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電影《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


這是一部從頭至尾都讓人壓抑的電影。

布光營造的壓抑、配樂烘托的壓抑和劇情敘事的壓抑……任何一幀溫情脈脈的影像,都被證明只是下一波狂狼劈頭蓋臉砸來前那一點恬靜漣漪帶來的幻象,總之,幻象會很快被撕開,你會不斷地、被迫去感知人性昭彰的惡意。

電影里兩條線,明線與暗線。明線,也就是故事主線,講述了女主之一的希巴與未成年男學生的不倫之戀;暗線則沿著另一位女主角——芭芭拉的畸形心理視角展開脈絡。

希巴和芭芭拉表面上是在情感上依存和伴生關係的密友,但實則兩人對關係的定義大相徑庭,芭芭拉對希巴抱持著隱秘的、晦澀的、見不得光的情愫與極度的佔有慾,作為希巴不倫情事的知曉者,芭芭拉在希巴拒絕對她的情感需求進行百分之百的回應後,為了毀滅希巴、懲罰她不能為自己有擁有,對第三者抖出了希巴與男孩的禁斷之戀。

希巴:屈從愛欲的缺失者

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美術教師希巴,剛上任任教,便因逼人的美貌和氣質,成為了眾人慾望凝視的對象。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尤其是像成熟的蜜桃一樣鮮活飽滿搖搖欲墜的女人,無論她把自己封鎖得多麼嚴密,也永遠生活在別人慾望的視野里,儘管大部分情況下,她或許渾然不覺,但稍不留神,那些凝視就會變成因由,或多或少變軌了她的命運。

為在社會底層群眾的孩子開辦的公立學校里,教師們對自己教職的定位皆是「維護正常秩序、預防犯罪」,而學生大多資質平平,對所謂道德、責任也不屑一顧,也鮮能有攫取教育資源的意識,所以很難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男孩康奈利是個在繪畫上有天賦的學生,而他接近希巴、主動要求希巴的課外輔導,僅僅是為了摘取希巴這朵「高嶺之花」。

希巴有過抗拒,但很快沉淪。

她無法抵抗少年人灼灼的目光,也無法抵抗他迫人的撩撥。儘管她也明白,少年目光凝視處只是自己曼妙的胴體而非情顫的眼波,這段關係的內核是誘惑和渴望,欲的成分遠超過愛。但少年那罔顧道德、人倫和年齡限制的,因無知者無畏而產生的熱烈,還是讓人暗暗心驚。

希巴在旁人眼中是略帶疏離、擁有神秘特質的女神,放在十七八世紀一定是個慵懶度日的貴婦,但其實她的真實生活非常黯淡糟糕甚至可以用令人窒息來形容。

希巴的丈夫原先就是她的老師,年齡可做她的父親,希巴是小三上位,而婚後,希巴的一兒一女,大女兒叛逆,小兒子患有唐氏綜合症。

為人妻母的生活是寧靜寡慾的,但是寧靜寡慾從來不是希巴天然的心境,而是一種膠著的狀態,是一場慾念與理智相持不下的鬥法。

而希巴其實非常缺愛,她的內心一直拒絕真正成人,即使她擔負起社會、家庭責任,內心的缺失也是沒有被切實填補的。

希巴父親早逝,跟母親的關係緊張,母親更是保懷敵意,忽視她的情感需求。

原生家庭加諸在希巴身上的桎梏導致她沒有安全感和孤獨。她對芭芭拉不設防的原因也在於她將芭芭拉投射成「母親」的角色,渴望和年長女性締結一份被接受、被關懷、被肯定的情感關係。

她早年抱持著「戀父情結」,潛意識中是想要得到「年長、權威」男性給予關懷和保護,但是這也勢必是一份強弱結合的關係,希巴和丈夫在一起,是屈從於被掌控的那一方。

而生活的真實面目過於糟糕,年老的丈夫無論是情感還是肉體都再無法填補希巴,照顧兒女也讓她精疲力竭,她需要一個出口來報復生活的寡淡和殘酷。

希巴在事發後向丈夫坦白就是想要一個「小男孩」,是潛意識裡想要通過型來平衡生活中內心對於控制和權力的渴望。和少年的戀愛,觸及她性情中原本隱藏很深的毀滅欲。她對他的情感投射更多是慾望和虛榮心,想要證明自己有足夠的性魅力,是值得被愛和尊重的,寄希望於徵服和掌控一個男孩來平衡內心和逃避生活不堪,並完成對已逝青春的悼念。

