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出國留學?
這是一個被很多人追問的問題,但是也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回答清楚。是個人從業經驗的一點觀察和分析。
一般來講,「為什麼要出國留學」是每每我第一次接觸新家長時總要提到的問題,那通常是在高一初始階段,面對台下坐著的幾百家長和學生,我似乎是不太識趣地要追問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會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1)受不了國內的教育體制、(2)受不了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殘酷和不公平,又或者是(3)想讓孩子到國外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回國起點更高。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這真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要出國接受教育的原因嗎?
其實這樣的回答都帶有三個假定正確的前提,那就是(1)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不適合國內的教育體制而是適合國外的教育體制的,讓自己的孩子選擇了出國就(2)肯定不會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和不公平了,而(3)出國接受教育的投資高,回報率就肯定比國內大學高。我很想說這三個前提都是正確的,但是,很遺憾,現實的情況則是關於這三個前提的認識都有誤區,有很大的誤區。這幾年,本科留學越來越熱,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甚至三線城市,幾近是一件時髦的事情;我最近偶然得知在山東不大的一個城市臨沂,某所當地名校明年將有第一屆「國際班」學生畢業。我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和他們的家庭是帶著這種假定的前提選擇出國的,但是這些年我接待的想要出國的學生、家長好幾百人,坦白來講,這中間至少有三分之一家庭的孩子是不適合國外教育體制或者沒有必要出國接受教育的(不適合與沒必要兩者相加為三分之一)。大家震驚嗎?
這樣的說法很殘酷,尤其是在一個家庭已經下定決心要出國之後,對於選擇了出國但仍然在高考課程里的學生還好,但是對於那些放棄了高考課程轉而投向國際課程如中英、中美、中加等項目的學生,如果要告訴他們真相,基本上是當頭棒喝。但我絕非危言聳聽,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外教育、了解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我看來,出國接受教育只是眾多受教育方式中的一種,只是當今世界全球化、國際化、數字化以及智能互聯生存狀態下的另外一種選擇。如果想想當今的時代,在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及雲端課程教育初見雛形、方興未艾的背景下,出國接受教育真的是那麼多孩子和家庭存在的真實需求嗎?
我逐條來分析,因為重要,啰嗦之處,請諒解。
第一,關於孩子適合何種教育的問題。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起碼沒有研究您就不能斷定一個不適合國內教育體制的孩子就一定適應國外教育體制,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如果您要讓孩子準備出國,或者作為孩子你要準備出國,首先起碼要了解國外的教育到底如何?不是簡單地聽人說:國外學生都不用死學,都很自由,選擇很多,校園生活豐富多彩。這樣的說法很坑人:你說國外大學學生不用死學,但是大多數好大學(沒有人願意去野雞大學吧)學生都是往死里學,我的學生告訴我一個星期有4-5天學到凌晨很正常,你確定你不是想逃避學習課業負擔而真是理性地「痛恨」高考制度?
你說國外很自由,國內管得死?國內學校的確很多規矩約束了你,也不一定科學人性化,比如班主任或者輔導員總會要盯著你的行為規範啥的,但是國外生活也一樣不是如同你羨慕的絕對的「自由」,甚至相對的「自由」更少,你不信?隨便撿一條說說,我今年暑假去波士頓地區的Tufts University參加諮詢師招待會的時候,校方給予了熱情的接待,為了顯示他們的好客和尊重,在活動最後一個環節,在校園安排了一個露天的小Party,招生辦為我們準備了一些軟飲和紅酒、啤酒、香檳和小點心等,出於安全考慮,校園警察辦公室派了一名警察駐守(他當然不喝酒);期間,正好同行的一位諮詢師的中國學生(在該校學習)經過,碰到我們,因為是師生見面,氣氛融洽,於是我們就跟這位同學開玩笑,問他要不要來喝一杯,該同學看了一眼警察後說,還是算了,我還不滿21歲(美國大部分地區合法飲酒年齡是21歲),別給學校惹事。開玩笑,自由?在國內孩子喝酒誰這麼認真地管啊?在國內盯著你行為規範的班主任、輔導員至多能跟你苦口婆心教導幾句,還得顧及你的情緒,怕你出啥事,在美國,人家跟你來真的,查到你違規就罰你;據說在美國很多州,如果你在戶外,拿著起開瓶蓋的啤酒瓶上街就是違法——這是美國?自由的天堂?是的,如此自由恰恰是因為有眾多的規矩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他們懂得尊重他人和社會。所以,你確定你真心嚮往的是這樣的自由還是只想逃避責任、追求無拘無束?
