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樣看待科研與論文的關係?
01-20
本人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個科研團隊做有關發動機的博士研究。在接觸周圍的老師和同門時,發現其中有些人對實際的發動機及實驗不感興趣,也了解不深。每天熱衷於看文獻,改代碼,做模擬,發論文。我們知道,模擬模型中往往太多假設成分,發出的文章很多並不具有實際意義,特別是沒有實驗比較的情況下。請問你們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謝邀。論文是科研成果的總結。論文的檔次啊,引用數啊什麼的,都是買櫝還珠裡面的那個櫝。至於論文裡面裝的到底是珍珠還是稻草,那就要看論文到底寫了些什麼了。
所有不明覺厲跟風誇某篇論文很厲害的都是沒有打開盒子的鑰匙的人,所以只能看見那個櫝;專業人士有能力看懂但是不去花時間看論文的,屬於有鑰匙但是盒子層數太多不想一層層開,或者開鎖需要消耗的力氣太大,打不開;真正花時間去認真開鎖的,才能看見裡面的珍珠。
當然,對於大牛來說,專業領域內大部分論文大概都是玻璃盒子,一眼就能看穿。至於部分語言寫得晦澀難懂的,大神們大概可以用蠻力劈開,比如不用作者的方法,而是用大神們自己的方法把論文里的原結論再證一遍之類的。
論文的本意是總結成果,發表是為了與同行分享成果,讓同行可以質疑,重複,並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研究。當然現在論文基本成為刷職稱刷獎金等的工具,很多已經脫離科研本質了。我這行也有類似交大這種例子。我和同事討論過,有些研究方法,數據會有bias,當然出文章快。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方法有偏頗的,其實還是國內比較不錯的大學研究風格,更差的完全瞎搞,改數據編造數據的大量存在。所以,我也只能呵呵一下,交大這例,好歹還是在做科研,不是在做假…
科研的過程是個複合體,不是所有經歷到的都能夠且適合裝進,「打包」成論文。
換句話說,量體裁布,科研是那塊布,而論文是光鮮的做好的衣服。科研或者說思考的起點是一些問題,想法,其初始狀態,或者說研究的初衷,不應該是發表論文。這是科學的初衷,求真理與求自由,而非求名求利求發表。也就是說,論文是科研本身的副產品。而不是倒過來,科研就是為了發表論文。
好比說,你活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需要錢,無錢寸步難行,但不是說,你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去賺錢,就是為了成為一個賺錢機器。或者說,沒有錢很大概率幸福感不高,反過來,有錢就一定會幸福?錢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惜今天很少人如此認為。
先說結論,個人認為科研和論文很多時候可以分開,而哪方面更重要和該人價值觀或者在科研路上的境界有關。
純粹的角度上,科研肯定比論文重要的多,不可本末倒置。但是眼下情況,不排除一些人的目的就是發論文,因為論文能不能發,發什麼雜誌確實有一些比較現實的意義。我不是工科生,所以並不清楚對於工科學生,實驗與否能否在思考角度和論文發表層次上表現出來,但是我相信這樣的事一般都功不唐捐。至於你選擇如何,follow ur heart以下可以不看:
沒發過的時候很想發,我曾有一段時間以發論文為目的,天天急切又有所期盼,結果不好的時候確實很急躁,當第一個idea走不通,推倒重來的時候,記得自己在日誌里寫過一句「誰讓你放著計量不做,偏要做理論模型」(一般情況下,我們的領域前者比較好做好發) 可見當時自己很功利。但是後來結果有眉目的時候乃至最後做出來之後,大概那段時間前後,自己の心理有很大變化。還記得自己對假設的外推和方向與後來導師的指導方向一致的時候,有一種「真正的」開心,其他時候很難體會到,你應該懂哈哈。然後文章成文了,心理又有很大變化,因為開始知道一篇文章其實很難表達自己研究的全部心血,實際上它發在什麼雜誌上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開始去關注於,自己的研究哪裡其實需要改進,是否有現實意義等一些比較深刻的問題。也是這樣之後,我對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評價不僅僅限於一篇paper,特別是年輕的學者,因為我開始知道還有很多維度去評價一個人的科研水平。當然要拿它申請或者怎麼樣這是另一個比較實際的方面,不在我此處討論範圍內。
論文是自己的,科研或成果永遠是領導的。
科研就是單純搞研究,有失敗有成功。但是論文不能完全按照科研來寫,只有成功的案例在論文中,論文才會被錄用發表。雖然失敗的案例是經常發生的,雖然也有借鑒吸取教訓的作用,但是一篇論文如果寫的是一個失敗的科研,便沒有人會承認。所以科研是科研,論文是論文。
推薦閱讀:
※以毛姆的《刀鋒》為素材來寫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立題?
※導師一句一句給你改論文是什麼體驗?
※Scrivener和Ulysses III哪個更適合論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