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國主義為何不將中國徹底殖民化?

有沒有出於對中華文化的畏懼


因為:做不到。

原因:

——1,無法徹底擊敗中國——

一,如果打滅國戰爭的話: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客場作戰打得過中國。(綜合國力決定了,西方客場作戰,無法滅亡中國。)

簡要說了:

1,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人口3~4億、軍隊70萬+。

2,有不俗的科技水平。(落後只是相對於西方殖民者說的。)

3,有龐大官僚集團、龐大的精英階層、意識統一的勞動階層,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強烈抵制。

4,距離遙遠,耗費巨大。(即使距離近的日本也無法在中國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徹底擊敗中國。如甲午中日戰爭,是滿清政府怕兩敗俱傷,被漢人奪權,不敢打了。)。

5,中國面積廣大,戰略緩衝地廣大,地形複雜,無法進行全面進攻過和佔領。

6,中國經濟總量龐大。

7,政治制度比較穩定,可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

所以:歷次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均不是以推翻清朝、統治中國為目的。

二,中國與西方殖民者歷次戰爭的失敗,均是因為:

1,殖民者並非以統治中國為目的,亦非推翻清政府為目的:清政府在戰勝無望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政權被漢人推翻,就簽訂合約了事;西方看到目的達到自然停戰。

2,歷次戰爭,均不是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亦未作全面的抵抗。

歷次戰爭,均在沿海省份進行,並未進行亡國戰爭,所以,中國方面參與戰爭的勢力極少。

如:

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湘軍、捻軍等漢族軍隊在互毆,根本沒打算支援北京清政府。

中日甲午戰爭:參與戰爭的主要是淮軍,清朝內部其他派系一片掣肘。

八國聯軍入侵:最強大的袁世凱派系勢力、南方漢族勢力們乾脆和八國聯軍私下議和,進行了東南互保,壓根就沒參與戰爭。

3,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列強打一個統一的清政府需要幾萬人就夠了,而日本侵略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仍然需要上百萬人的原因。

其實如果不是中國內部處於分裂狀態,日本侵華戰爭也不會取得那麼大成就。

——2,無法進行統治——

一,列強們統治不了中國。(沒有足夠兵力、經濟成本來維持統治。)

中國人民具有極其強烈的排外之心,尤其是面對西方人時,如果缺少清政府,那麼漢族知識分子和民眾就會直接展開排外戰爭,西方沒有足夠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統治。哪怕義和團也是以清政府為主力才平定的。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有足夠的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對中國的統治。即使統治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既然直接殖民得不到,為什麼還要直接殖民中國呢?

所以:西方各國採用的是依靠清政府,來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二,西方沒有管理如此龐大國家的經驗。

中國人口是3~4億,而各國人口頂多幾千萬,統治4億人口需要建立龐大的政府機構。

中國歷代統治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但是,西方國家沒有足夠實力(政客集團、文人集團、統治集團)組織這樣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中央政府,更別提在還有強大反抗力量下建立。

建立不起來這樣的政府,就更不可能統治中國了,只能依靠已經存在的清政府統治。

————3,中華文明高度發達————

對中華文化的畏懼……

有,但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你自己體會吧。

西方無法徹底殖民地化中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華文明是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1,西方殖民者之所以可以輕鬆統治非洲、美洲,是因為他們的文明並不發達,很容易就被西方文明徵服,採用西方的生活方式,穿西方的服飾,甚至說西方的語言。

2,但是中國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文化繁榮,經濟上在清代商品經濟都已經達到了區域分工、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步。

3,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直接損害了中國本土精英階層的經濟利益,百姓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仇外成為社會主流。

4,加上中國文明本身就有幾千年文明,中國精英階層到普通百姓,腦袋裡不是讓西方統治,而是:復興中華文明。

5,最重要的事中國有極為龐大的攜帶中華文明基因的知識分子群體。而且這些知識分子的國家認同、民族文化認識還非常統一,難以被西方同化。

6,所以:列強遇到輝煌的歷史,強烈的民族復興意識,強烈的排外情緒,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龐大人口民族的中國,自然知道沒有將中國徹底變成殖民地的實力。

7,所以:西方在見識到中國強大排外力量後,恐懼中國再次排外,於是致力於建立學校,傳播西方文明,培養親西方分子,扶植代理人。

類似情況:可以參考土耳其、伊朗。

————擴展1————

非要我說說元清?為什麼能統治中國,而列強不能?

好吧,就問你一個問題:現在台灣比元、清強大吧?為毛不能統治大陸呢?

1,自周朝開始到新中國結束,3000年歷史,只有一次草原民族,一次漁獵民族,統治全中國,多數時間是中原王朝壓著他們打,按在地上摩擦?

2,漢族政權滅了多少少數民族政權,甚至滅了多少民族,你數過沒?這就好像你殺了王者榮耀殺敵無數次,被殺兩次,然後你就垃圾了?

3,陽痿幾千年,勃起幾百年,還被同化,真的值得炫耀?

4,更何況,滿族自己都徹底漢化了,蒙古族統治全國50年就被趕出了中原。

5,再看蒙元鼎盛時期,全世界所有國家幾個憑實力,扛了蒙元主力進攻50年的?

6,再看整個歷史,蒙元也是草原民族唯一勃起的一次,而漢族又摩擦了草原民族多少次?

7,再說滿族,努爾哈赤是再明軍軍營里長大的,人家是明朝正規軍出身。

8,滿族崛起之後就開始吸納漢族流民,漢八旗你們沒聽說過?

9,滿族得以入關是因為李自成這個二貨跟崇禎這個蠢貨互毆,然後李自成全國鬥地主、抄家,導致北方地主階級集體叛變給滿族政權,這是歷史上偶然的巧合。

10,李自成乾的這事也是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事情,清朝入關得到漢族地主支持更是巧合中的巧合。

11,至於滿族可以統治中國,你沒看到滿族是全體漢化,融合漢族地主嗎?

12,你能讓西方、日本帝國主義學習漢語、用漢字,到中國後認中華為正統,全部漢化嗎?

13,顯然不能,西方列強不會漢化,只會推行自己文化。就好像,俄國沙皇不會跑來中國當天子,英國女王不會跑到中國當天子一個道理,那麼中國就只能類似印度那樣成為殖民地。

14,那麼作為擁有過輝煌歷史的中國百姓、社會精英,可以向西方學習,但絕對不會容許中國滅亡。

(參考奧斯曼土耳其、波斯、泰國、伊拉克、衣索比亞這些國家,擁有自己燦爛文明的,哪個肯被輕易征服?印度也是因為印度教這個逆來順受的異類宗教,加上國家碎片化導致被統治的。)

15,那麼西方就必須徹底滅亡中國,才能徹底統治中國。

16,於是就回到了正文所說的,做不到。

所以:就這樣。

(原諒我用了些文明辭彙,因為那樣更容易懂,說真的,給你們這些不懂歷史的解釋,好累啊,點贊吧。)

————擴展2————

還有說殖民過的地方繁榮。

你可以想像一下:現代中國沿海直接閉關鎖國一百年,沿海會衰落成什麼樣?然後你再開放沿海,沿海又可以進行對外貿易,又繁榮了。原因就是這個,人家來中國是為了市場、資源,沒市場、沒資源、不繁榮的地方,殖民者為什麼去?(所以在中國,不是說殖民者殖民過的地方繁榮,而是沒有繁榮潛質的地方,一點商業價值沒有,他們不去。)

至於香港的繁榮,那是建國後的事情了,相當於整個沿海就香港一個貿易口岸,能不繁榮?

這個,我會找適合的問題下面再答,到時候貼連接。

————擴展3————

沒寫列強互相掣肘,沒有一條心,集體徹底殖民中國是因為:

一,集體帝國主義根本不可能一條心。

帝國主義們根本不是一個國家,如果帝國主義們聯合成一個國家,沒準可以做到徹底殖民中國。

二,單個殖民主義單挑更無法徹底殖民中國。

不能歷史歸歷史,地理歸地理,政治歸政治,要聯繫起來看,不要盲信課本寫的都是真。

—————擴展4———————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差距不大。

英國是當時最先進國家,兩國想比,同樣是發射實心炮彈,同樣是木船,清軍火器化同樣到達到50%以上,武器也沒有太大代差,甚至清朝都沒認真準備戰爭(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英國對自己開戰了)。

打完鴉片戰爭,皇帝還是皇帝,完全沒感覺有多大鳥事。為什麼?因為戰爭在海邊打的,對王朝的統治根本就沒多大威脅,欺上瞞下,就結束了,停戰是最大原因是因為威脅了清朝財政稅收來源,打下去清朝損失更大。

你指望英國跨國半個地球佔領全中國?英國人自己都不敢想,滅中國需要後勤吧?士兵來源呢?如何佔領呢?

英國佔領碎片化的印度花了100多年,英國會跟中國單挑,跑來跟中國打一百年?你當清朝真傻到面臨滅亡都不改革的地步了嗎?

英國人當時都不敢想推翻清朝,現在有人嘴炮就能,嗯你厲害。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仍舊故步自封、英法因為工業革命突飛猛進,這時才真正拉來了差距。

能打進北京固然是英法很牛,固然是清朝腐敗透頂,可是不代表清軍就沒戰鬥力,英法聯軍打了半天,只有一支僧格林沁的精銳部隊和英法打了,其他的根本不上檯面。為什麼?

看當時情況: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持續了四年。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持續了十三年。

捻軍:1853年——1868年

雲南回民之亂:1857-1858年

發現什麼?同時期清軍面對的是數場戰爭,清朝自己都很危險。

但是:一個要了你的命,一個要你通商就行了,你會跟哪個拚命?所以:清軍主力實際上再跟太平軍,捻軍互毆。

再者,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這是推翻清朝殖民中國的好機會啊,為什麼不推翻?印度英國都敢佔領,若是可以,怎麼會放過清朝?

看看太平天國與清軍打起來的戰爭規模和戰爭範圍。

你當英法打了北京就完事了?真要統治全中國:還要深入中國腹地滅太平天國、湘軍、清政府、捻軍和無數造反的農民軍。以英法聯軍的兵力、武器彈藥、後勤跟得上?

