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從事消費金融的公司有哪些?怎麼看待國內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


消費金融,顧名思義,是與消費有關的金融業務。我們的第一想法都是錯的,比如題主問是不是只有捷信從事消費金融,或者只有那麼十幾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做消費金融業務,並不是這樣的。按照一般對消費金融的分類,所有消費領域的金融服務都算消費金融,買房、買車、買手機、甚至吃飯,只要涉及到金融服務,都是消費金融。一般情況我們統計消費金融的時候都不包含房貸,車貸單算,那麼剔除房貸和車貸的個人消費金融服務就是消費金融的總量了。中國目前的現狀是,銀行信用卡佔據了消費金融市場的80%業務量,剩下20%才是各類金融公司。

我們知道,信用卡的發卡量已經6億張左右,剔除掉若干重複的人,中國有幾億人用信用卡消費,這些刷卡的、用信用卡分期的人都享受了消費金融的服務,這部分比例是最大的,目前佔到了80%以上,未來幾年也不會低於70%。所以銀行才是最大的消費金融提供商。

銀行的資金成本最低,利率也最低,自然把最優質的消費金融客戶搶走了。銀行不提供服務的用戶,就是其他金融機構爭奪的對象,這些機構包括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等。在裸條事件發生以後我們都深刻發現一個問題,社會上真的有那麼一群人願意付出很高代價去借貸的,來支撐他們完成本來負擔不了的消費,比如買一個2500元的VIVO新款手機,這個群體就是被銀行風控攔在窗口外的人群,但這部分需求又是切實存在並且相當龐大的一個人群。所以誕生了以捷信為代表的專註於線下3C場景消費金融服務的公司,以及一眾非持牌的模仿公司。中國在線下有相當龐雜的零售窗口,因為中國的市場從一線城市一直延伸到一千個地級市以及他們轄區內數量眾多的鄉鎮甚至鄉村。一線城市生活的白領有一個錯覺,就是淘寶和京東可以搞定一切,但實際下沉到鄉鎮市場並不是這樣的,實際銷售數據也證實了這個邏輯。網上消費佔比最大的3C領域,在整個3C市場中也只佔了2成,線下仍有超過2萬億的市場規模,這麼龐大的市場,給了捷信和他們的模仿者相當大的空間,並且養活了一大批地推的中介團隊。

同樣的故事回到線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線上消費場景分布太集中了,天貓、京東就能佔到線上B2C渠道的將近3/4,淘寶是幾乎唯一的C2C渠道,阿里和京東又都有一顆做金融的心,外人自然很難插手。但有意思的是,天貓和京東都沒有消費金融牌照,於是他們都通過小貸牌照曲線進入這個領域,做了花唄和白條兩個爆款分期產品。在消費金融領域,天貓和京東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有幾乎完美的閉環消費場景和數據,包括真實的消費、地址、電話、支付信息、消費習慣等一系列價值連城的數據,在合適的風控模型之下可以非常好的整合數據、控制風險。但兩者經營的思路又是兩種,阿里做消費金融來賺錢,京東做消費金融來虧錢……京東為推廣白條進行了大量的免費分期、甚至貼錢分期,這種燒錢的思路不知道來自於誰,但規模確實增長十分迅速。

另外一些消費場景也是大家爭奪的目標,比如教育、家裝、旅遊,都已經開始了非常激烈的線上和線下競爭。針對不同人群的競爭也早都開始了,比如專門針對相對封閉的校園誕生的分期樂、趣分期這種。但這些公司大都難以盈利,一方面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風控體系很難,另一方面是盲目的互聯網佔市場思維。風控體系里,最重要的一環是中國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了很多人忽視信用騙貸,無牌公司還不能把失信行為反饋到徵信系統中,網貸市場燒投資人的錢擴市場的同時催生了一大批專業騙貸人群,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寫了快一個月,如果覺得還不錯,麻煩各位點點左上角的贊。

中國消費金融的風口已經被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業公司搶灘數年,但這一個萬億級的風口到底有多大、還能吹多久、有否崩盤的風險,還有最重要的機會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從業者、創業者及投資人每天思考的問題。本文筆者走訪數十家消費金融公司,閱讀數十篇海內外研報論文,總結出一些應答思路,與君共享。

