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博士學位對未來在國內的職業發展有何具體意義?

那些最終選擇留在國外的常春藤名校博士學歷獲得者一般能在國外混跡到哪個層次?


無意冒犯任何人。先就這條評論談談。

某位知友在自己的評論區提到論學術能力在哈佛和北大讀PHD區別不大。這句話恐怕沒幾個清華北大的人敢應下來吧。歡迎北大清華的PHD們提供乾貨來打我臉。咱們拉開架勢列平均學術成果就行,一目了然。@采銅 是浙大博士,如果有時間不妨介紹下心理學方面浙大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吧。本科階段,北大清華的生源很有可能不比哈佛差,甚至好一些。進哈佛的高中生top3-5%就行了,在中國各省考北大清華保守估計,需要top 0.1%。我接觸到的美國本科生即使是MIT,Harvard的也不見得有多強。但到了研究生階段,尤其是PHD階段,生源的差距就很大了。具體故事會般的例子我就不舉了,概括地說,清華北大本科生中的佼佼者大都選擇申請出國,而且其中不少人進入自己的dream schools(如常春藤盟校)。如果還不如在本校讀,他們削尖腦袋拚命刷GPA,刷GT,刷研究是為了好玩兒?有差距不丟人,有差距不認才丟人。中國本身就處於發展中,承認差距有什麼好難為情的。

神胖胖知友提到的校友圈根基的確是一個方面,但如何就得出一個極端的結論』沒有意義『?他的補充說明還提到自己主要是說商業的,而且學生中要做學術的不多。工商業的博士就代表整個博士圈兒了?工商業的博士在整個博士里占的比例頂了天了給你算10%(這天我略微頂得大了點,商業博士其實非常少),然後你就從這含了水分的10%中得出結論所有的常春藤博士回國發展毫無意義?另外,讀博士中以後要做學術的不多?博士學位之後一個主要的就業方向就是繼續做學術好吧。

---------------------------------------------------------------------------------------------------------------------

題主問常春藤博士對回國發展的意義。海外PhD回國發展大體分為學術、業界,創業。

第一,學術,這個不用我多說了吧,翻翻清華北大的新聘教授名單或者千人計劃,百人計劃,長江學者名單,一覽無餘。

第二,業界,經過嚴格的PHD訓練,水平肯定是過硬的,有技術有思維理念,除非做人太差,想混得差都難。

第三,創業這個不好說。私以為,在常春藤待幾年,也算見過大世面,只要不是思維太呆板,能很好融入學校氛圍,在眼界,視野,信息接收處理能力上必有長進,創業成功的幾率至少不會比別人低吧。

PS:題主問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大二時參與創新班招生宣傳,一幫新生就是不停地問進去了有什麼具體好處。我當時的回答就是,考進來再說,到時候你覺得不爽再退就是了。反正我是不會隨便去討論明天奧巴馬拉我入閣我該如何權衡利弊這種問題。也不會去考慮鄧紫棋明天說要嫁給我,我要不要嫌棄她剃過陰陽頭。等有機會或者至少有希望有機會去選擇的時候再談利弊會不會更好一些?如果你本有機會通過努力去常春藤,然後因為今天的某些答案而打消念頭,放棄了努力豈不遺憾?等你有機會選擇的時候,大可狂拽炫酷地說一句』老子不去『,相信到那時你能做出這等選擇,眼界實力已不是我等能窺破的了,站得更高,看得才更遠。

再PS: 我不是常春藤的。所以上面的吐槽絕非秀優越感,我吃不到葡萄但我從不說葡萄是酸的。還是那句話,歡迎李菊福打臉,我絕對不當鴕鳥。

大家看看,這就是知友神胖胖的回復。請提供乾貨,而不是詛咒,也不是給扣頂民族主義者的帽子。學術上有差距難道不需要承認嗎,難道只有說國內的學術牛B才是對的嗎?歡迎理性討論,而不是謾罵攻擊。他還直接把我拉黑了。沒有相應的討論,直接就是惡毒的言語。已舉報,不謝


看到 @神胖胖 的答案被刪了,也看了第一 @歐陽笠 的答案。 不是很贊同。

提供點另一個角度供大家思考吧,純屬個人意見,接受任何反對。

===========================

先說觀點,我真的不是很確定ivy的博士畢業回國搞科研就一定會比國內的本土博士發展好。

  1. 據我所知,中國教授的評級和國外不一樣,不是終身制。你每年都要上一定的課,寫一定的文章,才能維持你的職稱。 (歡迎教育界專家指正)
  2. 中國的科研經費每年是國家撥的,也就是你搞科研學術的錢是國家,學校,學院領導選擇性的撥給你的。(同樣歡迎教育界專家指正)
  3. 上面兩點的結果是啥,在中國搞科研學術,一定程度上,你不僅專業知識要過硬,還要會做人。當然,也有教授自己出去開公司或者拿企業經費的,但是這裡不是矽谷,你也要會做關係才能拿到錢。