你說國外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這一點的確不假,不過有好多前提,你得保證你不只是和中國學生扎堆,你得學會和包括當地學生在內的國際生交朋友,你得願意去和他們社交,還有他們也是精華與糟粕並存,你得學會堅定立場、學會甄別從而堅守原則。他們有自己的所謂「兄弟會(fraternity)」和「姐妹會(sorority)」,做一些奇奇怪怪、亂七八糟的事情,他們有自己的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你得學會理解和接納,最為關鍵的是,你得學會表達你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來贏得尊重,這一切你確定你都做好心理準備了?
所以,家長和孩子,千萬不要跟風,不要僅僅覺得出國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就去做或者推著孩子去做,也不要把出國當作國內教育的一種逃避,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孩子在國內教育上沒有成功,選擇出國只能說是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但絕對不是不適合國內教育就等於適合國外教育,所謂國內成績差的孩子在國外就如何如何好是偏頗的說法,不是全部的真相。做決定前,請提前想清楚,做一個對孩子理性的評估。
第二,關於選擇國外教育是否肯定不會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和不公。理論上的確如此,但又不全是,怎麼講?高考的確是通過一次考試決定了你的所有努力和大學選擇(新的高考改革,尚需時日觀察),但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主要還是指進入著名高校,一般來說,讀個大學現在已經不是太難的事情。國外大學申請乍看下似乎並非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很多名氣很大的學校的錄取率都在30%左右,比如下圖顯示的2014年美國公立校的旗艦型學校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新生(freshman)錄取率在32%(比去年低了4個百分點),但是別忘了,這是包括本州學生、本國學生及國際生的總錄取率。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美國,本州學生的申請相比較於其他州特別是國際生是有明顯優勢的。單算國際生特別是熱門地區中國學生,就要低得嚇人,一般大學是不會直接公開這個數據的。所以,美國名校的申請其實不比千軍萬馬爭奪輕鬆,只不過它真正相對合理的是學生可以申請多所大學,從而在所得結果中選擇入學學校。
又比如下圖顯示另一所本科教學極具盛名的北卡萊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從今年其公布的數據就不難看出一些端倪:讓我們來看看一所公立大學的學費:
根據該圖,我們能看出該校2014-15學年學費情況,我們僅僅看大一大二學費,其中本州(Resident)學生學費為13,486美金,而外州學生含國際學生(Non-Resident)學費為41,906美金,是本州學生的3倍多,國際生還需要繳納其他費用,總體將是學費和雜費最貴的群體。我們無權也無法討論是否應該如此收費,但是顯然國際生逐年上漲的費用在公立大學談不上是一件對國際生多麼公平的事情。在私立大學或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國際生與本州本國學生的學費則基本一樣,情況稍好,還算說得過去。
第三,關於教育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其實,作為一名教育者,我以為,這是現代教育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它牽涉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們的教育到底為了什麼?做出不同教育類型(國內或國外)的選擇又究竟為了什麼?如果說只是把教育當作投資理財中的一種,那麼也未免太過悲涼了。說到回報率,起點高,目前來講,能夠出國學習、在海外優質大學接受國際教育,從人一生的長度和未來人生的發展來看,的確是一個更高的起點和「回報」。但是,如果只是關心短期工作薪水的回報是否能超過國內大學畢業的水平,更關心自己家孩子是否比國內念大學的孩子入職時掙得多,那倒還真未見得。一切關於本科歸國後能馬上找一份光鮮靚麗、待遇優渥的好工作的暢想越來越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據美國大使館教育文化處(EducationUSA中國)的數據,2014年,727萬本土應屆大學畢業生加40萬海歸,這樣的一個龐大數字造成了史上最難就業季。在這個背景下,缺少本土經驗和人脈的海歸也不再是香餑餑,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國際教育體驗和留學經歷。當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候,核心競爭力才是起決定作用的: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學習,只有充分利用好教育資源、不斷努力並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才更有可能有更高的起點,才能把資源的優勢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一切不再取決於你是否有個「海外留學」的金字招牌。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今天,和一位學生聊起相同的話題:為什麼選擇國外教育?這位小夥子很優秀,我知道他會有很清楚的目標,不過他的答案還是給了我驚喜。他說,有三點原因:第一,去體驗文化,能做到中西結合,未來人生多一個視角;第二,美國大學以其通識教育聞名世界,接受這樣重基礎、重人文底蘊的教育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第三,挑戰自我,想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了解自己的潛力。我的問題提得很突然,而這位同學不假思索能給出這樣的回答,可見他自己是有過認真的思考的。想清楚了為什麼要出國留學,也就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方向,從而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類型和學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才是提高回報率的現實做法。
