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內陸乾旱如果是由於東部山脈阻擋海洋風及其水汽導致的、將削平山脈作為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如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謝邀。

先來看一張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

澳大利亞雖然四面環海,但氣候十分乾燥。其內陸地區的乾旱並非是由於你說的東部山脈阻隔水汽造成的,簡單來說共有四個原因:

1)副高:南回歸線貫穿大陸中部,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常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2)大陸輪廓:澳大利亞的大陸輪廓非常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部,導致水汽無法進入腹地。此外,大陸整體東西寬南北窄,從橫向上延伸了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區域;

3)離岸風和寒流: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離陸風,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兩者有降溫減濕作用,導致水汽不充足更難凝結成上升氣流成雲致雨。

4)地形: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勢太過平坦,對水汽不起抬升作用。

由於你的題目中提到了「地形」這一變數(把東部山脈削平),那我就把這點拎出來仔細講講。

澳大利亞東部有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大陸,緊靠東部太平洋,縮小了東南信風(從海洋吹來,增溫增濕)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範圍,從而使多雨區局限於東部太平洋沿岸,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而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人口。

如果把山脈填平,也就是說山地不存在了,即為山地變成平原,那會出現什麼情況?

迎風坡消失,降雨變少,綠帶效應減弱,自流井消失,澳洲的大自留盆地的畜牧產業全方位兜底。

在水汽條件同等的情況下,山地是比平原降水更充足的(比如同一緯度的華山降水就比處於平原地區的西安多)。一方面山地在陽光照射下升溫比平原快,容易產生較強的對流上升運動;另一方面,暖濕氣流會因為陡峭的地形被迫抬升。特別是在山地的迎風地帶,在風的助力下,其空氣的上升運動更為強烈,降雨也更加豐富。山都被削了,哪來的大雨傾盆,那些土澳分手的情侶就在一堆破土亂草里哭吧。

大分水嶺西側是大自流盆地,為澳大利亞畜牧業基地,其用水主要來源於自流井。在山還沒被削之前,豐富的雨水沿著岩層縫隙向低洼處滲透,水層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為承壓水。含水層在濕潤的東部山地出露並向西傾斜,一部分滲入地下的降水順著傾斜的含水層流向盆地中部。中部盆地的地面低於地下貯水層水面,再加上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壓力,若在此處打井,水就可以自動噴出地面,形成自流井。如下圖:

如果沒了東部山地,自流井極有可能將不復存在。到時候整個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用水鏈就得兜底重寫了。

最後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建議題主一定要嘗嘗澳洲國醬Vegemite,盡量舀上一大勺,從舌根到舌尖體驗完整,這樣你就再也沒有閒情逸緻去思考關於澳洲的一切無聊問題了。

Yes, Vegemite Stifles Creativity.


題主想削平的是這個3600KM長的The Great Dividing Range?

可行性是有,但問之前還是要評估下成本吧?

因為:

第一.要削平在這山上的首都坎村(Canberra)

經過100年的停戰,悉尼和墨爾本可能再次進入到搶首都的撕逼大戰,澳洲國立大學師生面臨顛沛流離在悉尼還是墨爾本這樣高房價的城市選新校區的困局,科研事業陷入停頓,世界排名瞬間下滑迅猛。還有近40萬人澳洲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官員需要進行移民安置,澳洲必然陷入1901年獨立以來的最大混亂。

第二. 炸平這山上的藍山公園(Blue Mountains)

我都不說悉尼人民會怎麼想,你打算怎麼給悉尼的華人旅行社交代?這可是國人在悉尼浪必玩景點,那麼多靠藍山養育的大巴司機將會另謀生路。

第三. 炸平大雪山(Snowy Mountains)

這是Murray河的發源地,墨累達令盆地的葡萄酒的消失,必然會讓南澳葡萄酒做大,甚至千金難求,而且面對乾涸的墨累河,澳洲東南部水利發電來源沒了,可以說澳洲基本也沒了。

第四. 削平昆州的土王八(Toowoomba)

這個城市是澳洲不沿海城市裡面人口第二,真正的花園城市,10萬人家家戶戶倒騰花園上癮的城市,曾經也是澳洲自殺率第一的城市,花季去整個城市的Queenslander配合花真的美的沒朋友,削平這個地方也會讓布村人民失去又一個可以浪的城市。

