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後周世宗柴榮?
看到柴榮說的一句話「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感覺這個皇帝很有前途啊。看了一些柴榮的政績以及作為,感覺是個不錯的皇帝。但也有人認為他嗜殺不仁,對他的滅佛運動頗有非議,那麼現在史學界對柴榮一般是如何評價的呢?一般認為他的歷史地位如何呢?
柴榮是五代第一有為之君,這點無可置疑。
因滅佛運動成為「三武一宗」之一,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位搞滅佛運動的專制帝王,固然佛家不能給他什麼好評價了,其它立場的就見仁見智了。可以肯定他滅佛是有實際政治目的的,而非全憑個人好惡。
嗜殺,這個分放在什麼時期,分跟誰比。如果放在五代,他還真不算嗜殺的,如果放在太平時期,也真挺嗜殺。跟朱溫比,他可以說文明至極了;跟宋太祖比,他算狠角色;跟宋仁宗比,他就是殺人狂魔。舊五代史對他的評價,就只提到他兩個缺點「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其中後者自然就是跟宋太祖比,前者說的是他太過明察,往往事事過問,處處較真。至於他說的那句話,把前後文都引全才能真正看懂:
世宗志在四方,常恐運祚速而功業不就,以王朴精究術數,一旦從容問之曰:「朕當得幾年?」對曰:「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後自瓦橋關回戈,未到關而晏駕,計在位止及五年餘六箇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數也,蓋朴婉而言之。
王朴說「三十年後非所知」,實際上老天只給了他5年6個月時間,舊五代史稱這是「五六三十」,王朴明知他時間不多,卻撒了個善意的半謊(我覺得這個記載似有扯淡成分)。於是世宗就給自己規定30年時間做完一般王朝一代二代甚至到三代的事,標準定得超高,顯得十分自信,但也有點過於樂觀。
按他的這個規劃,首先10年開拓天下就是不夠的。
宋太祖在任17年解決了荊南、湖南、西川、嶺表、江南5個割據,尚有吳越、漳泉、北漢、幽薊沒有解決,但這樣的速度其實也並不算慢了,荊南、湖南是一箭雙鵰解決的,後蜀只用了66天(雖然後續平叛花了很長時間),嶺表和江南也基本上摧枯拉朽。宋太宗即位3年多,就解決了吳越、漳泉、北漢,卻在幽薊這個終極目標上吃了敗仗。也就是北宋用了20年時間解決了除幽雲外的統一問題。世宗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首先挫敗北漢(但是最後被契丹擊敗),並將其限於一隅,然後從後蜀那裡搶來隴右4州,從南唐搶來淮南14州,削弱了南方最強兩個割據,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若說他能用10年掃平全國,我深表懷疑。五代的分裂狀態從中唐以後就已見雛形。五代雖然只有50多年,但分裂狀態及外族內滲其實已經有200年,想用10年結束分裂實在是太短了。
世宗這個人,有雄心、有理想、有作為、有魄力,這都是優點,若說其有可能算缺點的方面,兩個字可以概括——「峻急」。他似乎是預感到自己時間不多一樣,急於求成,急於求治,正因為「急」,也就容易「峻」,所以經常會衝動,衝動之後又後悔。
本來王朴為他設計的是跟趙普為趙匡胤設計的差不多的先南後北,兩者的看法如出一轍——北漢個蕞爾小國,先不用管他,把南方收入囊中再來理會。其實動北漢必開釁於契丹,所以也就是先取南方7國,然後再圖北漢和契丹。但柴榮雖然用王朴之策,卻僅僅給了南方一個下馬威之後就兵鋒北向,連北漢都不理會,直取幽薊。他當然有他自己的理由——趁耶律述律這個睡王當政時,把幽州奪回,擊敗不可一世的契丹,南方與北漢必然為之氣奪,回來收拾一個也跑不了,而且這樣很可能更快統一全國。然而與契丹的大規模戰爭終究是沒打起來,後果不得而知。