出國上大學只是國際教育的一種選擇,未來國內大學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教育選擇,如何選擇應該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及深入研究之後的一個匹配性決定,這個適合我家的孩子,或者孩子覺得真的是適合自己。它不是某次成績考砸了後的衝動,也不是孩子作為對父母的叛逆的選擇,不是父母為了哄孩子開心送的禮物,更不是投資期待短期回報的一種理財,它是人生的道路選擇,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它是需要在精細研究之後做出的舒服的、快樂的、上進的選擇,如果為了如此重大的一個決定還不能踏實冷靜下來去研究、考量,沒有耐心去評估,那麼我想,哪裡都不會是好的出路,因為家庭、孩子都沒有準備好。
如果你看過這篇文章,改變決定不再出國,那麼恭喜你,你對自己的客觀評估使你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如果你看過這篇文章,仍然堅定出國留學,還是恭喜你,你的堅定和理性也為你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如果你看過這篇文章,開始思考出國的意義,那麼我要恭喜我自己,因為我開始幫到了你。
附註:圖片信息來自各大學官方網站。
作為一個留學生我非常想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出國?我在無聊的時候每天都會不停的想著個問題,為什麼自己會那麼傻逼的想出國?我先說一下我的現況,九年級,16,在美,成績不錯GPA4.0,托福85。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年齡也是越來越小,但是真的值得嗎?為什麼出國?為了逃避中高考?為了全面發展?還是因為隨波逐流?還是因為我就是有錢,我就是想把孩子送出國?
越來越多的學生來美國基礎辭彙不過關,口語不過關,還是富二代,一點都不上進,也不好好學習。都認為在美國混幾年就會把英語混好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在美國紮根了。而且美國人理科那麼差,中國人的理科秒殺他們,上課睡睡覺,玩玩手機就行了。的確我大天朝數學強到讓所有美國人都嘆為觀止,但是那些把11,12歲孩子送出來又有意義何在?英語一點不會,認識的單詞也就是dog,pig,banana,apple。小學生數學又有什麼基礎可言?物理化學是什麼都不知道,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沒有發展全面。我在14歲一個人的時候背井離鄉,來到美國。大家都說我適應能力很強,才一年就已經適應了美國生活,正常溝通交流都沒有問題,成績也都很穩定。但是實際上我並沒有任何優勢,英語不好,數學基礎薄弱,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接觸的時間也都是太短。不要認為美國學生就都是傻逼,我也一樣在美國九年級學到了,log,e,sin,cos,tan。美國小學六年級的英語水平也是直接秒殺四六級的,大部分辭彙都是八級辭彙。而且現在每天都在想,未來要學什麼專業,什麼專業才能留在美國。不是我不愛國,但是14歲出國,一直到研究生畢業超過十年的時間,真的還有可能回國嗎?如果沒有出國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好好地上完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然後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爸媽肯定給留幾套房子,錢,車也都會準備好?
並不是說出國就沒有好處,的確我學會了team work,的確現在對人際關係處理比在國內好很多,的確是自己對自己的未來知道規划了,的確會做飯,會洗衣服,會換燈泡,會修水管,可以用手抓蟑螂。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怎樣從一個泡麵不會煮,英語不及格,不講道理,從來不做家務,辦事沒有條理,見到蟲子嚇到要死,渾身都是缺點的小女孩變到今天的。寫這個只是為了讓那些準備將孩子送出國的家長們重新考慮,到底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國?到底值不值得?
————————————————————————2017.11.11突然看到自己之前的回答,覺得自己說的是錯的。現在在美國生活的不錯,美國朋友比中國朋友還要多,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新SAT 1530,托福110。這個成績在美國申請一所常青藤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美國呆的越久就越發現兩種文化的不同,也越來越不希望餘生呆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國家。
現在只希望早點畢業回國,不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下去,也並不覺得我回國能為祖國帶來什麼,只是覺得想家了。從我的觀點上看,首先出國讀書能夠在一個更好的平台去獲得你想要得到的知識,他所能提供的眼界是國內的大學所不能及的。其次,國內的大學真的是有很多很多弊端。國內大學評獎學金助學金十分黑暗,學生會制度也不是像國外的大學是真真正正為學生辦事而是替學校領導辦事,而且有些課程真心很水。並且在國外讀書,能夠全方位地鍛煉一個人吧,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靠自己,鍛煉獨立性。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沒必要說家裡都揭不開鍋了還非要出國。
推薦閱讀:
※義大利留學diy怎麼做呀?
※同時收到多所美國大學的offer,如何科學地選擇?
※phd們寫PS的時候寫的都是真心話么?
※在申請國外大學時面試會問你什麼樣的問題?
※出國留學申請書怎麼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