目 錄

Part I 數萬億的增量機會

『消費金融在國內的發展概況,測算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市場潛在規模』

Part II 台灣、韓國消費金融崩盤警示

『以台灣、韓國兩地的消費金融的發展-崩盤史,推導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潛在風險』

Part III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規模及模式分析

『消費金融的機會所在?通過逐一分析現有國內主要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商業模式,提供解答思路』

數萬億的增量機會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消費性貸款規模為10.44 萬億元,2013 年為12.98 萬億元,2014年則達到15.38 萬億元,2015年達18.96萬億,佔中國整體信貸規模約18%。

在過去的5年中,消費貸款正以平均每年 20%以上的速度遞增。按照最保守的假設,未來至2020年,若以年均10%的增速增長,消費貸款總規模會達到30.53萬億。

假設房貸按維持2015年佔比75%不變,則房貸貸款規模將從2015年的14.22萬億增長至27.48萬億,而其他消費貸款規模則從4.74萬億增長至7.63萬億,增量達2.89萬億。

這近3萬億的增量市場將是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及傳統信用卡爭相搶佔的巨大蛋糕。我們再保守假設,25%的市場會由互聯網金融公司分得,那麼則會有近7500億的增量市場被上述選手收入囊中。

台灣、韓國消費金融崩盤警示

韓國信用卡風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政府力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由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內需驅動調整型。在該政策的影響下,韓國政府從1999年開始大力推動信用卡產業的發展,以此帶動消費(此狀況與國內當下相似)。

經過三年,韓國信用卡成為亞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場,發卡總量突破1億張,15歲以上人口人均擁有4張信用卡,信用卡債務總額膨脹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4%。發卡機構中同質化競爭,競相採用無息分期付款服務,降低申請者信用審核門檻,甚至到無門檻程度,據調查,韓國由27.4%的無家可歸者擁有各種信用卡。

在如此病態的增長中,信用卡的確推動了韓國經濟發展,2001年消費內需佔總需求的75%,比1998年的20%提高了55個百分點。但好景不長,2001年開始,信用卡逾期率大幅上升,從2001年的3.8%,上升到2003年1月末的11.1%。最終,信用卡市場崩潰,韓國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集團下的LG信用卡公司資金流動性斷裂,接受了16家銀行45億元救援及母集團的3.2億美元注資才避免破產。包括LG,三星,Woori銀行在內韓國8家主要信用卡公司,總共虧損34.6億美元。據估算,韓國信用卡的呆賬高達54.8億美元,382萬人被列入信用不良者名單。

=更多乾貨文章關注┏ (゜ω゜)=?『熊貓資本』=

台灣雙卡風暴

台灣的消費金融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增長,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1)1989年《銀行法》實行利率市場化,信用卡及現金卡商可以自由定價業務。

(2)銀行准入降低,開放民營銀行設立,《銀行法》規定信用社、信託及中小銀行可改製為商業銀行並放開分支機構數量及地域限制。

(3)外部徵信市場的建立,1986年核準保險業開辦消費者貸款信用保險,1992年成立「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並於1994年建庫完成並對外提供查詢服務。至此,從1987年到2006年,台灣信用卡流通卡數量每年以27.85%的速度快速增長。

2005年8月,流通卡數量最高曾經達到4566萬張。按台灣2300萬人口計,人均持卡1.7張;按有持卡資格的1100萬人計,人均持卡3.6張;按900多萬持卡人計,則人均持卡4.4張。信用卡授信金額也在迅速膨脹。從1998年到2005年,循環信用餘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1.73%。其中,最高峰的2005年11月曾經達到4953億元新台幣。然而,2005年開始,台灣爆發卡債危機,不良比率從2005年年末開始上升,2.22%上升至2006年5月最高峰的4.98%。

2006年,45家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信用卡收入為772億元新台幣,沖銷壞賬金額達1163億元新台幣,這意味著當年信用卡收入不足以對風險進行補償。在前10大發卡機構中,有7家打銷壞賬金額超過發卡收入。

