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國內學習Amazon Echo的成功經驗?

2017年CES上Amazon Echo Alexa風頭一時無二。正逢2016年人工智慧大熱,語音作為人工智慧技術比較直觀親民的表現形式,自然很容易地與各種當紅科技熱詞聯繫了起來。如何在國內做一款類似的產品以及成功的推廣?

如何複製Amazon Echo的成功?

中國消費者會需要怎麼樣的類Echo產品?


尷尬,自己挖的坑只能自己來填,那就權且拋磚引玉吧...

我們邀請Alexa最早的一批第三方語音Skill開發者、SayMosaic(Y Combinator S16)創始人劉宿莽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從2015年年中開始,在短短的一年半間見證了Echo是如何彎道超車的。

Amazon Echo在2016年賣出了超過650萬台,而在2015年則是170萬台,而預計2017年超過1000萬台。其中技術固然功不可沒,但是迎合了消費者的產品體驗和模式或許是更有意思的邏輯所在。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把自己與業界朋友一起觀察到的一些心得。

賣貨是王道

作為一個產品人,讓我們最感嘆的還是Amazon強大的銷售能力。2015年曾經出現了一些與Echo類似的產品(例如iVee)。這樣的公司往往在Kickstarter一炮走紅之後就無疾而終,而Echo在2015年的聖誕節購物季就表現不俗。2016年聖誕節,得益於更廉價的Echo Dot,銷量更是同比增長了9倍。

(Amazon 首頁推薦)

Amazon的銷售推廣不遺餘力:登陸Amazon的網站,Echo往往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逢年過節打折銷售,甚至捆綁智能家居產品打折銷售;在Amazon購物送貨的郵包都用印有Echo廣告的封條包裝;Echo出現在CEDIA等傳統行業協會的會展上……

應證了一句老話,只有賣得出去的好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編者註:換句話說就是,Amazon Echo就是能賣出去啊,人家有渠道啊!人家用戶體驗好啊!別跟我扯什麼人工智慧)

少既是多

如今的Alexa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軟體端有7000多個第三方語音Skill應用,硬體端嵌入了Alexa的產品幾乎覆蓋了智能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繼續擴張下去也許真的能「生態化反了」。

可早在2015年,Alexa Skill Kit剛開放,Skill Store只有10來個demo skill,Alexa自己也只能完成為數不多的任務,例如:簡單問答,播放Amazon Prime的音樂,播放Amazon的電子書,設置鬧鐘,設置提醒,遙控一兩款智能燈和智能開關。簡單的說就是比Siri能做的事情少,又沒有Google那麼能聊。

可是用戶對Echo的評論卻出乎意料地好。用戶們並不在意Alexa的陪聊能力到底有多高,也不在意Alexa聽懂複雜任務的能力有多強,他們的期望很簡單:

我不用走到你跟前,給你個簡單指令,你照做。

Echo很好地達到了這個期望值。首先,它是一個音箱而不是「機器人」,用戶不用去猜理所當然地明白它要能播放音樂。一個小驚喜是,Echo還觸類旁通地會讀電子書。有了這些,Echo作為音箱算是及格,用戶的反饋也就相對積極。反觀在「人工智慧」被過度宣傳的這幾年,不少產品過渡哄抬了自己的能力,導致用戶期望值過高,最終連及格也達不到。

在音箱主功能之外,Echo還能控制一兩款智能燈泡和插座。2015年是智能家居的「冰川期」,這個「不在風口上」的功能也並沒有多麼吸引眼球。可仔細看Echo在2015年12月以前的用戶評論,能開關燈給不少用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一句話開關燈的體驗遠比「講一個笑話」來得真切實在。「能做一點及格線以上的事情」,Echo通過這種方式俘獲了不少早期用戶,包括我自己的心。

想想那些年我們調戲過的Siri,似乎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樣子,可是除了被調戲,有多少人能準確說出它還能幹些啥?