這段畸戀帶來對希巴的重傷也在於,少年細微齷齪的殘忍——在攫取那些無法承擔責任的利益時,甚至不惜撒謊和哄騙,只為破壞規則達到目的。可是當結出苦果時又百般推卸,力圖逃避規則的審判和懲罰,哪怕親手擊碎曾經抵死纏綿的情人。

芭芭拉:孤獨、自戀、愛無能的情感吸血鬼

即將退休的歷史教師芭芭拉,在學校里是人人近而遠之的角色。她鐵血、不苟言笑、孤僻而表現得刻薄——總之聯想一下學生時代,那些毫無人情味、讓人狠得牙痒痒、喜歡拿身份壓制一切天性可能、趨向於誠服極權手段、綽號是「變態」的老師吧——芭芭拉,有過之而無不及。

完全不討喜,也看起來抗拒締結任何親密關係的芭芭拉,其實是一個極度寂寞、渴望溫情的老處女。但是她同時也是一個愛無能的角色、一個隱秘的女同性戀者、一個控制欲極強的角色,她既自戀又自卑,並且是一個喜歡在關係里操控對方的施虐者。

美麗而實質脆弱的希巴,也是芭芭拉慾望凝視的對象。但和少年或是男同事們迫人的攻擊不同,芭芭拉更像是一條毒蛇,慢慢地接近獵物,細緻地觀測,等到獵物暴露出柔軟的要害,精準狠厲地咬上去,注射毒液。

她凝視希巴的目光也確實是審視獵物的眼神,站在上帝視角去看,芭芭拉的眼神也讓人不適。

芭芭拉對於同性、尤其是年輕同性,基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對人性的了解,剖析對方也算是精準到位,但是會和現實脫軌。芭芭拉是極度自戀和自卑的混合體,她自戀在於她挑選的「獵物」都是「符合慾望凝視標準的尤物」,並且她內心其實乖戾刻薄,誰也看不上,並且非常信任自己對於凝視對象的分析考量;而她的極度自戀其實也是源於她的極度自卑,正如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光和暗是共生依存的關係一樣,她非常自卑,她的評判需要想像的支撐,她甚至需要篡改自己的記憶以達到臆想的高潮,譬如她在日記本里寫哈特一家邀請她共度暑假,其實他們沒有;再譬如她覺得希巴跟她達成了共度一生的共識,她才是希巴真正婚外情的對象,是她的精神主宰者,但其實希巴並不這麼認為……

芭芭拉太寂寞了,她是個愛無能的角色,她總是能親手逼死自己渴望親近的對象,譬如她之前迷戀的「朋友」珍妮佛,電影結束時我們才知道珍妮佛非常害怕和憎惡芭芭拉,甚至申請限制令,因為芭芭拉在她訂婚後給她的未婚夫送花圈。

可見芭芭拉並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她表達愛意的方式是絕對佔有、絕對操控、並要求和對方締結絕對共生的關係。而正常人是無法忍受這樣吸血鬼式的情感需求的,所以不難猜想,芭芭拉的一生,在任何感情關係上都是極度失敗的,這也會加劇她的自卑心理,並使她為了達到內心的平衡變本加厲的變態和渴望權力。

芭芭拉在情感需求方面其實才是真正的無底洞,她得不到常人可得的情感撫慰,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所以為了防止羞恥而一直開啟防禦機制,這層機制使她表現得熱衷於操控可操控的一切、善妒並冷漠無情。

她想要跟希巴締結類似愛和精神伴侶的關係,而希巴從最初,抗拒她暗含情慾的撫摸、到可以和她親密擁抱,對於芭芭拉而言是給予她一種幻象和意淫的許可。

希巴確實對她有所依賴,因為女人與女人之間成分相同,很多經歷剝開來看紋路也很相似,所以容易建立起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持性的關係。