相比韓國而言,台灣銀行業的損失較小,只是當年的盈利降低及部分虧損。

信息摘抄自《韓國和我國台灣的信用卡風波及啟啟示》

從韓國及台灣的信用卡風波可以得出經驗,一個國家如果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到達一定階段後——一般是信用卡佔比經濟規模10%以上,持卡人士人均持卡4張信用卡,同業競爭惡劣導致門檻放鬆等,會有大概率出現信用卡危機,重則大小信用卡機構洗牌清盤,剩下背景雄厚的信用卡公司,輕則全行業虧損,小型公司出局。

由此參照國內,現在國內的消費信貸規模為2015年18.96萬億,佔GDP( 67.67萬億)約28%,人均持卡0.4張。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擁有量仍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達到 1.70 張和 1.33 張,離危險的水平還有很大空間。

但如果中國出現國家性大力推動消費金融發展、中小銀行放開信用卡業務、人群准入放寬、同業競爭惡劣等情況,中國的消費金融崩盤的風險將有可能提前到來。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及模式分析

在分析出國內消費金融市場將有3萬億的增量、行業系統風險較小的現狀後,我們來看看互聯網金融公司又將如何搶佔市場。

I 掌握億量級用戶消費場景的公司

此類公司在消費金融的潮流中是穩賺難賠的大贏家,比如淘寶/天貓、京東、攜程、去哪兒和維品會等。

這類公司無一例外地把控了上億量級用戶的消費場景交易,如果決定開展自己的消費金融業務,只需要增加白條支付功能即可。

它們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①可計算為零的獲客成本

②用戶基數大,能低成本的迅速上十億級貸款餘額規模

③獨特歷史數據源,樣本大,可用機器模型做風控,風控成本低

④可控制交易支付環節,抵禦信用卡等競爭對手

⑤集團資金,信用足,資金成本低;

⑥業務本身可以不盈利,可促進主營業務增長

⑦金融產品空間大,未來也許也能發虛擬信用卡

假設在未來出現了最壞的情況,信用卡危機爆發,那麼這類公司的消費金融業務也能大概率生存下來。

II 大用戶量的支付公司

此類公司第一梯隊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第二梯隊是百度錢包,以及未來的華為支付、小米支付等手機支付。

這類別的公司與類別1公司相比,②、③、⑤、⑦點優勢同樣具備,都為覆蓋千萬級別用戶量以上的支付應用,貸款規模容易上量,有獨特的用戶數據源可機器建模風控以及有集團低成本資金支持,有發虛擬信用卡的想像空間。但在①、④、⑥點上,優勢就相對較弱了。

尤其在第④點上,大用戶量的支付公司控制不了交易環節,需要與其他支付公司或者信用卡直接競爭。其獲客成本也會相應的增加,需要主動去激活用戶使用其金融產品。

在這類公司裡面,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所有消費金融公司都必須要想像的競爭對手,它們有著數量最廣的用戶覆蓋面、最大的網路支付商戶覆蓋面,以及龐大的獨有數據源。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未來政策放開信用卡業務,微信及支付寶會迅速成為過億發卡量的最大信用卡/消費金融公司,在分期業務及現金貸業務直接佔據最大的競爭優勢。

III 特定場景的分期電商

這類公司主要以分期服務切入特定的人群或場景,並匯聚流量到其電商平台,未來具備成為該場景最大電商的想像空間,獲得類似第一類公司的競爭優勢。

這類公司最顯著的代表為分期樂,趣分期等。

這類公司想像空間如果要成立並做大,核心點在於是否有足夠大客群可以迅速支持做大貸款規模及未來能否控制交易場景,抵禦其他競爭對手。以分期樂、趣分期為例,切入學生分期市場,全國高校學生在校數量約3000萬,假設人均分期消費/現金貸3000元,則有900億的規模,未來還可延伸,有百億貸款餘額的空間。

其次,可以避免信用卡的競爭。原因有三:

①政策限制銀行信用卡對學生的發放;

②學生無收入及信用數據,銀行信用卡模型無法直接應用;