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期:中國洋務運動展開,武器已經沒有代差!甚至:中國精銳軍隊武器比敵方還要先進,打不過是制度落後。

中法戰爭互有勝負:法國打了好幾年都沒拿下台灣,都沒攻進中國大陸。

甲午中日戰爭:前面已經說了,是因為李鴻章淮軍獨自跟日本打。

八國聯軍:是慈禧瘋了挑戰全世界。結果,漢族大臣們沒有幾個人管他。

其中中國也有輝煌的時候:

不說義大利這個二貨來侵略被趕走了的故事,

單說左宗棠領著一支軍隊就跑到新疆收復伊犁,這算是單挑了吧?俄國為什麼放棄伊犁了?清朝也真不是泥做的啊!

——————擴展5————————

課本沒告訴你:清朝敗的那麼慘,是漢族民眾、漢族精英、清政府,三者力量不統一,互相猜忌造成的。

比如,一二次鴉片戰爭:漢族百姓表示,關我鳥事。

一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可以打敗清朝的重要原因是:當時漢族百姓不是看熱鬧,就是當「漢奸」所有人都覺得天下是皇帝家的,管我毛事。

一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百姓看熱鬧,帶路黨(從這裡來的),提供後勤的,隨船做買賣的,打工的,應有盡有,眾多漢族軍隊沒打就跑。

但是:隨著列強經濟入侵,帶來的經濟災難,民間排外勢力愈來愈暴漲,到了後期變成全民排外了,救亡圖存運動越來越激烈,所有漢人都開始排外,你還覺得存在一個國家吃掉中國的可能?

漢族民眾,漢族精英、漢族軍隊湘軍、淮軍、楚軍、甘軍、捻軍、太平軍、北洋軍可沒一個希望洋人來統治自己。

當年清朝入關時北方地主、精英階層內亂,集體反叛李自成,容許人口只有20萬的清朝入關的情景已經不會發生。

那麼,哪個國家還能單挑滅中國呢?

————————擴展5——————————

課本沒告訴你:真正與西方拉開代差的是:中!華!民!國!

課本沒告訴你:清朝末年,八國聯軍入侵後,清政府雖然仍舊腐敗無能,但核心地區根本沒有受損失,仍舊在發展工業,很快重組了陸軍、海軍,經濟也快速恢復,工業成就一度讓世界刮目相看,出現崛起的跡象,清朝甚至還推出自己雄心勃勃的擴軍計劃,這時中國仍舊有保衛自己的實力。

課本沒告訴你:袁世凱後,民國社會的黑暗、倒退,比清朝有過之無不及。

課本更沒告訴你:真正摧毀中國工業實力的是民國。

整個民國,除了北洋軍閥下的張作霖、山西閻錫山重工業發展了,其他本來擁有重工的地區一直在混戰,工業體系崩潰、倒退,連清朝都大大的不如。

而罪魁禍首的那個人:不僅沒有多少推翻清政府的功勞,還非要在中國推行那套極不成熟三拳分力制度,不顧現實極力號召起兵反對袁世凱,然而卻沒有本事統領全局,以至於地方軍閥四起,社會倒退,經濟倒退,社會動蕩,國家處於混戰碎片化狀態,國家倒退到清朝都不如,人民生活堪比非洲人的地步。

名字我就不說了,有悖歷史常識,許多人接受不了。

————擴展6,bug在這裡————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嚴重問題,我被題目和其他答案誤導了,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

民國這段時間: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展開,資本主義國家才邁入帝國主義階段。

(之前是殖民主義,不是帝國主義。)

┻━┻︵╰(‵□′)╯︵┻━┻ 魂淡!掀桌子了,誰讓你把帝國主義和徹底殖民化掛鉤的。殖民主義對應擴展殖民地,帝國主義對應資本輸出的

———繼續————

中國:卻在軍閥混戰,才真正大幅度落後在了世界潮流之後。

這個時候:殖民主義慢慢演變成帝國主義,工業飛速發展,中國卻軍閥混戰,工業崩潰,日漸黑暗、落後。

就此,好吧,大家可以將以上答案看成:殖民主義(列強)為何不將中國徹底殖民化把。

帝國主義含義:

———————正文2—————————

帝國主義為何不將中國徹底殖民化呢?

這個問題可以換成:帝國主義為何不將中華民國徹底殖民化呢?

還是那句話:做不到。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看詞義解釋就差不多領悟了:帝國主義:一種政治主張,主要內容是通過奪取領土或建立經濟、政治、文化霸權而凌駕於別國之上。

1,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後,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開始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投資,貸款,收利潤)。

當時情況是,列強已經取得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權力,中國又有買辦階級為資本主義國家代理,自然發動戰爭就沒有了意義,反而清政府倒台對帝國主義而言並不利。

這時,對於帝國主義國家而言,發動殖民戰爭,擴展殖民地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既然打仗沒有意義,還有壞處,為什麼要打?

(除了日本,一直希望中國分裂,佔領全中國,事實上日本做到了,讓中國分裂了。)

2,同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伴隨著各國民族資本主義成長,民族主義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這時,殖民地開始覺醒,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層出不窮,削弱了帝國主義的精力。

3,隨著歐洲工人階級的崛起,自由民主思想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傳播,民主運動,社會解放運動,共產主義運動高漲,世界各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極大的抑制了戰爭的爆發。

參考一次世界大戰來看:一戰爆發是因為各國人為戰爭可以快速結束,最後百姓厭煩了戰爭,直接兵變,提前結束了戰爭。

假設只有一個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跟中國死磕的話:英,法,德,美需要跨過大洋和中國打一場滅國戰爭。

但是在那種政體下,可能嗎?議會通得過?百姓願意打?軍費誰來出?西方百姓可不是日本百姓,估計打到一半,那個資本主國家就要經濟崩潰,無產階級取得領導權,殖民地獨立了。

4,再往後,日本侵華,假如不是國共內戰、軍閥混戰、張學良不戰而退,日本也拿不下東北。

如果單挑,沒外國支援中國,也沒外國支援日本:沒有石油、橡膠的日本,航空母艦和飛機都飛不起來,汽車都沒輪子,去哪裡打全面侵華戰爭?

5,真要說具有將中國徹底殖民化的實力,可能與大家想的不一樣了。

帝國主義真正有實力將中國殖民化,也就是在原子彈發明之後了,這時中國毛澤東帶領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了,美蘇各自屯了夠消滅地球表面人類的核武器,要將中國徹底殖民化,除非美國蘇聯動用原子彈核平了。

然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完)

——————————————

轉載請著名作者。

圖片非原創,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刪除。

————————————————————

批評一個人:

阿特拉斯別聳肩:帝國主義為何不將中國徹底殖民化?

1,先看第一段。無歷史常識。

非洲落後不?美洲落後不?歐洲殖民者都沒放過。

2,第二段。語出驚人,博人眼球。

殖民主義是先進文明對落後地區的秩序輸入?那麼美洲土著被屠殺也是輸入文明嘍?印度財富被掠奪也是輸入文明嘍?販賣黑奴也是輸入文明嘍?

搶劫資源是主要的,附帶輸出那麼點文明就成功績了?強盜搶了你家媳婦和家產,然後帶來點文化,這就叫文明輸入嘍?

這種人都能混幾十個贊,三觀盡毀。

3,你再看看他其他回答,知乎用戶,基本是靠賣無知、賣底限、賣驚人言論,博人眼球的。歷史知識一知半解。

居然還有650多贊?!真是開眼了。

敢問,你到底是日本人派來的,還是美國人派來的?

————————我的其他文章——————————

我是你楓哥哥:有哪些令你細思恐極的冷知識?

我是你楓哥哥: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很少有像歐洲石制教堂宮殿這樣高大宏偉的建築?

我是你楓哥哥:假如爆發世界級戰爭,中國的盟友都會有哪些國家?為什麼?

我是你楓哥哥:為什麼部分中國青年喜歡幻想大國崛起?

我是你楓哥哥:為什麼越南人覺得廣東廣西人和他們同族,對他們有祖國般的感情?

我是你楓哥哥:世界上正在發生著哪些國內少有人關注的重要變革?

我是你楓哥哥:中國理想的省級行政區劃是什麼樣的?

我是你楓哥哥:政治正確最終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我是你楓哥哥:有哪些影響力被極大高估的歷史事件?

我是你楓哥哥:本世紀,中國有可能收復蒙古國嗎?

我是你楓哥哥:南宋怎麼做才能抵禦住蒙古的入侵?


連中國太落後,不值得殖民這種言論都出來了,你這是在貶低英美德日俄等八國聯軍的智商嗎?日本和沙俄為了東北打得頭破血流,日本和德國爭奪山東,常凱申作美國的代理人一度丟失大半江山,你覺得你爹們不值得殖民中國,你爹們為了殖民中國爭的頭破血流,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想做精神白人也要按照基本法,第一條就是不要覺得自己比爹聰明,謝謝。


殖民者倒是想啊。奴隸制解體不是因為奴隸主發善心,而是奴隸的大規模起義。自己不反抗,還指望著別人的良心?

「紅燈照,義和團,親兄妹,鬧的歡,一個心,殺洋官。」

這首歌謠生動地反映了「紅燈照」反帝的堅強決心。「紅燈照」英勇鬥爭的事迹,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地流傳著。他們說,「紅燈女兒,一入兵陣,視死如 歸,於槍林彈雨中,惟恐落後。」「中國自道咸以來,沿海防夷水陸各戰,望風奔潰」,「得此番小兒女一振疲癃,不特寒眾國之心,且壯中原之氣。」

義和團的英勇鬥爭,是中國人民的光榮和驕傲,是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它使侵略者親自嘗到了中國人民鐵拳的滋味,粉碎了帝國主義「瓜 分」中國的迷夢。帝國主義侵略軍的頭子瓦德西為此向德皇威廉報告說:「皇上誠然常有瓜分中國的思想」,可是,「不應忘去者,……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 蓬勃生氣」。「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於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 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對於這樣大規模的革命群眾運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熱情歌頌的。毛主席在他的偉大著作中,曾經一再高度評價和讚揚義和團運動的英雄業績,他把 義和團運動看作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重要的發展階段之一。毛主席指出:義和團戰爭是反抗壓迫者的義戰,它同一百年來中國人民歷次的革命戰爭一樣,「都表 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 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鬥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文化不能讓侵略者畏懼,侵略者只畏懼你的拳頭。


因為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雖然有僵硬之弊,但是有堅強之利。中國兩千年以來的制度的根本特色在於:集中。