這些「回應」給了芭芭拉信號,讓她誤以為自己有控制希巴的思維、改變希巴行為的能力,這是一種虛幻的權力感。

所以當希巴因為兒子拒絕陪伴自己的時候,她感到憤怒,失去控制感的芭芭拉決定毀掉不聽話的希巴——因為愛無能,對愛的理解不是保護和寬恕,而是全然的佔有。

她向同事揭發了希巴和男學生的亂倫。

這裡也有個細節,就是布萊恩問芭芭拉關於自己有沒有跟希巴搞婚外情的可能,可以佐證希巴只是人們慾望凝視的對象。而布萊恩得知消息後立馬散布出去,也有出於「得不到就毀滅」、「居然不選我我很憤怒」……這樣的陰暗心理。

這當然導致了她和希巴關係的徹底破裂,希巴因性侵未成年而被判入獄,但芭芭拉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她將慾望的目光投向了下一個甜姐,並以「認識亂倫女教師」為由,開啟了和甜姐的話題……

總結

《醜聞筆記》是一部徹頭徹尾對人性之惡不加掩飾的片子,觀影過程會產生壓抑的感受,但朱迪?丹奇與凱特?布蘭切特演技報爆表,值得一看。


《醜聞筆記》改編自2003年出版的一本引起轟動的小說,講述了一名中年女教師與她的年輕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


凱特·布蘭切在飾演婚後婦人有著特別的表演技巧,【藍色茉莉】和本片表演的非常入木三分,對於片中的情感把握非常到位,直到我看到奧斯卡當年是評她為最佳女配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本片的主角。人性醜陋的一面,還有滿足大眾的窺探癖好,導演是嘲諷社會,還是一個能手.

之前在其他平台寫過很多影評,現在一一補檔在知乎。


【現代社會中的人人自危——談兩位女主人公對於愛的不同程度缺失】

取這樣一個標題,是看到東窗事發時的那段時,突然想到的問題:

假如在某個未成年師生戀被定為嚴重犯罪的國家裡,朋友的這樣一個秘密被你知道了,你會怎麼做?

一,是檢舉揭發。即便你們是很好的朋友,然而攤上這樣的事,公民社會的基本準則使你明白法律高於一切,道德不可逾矩。因此,即便友誼深厚,有些事情是不能說的,正如希芭(凱特·布蘭切特 飾)在第一次談論此事時對芭芭拉(朱迪·丹奇 飾)說的:我不能告訴你是不願讓你陷入兩難境地。

二,是保守秘密。那麼可能在未來某一天,你將成為這起罪行的共犯。將受到媒體瘋狂的追蹤採訪,你的工作單位因聘用了「窩藏包庇」的公民名譽受損而希望你引咎辭職。

當然,這一故事的戲劇性就在於,其中牽涉的矛盾衝突遠遠要複雜得多。因此,主人公的艱難抉擇就不在於「朋友遇到這樣的事該如何做」了。下面將就電影中我看到的戲劇性衝突一一展開來談。

(一)首先,在於兩位女主角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友誼。

相信主人公們第一次在酒吧外談論這樁秘密,希芭說出「不願讓你陷入兩難困境」時,內心裡芭芭拉的的確確是她的朋友的——一個聽她訴說過去,家庭,生活和理想的朋友。

這段友誼始一次學校里的鬥毆事件,兩個男生因為女主人公希芭而發生矛盾,在同事們都不願出手干涉的情況下(其實發現這件事的同事就是後來情節中想要追求希芭並促成芭芭拉告密的那一位),芭芭拉(不論她當時是什麼動機)的出面不僅解了圍,對於當時已經和其中一男生有染的希芭來說更是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我想在希芭看來,老道的芭芭拉不止有的是對付小孩的一套,對於生活中的無奈年紀更長的前輩將更能理解。於是,她將父母、過去的生活、婚姻的結合、十年來在家庭中的付出、對於工作和事業渴望一併訴說給這位願意「管閑事」、願意進一步結交、接受家庭訪問邀請並特意打整一番來訪(正如常說的外表整潔是對別人的尊重)的朋友;尤其是在朋友家中,親身體會她的生活環境,對於希芭盡心維繫家庭(a decent wife,dutiful mother)優雅的外表下究竟有怎樣的苦澀,不論是誰絕對忍不住想要去了解、傾聽,更何況行動計劃早有預謀的芭芭拉?因此,那種情況下小屋中傾訴的情節便發生得水到渠成。

