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目前是如何做疾病監測的?CDC和其他機構各自發揮什麼作用?這個體系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作為補充,也歡迎回答這個問題:互聯網在疾病監測上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本人在北京某區縣CDC的流行病科工作,主要做的是傳染病的監測(慢性病有慢病科做監測)。但樓主問的是互聯網在疾病檢測中的作用,估計我的回答不是很貼題。

傳染病的監測相當依賴網路的使用,全國有一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使用者從國家CDC到最基層的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段醫院,當然也包括從一級到三級各個醫院。每個醫院都有一個專門的科室,一般是疾控處、醫院感染辦、病案室這些科室,專門統計收集本院每天的門診中需要報告的法定傳染病(注意是法定傳染病,不是所有的傳染病)通過網路上報系統(一般是在24小時之內),這樣報告醫院所在的CDC和病例現住址的CDC、上級CDC直到國家CDC就都能看見了,對報告病例進行審核,如果有需要緊急處理的情況基本上在接到信息的半個小時之內都能做出反應(這裡敘述的是本人所在單位的反應速度,不代表全國)。根據不同的級別,散發的病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高一級別的疫情有區/縣CDC處理,如果再高就到一級一級向上,國家CDC對重大疫情出面進行處理。

每年CDC都要對各級醫院進行醫院報告、訪視的培訓。同時在常規傳染病監測的同時,有可能還要對特定的門診病例進行監測,例如流感樣病例的監測、流感病原學的監測,所得數據為每年流感疫苗毒株的選擇提供依據。

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對學校、幼兒園、集體單位發生的聚集性病例(通常是家長、老師、醫院門診大夫報告)進行調查,分析病因、採取處理措施(例如上個月某大廈麻疹暴發疫情,需要應急接種疫苗)等。

以上的工作,我們必須依賴互聯網,才能及時看到信息、並且收集大量的數據,做疫情形勢研判、風險評估。需要對國際的傳染病的流行情況進行橫向對比,還要在國內不同地區、本地區不同時間段進行豎向對比,為政府提供當前傳染病控制策略。例如,去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中國將防線提到了入境處,對自疫區入境人員進行入境體檢、入境後健康觀察等措施,就是依據流行病學專家所做的風險評估。

不同部門、級別相互之間數據的傳遞都需要數字化系統實現,例如產科的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實現了產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息交換,高危孕婦在醫院和本地段社區服務同時獲得監控與服務。不過現在的問題是系統太多,功能有部分重合,我們一直期待各個系統之間實現數據共享,減少工作量。

慢性病的監測和傳染病的監測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靜等同行補充。


作為學生好多東西也是自己聽到的和搜索出來了,實踐經驗太少,求輕拍。

既然是疾病監測,首先就應該對疾病進行一些分類,現在按照華盛頓大學IHME(一個發布全球192個國家疾病負擔的機構,文章經常發表在Lancet等各類頂級醫學期刊)對疾病負擔的分類對疾病分為三類:

1. 傳染性疾病、營養不良和婦幼健康相關疾病。

2.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3.傷害

下面提到的主要是全國性的監測。

一、

針對第一類疾病,我國已知都進行監測,同時在遏制第一類疾病方面成就斐然。2003年在經歷過非典之後,人大修訂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其中就提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以及影響其發生、流行的因素,進行監測;對國外發生、國內尚未發生的傳染病或者國內新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

而且國家要求通過網路信息直報的形式要求各地CDC對法定傳染病進行報送。快了疾病信息的共享同時可以降低瞞報現象。

推薦一篇英文文章介紹了中國傳染病的監控體系和框架

China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ISDCP)

Long-De Wang,1
Yu Wang,2
Gong-Huan Yang,3
Jia-Qi Ma,4
Li-Ping Wang,5
and Xiao-Peng Qi6

http://pacifichealthsummit.org/downloads/HITCaseStudies/Functional/CISDCP.pdf

作者王隴德原來是衛生部副部長、工程院院士,這篇短文介紹的還是官方和系統的。

也有針對艾滋病和丙肝的哨點監測。

具體可以參考

中國的HIV哨點監測系統合適嗎?中國HIV
哨點監測系統評價結果

http://www.wpro.who.int/wpsar/volumes/03/4/2012.3.3.004_SE_Lin.CN.pdf

以及

中國艾滋病新發感染監測

http://www.chinaids.org.cn/zyxz/zlk/201401/W020140129330666099624.pdf

具體更多特定疾病的監測請訪問China CDC網站,介紹好詳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此外,第一類疾病中的婦幼衛生相關疾病,主要是那些威脅新生兒、兒童和孕產婦的生命的疾病,因為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是國際上非常看重的衡量國家衛生體系和婦女兒童權益的指標,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聯合國後千年發展目標都包含這些指標。為了降低孕產婦、兒童死亡率,國家監測造成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的情況,並針對主要原因進行干預,在提高婦幼健康方面,中國廣受讚譽,被世界組織評為高績效國家。目前針對婦幼兒童健康的監測目前有中國婦幼衛生監測 &>&> 網站,主要監測以下三種內容:

1. 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

2. 孕產婦死亡監測

3.出生缺陷監測

對此機構的簡介參加此:

全國婦幼衛生監測辦公室/中國出生缺陷監測中心簡介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二、

由於我國由於在控制傳染病和提供婦幼健康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以及在控制煙草消費、酒精飲料、含糖食品喝飲料以及高鹽高脂高熱量食物,治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等方面的蒼白無力,加上現在人們運動不足等多種因素,我國的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負擔非常龐大,下面兩張圖分別是1990和2010年我國疾病負擔的構成:

1990年的疾病負擔構成

2010年的疾病負擔構成

數據來源:IHME

所以針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形式,國家CDC也進行了慢性病的監測調查,具體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隨著全球範圍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廣泛流行,已對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慢性病都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死亡原因和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據估計,2005年全球大約有5800萬人死亡,其中3500萬(約佔60%)死於慢性病。根據我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結果,2004-2005年我國居民死亡率為608.78/10萬,慢性病佔總死亡的82.4%。大量事實證明,吸煙、過量飲酒、不合理膳食、身體活動缺乏及負面的心理因素等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而且這些因素是可防可控的,大約80%的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和2型糖尿病以及三分之一的惡性腫瘤都可以通過消除共同的危險因素來預防。因此,通過開展以人群為基礎的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可以了解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流行狀況和發展趨勢,為國家制定慢性病防治規劃、相關政策和干預策略及評估慢性病預防控制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2004年,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在全國疾病監測系統上開展了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第一次現場調查,該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9個監測點,調查了3萬餘名18-69歲城鄉居民,內容涉及吸煙、飲酒、飲食、身體活動、超重和肥胖及血壓等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相關的衛生保健狀況等。2007年,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在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160個監測點上開展,共調查5萬餘名15-69歲的全國城鄉居民。

