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剛出爐的 2016 年全球 50 佳餐廳 (50 best) 評選的榜單?有哪些新變化和亮點?

Current Ranking. Restaurant. (Last Year"s Ranking)

1. Osteria Francescana, Modena, Italy (2)

2. El Celler de Can Roca, Girona, Spain (1)

3. Eleven Madison Park, New York (5)

4. Central, Lima (4)

5. Noma, Copenhagen (3)

6. Mirazur, Menton, France (11)

7. Mugaritz, San Sebastian, Spain (6)

8. Narisawa, Tokyo (8)

9. Steirereck, Vienna (15)

10. Asador Etxebarri, Atxondo, Spain (13)

11. D.O.M, S?o Paulo (9)

12. Quintonil, Mexico City (35)

13. Maido, Lima (44)

14. The Ledbury, London (20)

15. Alinea, Chicago (26)

16. Azurmendi, Larrabetzu, Spain (19)

17. Piazza Duomo, Alba, Italy (27)

18. White Rabbit, Moscow (23)

19. L"Arpège, Paris (12)

20. Amber at The Landmark Mandarin Oriental, Hong Kong (38)

21. Arzak, San Sebastian, Spain (17)

22. The Test Kitchen, Cape Town (28)

23. Gaggan, Bangkok (10)

24. Le Bernardin, New York (18)

25. Pujol, Mexico City (16)

26. The Clove Club, London (55) ** ALSO WON "Highest New Entry"

27. Saison, San Francisco (56)

28. Geranium, Copenhagen (51) ** RE-ENTRY

29. Tickets, Barcelona (42)

30. Astrid y Gaston, Lima (14)

31. RyuGin, Tokyo (29)

32. Restaurant Andre, Singapore (46)

33. Attica, Melbourne (32)

34. Tim Raue, Berlin (52) ** RE-ENTRY

35. Vend?me, Bergisch Gladbach, Germany (30)

36. Borago, Santiago (42)

37. Nahm, Bangkok (22)

38. De Librije, Zwolle, Netherlands (71) ** RE-ENTRY

39. Le Calandre, Rubano, Italy (34)

40. Relae, Copenhagen (45)

41. Faviken, Jarpen, Sweden (25)

42. Ultra Violet, Shanghai (24)

43. Restaurante Biko, Polanco, Mexico (37)

44. Estela, New York (90) ** NEW ENTRY

45. Dinner, London (7)

46. Combal Zero, Rivoli, Italy (65) ** RE-ENTRY

47. Schloss Schauenstein in Furstenau, Switzerland (48)

48. Blue Hill at Stone Barns, New York (49)

49. QuiqueDacosta, Denia, Spain (39)

50. Septime, Paris (57) ** RE-ENTRY


今年榜單浮動不算太大,最令人驚訝的當屬前五的位置變化:noma掉至第五而eleven madison park升至第三,noma由於連續兩年在東京、悉尼pop-up(pop-up不計分),排名漸漸下滑,今年底還將閉店改造,似乎離重返第一越來越遠,但我認為noma還是比eleven madison park更「優秀」;francescana擠掉celler can roca成為世界第一也讓人多少有一絲驚訝,宣布noma第五時我還以為roca蟬聯第一板上釘釘呢,畢竟Joan Roca今年還得了「chef"s choice",難道「得了chef"s choice就不能得世界第一」也成了暗默的規矩之一?

50 best向來被人詬病「瞎排名」。我想,這份榜單的公信力要取決於如何解讀:不應橫向比較,而應縱向對比。

給餐廳排一二三,如果不給出精確公正的評分標準,難以服眾——憑什麼他第一我第二?憑什麼他第三我第五?——橫向比較,具體順位難以服人,難免讓大家覺得這份榜單像個笑話;但若以縱向理解,我認為它還是反映了大部分主流觀點的:口碑極好的Geranium、Saison都從50開外升至20+,實現大躍進。Relae比去年進步5名(他還蟬聯Sustainable Restaurant Award,sustainable到連續兩年拿這個獎,有點小幽默),深受blogger們喜愛的Estela首次進榜衝到44,Adrià主持的Tickets亦從43升至29,據說有全世界最美味的炭烤牛排的Asador Etxebarri升至第十更是眾望所歸(甚至覺得他排名可以更高)。

反觀Dinner by Heston Blumenthal從第7大跌至45,Fat Duck今年連前100的「鴨影」都沒見到、Per Se和The French Laundry雙雙跌出榜外,Heston Blumenthal和Thomas Keller兩位難兄難弟勢力大跌,合情合理,我並不給同情票(前段時間去The French Laundry,其料理之「普通」讓我再一次向米其林的含金量打問號)。Alain Ducasse旗下的Alain Ducasse au Plaza Athénée也離開前50,看來best 50是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誓死和米其林鐘愛的天王們劃分勢力。