第五.澳洲特產動物也將失去家園

包含現在比較當紅的考拉,不要以為考拉跟袋鼠一樣滿澳洲跑的,這傢伙主要是依仗山上的桉樹葉子過日子的。

第六.這山以西的很多這種類型的農場都將消失

農場沒了,作為下游產業,那國內奶粉代購產業必將蒙受巨大損失,這麼大的損失你怎麼給澳洲代購黨交代?大家都指著奶粉代購錢交學費的。

總結:

你眼中山脈以西的土地:

我眼中山脈以西的土地:

其實除開副高和地形之外

我覺得各位也應該考慮下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07—10年布村大旱的5分鐘限水洗澡和2011年大洪水我都經歷過,要是真的自然現象就是移山這麼"簡單"處理下就好了,這是在洪水中的我校,三面環河就是這麼悲劇。

所以澳洲自然界很多時候對我們拿出來的改造方案都是這樣的態度:


下圖是你要的一望無際的平原。其實澳大利亞也類似,沒有很高的山脈,最高的科修斯科山才2230米

下圖為2100年全球溫度變化預測圖:注意青藏高原,像不像冷卻塔。

山脈海拔高,溫度低,對冷卻空氣中的水分,截留保存形成河流很重要,削平後水氣反而留不下。

最牛的解決方案是把東部的山挖了,在中部再堆起來,越高越好,再向四個方向挖人工河渠,不過工程量如其他答案分析根本不可行

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亞山脈的最高峰,頂部冬季積雪,有古冰川遺迹,1700米以下多為森林。由於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亞最寒冷、雪最多的地方,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即7月至10月,山的頂部及周圍地區由積雪覆蓋,因而成為越野滑雪的場地,也是澳洲知名的滑雪區。

你要削平科修斯科山,一大坨淡水冰沒了,連東部也會幹旱很多,山上流下來的雪水都不存在了。澳大利亞人會找你拚命

葛優挖喜馬拉雅山的方案可行嗎?

不可行,只會讓印度也乾旱起來,山脈的作用削弱了。除非反人類的直接將南坡水北引,或者挖完再在青藏高原堆起來一條高山山脈,完全類似於南坡水北引,工程量更大了,總之就是置印度不顧。

我不知道氣候學家怎麼模擬,個人的看法就是青藏高原是中國和印度的水源聖地,印度得益於高海拔落差和印度洋暖流,收穫更多。中國黃河長江都起源於青藏高原,能做的就是利用好現有水源。


十六年前,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騷年。

那一天,我在機車俱樂部裡面和全校的小夥伴一起聆聽了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葛大爺的一場簡短而精彩的講座。葛大爺的發言擲地有聲,猶如春雷,炸裂、德味、霸道,那時的我,只覺得腦袋裡閃過一道光線,不僅味蕾打開了,腦洞也打開了。

葛大爺當時是這麼說的:

然後葛大爺他話鋒一轉:

十幾年來,這個想法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對此,我只能引用葛大爺的另一句名言做以評價:

完。


不如把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整體北移幾百公里,讓澳大利亞北部變成熱帶雨林氣候,這樣就有了豐富雨水,降水再順著現有地形和河道向南流向大自流盆地就好了。


9/14修改:之前計算的數據有點失誤!但不影響結論

===================

從兩個方面回答你的問題:

1:土方工作量上根本做不到。

援引: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這座山能造多高? - 物理學 中的一個推斷:

人類的挖掘—轉移能力極限應該是10立方公里/年的規模。 這差不多是什麼概念?全人類一年不吃不喝,開動所有機器全來挖山,也就是能挖平一座1400米高傾角為30°的一個山坡。

東部山脈(Great Dividing Range)有多少座山峰呢?山脈南北長3500km,東西長160-300km,平均山脈高度從500-1600不等,最高峰2228m(Mount Kosciuszko)。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數量級,東部山脈的總土方量怎麼著也得有個1~10*10^8立方公里(幾億立方公里這麼個數量級)

比一個1400米的山頭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如果用炸藥來炸呢?炸完了山不過是山塌了下來而已。土方量沒有變化,不會憑空消失的,你還得想怎麼把這些土方運出去,堆在那兒還是會阻擋「東部海洋而來的水汽」的。