首先,中國政府親自經營產業,這一個群體是一手拿錢袋子一手拿槍杆子。而西方國家是一個群體拿錢袋子,另一群體拿槍杆子。一個群體比兩個群體集中。

其次,中國的統治者是一個小群體而非西方的大群體。這個群體過去叫官,其他任何群體都跟統治無關,因為其他群體掌握的生產資料跟政府比不值一提。

官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神秘殿堂,政府中的極少部分才是官,其他的群眾與之打交道的都是吏。過去的官對應當今的體制內的由上一級組織部遴選決定的幹部,而過去的吏對應當今的體制內的由同級人事部遴選決定的幹部。

這個官的內部的神秘殿堂通過錢袋子槍杆子完全控制中國,其中的人數和中國的人數相比是非常少的。

並且即使這個官的內部,也通過對於國有資本的分配,和制度上的從上到下,來保證最終權力歸結於一人,就是皇帝。

帝國主義試圖經濟入侵中國,發現實際上做不到。

因為中國政府不是有多個資本寡頭組建的聯合暴力機構,這樣的體制下只要帝國主義在資本寡頭裡做分化瓦解的文章,就可以進而瓦解暴力機構,實現殖民。

中國政府自己是由這一個唯一的、巨量的超級資本組成,這種一元化巨量的身軀可以說非常難纏。而構成這一身軀的內部殿堂,是帝國主義難以染指的。

只有進入每一層的內部殿堂,才能瓦解它。帝國主義如果不進入中央政府的內部殿堂,就不能打爛中央集權,那麼地方政府就會因服從於中央政府(這是其內部利益格局分配與制度所共同保證的)。好不容易打爛中央集權,地方割據政權內部還有殿堂,也需要帝國主義繼續去進入。

說白了,權力集中就堅強。


以英帝國為例。

大英帝國形成的原動力並非文明的力量,而是商業的力量,是資本主義的力量。資本主義商業從興起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英國的烙印,帝國的海洋性質。

當英國取得印度大陸,有人建議帝國應當遷都德里,然後再殖民伊朗和中國西藏,這樣就會取得地緣政治的大陸心臟地帶,建立統治全球的帝國。然而,慣于海洋思路的英國人,最終沒有採取大陸帝國的思路。畢竟資本家的商業利益在海洋貿易中,而不是那片土地貧瘠的大陸。於是,大英帝國成了一個島嶼的收藏家,把海洋中鄰近大陸的島嶼作為殖民的首選對象,編織了遍布全球的商業殖民網路。這無疑是一個精明的商業策略,即可以利用島嶼與大陸的商業關係,取得大陸上一切商業利益,但卻不需要像羅馬帝國那樣,承擔繁重的、往往吃力不討好的治理陸地殖民地的政治責任。如果說大陸帝國征服之後要承擔起治理的責任,大英帝國則如同吸血蟲一樣通過商業的管道汲取大陸的資源,但不需要承擔任何政治或道義責任。就這一點而言,大英帝國毫無羅馬帝國的氣象,毫無政治使命感和文明抱負,和愷撒、屋大維這些具有偉大文明抱負的羅馬皇帝相比,丘吉爾、迪斯累利等帝國政治家充其量是精於打算、損人利己的可恥商人罷了。

所以,在大英帝國撤退的過程中,尤其注意培養地方精英的政治忠誠,實現幕後遙控;培養民眾的獨立公民意識,實現分而治之。表面上宗主國採取民主化進程逐步放棄直接行使殖民統治權,但另一方面將自己培養起來的政治精英推向領導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經濟和戰略利益。這種漸進撤退的「非殖民化」,就變成以退為進的「再殖民化」。 這也是大英帝國撤退戰略的精髓所在。


內燃機發明太晚,共產主義誕生太早


連個日本都不能徹底的殖民化,他們還能吃掉中國?

日本有攘夷鬥士,邊攘邊談;我朝有義和團,還有無數潛在拳民。這類有自己獨立軸心文明的國家,有誰被徹底的殖民了?


所有的問題,都是成本問題,這個也不例外。

就以八國聯軍時期來說,全面殖民中國主要面臨3個問題:

1.安全成本

中國體量巨大,以近代軍隊的推進能力和指揮效率要全面控制全中國需要的軍事安全成本過高。

2.行政成本

中國雖然國力孱弱,但作為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巔峰農業文明,傳統勢力對社會思想的控制力極強,中國文化本身又和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鴻溝,西方勢力無法直接插手文化政治領域的具體事務(非洲、拉美、印度西方人都可以派遣總督進行直接管理),實際的統治只能通過扶植無法完全控制的買辦政府來間接實現,這就造成了高昂且風險巨大的行政成本。

3.外交成本

列強不是鐵板一塊,中國這塊蛋糕牽扯到各方的利益。與印度這個獨立於亞歐大陸的半島不同,中國東邊有太平洋的美日,南邊東南亞有老牌殖民的英法,北邊有虎視眈眈的俄國,西邊則是紛爭不斷的中亞,地區局勢十分複雜,稍有越界即會成為眾矢之的,無論是獨吞還是瓜分,在中國的殖民利益勢必伴隨著高昂的國際關係成本。

綜上,在機械化部隊和無線電技術成熟以前,全面殖民中國成本巨大且風險極高,收益還很難控制,如英美這幫精明的商人是絕不會做賠本買賣的,日本人也只在20世紀有了現代軍隊後憑藉地緣和文化的相對優勢嘗試了一次,也以失敗告終。


它想,但做不到。

但不是因為畏懼什麼中華文明,皇宮搶了,圓明園燒了,還有什麼畏懼的。就是做不到。

一是中國太大,誰也吞不下;二是帝國主義太多,自己吞不下也不能讓別人吞。

三是(可以說最根本)中國人民不答應。


有案例,看看沙皇俄國「黃俄羅斯」計劃怎麼失敗就知道了。

論四次日俄密約與俄國的遠東政策

作者:雲繼洲

一、日俄戰爭前後俄國的遠東政策:

(一)戰前遠東政策由「和平經濟滲入」向「武力壓服」的過渡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沙皇俄國開始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此過程中,沙俄為了達到其在中國東北的「全面優勢」,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經濟攻勢,旨在藉助以「銀行和鐵路征服」為主的所謂「和平經濟滲入」政策,自然而然地實現其取代其它列強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兼并中國領土、控制整個中國,並雄踞遠東的狂妄野心。為了實現這個「宏大的計劃」,沙俄政府著手從各方面加緊準備,其中最主要的是成立華俄道勝銀行和修建中東鐵路。

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後,沙俄國內的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已經不再滿足於「和平經濟滲入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了,而是開始要求沙皇政權採取激進政策,即用軍事力量擴大新的國外市場。為了迎合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沙皇政府開始考慮「是否把滿洲也變成我們的一個省份」。

【1】於是,它借1900年鎮壓義和團運動之機,出兵東北,並實行了軍事佔領。1902年12月,尼古拉二世派遣別佐布拉佐夫前往遠東,直接著手制定遠東政策。1903年5月20日,由別佐布拉佐夫提出的以「武力壓服政策」代替「和平經濟滲入政策」在俄國政府「特別會議上獲得通過」。

【2】所謂的「武力壓服政策」主要內容有:第一,「留駐滿洲,不從滿洲撤軍,相反還要加強軍隊」;第二,「在維護我們在滿洲的軍事利益的幌子下染指朝鮮」,制止日本北進「滿洲」的企圖;第三,「禁止外國人進入滿洲」;第四,建議設立由沙皇任主席的處理遠東事務的大臣特別會議,在遠東地區設立遠東總督,以加強和協調對遠東政策的實際指導。

「武力壓服政策」代表了戰前俄國遠東政策的主體方向,標誌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進入到了顛峰時期。但它也直接導致了俄國與以日本為代表的其它列強的利益衝突,特別是擴大了日俄在「滿韓問題」上的衝突面,加速了日俄帝國主義戰爭的到來。經過日俄一戰,俄國慘敗,沙俄政府不得不一改以往在遠東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對其遠東政策加以重新調整。

(二)戰後聯日侵華政策的制定與出台

日俄戰爭,沙俄慘敗,實力大大削弱,其獨佔中國東北的美夢遭到重創。遼東半島租借地的喪失和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的覆滅,使俄國的軍事實力遭到嚴重削弱,更暴露了沙皇專制制度的極端腐朽,加速了俄國民主革命高潮的來臨,動搖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基礎。正如1905年8月31日《莫斯科新聞》刊登的一篇評論所說,俄國「由於其國際國內局勢而不得不同時進行兩場戰爭,國內戰爭和國外戰爭。如果說俄國未能以充分的毅力進行這兩場戰爭,那麼這多少是由於一場戰爭妨礙了另一場戰爭:俄國既不能充分集中力量來對付國外的敵人,也不能充分集中力量來對付國內的敵人」。因此,在帝國主義的爭霸鬥爭中,沙俄處於十分軟弱的地位。

為了挽救垂危的沙皇制度,沙俄統治集團急不可待地想緩和同日本的矛盾,避免國內國外同時作戰,以傾全力撲滅革命烈火。儘管戰後有些軍界要人和親德勢力大力鼓吹要加強俄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對日本進行「復仇」之戰,但彼得堡當局擔心的恰是日本利用俄國被削弱的機會,在外力支持下重新挑起戰爭,完全取代俄國在遠東的地位。直到1907年8月英俄協約成立,沙皇政府始終把避免這種新的戰爭危險,作為「俄國對外政策的目標」。【3】顯然,戰後的俄國要想在遠東與英、日爭雄,已力不從心;要想完全按照過去的路子實現其侵華計劃也是絕少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沙皇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遠東政策,「在一切有爭執的問題上,謀求同英、日妥協」,【4】以便確保現有侵略陣地,取得喘息時間,積蓄力量,伺機再來。

1906年4月,斯托雷平被任命為新設立的內閣總理。他啟用原駐日公使伊茲渥爾斯基任外交大臣。1906年4月初,伊茲渥爾斯基在《新時代》上公開發表了《俄國在遠東的地位》一文,詳細闡述了俄國在東方的虛弱地位,明確提出,要想東山再起,只有「把和日本的協調作為我們可靠的基礎」。【5】伊茲渥爾斯基被任命為外交大臣,是俄國政府決定改變遠東政策並向外宣告奉行聯日政策的重要標誌。

