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在當今社會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1,比如孩子必須孝順父母,之前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裡面周立波逼迫女孩認親那一幕,真看的醉醉的。記得以前看央視《法治在線》,當播到孩子不孝順父母的時候,幾乎全社會都在譴責孩子,沒人注意那些父母其實不是一般的差勁。
2,再者學生必須尊重老師,生活中無論遇到的老師有多渣,多過分,只要學生反抗,全社會都只會認為學生的錯。上中學時候偶爾會遇到放學後老師被毆打,有些時候你發現那些被毆打的老師從某種意義上根本不配做老師,可學校只會處分學生,社會輿論也是沒有一個認為老師不對的,因為那是老師。3,然後女人必須以男人為大,比如北方一些儒家思想發源地的地方,女人什麼三從四德,一定要伺候男人,以及還有一些不管自己過的有多痛苦,哪怕遭受家暴都不可以離婚,因為很丟臉,甚至遭家暴的女性離婚後大眾也會譴責女人多一點。問問大家這些完全沒有不需要邏輯的思想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題主可以自己推論,如果遇到題主說的情況,孟子會是什麼反應。之前我也有和題主一樣的想法,認為儒家總是提出一些反人性的道德要求。但是既然要批判,勢必先了解。於是我找來《論語》閱讀。
讀完後我的結論是,恰恰相反,儒家充分考慮到了人的私心,幾乎從沒有對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對於君子的要求,我認為是一個所有人跳起來夠得著的高度。
下面我摘錄《論語》中的一些「絕不提出過分要求」的段落,以供大家欣賞。
譯文引用楊伯峻先生的譯註。
2.21 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孔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呀。為什麼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
我的理解:孔子給了我們所有人參與政治的可行方案。一個人即使不去考公務員,一樣可以對國家社會的政治產生積極的影響。
7.11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是面臨任務恐懼謹慎,多謀而成的人。
我的理解:如果真要道德綁架,孔子大可號召大家「人定勝天」「不怕犧牲」。然而孔子並沒有這麼說。而以謹慎戒懼之心面對自己的使命,任何人只要有心有意都能夠做到。
7.12 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就是做市場看大門的我也干。
我的理解:夫子並沒有要求大家一定要去做「白領」「金領」,只要能賺錢,即使一些看起來不光鮮的職業,一樣可以干。
12.23 子貢問對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說,忠心勸告,好好引導,他不聽就算了。沒必要勸個不停自取其辱。
我的理解:孔子並沒有要求大家一定要做個沒有節制的諍友。如果朋友不聽那就隨他去,可操作性很強。
13.8 葉公告訴孔子:「我那裡有個坦白直率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孔子回答:「我們那裡坦白直率的人和你們不同——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直率就在這裡面。」
我的理解:孔子並沒有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號召大家大義滅親互相告密,反而很人性化拒絕了親人相殘的悲劇出現。目睹了蘇聯「大清洗」還有十年浩劫的我們,應該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體會。
13.24 子貢問:「一個人全村人都喜歡,這個人是好人嗎?」孔子說:「還不行。」 子貢又問:「一個人全村人都討厭,這個人是好人嗎?」孔子說:「還不行。最好的是全村的好人都喜歡他,全村的壞人都討厭他。「
我的理解:一個真正高尚的人,犯不著討所有人喜歡,犯不著花時間去取悅一些配不上的人。這不恰恰是反對道德綁架嗎?
---------------------------------------回答題主的分割線--------------------------------------
下面我們來看題主提出的問題。
1. 周立波逼迫女孩認親。關於孝道的理論依據,孔子在17.21陽貨中提到,」孩子出生後,三年以後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如果這個女孩從小被遺棄,這個條件不滿足,對這樣的父母不盡孝道也未嘗不可。
2. 孔子的確給老師也給學生訂立了不少標準。但是,絕對沒有」不準學生反抗「的條例。這一點可以在《論語》得到了確切的體現。
宰我是孔門最」冥頑不靈「的學生,對孔子的言論進行過多次」挑釁「。
比如嘲諷孔子的」仁「。
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一個仁人掉進井裡啦,他是不是要跟著跳下去呢?」(大家自行腦補泰坦尼克號的you jump, I jump) 孔子回答:「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比如嘲諷孔子的」孝「
宰我說:」(老師您說的)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時間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學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三年不去奏樂,音樂一定會失傳。陳糧吃完了,新糧已經收穫,燧木又經過了一個輪迴——所以守孝一年也就夠了。「不僅在言論上反抗,而且還身體力行——公然在白天睡大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3. 女人必須以男人為大?這個《論語》真的沒有說。但是也要承認孔子的局限,因為他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吐槽,「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販賣私貨的分割線---------------------------------------