到這裡為止,希芭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正常友誼的範圍內最平常不過的一切。然而我們也知道,影片一開始從芭芭拉日記的獨白中,這份關係對於芭芭拉來說就不可能止於正常的友誼——那種我們共同建立、共同維繫的關係——因為她的主觀性、目的性之強。這在後面尤其是芭芭拉的貓咪被獸醫告知只能活幾周時,她難過地到了希芭家裡,得到安慰後不自覺地表現出了想要求更多(進行肢體接觸),而也就是在那一刻,希芭對於這種關係的逾矩開始表現出了不適(演員表現的細節很棒,希芭雙手抱在胸前,表示內心有距離感)。你向我傾訴家庭,我安撫你失去愛寵的心,但這都應該在一個適度的範圍之內;芭芭拉在難過時情不自禁地向對方索取更多而不顧及對方的反應,就已經為後面進一步地理性喪失埋下了隱患。所以下面將深入談談友誼及親密關係。

p.s.在b站二刷這部電影時距離上映已經過了十多年,掃過的彈幕里不少人說這麼漂亮的「女王」(Cate迷對她的昵稱)為什麼偏偏找了老太婆(這比喻好惡毒不過說明Dench女爵演的入木三分)做朋友?這裡我想不說多的(現實情況因人而異),就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美麗的外表更能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複雜,並且不會給它的擁有者帶來真正的關懷或友誼,更多的可能是荷爾蒙刺激下的crush(一時興起)。希芭在學校其實也有一個胖胖女性朋友,但由於閱歷的缺乏希芭光鮮外表下家庭生活帶來的煩惱也許是同齡朋友(尤其是外貌不如她的)無法理解的,她不是她可以傾訴的對象,也就是為什麼她只邀請了芭芭拉來家裡(當然芭芭拉主動接近她也是推動因素之一)。

(二)進一步地,在於親密關係建立(或想要建立)的根源是什麼;或者說在所謂「愛情」中究竟渴望得到什麼。

一是,因為渴望交流,理解,共鳴。

也許這就是精神戀愛根源,為人所稱道「柏拉圖式戀愛」。芭芭拉從希芭出現在學校開始,就注意到了她,並在兩位主人公真正開始有正面交集前一直用挑剔、批判的眼光審視著她——她的獨特、優雅、出眾的氣質,究竟表明她的不俗、與周遭的平庸格格不入,或她僅僅是個美麗外表下毫無內在的花瓶呢?(Is she a sphinx or simply stupid?)其實除了芭芭拉日記里的見聞和措辭之外,在一段辦公室的對話中,我們也能意外地發現芭芭拉深厚知識的積累和閱歷,這些使得她認為在學校的教育是無望的,大部分學生的前景是渺茫的,因為用同樣挑剔、批判的眼光尋找一位內在能與之匹敵的同伴。到這一步為止,其實是友誼能夠滿足的範疇。

然而,芭芭拉的取向和漫長的獨居生活,在這樣一位別緻的美麗女性面前,促使她【本能地】想要更多,遠遠不是友誼能夠滿足的。雖然,這一切我認為本可以控制在友誼範疇內;然而,佔有慾很強的女主人公(她和前女友的往事就說明了這一點)完全無法做到,也就是在陪伴自己的貓咪終於離開後她面對滿懷歉意、艱難選擇守護家人的希芭,終於喪失理智、把秘密說出口的原因——在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真的感到很遺憾,想假設她能有足夠理智,就能發現希芭已經盡了作為朋友最大的努力去安撫她,就不會衍生出恨意和報復心。

本能超越了她的理性,正如弗洛伊德的本我作用強過了超我,她的人生中可能從一開始就沒對這樣親密的關係進行過克制,就如我們常說的青梅竹馬發展成了戀人,「藍顏知己」最終上了床一樣,本能使得感情上親密的人想要進一步地用身體來分享表達愛意。特別是,對於這樣一個漫長獨居、嚴肅挑剔的女主人公芭芭拉來說,愛是長期缺乏的。