2010年,衛生部將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項目納入中央補助地方項目,每年提供經費支持。當年,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聯合開展了第三次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現場調查,在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161個監測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二師開展了現場調查,共調查近10萬名18歲及以上城鄉居民,除問卷調查和身體測量內容外,還採集了空腹和服葡萄糖後2小時血液標本,並進行血糖、血脂、胰島素等指標的檢測。

三次監測收集了主要慢性病患病及相關危險因素方面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出版了2004、2007年《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分析報告》,2010年監測報告也已交付出版。

2011年,對2010年監測對象進行隨訪,內容包括:健康狀況、失能情況、生存質量和死亡情況,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慢病發病、患病及控制情況,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社區管理情況;主要慢病的經濟負擔和短期失能;50歲以上人群主要健康問題、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相關癥狀篩查、治療情況及護理需求等。

2012年將開展流動人口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主要了解主要慢性病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在流動人口中的分布狀況。

以上監測的慢性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還包括精神類疾病,包括抑鬱、阿爾茲海默症等。

針對精神類疾病,國內外學者開展了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項目,但是也是最近幾年,北大六院就開展過一個全國精神衛生的調查,具體細節不甚清楚。

針對第三類:傷害 :包括意外傷害、溺水、中毒和道路交通造成的傷害還有自殺等。

找到了一個全國傷害監測方案(2005年9月14日),可參閱這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國家CDC還建立了對死因的監測,通過檢測死因也是對疾病 死因信息是反映人群健康狀況、確定人群疾病控制優先領域、指導衛生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信息,是制定我國人口和衛生政策的重要依據。

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死亡登記對象是發生在各轄區內的所有死亡個案,包括在轄區內死亡的戶籍和非戶籍中國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均為死因信息報告的責任單位,其中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療衛生人員方可填報《死亡醫學證明書》。

、死亡個案登記: 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生的死亡個案(包括到達醫院時已死亡,院前急救過程中死亡、院內診療過程中死亡),由診治醫生做出診斷並逐項認真填寫《死亡證》。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將死者生前的癥狀、體征、主要的輔助檢查結果及診治經過記錄在《死亡證》上的調查記錄欄內。在家中或其他場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醫(社區醫生),將死亡信息定期報告至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防保醫生根據死者家屬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體征和或醫學診斷,對其死因進行推斷,填寫《死亡證》。凡需公安司法部門介入的死亡個案,由公安司法部門判定死亡性質並出具死亡證明,轄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該地區地段預防保健工作的醫生根據死亡證明填報《死亡證》。

、死亡個案資料錄入及上報:2006-2007年,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死因監測數據使用監測系統工作軟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各省上報的數據進行審核,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核實和修正。從年開始,全國疾病監測系統各監測點的所有死亡個案均通過中國疾控中心的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進行網路報告。

目前按照我知道的和搜索到的這些寫了上述這些疾病監測。

按照疾病分類分別介紹了現有的疾病監測系統後,可以發現現在的疾病監測系統還是側重於傳染性疾病,針對慢性病和傷害的監測才逐漸重視。

優點肯定不用多說,要制定政策採取措施促進健康,真實有效的數據是提供決策的基礎,這些監測系統為科學和循證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不足和挑戰,疾病監測的範圍可以更開放,利用現在的手機客戶端等產品進行監控,數據共享有待加強。

最後的有點和不足純屬膚淺的理解,求業內資深前輩提供更加有洞見的想法。


說說我這裡的情況吧,比如某患者發現乙肝,如果是初診,3年前得填傳染病報告卡,交疾控辦,由疾控辦上報疾控中心,現在可以在病歷系統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很方便,如果不是出診,就不用上報了,在科室的傳染病登記本上記錄就行!如果的甲類或特殊要求的乙類傳染病或疑似病例上報後,6小時內疾控中心就會來核實,並採樣………


本科畢業論文正好在做老年人慢性病的調查,蘇南的小鎮,就我自己感覺,比起幾年前,慢性病的預防與治療已經慢慢的有了體系,當然國家也是在這一塊投入了經費,基層才有能力去做。鄉鎮衛生院每年會組織一次全身體檢,平時也會有白內障,測血糖等檢查,這個不錯但還不夠。比如查出慢性病後能否有相應的治療條件,和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是否能落實,宣傳工作是否到位。。。 而且在人才方面,基層衛生人員尤其是搞公共衛生的人不足,專業的預防人員還很少。就我自己來說,本科畢業是不願意回到鄉鎮的衛生院的,工資不算高,平台有限,工作沒有成就感一眼到頭。。。這些是不是該解決的呢,因為我想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很這樣想,如果不能有很好的保障很多出去讀了書的都不願意再回來,這是真心的。

然後,一些人會覺得自己沒生病或者像高血壓這種自己吃藥就好,不重視或沒有意識到慢性病的嚴重程度,真實的衛生需要和衛生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現在慢性病致死率佔到死亡率的大部分,帶來的的疾病經濟負擔也很重,任重道遠。


手頭有一篇幾年前寫的關於非傳染性疾病檢測體系的論文,書生之言,權當拋磚引玉了。

中國非傳染性疾病監測體系與資金保障政策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醫療條件的發展,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導致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傳染性疾病的影響逐漸降低。而由於長期累積導致的非傳染性疾病因為其病程長、治癒難度大、花費高,正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首要因素,並逐漸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並且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因此研究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體系和資金保障研究並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

一、非傳染性疾病

1.非傳染性疾病定義

非傳染性疾病是與傳染性疾病相對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傳染性的疾病,因此從理論上來看,凡是沒有傳染性的疾病均屬於該類疾病範疇。而慢性病是與急性疾病相對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在相關研究與報告中將非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等同應用,是指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病程長,並且在通常情況下病情發展緩慢的疾病,而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通知中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為慢性病。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程長,疾病發展緩慢,因此無論是在非傳染性疾病還是慢性病監測或費用中都佔據主要比例,因此在我們的研究中的疾病大多數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NCD)。