但是這麼做十分冒險,原因有以下幾點:1、南方未定、北漢未下,先不說有敗給契丹的可能,只要與契丹形成相持局面,就難保剛剛結了梁子的後蜀、南唐、北漢不來反攻。尤其北漢,從井陘出兵直接就可以截斷周軍後路。後周領土賦稅僅限於北方,若相持起來,能支撐多久?四面都是敵人,若相持起來,後院會安寧嗎?這種情況下真的能跟契丹決戰嗎?2、契丹是睡王當政不假,但看人不能臉譜化。要知道,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時候,邊將賀令圖認為契丹母寡子幼、主少國疑、群情不附、諸部皆叛,這政治危機看起來比睡王時期更嚴重,雍熙北伐卻成為宋初最慘的敗仗。耶律隆緒那時候,其實跟柴宗訓的境況差不多,都是母寡子幼,誰能知道蕭後不但不是符後,居然是個大BUG呢?事後之論往往只為成功者唱讚歌,為失敗者潑髒水,這都屬於迷霧。因為歷史不是棋局,對弈雙方皆掌握全局唯較技藝高低,歷史比這複雜得多,偶然因素太多。3、周軍在戰事初期所向披靡,並不能成為他一定成功的理由,宋太宗高梁河兵敗之前也是如此。因為契丹一貫是重點防禦,沿邊都屬於緩衝區,被攻打了都不會去救援,也不會爭奪,只有幽州城下才是真正的對決。4、那時契丹雖也確實沒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這樣的BUG存在,但同樣不好說,因為沒真正打起來嘛,真正打起來了也說不定就冒出個耶律休弟、耶律直軫呢。若是宋太宗遲遲不與契丹開戰端,或許耶律休哥等輩也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而碌碌終老呢。還是那句話,歷史在大視角下有很多必然,但小視角里更多的都是偶然。所以我對周世宗與契丹的決戰不抱十分樂觀的看法。當然,這是我一個謹慎持重之人的一家之言。常言道富貴險中求,肯定也有人認為這樣成功幾率很大的,不爭論。作為柴榮的入門小粉絲,先來表一下看法。
在那樣一個極度黑暗動蕩的時代,柴榮的橫空出世真的是感動天感動地的。作為皇帝,他無疑是出色的【不僅僅是不錯呦】,極有前途的,因此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會討論說,如果他不死......(知乎上有過,參看殷守甫的回答吧。感興趣去搜吧,不知道怎麼放鏈接。。。。)
且不說這有何意義,但至少表明了,大家對柴榮,對他的「三十年」宏圖,是充滿了期待的,因此才會覺得遺憾和可惜。
簡單說來- 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這也是史學家公認的,沒什麼爭議吧?】
- 「在位短短的5年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
再選取歐陽修的一段話:
- 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以上是文治武功。
看看他即位後這麼短的時間做了多少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吧,並且前前後後五次親征。我覺得這些成績沒什麼好爭議的吧?柴榮的確是一位有能力有抱負,事必躬親嚴於律己的出色的皇帝。是那個黑暗時代最為耀眼的皇帝。下面是一些爭議:
關於滅佛運動- 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
柴榮此舉的確打擊了佛教,影響的確是非常深遠,加上柴榮本身能被詬病的少,因此這一點就尤為放大了。
但請注意,那時候很多人是將寺廟作為避難所的,多好啊免稅免徵的,你柴榮還非得逼的使得別人還俗,又得重新下田插秧了又得給你交錢了!可是此舉的作用呢?錢籌到了,有了強化軍隊攻打南唐的資本,勞動力 財政收入 軍隊都是大大擴充了。還有一點,滅佛不是全毀,也不是硬逼這些僧人全部還俗娶媳婦,柴榮有下令,「男子女子如有志願出家者……男年十五以上,念得經文一百紙,或讀得經文五百紙,女年十三以上,念得經文七十紙,或讀得經文三百紙者……」只要你可以按要求背出經文,你就可以好好做你的和尚尼姑,誰讓這麼多偽僧人存在呢?若寺廟全是這些個偽僧人存在,只怕也不會有什麼發展吧?關於嗜殺真是不知道從何說起了。
- 是殺了臨陣脫逃還想拉劉詞的援軍一起逃跑的樊愛能和何徽?要知道高平之戰的重要性,這些個可恨的老鼠屎不該殺?
- 是楚州屠城?