1909年11月,伊茲渥爾斯基在上呈尼古拉二世的奏章中提出「不顧美國和西歐列強的願望,由俄日聯合管理滿洲,甚至整個中國」,並將其作為俄國遠東政策的「最終道路」的方案。該方案得到沙皇的贊同。尼古拉二世批示說,「俄國現時應選擇的道路是十分清楚的,這就是在最密切的協議之上,同日本一起行動」。【6】於是,同日本相互勾結,共同主宰遠東,並在整個中國爭奪帝國主義利益,就成為日俄戰爭後俄國在遠東地區的基本對外政策,它是在當時俄國對外政策的重心重新轉向巴爾幹、近東地區的情況下,沙皇政府為了在遠東更加有效地獲取帝國主義利益而採取的一種策略,反映了帝國主義掠奪、侵佔別國領土的一貫的侵略本性。這政策從日俄戰爭後至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前,一直為沙俄政府所奉行,先後同日本簽訂了四次密約。

二、戰後俄國遠東政策的實施與四次日俄密約的簽訂:

(一) 日俄關係的緩和與第一次日俄密約

聯日侵華的遠東政策制定之後,俄國政府開始積極與日本接近。1906年5月,伊茲渥爾斯基下令駐日使館探詢與日本舉行政治談判的可能性。7月,又授權樞密官馬列夫斯基與日本駐彼得堡公使本野一郎開始商談。12月底,伊茲渥爾斯基親自向本野表示:「如能獲得日俄之間未來和平之確實保證,則不惜做出更多的讓步」。【7】接著,他又向法國新任駐日大使施阿蘭表示,俄國不僅願意和日本協商解決《朴茨茅斯和約》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且願意為兩國建立具有同盟性質的關係,締結一個總的協議。與此同時,伊茲渥爾斯基將英國記者狄龍根據沙皇政府意圖而在英國《現代評論》上發表的《俄國與日本》等兩篇文章交給本野,進行試探。文章主張:日俄雙方應在尊重《朴茨茅斯條約》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互不報復;俄方應宣布放棄主宰太平洋的圖謀,放棄1902年曾在中國東北佔有的支配地位;作為交換條件,日本應宣布放棄佔有海參崴、吞併庫頁島北部的計劃。本野隨即將文章摘要報告日本外務省,並認為這無疑表明俄國政府希望在上述文章指明的路線上,與日本政府簽訂協定。

日本國內,儘管有人主張與俄再戰,以迫使對方做出更多的讓步,但日本政府從其帝國主義利益出發,仍希望「排除兩國間可能發生紛爭的原因」,【8】因此,1907年2月4日,伊茲渥爾斯基向本野倡議以「鞏固對日友好」為目標,舉行日俄協商,簽訂「一般性政治協定」後,本野立即響應說,「準備討論俄國政府向他提出的各種具體建議」,日本政府也表示「極為歡迎」。尼古拉二世對此感到「十分高興」。【9】雙方隨即於2月18日開始談判。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沙俄充分暴露了貪婪的侵略野心和狡詐的外交手腕。它先提出僅包含兩條抽象條文的草案,中心內容是互相援助各自的侵略權益,沒有涉及有爭議的實質問題。它還利用日本吞併朝鮮的貪婪慾望,極盡威脅利用之能事:一面暗示對日本吞併朝鮮不會持有異議,但要求得到相應的補償;一面又以日本如不接受沙俄的要求,就難以締約相威脅。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與沙俄並無二致,為了在朝鮮問題上求得沙俄的支持,不惜拿中國的領土作交易,一再對其做出讓步,最後承認外蒙為沙俄的勢力範圍。這樣,在犧牲中國和朝鮮的基礎上,兩個侵略者達成了協議。1907年7月30日,伊茲渥爾斯基和本野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彼得堡簽署了《日俄協定》,這一協定由公開協定、秘密協定、附款和換文四個部分組成。公開的協約虛偽地宣稱承認中國獨立和領土完整以及尊重機會均等主義,而密約則徹底暴露了條約的侵略本質。密約的主要內容是:1、劃定俄日兩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2、沙俄保證不干涉日本吞併朝鮮;3、日本承認中國的外蒙為沙俄的勢力範圍。【10】

第一次日俄密約的簽訂,標誌著俄日侵華聯合戰線的初步建立。沙皇政府由於調整了對日關係,不僅穩定了其在亞洲的陣腳,而且可以在日本的默許下向毗鄰的中國其它邊緣省份擴張,一步步實現其侵略目標。因此,該約簽字後伊茲沃爾斯基立即就談判的「圓滿結果」向本野表示「誠摯的祝賀」,歡呼兩國關係從此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1】內閣總理大臣斯托雷平在隨後召開的特別會議上,也一致肯定俄日協定「是我們(俄國)外交的勝利」。【12】

(二)日俄聯手與美國爭奪東北與第二次日俄密約

第一次日俄密約之後,俄日開始接近。俄日的接近,引起日美關係的疏遠。戰前在中國東北(集中在南滿)擁有可觀的貿易利益、戰爭中曾大力支持日本的美國,依仗其雄厚的財政實力,打著「門戶開放」、「利益均等」的旗號,以日本為主要競爭對手,力圖從控制東北三省的鐵路幹線入手,插足東北,進而取代日俄兩國的地位。

鐵路利權是戰後美國在中國東北企圖獵取的首要目標,也是它與日俄爭奪的重點所在。1905年8月,即日俄和約簽訂前夕,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估計南滿鐵路即將轉歸日本,便立即赴日,向桂太郎首相洽購該路。這是美國為達到上述目標採取的最初步驟。哈里曼打算先掌握南滿鐵路,然後再向俄國購買中東鐵路,以此作為實現其野心勃勃的連接歐亞的「環球運輸系統」的第一步。【13】由於日本堅決反對美國分享對俄戰爭的成果,無意履行在東北三省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諾言,不容許美國資本在南滿有立足之地;再加上美國嚴格控制日本移民入境,日美猜忌日深。而俄國也不願意輕易放棄具有戰略意義中東鐵路,所以哈里曼等人的活動沒有成功。

事實上,日俄兩國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於1907年7月簽訂第一次日俄密約、確定各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之後,已大大加強了它們在遠東的國際地位,並在中國東北建立了排斥任何第三國,特別是美國資本的壁壘。對於清政府有關恢復東北主權、發展地方經濟的任何活動,日俄兩國也無不加以阻撓和破壞,特別是當這種活動受到第三國(主要是美國)支持時更是如此。「法日協定」(1907年6月10日)、「英日協定」(同年8月31日)的簽訂,使得英、法、日在遠東攜手,愈使日本在東三省橫行無忌;美國在遠東陷於孤立,清政府連「以夷制夷」的故伎,也難於施展。

為了對付美國的競爭,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日俄協商,積極支持沙俄在北滿的侵略活動,也無意削弱它在遠東的地位;同樣,沙俄政府苦於國力不足,歐洲多事,也願意在遠東「維持現狀」,保持日俄均勢,繼續奉行聯日侵華的方針。中東鐵路是沙俄侵略中國的戰略據點,尤其在沙俄喪失南滿鐵路後,中東鐵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顯了。因此,沙俄不會主動放棄這一侵略特權。但在1908年冬,正當美國收買東北鐵路計劃一再碰壁的時候,沙俄突然散布消息,詭稱要出讓中東鐵路。沙俄駐美財政代表維連金還奉政府指令,同美國資本家希夫談判關於贖買東北鐵路的計劃。他向希夫表示:如果日本同意出售南滿鐵路,俄國也將出售中東鐵路。顯然,這是一個陰謀,目的在於製造假相,助長美國的錯覺,把其矛頭引向日本。

美國果然中了沙俄的圈套。1909年12月,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向日俄等國提議,建議有關國家借款給清政府,贖回東北鐵路,置於借款國組成的國際機構之下這就是通稱的「諾克斯備忘錄」。這個「備忘錄」特彆強調「美國政府有理由希望俄國政府對這種計劃予以善意考慮」。【14】美國還竭力說服沙俄「在滿洲事務上同美國攜手」,【15】共同對付日本。但這種期望完全落空了,反而成為日俄進一步勾結的觸媒。由於這個計劃主要是針對日本的,因而遭到日本的強烈反對。而沙俄則認為這是與日本結盟的大好時機。伊茲渥爾斯基在內閣會議上說:「日本人將不可避免地因企圖奪取其根據朴茨茅斯和約所取得的最有價值獲物而憤怒地反對美國人,這在政治上對我們無疑是有益的」。【16】為了「推動日本進一步與我們接近」,【17】伊茲渥爾斯基在收到「備忘錄」的次日(12月8日),立即對日本臨時代理大使落合謙太郎表示:「希望在回答美國之前,先同日本政府協商」。【18】於是,雙方頻繁接觸,互相交換復文、草案,統一口徑。

1910年1月21日,兩國同日答覆美國,一致拒絕了諾克斯計劃。

沙俄的這種主動倡議,向日本暗示了兩國有可能進一步勾結起來;面臨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日本也需要尋找同盟者,因此乘機向沙俄提議締結新的協約。而這正中沙俄下懷。1910年2月15日,俄國駐日大使馬列夫斯基得到本國訓令,「可以著手就未來政治協定的要點初步交換意見」。【19】同年4月初,日本大使本野返任,雙方立即在彼得堡和東京同時舉行談判。在會談中由於雙方在侵略中國、共同對抗美國的問題上毫無爭執,因此談判進展順利,不到兩個月就達成了協議。1910年7月4日,雙方代表在協約上簽字。

第二次日俄密約也分為公開的協約和不公開的密約兩部分。與第一次協約不同的是,新約首先刪去了舊約中有關承認中國獨立和領土完整以及尊重機會均等主義的規定,而增加了在各自勢力範圍內「自由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和「進一步發展特殊利益」等內容。【20】毫無疑問,所謂「自由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和「進一步發展特殊利益」,其含義就是吞併中國的東北。其次,新約增加了兩國「互相協商」的條款,取消了舊約中關於「使用和平方法」的限制。這就意味著雙方已經建立了帶有軍事性質的同盟關係,而這個同盟既針對中國,也針對美國。對此,密約表露得十分露骨。不言而喻,第二次日俄密約事實上是俄日相互勾結、吞併中國東北、對抗美國的帝國主義侵略同盟。

同利害關係最密切的日本帝國主義結成侵略同盟,對俄日戰爭後的沙俄來說,這是它推行黃俄羅斯計劃、爭霸遠東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自朴茨茅斯和會以來,沙俄不擇手段,施展各種陰謀詭計,歷經五年的時間,終於達到了這一目的。於是曾經的敵手轉化為同盟者,日美關係被離間分化,英日同盟也失去了原來的價值。這樣,沙俄在遠東的地位獲得根本改善,從而可以無所顧忌地大肆向中國侵略擴張了。