2.研究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性

現在社會之所以開始熱衷於研究非傳染性疾病,是因為非傳染性疾病給生活帶來了的嚴重影響。國際研究表明,2008 年全球5700 萬人死亡,其中3 600 萬人(佔63 %)死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佔48 %左右的心血管疾病、佔21 %左右的癌症、佔12 %左右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佔3.5 %左右的糖尿病[i]。在WHO看來,如果按目前的情況繼續發展,到2030 年每年死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人數將增加至5 500 萬人[ii]。在近期的2014年7月10—11
日,第68 屆聯大在紐約舉行關於審查及評估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高級別會議,評估2011 年以來在控制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方面做出的努力。會議認為,非傳染性疾病已經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全球致病致殘的最大病因,非傳染性疾病是21世紀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會議指出,85% 因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過早死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會議呼籲要加強發展中國家在防控非傳染性疾病中的能力建設,開展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南北、南南三邊合作,加強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力度。同時,新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2014 年非傳染性疾病國家概況》報告提供了194 個國家非傳染性疾病的最新情況和進展。[iii]而即便在非傳染性疾病中所佔比例不太大的精神衛生疾病,其疾病負擔也比較嚴重,據國家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資料顯示,重症精神障礙患病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4‰、90年代的13.5‰,上升到目前的15.6‰[iv]。可見非傳染性疾病在我們生活已經越發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探究我國現行的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體系和防治政策,找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可行建議有其重要作用。

二、研究內容

1.體系梳理

我國在近二十年加快了建設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體系構建,而非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的主幹就是我們為了防控非傳染性疾病而設立的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相關機構。通過梳理這些相關的疾病能更加清楚我們現行非傳染性疾病體系運行的本質。也為我們研究非傳染性疾病的不足和以下探討我們非傳染性疾病監測系統提供了依據。其中2002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將全面防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心血管疾病中心的成立,為當今最嚴重的兩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將共同構築慢性病防治的全面防線,形成優勢互補,從公共衛生的大方向上,不斷促進人群開展對慢性非傳染性的疾病防治工作。

年份

非傳染病相關機構

機構設置與主要作用

1994年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處

衛生部將防疫司更名為疾病控制司並設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處,為運用公共衛生策略解決慢性病問題奠定組織基礎。

2002年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慢性病科(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成立,內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促進了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慢性病科(所)的建立,至今除省級機構外,另有65%地級市和43%的縣級CDC內設有慢性病科。積極開展轄區內群眾性的健康教育、行為干預、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培訓工作,並在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規劃、組織協調整體慢性疾病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2年

國家腫瘤登記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建立了國家腫瘤登記中心

2003年

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建立。

2005年

中國癌症基金會

前體是成立於1984年的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其宗旨是募集資金,開展公益活動,促進中國癌症防治事業的發展。

2005年2月

慢病中心成功申請WHO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綜合防治合作中心

合作中心特點是以社區為基礎,以監測、控煙、膳食合理化、增加體力活動等綜合干預為重點,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

2006年1月1日

全國傷害監測系統啟動

系統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5個計劃單列市43個傷害監測點129家醫療機構

2006年

調整後的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死因監測工作點

該系統是一個由160個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監測點組成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信息收集系統,其覆蓋人群為7000多萬。由於其較好的全國代表性、堅實的工作基礎、足夠的監測樣本人群,已使其成為我國開展與衛生相關大型調查和活動的理想現場

2009年

批複成立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心血管疾病中心

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複成立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心血管疾病中心。

2010年

國家心血管疾病中心

制定全國心血管病防治規劃,開展有關心血管病防治的政策研究,編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技術規範和有關標準;建立國家重要心血管病及其環境和行為危險因素的人群監測和隨訪信息系統,進行年度情況分析,發布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報告,預測我國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疾病負擔、危險因素流行和發展趨勢;構建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網路,示範、推廣適宜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措施,探索適宜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開展心血管病基礎、臨床、預防及管理的培訓活動,推動學術交流,開展國際合作。

2011年

國家癌症中心

協助衛生部制訂全國癌症防治規劃;建立全國癌症防治協作網路,組織開展腫瘤登記等信息收集工作;擬訂診治技術規範和有關標準;推廣適宜有效的防治技術,探索癌症防治服務模式;開展全國癌症防控科學研究;開展有關培訓、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承擔衛生部交辦的其他任務。

附表一:近20年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體系

2.政策綜述

隨著非傳染性疾病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大影響,因此我國在近二十年來實施了跟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政策,政策對我國現如今對於慢性病的防治體系的現狀有很大的影響。

以精神衛生疾病為例,近10年來,國家相關機構也意識到精神疾病所帶來的巨大危害,2002年發布了《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計劃(2002-2010年)》、2004年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2008年發布了《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2015年)》,並於201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這些政策為我國精神衛生疾病防治體系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組成成分。

通過這些法律或工作綱要,不僅可以對於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政策保障,還從側面可以看到國家在針對非傳染性疾病時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我國的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可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其他重要政策見附表二:

時間

部門

名稱

相關內容

1997年

衛生部

《全國心血管病社區人群防治1996~2010年規劃》

從1997年衛生部先後在全國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24個省(市)建立了30個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示範點,為我國慢性病的防治積累了經驗

1997年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要求我國衛生事業有較大的發展與提高,並提出「積極開展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2000年7月10日

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

《關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

對人群健康危害嚴重的慢性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的監測與控制以及部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與預防是經費補助的主要項目之一。政府舉辦的縣及縣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定項補助為主,由同級財政予以安排;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組織以定額補助為主,由同級財政予以安排。

2000年7月10日

衛生部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關於印發&<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的通知》

明確規定對「部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和預防」給予財政補償。

2003年以來

國務院

「新農合」的建立實施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6年《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17日中國政府網《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該文件明確,2011年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2003年

衛生部

《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

先後在13個癌症高發區建立了早診早治示範基地,篩檢子宮頸癌、食管癌、鼻咽癌、大腸癌、胃癌和肝癌6種癌症

2007年

衛生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規範創建工作指導方案》(試行)

自2007年開始,衛生部號召深入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在全國700多個縣開展了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創建500餘個示範單位(社區、單位、食堂等)

2009年3月8日

衛生部

《全國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方案(試行)》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和牙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社區範圍內進行診斷、綜合干預、疾病監測和綜合評價,確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的組織體系。

2009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改意見》

從 2009 年開始,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實施規範管理,定期為 65 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為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結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

2009年3月

國務院

《國務院關於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

主要從三個方面為推進社區慢性病防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財政保障和技術支持;醫療保障制度補償範圍的擴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