個人獎項的設置幾乎沒有爭議。Arpège近年已成為大家的巴黎首選;今年新設置的Art of Hospitality,我第一反應也是eleven madison park的美麗大廳;最佳甜品廚師之前一直頒發給fine dine餐廳的甜品主廚——Tickets的Albert Adrià,El Celler De Can Roca的Jordi Roca,今年終於頒給專業甜點師——法國教父級小胖Pierre Hermé,應該沒有人有異議吧!

當然,也不是每個排名都合情合理。Blue Hill at Stone Barns的排名停滯不前(我認為它應該是前35左右的水準),F?viken從25跌至41,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份榜單從出道以來便備受爭議:餐廳得分和票選過程不透明、評委可以為自己的餐廳投票、商業嫌疑過重……被人詬病的地方多到數不清。

必須理解的是,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榜單可以做到眾口一調,所以攻擊榜單的具體排名,我認為很沒有意義。

比起崇拜排名,50 best的全球影響力、對業界的推動力更讓人著迷。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榜,它的操作更現代、更親民,而且玩很大。

短短十年,50 best就成為美食圈人最追捧的話題,沒有之一,而且迅速贏得大量廚師的支持。也許米其林指南的影響仍然深遠,但不可否認的是,50 best的影響力正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且可以預見未來這個良性循環還將繼續下去——影響力越大,含金量越高。

和米其林指南不同,50 best的評選不僅僅圍繞美食重鎮出版,而是以人口、人均所得(而非單純的國界)將全球分為27個區,每個區36位評委(包括一位該區主席),計972位評委,為過去18個月內造訪過的7家最佳餐廳投票(3家或以上須在其他選區),評委由餐廳廚師、美食記者、全球飛行的美食家三個部分組成,比例各佔三分之一,而且保持每年迭換30%的新評委參加評選。

我認為這樣更加公平。它為新餐廳提供更迅捷的渠道登上世界舞台,只要有實力,就有可能上榜。無需像米其林指南一般,必須等到該地區版本發行後才有機會奪星,而且晉陞路漫漫。北歐、南美的餐廳因50 best迅速壯大,行業推動力有目共睹。

而且反應速度超快,明明是一年一度的評選,卻很能捕捉市場風向,甚至先於食客挖掘出各地的新餐廳。每年獨立評選,過往業績既往不咎,可以空降,也可能急墜,不像米其林餐廳拿了三星就上保險杠。也會根據市場意見,迅速地調整評選方式,之前曾有不少人抨擊50 best的餐廳沒有一位女性廚師,後來50 best便迅速辟出最佳女性廚師獎,保持男女平權。

我更不反感榜單商業化,反而我認為越商業化的東西越好,真正的好產品恰恰最經得住商業考驗。如果不是有那麼多贊助商投錢,我們也沒機會守在電腦前看網路直播,一邊感受現場氣氛一邊吐槽了。

50 best一直致力於走向世界,不僅餐廳的評選範圍年年擴大,從今年開始,頒獎典禮也走出倫敦,每年換地區舉行。

明年的頒獎典禮將移至墨爾本,據50 best日本選區的評委主席中村孝則透漏,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評委一直在爭奪2017年的舉辦地,澳大利亞傾全國之力,夥同旅遊局、國際美食記者,為競爭奔走連連,展現極大熱情,最終打敗日本(雖然我覺得日本人不會說英語是更大劣勢),獲得舉辦權。看來50 best並不僅僅滿足於成為「美食奧斯卡」,更向奧林匹克在靠攏。

更高、更快、更強。在我看來,50 best的確有這個潛質做得到。

最後,50 best並不算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榜,把它定義為圈中人的年度新聞,更為貼切吧。


真羨慕去過這些餐廳的你們,不像我,連餐廳的名字都看不懂。


只知道15名那個,還是看紀錄片碟碟相傳知道的…


看完榜單,我才意識到,這個榜單里所有我吃得起的餐廳,全都坐落於墨西哥……

所以,誰如果簽證沒過期,可以考慮跟我road trip把榜單上坐落於Mexico City的三家給刷了嗎……


你們這些人不好好回答也就算了

非要說什麼沒意義

吃不起

跟我沒關係

我十分的相信50佳的評選

無論是亞洲還是世界

能上榜的餐廳都很不錯

或許是口味

或許是創新

但是至於那些沒上榜的

也有很多十分的優秀

我感謝這個排行

讓我這個有選擇困難症的人

能快速的找到一家值得去的餐廳

順便說一下這家叫nahm的餐廳

從曾經的亞洲第一世界第十

到二十多

再到三十七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

但是真的不太好吃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儘管品牌不同,口味不同,風格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做成了一點,這也是這些年這些入選榜單的餐廳的共同點,那就是

我!

