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影視鏡頭裡,已經將槍指向對方了還要扳擊錘(左輪手槍)/拉槍栓(比如步槍)?
就是說,如果不拉槍栓/扳擊鎚子彈就不能發射嗎?如果能,幹嘛還扳?如果不能,那豈不是給對手留下反擊時間?(五四式手槍好像也有這動作)
之前幾位說的都不全對,我分為兩部分來回答:
第一個,為什麼手槍要先扳下擊錘?對於手槍來說,無論是轉輪還是普通的半自動手槍,真正需要扳擊錘的原因是壓縮擊錘簧,為釋放擊錘、撞擊擊針並擊發子彈提供能量。
這一點要從手槍的擊發原理說起,所以下面這一段是背景介紹:
一、通常來說,傳統的現代轉輪手槍分為單動和雙動。單動轉輪需要先扳倒擊錘同時帶動轉輪旋轉至下一個彈倉再擊發;雙動轉輪則是扣下扳機的同時會帶動轉輪旋轉至下一個彈倉,並壓倒擊錘,再繼續扣扳機就會擊發。
由於轉輪手槍分為單動和雙動,於是人們照貓畫虎也拿單動、雙動來稱呼半自動手槍:二、傳統半自動手槍擊發方式可以分為:單動、雙動、單/雙動。- 單動手槍,在擊錘沒有處於待發位置(也就是沒有放倒)的時候,必須先扳倒擊錘,扣動扳機才能擊發子彈。單動手槍的優點在於,把擊錘扳倒,這樣扣扳機時直接擊發,扳機力小精度高。缺點是反應速度慢,不熟練的射手在緊急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忘掉扳倒擊錘,導致首發射擊失誤。典型的就是54式/TT1930手槍,傳統的單動設計,擊錘半待擊保險。此外補充一下,單動手槍也可以大概分為兩類,一種是54式/TT1930手槍為代表的沒有手動保險只有擊錘保險的手槍,這種手槍攜行必須鬆開擊錘,出槍必須扳下擊錘;另一種是以M1911A1和勃朗寧HP早期型號為代表的有手動保險的手槍,可以在擊錘處於待發位置時攜行,但必須關閉手動保險。
- 純雙動手槍(槍身會標註DAO,Double Action Only),在任何時候只要打開保險膛內有彈,扳機扣到底就會擊發,扳機行程的第一段先帶動擊錘,使擊錘處於半待擊位置,第二段則是跟單動手槍的扳機形成一樣,釋放擊錘擊發子彈。優點跟單動手槍正好相反,反應速度快,任何時候拔槍就射。缺點則是扣扳機的時候需要先放倒擊錘,扣起來比較費力,所以精度會差一些。此外,很多雙動手槍是隱藏式擊錘,擊錘不外露,這樣子有效的避免了形狀複雜的擊錘鉤掛衣物裝備的可能性,也是優點之一。
- 單/雙動手槍,既可以在擊錘放回的時候擊發,也可以在擊錘被扳倒後擊發。這種方式結合了單動和雙動的優點,既可以先扳倒擊錘提高首發精度,也可以迅速反應拔槍就射。代表作是Sig Sauer P226和被雷打92。影視劇里很多手槍,比如被雷打(也就是伯萊塔),有時能看到持槍者慢慢扣下扳機,擊錘慢慢後倒,然後「喀嗒」一下卡住。此時如果再輕輕扣扳機,就擊發了。
- 除了以上三種擊發方式以外,還有格洛克(Glock)這種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擊錘的手槍,只一個Striker,是擊針又是擊錘。拉套筒上膛使Striker處於半待擊位置,扣動扳機保險使Striker處於待擊位置,扣動扳機使Striker擊發,手感跟單動雙動都不太一樣,但是很有效也很可靠。
- 需要澄清的是,絕大多數單動手槍只是第一發需要扳下擊錘,隨著第一發子彈的射擊,套筒后座會壓倒擊錘,之後就不用再扳倒擊錘了。而對於單雙動手槍來說,首發射擊是雙動,之後的則是單動了。而純雙動手槍的擊錘在套筒后座後不會壓縮擊錘,所以每一發都需要扣扳機放倒擊錘,射擊手感一直保持一致。
背景介紹完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對於手槍來說,需要扳倒擊錘的原因分為兩種:
- 單動手槍必須扳倒擊錘才能擊發。
- 單/雙動手槍扳倒擊錘後會降低扳機力和扳機行程,增加反應速度提高射擊精度。
============我是分割線,正在補完不要著急=================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拉槍栓/套筒?