2009年12月

衛生部

《衛生部關於規範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指導意見》

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且對其進行有效使用和規範管理,逐步推進建立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系統。

2011年1月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司

《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試行)》

主要內容包括機構、職責和人員;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監測和調查;干預與管理;信息管理;能力建設;綜合評估等七章

2012年5月

衛生部

《中國慢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

「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儘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路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增加公共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強化監督監測,實行考核評價。

2014年2月

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

繼《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之後,我國政府制定的第三部關於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附表二:近20年我國政策梳理

3.監測體系

而如大家所熟知的,非傳染病病程長,難以根治。因此對於非傳染疾病的監測就很重要。梳理我國的監測機制就能更好的找到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正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明確提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建立精神衛生監測網路,實行嚴重精神障礙發病報告制度,組織開展精神障礙發生狀況、發展趨勢等的監測和專題調查工作」,這些法律條文保障了我國監測網路的成立,使大家對精神衛生的現狀有更清晰的認識。而監測網路的完備可以增加對於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效率,我國在長期監測實踐中也發展出了以監測機構為主體,以監測系統為主要枝幹,以監測數據為樹葉的「樹狀監測體系」。

(1)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監測機構

總的來說我國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是在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和協調下,由疾控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院及專業防治機構共同組成慢性病綜合防控網路。而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監測的主體就是這些監測機構:

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與協調,主要可以負責制定國家或轄區的有關公共政策、規劃和工作計劃,建設國家或者轄區慢性病防控網路,落實防控責任,組織推廣成熟的慢性防控措施等。

疾控機構負責國家或轄區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技術管理與指導,在監測機制中主要包括組織並開展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預測慢性病流行形勢、疾病負擔、危險因素流行和發展趨勢,提出慢性病防控對策等。國家級疾控機構重點負責全國慢性病監測、干預等的組織和實施;匯總分析相關信息,評估全國慢性病和相關危險因素的流行情況與變化趨勢、防控能力與應對、防控效果等;發布國家慢性病綜合評估報告等。省級和地級重點負責轄區慢性病監測數據收集匯總,發布慢性病綜合評估報告等。縣級重點收集匯總轄區慢性病監測數據,完成綜合評估報告等。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農村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在監測中主要職責是承擔35 歲以上患者首診測血壓工作;承擔轄區慢性病高風險人群發現、登記、指導和管理工作;承擔國家、轄區慢性病監測任務,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死亡登記和死因調查、惡性腫瘤發病登記、新發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報告等。

醫院包括城市二級以及以上醫院和縣級醫院。負責執行國家、轄區慢性病防控規劃和方案要求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在監測機制中承擔的作用主要是對有關慢性病病例進行登記和報告,包括死亡登記、惡性腫瘤發病登記、新發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病例報告等。

專業防治機構包括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和各級各類防治辦公室等專業機構,承擔專病防治工作。在加測系統中的作用主要是:國家或轄區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台基礎上,構建相關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統,收集、分析、發布國家或轄區有關慢性病專病防治報告,評價防控效果和預測疾病發展趨勢等。

我國的監測系統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是該系統的上下級關係和工作互助關係不是很明顯,這種交叉重疊一方面使得某些監測有所重疊,另一方面卻導致了在覆蓋面或監測數據精確性的的不足;二是比如基層醫療結構或者基層疾控機構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相反高等部門的人員臃腫甚至出現人浮於事的現象,因此如何調整我們監測的人員結構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三是我們的資金分配問題,監測系統在我國防控系統中向來不受重視,大量的資金流入了直接治療疾病的醫院等領域,造成了衛生資金的大量浪費,如何使得我國的監測系統得到充足的保障也是我們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2)非傳染病防治中的監測系統[v]

監測系統也是我國監測體系中的主要實施方式,正是由於各種各樣的而目前我國的全國性的監測系統主要有死因監測系統、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腫瘤登記報告、腦中卒和極性心梗病登記報告等,通過這些監測系統,可以更清晰的把控我國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態勢,為控制和防治非傳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以下對著四個系統進行詳細探討。

Ⅰ 死因監測系統:目標-流程-評價

目標:研究死亡原因及其規律,以提高居民平均壽命。通過某地的居民的

死因調查,研究該地區文化、經濟和其他因素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流程:

評價:①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的地區,死亡原因調查難度較大,時間跨度大。

②農村居民文化素質較低的地方,死前基本不會去醫院就診,家屬

也對病情不了解,使得調查有很大難度。

③調查人員管理不嚴格,有工作堆積,導致調查不仔細。

Ⅱ 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目標-流程-評價

目標: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工作,動態掌握居民慢性病及相關

危險因素的流行狀況,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工作居民

體格指標的狀況,獲取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危險因素數據,為制訂相

關政策和評價慢性病干預效果提供科學依據。

流程:

評價:①調查人員和群眾對調查表的理解不盡相同,造成調查結果的片面

性和主觀判斷性。

②地勢險惡,路途遙遠等問題使調查難度增加。

③調查人員管理不嚴格,培訓不夠。

④對於偏遠地區的調查經費不夠。

Ⅲ 腫瘤登記報告:目標-流程-評價

目標:將癌症防治納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干預之中,提高疾病防治的

綜合效益。因地制宜地開展癌症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

治療工作。

流程:

評價:①項目工作開展的深入程度不夠,登記人員對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

②腫瘤登記報告卡填寫質量普遍較差,缺漏項多,無病理、影像學

診斷。

③調查人員管理不嚴格,培訓不夠。

④對於偏遠地區的調查經費不夠。

Ⅳ 腦卒中和極性心梗病登記報告:目標-流程-評價

目標:積極推進腦卒中和極性心梗病的篩查與防治工作的開展,降低腦卒

中和極性心梗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流程:

評價:①項目工作開展的深入程度不夠,還需要深入社區和鄉村

②調查經費不夠。

③調查人員管理不嚴格,培訓不夠。

(3)我國非傳染病監測體系的實踐

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體系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走過50年的歷史。在這些年中不斷調整總的監測方向,使得更適用於我國現代的生活,也能更科學的反應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特點。例如,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先後進行了四次全國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和全國營養調查,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兩次以惡性腫瘤為主的全國死因回顧調查。1969年北京阜外心血管醫院在首都鋼鐵公司建立了人群防治基地,開始了心血管疾病的干預研究;1984年天津在全市開展「四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惡性腫瘤)防治;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課題」、「八五科技攻關課題」為依託,國內近20家單位協作,開展了Monica研究,對我國不同地區的人群進行了心血管疾病發病、死亡及危險因素。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長沙等地進一步開展了以社區為基礎的人群防治。[vi]這些監測數據大多為我國制定相關的非傳染性防控政策提供了相應的實踐依據。

