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王小波的《貓》?

不明白結尾的反差 那說明什麼?這「貓」是不是代表著什麼?


網路上濫俗了一句話:我們漸漸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我也是。

我看過別的分析,把這篇文章放在文革的背景下,不無道理。

但畢竟,我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沒有身臨其境是如何也體會不到凜冽的刺痛感。但如今我們深處的社會,並沒有好出多少。因為人性,本就經不起考驗。

我大學在家那邊讀,開車回家也就二十來分鐘,又是地頭蛇,又有一群特別交心的朋友,觥籌交錯,急管繁弦,好不快活。

可是如今置身外地讀研,才發現自己涉世太未深,就是纏不贏人家,因為很多事情的其他方面根本就考慮不到,腦袋就沒往那個方面想過,可人家早已織起了繁雜的網,把你套住,等腦迴路通了,才發現快被啃噬乾淨。一個人從笑靨如花到針鋒相對、卑鄙無恥只需要一點蠅頭小利作催化,這不到一年的時間生活給我上了很多次生動的課,讓我的三觀一再摧毀再重塑再摧毀。

這時候的你,會怎麼辦?當你的好朋友,你的父母都告訴你,這個社會很多時候就是如此,你該怎麼辦?

你不可能保持天真爛漫,因為你不夠強大,這種轉變是被迫的,你得先學會自保,不被套路,慢慢開始自私,開始長心眼,然後當一個如你曾經那般無暇的小朋友跟你訴說他遇到的黑暗殘忍時,你會麻木不仁,然後告訴他,這是正常的。因為就是如此。

但至少現在的我不會提起刀,去割那雙眼睛,即使一百個人都那麼做。我也相信我以後不會那麼做,因為我的成長環境十分溫良。但是,我依然不夠強大,我太弱小了,我沒能力去阻止別人不去傷害那雙眼睛。

最後結尾,也是「我」的掙扎吧,我要去那麼做嗎?從此變得如世人一般,殘忍無情。我相信,終會有如你我一般,依然相信世上存有美好和溫暖的人兒保持住心中那份赤子之心的。


有一個詞,叫做【洗禮】。

群體為了新成員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會讓新人去做的第一次,讓他和自己一樣。

洗禮包括正面,也包括負面的,比如說,戰場上殺人有第一次,罪犯偷東西有第一次。

沒有能力堅持,就會被環境洗掉自我。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才是難能可貴。


我也曾是孩子,可我從來沒有起過這種念頭。

那種力量是可以抗拒的,一定可以抗拒一定要抗拒!!!!!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
怎樣解讀莫言的短篇小說《木匠和狗》?
如何理解村上春樹的《象的失蹤》?
劉慈欣有哪些好看的短篇小說?
如何評價中島敦山月記?

TAG:小說 | 作家 | 文學 | 王小波 | 短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