都!

吃!

不!

起!!!


追求食物的極致是沒有錯的,評出五十大也沒有錯,可是題主錯在邀請了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我並不是看不起吃不起的人,而是看不起吃不起還說不好吃的人,沒有吃過就說不好吃,因為貴消費不起就說肯定不好,這種心態不做評價。

中國菜在世界上地位和泰國菜緬甸菜一般,低於印度菜,高於韓國菜,五十大能夠有中國的餐廳入選是極好的,但是全是法國菜,那就不好了,期待有一天中國菜系的酒樓餐廳能夠殺進五十大,甚至十大。


門口王二狗的包子店什麼時候能提升下品質才是我最關心的。


每次看到這種「全球最XX的XXX」冠名的榜單就很想笑。

以我淺薄的知識積累來看,要評價出全球最好吃的餐廳首先要滿足兩個前提。

1,你吃遍了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家餐館每一道菜;

2,每個地球人的味蕾都跟評選人一樣。

很顯然這兩點都無法有效地滿足。

這個榜單更貼切的名稱應該是:「編輯認為他/她在2016年吃過的最好吃的餐廳top 50」。

類似的還有 「全球最性感的女人/男人top 10」,「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全球最美的景點」 這種既涉及廣泛又需要大量的主觀臆測的評比。你覺得前凸後翹的Kelly Brook是2015年最性感的女人,我還覺得沒胸沒屁股的桃谷繪里香甩她半個地球呢。

這種排行榜看完樂一樂就算了,較真就沒必要了。


吃過今年新進前10的Steirereck。其實這些餐廳的食物不僅僅只是味蕾刺激,提供的更多是味覺實驗和整體體驗。

確實有天天吃牛排羊排魚排也不會厭的人,就像火鍋的黃喉百葉金針菇。但吃上幾十年的經典搭配也著實無趣,私以為全球50佳的榜單更多是給這樣的創新料理而非老牌餐廳。

我挺喜歡steirereck的,非常幽默的餐廳。歐盟新規定了含14種過敏食物必須標註在餐廳菜單上,雞蛋奶製品堅果等等奇形怪狀。而這家竟然就上了以14種過敏食物為主題的14道小食組合前菜。太有趣了。

香港的amber我也很喜歡,每次去香港都會預訂。

綜合兩家的就餐體驗就是新奇有意思。好吃嗎?真的是好吃的呀。

Noma narisawa gaggan 也都在我的list里。盡量這兩年去吃掉他們。想想就很開心了呢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種形式的評測毫無意義。

對有意義的人而言,也沒必要在知乎獲取這方面的信息。

對於不能被足夠多人吃到的餐廳而言,這種榜單只能算是廣告,只是一種為了謀利的跟風行為。

我並沒有說所有的飲食類評測都沒有意義,而是說以餐廳形式做出的飲食評測沒有參考價值,當然,考慮到評測機構是英國人,以如此不專業的方式進行評測,也是可以理解的。

什麼更有參考價值:單品菜式評測比餐廳評測更有參考價值。廚師評測也比餐廳評測有參考價值,單純的餐廳評測基本上是難以證偽的偽科學。

--

補充,看來有很多人並不能理解這一點。

首先,我需要指出,英國是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中,「美食」最糟糕的國家。他們的糟糕之處不光來源於貧瘠的食材,更來源於全英國民眾對味道的遲鈍。——換句話說,英國是一個對美食味道的感覺非常奇葩的國家,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具有用頂級食材製作出外表極其美麗但味道極其糟糕菜肴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英國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公認具有最糟糕的美食。

偏偏這個國家,居然還經常喜歡評測美食。原因或許更多是利益驅動吧。這個榜單一篇由英國雜誌評測出的餐廳排名,毫無參考價值,更多的價值在於廣告。這個雜誌想必收了不少廣告費吧。