而監測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研究監測數據,對我國有效的監測數據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Ⅰ全國實時監測系統

慢性病死因監測系統,衛生部死因登記系統,全國縣以及縣以上醫療機構死亡病例報告系統,全國腫瘤登記系統,全國慢性病及行為危險因素監測(2004年、2007年、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2000、2005、2010年);[vii]

Ⅱ 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目標-流程-評價

3次高血壓抽樣調查(1959年、1979至1980年、1991年),2次糖尿病抽樣調查(1984、1995),3次全國死因回顧調查(20世紀70年代中期、20世紀90年代初期、2006年);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調查方面,包括3次全國居民營養調查(1959、1982、2002年),3次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1997、2001、2008年),4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1993年、1998年、2008年)。[viii]

Ⅲ 其他類型的監測

各地自行組織的與地區特異性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調查和監測,或者各機構自行組織的與防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相關數據系統,比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CHARLS實踐項目,對我國養老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

(4)監測體系評價

工作體系架構是影響工作成效和目標實現的的有效保障,體系如果構架合理,我們各子系統之間就能更好地溝通交流,既有效監測全國的非傳染性疾病現狀,也能避免體系的浪費。監測系統中目前全國代表性比較好的是慢性病死因監測系統和全國慢性病及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的數據,但也存在著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健康中國2020」公共衛生部分的戰略研究對我國非傳染性疾病做了相關描述,原中國CDC副主任楊功煥教授曾總結了八個關鍵問題,其中就有提到監測體系方面的不足:慢性病死因監測系統覆蓋面過低;

慢性病及行為危險因素監測中,慢性病患病數據是個人自報獲得,可能存在低估;

同時我國目前在全國層面尚缺乏以醫療機構為基礎的慢性病新發病例監測系統[ix]。

腫瘤登記等患病監測覆蓋人群也很少,質量存在問題從而難以為預防控制服務。大型調查數據基於人群,其樣本代表性好於監測系統;大型調查中只是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信息。

總之,監測數據和調查數據既存在覆蓋面不足的問題,又存在相互交叉、彼此銜接不好的情況。監測系統中的監測頻率也比較重要,而目前我國監測數據的更新速度明顯不高。另外,慢性病是跟環境有很大關係的,區域性的監測系統對於慢性病的防治也尤為重要,很多疾病都跟當地的生活方式有極大的關係,比如甲狀腺疾病與攝入碘量之間有密切聯繫,我國也啟動了碘鹽的計劃,而我國的區域性的監測系統還不完善。

(5)監測體系的建議

Ⅰ構建更有效系統

針對我國醫療體系中部門之間防控服務效率低的問題,可以採取相關的解決方法,例如可以建立協作型的監測和防治系統——協作性公共管理系統,使得能更好的發揮機構之間的效率。在這個公共衛生管理系統中,既明確了各種不同衛生資源間的相互管轄關係,也設置了指導培訓和鄉村一體等,這可以加快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另外,增加了醫防協作,這可以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協調醫和防之間的關係關係到了我們在有效資源下的最大支持。[x]

圖表 1協作性公共管理系統

Ⅱ 增加頻率

對於我國現行的慢性非傳染病監測是大致每三年一次,頻率相對較低的問題,我相信根據時代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調整統計時間,增加頻率,這樣能夠更有效的處理更大量的數據,建立更全面的資料庫,這樣甚至有可能做到實時監測。

Ⅲ 構建區域性監測系統

針對我國區域性的監測系統不完善的問題,要求我們除了完備全國性的監測系統的運行效率外,也要加快建設區域性有特色的監測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拓寬渠道依靠當地醫院的統計數據,還可以將資金轉向對當地人更有效率的研究內容上,也容易得到當地人的協作,使得非傳染性疾病覆蓋範圍得到保障。

Ⅳ 發揮群眾自主積極性

另外比較重要的就是發動群眾自己的主動性,我國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曾經建立了紮根基礎的「赤腳醫生」制度,這個制度大大提高了當年的衛生水平,在非傳染性疾病的的預防、治療、監測甚至是宣傳上都做出了及其有效出色的實踐成果。我國目前的健康檔案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居民建立個人和家庭健康檔案不僅可以掌握慢性病患者的信息,對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率,減輕糖尿病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xi]

4.財務保障

(1)我國現行非傳染性疾病財務保障體系

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支出為財政支出:保險+公共衛生支出

Ⅰ醫療保險

特殊慢性病的門診治療(又稱門診慢性病)作為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方便門診慢性病人就醫診療,保障其醫療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各省市在探索保障參保的慢性病患者的探索中,都在實踐,利用統籌基金構建門診慢性病,保障基本的慢性病診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隨著慢性病患者的不斷增多,慢性病的診療費用也不斷攀升,給統籌基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高收入國家將非傳染性疾病服務納入醫療保險的可能性幾乎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醫療保險覆蓋面不足的國家不太可能使所有人都獲得非傳染性疾病的基本干預措施。

過去的10年,「看病貴」成為居民中式的問題。醫療保障覆蓋水平不高是患者就診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調查發現城市享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為30.2%,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佔5.6%,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人佔到44.8%。

Ⅱ衛生支出

我國衛生支出相對較低,在下面數據中可以發現,南非的衛生總支出相對較少,而南非的人均壽命指標也相對較低,這證明充足的衛生支出與疾病的預防有著相關性。與和我們經濟情況相似的金磚五國相比,我國的人均收入占國家生產總值的收入略高於南非,與俄羅斯相近,明顯低於印度和巴西。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衛生總支出佔比更是相差甚遠,與醫療保障比較有效率的英國還低了3個百分點,可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增加中國的衛生總支出,也就是現在的衛生支出相對較少。

衛生基本情況

人口總數

人均國民總收入(PPP國際美元)

期望壽命男

期望壽命女

人均衛生總支出(2011年)

衛生總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2011年)