原因很簡單,膛內沒有子彈。說道這個,又需要說起來軍用槍支和警用槍支的區別了。長久以來我國警察用的都是軍用槍支,鮮有專為警察設計的槍支,某種程度上導致我國很多人認為軍警用槍沒有太大區別。對於警察來說,巡邏街頭時隨時有可能遇到需要開槍的情況(比如那個倒霉催的啃臉人),這需要警察迅速反應,膛內攜彈,拔槍就射,打中就倒;同時手槍跟腰間一堆裝備天天掛在一起,需要完善的保險機構和相對光滑的外形。
於是警察對槍的要求就是:反應速度快、不宜走火、外形光順、不宜鉤掛、停止力強,還得可以安全可靠的膛內攜彈。這也就是為什麼M1911A1和勃朗寧HP這種在上世紀上半葉就已經出現的經典設計單動手槍在隨後的幾十年間遲遲沒有進入警察的裝備行列的原因。而格洛克則因為幾乎完全符合以上要求而在警察的行列中大賣特賣。而對於軍人來說,槍械天天掛著,如果膛內攜彈會大大增加危險性,所以軍人的槍都是不上膛攜帶,需要開始戰鬥了再拉槍栓上子彈。所以對槍支沒有膛內攜彈安全攜行的要求,反應速度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但是軍人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滾打,對槍械的可靠性要求極高,而警察每天在乾淨整潔的街頭行動,下班之前還能拆開來保養一下,對可靠性的要求就沒有那麼極端。所以警察的槍支可以在槍身內設置較為複雜的膛內攜彈保險機構,或者是採用複雜的單/雙動設計的手槍;而早期的軍用手槍出於提高可靠性的考慮放棄了複雜的保險機構,採用簡單的單動設計。至於步槍,則是專為軍隊設計,根本不考慮增加這些機構,所以步槍膛內攜彈都是很危險的,哪怕關掉保險。舉個簡單的例子,伊戰時期有士兵報告,M16系列膛內攜彈的情況下,哪怕關掉了保險,彈底都有被擊針撞出的小坑,幸好沒有擊發。由於軍用步槍膛內攜彈太危險,所以電影里出現的步槍通常要拉一下槍栓,將子彈上膛。由於軍用手槍膛內攜彈太危險(或是警用手槍處於安全考慮),所以有的手槍也需要拉一下套筒將子彈上膛。警用手槍拉套筒則代表這個警察是天朝的,或者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的笨蛋。此外,對於@濤吳 的答案予以一定的說明(誰讓你搶了洋陽的!哼!):- 「不到最後一刻不上膛」 是錯誤的,格洛克之所以能大賣熱賣,就是因為警察可以放心的將子彈上膛然後帶在身上去街頭巡邏。
- 西部牛仔片的時代還沒有出現聯動式轉輪手槍(也就是單動和雙動的左輪),只有手動式轉輪手槍,每開一槍必須壓倒擊錘才能開第二槍。
- 拔掉彈匣後膛內留彈可以擊發,這不完全是壞處。早期很多手槍都設置了彈匣保險,也就是說下掉了彈匣就無法擊發,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採用彈匣保險的手槍越來越少。不採用彈匣保險的壞處是下掉了彈匣依然可以擊發有一定的危險性,好處是射手在換彈匣時候手裡還能有一發子彈,至少能用於保命。此外彈匣保險極度影響扳機手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勃朗寧HP。
- 針對 「不到最後一刻不上膛」 這個錯誤說法的更正:這個說法不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對於開膛射擊的槍來說,槍膛一直是敞開的,除非扣下扳機,子彈是不會上膛的。這種槍就算是想上膛也沒法上膛。。。。。。。。。