2:氣候系統沒法改變。

就算你真的把東部山脈抹平了,維多利亞大沙漠還是在那兒,因為這地方降雨少是因為受到副熱帶高壓所控制,副熱帶高壓因為常年有來自高空的乾燥氣流下沉,所以除非沿海,一般幹得可憐。你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大陸西岸緯度30°的地方,從海岸往裡面走都是沙漠氣候,北美的mojave desert,北非的撒哈拉一直延伸到兩河平原甚至是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智利的Atacama Desert:Atacama Desert。

以及和澳大利亞極其相似的南非:Kalahari DesertAmong desert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Kalahari most closely resembles some Australian deserts in its latitude and its mode of formation.

一般這種緯度除非沿海否則降雨量都少的可憐,所以踏平了東部山脈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反倒是我覺得東部海岸沒準會更加乾燥,因為少了一個降水迎風坡的效應

總結:沒有可行性。題主應該沒事多擼點,擼多了就不會想這些奇怪的問題了


甭提工作量和財力物力人力那些有的沒的了,誰敢哪怕在非正式場合以半官方姿態提出這個想法,他所面臨的將是媒體集體嘲諷、對立黨派公開炮轟,以及綠黨和環保人士的圍追堵截,最終自己仕途不保,且極可能是死在自己黨內要跟他撇清關係劃清界線的壓力下。

我很佩服題主的腦洞。


大約一個星期後,我們一幫導演應邀與老闆座談,地點也是在門頭溝的山裡,到了地方才知道原來是北京軍區254醫院。這家醫院的前身是一座古廟,所有的建築物都是依山勢而建,樓與樓之間有許多過山橋彼此銜接,看上去別具一格。

我們被引領著左轉右轉走進一個院子,看見一群人正圍成一圈讀報紙,這些人給我的印象是:小城市的知識分子。這時有人把老闆介紹給我們,又把我們一一介紹給老闆。我的印象中,老闆那天穿得很樸素,一件白襯衫,挽著袖子,腳上穿著一雙布鞋,看上去不像大財主,更像是機關幹部。

老闆含笑和我們握手,同時告訴我們,他正在組織公司的年輕人討論中國足球如何走向世界。之後,我們被讓進一間會客室,會客室的牆上掛了許多面錦旗和獎狀,桌上擺著蘋果花生,讓我想起了下部隊演出時受到的接待。

老闆手裡剝著花生,說話聲音很小,有點像自言自語。他說:我們現在從事的是第四產業,世界上有一些人手裡握有大筆的資金,但是沒有用,比如說銀行、基金會;世界上還有一些人充滿智慧,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但又苦於沒有資金,比如說各位導演。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那些放在那兒沒用的錢交給需要它的人,這就是第四產業。

他又說:我們現在正在論證一個驚天下的設想,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寬50公里的口子,讓印度洋上的暖濕氣流經尼泊爾吹進青藏高原,徹底改變那裡惡劣的生態環境,摘掉那裡的落後帽子,把青藏高原變成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我當時都聽傻了,很多天閉上眼睛,眼前就出現炸開喜馬拉雅山的畫面。事後,我問懂行的人,老闆的創意是否可行?得到的答覆是:扯淡!把喜馬拉雅山脈炸開一道50公里寬的口子,至少需要數百顆原子彈的爆破能量,爆炸後會產生兩種後果:一是,連青藏高原帶尼泊爾王國的生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至少上百年寸草不生;二是,一旦印度洋上的暖流吹到喜馬拉雅山的北麓,積雪融化,青藏高原下面的十幾個省全都會泡在水裡了。

雖然很扯淡,仍能看出老闆具有超凡的想像力。後來拍電影《不見不散》的時候,我忍不住,借葛優的嘴把老闆的驚世設想告訴了觀眾。沒想到,影片試映時,惹怒了幾位身為政協委員的科學家,寫信告到中央,說我們剽竊了他們的創意。北影隨即收到通知,由韓三平廠長親自上剪接台將有關台詞剪去。我得知這一情況後,哭笑不得,為我們竟擁有這樣幾位理想如此遠大的科學家瞠目結舌。

喜馬拉雅山啊,你可懸了!雅魯藏布江啊,你等著哭吧!