俄羅斯

1.43

20560

63

75

1316

5.2

巴西

1.99

11420

71

78

1043

6.2

印度

12.40

3590

64

67

141

8.9

南非

0.52

10710

57

60

942

3.9

中國

13.9

8390

74

77

432

5.2

美國

3.18

48820

76

81

8608

17.9

日本

1.27

35330

79

86

3174

9.3

德國

0.83

40230

78

83

4371

11.1

法國

0.64

35910

78

85

4086

11.6

英國

0.63

36010

79

82

3322

9.3

資料來源: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

(2)中國非傳染病財務保障問題

我國已經逐漸發現了在非傳染性疾病中資金負擔過重的問題,也推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有利於解決我們的財務保障問題,但另一方面在實際實施中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頸。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第五章保障措施的第六十二條中提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精神衛生工作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衛生工作所需經費,將精神衛生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醫療機構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第六十九條「對符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將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除第六十八、六十九條規定以外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確有困難的,民政部門可以採取臨時救助等措施,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

這些政策無疑為解決我國精神衛生疾病的防控提供了財務保障。同樣在其他方面也有著相關的政策保障,這些政策保障可以提高我們財務保障的可行度,但是也並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如何使這些資金流向它們效用最大化的地方仍需要我們進行探索和實踐。比如目前精神疾病防控方面的資金投入仍舊不足,財政投入嚴重不足使得70%左右的精神障礙患者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療。[xii]這也不斷提示我們國家的政策和實踐之間的不適性。

Ⅰ衛生負擔過重

疾病負擔主要包括生活質量惡化引起的相關支出比如親友陪伴支出等、以及由疾病造成的直接衛生費用和生命年損失所引起的經濟損失。對於非傳染性疾病而言,生活惡化造成的損失貫穿在我們患病後的各個時期,相對來說主要是前期勞動所受的影響,例如高血壓需要在疾病的前期依賴性的服用藥物來抑制血壓;衛生費用主要發生在疾病暴發之後,例如癌症爆發後的長期的化療或放療費用,這個費用在後期是我們的主要疾病負擔;而生命年損失則是直接在人的生命周期內造成了間接性的經濟損失。如下表

在2011年,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佔比例高達68.0%。根據世界銀行估計,2010年至2040年間,如果我們採取科學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降低1.0%,其產生的經濟價值相當於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68.0%,多達10.7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xiii]。

在下表統計數據中我們也能看到,在慢性病防控中,即便是我國平均收入水平仍有67.5%的城鎮居民和約71.4%的農村居民因經濟困難未住院治療。由此不難發現我國的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相對來說較大,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是降低費用支出的主要手段,這也是我們需要防控非傳染性疾病的急迫性所在。

Ⅱ防治財務分配不均衡

財務更多的是用於治療,用於監測和預防的費用不夠。而且治療的邊際效用並不如監測和預防。因此如何將邊際效用低的治療費用轉換到邊際效用更高的預防上,是我們解決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一個有效途徑。預防與治療費用相比, 前者只為後者的數1/10 到數1/100, 正如美國疾控中心總結多年慢病防治經驗後說: 只要做到不吸煙、不酗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 美國男子平均壽命可延長10 年左右, 而如果單靠加大高精尖醫療技術的投入, 延長壽命1年則需花費幾百或上千億美元。[xiv]

Ⅲ低收入人群疾病負擔相對更大

由於非傳染性疾病的高額長期支出,導致其對病人進行了選擇,使得因為收入較低導致低收入人群難以得到行之有效的保護。如下表所示,低收入人群的慢性病流行率在農村(23.1%)高於平均水平(17.1%),而在城市(27.2%)則低於平均水平(28.3%),這可能是由於城市的生活水平本身就相對較高,而慢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或者「糖尿病」又屬於所謂「富貴病」,致病因素中就包括攝入糖、油、鹽等過高。因此農村的低收入人群的慢性病流行率高更具有科學性;在年平均住院率上則可以明顯發現低收入人群更偏向於不去醫院進行慢性病的治療;而應住院未住院人群和因經濟困難未住院患者比在平均水平和低收入人群中更是出現了顯著差異,低收入人群遠遠高於平均水平。綜上可知,我國收入的多少影響了我們對慢性病的防治,加大慢性病的財務保障而減少因經濟困難未住院的患者數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獲得住院治療

國家平均水平

低收入人群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慢性病流行率(%)

28.3

17.1

27.2

23.1

年平均住院率(%)

7.1

6.8

5.8

5.9

應住院未住院人群(%)

26.0

24.7

37.6

34.6

因經濟困難未住院患者比(%)

67.5

71.4

89.1

81.5

大病支出發生率(%)

——

——

5.9

10.2

2008年中國低收入人群慢性病與就醫行為(二手文獻-新形勢-003)資料來源:衛生部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2008年

Ⅳ保險機制不完備

我國雖然早在1998年就頒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為全體城鎮職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參保人數逐年增加,覆蓋面積逐漸增大,又於2007年發布《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在農村地區也於2003年開始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此外,還有醫療救助制度、各類補充醫療保險等作為補充,儘可能地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但是不同地區和人群的醫療保障水平還存在顯著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醫保水平明顯高於不發達地區,公費醫療人群是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中最大的受益者[xv],城鎮居民的醫保水平明顯高於農村地區,商業醫療保險市場也不夠成熟[xvi]。

隨著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更加重視對疾病的預防。事實也表明對慢性病的預防遠比治療有效且成本更低,但我國醫保目前還處於「重治病,輕防病」的狀態。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升高。據統計,全國僅用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 4 種慢性病的醫療費用就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 12. 5%,慢性病高髮帶來的高負擔風險也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沉重負擔[xvii]

,[xviii]

,大幅度增加了醫保基金支出。但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尚未將防病支出納入醫保範圍。醫學技術的進步和高新醫療技術的應用,造成越來越多的醫療費用支出,不僅使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支付壓力加大,患者個人負擔也明顯加重[xix]。新的社會形勢下,慢性病所帶來的死亡率以及經濟損失也在不斷的增大。同時,患者對慢性病的醫療費用負擔普遍感覺偏重,對慢性病的醫療保險補償的滿意度還有待提高[xx]。