坦率的講,給天下人訂立道德標準行為規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就以」忠於國家「這一點來說,如果讓大眾與國家共存亡,無疑成了」一億玉碎「的軍國主義;如果建議大眾對國家漠不關心,則又變成了一團散沙的」逃亡主義「。讀完《論語》,可以認為孔子在民眾與政府、父母和子女、當前與長遠、私德與公義的尺度分寸掌握的恰到好處。理論上講,如果天下人皆以此為準繩,應該可以達到一個各方滿意大家共贏的結果。
我真切的希望,儒學能進行一場像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一樣的現代化運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給這門古老的學說注入新的內涵。「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已經說了,這是「一以貫之」之道。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覆:「其恕乎」。已經高亮標出了,你問獨門心法、訣竅、這就是了。只要還記得有這個恕字,那麼哪怕是偽君子綁架其別人來也是心虛的。看某些假道學之言行,只能說什麼經都可以被念歪。
三綱五常是漢代的禮,孔子沒說過,當代的儒者也不會讓人們照搬這些東西。你用當代的標準來衡量它們,才是一種道德綁架。你的做法等於把中國幾千年的倫理內容都扣到儒家頭上,然後你以今天的標準,把某個時代的、大家都知道不合時宜的東西拿出來,然後就說這是儒家思想,這個是道德綁架,但是事實上你列舉的那些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儒者我都不會去照搬他們,也不會用他們去約束我身邊的人,因為禮是要損益的,漢代的禮有用的就保留,沒用的就丟掉,這才符合孔子的意思,別的時代的禮也一樣。但是這個禮怎麼損益,誰說了算,那就是關於義的問題,義是禮損益的原則。你這種做法,放在西方就等於這麼做,把西方几千年的包括奴隸制時代、包括中世紀、包括近現代所有的倫理原則都扣到他們的「二希」傳統上,然後你再從裡面列舉一些當代西方人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東西,就可以跟他們說你們的「二希」傳統都是糟粕,需要丟掉。但是事實上西方人誰會同意呢?再說說學生尊重老師和子女孝順父母這兩件事,儒家確實提倡孝道和師道,但是你認為現在引進的這種西方的教育體制下,師生關係還是儒家原來講的那種師生關係嗎?親子關係還是過去的那種親子關係嗎?而且老師是長輩,尊重他們並沒有錯,子女孝順父母也沒有問題,你只是把一些極端的個例拿出來,然後等別人贊同你了,你就可以打著「平等」的口號不去尊重任何人。再者,你說的周立波、那些媒體、無作為的ZF、還有發來譴責那些旁觀者、對待男女不公平的父母,這些人裡面有幾個是信儒家的呢?
說實話,能深刻理解孔孟之道的人都是尊重人權、倡導平等、極其重視人格獨立的人,比如伏爾泰。
所以別啥髒水都潑給祖宗。更新:關於傳統文化之降本流末,請仔細閱讀這篇答案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唯心主義的,現在國家大力宣揚唯物主義,是否可以視為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我只對題主說到的三個方面分享自己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孩子必須孝順父母」。這其實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是今人談孝道,總覺尷尬,尊奉者尊得詭異,批判者又太過刻薄。首先,儒家並沒有刻板要求一言一行聽命於父母。《禮記.內則》說,與其(父母)得罪於鄉、黨、周、閭,寧熟諫。
說的是父母若有大過,則不得不熟諫,否則明知父母有違道義還要看著父母那麼做,那是愚孝。只是對父母不能犯顏直諫,而是
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
寥寥數語,教給人們如何用合理的技巧(禮),曲諫,先讓父母高興,即使父母固執不聽,那麼仍然和顏悅色孝順父母,父母開心了,再慢慢說好話。我從中看到的是仁、義、禮、智、信,沒有看到一種道德綁架。其實孔子談孝道,在禮記中有一篇提到「太上不辱」,即不辱沒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然而人們往往幽居而志氣昏惰,所以古人習慣以輕喻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損毀。」講的是愛惜自己,連髮膚都要愛惜,何論他事?自重自愛,自強不息,從而讓父母以己為榮,這才是孝道。所以論語里,孔子認為孝悌為本,「本立而道生。」 至於認親一事,另作他論。子女三年不能免於父母之懷,所以有三年之喪,所以終身不忘父母之恩。但若從小寄養在別人家裡,我覺得應該把養父養母看成真正的父母,這也是天經地義。只是生母十月懷胎之情,不應忘卻,但無論如何選擇,他人不能指摘。
其實,我在美國求學,觀測到的是美國的同學們很少不講孝道的。他們多有選擇離家近的地方讀書,甚至放棄了top10的學校,只為能多開車回家看父母。「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他們往往和家人關係特別好,親戚之間相處也不錯。所以我在美國看到的,往往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是我國國情如此,人們大抵還是過著生存模式,在農村、小鎮,人們常常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鄰里不和、血親相爭甚至反目成仇。本來先賢立言以教,使人學而知之,篤行辨實,率性而復天命,以至道法自然,隨心所欲不逾矩,並沒有禁錮人性、理性。君子憂道不憂貧,養浩然之氣,不馳物於外,這真是解放人性了。只是,世道艱難如此,對於那些掙扎求存的人們,怎麼忍心苛責呢?世道變了,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至於那些抄後儒糟粕冷飯的,以道德要求別人的,要麼是天真,要麼是沽名釣譽,要麼是居心叵測了。正己化人。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所以,拿道德要求別人的,以儒者自居,其自命也妄。關於「學生必須尊重老師」。正巧我最近打算答「關於找一個差導師是怎樣的體驗」這個問題,這裡不敘。只是如孝道一樣,注意變通,切忌教條。凡事以仁義為先,注意依禮而行,否則是取禍之道,智者不為。