(三)日俄勾結瓜分內蒙古地區與第三次日俄密約

1911年10月,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盤踞在遠東地區的各帝國主義列強密切關注中國國內形勢的發展,力圖保持並伺機擴大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和特權。沙俄政府利用革命發生後出現的混沌局勢,積極策動外蒙封建王公叛亂,並寄希望於俄日聯盟在此計劃中發揮作用。而日本政府則企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出兵中國東北,與俄國一道兼并滿洲。因此對俄國的意圖即做出回應。1912年1月21日,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一個具體方案:「第一,明治40年7月30日《日俄秘密協約》附加條款所定分界線應該加以延長;第二,以張家口至庫侖間之大道為界,劃內蒙古為東、西兩部分。以此為界,日本政府承認俄國在該分界線以西部分之內蒙古享有特殊利益。俄國政府承認日本國在該分界線以東部分之內蒙古享有特殊利益。兩締約國約定,互不進行任何可能損害對方特殊利益之干涉行動」。【21】

日本的目的,除了控制毗連「南滿」的內蒙古東部以外,還在於由此進入直隸,從而獲得威脅北京、天津的有利的戰略地位。關於延長瓜分東北分界線的第一條,由於日俄兩國都能從中獲得同等利益,因而雙方並沒有多大矛盾。但第二條卻觸犯了俄國的利益。以張家口至庫倫間之大道為界瓜分內蒙,其東西面積雖然大體相同,但經濟價值卻大為不同。因此俄國堅決反對這一分界線,並決定將這一問題作為談判的重點。2月20日,沙俄向本野大使遞交照會,駁回日本的提案。由於日俄兩國都想控制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談判開始就碰到了障礙。

善於外交伎倆的俄國在實行遠東政策時對自己的盟友日本非常了解,知道對方急於摸底,因而顯得不慌不忙,遲遲不拿出它的方案,藉以增加對方的困惑和不安。果然,日本政府在久等不見俄方動靜後的3月19日,由外相內田電示本野,表示準備在劃定內蒙古分界線問題上讓步,將分界線稍向東移動,以內蒙古東部四盟和西部二盟的境界線為雙方的分界線。沙俄見時機成熟了,便在面交本野的一份備忘錄中明確表示,新協約中應寫明「日本承認俄國在中國西部地區享有特殊利益,同意以北京經線劃分兩國在內蒙的勢力範圍」。【22】日本內閣認為可以再讓一步,同意以北京經線劃分兩國在內蒙的勢力範圍,但「在協約條文內公然承認俄國在中國西部享有特殊利益,則帝國政府無論如何不能同意」。【23】

俄國政府力圖將這次密約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半個中國,以圖全面劃分兩國在華勢力範圍。因此便以中國福建作為談判的籌碼,表示如果日本能接受俄國的要求,則俄國政府也可同意在條約中寫明「俄國承認日本在福建享有特殊利益」。【24】日本政府認為這樣一來將使日俄新協約「涉及中國全面問題」,【48】難保不引起它國反對,因此當即予以拒絕。俄外相又提出「以交換秘密文件形式加以規定」,【25】本野再次加以拒絕,並以強硬口吻說:「如果俄國政府堅持此種主張,帝國政府不得不中止此項協約談判」。【26】俄國見日本政府態度強硬,只得收回這一要求。

以沙俄撤回上述要求為契機,日俄談判從此急轉直下,迅速達成全面的協議。7月8日,第三次日俄密約在彼得堡正式簽字,主要內容是:一、劃定兩國在東三省西部的勢力範圍,分界線的走向與1月24日日本政府提案中的第一點建議相同。二、以北京經度為界劃定兩國在內蒙古的勢力範圍。【27】這個密約嚴重地損害中國主權,破壞中國領土完整,是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強盜協定。

綜觀第三次密約的締結經過,可以看出俄國在實施遠東政策時其固有的貪婪、狡詐的本性暴露無遺:辛亥革命時期它利用中國的動蕩局勢,在長城以北展開大規模的領土掠奪活動,帶頭再次掀起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與日本的談判過程中,沙皇政府始終堅持將俄國在中國西部地區享有特殊利益一節寫進約文,力圖把新協約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半個中國,全面劃分兩國在華勢力範圍。它的胃口之大,就連密約的倡議國日本也不能及。沙皇政府第一個提出以北京經度劃分兩國在內蒙勢力範圍的倡議。協約第二款關於這一問題的規定,實際上照抄沙皇政府的提案。沙俄根據這一款不僅牢固控制從庫倫到張家口的交通要道,為進一步向直隸省滲透獲得了便利條件,而且把它在內蒙的勢力範圍比尼古拉二世內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向東擴展了經度兩度之遠,【28】其貪婪野心足見一斑。

(四)日俄軍事同盟的形成與第四次日俄密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遠東的注意,從而給日本提供了一個單獨活動的舞台。沙俄從歐戰爆發之初就將部署在遠東的兵力陸續調往歐洲戰場。為了避免日本趁機填補真空,覬覦遠東領地,同時也為了保護和擴大在華的利益,沙皇政府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與日本的「友誼」。加之沙俄工業落後,槍炮彈藥不足,在戰場上俄軍連吃敗仗。為了改變這種軍事劣勢,沙皇政府急需得到更多的軍火。當時英、法自顧不暇,唯有日本有資格充當俄國的主要軍火供應者。以上種種原因,促使沙皇政府力求同日本密切合作,支持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擴張,以換取日本的好感。1915年3月13日沙佐諾夫致函總理大臣戈列梅金說:近幾年內,或許幾十年內,俄國需要向遠東最強大的國家日本謀求友誼與和平,並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俄日兩國在中國事務中採取相互協助的政策,我以為對我們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非常合乎願望的」。【29】

由於在歐洲戰場上沙皇軍隊屢戰屢敗,損失很大;新編的部隊急需武器裝備,軍火供應不足的狀況日趨嚴重。因此,儘管沙俄政府明知日本獨霸中國的計劃並不符合其侵華利益,但仍本著其遠東政策,持犧牲中國的既定方針,一方面加緊鼓吹俄日親善,並呼籲日本在武器方面給予廣泛援助。另一方面,竭力慫恿袁世凱屈服投降,聲稱:「如果中國人想避免軍事佔領的嚴重後果,他們必須立即無條件地接受日本的最後通諜,以免日本人借口不滿意中國的答覆而著手採取強制手段及嗣後擴大其要求範圍」。【30】

這一勸降活動表面上似乎是為中國的利害著想,實際上完全著眼於沙俄自己的侵華利益。沙俄的這一舉動頗得日本政府讚賞,而在日俄關係日益親密的氣氛中,沙皇政府趁機得到了所急需的軍火援助。在獲得所需軍火的同時,沙俄開始加緊研究如何利用中日條約進一步擴大俄國在「北滿」的侵略權益,並藉助日本的力量維持在華的侵略利益。因此,從歐戰一爆發,沙俄便積極主張將俄日同盟發展成為軍事同盟,並且一再變換花樣,甚至不惜放棄某些侵略特權,引誘日本上鉤。

而日本政府則把歐戰視為「天賜良機」,企圖乘歐洲列強無暇顧及遠東的時機,獨霸整個中國。但由於其提出的 「二十一條要求」把妄圖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的野心暴露無遺,導致全中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日愛國運動,英、美、法等國也向日本發出反對照會,而此時唯獨沙俄積極支持日本,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日本統治集團為了「將來列強在中國的競爭不致出現太不利於我的形勢」,【31】才確定了與沙俄締結軍事同盟的方針。

1916年,俄日兩國經過半年多的談判,於7月3日締結了第四次日俄密約,同樣分為公開的協約和不公開的密約兩部分。條約規定:「兩締約國承認,雙方重要利益需要中國不落在有敵視俄國或日本之可能之任何第三國政治勢力之下,將來遇有必要時,須開誠交換意見,並協定辦法,以阻止此種形勢之發生」。又規定:「若上條所舉之協定辦法,締約國之一須與上條所指第三國宣戰時,則另一締約國,一經請求,即需援助,且兩締約國,在未得彼此同意之先,不得單獨媾和」。【32】這就是說,俄日兩國已經建立了以徹底瓜分中國、獨霸遠東為目的的軍事同盟。這是帝國主義侵華史上最狂妄、最富侵略性的軍事同盟。

第四次日俄密約更是表明了俄日兩國企圖通過軍事合作而聯合瓜分中國的極大野心。

前三次日俄密約的目的是瓜分滿蒙,規定和鞏固兩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範圍,而第四次密約則進一步將它們的利益範圍擴大到全中國,目的是要憑藉兩國在軍事和地理上的優勢,與其它帝國主義列強爭奪走中國的霸權。密約中所指的「第三國」實際暗指美國,因為自日俄戰爭以來,美國一直是日、俄兩國的頭號競爭對手。同時,此「第三國」也兼指德國,目的是要防止它有朝一日在中國捲土重來。此外,密約的矛頭,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向英國。

三、俄國遠東政策及日俄密約與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變化

(一)對東北亞各國的影響

戰後俄國遠東政策的推行與四次日俄密約的簽訂,嚴重損害了中國和朝鮮的主權、破壞了兩國的領土完整。通過簽訂四次密約,俄國勾結日本,瓜分了中國東北、外蒙古和朝鮮。雙方在中國地區的這種政治格局,直到俄羅斯帝國覆滅,幾乎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儘管俄國沒有最終達到與日本聯盟的目的,也沒有徹底消除彼此的敵對情緒,但這一政策終究是結成俄日聯盟的重要手段。

戰爭以前,英日同盟是日本向東亞大陸擴張的唯一可以依賴的國際力量,日俄密約則為日本提供了比英日同盟更有力的外交支持,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日本充分估計了這一點,立即加以利用,並以咄咄逼人的態勢,掀起向朝鮮、中國攫奪政治、經濟權益的高潮。1907年7月24日,日本強迫朝鮮簽署第三次《日韓條約》,使之徹底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對俄國而言,日俄密約的簽訂,既保障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地位,又成為俄國在遠東推行新的「強硬」政策的轉折點。俄國政府正是憑藉與日本的聯盟,不斷對華挑起新的事端,如修訂中俄商約,策動外蒙獨立,使中國邊疆出現更為嚴重的動蕩。