③可以爭搶成為最大的學生電商,控制交易場景,配套的校園風控,物流,催收等體系也加高了後進者的門檻。

但這類電商做大後還面臨盈利問題。其風控及催收體系偏線下,比純線上機器模型風控成本高不少。同類競爭對手之間價格競爭,壞賬較高,供應鏈管控及資金成本較高因素都可能導致不盈利。最後能存活的必然是同類競爭後,整體效率較高者,甚至是行業內合併後形成的寡頭。

IV B2B2C模式的分期公司

通過B2B2C與經銷商合作,獲取C端模式切入的分期公司,這類公司共同特點是得招攬渠道商家,通過商家向終端消費者推廣其分期服務,這裡面的創業公司十分之多,競爭也最激烈,按照不同的品類、渠道、人群也有很大的差異性。

1、線下3C分期

捷信可以說是3c分期公司在國內最成功的典範。捷信原母公司為捷克的消費金融公司,在世界各國複製各類消費金融公司。捷信從07年開始進入中國,主打線下3c賣場分期服務,消費者在賣場現場申請分期,捷信通過後台實時審批。核心的體系為重線下商戶發展及風控的體系,全國有近2萬人的員工規模。

據內部員工透露,捷信的貸款規模已超100億,普遍採用等額本息的還款辦法,實際利息會在30-50%,而壞賬率據聞在10%以下,有足夠的利差去覆蓋壞賬、線下團隊運營及風控等成本。如果其年貸款餘額能達100億,利息35%,壞賬10%,利差30%,再減去假設資金成本8%,運營成本10%,還有大概8%的凈利水平,則為凈利8億一年,估值將會接近100億。類似模式的公司還有買單俠等後進者。

此類公司的難點在於線下商戶體系的發展與風控,以及後台篩選用戶以及定價的風控實力,缺一不可。除了有捷信的成功案例在前外,廣闊的市場空間,夠重的進入壁壘也是吸引創業公司前赴後繼進入的原因。但這類公司的風險就在於:進入者眾多,大家實際都掌控不了渠道,導致利潤不斷降低,最後如果有系統性的消費金融崩盤,可能也會犧牲不少公司。

2、教育/醫療/旅遊等服務類分期公司

大部分的服務類分期公司也是B2B2C的模式。這類公司有垂直一個行業的,比如旅遊分期裡面的呼哧旅行、首付游;教育分期的蠟筆分期、學好貸等;醫療領域的美分期等;也有綜合多品類都做的服務分期公司,比如米么金服。

這幾類服務分期公司簡單看也感覺市場很大,行業也類似3C——服務商家比較分散,不集中。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單一服務類分期公司能跑起量。可能原因有幾點:

  • 相比3C標準品,教育/醫療/旅遊每家商家提供的服務都是非標準化的,需要針對不同商家,不同服務逐一開發定製分期方案,開拓商家的速度較慢。

  • 相對3C,服務型商家還有捲款跑路的風險,開拓商家時還得風控服務質量及機構實力。

  • 市場不如3C普及和高頻,消費人群較大比例經濟實力較不錯,擁有信用卡比例也較高,直接面臨信用卡的較大競爭。

  • 行業毛利高低影響分期開展,例如旅遊行業總體毛利很薄,商家和用戶都對利息很敏感,比起教育、醫療等高毛利行業,旅遊很難開展商家貼息的分期。

以上幾點原因都是制約單一服務分期公司起量速度的因素。但如果單品類公司能把行業分期做深,面對行業中小微機構也能把分期業務風控好,那還是有較深的壁壘的。

多品類的服務分期公司則不用視起量為難題,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對初創團隊更高的線下服務體系要求、更高的多品類風控能力等等。在國外,Springstone是多品類服務分期的代表,主要提供非社保醫療及K12私立學費分期服務。2013年,Springstone在美國有4.3億美元的貸款,合作醫療和私立教育機構超過14000家,並在2014年被Lending club以1.4億美元收購。在國內,多品類服務分期的代表有大型機構北銀、中銀消費金融等,初創公司則有米么金服、即科金融等。