OK,下面我們虛擬的比較下一個IVY的博士和一個國內的土博士的區別:

你是海歸博士,剛回來拿到的起點很高,學院領導很是重視。

但是你發現這裡的科研設施跟你讀博士的地方差距太大了,根本銜接不上你本來想做的東西;

而且你習慣了學術和能力第一位,可能不是那麼接地氣;、

隔壁那個本土博士因為在本校讀的博士,院裡面上到黨委書記下到掃地大媽人家通通通吃。

結果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你意外的發現,隔壁的本土博士跟你拿到的科研經費竟然跟你一樣,你自己本來想做的科研因為硬體制約沒有頭緒,各種院里的業界的俗物越來越纏身。

幾年之後,你再和當年IVY的同學聯繫,發現人家已經有了更好了進展,但是你還是止步不前。最後,一咬牙,下了個狠心,聯繫了認識的老師,回到美國,科研之路重頭再來。

我很多同學面臨博士畢業,以前在學校也留意過各個老師之間的事情,所以上面的東西說虛構也未必完全。

回頭扣個題,說實在話,如果搞科研,我真覺得還是留在國外好了。等你真的搞出點東西了,名聲在外了,心外無物了,想回國內好好養養老,順帶薪火相傳下的時候,再回來無妨。

當然,如果你讀IVY PHD目標是利用這個教育背景回國套現,那還是早回早好,別錯過了中國的發展紅利。

自己沒機會讀IVY的PHD, 全只當給各位精英提供個其他角度,當笑談。

以上。


看到一些答案說讀博去常春藤准沒錯之類的話,我實在無法認同。

不要迷信常春藤。中國人說讀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指理工科吧?而常春藤很多資源是來自他們非理工科的校友。耶魯哈佛哥倫比亞賓大康奈爾的法學院常年霸佔全美法學院第一梯隊,加上他們的商學院,這兩個學院足以撐起了他們校友資源和捐款的半邊天。真的要論理工科,計算機學科我們有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科學領域還有加州伯克利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等牛到頂天的學校。愛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蘇黎世理工,高斯當年任教的哥廷根大學,和德國的亞琛工大,絕對都不是蓋的。拿任何一個上述學校的總體水平和朝內半吊子學術氛圍下的高校總體水平來比,那幾乎可以說是招招秒殺。

不過像是地質地球物理能源等領域我國還可以,太陽能電池板也一直沒有落後過。板塊啦,石油啦,可燃冰開採技術啦,這些新興技術我國搞得都很不錯的,所以沒必要一味妄自菲薄。我大學四年聽了四年老院士的講課、講座,我對於中國的總體的科研實力表示完全有信心。不過至於是否領先與世界,那就各家說各家的了,至少很多領域我們並沒有被拉下。

其實,說所有常春藤的理工科博士都會混得比國內北大清華的同行牛逼,一大部分原因是最高票答案的回答者說的,是因為他們這些人自己本身就一直很勤奮很努力,一直追求最完美,精益求精。常春藤只是給他們提供了個發揮才華的天地。清北的生源自然就受到了影響,我們也可以犬儒主義地認為,一些人是上不了常春藤,退而求其次去清北。。。

總體來說我國的學術氛圍半吊子,功利主義過剩。功利主義下我們不能說我們完全沒有成果,否則功利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只是把學術界搞得整體浮躁。我們和美國的差距一點在於大學裡和研究所里那些知識分子的溫飽和養家糊口問題。美國的研究人員基本不愁溫飽。拿出一定成果取得終身教職後,這輩子基本就不愁會被裁員了,那他們的研究自然能憑著自己的興趣來,不管有沒有實際成就。給他們的福利也都很到位:比如他們小孩子上大學,如果上的是自己工作的大學(公立大學為主),基本上學費就免了,錄取還有優惠。這些條件達成了,研究人員就能靜得下心專註於科研。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帝國主義一直在brain drain(從中國、印度這些輸出國的角度來講是人才外流,美國則是人才掠奪)上一直很成功。

近兩年來,人才迴流也越來越多,搬運一篇文章供參考美國求學執教的見聞和感受(0)。

總體來說,我同意匿名網友說的,企業發展和高校發展要分開討論。高校,短期來講,大多數學科可能美國更穩定,能給你個中產階級生活,僅此而已。企業,學位高低很多數時候和事業上有多成功線性無關。


博士不光要有數理思維能力,還要有表達能力,閱讀寫作能力,團隊組織能力,批判思辨能力。。。要求高一些的,還要有學術圈子的社交能力!一個不水的雙語常春藤的博士的能力,你可以想像一下!