日俄密約的簽訂,是對美國遠東政策的強硬回答。它表明,日俄兩國企圖永遠把美國拒之於東北之外。美國要想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擴大力量,掌握時機。因此,美國積極著手組織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四國銀行團的出現,表明國際金融資本為宰割中國的利權,由激烈爭奪走向妥協和結為同盟,從而形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一種新形式,體現了帝國主義發展成熟時期的國際政治的一個新特點。而日美矛盾的發展,越來越成為遠東國際政治形式巨變的重要根源。

日俄密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日俄兩國在與列強爭奪中國的鬥爭中取得了有力地位。從俄國方面說來,日俄密約的簽訂,意味著日本對俄國在公報中申明的所謂調停中蒙的各項條件,以及調停失敗後俄國將要與外懞直接建立關係等內容不加反對,從而大大加快了攫取外蒙的步伐。

1912年11月3日,俄國悍然與外蒙叛亂集團簽訂了《俄蒙協約》及其附約《俄蒙商務專條》。通過這兩個條約,把俄國置於外蒙監護者的地位,又使其攫取了遠遠超過中俄歷次條約所規定的種種特權。這一強盜行徑理所當然的遭到中國人民的反對。但袁世凱政府卻屈服於沙俄的壓力,承認了外蒙的「自治」。

(二)東北亞國際關係的新態勢

日俄密約是兩國為協調它們在遠東的爭端而締結的,因而與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並對這一地區的國際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日俄密約與英法協約、英日同盟條約、法日協定、英俄協定連在一起,非但消除了英日同盟與俄法協約原有的對立,而且使之融而為一,使英法俄日四國通過各個雙邊條約的密網,結成為一個集團。

至此,20世紀初東北亞地區帝國主義相互關係的大調整基本完成。

日俄密約的簽訂,不僅突出了日本在東北亞國際關係中的地位與作用,使其實力得到大大增強,成為侵略中國最兇惡、最主要的列強,而且推動了日本大陸政策的發展和演變。以第三次日俄密約為契機,「滿蒙經營」、「滿蒙問題」作為新的概念,出現在日本政府的對外決策之中,並且成為直至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戰爭和全面侵華政策的核心。事實上,日本政府1915年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的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早在辛亥革命時期的第三次日俄密約簽訂之後便已經開始形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乘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和盤託了出來。

俄日軍事同盟是在十月革命前一年最終締結的,這說明,沙俄在其行將滅亡的前夕,還在做著妄圖通過推行其遠東政策達到瓜分中國、主宰遠東的美夢。但是,二月革命的炮火終於一舉埋葬了沙俄帝國主義,它的黃俄羅斯計劃也永遠地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1917年12月19日,蘇維埃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沙俄與日本簽訂的四次密約,這些密約和它們所反映的當時沙俄政府所奉行的遠東政策一起成為沙俄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

參考書目:

1、《沙俄侵華史》第三、四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2、步平等著:《東北國際約章匯釋(1689-191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1987年版。

3、辛培林等著:《中俄密約和中東鐵路的修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1989年版。

4、常城、崔丕:《世界列強與東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6月。

5、丁名楠著:《帝國主義侵華史》(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注釋:

【1】 維特:《維特回憶錄(1894-1905),第二卷,第174頁,柏林,1922年版。

【2】 蘇聯國家檔案館:《日俄戰爭》,第9頁,莫斯科,1925年版。

【3】《紅檔》雜誌,第2-3卷,第26頁,莫斯科,1935年。

【4】【俄】羅曼諾夫:《帝國主義在滿洲》,第546頁,列寧格勒,1928年版。

【5】【俄】羅曼諾夫:《日俄戰爭外交史綱(1895-1907)》,第661頁,莫斯科,1955年版。

【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中譯本),第233頁,商務印書館, 1980年。

【7】【俄】別斯圖熱夫:《俄國對外政策問題上的鬥爭(1906-1910)》,第167頁,莫斯科,1961年版。

【8】【俄】庫塔科夫:《朴茨茅斯和約》,第100頁,莫斯科,1961年版。

【9】【日】田中直吉:《日俄協商論》(中譯本),第307、305、321、321頁, 北京,1966年版。

【10】《日本外交文書》第40卷,第1冊,第184頁。

【11】《紅檔》雜誌,第2-3卷,第36頁,莫斯科,1935年。

【12】凱南:《哈里曼傳》,第15頁,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13】【美】費維爾:《美國與中國(1906-1913)》(中譯本)第58-59頁,三聯書店,1955年。

【14】中國現代史資料編委會:《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第355-357頁。

【15】【俄】羅曼諾夫:《日俄戰爭外交史綱(1895-1907)》,第662頁,莫斯科,1955年版。

【16】【俄】馬里諾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日關係史綱》,第81頁,莫斯科,1974年版。

【17】【俄】馬里諾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日關係史綱》,第77頁,莫斯科,1974年版。

【18】Ефремов:《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1907-1914)》,стр. 81,Москва, 1934 г.

【19】【俄】馬里諾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日關係史綱》,第83頁,莫斯科,1974年版。

【20】步平等著:《東北國際約章匯釋(1689-1919)》,第441-442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27】Ефремов:《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1907-1914)》,стр. 57、72、74、76、78、85、156,Москва, 1934 г.

【28】-【32】Комиссияпо изданию документов эпохи империализм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эпоху империализма (документы из архивов царского и времен- н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1878-1917гг.)》, стр.362、464、124、560、88,Мосва,1931-1938г.

雲繼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

領袖:「欲拯救中國唯有靠俄國的干涉」

從1920年到1921年,經過一年時間,只徵集到了56名成員;從1921年到1922年,從56人只擴大到了197人,這種組織發展速度相對於他們急切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標,其力量相差不知多少。這也是為什麼他在黨內公開宣稱:「欲拯救中國唯有靠俄國的干涉」。

  正在共產國際積極籌備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之際,1921年夏傳來美國準備就太平洋及遠東問題在華盛頓召集國際會議的消息。美、日、英、法重新坐在一起討論遠東問題,這使俄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深感其在遠東離間和利用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矛盾的策略遭受挫折,因而極度擔心帝國主義各國會重新勾結起來反對和干涉蘇俄。

  為了同華盛頓會議相對抗,原定於蘇俄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召開的大會,1922年1月被移到蘇俄的首都莫斯科召開了。在開會之前,幾乎各個與會代表團都在主辦方的授意下,發表了反對華盛頓會議的公開聲明。而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在開會伊始,就把會議引向了反對帝國主義、擁護蘇俄和掀起蘇維埃革命的方向。他宣稱:戰後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亞洲和遠東問題正在「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點」,帝國主義正在加強它們在遠東的競爭,「當今最強大的政府,四個最暴虐、最反動的帝國主義政府,即英國、法國、日本和美國在華盛頓締結了一個條約」,「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來到了。按照季諾維也夫的說法,遠東各國人民的政治選擇將會成為世界政治「天平上舉足輕重的法(砝)碼」,而「真正解決遠東問題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打敗日本資產階級」。(見《遠東各國勞動者代表大會速記錄》中,季諾維也夫在第l、2、4次會議上的發言,複印件由已故石克強(舍維廖夫)教授提供。)

  顯而易見,鼓動遠東各國人民掀起反帝特別是反日的群眾鬥爭浪潮,是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儘管某些俄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或多或少仍舊抱著世界革命的幻想,一心指望這次會議能夠使遠東的民族解放運動達到加速世界革命的程度。但會議畢竟使中國共產黨人明確了他們所面臨的首要任務。這就是:「把中國從外國壓迫下解放出來,實現土地國有,推翻督軍統治」,為此應該首先支持和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進行鬥爭。(見《遠東各國勞動者代表大會速記錄》中,薩發羅夫在第8、10次會議上的發言。)

  遠東各國勞動者代表大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共產國際向各國散發的反對華盛頓會議的各種宣傳品也沒能激起中國人的興趣。馬林在他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工作報告中談到這方面的情況時,不無遺憾地表示:華盛頓會議「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沒有激起像當年凡爾賽會議所激起的那種政治憤慨……沒有直接反對華盛頓會議的普遍性的運動」。(《馬林給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報告》,1922年7月11日,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近代史所編譯:《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光明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頁。)

  美國推動召開華盛頓會議的中心目的,是彌補巴黎和會的不足,並解決各國列強,特別是美、英、日三國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相互關係及其地位問題。它固然同巴黎和會一樣,包含著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要使三大強國在這一地區承擔明確的和平義務,消除相互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在太平洋地區確立國際新秩序,以及抑制日本在中國的單方面擴張行動。

在這方面,三大強國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英日同盟、海軍軍備競爭以及太平洋和中國的勢力範圍上。會議成功地以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以限制海軍軍備的《海軍條約》規定了各國海軍戰列艦的噸位比例和航空母艦總噸位的限額;並以《九國公約》的形式,肯定了在「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下,「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保證在現有條件下不再擴張勢力範圍或謀取特權。(見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第一分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7—58頁。)

  一般說來,華盛頓會議的結果並無助於真正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明爭暗鬥,但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畢竟為換回在巴黎和會上失去的信譽和抑制日本在華擴張的野心獲得了成功。會議迫使日本不僅在《九國公約》上簽字承認反對獨佔中國和進一步擴張勢力範圍,而且迫使日本同意交還其強行霸佔的山東膠州德國租借地及其財產,撤退沿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全部駐軍。在這次會議上,中國方面乘機提出的廢除不平等條約及收回主權的諸多要求,大多不了了之。

但會議決議恢復中國在山東的主權,聲明肯定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任何獨霸中國及擴張勢力範圍的企圖,畢竟對面臨日本威脅和對巴黎和會懷有痛苦記憶的中國各界愛國人士,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不論共產國際多麼激烈地批評帝國主義列強虛偽、陰險,主張中國人民應爭取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平等,絕大多數中國人顯然對此不抱幻想。中國既然仍舊處於分裂和落後的現狀中,那麼,大多數中國人就很難不對某些列強的理智和友好寄予期望。

  很少人不知道中國陷於任人宰割的境地,根本上是自身落後、分裂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要爭取實現統一與和平,進而才有可能發展實業,使國家臻於強盛。但多年來,知識界皓首窮經,獻言獻策,中國軍閥割據,南北對立,以至兵連禍結的局面依然如故。陳獨秀等之所以會明知俄國革命的辦法可能帶來梁啟超等人再三警告的「攘奪變亂之患」與血流成河的危險,仍執意前行,根本上就在於他們相信,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慘禍一直在階級壓迫中發生著,而且按照資本主義競爭的規律,列強為爭奪殖民地而發動的世界大戰根本就無法避免,與革命不革命無關。