有人要我上圖,可這些用靜態圖片很難說明,我又真心找不到能夠很清楚明白的解釋扳機聯動原理的動態圖片。想要了解這些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去菲律賓旅遊的時候找個靶場,讓老闆拿出來M1911A1、伯萊塔92或者P226比對一下就OK了。
第一次修改:增加了有無手動保險的單動手槍的區別;統一名稱為轉輪手槍;修改了彈匣保險的說明;增加了警用手槍拉套筒的答案;增加了對「不到最後一刻不上膛」的更新說明。--20120614預計下一次闡述一下攜行方式跟單雙動之間的關係。基本同意 @經雷 製造氣氛的說法,但是我覺得和槍械的使用原理還是有關的。
通常來說,自動手槍、步槍、衝鋒槍等槍械,持槍者沒有遇到準備擊發的狀況之前不會上膛,因為有走火的危險。「不到最後一刻不上膛」是持槍的基本常識。所以在突發場合(比如一言不合準備動手)情況下,需要拉槍栓。常見場景比如主角闖入匪窩,一伙人見來著不善,紛紛掏出槍來對準他,拉槍機,這是符合邏輯的——匪窩裡雖然人人都隨身帶著槍,但是他們並不會時刻想要互相殘殺,所以子彈沒有上膛。
而左輪手槍沒有上膛的概念,只需要打開保險即可。但左輪手槍的擊發原理是,扣下扳機會將擊錘先向後拉到擊發位置然後釋放,也就是說,如果事先將擊錘扳到這個位置,扣動扳機就會直接釋放擊錘而擊發,就可以切實地減少射出子彈所需要的時間,減少扣扳機所需的力度,擊發時也就更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西部片中左輪槍的使用者有時會右手扣扳機,左手不停地撥擊錘——這樣可以比單純扣扳機更快地將子彈射出,也會提高精確度(而且許多早期左輪手槍扣下扳機是不能帶起擊錘的)。
== update ==
又看了一遍問題,感覺也許還是補充一下槍械的基本原理:所謂自動手(步)槍(比如題目中說的「五四式」,山寨TT1930)是扣下扳機後子彈裝葯被引爆,槍栓在火藥氣體的壓力下向後退,待得子彈出膛後又在彈簧的作用下向前進,一退一進的過程中將下一發子彈從彈夾裡帶出來推入槍膛。這個過程就是「自動」了。問題是第一發子彈怎麼進入槍膛呢?答案就是用手拉槍栓。所以拉過一次槍栓之後,就會有一顆子彈被帶入槍膛里,彈夾里的子彈就少了一顆,此時即便拆掉彈夾,手槍還是可以射擊一次的——而這極度危險!所以電影里還會出現將彈夾卸掉後再拉一次槍栓的動作,將子彈完全退膛。而傳統的手動步槍(比如日本「三八大蓋」)每一打一發子彈都要手動上膛一次。
跟槍械的使用原理無關,主要是給觀眾幾種心理提示:1)槍是真的;2)持槍者是來真的;3)子彈準備好出膛。以此增加緊張氣氛。當然,這些手法用多了,就成了定式,心理效應會減弱。從電影聲音的原理講,電影經常需要用這樣的聲效來作為節奏的結點(cue)。如果有條件可以對比一下,其實真槍扣動扳機的聲音沒那麼誇張,但電影里通常都是嘩啦嘩啦的;而且不只是扣扳機,在職業的 foley 技師眼裡,只要有拿起槍械的動作,就一定會配上一些輕微的金屬撞擊聲。效果聲的這種應用還有很多,比如:
- 影視劇里的人物大量使用翻蓋手機,並且蓋子的開合聲都很響;
- 特寫拍燃燒的煙頭時,噼啪的煙草燃燒聲。
第一為了警告,第二更容易擊發,說白了還是警告,說明我的槍隨時都能開火,只要我食指輕輕一抖。