應該更清楚個人定位。工作是指去高校還是企業。講兩個例子。兩個人最後都是當高校老師。一個是異常優秀的,另一個是普遍現象。

認識一個媽媽同事的小孩之類不沾邊的人,本科清華碩博哈佛,本來就是優秀得要死的人,研究方向還是某些前沿科技,博士沒讀完香港大學就發來工作offer,希望他去當老師。稅後年薪1,500,000HKD。對了,十年前。

這麼多年也認識一些在美國英國或者歐洲,讀Ivy或者和Ivy媲美的學校的人,哪怕讀完博士回來,現在最多也在一些公司當個中層領導,年薪絕對沒有特別驚人。我的老師也是某名校phd,論文盲審後優秀論文盲審也通過。據他自己說,這個東西也就評個教授有點用,很多時候自己研究的東西特別難轉化為生產力,也就是說賺錢還是靠教書和接項目。當時讀完phd的時候有獵頭來找他說某個很牛的設計院缺一個這樣的負責人說老師可以去試試看,我們學校是一個二流985,老師也是工作後讀博的。當老師去了設計院的時候別人看完resume依然覺得不夠分量而沒有收。一個人工作能力和讀博很多時候沒有那麼必然的聯繫。譬如讀建築的,如果一個人不切切實實經過項目操作的過程,哪怕一個博士也不會清楚具體的做法,反之可能一個搬磚的人也能說的頭頭是道。

並不是說讀博一定好一定不好,如果讀完博的目的是去高校去科研,那麼海外讀博是必須的,Ivy就最好不過了。如果只是想出來社會找份活,那麼讀博就是選擇性的,甚至我覺得是有點浪費的。本科教育,特別是工科的本科教育,教的就是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學術性碩士和phd,基本上會改變從業方向,這 也是為什麼從碩士開始,有些老師就認為沒必要。


首先,如果是以學術界為導向的人,回國打算到清華或者北大發展的話,可能常春藤的博士學位是很重要的,比如北大的量子中心ICQM PKU,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可以看看這裡的教授有多少是長春藤畢業的。一個博士學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讀博士期間,學會一些比較先進的理念,管理和技術,比如2000年左右,很多做網路的人,是美國名校的phd,一個例子就是MIT物理博士畢業的張朝陽,在國外看到網路的商機,然後回國創業。在常春藤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結識一些中國人,說實話,很多人還是會回國創業的,能夠抓住這些人脈也是很重要的。就我個人感覺作為學生在國外生活5年,能看到很多和國內不同的事情,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幫助你思考。至於得到什麼結論,見仁見智了。我的說法多有片面之處,歡迎討論。

留學就像出疹子,不出不行,出一次也就夠了。


Ivy還是本科的圈子比較重要吧。感覺大U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沒有什麼交流。特別是我所在的這所(也是個ivy),大部分本科生都不認識任何研究生,而且呈現出特別明顯的兩極分化(社交,學術)。感覺Ivy MS/PhD和非ivy沒啥區別甚至有可能更差,因為ivy里的國人大部分都是念理工科的,而理工科top的幾所學校都不是ivy (MIT,Stanford, CMU, Berkeley, etc)。所以ivy的名頭在博士/MS這裡好像沒啥太大用處(理工科)。。。


不知道是常春藤的博士看到問題內心百轉千回不想說還是忙著做實驗寫文章不想空談誤國,low Ivy碩士來說兩句。不了解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不了解美國社會階級躍遷的規則。只能分享一些身邊的例子:

首先,數學、物理、計算機名校博士畢業後一般可以找到不錯的教職和華爾街的工作。

不一而足啊。我本科是學物理的,03級入學的一眾師兄現在Harvard、CalTech、MIT做著博士後,過兩年他們會變成Assistant Professor,再過5、6年他們會變成Associate Professor,也就是美國學術圈所謂的「鐵飯碗」。拿到這個,你就是天天在佛羅里達曬太陽(誇張了,還有正常的教研任務,那個意思吧),也照樣發工資。在名校任教,應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不乏Ivy博士去產業。90年代一批大牛,現在Goldman、Morgan Stanley等等做Quant、做Strategist、做Risk,做到MD的很多。我本科兩位同學,在NYU讀物理博士,都輟學了,一位在J.P. Morgan Quant,另一位在Morgan Stanely Quant。其他幾位在Princeton數學博士畢業的師姐,去了Goldman紐約。這裡的核心問題在於,這些都是較為「技術」的工種。也有聽說MBA中國人留在PIMCO做基金經理(經濟學院不世傳奇)、留在McKinsey三番,但畢竟是鳳毛菱角,他們是Morgan Stanely HK或McKinsey北京鍛鍊出來的中國人,商學院的MBA產品,不是Ivy的博士。

