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中的「文氣」該怎樣理解?

書法達到一定程度後(字法,章法,筆法等基本問題已經解決),其作品該怎樣欣賞和評判?

參觀過幾次書法展,除了部分靠章法誇張或小眾字體或太現代的博眼球的作品,其他的看著都覺得寫的很好,真心不能分辨孰高孰低,只能聽其他人分析,尤其對「文氣很足」「太匠氣」等詞語理解無能。(雖然我明白一切停留在技術層面的藝術都不算真正的藝術,但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人寫的字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啊!?)

這些現代人的字,個人認為都是寫的非常好的字,但高低就無法分辨了。求解。(最後一幅,當時圍了一群人「文氣足」「恩,這幅好」「佩服佩服」)


「氣息」、「格調」,是中國藝術批評中常用的術語,但是,這兩個詞真的是很難界定,到底氣息高是什麼標準?到底什麼就是有格調,很模糊。

氣息,一般指作品散發的某種精神氛圍;格調,常常是指作者或作品的風格。

從宋代起,書法評論超越了單純的作品範疇,開始連作者也捎帶上了。宋人重視這個,乃跟五代戰亂士大夫道德理念崩塌有關係。所以宋人極其重視內在修養。

古人評字,用的標準是「骨肉」,到蘇東坡,有加上了「血、氣、神」三項。士氣、廟堂氣、富貴氣都是好的,頭巾氣、江湖氣、市井氣都是要避免的。

下面分別是林逋和李建中的字。

李建中是林逋的老師。但是對於兩人的字,蘇軾的評價完全相反,蘇認為林字沒有一點俗氣,而李建中是格韻卑濁。分析兩個人的字,林字筆法較簡單,字距行距都比較大,顯得舒朗開闊,輕盈,但有點單薄,不及李字渾厚。顯然,蘇軾在評論的時候基本沒考慮技巧的問題,重在作品的造景上。

所以,對於那些表現出強烈的超脫、遠離人世、著重表達精神境界的作品,宋人都很青睞。

氣息決定著格調。宋人對創作者的人格修養極其重視。作品反映出來的藝術形象其實是藝術家內在的一種反映。一個賭徒心裡不可能有高山流水,普通人也無法達到梅妻鶴子的境界,所以寫不出高雅的格調。

所以,蔡京的例子就好解釋了,雖然此人劣跡斑斑,但審美境界有了,一樣可以寫出骨力奇崛的作品。

但是,對人的過分看重,使得後代書家忽略了技法。書史上列為「逸品」的書家,多是二流書家。而現在的問題是,文化和技巧都扔得夠嗆……


我理解的文氣,在書法中,體現為雋永的氣息,寫字和練拳一樣,有以力取勝,也有以巧取勝,縱有一力降十會,亦有四兩撥千斤,二來,有放,還得有收,懂放不懂收,容易傷著自己


推薦閱讀:

毛筆書法可以自學入門嗎?
想學毛筆字,沒有基礎,想知道怎樣練比較好?
各位不知你們推崇哪些書法家?
在書法中,口的各種寫法分別有怎樣的造型作用?
毛筆為什麼會開叉?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