然而知易行難,心有所忿而形於色,人之常情。我自己在三九之年,卻也搞砸了一件事,沒能藏得住對前導師的不滿,以致鬧僵。在美國這種地方,得罪一個老師甚至一個圈子,其實也是很嚴重的事情。 說一句題外話,作為老師是要傳道授業解惑的,否則雖有師生之名,而無師生之實,那就算不得老師,路人而已。雖然如此,就算碰到奇葩,還是要注意禮敬,儘力而為吧。我自己做不到,因為一些自己的利益不爭取,別人是不會給的。孔子安仁,顏子不違仁,我讀書學聖賢之道,不自量力求仁,卻屢屢碰壁,貽笑大方。事世多艱。關於「女人必須以男人為大」,我沒有在先秦儒家典籍里看到任何這樣的敘述,有類似的話,但原話不是那樣表述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讀儒學要循序漸進,力求通經辨實,不惑於名。(非敢以之自居,但不敢不以之為期。) 男女從來應該平等,只是畢竟有先天受氣不同,所以分工不同。感謝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那些再打著聖人旗號行己私慾之人,終將為世道所棄。
來答此題,非是以筆墨玩弄光陰,實因心情抑鬱,不得不透氣疏解。最後,分享一句話,聊以自慰:忠恕之道而已矣。
盡己為忠(中+心),推己為恕(如+心),別無餘辭,正心誠意,一以貫之。
儒家哲學的精髓不在這些,儒家道德尤其在性別歧視方面是非常需要反省的。
儒家最珍貴的東西是它是所有宗教哲學中唯一一個不講死後世界的,這個有個學名叫做「終極寄託」。相比起來,佛教講輪迴,道教講升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講的是一種東西叫做「末日審判」。本質上,這些東西是在騙人對吧,至少在今天的主流科學思想來看,仙丹沒法讓你升天只能算是化學實驗,豬牛羊既不是誰前世轉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而是進化而來的。
但儒家給人的終極寄託有趣的多了,它說的是:你去做好(忠誠的、善良的、勇敢的)人吧,不為下輩子轉成高種姓,不為上帝給你個上天堂享受的機會,不為長生不老,只為你的子孫崇敬你,祭拜你,為你感到驕傲。
很務實,很美麗,同時不與任何科學哲學衝突。我認為雖然現在儒教在低潮,但終有一天,這會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我見到這種幼稚的「我們本意不是這樣的」辯護詞,我就覺得搞笑。
《論語鄉黨第十》孔子「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屏氣似不息」。
《孟子》:(孔子)三月無君則惶惶如也。
《論語 學而第一》第二節: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開宗明義就講明了,提倡孝就是為了幫助統治者維護統治秩序。
有人還引用《孔子家語》曾子故事說不提倡愚孝,《家語》長期是不被儒家之徒所承認的好嗎,被認為是偽書好嗎?曾子又何曾不曾愚孝,至死把自己作為父母的影子。
孔子還說什麼「危邦不居,亂邦不入」,這就是國家有難,老子就跑好么!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從方苞到熊十力都否定自漢代以後的儒家,然而我認為,儒家的病根是先天的,是娘胎裡帶來的,基因就有缺陷,只是到後來變成了顯性,發展了而已。孔子以六經為教,讀一讀儒家的基本典籍《禮記 內則》,這是關於家庭禮儀的規定,誰看了誰都會瘋掉的。誰要是再宗儒的話,請你先做到,好嗎?
根據史料和儒家士大夫的筆記記錄等,以上說法是得到了貫徹執行的。古代中國公認的模範家庭,往往氣象森嚴而肅殺。
宋司馬光《涑水家儀》:「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井…婦人無故不窺中門…婦人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 」丁元薦:夜坐…(集其子孫環列其父左右),非問不敢發一語,凜凜重足,肅若公庭。《四書反身錄·大學》李顒稱道曹端整齊門內:「夫人高年,參謁必跪,則是室家化也…諸婦皆知禮儀,饋獻整潔,無故不窺中庭,出入必蔽其面,則是婦女化也。 」劉宗周記:「視妻子如嚴賓,三子即老,猶不命之坐不坐,不命之退不退。其子記其父:其刑於家也…閨門之內肅若朝廟。」顏習齋自說「有志於禮,目標即閨門之內肅若朝廷。」對弟子說:「夫行乎禮,則閨門之內儼若朝廷,不亦貴乎!」《禮記 內則》
在父母舅姑之所…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游(在父母公婆跟前,進退拐彎都要態度莊重,升降堂階和出入門戶都要俯身而行)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在父母公婆跟前,不敢打飽嗝,不敢打噴嚏、咳嗽,不敢打呵欠、伸懶腰,不敢東倒西歪左靠右倚,不敢斜視,不敢吐唾沫、摸鼻涕。在他們跟前,感到寒冷也不敢加衣,身上發癢也不敢抓撓)……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女子出門,要以物遮面)【穆斯林既視感】
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兒子認為自己的妻子蠻好,但是父母看著不順眼,那就應當休掉)…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當兒子當媳婦的,不能有屬於自己的財貨、牲畜、器物,不敢私自借出東西,不敢私自給人東西)…
…男不入,女不出。男女不同椸枷,不敢懸於夫之楎椸,不敢藏於夫之篋笥,不敢共湢浴(不敢和丈夫在同一間浴室洗澡)…
…夫婦之禮,唯及七十,同藏無間(只有夫妻到了七十歲,兩口子才能不避嫌地一直同居共寢)我說你知道什麼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嗎?稍微了解一點儒家思想嗎?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可見,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君主應該成為臣下的表率,父親應該成為兒子的表率,丈夫應該成為妻子的表率,身處某種位置,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正人先正己,三綱非但不是奴役壓迫,反而是對上位者的約束,三綱並非是為臣、子、妻定的,而是給君、父、夫定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不解釋了,你會覺得這是壞的嗎?