3、住房分期

與3C分期不一樣的是,租房分期市場只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3c分期可以覆蓋全國,市場相對小不少。此外,一二線城市的租房中介高度集中,租房中介對最終選用哪家分期有著極大的話語權。渠道商戶對於分期公司的議價權比起3c分期高很多。大部分的利潤甚至要被租房中介拿走。因而在住房分期,除了面對同行的競爭外,迅速地綁定大型中介公司的合作關係也顯得尤其重要。但掌握不了交易環節,容易被渠道商替換,利潤分小部分等問題都是在這個領域創業的公司共同得面對的難題。

4、裝修分期

裝修分期是比較特別的B2B2C類型分期公司,相比其他分期公司單均價基本在1w以內,裝修分期的均單價會在10w左右。這個高單價屬性導致了裝修分期本質上更偏向大額信貸而不是一般消費信貸。這個大額屬性帶來的本質變化是裝修分期無法採用消費分期裡面普遍的高實際利息覆蓋高違約的做法。

相比3C分期普遍的30-50%的實際利率,裝修分期的市場利率實際只能達20%左右,甚至更低。如果減去10%的假設資金成本,及5%的運營成本,只剩下5%去覆蓋壞賬了。可以看出裝修分期是極其微利的分期業務。就算能保持微利,其產品在市場上還不具備競爭優勢。資信優質的客戶基本可以從銀行低息的裝修貸產品,也可以從宜信等P2P等申請同樣的信貸。前有極低的盈利空間,後有多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裝修分期要突圍而出的難度十分之大。

5、純線上自獲客的貸款業務

手機貸模式(小額現金貸)是用戶在App中申請借貸1000-5000元,7-30天期限,按天計息。例如借款5000元,30天,需要支付費用450,月息9%,年息108%。在如此高息的情況,可以覆蓋20-30%的壞賬率,還保持不錯的盈利。

而薩摩耶金融則做信用卡代償Balance transfer,主要針對想以折扣利息還信用卡分期的公司,給客戶放15%年化利息左右的資金去換信用卡18%左右的利息,也是lendingclub的重點業務之一。

這類公司除了用戶規模大,貸款規模規模能迅速做大外,前文提及的7個優勢點中6點都不具備。因而這類模式最後能生存下來的公司,必須是自身各個環節實力都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類公司需要突破的難點有:

①面臨所有信用卡,所有貸款產品的直接競爭

②反欺詐,反套現的能力

③無場景基礎數據的純線上風控

④獲取貸款客戶成本高

⑤初期需證明風控及模型能力去獲取低成本資金等

⑥無初始進入門檻,同類模式競爭激烈

⑦若消費信貸市場崩盤,這類業務因有大量次級用戶,會首先被波及

這類模式最後基本是靠實力,尤其是各個環節的模型優化效率,類似美國的Capital One,看似無門檻,純拼團隊實力。

6、通過掌控人群核心信息/現金流做金融服務

這一類企業通過給一類人群發工資或提供社保代繳等服務,掌握此人群的工資現金流、工作信息、個人核心資料信息等,然後再從中篩選人群,提供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比如理財或現金貸款等。

國內的案例有微知(人事外包服務商)和工付寶(建築工人工資發放服務商),但兩家還在早期的階段,金融產品還在試驗的階段。

這類公司當中,除了能以較低的成本精準接觸到客戶的普遍優勢外,能掌握工資現金流的企業會有最大的競爭優勢去開展消費金融服務,因為能直接劃扣人群的第一還款來源,保證還款。比如長期得知一類人群每個月收入1萬,可以直接給他們發放1萬以下的短期現金貸或者長期的信用貸,然後每個月發放工資時直接從賬戶中扣掉。除了以上的起步階段優勢,這類公司長期也得依靠金融產品的設計能力及相應的建模風控能力,保證長期的做大可能。

7、農業相關分期

農業相關分期,與其他類別有一個核心區別是人群是農村人群。這類人群的信用卡滲透率最低,人均負債率也最低,短期傳統金融機構也因網點散,服務成本高等問題無法滲透。

出於這些原因,也有前赴後繼的團隊嘗試切這個空白市場。這一類公司代表為農分期和什馬金融,兩者都給農村地區人民提供購買生產工具的分期,農分期為農機的分期消費,而什馬金融為電動車的分期消費。