二是,因為找到自我的滿足和愉悅。

在影片中希芭向芭芭拉坦白時就說到,開始她也是拒絕的,知道這樣的關係不道德;然而年輕男孩的窮追不捨使得她在乏味的家庭、繁雜的家務事之外,突然感覺到了自己也是有魅力的——儘管芭芭拉眼中學校里向她獻殷勤的人不少,然而她已婚的事實讓人們恪守在禮貌的界限範圍內,甚至在開始打群架時都沒有男人主動去插手——倒是這一個少不經事的男孩,用時時刻刻的撩撥和行動(為了她打架)來表達愛慕,對於陷入「中年危機」(儘管她尚不到中年,處境卻真真實實地如此)的希芭來說反而被青春期男生的行事方式將她套路了,加之男孩撒謊訴說家裡的困難時,「你需要我的支持」更是多了一份羈絆。這一點其實尤其心疼希芭,是家庭對她的不體諒造成了這一切。她的理想(對於學校教育充滿著樂觀的態度),她富有創造力的手工作品表明不會是個平庸的「花瓶」,然而自己的小屋也常年閑置淪落成了「避難所」(屬於自己的小空間),可以說她在盡心儘力地滿足這個家庭的時候,家庭卻將她的自我實現剝奪了,甚至在家裡寸步不離地照顧了智障兒子十年後才擁有了自己的空間——拿到一份工作,在社會上有一份職業。因此對於女主人公希芭來說,進一步的需求,或者說下一個轉機,將是重新認識自我,最直觀一種便是自己的美被再次發現、被恭維、被角逐。

所以到這裡不得不單獨提性,其永遠是西方文學中重要的話題。從性關係中人們究竟想要得到什麼?萬千個故事中有萬千種答案,都在力圖描摹、不斷補充這一關係的本質。站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性最終的作用也能夠使人發現自我、實現自我,成為更為完整的個體,通俗點說就像房事的不和諧會影響男性的自信一樣,基於外貌吸引的愛慕永遠是青春期少年們的衝動和追求,包括對於影片里男孩來說,追求到魅力女教師本身就是這段關係的目的;另一方面,對於希芭來說則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但又是不完全的,僅僅是聊以慰藉的——即便自己的煩惱從沒有告訴性伴侶,但是肉體的滿足帶來了逃避性質的依賴;同時這也導致了她和男孩關係維持了一段時間後,就迅速毫無保留地將煩惱向芭芭拉這位剛交心的朋友傾盡訴說。在和男孩的關係中,希芭得到了是身體上的慰藉,性帶來的歡愉,對自身魅力的肯定和享受「青春的回報」,都在捉襟見肘地補償著她生活的囚禁帶來的苦澀(家庭聚會中男孩來訪的一段)。因此,希芭也是缺乏愛的——一個讓她滿足、幸福、完完整整做自己、實現目標和理想的愛情關係,而目前的她,只能通過婚外出軌、甚至是不倫的師生戀來得到慰藉。

至此,回過頭來看,兩個人對愛的缺乏共同推動了情節的急速發展,碰撞,高潮,最後結束時落腳在了不同的歸宿:希芭回歸家庭,通過家庭的共同努力能夠找回所需要的愛;芭芭拉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這裡大膽假設一下,如果她在評論希芭時能多一點仁慈,多一些寬容,也許她就能多一份理性,和反思,來找到真正適合她的親密伴侶,而不是強烈佔有慾下的畸形單戀。

p.s.對於性與愛,想起了現在流行的觀點——戀愛關係需要親密、性、承諾,來構成穩固的鐵三角,缺乏情感親密的性伴侶,也永遠都只能是炮友關係,也是「愛」的不完整。用最近讀的一本小說里的話來表達:

"To fall in love. Or even to have the desire to make love. I think sex flows more sluggishly in all of us than we care to believe, especially men care to believe. The first adventures are usually nothing but a satisfying of curiosity, and after that one keeps repeating the same actions, trying to find--what?

......