上面講得太複雜了,我簡化一下思路:單動:先扳倒擊錘,然後才能扣動扳機發射子彈。 單動分兩種,一是每次都要先扳倒擊錘然後才能扣動扳機;一種是第一次扳倒擊錘,以後發射都不用了。雙動:就是把單動的兩種行為合到一起,扣動扳機就能完成扳倒擊錘,發射子彈的行為。 雙動也有兩種,一是(單動/雙動),只能第一次是雙動,以後只能採取單動的模式;一是(純雙動),所有都是一次性完成。
優缺點:單動精度高,速度慢;雙動精度低,速度快。
作為一名警察,說一下:我們國家的警用槍是有保險的。而且對保險的要求比人家苛刻的多。比如同樣是轉輪槍,香港的就沒保險。我的很多師傅對這點超不滿 (但你不滿又有什麼用呢)現在許多馬路上巡邏的將近老警察,萬一有暴恐分子砍人。我們警察忘開保險「嗙嗙磅」打出去,人家沒倒。然後他們就那個了要。
我查看了網上的一些資料,現在回復如下:
1.劇情需要。不管電視劇還是電影,市場一直是其存在的根本;毫無疑問,跌宕起伏的情節更能吸引大多數消費者,刺激他們的英雄情節復甦。2.根據事實所定。左輪手槍和自動步槍的機械原理,使的其開槍要有一個必須的步驟。3.符合習慣或者慣例。通常持槍的人,不會開保險栓(保證安全),不會將手指放在扳機的位置(以免誤動),正如古代的俠客通常都會佩劍,但都會插在劍鞘里。細項2中的具體資料,你可以在網上搜索學習下。被雷打 92……ヽ(*。&>Д
首先說明我對槍械沒有什麼認識,但是我還是覺得這也就是發生在影視作品中,就是為了裝逼、恐嚇、營造氣氛等等藝術手法。
原因:1.如果真的是那種開槍前還要扳擊錘/拉槍栓的槍,被指著的那個人難道就不知道嘛,不知道一開始等你沒扳擊錘/拉槍栓就跑啊?2.也沒見在指到人家頭部之前一直開槍的時候老是扳擊錘。
不專業,僅分析事,不分析槍。1911不行,只能拉套筒上膛,擊錘就待擊發了
將反派控制後……「說不說?」「見鬼,我死都不會告訴你的!」主人公拔槍指在反派腦袋上「說不說?」「殺了我吧……」主人公拉一下槍栓
「最後一次機會,說不說?」
「……」反派流汗沉默主人公做開槍狀……「等等!我說,我說!」SO,作為電影,不再拉一次槍栓,主角和反派怎麼拉扯下去啊?步槍拉槍栓上膛和泵動霰彈槍滑動護木上膛純屬導演組為了氣氛設定,實戰中不可能出現;雙動手槍扳一下擊錘是為了擊發順暢,同時給對方一個信號:我已經完成最後一步操作,就差擊發了,趕緊投降/認罪/交待!
就是覺得光指著你你不太害怕,就用那個「卡啦」一聲向你再次表明態度:「我不是鬧著玩的」
以54式手槍為例子。54 的保險是在擊錘那裡的 去看下槍械的構造你就懂了54式手槍的自動方式採用槍管短后座式;閉鎖方式採用槍管擺動式,保險裝置為擊錘保險,該槍還設有空倉掛機機構。--------百度百科使用的方法是裝子彈上彈夾,開保險(保險就是擊錘那裡,要開到隨時能擊發的程度),拉槍栓上膛,瞄準擊發。
讓他知道我正在你背後用槍指著你,舉起雙手別動。如果沒這聲音,別人不知道你在背後用槍指著他,他接著該幹嘛幹嘛去了,你說你開槍還是不開槍?或者他覺得背後有人,轉身看見一把上對著他,他一個緊張或者大叫,你開槍還是不開槍?不開槍呢,這台階怎麼下?開槍呢,明顯不合劇情需求。所以。。。。。額,題主是說的電影的那種吧?不是現實吧?
即便有反擊時間自己也要拉槍栓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謝霆鋒的演技?以及他在香港電影圈的位置?
※小時代終極海報《最後的晚餐》背後的隱喻是什麼?
※畫壁究竟想表達些什麼?
※有哪些導演、明星在《我是路人甲》里當路人甲?
※關於後會無期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