再解釋一下「三從四德」: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十八句話06、三從四德
原文: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後者。《傳》曰:為父何以期也?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貳斬者,猶曰不貳天也,婦人不能貳尊也。——《儀禮·喪服》 之所以貼出那麼長的原文,是要著重提醒各位,「三從」僅僅指服喪儀禮上的三從,這是最需明確的。由於「四德」在今人眼中並不是非常大,此處就不羅嗦了。以下聽我細細道來。 為了便於理解這段話,吾人須先知《儀禮·喪服》之大義。傳統中國乃禮樂之邦,而喪葬禮俗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喪服」又是喪葬禮俗的一部分。所謂「喪服」就是生者為死去的親屬改變服飾以誌哀悼、追念之情的禮俗。依據生者與死者的血緣親疏關係或身份等級的不同,規定了五種等級的喪服制度系統,俗稱「五服」。依此是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緦麻服,同時,喪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喪服與喪期在《儀禮·喪服》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錯亂或破壞。其中,斬衰之服最為隆重而且喪期也是最長的三年。一般是「子為父」、「諸侯為天子」、「臣為君」服斬衰,這一最高級別的喪服表示死者之於生者為最尊貴的人。須服斬衰的情形共有十一種,其餘四種喪服亦各有若干種情形,限於篇幅與主題,這裡不一一介紹。但須知,古代對喪服守制是非常重視乃至是苛刻的。如服斬衰之喪者如是現任官員,必須離職歸家居喪守制,喪期結束方可復職。若國家一時離不開此人,須由皇帝下詔特批而不守喪,是為「奪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視為有違倫常,當事者承受之輿論壓力不小。萬曆首輔張居正因「奪情」事件而險遭同僚之彈劾,即其顯例。歷史上因未守喪制而遭受處罰者亦時有之,此不細說。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說明女子服斬衰之服的情形與道理的。其大意謂: 女兒出嫁了,只為其父母及父親之兄弟服齊衰一年之喪。何以如此耶?乃因為女性不能守兩個三年的喪期。何以故?男女有別也。其別乃在女子有「三從」,故其禮俗亦隨之變化,無專一不變的道理。哪「三從」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隨著父親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隨著丈夫生活,丈夫死後跟隨兒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時,以父母為天;已出嫁之後,以丈夫為天。女子不守兩個三年之喪期,猶如吾人不能同時有兩個天,女子亦不能有兩個最尊貴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時,本來須為自己之父母守斬衰三年喪。但因出嫁,不依賴父母而生活了,斬衰三年喪即轉移至夫家,若此時父母去世,則只守齊衰一年喪。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棄而回到娘家,則依然要守斬衰三年喪。這裡只關涉到喪服禮俗的問題,並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從誰的問題。謂女子沒有自由而倍受壓制,皆是後之好事者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之辭。由於「三從」離開了具體的文本與具體的社會禮俗而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遵從」或「服從」,再加上現代人受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多從個體自由與獨立的角度立論,則「三從」確乎成了女性的地獄。但這決不是「三從」之本義,在古代也沒有像現代人這樣來引申「三從」之義的。中國曆來重視孝道,如果夫死以後作母親的要無條件地服從兒子,則豈有孝道可言,簡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鮮有發生,但兒子無條件地服從母親的卻很多,如焦仲卿按母親的意願而休棄心愛的劉蘭芝,就是其顯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趙匡胤亦是依其母親的意思,將大位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
所以說,理解意思的話,這算不得什麼萬惡的吧?都不稍微了解一下就妄加評論,文革思維要不得啊!現在的人一提到儒家,就想到什麼愚民啊、壓迫啊、歧視啊,實在是對儒家思想的誤讀!事實上,這髒水不能潑給儒家,得潑給滿清,為什麼呢?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並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後來才知道這本來就是一句戲文。
那麼在先秦時,人們到底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以下是《左傳》記載的真實事件。
題目是:「晏子不死君難。」。 (齊國大夫)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左傳》是儒家經典教材, 儒家對於「君難」的看法是:「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就是說國君為了社稷國家去死,死得其所,我們就應該與之共同赴難,如果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麼大臣們又不是他的奴才,誰該去死呢?這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麼會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遵守臣道去死呢?」《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只從前半句去理解,還可以理解為專制暴力下的無奈, 但是有了後半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不是暴力下的無奈而是絕對道德律令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孔子家語·六本》篇里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蘇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回答說:「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 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孟子說:「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孔孟儒家要保持的是獨立人格,士大夫浩然之氣,毫無半點取媚討好之態。還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制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