軟實力是所謂「光鮮」工作的敲門磚,這不是博士可以給予的。投資銀行/諮詢+MBA似乎才是這類工作的康庄大道。

我講一個自己的事例。念碩士的時候需要做project,同組的有一位夏威夷大學畢業的美國人,數理化一竅不通,我深不以為然。但後來討論研究框架,分配工作,她清晰的邏輯、很強的親和力和領導力、極強的創造力,讓我側目。這也許是所謂的軟實力,從小閱讀、討論、獨立行動培養出來的。那些名校的本科生自然就更強了。當然也有很多大牛在美國各大著名商學院MBA Class混的風生水起。拋開這些可能的成功不講,在美國混出頭,恐怕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解決的問題。不過做一位技術達人,我們已經是駕輕就熟。Ivy博士是不是改變中國人在美國階級身份的利器?從非主流到主流是的;從主流到決策?拭目以待。


這件事我認為,好學校牛牛在提供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匯聚交流的平台,我不會說進名校的人一定將有很大的成就,但可能無意的一個人的一句話可以受用一生,那成功的可能性就是比一般人大了。

再者,無論是有沒有水平的人,對名校還是有崇拜的心理,有錢人也如是,你有名頭,並且在有名頭的地方出沒,那你碰到有錢人的機會也大,資源也多,這是大環境。

小環境,也就是自己本身有沒有堅定的理想和追求特別重要,這是別人無法強加一個給你的。私以為中國人和外國人做學術等等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我要賺錢,一個是我有理想我就喜歡,初初這兩個目標沒有什麼區別,甚至第一個進步更快,但論持續性,論一個成果的影響力,第一個後勁不足,它無法幫助人度過任何大坎坷大波折。

對職業發展,一個人的眼界、學識都會慢慢透出來,在不經意間起作用的。

上進總是好的。

嘿嘿,不是名校的來插一腳。


不管是藤校還是清北,什麼名校不名校的,說白了就是個校名。且不論藤不藤校這一點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學校的實力。清北也有退學的,渣校也能出人才,這些都是外在,可能會讓世俗大眾眼裡的你添個光環,但是最後還是要論真把式的。

我覺得去讀名校的意義在於你有更大概率師從一個真正的「大師」而不是「叫獸」,無論從人品還學術是水準上。尤其對於含rotation的項目。注意,這裡說的是概率,因此我們討論的是大樣本量。於是一個學生就有更大概率得到身心和學術水平的同步提升。於是也就有更大的概率成為新一代的大師。但是,這需要相應的發展環境,比如健康的學術氛圍,完備的實驗室基礎建設等等,而這些條件在「國內」是否悉數達到,也得拼個概率。也許有的高校,有的院所,有些領域可以達得到,可以成為孕育大師的土壤,而大師候選人又願意回來發展,這樣才能早就一代佳話。

你也許就問了,那這一切就拼概率了,人生不就變成上帝扔骰子了嗎?哈?難道你以為事實不是這樣嗎?我們對抗這種現實只有一條路,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不管在什麼學校都做好該做的事再說,考到藤校找到好老闆再說。樓上那些說有意義或者沒意義的,很多都是個案,他們自己也少有體會過身處藤校到底有什麼具體意義,因為沒有人的成功可以複製,失敗也是。


肯定有很多價值,按個人。

價值不光光是修來的博士學位

還有眼光

還有創新力

還有角度!!!


博士的專業,畢業後的選擇都有關係吧。


我只知道我們學校的經濟學博士專業特別厲害,好像不是校友都是經濟界名人。


我覺得文科專業學校的校友資源很重要。如果是理工科還是看學術成果吧,特別是在學術界。


當然我也沒畢業,所以沒有特別切實的體會。僅供參考。


職業發展是個人的事情,名校學歷只是一個因素。

國內的選拔就是低成本地選擇人才,Ivy博士跟高考狀元似得,畢竟少啊,物以稀為貴,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他們必然比普通人前景更廣啊。

其實只是個經濟學問題。

人生,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勤奮有勤奮的過法,懶惰有懶惰的過法,高學歷有高學歷的過法,低學歷有低學歷的過法,各位看官,想想自己的人生,好好過,比啥都強。


本人苦逼考研黨,有一種只要以我現在1的理論和方法能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在幾年內考進常春藤的感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想找學霸男朋友的心態?
美國本科申請中,REA和SCEA究竟有什麼差別?

TAG:美國 | 博士 | 常春藤聯盟IVYleag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