Is there a word? A friend, a companion, or maybe just a sharer. "

(三)最後,想簡略談談熱門影評說到的,電影改編確實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男權社會的勝利。

「導演是個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於是男人們,把它改成讓希芭回歸了家庭,如果真實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麼就在電影里將她救贖,多麼驕傲啊,道德高尚的寬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後接受改過自新的女人,離經叛道者渴望回歸,最後終於走上征途。這是男人的勝利,也是道德的勝利,離經叛道的女人,怎能讓她修成正果?」現實中的結局雖然修成了正果,也是堅守了漫長的8年,我想不可或缺的是男孩的成長,成年,更多的理解,和達到了承擔責任履行丈夫義務的條件,才促成了終成眷屬的結局。

其實對於影片講述的故事我是欣賞的,因為除了「人性的複雜和醜陋」之外,芭芭拉帶有的強烈的「佔有慾」這一標籤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背景不同,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卻實實在在引起了不少共鳴和反思,這就是成功文學作品的標誌之一。電影角色的塑造給故事帶來了「不倫戀」外更多的矛盾衝突,看到的現象和問題也更加豐富,人性的複雜反映的更加深刻。當然,接下來如果有時間閱讀原著,會就這些再做更多的評述。

第一次編輯於2017-03-19



寂寞中的兩隻小船

她站在那兒,蒼白,纖弱,微笑中帶著點羞赧與困惑,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在一大群擠擠挨挨的公立學校的師生中你很難不注意到她—新來的藝術老師希巴。連芭芭拉也注意到了她。

甚至,她開始不動聲色地觀察她(象狩獵者觀察獵物一般)。當希巴因為芭芭拉幫了她,出於禮貌邀請她去家中作客時,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的芭芭拉把這當作了一次隆重登場,還特地做了頭髮。然而進入她那位於富裕中產街區的家時,才發現希巴的家庭生活並不象她的形象使人們容易聯想到的那樣,明顯大她很多頭髮經已稀疏丈夫,叛逆期的女兒,還有一個弱智的兒子…

是的,社會中的人都是一個球體,你所能了解到的,只是她與你接觸到的那很小的一個曲面…

在希巴自己的獨成一格的小房裡,芭芭拉看到了希巴的作品,還有她的過去:朋克裝扮,眉眼中有著不羈與不屑…也許,每個人青春年少時都試圖反叛過,作為對即將要進入的成人世界的最後抗拒,但几几乎大部分人都會最終歸順;但偶爾地,她可能會從社會指定她扮演的角色中有那麼一刻的抽離,會問自己:『這是我要的生活么?』『如果當初我任著自己的性子走下去會怎樣?』

現在,希巴就在吐露著她作為一個生活看似無憂的中產知識女性的困惑:『你知道,婚姻和小孩,其實是很幸福啦,可惜毫無意義,只是在盡義務,卻不能幫你..』芭芭拉友善地傾聽著,卻在內心把這種吐槽定義為:『特權階級專有的特質,剛認識就不設防地熟稔』…有一點不以為然,有一點酸溜溜…

是的,對於一個公立中學的快退休的老處女教師來說,希巴擁有的已然太多:

『象希巴這樣的人,自以為知道寂寞的滋味,但數著分秒過日子,對未來茫然無知的孤獨,他們根本就不懂。』如果希巴的寂寞是一汪池水,芭芭拉的寂寞則象大海、象汪洋…

她是一隻孤獨到絕望的小船,被困住而無能為力。能祈望的,唯有那一天,另一隻小船被命運帶到她的身邊。

無意中,芭芭拉發現了希巴的秘密---與學生的不倫之戀,她明白:將獵物收入囊中的時機到了,『眼前有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或許能悄悄地保全戰利品,長此以往欠我一輩子的人情…我想要什麼都能得到,卻什麼事也不必做』…

整部電影大部分時候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只是水靜流深,如同寂寞。寂寞是那樣深不可測,不動聲色地溺斃著被它困住的人兒。就和現實中一樣,溺水人的一個大忌就是拚命掙扎,那隻會讓她沉得更快;若她從容地任自己去感受被水包裹的感覺,慢慢地她就會感覺到托舉的力量,也許她從此就得救了,並且不再畏懼。當然,那是需要相當的定力的。就如同面對寂寞,如果你想從外界而非自身去將自己解救出來,你可能會發現你面對的是更深的寂寞或者顛狂…

-----------------更多影評,請見本人公號:一隻貓的微生活


推薦閱讀:

風乍起,驚起一簾幽夢,求下聯?
令狐沖的創作原型是誰?
在文學界,有沒有像梵高之於藝術界那樣的作家?
如果簡?奧斯丁是男人,那她的文學地位會不會沒那麼高?
如何用王小波方式告白?

TAG:電影 | 文學 | 奧斯卡 | 心理變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