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 司馬相如寫《難蜀父老》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穀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鑒論》)。 天下和君王的關係,儒家主張的是「天下為公」,(《禮記·禮運》)這點明代君臣也是有共識的。樊玉衡曾上疏萬曆提醒道:「皇上牽於皇貴妃體貌難處之故,優遊隱忍,甘以宗社為戲,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貴妃之天下。」。君主和臣民的關係,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那麼兩段話流傳至今,被廣泛誤解又是怎麼回事?滿清入關後,為了維護其滿清部族統治,奴隸制殘餘,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毫無顧忌的肆意歪曲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為其所用。康熙自稱:「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他自封是聖人在世:「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東華錄》卷五十一) 。 從此滿清皇帝成為活著的聖人,傳統儒家在君權之上的道統被其徹底顛覆,滿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為所欲為的同時。在精神上也成為「教主」。皇權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權力就是真理,徹底敗壞了儒學思想。 於是晏子所說的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就不再是事實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僅僅成為臣下不得不執行的命令,而且還源於起碼的倫理道德要求,要心甘情願,要感激涕零的去死。奴性成為整個社會的共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要求也就不奇怪了。滿清皇帝在把持了儒學語言解釋權之後,滿清「家有天下」、全面專制的觀念也發展到了頂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了更新的內涵。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里這麼罵呂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德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他把這句詩、把大一統歪曲到這種程度,他說:「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愛心覺羅的, 你們這群奴才到哪兒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呂留良)敢反對俺大清,這是忘恩負義!」。很明顯滿清皇帝把明代以來的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變為「君本專制」說,滿清皇帝既是教主,出言成「經」,從此儒學被閹割成了「奴學」。滿清王朝康雍乾之世「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實際上是試圖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凡是這種政權都是封閉的、保守的,極力壓制任何異端思想的,這和文明進步是背道而馳,同歷代中華政權有根本性的不同。 當代滿遺自由派尤為可恨的是:為了給滿清開脫,把「滿清奴學」強按到歷代中華政權,強加到傳統文化,栽贓到儒學,將儒學當作滿清黑暗統治萬惡之源的替罪羊。
《嚴厲批判滿清統治之必要性及民族理論問題之綜合論述》節選:
㈠ 滿清歪曲中國文化的一些簡單事實
1、禮教吃人么?比如五四時期批判吃人的禮教,也即所謂在禮教的約束下,婦女只要有稍微違背禮法之處,就可能遭受羞辱,甚至被剝奪性命。魯迅的小說《祝福》中就描繪了祥林嫂因為嫁了兩個丈夫,就遭受種種歧視,以至最後悲慘死去的故事。
可實際上,這種現象真是中國文化造成的么?我們不妨看看離清朝最近的明朝情形又如何?
稍微看一些明人的記載以及當時通俗小說中所描繪的情形,就可以發現事實就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此語雖得罪於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來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從人,原無定主。不但夫擇婦,婦也擇夫也。謂之人盡夫,亦可也」「即今國家律令……婦再適者,無禁焉。淫者,罪止於杖而已。豈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於士君子,而薄責於婦人女子也?」
可見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其實已經提出婦女戀愛婚姻選擇自由的觀點,和現代的認識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而且謝肇制特別提到國家律令,並不禁止婦女改嫁,對通姦的行為,處罰也很輕微。
那麼當時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只要看一下明人編寫的三言二拍,明代民間對婦女貞潔的問題同樣看的很淡,風氣相當開通。甚至有些在現在看來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在明代的社會裡卻表現出非常的寬容。