——馮小剛《我把青春獻給你》


首先澳大利亞乾旱根本原因不是高大山脈阻擋水氣,而是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常年盛行下沉氣流造成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陸的西部還有寒流降溫減濕,影響也挺大的

所以光消平山脈是解覺不了問題的,倒是東水西調能緩解一下中部的旱情


首先工程量很大,其次沒有什麼必要性。因為澳大利亞主要人口和城市在東部沿海,降雨量和氣候都挺適宜居住,中部的大自流盆地雖然降雨量少,但是依靠豐富的地下水也並不十分乾旱。

最後可行性方面有點吃力不討好,因為澳大利亞不像亞歐那麼大,並不會或者很難形成特彆強的季風,所以對於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


北回歸線附近的海岸東部如果要形成雨水充沛的地區,那夏季內陸一定要有低壓區。在印度和東亞是由於青藏高原帶來的低壓區,在北美是因為落基山脈和北美大平原帶來的低壓區吸引水汽深入內陸。而澳大利亞在南緯33度以南就是大海了,導致夏季內陸低壓區缺失,無法吸引水汽進入內陸,反倒是夏季副熱帶高壓區南移,從南回歸線附近進入到南緯30度左右,更進一步壓制了水汽進入,所以澳洲南部沿海反而是最乾旱的,東北部在夏季還能接受到一點季風雨。

澳洲地圖,紅線是南緯32度左右,可以看到南緯32度到南緯40度之間並沒有多少陸地,實際上要形成低壓區,必須要在30度到50度之間有大片陸地才行,北美洲的夏季風可以一直上溯到北緯55度的埃德蒙頓。亞洲蒙古高原在夏季也能感受到疾風影響,只是高原阻擋影響較小。如果澳洲在南緯30到南緯50度之間有大片陸地,那麼氣候就完全不一樣了。

有個例外是南美,南美南部也沒有大片內陸,夏季沒有內陸低壓區,但是有安第斯山脈阻擋,安第斯山脈西麓沿海地區十分狹窄,和同時洪堡寒流帶來的冷凝效應都削弱了南美洲西南部的副熱帶高壓。即便這樣阿根廷南緯30度以南靠近安第斯山脈的地方也是比較乾旱的,南緯32度的門多薩在山前地帶年降水只有不到200毫米,南緯40度的別德馬靠近海洋,年降水量才373毫米,而北半球類似緯度的紐約年降水量是1000毫米,天津也有550毫米的降水。說明夏季並沒有足夠的內陸低壓吸引水汽到來,南緯30度以北的地區降水較多時信風帶南移的影響。


79年不是試過一次,還弄個大坑出來(?&>


先打通一條9平方米的風洞如何?依靠風蝕作用自動擴張。

讓中國人來干,根據地鐵標準2億元每公里。


我不禁想起了葛大爺的研究理論:

「這是喜馬拉雅山脈,這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這是尼泊爾,山脈的南坡緩緩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氣候濕潤,四季如春,而山脈的北麓陡降,終年積雪,再加上深陷大陸的中部,遠離太平洋,所以自然氣候十分的惡劣。

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同共一道五十公里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著,把印度洋的暖風引到我們這裡來,試想一想,那我們美麗青藏高原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


初中時YY:要是把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削去,扔到太平洋上,那不僅改善中國西北西南地理環境,還能憑空多出一片大面積領土,鎮守太平洋


人有多大膽,就有多大鏟。


甘肅也很缺水,要不要考慮一下把藏區削平。


現代版愚公移中亞山么?中國內陸以及中亞地區因為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乾旱,能否把亞歐大陸一刀劈成兩半?


中國有考慮過在青藏高原炸出一條溝,引導印度洋水汽北上緩解南疆的乾熱,然而並沒有論證成功


削平??東部山脈要是沒了,整個澳洲大陸都會變成沙漠……理論上,如果在澳洲西部有一條高海拔且南北走向的山脈,澳洲大部分沙漠都會變成平原、湖泊…且可能出現大河…


可行性很低.

澳大利亞人太懶了,甭說削平山脈,就是修條配套的運石子的土路都要好多年.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學地理??
伊拉克到底種植什麼糧食?
為什麼1960年以後,幾乎沒有縣市從A省划到B省?
大運河江南段為何不直接取道太湖而要圍著太湖繞個大彎?
如何看待綿陽這座城市?

TAG:地理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