陸遊《南唐書》記載:「周兵死傷亦甚眾,世宗怒,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
屠城一事是確確實實發生了。但當時情況如何呢?- 柴榮再次親征,先克濠州,再馬不停蹄攻打泗州,接著率兵沿著淮河兩岸追擊南唐軍隊,一直到楚州。必須要讚許柴榮身上這種有進無退一馬當先,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霸氣。但此時身心俱疲的柴榮遇上頑強抵抗的張彥卿,有多頑固?城破後仍然率一千多人與後周軍隊巷戰,直至全軍覆沒,同時也使得後周軍死傷慘重。【參看了《如果這是宋史》】
因此,盛怒之下,造成了僅有的一次屠城。
但,必須客觀說一句,屠城在古代戰爭中本身就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一種常用的手段。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個混戰黑暗時期了,黑暗到什麼程度呢?吃人的大將多了去了。【屍體腌製作軍糧的秦宗權,還有李處耘王彥升王繼勛......】- 《棗強縣誌·大事記》記載:「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梁、晉爭奪本縣縣城,梁獲勝,幾乎全城百姓被殺」。
- 郭威造反回京時給手下的甜頭就是你們可以大肆劫掠。
- 後唐李存勖,偷襲梁國都城幽州,又沿途拔寨屠城,殺人無數。
另外,柴榮之前攻打壽州,花費多少人力時間,長達17個月,遠比楚州困難吧?按說劉仁瞻這麼頑固可憎,柴榮在進城之時也該屠城以泄憤,可是他厚葬了病亡的劉仁瞻,並為其送行。
- 《舊五代史》中有說,柴榮整改了之前嚴苛的法律,廢除了什麼凌遲處死隨意處死的條例,然後改善成了《大周刑統》,也就是《大宋刑統》的雛形。
因此,個人認為下面的說法更公正一點:
- 薛居正:「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說柴榮衝動易怒,常常後悔自己所為,我比較同意。比如南唐孫晟,剛剛殺完,柴榮就後悔了。但說他嗜殺,絕不同意。
感覺自己跑偏了,總是說個人看法去了。。再貼點史學家的評論好了。- 司馬光:「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
- 《歷代通略》:五代諸君,多刻其民而驕其軍。世宗獨能嚴軍而恤民,治律歷,興禮樂,正刑統,禁私度僧尼,毀佛像鑄錢。注意元元,留心邦本,於五代十二君中,獨稱為最美!行善政,史不絕書。論者謂五代之君,世宗第一,唐明宗次之,周太祖又次之。余無稱焉當矣。
- 范文瀾:「周世宗唐明宗打天下可謂並駕齊驅,但唐明宗的治天下不可與周世宗同日而語」!
柴榮與北周武帝宇文邕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都是亂世中難得的有為之君,都是軍功赫赫,都有滅佛舉措,都是英年早逝,自家基業都白白便宜了外人,偏偏摘桃子的還極其有名,以致自身聲名不顯。然而隋宋兩朝功業,其基礎都來自前朝明君的勵精圖治,這兩位要是在天有靈,會不會同病相憐?
柴榮能夠成就霸業,個人能力雖然傑出,但是也離不開前代打下的基礎。中唐以來,驕兵悍將飛揚跋扈尾大不掉之勢,就像羅馬帝國後期一樣。朱溫篡唐,那是自然的結果。後唐戰勝後梁,以及後唐庄宗的快速倒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試圖削弱軍頭的勢力而引發的反撲。梁唐兩代沒有一次和平交接最高權力。頻繁的軍頭內訌,以至於石敬瑭寧願做契丹的兒皇帝還感覺安全些。在以馮道為首的文官集團的配合下,石敬瑭-石重貴,第一次實現了權力世襲、和平交接,但是軍頭們不爽了,石重貴還想北伐,立刻被手下的軍頭賣了。後漢是五代中最亂鬨哄的,軍頭們在沒有契丹外患,文官靠邊站的情況下盡情內訌,比較有政治頭腦的郭威趁亂稱帝。人心思治,郭威雖然在位沒幾年,柴榮也威望資歷很淺,但是權力再次和平交接,柴榮登基不久就大敗北漢契丹聯軍,樹立了威望,又咔嚓了一批不聽話的軍頭,還扳倒了馮道,對文官集團也加強了控制。但是柴榮一死,軍頭們再度發難……不過那是最後一次了。之前的梁唐晉歷代君王所謂信用奸臣、伶官,其實也是想把權力從軍頭手裡收回到自己和親信手裡的一種權術。
有很大幾率收復幽州。搞不懂為什麼要給契丹添油加醋,堪比黃俄恐懼羅剎一樣。此時正值契丹的昏君當政,再集結多少兵力恐怕也是烏合之眾。周世宗和五代諸君不一樣,周世宗初次上任遇北漢加契丹大軍時右翼崩潰還能坐鎮中軍,事後處死逃跑將領。征淮南時遇南唐守將領者猛烈抵抗,攻下後就屠(在古代這事是很常見的),足見一種當年亞歷山大大帝的王者之氣,還鎮不住那兩個驕兵悍將?武將篡權在歷史是很多的,但做大事總是有風險的,沒必要矯枉過正。至於為什麼有人討厭假設歷史是因為這樣毫無意義,你不可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但偶爾心假設一樣愉悅一樣心情活躍一下思維也未嘗不可。
滅佛可以參考與唐前後腳崩潰的吐藩
我朋友家是柴榮後代,現在還有族譜,我笑她小公主哈哈
柴榮奠定大局,趙匡胤才能創立宋。華夏復興的關鍵人物。
推薦閱讀:
※相比漢末,南北朝戰亂對長安的破壞更大,漢末長安為何遲遲不能恢復元氣,隋唐時長安又是如何重新成行政中心?
※為什麼分裂時期的三國、五代可以暴打匈奴契丹,統一的西晉、北宋反而打不過匈奴契丹了?統一了不應該更強嗎
※能否說燕雲十六州的割讓是唐朝河朔三鎮歷史問題的延續?這些地方的胡化程度如何?
※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哪一時期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