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托爾斯泰文學是落後國家的產物」的說法?
01-20
網上有的說:
托爾斯泰的小說情節拖沓,讀來讓人昏昏欲睡,他根本就不知道先進的敘事方式是怎樣的。說白這些俄羅斯作家都是莊園老爺,根本沒有見識到現代工業社會是怎樣的。反觀同期工業發達的英法國家,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至今讀來津津有味。這就是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結果。如今托爾斯泰的文學早已過時,不讀也沒關係,反正歐美隨便一個報紙的專欄作家寫出來的千八百字小說就完爆托爾斯泰拖沓的幾十萬字。
同時期的俄羅斯貴族老爺作家旅德旅法歐洲游遍的有的是,只是托老晚年宅一些,覺得那都是外物,只有上帝和美德才是永恆的。
你咋還看在自己家村頭「隱居」的梭羅捏?另外,有了當代網路小說的「流暢度」做標杆,躺下打開一本讀到收費章節再爬起來,一看尼瑪原來都一百多章了,好像還沒開始動用我大腦呢?看上幾部這個,別說看托爾斯泰,再看丹布朗、馬丁都會嫌拖沓為什麼我一個數學狗會日常被邀請回答這類問題……隨便說兩句吧。
「歐美隨便一個報紙的專欄作家寫出來的千八百字小說就完爆托爾斯泰拖沓的幾十萬字」 相當於說 「中國現代隨便一個報紙的專欄作家寫出來的千八百字種田修仙宮斗總裁文就完爆曹雪芹拖沓的幾十萬字」,或者「當代隨便一個推理小說作家寫出來的千八百字短篇就完爆阿婆拖沓的幾十萬字」。
任何不聯繫時代背景空談創作風格的文學分析都是耍流氓。
任何不考慮個人喜好空談作者水平的文學分析都是耍流氓。上面的評價屬於耍流氓中的耍流氓,over。【P.S. 如果只把情節跌宕起伏看作文學作品好壞的評價標準,建議關注一些娛樂八卦公眾號。那遠比什麼幾十萬字的小說曲折多了,過些日子就可以反轉再反轉,今天吹得死去活來明天踩到天翻地覆,多有趣,科科~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倒不是沒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它涉及到了很多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就側重一方面回答吧,就是關於如何對待經典的問題。還記得當年讀《高老頭》的感受,視線所及之處全是「你說,我說,他說」之類的,心裡還暗暗地生氣,這還叫名著。後來還是陰差陽錯地接觸到了歐美文學,懂得了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的意義,他的一生都在創作和思考中度過,他的世界觀的複雜與矛盾,他的堅持,這所有的一切都賦予了他的作品一種厚重與智慧。然後,就明白了一個這樣的作家,他的一生經歷和他的作品同樣重要。經過時光檢驗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安靜地毫無雜念地吸取文學的營養,享受思考與沉思的樂趣。說到托爾斯泰的「冗長繁瑣」,這和他的寫作手法有關係,托爾斯泰用的是「心靈辯證法」,通過心裡的描寫與衝突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人類心靈的複雜程度都有所感吧(如果你有一個女朋友或者你是一個女人)。這和敘述方式的先進沒有關係,其實在當時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才是超前的。至於「歐美報紙專欄作家」,只能說現在許多人都喜歡直接的方式接受觀點,而很少有人花時間去通過思考而獲得也許是同樣的觀點。也許經典作品沒有現如今的作品親切和易讀,但閱讀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是不會白白浪費一個人的時間的。
我感覺說這話的人缺乏文學鑒賞力和經驗。首先藝術與生產力發展沒有絕對的相關性,看看唐詩跟現在的詩就能說明問題。其次每個人對藝術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偏好,但藝術總體上是有高下之分的,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通常觸及人類的本質,不隨時代變遷而褪色。比如我很不喜歡海明威,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行文的力度和簡潔之美。托爾斯泰的行文目的和方式與現代,或者是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完全不同,他不是要通過寫一篇扣人心弦的故事來獲得更多的讀者,增加銷量,故事在他的作品中是用來分析社會和人性,展示他的宗教,哲學和政治理念的平台,他作品的美感在於深刻和細膩。我看的歐美專欄作家比較少,至今還沒見哪個可以完爆托爾斯泰的。
推薦閱讀:
※大學裡讀康復治療學專業,以後不能當醫師,也不能考執業醫師嗎?
※《安娜卡列尼娜》怎麼體現出托爾斯泰主義中的人類愛?
※如何評價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劇?
※如何理解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戰爭與和平》哪個譯本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