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的,你認同書中的觀點嗎?

言語犀利,充滿嘲諷。


有類人只看到了別人身上的缺點,卻看不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於是就認為自己高人一頭便開始嘲笑別人,這種人是自大。又有一類人,只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點,卻無視自己身上的優點,跟別人相比就感覺自己矮人一頭,這種人是自卑。

世界是不完美,人也無完人。每個人、每個族群都有很多優點跟缺點,當你只記住他的優點的時候,不妨找找他的缺點,當你只記住他的缺點的時候,不妨找找他的優點,當然,這必須有個前提,不能因為在一個好人身上找到了缺點就認為這個人變成了壞人,也不能因為在一個罪犯身上找到了優點就認為他是被冤枉的。

對於這本書我的看法是,這是一本偏激的為了批判而批判的作品,甚至有些地方可以稱得上誇大其詞,按照書中的某些觀點,好像我們這個民族本身就是低人一等的,就應該完全否定過去投身到西方文明中去,那他完全無視了古代文明中,中華歷朝歷代所創造的輝煌!如果單純找缺點然後故意放大某個種族的缺點進行批判,那這個世界上的人一個比一個醜陋,世界上的種族都該滅絕。

其實正視自己的缺點,正視自己國家民族的缺點是很好的行為,知錯就改才能進步,魯迅先生當年提出不少國人的毛病,那些也是客觀存在的,不管現在人對魯迅先生是褒是貶,都不影響先生的偉大。

但我還是要說,魯迅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計強心劑,只有在這個國家民族快進入到生死存亡的時候,才需要魯迅先生這種言辭激烈的文字來給這個國家民族打上一針,從而讓那些知恥而後勇的人改正缺點為個人為國家而奮鬥。而和平世界裡面如果還是魯迅先生這種言辭激烈的文字,恐怕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喜歡,和平時期當然也需要指出國人的缺點,但最好用一些溫和的言語,然後用自己的影響力來身體力行的幫助大家去改正,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孔子處在春秋時期,那時候天下還不算太亂,國與國之間還算講究禮儀,孔子周遊列國就算到處碰灰,也能心平氣和地循循教導他人,而到了戰國時期,國與國直接基本沒有什麼情義可講,孟子生在這個時期,他的言辭思想比孔子就要激烈幾分,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一樣的,都是為這個國家找出路,他們只不過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而對待世人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至於《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我沒有看到他真正的把這個國家民族的醜陋之處揭露出來,我只看到了一個充滿自卑心態的老人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描繪出來,然後在那些回憶的場景裡面誇大其詞地將裡面的缺點詳細地羅列出來,自動忽略了自己遇到的優點跟美好。這種人是偏執的,而且是那種鑽入牛角尖的偏執。

其實從這本書作者的身上,我也能發現我們大多數人身上的一個毛病,那就是因為距離的遠近而產生的美醜觀念。比如:看到別人的父母很疼愛他們的子女,就感慨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家的父母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就感嘆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看到別人的城市發展快就感嘆自己的家鄉簡直是地獄……以此類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別人的東西是好的,包括看書,想想我每次借別人的書都會很認真很快速地看完,而自己買來的書丟在一旁幾年都不會動,這些毛病除了其他各種原因之外,恐怕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距離而讓自己錯誤的對別人產生了美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這種心態下,時間長了,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從而徹底否定自己的一切,否定自己的家人跟周圍的環境,甚至嚴重的還會產生負罪感從而有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

極端的自卑跟極端的自傲都是偏執心理,這種心態都需要去改正。《西遊記》裡面有句話大概意思是:天地本不全,經文殘卷也有不全之理!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有時候我們要發現自己的缺點,儘力改善自己的缺點,然後盡量卻接受別人的缺點,更要學會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一開始覺得挺有道理的的,看的挺認真的,比如說髒亂吵,身邊確實有這種現象。還有因為作者坐過牢,所以覺得他的言辭肯定更有針對性。就跟古代的言官一樣,越是被皇帝打,越是青史留名。但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有些觀點和舉的例子亂七八糟。

以下是看書的時候不太贊同的地方:

1.柏楊想把漢字變成拼音,可能這是上世紀80年代文人的觀點,明顯不適用

2.完全主張廢棄體罰,我個人覺得適當體罰還是可以的,畢竟現在熊孩子那麼多

3.用鞋子來說明自私。這個因果關係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台灣獨有的臭鞋大陣能證明全部中國人自私

4.說中國人有神經質式的恐懼,柏老自己大義凜然的樣子,結果被人澆了水還是不敢說話。

----------vs------------

5.描寫空調的文字,不知道柏老看到現在每幢大樓外面的冷氣機是什麼感想

6.填表格看不清楚字也怪政府,反正都是別人的錯

。。。。。。。。。

等等等等,反正這本書只能信一半,要辯證地看。


能夠真正認識缺點,好好做人。不吵,不不臟,不亂才討人喜歡


從柏陽個人人生經驗來看這本書包括他其他的文章,其實很能體諒他的痛心疾首,但是有些毛病還真的是全人類的鍋,柏陽從來都是普通人,一部分是對自己所處的群體的反思,另一部分就是一個文人在發牢騷,如此而已。


要謝個邀么(′??ω??`)

書中寫了諸多醜陋,可還沒經歷世事,怎麼敢輕言是否醜陋。不過當下周圍的同學倒是可親的很。

P.S.看多了有一種鍵盤俠合集的感覺


書中看問題的方法和得出的結論很有趣,問題是存在但是結論不太靠譜。同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特別多,千萬不要只看一種。魯迅、林語堂和太祖的角度也很值得一看,而且得出的結論也更光明。總之兩句話吧: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看過哦,柏楊先生寫的,不完全認同,但是也確實有一些是真的,至少發生在一部分人身上


推薦閱讀:

姜太公釣魚之前是做什麼的?
為什麼有人說《越人歌》和《詩經·邶風·擊鼓》最初都是描寫男男之戀的?
金庸的幾大著作在文學造詣上與《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相比如何?
如何評價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輪迴的黑童話?

TAG:書籍 | 文學 | 柏楊 | 中國人的性情 | 醜陋的中國人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