有學者利用江蘇省某市醫療保險基金中心信息系統的資料,以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死、糖尿病和慢阻肺為代表,對慢性病醫療費用與醫保支付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慢性病患者住院發生的費用類型主要為藥品費用 ( 甲類,乙類以及目錄外藥品費用) 和診療檢查費用 ( 甲類,乙類以及目錄外診療費用) 。而在醫保報銷支付的過程中,則是按照統籌資金支付、公費和補充醫療支付、個人賬戶支付、現金支付和自費等支付形式來支付醫療費用。由於各種藥品以及診療檢查費用在報銷政策上的不一樣,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醫療保險報銷中的統籌支付和個人費用支付的分擔比例。根據其分析,影響個人現金支付與自費支付的最主要因素是住院患者的目錄外藥品費用和目錄外診療檢查費用,而非甲類、乙類藥品費用,說明國家基本藥品目錄的出台,特別是常用的慢性病藥品納入了藥品目錄報銷範圍,加大了藥品的報銷力度,減輕了個人藥品費用負擔,對減輕慢性病患者的個人支出負擔具有一定的效果。高血壓、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乙類診療檢查費用,腦梗死、慢阻肺患者的乙類藥品費用的住院費用支出比例最高,但卻不是影響醫療費用支出綜合變數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醫保報銷時,這 5 種慢性病個人統籌賬戶資金支付的比例是最大的,但統籌賬戶資金支付對醫保報銷綜合變數的影響卻不是最重要的,形成對比的是,雖然個人現金支付以及自費費用占醫保報銷比例較小,卻是影響醫保報銷綜合變數的重要因素。這主要是由支出費用的報銷比例決定,對於個人的費用負擔來說,雖然有些住院支出項目佔住院支出總費用的比例很高,但是相應的醫保報銷的比例也高,統籌資金以及個人賬戶支付分擔的比例大,因而個人的現金支付以及自費費用分擔的比例變小[xxi]。

Ⅴ籌資制度中個人費用偏高

我國的慢性病籌資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投入。然而,政府投入資金不足,沒有專項投入,現有資金僅能維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運行。資金缺乏嚴重影響慢性病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鄉村醫生缺少開展慢性病控制的經濟激勵,衛生人員慢性病控制積極性不高。居民慢性病治療費用大部分由個人承擔。老年人多數經濟收入有限,雖能基本解決溫飽,但難以支付慢性病的醫療費用由此經濟原因直接影響慢性病的長期治療。在藥品價格中,尤其是第二線藥物價格過高也是影響治療的原因之一。如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用復方降壓素、心痛定、優降糖、降糖靈等便宜藥物無效時,必須更改效果好價高的洛活喜、波依定、拜糖平、達美康等二線藥物,每月藥費在300-500 元左右(除輔助葯外), 除公費以外的病人則難以承受,無其他經濟來源只有停葯,致使癥狀無法控制,併發症接踵而來。[xxii]

因此如何調整我國財政投入,或者提出有適用性的保險制度,減少個人支付在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中有特殊作用。

(3)財務保障的解決方式

Ⅰ以對危險因素收稅補充財務保障

對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徵收「健康損害稅」,尤其是煙草、酒等對多種非傳染性疾病均有嚴重影響的因素,稅收收入可以流向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部位,從而緩解我國衛生負擔過重的現象、降低個人支出在衛生支出中的共付率,從而降低我國因經濟困難而未能住院治療的人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研究員楊傑認為「我國煙草稅率偏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理想的煙草稅收應該占其零售價格的67%-80%之間。目前高收入國家平均煙草稅額佔零售價格的比例為63%,而中國目前的煙草稅率約為43.4%,遠低於西太區和全球的平均水平,屬末尾10%之列。[xxiii]」比如美國和哥倫比亞就利用這種方式徵收的稅收來支持相關衛生支出。

Ⅱ促進資金公平分配

中央政府可以考慮使用疾病發病率來作為我們對於非傳染性疾病相關衛生資金劃撥時的影響因素,這可以更大的促進社會公平,使發病率高的低收入人群獲得更高的財政補助。正如我國在艾滋病和肺結核防控項目資金分配時,採取類似的方式。當然,這也需要注意在社會中佔優勢的群體利用優勢因素謊報自己的患病率,從而攫取更高的財政補助。

Ⅲ關注預防上的資金投入

由於慢性病發病時間長,而且在前期並不容易發現,但是預防上的干預明顯好於治療,因此如何使醫保基金關注這些容易忽略的非傳染性疾病就尤為重要。在現在我國的醫保體系中,主要的報銷更多來自於治病資金,如何調整醫保的保護方向是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讓醫保能更好的為前期防護做貢獻,減少資源浪費。墨西哥實施了早期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及預防項目,在每投入一美元於預防時,就能在20年內節約85-323美元[xxiv]。

Ⅳ整合醫保基金

整合各類基本醫保基金,可以提高基金整體水平,降低醫保經辦機構運行成本,提高醫保經辦機構作為服務購買方對服務提供方的影響。比如在NHS體系中,採用政府購買醫療的方式,可以更大地增加醫療服務方的價格優勢,這樣可以使醫療提供方,比如藥品等提供商的價格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另外由國家在醫保基金中設置激勵機制,促進患者更為積極主動、有效應對慢性病,避免嚴重併發症及其帶來的高額醫療費用。

5.其他防控策略梳理

(1)我國現行的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問題

(2)國外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策略經驗

[xxv]

Ⅰ將健康目標融入所有政策

由於非傳染性疾病並不是一個單單的一個病種,幾乎所有非傳染性疾病都有病程很長的特點,因此可以知道這些病的發生並不像急性病那樣井噴式出現,而是由於很多因素的積累。所以想要防控非傳染性疾病,就需要更多的在所有政策中付出努力。比如降低食鹽或者油含量可以降低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

Ⅱ政府勇於承擔主導責任

由於非傳染病危險因素的複雜性,因此對慢性病的防治更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主導表現。比如對煙酒等徵稅只有依靠政府才能使得生活中對這些危險因素的使用率降低,從而可以對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起更大的作用。2009年,利用每包香煙多徵收62美分的聯邦煙草稅,美國政府更新和延長了國家兒童健康保險項目,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保險。[xxvi]

Ⅲ 改變防治的側重點,多側重於預防

治療為主的模式對於非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大量衛生資源的錯誤配置和低效率運用。在我們如今非傳染性疾病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不能延續治療為主的模式。而預防的邊際效益現在看起來更大一些,而在預防上的投入不僅僅是指我們的財政投入,更多的是我們相關的政策和人力甚至於宣傳等。中日友好醫院和大慶油田總醫院開展的「生活方式干預對糖尿病的遠期預防作用20年隨訪研究」發現,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在積極干預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而且有長期的後效應,其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效果可延續14年;與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降低了43%,干預組比對照組患糖尿病推遲3.6年;生活方式干預試驗使威脅視力的嚴重視網膜病變(激光治療和失明)風險下降47%[xxvii]

