買斷的pitera, 聯合利華的專利硅油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通常是化妝品公司或是合作的原料商花了大的代價開發出來的獨有的技術。這些大公司每年都會有一些專利,然而技術與專利,真正有用的也不多。每家的獨有技術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所以一旦這些技術成果被檢驗出是有效的,而且有市場經濟價值的,那麼為什麼不在集團的其它品牌推廣使用呢?是好的東西就應該大範圍內使用。

其次是配方base的共享。化妝品其實也算是快速消費品行業,如何快速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以爭奪市場是市場部門的工作。而對研發部門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開發出又快又好的配方壓力是很大的。所有,各家公司都 有一個現有成熟的配方庫,裡面有主要配方的骨架,我們稱之為配方base. 這些都是成熟穩定的配方。一旦需要快速 上市產品,只需要從這些配方base庫中 選擇出來就可以,或者作為新開發配方的備用配方(假如新配方測試下來不合作,那麼會有老的配方base頂上來)。所以這些配方其實一直在使用的。設想一個情景:要在半年內新推出一個品牌,公司已經有配方了,為什麼還要重新開發呢?何不就用現有的配方庫里找個原型出來,添加點醬油級(很少量)的宣稱成分,比如植物提取物,或是其它可以值得宣稱的成分加進去,讓成分表看得有一點不一樣而已呢?這樣風險小,而且配方也是經過檢驗的配方,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所以,使用老的配方灌進新的品牌的產品中,這是種更加經濟高效的行為。

你說高低端品牌的料體成本太高用不起?實際上,護膚品(化妝品)中成本構成中,料體成本是很低的。所以,高端品牌所用的料體並不代表完全不能灌進開架產品中,實在不行話,減少一點點活性物的添加就可以了減少成本了。而高端產品用開架產品的配方,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某家大的化妝品集團內,都是用一個配方用一個配方號,用於集團內部各個品牌的。

總之,好的東西和技術就應該廣泛地用下去。而且,在不同品牌里共享技術與配方,這是最經濟高效的做法,也是市場選擇下來的結果。這並不奇怪。所以,我們講學會看一點成分表的話,你會了解到更多,更好知道如何買買買。

PS:其它相關文章可參見:

真魅:不同價位的女士護膚品成分和使用效果真的差別很大嗎?

記得點贊~


謝邀。

護膚品公司之間的技術共享?在商業競爭上看這幾乎是不可能。護膚品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們之間更可能的是相互技術封鎖。這就是為什相似成分的產品間功效是存在區別的。因為除了成分堆積之外,比如說是否需要改善一下成分的吸收和滲透,濃度,成分之間的比例搭配,pH值的調節,活性成分穩定型的維護等等。

當然前面的朋友談到了配方設計更需要的是根據消費人群來制定,這對於配方的Cost和盈利來說尤其重要,需要針對成本進行加減。

不過一般行內人看了配方也大都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也是為什麼護膚品配方很少看到有去申請專利的。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本人女生臉上長很多痘,怎麼辦?
如新(Nu Skin)的產品是否真的有效?
朋友被万色水母吸引了,这个商品怎么样?
有哪些專做補水保濕的護膚品品牌?
Daily Mail 報道的 Geneu「根據 DNA 量身定做護膚品」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TAG:化妝品 | 基礎護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