比如《喻世明言》里的第一個故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的老婆王三巧在丈夫外出到廣東經商作生意時,和別人勾搭成奸,蔣興哥回來得知,並沒有因此對王三巧如何打罵吵鬧,相反只是自己傷心之餘,寫了休書,聽憑王三巧改嫁。王三巧的父母並沒有怎麼責怪她,反而安慰她說「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別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後來姓吳的知縣聘王三巧為妾,蔣興哥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因為顧念曾經夫妻情深,把原來家裡的「十六個箱籠,原封不動,連匙鑰送到吳知縣船上,交割與三巧兒,當個賠嫁。婦人心上到過意不去。傍人曉得這事,也有誇興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呆的,還有罵他沒志氣的,正是人心不同。」。
再後來蔣興哥不慎誤傷人命,打官司,審理案件的恰好是姓吳的知縣,王三巧得知後,哭求知縣從寬處理。知縣在處理案件完畢後,為兩人之間真摯感情所動,就主動提出讓二人重續前緣,說「你兩人如此相戀,下官何忍拆開。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領去完聚。」
這個明代社會裡發生的故事,瀰漫的溫情與寬容,即便在現代社會裡都是很難看見的,現在如果丈夫發現老婆在外偷情,那還不恩斷義絕,夫妻彼此視為仇敵?就算離婚,恐怕也要為爭奪財產鬧得雞飛狗跳。
而且故事作者對王三巧描繪的筆調也很溫和,基本沒有什麼嚴厲苛責。從其所描繪的明代社會來看,所謂吃人的禮教,實在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
其實三言二拍里描繪的這類故事不少,總的來看,當時的社會非但不鼓勵寡婦守節,反而是鼓勵寡婦能夠改嫁;如果婦女失貞的原因並非是其自己的責任,親人的態度也很寬容;甚至確實是通姦放縱的情況,譴責的程度也並不特別嚴厲苛刻,相反有時候還給予一定同情諒解。
比如《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五卷《況太守斷死孩兒》中講的是明代宣德年間,一個丘姓人家,丘元吉,娶妻邵氏,夫妻兩人非常相愛,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哀痛之下,發誓終身守寡,結果男方和女方的親屬,非但不鼓勵支持,反而輪番上來勸說她不要守寡,「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後日長,勸他改嫁。叔公丘大勝,也叫阿媽來委曲譬喻他幾番。那邵氏心如鐵石,全不轉移。……眾人見他主意堅執,誰敢再去強他!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婦。』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雖做不得上等之人,還不失為中等,不到得後來出醜。正是: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作者的態度,也分明是不支持寡婦守節的,所以才說「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
比如《初刻拍案驚奇》的第六卷《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中說賈秀才的老婆巫氏,被人用藥迷昏後姦汙,賈秀才得知以後,非但沒有責怪,反而安慰她說「不要短見,此非娘子自肯失身。這是所遭不幸,娘子立志自明。今若輕身一死,有許多不便。」,後來賈秀才夫妻兩人合謀設計報仇成功,「那巫娘子見賈秀才幹事決斷,賈秀才見巫娘子立志堅貞,越相敬重」。這也是婦女儘管失貞失節,但其親人非但沒有因此對她心生嫌棄,反而「越相敬重」的例子。
再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第34卷中說「男女大欲,彼此一般,一人精力要周旋幾個女子,便已不得相當;況富貴之人,必是中年上下,取的姬妾,必是花枝也似一般的後生,枕席之事,三分四路,怎能夠滿得他們的意,盡得他們的興?所以滿閨中不是怨氣,便是醜聲。總有家法極嚴的,鐵壁銅牆,提鈴喝號,防得一個水泄不通,也只禁得他們的身,禁不得他們的心。略有空隙就思量弄一場把戲,那有情趣到你身上來?只把做一個厭物看承而已,似此有何好處?」
這也可以看出明人在男女問題上通情達理的態度了,遠不是後人所污衊的那種森嚴苛酷。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謂禮教殺人,其實是中國文化和思想在滿清統治下病態畸形化的結果,決非本來正常發展下呈現的面目。
即使是被黑得最慘的程朱理學,也遠不如你說的那麼黑暗!
所以,我們不應該把那些在滿清統治下被閹割和扭曲的,甚至是自己YY出來的「儒家思想」與真正的儒家思想混為一談。正本清源,還原儒家真相,才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要做到這些,批判滿清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說你就是滿遺,也許你也是無意的,我只是希望人們有這種意識。㈢ 不痛批滿清統治罪惡,恢復中國文化無從談起
不徹底嚴厲批判滿清,怎麼可能掃蕩那些潑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污水?怎麼可能樹立對民族文化的信心?
動輒曰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動輒曰吃人的程朱理學,把中國古人智慧的凝結完全一筆抹殺,中國文明的輝煌是怎麼創造的?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為什麼現在缺乏基本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國人自己在醜化自己方面真是不遺餘力!中國對自己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瘋狂醜化,全面抹黑的結果是徹底喪失了文化向心力,凝聚力,本來是一些普通的倫理道德,動輒扣上封建道德的帽子,封建思想的帽子。
西方對古希臘古羅馬是什麼態度,古希臘古羅馬有奴隸,有種種荒淫殘暴的現象,但西方人是否因此全面抹黑呢?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文明現在已經成了斷根文明,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要改變這種抹黑,要扭轉這種心理,首先必須弄清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原因是什麼,不能再讓中國傳統文化為滿清的罪惡統治背上黑鍋了。
魯迅那一代人,之所以要對中國文化進行如此激烈的批評乃至徹底否定,正是基於他們對中國近代落後原因的思考,基於他們對國人和社會所展現出種種醜陋猥瑣,卑怯麻木,愚昧冷酷的思考。
正如前面所說過的,他們的態度是嚴肅真誠的,他們沒有迴避問題,當年他們把問題歸咎於中國文化本身的劣根性,所以要激烈否定中國文化。難道今天我們反而要迴避問題么?