兩者除了分期的工具差異外,模式及渠道也有差異。農分期為自建銷售渠道,銷售人員下鄉尋找合適的農戶推銷分期服務,並自主風控推薦相應的品牌農機,並最後承擔貸中貸後催收等環節,農機銷售商只負責銷售環節,不介入金融環節。相比之下,什馬金融則較大依賴電動車經銷商,由經銷商推薦客戶,平颱風控,經銷商貼息,若農戶出現壞賬等,由經銷商首先負責催收等,平台是較大程度依賴經銷商進行金融服務的。

農分期模式較重,重自身對農戶的直接風控體系,而什馬金融較輕,重對經銷商的間接風控體系。兩者模式都在初期階段,還有待市場驗證是否都能成立。

四個評判條件

綜上所述,筆者歸納出消費金融四個主要評判條件:

1、足夠大的細分領域。從長遠看,大部分消費金融市場都是薄利的市場,如果資產規模無法做到百億級別,是很難出來足夠大的企業的。

2、能構建自身壁壘,抵禦消費金融巨頭及互聯網巨頭的入侵。

3、能掌握獨特的場景,或者獨特的風控元素,相對其他消費金融公司能有本質上的風控區別,能做出該場景或人群的最精細風險定價能力。

4、假設中國也發生類似韓國的信用卡風暴,該公司能否抵禦類似的系統性還款能力風險

本文為『金融萬億風口系列』的第三篇,如想閱讀全系列請點擊:

NO.1 |互聯網徵信,是否還是下一個「風口」?

NO.2 |萬億風口?不良資產處置領域商業模式深度分析

NO.3 | 萬億分期市場或崩盤?消費金融模式及風險深度報告


區別於現金貸,這裡的消費金融特指有消費場景的,資金直接給商戶,借款人得到商品或者服務的模式,比如手機分期,去年火爆的醫美分期等等。信貸服務有個特點,就是對於風險的判斷是雙向的,即一個信貸場景如果出借方認為是低風險的,那麼借款人也會因為這是低風險場景而不願意承受過高的利息。而消費分期由於默認借款人拿不到現金,只能拿到商品或者服務,套現成本高所以風險低,利息也只能比較低,高了就沒人用了。但是所謂套現成本高是相對的,再高也無非就是單筆20%上下,算上免息期,比起有些現金貸(PayDayLoan)還是低的。

這就暴露了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最大的問題:銀行信用卡以及阿里騰訊京東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消費分期服務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優質人群,剩下的還需要使用其它消費分期服務的人群其實和現金貸(PayDayLoan)的借款人是同一群人,一邊是年化24%以內的消費分期(部分分期業務最高到60%上下),一邊是年化300%多的現金貸,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套現成本也就不算高了。進而導致很多消費分期的壞賬率接近於現金貸。利息差了10倍多,壞賬還差不多,那這業務的確也做不下去了。這還沒有考慮消費場景商戶惡意套現的情況,看看去年,現金貸公司賺大錢的能找出一大把,而做消費分期的公司賺錢的就沒幾個了,做不下去倒是有不少。網上搜下各種套現和口子的信息,就該明白如果阿里,京東和攜程這樣的公司都防不住惡意套現,那麼別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號稱自己技術強能夠防住各類套現手段其實也未必那麼靠譜。各類消費分期面臨的各種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給次優級人群留出了套利空間。

這是根源上的問題,與消費場景是什麼無關,看上去風險再低的場景,也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借款人的資質真的是好的,為什麼會不用信用卡,不用花唄,不用京東白條,而選擇提供很多個人隱私資料去申請一個利息更高的分期服務。還不如乾脆一點,直接去做一個公認高風險的分期業務(比如藍領手機分期),收更高的利息降低和現金貸之間的息差,也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可以投入到風控上。

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的業務做好風控還有可能取得超額收益,做不好好歹也有高收益來托底,比如現金貸,而很多看似低風險的業務背後都影藏著未知的風險因素,一不小心就做成了高風險低收益,比如大多數的消費分期業務。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困境 - 知乎專欄

http://t.xiaomiquan.com/bIAur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梳理了美國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脈絡,以此來探討國內該領域的大機會可能在哪些方向出現。