蔡和森所謂:一旦資本家的大戰再起,「伏屍流血又不知幾千百萬,而戰死與破產及生活昂貴的大禍,都是無產階級受了」,何況「第二次資本家的大戰戰場必在中國」,將來流血恐怖恐比革命更甚;毛澤東所謂:「用和平方法去達共產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這一百年中宛轉呻吟的無產階級,我們對之如何處置……任其為三分之一資本家所魚肉,其何能忍?」講的都是這樣的道理。(見《新民學會資料》,第149—150、161—162頁。)

  但想要運用俄國革命的方法,根本解決,一勞永逸,徹底是徹底,中國哪來俄國那麼多的可以一舉奪取政權的有覺悟的革命工人與士兵呢?因此,模仿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共產黨是成立了,革命的實行辦法卻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從1920年到1921年,中共經過一年時間,只徵集到了56名成員;從1921年到1922年,從56人只擴大到了197人,這種組織發展速度相對於他們急切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標,其力量相差不知多少。這也是為什麼毛澤東在黨內公開宣稱:「欲拯救中國唯有靠俄國的干涉」。這時中共成員的想法大概都差不多,那就是:「一切均借俄助」。要在中國開展推翻現存政權的革命運動,「唯有靠俄國的積極支持(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見《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第213—214、231頁。)

  指望俄國干預來推進中國革命,這多半是把革命目標設定在中共一大綱領基礎上的一種合乎邏輯的結果。因為那樣一種目標的設定,幾乎把除了產業工人以外的社會力量都排除在了革命的力量之外。但是,這樣一種目標的設定,很快就被莫斯科否定了。1922年5月下旬,中共出席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的代表回到國內,帶來了共產國際二大關於殖民地和民族問題的相關決議,以及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共產黨與民主革命分子合作問題的決議,這些決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共一大所規定的革命目標與革命方法。

摘自《「中間地帶」: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謎》,楊奎松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5


1、鞭長莫及,主要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實在離中國太遠,生產力條件還是有限的,澳大利亞本身是沒有什麼人的,這是殖民的關鍵,而中國不但人口多而且有文化底蘊;

2、地緣政治決定的,挨著俄國熊,徹底殖民只能讓俄國得到更多的好處,而對於英國的全球戰略來說,遏制列強才是主要的,所以均勢很重要;

3、遠東的形勢和其他地域不一樣,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大約在歐洲和美洲的中心位置,也就導致列強們都沒有能力徹底的進行殖民化。

你說的中國文化的畏懼我認為倒是不是主要原因,船堅炮利的國家是不會尊重衰落的古老帝國的,和人與人之間不一樣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寫出了不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原因,內容如下

瓦德西拳亂筆記

(1900年)10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二十九日)之報告

聯軍佔領北京以後,其駐紮地點之分配,一如當時各軍攻入該城,最初各自佔據之處。其中冬宮一所,系落在俄國之手。此外該國更於前此一日,已將位在城北十五基羅米突[約合中國三十里]遙遠之夏宮[按即頤和園]佔據。

有所謂「禁城」者,系一種高牆圍繞之長方形,位在皇都中央,為前此皇帝所居。因各國公使及駐京聯軍最老將領協議之結果,將該禁城劃在佔領區域以外,只准各國軍隊得有通過該城之權而已。四門均被占守,直至今日,三門猶為日本所佔,一門則為美國所佔。余以為此種議決,實屬極為有損之舉,而且此中主使之人,似為[俄國公使]Giers先生。此種規定謹能使華人得著聯軍虛弱之印象而已,余將設法使此種規定加以廢除。因城內連日戰爭之故,所有全體市區,多被毀壞,但該城大部份,卻尚能保存。……

聯軍佔領北京之後,會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按聯軍系於陽曆8月14日至16日(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將北京佔領。佔領之後,即正式特許搶劫三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為止。至於德國軍隊則系8月18日及21日始到北京云云。——譯者按:此段文字,系譯自瓦氏筆記之旁批;當為印行該書之人所添入。]其後更繼以私人搶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質損失甚大,但其詳細數目,亦復不易調查。……現在各國互以搶劫之事相推諉。但當時各國無不曾經徹底共同搶劫之事實,卻始終存在。

在英國方面,關於此類行軍特長,卻會被以一種特別方式。即所搶之物均須繳出,一齊堆在使館大屋之內,加以正式拍賣,如是者累日。由此所得之款,按照官絞高低,加以分派,其性質略如戰時掠獲金。因此之故,無一英人對於搶劫之事,視為非法行動。而且英國軍官曾為余言曰:「印度軍隊——在此間之軍隊幾乎全系印度人——對於戰勝之後而不繼以搶劫一事,實絕對不能了解。」所有此地各國軍隊,無不一致公推印度兵士最善於尋出冬虛密藏之金銀寶物。

在日本方面,則對於此種掠奪之物照例歸於國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數至為不少。據日本某將軍之報告,只天津一處搶劫所得者,即有二百萬兩之多。

至於美國方面,對於搶劫之事本來禁止,但美國軍隊頗具精明巧識,能破此種禁令,為其所欲。

俄國軍隊搶劫之方法,似乎頗稱粗野,而且同時盡將各物毫無計劃的打成粉碎。

此外法國軍隊,對於各國軍隊[之搶劫行為],亦復絕對不曾落居人後。

關於夏宮宮中寶物,已被俄國掠去之事,余從前曾向陛下報告。倘若當初報告之中,余會提及俄國會將普魯士君主前此所贈中國各物亦復運往旅順而去云云,則現在余須再將此事加以更正說明,即當時事實上,確曾預將各物準備運往該處,但因陸軍少將Hoepfner之嚴重抗議,業已將該物等交與Hoepfner,現在存於德國使館之中。當俄軍撤去[按俄軍系自8月31日(八月初七日)起,由北京開始撤退。]以後,英國續將夏宮佔據,並詳細查點宮中一切餘存之物。[按瓦氏10月19日(閏八月二十六日)之日記有云:「各處買賣所搶之物,異常熱鬧。在各物之中,有[德國]金鋼石黑鷹章一,現已落在第四人手中,最初係為俄人所得。」]

至於冬宮,則系由俄軍兩中隊駐紮保護。當該宮在太后已逃及俄軍未占之數日間,其中各物或曾由僕役偷取,亦為事實之可能者,但其數當不甚大。其他各國軍隊,確實未嘗進據官內。但俄國確曾允許他國一些軍官參觀該宮,不過隨時皆有俄國軍官在旁伴行而已。所有宮中一部份建築物,曾貼有印簽封銨者,每值此種參觀之時,則暫行撕去。

當陸軍中將Linewitsch將該兩中隊撤出北京以後,對於余前此與彼約定該宮應該直接移交陸軍少將Hoephier之條件,未嘗實行。——當然系故意如此——彼系將該宮先行交輿中國官吏。至於陸軍少將Hoepfner自接得消息至著手接收之際,其間相隔至多只有半日,而且接收之時,並有俄國軍官在旁。

就宮內情形而言,又可證明該宮最大部份可以移動之貴重物件皆被搶去。除少數例外,只有難於運輸之物始獲留存宮中。至於皇室所居之房子——因其狹小之故,不應以「宮」字名之。——未嘗受著損害。反之,其餘附屬宮中之各處房屋,如戲園、廟宇、吏室、倉庫等等之曾經封鎖者,均被橫加劈毀,所有其中存物,凡認為沒有價值者,皆拋置地下以及院落之內。

為收拾宮中房屋,以作司令部駐所起見,曾用九十人,一連整理十日。現在雖已略可居住,但欲完全掃除就緒,則此刻尚不可能。所有戲台裝束,浣濯用品,破碎之磁器玻璃,打濫之什物傢具,直至今日猶堆集各處,未被司令部劃歸應用之屋內。宮中有一座極為優壯之建築,據云系昔日接見公使之地;現在該建築之內,以及其中寬闊天井之上,均被破物堆滿,此項破物乃系前此掃除司令部用室時所必須搬出者。余見各項破物之中,有數十個打破之擺鐘,大概系因該鐘之盤面或其他五色寶石,會使當時見者頓生髮財思想之故。尚祈陛下放心,余將用全力,以使一切由德接管之房舍物件,均常妥為保存。此外所有[中國]太后陛下所用之卧房及住室,余皆特別划出不用。尤其令余甚為滿意者,郎在進據該官以後,立令海軍大隊兩個,於本月21日(閏八月二十八日),集在太后房前,舉行戰地祈禱之禮。

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所最可惜者,即真正對於此次戰事有罪之人,反受損失極小。又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姦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11月12日(九月二十一日)之日記

此間買賣當時搶劫所得各物之貿易,極為隆盛。各虛商人,尤其是來自美國者,早已到此經營,獲得巨利。其出售之物,以古銅、各代瓷器、玉石為最多,其次則為絲貨、綉貨、皮貨、銅瓶、紅漆物品之類。至於金銀物品,則不多見。最可歡者,許多貴重物件橫遭毀壞,其中常有無價之木質雕刻在內。只有餘之住所,尚藏許多寶物,一切猶系無恙。倘若我們一旦撤出,則勢將落於中國匪徒之手,最後當然加以焚毀。1860年(咸豐十年)之夏宮[按指圓明園],其情形正復如此。所有當時英法軍隊之未曾攜去、毀損者,一自彼等撤出之後,旅被本地居民[?]焚毀。

最僥倖者,德國軍隊當時未能參加公開搶劫之事。天津之戰,我們只有三百海軍參與其役,而艦長Usedom並將彼等聚在歐人租界之內,不準一兵前往天津[城內]。至於德國軍士之到北京,則已在搶劫久過之後。余之所以謂德國軍隊未能參加搶劫為僥倖者,蓋以司令長官若見周圍各國兵士,巳得各該軍官允許,實行搶劫,或者各該軍官自己,甚至於爭先搶取其最好之物,試問將有何法處置?又若[德國]兵士之中,設有一二頗知避去長官耳目,以滿其搶物貪慾,試問又有何法阻止?倘若我們國內之人,很簡單的相信,以為此間將替基督文化及習俗,作一大大宣傳,而事實上無非只能贏得一種重大失望而已。吾德自「三十年戰爭」以及法國路易十四之匪軍[侵德]以後,如此毀壞之慘,尚未嘗復見。余在此間,誠然已將秩序略為恢復,公開搶劫之事,巳不再見,彼等並依照余命,設法以使和平居民見信。但餘一人固不能處處照及,所以現在仍往往不免發生最堪歡惜之事。凡欲對此加以批評之人,余請其切勿忘去者,即此間英國軍隊,除極少數之例外,皆系印度人。換言之,皆系異教徒或回教徒。而大宗日本兵隊則更是全系異教之人。[英國]Gaselee將軍於攻取保定之役,曾依照余命,將其軍隊駐紮城外露天帳棚之內,因彼深知,倘若駐在城內,則搶劫居民之事,便難加以阻止。