然而現在許多人採取的態度是裝傻,裝糊塗,矇混世人。對這個大問題完全繞過去,當作不存在一樣。一邊對滿清的統治歌功頌德,吹噓讚揚,另一邊高嚷著繼承傳統文化,什麼祭孔活動搞的不亦樂乎,《論語》《莊子》講得唾沫四濺,骨子裡依舊是那套苟且敷衍,瞞騙矇混的把戲。
魯迅曾經說「中國人向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人必須從此有記性,觀四向而聽八方,將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談全部掃除,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
這些話適用於滿清統治後的中國人,也值得今天的中國人銘記在心。在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如何評價滿清統治的問題上,絕不能再瞞和騙了,絕不能再沒有記性,再自欺欺人了。要麼繼續否定中國文化,繼續讓中國文化為滿清的罪惡統治背黑鍋;要麼正大光明,理直氣壯的宏揚中國文化,徹底揭露滿清統治的罪惡,這裡絕沒有什麼中間道路可以走。
如果我們今天迴避中國近代醜陋原因的問題,如果我們今天還是試圖和稀泥,裝糊塗,試圖一切都在欺騙與矇混在敷衍過去,那麼魯迅那一代人的思考與努力就真的白費了!
如果今天還是一邊倡導所謂傳統文化的復興,提倡所謂尊孔,另一邊依舊在對滿清統治大唱頌歌。那麼這仍舊是在閹割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仍舊是宣揚奴才文化。滿清尊孔,袁世凱,閻錫山,蔣介石之流也尊孔,不徹底批判滿清,那麼與袁世凱閻錫山蔣介石之流還有什麼區別?只能說這不是復興中國文化,而是繼續在對中國文化進行毀滅和侮辱!
如果是真誠的繼承發揚中國文化,就必須對滿清的統治給予最嚴厲的批判,最徹底的否定,只有認識到滿清的統治才是導致中國近代醜陋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那麼繼承中國文化,宣揚傳統文化才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事情,也才能真正找回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沒有這個精神內核,宣揚所謂的傳統文化再多,本質上都等於為滿清的奴才文化禽獸文化張目,中國的文明也只能是斷根文明。
進一步說,不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危害,許多迷霧難以澄清,許多偏見難以扭轉!也只有徹底嚴厲批判滿清,才可能對民族文化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有真切的認識,否則就算想恢復民族文化,也多半誤入歧途!
有些人也說要宏揚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怎麼宏揚呢?對上古時期的文化思想,包括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等在內的諸子百家推崇備至,而對中國宋朝明朝時期發展起來的諸多思想包括理學、心學在內,則全盤漠視,甚至徹底否定。
在這些人描繪的圖景中,中國的文化思想的黃金時期,頂峰時期是在春秋戰國,以後就是不斷倒退。而到了滿清所呈現的黑暗醜陋(這些人往往也同意批判滿清,當然這種批判更類似於撒嬌撓癢),則不過是這種倒退歷史趨勢延續的表現,而並非滿清自己的責任。
這種人表面上沒有對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全盤否定,甚至有時候還以竭力倡導者的面目出現,但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切斷了中國文化固有的血脈,看不到中國文化與思想在歷史長河不斷進化的過程,把滿清入關前的中國文化思想醜化成了不斷退化走向腐朽沒落,喪失生命力的東西。
這種看似尊崇中國文化,實則醜化中國文化的觀點,因為其所具有的迷惑性,帶來的危害可能更為巨大。
而這種觀點產生的根源,或者是因為無知而沒有充分認識滿清統治對中國文化的歪曲閹割到什麼地步,或者是有意識在為滿清統治者開脫罪責!其本質仍舊是在讓中國文化對滿清統治背黑鍋。
只有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罪惡,肅清滿清統治的遺毒,才能讓人們充分認識,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的頂峰與黃金時期,不在春秋戰國,而正在於一向被人詬病的宋明!宋朝與明朝發展起來的理學與心學體系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一次巨大飛躍,是中國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活力的文化,而不是某些心目中僵化倒退的文化。
我們現在就算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也絕不能再倒退到幾千年前,在孔孟的水平重新來過,而只能在明朝的理學與心學已經達到的高度的基礎上,再進行繼承與發揚,把原先被滿清統治打斷的傳統再接續回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如果一味採取原教旨主義,復古主義,一味認為儒家典籍,或者其他中國文化典籍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正宗,那麼這種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其實質與滿清統治下興起的所謂「漢學」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恰恰是戕害毀滅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書中對清代興起的所謂漢學實質有精闢的分析
「宋代產生的理學,乃是漢唐文化消化以後的產物。伴隨著理學的行進,是整個民族思維水平的提高。在高水平的文化基礎上,人們考慮各種科學問題的起點也高。 清朝漢學的興起,一方面是學術發展的必然,一面也是由於文化水平原本不高的清代統治階層,必須一切從頭做起,才能逐步接受和消化漢文化。雖然他們提倡理學,但整個清代的理學不能有所發展,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理解。而他們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1]
當然清代漢學的興起根本原因還是滿清禁錮思想的黑暗統治,使得真誠信奉與研究宋明理學本身就成為了禁區,成為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鑽入故紙堆得所謂漢學則相對來說更安全。但李申所說的「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這卻是一針見血的!
錢穆曾經感嘆說「繼晚村之後而言程朱宋學者,上之為陸稼書,下之為李光地。稼書已不能過吳、許。至於光地,程朱有鬼,不食其祭。然陸、李稱榮於當時,黃、顏見推於後世,惟晚村之說,晦霾不顯。」[2]
現在已經距離滿清結束統治近百年了,不應該再讓包括呂留良在內的眾多宋明思想家的名字與學說,再這麼晦霾不顯了!