Ⅳ 調整醫療結構,注重基層醫療

通過相關政策的梳理髮現基礎醫療對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有重要作用。而我國的基礎衛生醫療機構並不是很完善。在下表中,在我們的醫護人員密度低下,但是每萬人床位數相對並不少,可知我國的大醫院並不缺少,但我們缺少基層醫療的關注。如比如,英國以社區為主的基礎醫療網是英國醫療體系的最大組成部分,約佔其總預算的75%,是包括醫療保健和社會關懷在內的綜合服務機構。[xxviii]

國家

中國

俄羅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美國

日本

德國

法國

英國

萬人醫師密度

14.6

43.1

6.5

17.6

7.6

24.2

21.4

36.9

33.8

27.7

萬人護助密度

15.1

85.2

10.0

64.2

98.2

41.4

113.8

93.0

94.7

萬人醫院窗外數

39.0

97.0

9.0

23.0

30.0

137.0

82.0

66.0

30.0

資料來源:根據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整理。

(3)中國特色防控方法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中即強調整體,這在非傳染性疾病防控有重要意義。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清靜無為或者動靜適度等都是我們在平常鍛煉和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中很重要的條件。而中國傳統中更注重精神的健康,這可以看做一種「儀式性醫療「,也強調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可以促進我們達到更高的防控要求。但是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加強管理,避免各種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旗號的」大師「招搖撞騙。

我國不僅有跟現在WHO提出的健康概念相近的的傳統文化。更有我國民族特有的瑰寶——中醫藥,而且中醫藥所提倡的對身體的養生之道跟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各種危險因素的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而中醫藥中提倡的運動健身、未病先防和調攝精神等在我們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自然擁有廣闊的前景。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在我國的廣大受眾以及其對非傳染性疾病的大致思路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些優秀的遺產,在更高科研水平上適當提高監測系統和健全激勵機制,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們非傳染性疾病的防護。

三、結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在不斷地得到提高、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卻不斷地出現問題。不注重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導致我國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地攀升,而我國的防控體系並不十分完善,尤其是以此次研究的監測體系為主的衛生防控體系和此次研究的財務保障為主的保障體系。因此梳理這些政策和我國現行的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機構可以發現雖然我國現行的體系並不完備,但是我們的政策和體系都不斷重視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這為探索出一條與我國經濟和社會體系的中國特色防控體系奠定著基礎。而通過對監測體系的探究,不僅可以知道我國監測體系的構成和不足,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政策,而監測體系保持高效有用性是我國解決非傳染性疾病必備的條件。對財務保障制度探究,梳理出我們現行體系中非傳染性疾病防控所面對的外部問題,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才能保證我們即將建立的防控體系能有能量進行運行。

四、引用

[i] 2011年4月27日 WHO 發表《關於全球慢性或非傳染性疾病狀況報告》

[ii]世界衛生組織. 2013年世界衛生報告:全民健康覆蓋研究[R].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13

[iii]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網站
載於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
年7 月第7 卷第7 期;23

[iv]孫亞梅, 楊小麗, 魏晶, 曾原琳, 成曉嬌, 李立紅, 諶業維. 論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保障及發展思路[J]. 醫學與哲學, 2014, 35(2A): 18-20;

[v]整理自: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範(試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 2011年1月

[vi]摘自《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系統研究結題報告》
李立明主編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3、4頁

[vii]摘自《新形勢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調查與防控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074頁

[viii]摘自《新形勢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調查與防控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074頁

[ix]楊功煥。中國醫改進程中的慢性病預防控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13-16

[x] 整理自《新形勢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調查與防控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71頁

[xi]第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論文集我國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研究 陳紅敬

[xii]林潔.精神衛生機構廣東九成不達標[N].羊城晚報,2011-10-11(A6)

[xiii] marquez P,王世勇。2011年中國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預防【R】。華盛頓:世界銀行。2011:1-46

[xiv]譚麗等
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及防治策略 中國醫藥導報2007
年12月第 4 卷第36期238頁

[xv] 毛阿燕. 近二十年我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對患者的實際影響:患者就診實際報銷比例研究[J]. 中國衛生經濟, 2012, 31(10): 19-22.

[xvi] 李萍, 陳玉文. 我國醫療保險體系現狀與完善對策[J]. 中國葯業, 2013, 22(22): 1-2.

[xvii]
李曉暉. 老齡化對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影響及對策[J]. 商業時代, 2010,29(20): 95-96.

[xviii] 劉偉, 陸曉農, 王秀瑛, 李曉波. 醫保經費用於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討[J]. 中國衛生經濟, 2007, 26(2): 33-35.

[xix] 張開金, 王敏, 姜麗, 邱曉艷. 構建門診統籌管理,促進個人賬戶利用與社區衛生服務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4): 532-535.

[xx] 馬蔚姝, 張再生. 參保慢性疾病患者醫療費用負擔情況調查研究[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0, 30 (6): 420-422.

[xxi] 陳積瑞,張開金,陶陽紅,王雨晴. 常見慢性病住院費用與醫療保險報銷非典型相關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12A): 4081-4084.

[xxii]第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論文集我國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研究陳紅敬

[xxiii] 中國經濟時報/2014
年/3 月/6 日/第011 版 控煙專家呼籲提高煙草稅率和價格
張焱報道

[xxiv]新-118-castro-rios A,doubova S V,martinez-valverde S,et al.potential savings
in Mexico from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for early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J】.health aff(millwood),2010,29(12):2171-2179

[xxv] 整理自《新形勢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調查與防控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版94-97頁

[xxvi] pear,R.Obama signs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bill.[N].the new York times,February 4,2009(117)

[xxvii] Li G,Zhang P,Wang J,et al.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J].lancet,2008,371(9626):1783-1789.

[xxviii]湯春紅.英國醫療模式對上海閔行區實施醫療聯合體的啟示[J].中國衛生資源,2013,16(2):148:-150


上圖是2017年3月10日截至中國CDC官網,H7N9相關信息最近的是2月21日。而更多的其餘的一些傳染病疫情很多根本就差不到……更恐怖的是看我紅圈圈出來的,難道這幾年就沒有H7N9病例?下圖是美國CDC官網同一時刻的截圖,美國當地時間應該還是3月9號。


推薦閱讀:

磁共振那麼貴,為什麼去醫院大部分人讓做磁共振,是真的病情需要還是醫院為了牟利?
人體胎盤確實有食用價值嗎?
醫療器械這個行業在未來十年國內廠商能否興盛起來?
脊柱側彎是否會引起耳鳴、眼跳燈癥狀?
國內的患者到底對醫療不滿在哪裡?

TAG:疾病 | 醫療 | 醫院 | 疾病預防 | 公共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