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cr或者lr中如何理解高光與白色的調整關係,陰影與黑色的調整關係?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今年我在《大眾攝影》上的後期專欄,第一篇就是談論它。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尋求了我的責任編輯許可,將相關的部分發到這兒:)

首先,用漸變構造直方圖分析滑塊功能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但事實上對於ACR來說這種分析方法並不足以完全了解其功能。那麼想要正確的分析這個問題需要用什麼樣的參考圖片呢,答案是色階圖。為了方便演示,我特地在傳統的等距色階圖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於是有了下面這張例圖:

這是一幅色階圖,按照10%的明度變化被分為十一個區域,中灰區域的寬度為普通區域寬度的一倍。為什麼使用這張圖片作為演示範例?大家看看直方圖就能明白。直方圖是按照明度分布的畫面像素數量統計,因為我們的色階圖中只有十一個色階,所以直方圖上只能看到十一根豎著的統計條,而不像常見的直方圖那樣擁有連續起伏的變化。而又因為中灰色塊的面積是普通色塊面積的一倍,所以像素數量也自然是其它明度像素數量的一倍,故而其高度恰好是另外十根統計條高度的一倍。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在接下來的調整過程中,大家能始終清晰地觀察到畫面的中間調變化。

ACR中的影調調整滑塊按照演算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曝光、對比度、白色、黑色;一類是:高光、陰影、清晰度、去除薄霧。前者是基於全局影調的,而後者是基於局部影調的。雖然我可以保證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不過這個當然不是我信口開河,有不服氣的看看調整畫筆、漸變濾鏡、徑向濾鏡右側的設置選項就懂了。

一方面為了準確回答題主的問題,二方面也為了不影響雜誌銷量——否則我就沒稿費了,所以這兒不展開,專門談談白色和高光兩點,黑色和陰影效果恰好和它們相反。至於剩下幾個滑塊,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研究方法自己去琢磨它們的作用。除了觀察右上角的直方圖,還可以同時打開預覽模式和高光修剪警告。

首先是白色滑塊:

白色滑塊有些類似於色階中右側的白色三角形滑塊,對影調進行近似於線性的壓縮或擴張。但是要注意兩點,一個,調整白色對於陰影區域的影響並非是完全線性的;二個,調低白色會保護高光並不受影響。在實際應用中,第二點經常會導致天空的亮部影調出現斷層。

大家對比一下調整色階時的直方圖效果:

因為解析度的問題,中間一根高桿在屬性面板中沒有正確顯示,見諒。

接下來是高光滑塊

高光滑塊對於影調的影響是基於局部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說使用平滑的漸變是不可能具體分析高光滑塊效果的。但如果換成色階圖,變化就相當明顯了。調整高光滑塊的時候,暗部影調隨著高光滑塊的左右移動等比例收縮或者擴張,而高光部分影調的變化則出現了和之前各滑塊調整完全不同的變化。明度一致的色塊出現了漸變,原本標記影調信息的一根根立柱變成了一個個由連續影調組成的「小山包」。這一點從直方圖和預覽窗口中都能夠很明顯的發現。

按照道理說,在這兒應該寫一個總結:

高光和白色滑塊同樣是以高光作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滑塊,主要差異在於白色滑塊是以全局影調為基礎的,調整幅度較大,但如果不小心使用可能導致影調溢出或漸變斷層;高光滑塊以局部影調為基礎,調整幅度較小,對影調細節的保護更好一些。

但事實上我並不喜歡這個總結。我更希望大家把照片看作一個整體,我們所要做的是圍繞自己的目的對這個整體的影調分布進行調整,而不是將其機械的劃分為高光、陰影、中間調三個區域,機械地去調整每個單獨的區域:)

謝謝大家。


實際上ADOBE的幫助說的很清楚

如何在 Lightroom 中調整圖像色調和顏色以及如何使用灰度

但這裡我要掏出我霸氣的曲線模擬器!來自思源設計論壇大神們十幾年前的技術!

先不考慮作用是局部色階還是全局色階:

高光減50

高光減100

白色減50

白色減100

注意,以上因為迷之原因(我不熟色彩管理),打開ACR,低色階會被壓一次。

白色+50/+100

白色滑塊和黑色滑塊說到底還是提升色階。

如果色階滑塊是控制一個圖像中最亮最暗的「一個色階」部分的話,那麼白色滑塊就是控制圖像中最亮的「一片色階」。用白色滑塊把一片色階指定為「白色」的區域後,它不會全部變成白色,而是逐漸變化的。

曲線模擬器的PSD自取:

youdao.com 的頁面

用法自己摸。。建議先去動動中間那個曲線圖層。

原理自己跪。。

不保證永久有效啊……


2017.11.22補充:

不過我最嘆為觀止的還是黃局的思路,工具產生的調整,無非是在不同的色彩模型中,對圖片的局部或者整體產生相應的改變。其中「局部調整」是巨大的、極難被探測的難點。而黃局巧妙地用分立色階,在直方圖上達成了這方面的探測。思路清奇,罕有之極。

難怪我總想當他狗腿子……

像我就比較土逼了,看到高光白色那根曲線這個形狀很奇葩,只能確定是不同的色階局部作用疊加在一起導致的,卻無法判定是什麼樣的局部作用。


謝邀!