可悲得是查一查呂留良的著作在近現代的印行狀況,只有清亡前1908年一個版本,此後似乎就根本沒有獨立的重印版本(收編在什麼善本叢書之類的不算),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通俗方便的渠道去看或者收藏其著作的機會。錢穆當初說「晦霾不顯」,現在依舊是「晦霾不顯」。這也不能不說可悲已極!
對當今的中國,提倡尊孔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甚至百倍重要的是為二程、為朱熹、為張載、為王陽明、王廷相、王艮、王畿、何心隱、羅汝芳、李贄、呂坤、高攀龍、顧憲成、張溥、王夫之、方以智、顧炎武、呂留良、顏元、傅山、朱之瑜(朱舜水)、黃宗羲等眾多宋明思想家或正名,恢複名譽,或褒揚其功績,宣揚其學說,使中國人能對中華民族這些傑出思想家,這些精神脊樑,文明載體敬之仰之,而不是棄之,唾之,漠視之,遺忘之!這些值得民族驕傲的人物本來應該是小學生都應該熟悉,都應該知道的,然而現在呢?
為這些人正名,為這些人恢復其本應享有的尊崇,其價值遠比舉行一百次祭孔大典或者在百家講壇上宣講論語有價值得多!
[1]李申 《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0頁
[2]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第96頁
所以說,你連一點最基本的了解都做不到,就YY什麼道德綁架,要點臉行不?
思想並沒有錯,錯的是人。
你們這些孩子畢竟too young ,等你們夾在老娘和媳婦中間做雙面膠的時候,就會體會儒家禮法真是太好了。不好意思,我直男了。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作者:蔡歷
鏈接:有哪些不違法也不違背道德,但是做了就會有咎(後遺症)的事情? - 蔡歷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邀請。首先,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把道德看成是一些外在標準,而有道德就是個人行為符合這些外在標準。當然,這樣的對道德的曲解是現代中國人的一般錯誤,並非題主所獨有。在中國傳統中,在儒家思想中,道德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內在於每個人的人心、人性之中,即心性之中。所以,道德並非去服從外在的標準,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本心本性。只要你按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事了,你不僅是有道德的,而且是「心安」的,問心無愧的,「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是孔孟的核心思想之一。「心安」就是題主所意指的」無咎「。」無咎「和道德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件事。當你道德時,你一定是遵從自己的本心、良心的,你一定是心安的,一定是」無咎「的。反過來說,當你心不安時,」有咎「時,你一定是違背自己的本心良心的,那你就是不道德的。這一點是現代人學習儒家學說的難點。我們受西學的影響,總是不自覺地,想當然地把道德看成是象法律一樣的外在的東西。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就在於,中國是內在道德,西方是外在道德。對中國人而言,每一個人天生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就內置於人心之中。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就在於他憑不憑良心。準確地說,西方從來沒有中國式的內在道德,中國的道德和西方的道德實質上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只是表現有點像,然後就用中國的「道德」翻譯「morality」。在西方,道德是對外在標準的信仰和遵守,在宗教時代,就是對上帝的信仰和遵守。人自身是沒有道義的,唯有上帝有道義。人只有通過信仰上帝,才可得到上帝的義,才可稱為義人。儘管現代西方打破了基督教,但是這種對道德思維依然是基督教式的,依然是外在的。所以,對現在的西方人而言,最大的道德就是遵守法律,其次是要有信仰。(微信公共號:新心性主義)對不起樓主
不是道德綁架人家以前是律法約束綁架是什麼意思?綁架就是說,拿個東西和你交換,強制的而且本來就是你的東西。理解了嗎?
這是入侵,不是綁架。人家沒想和你交換任何東西,你也沒資格和他講價,你給他很多好處,他並不會給你。綁架?
太看得起自己了。有人管殺人犯和強姦犯叫綁架犯嗎?好象沒有。道德不等於理性。道德是有道德的人之間交流的東西。你所說的事例是世俗的觀念,是一種不理性。跟三綱五德無關。另外,我認為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孔子作為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有必要對2000多年後的事負責嗎?在這兩千多年中,孔子的學說已經被注釋過數次。儒家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今天的人們自己沒能耐注釋儒家文化,用好儒家文化。子曰,「怪我嘍?」
這和儒家有什麼關係,現在能把論語看一遍的人能有幾個。就會幾句經典句子,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這儒家孔孟怎麼就影響你了?
你說的當然算道德綁架。但是他們這些人確實算不上儒家,他們至多算是被不夠純正的儒家思想影響的蠢貨。至於什麼算純正的儒家,抱歉我不懂。
不算,任何思想都有使用範圍的,不是說民可由之,不可教之嗎,誰讓你套用的。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既死,大盜乃止。
推薦閱讀:
※既然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還為什麼活著,或者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殉道是出自道家的理論還是儒家的理論?它到底是哪派的理論?
※老子《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怎麼理解?老子用了類比的方法得出這一結論,不太容易理解?
※在成為科舉考試指定內容之前,儒家是怎樣維持自己的地位的?
※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