少就是多。現在Alexa已經是紅紅火火的「操作系統+Super App」,這些或許應該歸功於剛開始它能幹的事情並不多,普通消費者能弄得明白,也就能說得出滿意不滿意。

一個額外的觀察,Echo的廉價版本Echo Dot(只需要$49.99)雖然很便宜,可以利用Alexa方便的控制其他設備,但是音樂播放功能比較弱。雖然Echo Dot出貨量很高,但我們觀察到不少身邊的用戶在使用Echo Dot一段時間後退貨了,這很可能因為它背離了Echo的成功邏輯:有一個基本的藍牙音箱功能。這個Echo Dot出貨量很高,反而有可能造成部分用戶群體的失望,尤其是家裡沒有智能設備的用戶,長期而言對Amazon未必是好事,「人們不會為了一個能和你說幾句話的設備買單」。

(編者註:換句話說就是,Amazon Echo是個不錯的藍牙音箱,同時能夠執行命令。這兩大基本特徵解決了用戶播放音樂等痛點從而讓用戶願意掏錢,還是那句話,和人工智慧關係沒那麼大。)

硬體是App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App是軟體的代名詞。提到Alexa上的App,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Skill。

Skill是Alexa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從Nest的控溫器,到福特的汽車,從Uber打車到Dominos訂Pizza,它豐富了Alexa的功能。但是鑒於語音交互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在Skill領域需要有更多的團隊做更多更細緻認真的工作,才能使Skill真正爆發。

然而,如果把App定義為一個操作系統應用的拓展,那麼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這一任務的是Alexa的周邊硬體。這既包括了通過通信協議被Alexa支配的硬體(例如Wemo開關),也包括了直接嵌入Alexa的硬體(例如Nucleus)。簡單地說,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擁有的Alexa支持的設備越多,跟Alexa交互就越頻繁。讓Alexa講笑話畢竟不是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但是讓Alexa開關燈,調空調,澆水等等,習慣之後每天做好幾次並不奇怪。加上智能硬體特有的「消費擴大現象」,通俗地說就是買了一個智能硬體如果滿意還想繼續圍繞它添置的現象,Alexa的作用在智能硬體的配合下會滾雪球一樣的變大。

一個題外話,雖然2016年我們見證了不少明星硬體產品的失敗,但Alexa的興起給了智能領域一個全新的增長點。智能硬體的未來或許由此打開了一扇窗口。

水管工工作

一個好產品需要創新,但是僅靠創新做不出一個好產品。這個觀點來自於Rokid CEO Misa,我對此很贊同,放在Alexa上或許也適用。Amazon雖然開創性地將Far Field Speech Recognition, Hands Free Voice Interaction, 以及AWS在雲端對語音反應速度的優化應用在了Echo上,但這些還不足以打磨出一個真正在各個方面讓用戶滿意的產品。一個消費電子產品的誕生除了光鮮的創新,還有大量的不那麼讓人興奮的「水管工工作」,譬如與各種服務和設備的API進行整合,費時費力。但是Amazon在這方面似乎執行得很好,這或許與它企業的文化有關。

舉一個例子,在Echo發布之後,有不少第三方的接入都是Amazon自己來做,與其競爭者相比,Amazon在這方面的投入似乎更多也更堅決。

中國的Echo在哪裡

當Echo在美國大紅大紫的時候,國內也有不少公司迎頭趕上,開發中國版的「Echo」。中國在Echo類產品上既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

從產品形態上來說,美國的party文化盛行,不少家庭都會購買小型音箱。Echo音箱的定位在這個環境下順理成章。但是音箱在中國家庭的普及程度如何,還有待考證。被中國家庭普遍擁有的硬體種類並不多,擁有這種屬性的每個品類都可能成為各個廠商爭相角逐的競技場。

從周邊生態來說,智能家居作為Echo的Wow Factor在美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少用戶在購買Echo之前就已經擁有Hue,Wemo等智能家居單品。國內普通消費者對於智能家居還比較陌生,而且各個廠商協議無法互通,這是一個壁壘。然而從積極的方向看,中國智能家居廠家眾多,生產製造成本相對低廉,安裝維護人力成本低,這又是優勢所在。


推薦閱讀:

信號處理需要什麼電路的知識?
當下流行的語音識別技術是不是發展錯了方向?
語音識別CTC演算法中,最後一個公式如何推導?
同是兩小時的錄音,能否對比哪個交談更多?能否數據化對比?
為什麼一般語音識別系統要選擇25毫秒或25.6毫秒為一個標準幀長?

TAG:亞馬遜Amazoncom | 互聯網 | 人工智慧 | 語音識別 | 智能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