可以藉助直方圖來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PS里建了一個鯊魚鰭形直方圖的圖像,如下:

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高光,陰影,白色和黑色來觀察直方圖動態:

1.首先看高光的極端

1a.高光+100

1b. 高光-100

由圖可見,高光的操作實際上是對圖像高光部分進行擠壓的一個操作,

如果把直方圖比做一堆鐵粉,那麼當拉高高光,就相當於直方圖右上角放了個磁場,但是高光光調整是有直方圖邊界的,也就是說理論上不會溢出。

2. 白色極端

2a. 白色+100

這個如果看到直方圖變化的過程就會更容易理解,我這裡做幾個截圖代替:

2a-1. 白色0位

2a-2. 白色+25

2a-3 白色+50

2a-4 白色+75

所以將白色向右拖動的狀態,就相當於在直方圖右邊很遠的底部放了個黑洞,整個圖都吸過去了啊...

這個操作,實際上就相當於將高光部分的的直方圖拉伸開來,但是它不影響到陰影部分。

如果是白色往左拉,則相當於把直方圖高光部分往回推,並且壓縮。

黑色與陰影的關係則與上面的關係相反。

實際應用上,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在陰天拍了東西,那麼直方圖在極端情況下很可能是這樣的:

我們姑且把這種形態稱為「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噴氣式阿姆斯特朗直方圖」 ?(霧)

這也就是你看到照片感覺灰濛濛的原因,同時如果你增加了曝光,整個圖像又會非常的亮,看起來非常的不舒服。造成這種原因的結果是因為,沒有對比!

所以只要在這個基礎上增加白色就好了,如果拉高白色,會呈現下面這種形態:

這樣照片看起來就會好很多了!

有人肯定會說空口無憑啊,

那我照陰天圖做例子好了。

這張圖在陰天拍攝,原片陰陰的灰灰的...

直方圖長這樣:

然後白色+83

直方圖形態

所以有人問那我為啥不加高光呢?

答:因為這張圖一開始的時候沒有高光啊,所以你動高光並沒有什麼卵用...


首先要說:Adobe很多軟體包括(Photoshop、ACR、LR等)的中文翻譯往往是直譯,中文語音並不明確。最典型的是色階(曲線)中的「輸出」和「輸入」,其實應該是「壓縮」和「擴展」的概念。而在ACR及LR色調調控選項卡上,「白色」應翻譯為「白場」,「黑色」應翻譯為「黑場」,才容易理解。

為了更好說明問題,需要對色調和直方圖、直方圖缺欠論有系統的了解,最起碼了解色調範圍的常用術語。如圖1所示,這是傳統黑白膠片時代對色調範圍的分段(調段)稱謂及與直方圖的對應。但那時準確的術語也不稱暗部為「黑色」或稱鏡面高光為「白色」。

圖1:調段與直方圖參照示意

而到了彩色及數碼時代尤其是數字印刷技術之後,暗部和鏡面高光術語被「黑場」和「白場」取代,因為圖像最黑和最白由「RGB」或「CMYK」混合而成。

現在回到ACR具體說明。以「黑色=黑場」控項為例,它控制的範圍是直方圖的左端(黑場)。如圖2所示,直方圖左側缺失,所以適當左移【黑色】滑塊,使黑場左移並趨近左端(如圖3所示)。

圖2:直方圖左側缺失示意

圖3:左移【黑色】滑塊示意

【陰影】滑塊,它控制的是「暗部--中間調」之間(如圖1所示)的範圍。左右移動該滑塊並觀看直方圖,就能看到直方圖所發生的變化。本例左移【陰影】滑塊,使左側直方圖趨於豐滿(如圖4所示)。

圖4:左移【陰影】滑塊示意

這時直方圖左側溢出警告,還可以再右移【黑色】滑塊挽回(如圖5所示)。

圖5:右移【黑色】滑塊示意

至於ACR的高光和白色,【白色=白場】控制直方圖右側端點;【高光】控制「中間調--白場」之間的範圍。調控的方法與【黑色】、【陰影】相同,不再例圖。

補充一個問題,在使用蜘蛛、愛色麗等校色儀時,其說明書及菜單上的「黑點」和「白點」,也應該是「黑場」和「白場」。術語不準確,容易產生歧義。


簡單來說,白色黑色是「截斷」,主要用於「黑位更黑」這樣的調整。高光陰影是「壓縮」和「拉升」,主要用於壓低亮部提亮暗部還原更多細節。另外曝光調整是「平移」,所以一般可以先調整曝光到合適位置,再結合溢出提示調節黑色白色到剛好溢出,最後高光陰影調整細節。當然特殊風格的例外。


高光和陰影調整相當於桶里的水,改變的是高光和陰影部分的明暗;白色和黑色相當於桶,決定的是照片的整個影調範圍,也就是高光和陰影調整能達到的極限。


樓上都是很專業的回答,我來打個醬油。

試下用不同方法,看直方圖,看哪個效果好就行了……


推薦閱讀:

Tang vision 的這種色調是如何調出來的?
使用PS放大圖片像素與本來像素就很大的圖片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把照片中天空變藍?
這樣的字是怎麼做出來的?
請問如何調出這種色調的夜景照片?

TAG:AdobePhotoshop | AdobeLight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