12月7日(十月十六日)之日記

余聞俄美兩國報紙,曾經將余攻擊,謂余對待華人未免過於強硬,因此致使和議遲延云云。此種言論無非表示彼等心中惡意,以及昧於情勢兩者而已。假如當初余未到此,則今日北京三哩之外,恐尚不免敵人軍隊圍成半圓之形,而中國人方大笑吾輩不巳。只因特彆強硬毫無顧忌以對待彼等之故,乃得使其就範。[接瓦氏12月5日(十月十四日)之日記亦云:「余只尋得法國方面之贊助,彼等[指法國人]常照余意旨,對待華人特彆強硬。」]

關於要求中國賠償之數目,系由列國先行提出一種各自要求之額。但由此積成之總額,卻非常巨大。據所謂「中國通」者流之推測,中國方面實無能力支付此項巨款云云。現金支付之舉,當然萬無其事,實際上只能從抵押關稅及賦稅兩種著手。但此處卻有一個問題:即假如中國不支付,又將如何?其答案則為:列強宜各自設法取償所失,分佔中國一地云云。此種答案未免過於容易。蓋俄國方面固願為此,因彼既將滿洲明白據為己有,而同時又深知一旦實行瓜分,列強之間必將立即發生不可解決之利益相反問題。在我們方面,唯一之道當然是佔領煙台以及一部份山東,但余殊不敢料日本方面對此竟能安然坐視。假如英國方面雖有威海衛之關係,而對於吾人行動,仍不加以干涉者,亦無非希望我們在揚子江流城,全讓英國自由行動,以為交換條件耳。但此事我們卻不願為。因為我們在揚子江流域,具有重大商業,而且我們彼處商業之繁盛,業已遠超英國之上。[但此語瓦氏後來會自行更正,認為當時觀察錯誤。]法國方面則欲從[安南]東京方面,以擴張其勢力,但在該處又將與英國互相衝突。日本方面意在佔領廈門,但其餘列強又復不願坐視日本為此。美國方面似乎希望大家皆不要佔領中國。在此情形之下,究竟有誰能解此種糾紛。關於山東之價值,論者意見極為紛紜。有謂山東為膏腴之地,並富有易於開採之礦物云云:而反對方面,則又謂此種論調,一部份全系謊語,一部份則言過其實云云。余之意見則以為,無論山東貧富與否,我們可以置諸不論,宜以青島膠州為滿足,[不必再行妄求]。我們於此得著一個煤炭站口與優良軍港,皆為我們所最希望者。只圖佔領土地,將使我們發生無數困難,財政為之破產。倘將來中國恢復元氣之後,我們實無能力獨向中國開戰。

12月26


想而不能而已,哪有什麼畏懼

香港不就殖民了一百年嘛

中國那麼大塊肥肉,當時哪個列強不盯著

為了一個青島日本人和德國人打的頭破血流的

怎麼還有人說不想啊

不想為什麼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

這就像一個大美女,沒有自主能力

拳頭大的都想搶

可是想搶的人太多了

又不能一三五二四六

最後兩大流氓一想,給她找個男朋友吧

這個男朋友是我的小弟,以後我要佔便宜還不是隨隨便便?

這樣其他人都不能上下其手了

然後國共雙方又打

上位之後發現自己可以不叼幕後老大

為什麼當便宜男朋友?

老子自己玩

然後就是現在了

元清是因為想搶的人少

你能打過她男朋友也就能霸佔了

近代是想搶的人太多

總不能為了個女人單挑一條街吧?

問題是沒人可以單挑一條街


樓上很多都說「做不到」,倒不是說這個說法不對,而是這個答案是題主無法接受已經從內心排除的,否則他就不會問「為何不」而該問「能不能」了。

那麼,順著題主的思路,假設列強能,然後呢?

殖民地大體來說有三種,一是美澳洲,徹底消滅光原住民,由移民搭建整個殖民地的政經軍架構。二是香港和印度非洲港口,基本由殖民者管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原住民在殖民者構建的社會架構中生活,再擔任一些下級管理職務。三是印度非洲內地,基本由原住民管理,殖民者通過傾銷和掌控一些資源開採點獲利。

第一種顯然中國不適用,拋開一切價值觀,直接屠殺四億人在技術上就不可行,畢竟中國人作為歐亞大陸居民,對歐洲能帶來的傳染病也是有抵抗力的。

如果是第二種,不討論殖民者做不做得到,先假設他們做得到。那麼,一個能完全掌控歐洲同等面積,約兩倍老歐洲人口的殖民政府,實力就算不如老歐洲也差不太多,這個政府在站穩腳跟的第二天,必然的選擇就是宣布獨立並取消宗主國原有特權。

如果是第三種,中國已經是了,這就是「半殖民地」說法的由來,而且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管理和讓利都比印度土王非洲酋長做得更好。


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清朝又不是像非洲印第安那樣的原始社會,而是建立了一個穩定秩序的國家,擁有自己文化自成一體的社會,也不是像印度那樣四分五裂,各種王公割據。吞併中國需要的財物和兵力實在太多了,維持在中國的統治,以日本作為參考,至少需要六十萬以上的兵力,還要鎮壓源源不斷的地方起義。英國的兵力是不夠的,這種賠本買賣是個商人就不會做,還不如弄個代理人,自己只需要投資一筆,還能得到巨大的回報。


地理距離上太遠,以及歷史的進程讓他們沒時間殖民化中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都已經是1840年了。

在這之後的歷史中:

德國、義大利這種歐洲新興強國都是優先在非洲、中東搶地盤的。

美國是優先搶奪德克薩斯、加勒比海的。

日本也是要先把俄國懟出朝鮮半島的。

而英、法、俄、西班牙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圍堵這些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上。

即使這樣,中國的邊境地區依然逃不過列強的蠶食,如香港、台灣、西藏、東北等。

等到進入20世紀,歐洲各國搞著軍備競賽準備打歐戰呢,又被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搞得一頭包。

中國也就只能留給日本吃大餐了。


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帝國主義包括很多很多,列強。

英法德奧意日俄等

他們各有其勢力範圍,各有矛盾。

比如越南緬甸是法

西藏是英,東南沿海

北疆東北朝鮮是俄日

山東是德

所以互相牽制,誰也沒有力氣與實力吃掉一個那麼大的中國。

日本與俄國是有領土要求的,所以他們打得凶。

美國是要求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貌似友好,其實不費什麼力氣就cos了一份條約。

這種列強的矛盾以後演化為二戰的陣營格局。

也就是英美俄聯合中國對抗日本

———-

第二中國是一個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主體民族。

這就使得列強不敢實際分裂奴役中國。因為成本與反彈太大了。

連楊森這樣的都炮擊過英國軍艦。

因此不如經濟殖民,傾銷。

真正搞武裝殖民的,也就是日本。最後演化為炸死張作霖,張學良完全投靠國民黨。

所以不得不幹脆搞成918,77。


公共課,中國近代史不是告訴你了嘛,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頑強反抗,客觀原因是帝國主義內部的爭鬥


我覺得是因為文化和文明,。

在中國精英眼裡中華文明是不輸於西方的,一時的成敗說明不了什麼,他日捲土重來亦未可知!中華文明數千年在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縱縱有蒙古百年滿清二百年的後退但是中央之國畢竟中央之國,只會敗但不會輸,只要我們心中有著這個信念,那麼復興中國的火種就會生生不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風雲到八國聯軍到辛亥革命到抗戰八年到全國解放,多少仁人志士的熱血和精神貫穿了一個有一個時代!每當文明將要沉寂的時候總有那麼一批人用生命點燃精神的火種,知道現在亦未停息!

諸君皆是勝者裔!我們的文明也會成為最終的勝者,雄獅已經醒了,吼聲將再次震驚東方,威嚴將再次稱霸世界,再次點燃昔日的輝煌!


看了排名第一的答案,只能說民族主義者思路怪誕。

其實這問題本身已經揭示了部分答案。

殖民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並掠奪原當地人民的利益。

而殖民化更多是指在文化上的表現。將殖民地的思想文化轉化為宗主國的思想文化,形成一種認同關係。而一談到文化,我們所面對的必然是一個龐雜的對象,其內里同時包含著進步的和落後的東西,所謂的精華與糟粕。

1794年出生的魏源都已經懂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了。

1881年出生的魯迅都已經懂得提出「拿來主義」了。

結果呢?

2017年最後一天我看到民族主義者們還在中華文化這個文化鴉片里高潮。

這個中華文化為什麼近代以來落後了?

「全怪滿人統治,300年來的文化高壓讓中華文化充滿了奴性。」民族主義者們憤懣的怒斥著。

這個中華文化為什麼復興了?

「因為中華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同化力量,即使滿人統治300年也不是被同化了嗎?」民族主義者們驕傲的宣稱著。

看到了嗎?精神分裂症是民族主義們的常態。

只要階級社會還存在著,就必然有奴才們生存的土壤。而奴才哲學最佳版本也就是儒家文化提供的。

中國古代儒家到底虛不虛偽?

看看這個問題下高贊答案被踩到多低。就知道今日中國,階級之間的對立有多麼強烈了。

年輕人若想獲得思想上的進步,就一定要學會和民族主義者們劃清界線。因為民族主義者們最擅長用自己的饅頭蘸著進步者的鮮血進食。他們管這個叫同化。


推薦閱讀:

朝鮮半島並無顯著地理阻隔和氣候劣勢,為何最終未能併入中國疆域擴張?
為什麼在11月28日以後關於國外國內治安對比的問題下開始出現了大批要看數據的留學生?
現代軍隊穿越到二戰的硫磺島,人數,武器裝備和當時日軍一樣能否守住?
「古代軍隊傷亡率超過 10% 就會崩潰」是真的嗎?
特朗普是不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總統?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