英國人的飲食品味在發達國家中最渣。

英國人的飲食品味在發達國家中最渣。

英國人的飲食品味在發達國家中最渣。

重要的話說三遍。

你如果跟我一樣去過幾十個國家,並且真的對飲食有興趣,或者哪怕真的採訪過去英國呆過較長時間的人,自然會明白我對英國的評價是不是客觀。


學校食堂的飯菜什麼時候能做得好吃點,價格賣便宜點是我最關心的,嗯。


挺好的,稍微說一下,過幾年全國五十大有我的一家。


最佳的餐廳肯定不是用來果腹的,是追求食物的極致享受,有幾十塊的衣服,也有幾千的衣服,有幾萬的車,也有上百萬的車。雖然沒機會吃,但不明白很多回答什麼意思。


對於不喜歡吃西餐的人,這些都是在扯淡……


請不要冠個全球的稱號。


沒有中國 不開森


個人感覺每個排名里都有驚喜也有坑。

而且BEST50和輪胎排名里重疊的餐廳其實也不少。

比如真。吃吐的這家Arzumendi (醉氧C:為什麼奢侈高檔的米其林餐廳,往往給人一種吃不飽的感覺?), 輪胎三星,在BEST 50上排名也靠前。

這裡寫寫最近幾年都在上榜的這家丹麥餐廳Relae吧。 基本穩定排在35-40之間。

主菜上半顆大白菜。。。。

這兩家基本都屬於讓我有點心理陰影的,以後有空寫寫Arzak等等讓我超感動的。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雜食動物C,轉載請私信聯繫。

除非你是素食主義,否則請不要去!

如果你是素食主義,也請三思而後行!

除了米其林之外,這幾年World』s 50 Best(http://www.theworlds50best.com/list/1-50-winners)也算是一個比較火的排名。但是什麼排名都難免有坑,這個大坑我替各位先踩了!

此坑名為Relea,坐標哥本哈根,靠著一道主菜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靈創傷。

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吃這頓我不僅提前好幾個月就開始訂餐,溝通飲食禁忌。吃飯那天還因為從哥德堡趕過去時坐錯火車、導致時間非常緊張。抵達哥哈之後一路暴走才按時到飯館。冬天的哥哈還是頗為寒冷的,然而這頓穿過半個北歐的晚餐,並沒有帶給我們溫暖。

餐廳在一條小街上不算太好找。店面不大,簡約的裝修倒是北歐一貫的特色。推門進去的時候,我還是頗有些小雀躍。然而…..

我們要的是Full Menu, 沒有要全套酒,單點了一杯。

Relea的菜量不算大,上菜之前按照歐洲套路上了麵包。味道過關。

酸。菜

菜品有些久遠,憑印象寫寫。有可能有美化或醜化。

這幾道菜的共同點就是

不是清爽的,而是略有發酵味道的

淡淡的。

素素的。

酸酸的。

並沒有豐富的層次。

也缺乏變化的。

無論是土豆、還是素餃子,還是菜葉。

在烹飪手法上,應該是運用了前幾年很流行的分子料理。擺盤風格受融合菜、日系影響。

心理陰影的主菜

因為Calm仔不吃肉( ?)所以我在預定時已經以郵件告知Relae,並特意強調客人魚類海鮮是吃的,希望餐廳據此作出調整。Relae的回復那是顯得誠意滿滿,但是並沒有告知替代方案。

主菜正常設定是鴨肉(非常普通)。我們均以為會換個海鮮之類。

我當時的表情大約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又是口,上面還澆著不明的綠色酸汁。

還tmd居然是半!顆!

酸酸甜甜就是我,後面兩菜。

這兩個貨都是加了cheese,所以也是發酸發酵風味。最後這個對cheese的處理手法還算比較有意思,口感蓬鬆。

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面對這樣一頓不滿意的飯,結賬的時候自然沒給小費。或許是真想知道,更大可能性是禮貌,waiter問我們感覺如何。Calm仔婉轉表示全程菜品太酸,希望有些變化。

可是這就是我們主廚的風格,不會改變的哦。

waiter如是說道。

既然如此,那除了一句 Hej d?! (再見),我也不能再說什麼。

對了,最後當事人calm仔的評論一定要引用一下!

最討厭分子料理

大白菜 特么還是酸的

美其名曰Dressing很高級

無比懷念 辣白菜 T_T

廣告時間,我的公眾號雜食動物C。記錄吃貨路上的坑和驚喜。

http://weixin.qq.com/r/PDjO1vTEvanCrbC1920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搞不太懂不太會烹飪民族的自信


我想知道居然有利馬的兩家餐廳入選,南美那邊的美食是怎樣的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一塊牛肉是否是煎牛排的好料?
介紹一下Cutipol這個牌子?
阿姆斯特丹有什麼美食推薦?
有沒有女生學西餐?

TAG:美食 | 日本料理 | 西餐 | 西餐烹飪 | 分子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