以下是 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的分享:

一、美國居民貸款結構給我們的啟示

美國消費金融產業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了很長時間,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下圖是美國居民貸款餘額分布2015年的數據。可以看到,美國17.33 萬億美元的居民貸款中有 20.3% 是消費信貸,消費信貸中有26.5%是循環貸款,這部分循環貸款中有93.1%是信用卡消費。

紅框所示的這一部分「狹義消費金融」,大概1萬億美元左右規模,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

美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居民槓桿率比中國好的多。中國現在的槓桿主要在車和房上,消費領域的槓桿有個逐漸增加的過程

二、從混戰到集聚,最終留下了誰?

我們去看美國消費金融的發展史,會發現90年代以前也是各方混戰的狀態,各類信用卡發卡機構一度達數千家。大型零售商(如Sears)、運營商(如ATT)與商業銀行競爭激烈,紛紛進入到消費金融領域。

90年代則是美國消費金融的黃金髮展期,發卡數年化增長超過15%;而後,通過一系列立法及信用卡組織建立,銀行樹立起在信用卡市場的優勢,零售商、電話公司則退出了市場。

另一方面,市場通過併購不斷走向集聚,形成六大巨頭,其中有三家是獨立消費金融公司(monoline),它們是Capital One、Amex、Discover。其他三家則是大的銀行(Citigroup、Chase、BoA),也通過併購形成規模。

現在大家都在講消費場景,有意思的是,美國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競爭之後,留下的有一半是獨立第三方消費金融公司。這可能給消費金融領域的創業公司以信心,但同時也意味著中間過程會經歷無數的整合與兼并。

三、勝者以這兩種商業模式跑贏

1、"Purchase-centric"模式主要依靠 interchange fee 收入,持卡人花錢越多,賺的越多,以 AXP 為代表。

2、"Interest / fee-centric"模式依賴持卡人跨期信貸利息為主,以 Capital One 為代表。

也就是說,消費金融掙的是兩筆錢:一是手續費;二是循環信用的費用。有意思的是,中國現在信用卡罰息賺錢有增長的趨勢。四、獨立消費金融公司吸引了誰?

在美國,很多零售商選擇與獨立消費金融公司合作。他們的合作模式 PLCC(Private Label Credit Card)即私有品牌信用卡,相較於普通信用卡有更高的折扣、返現,更低的信用卡消費利息,更高的申請通過率。

例如 Synchrony 在 PLCC 市場就佔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這是社會化分工非常有必要的方向。同時,零售商與獨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合作,也讓零售商成本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總結起來,PLCC模式對零售商的益處有三點:

1、節省 interchange-fee,在與消費金融公司分享收益同時不承擔違約風險和金融機構運營成本;

2、基於PLCC的各種credit program對銷售提升有顯著作用,維持和加強客戶粘性;

3、PLCC模式是閉環模式,可以獲得更細化的用戶消費行為數據,美國部分州對零售商收集及使用客戶數據有立法限制,但金融機構可以豁免;消費金融公司為商家提供結算、營銷、數據分析配套服務,很多PLCC和商家CRM系統聯通。

因此,美國大型零售商是基於成本效率的考量選擇與 Synchrony 這樣的獨立消費金融公司合作;零售商在實踐中也發現,要在集團內部平衡銷售驅動與金融風控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反觀現在的中國市場,就像是美國80-90年代。很多人都想成為頭部,出現混戰局面;從專業角度來看,這個行業的進化、整合、專業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信貸周期的促進,因為如果大家都賺錢,是不會自動去整合的。

美國經歷了數個信貸周期之後,基本沒有一家大型零售商還選擇自己去做消費金融,都把自營消費金融部分剝離,並與第三方獨立消費金融機構合作。

五、獨立消費金融公司 Capital One 的成功秘訣

不管從增長還是估值水平看,90年代的 Capital One 都不是最炙手可熱的那一家;但同類公司中,只有它一直存留髮展至今,IDG資本認為是因為做對了以下四點:

1、對次級客戶的定價及風控能力。

2、穩定、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過度依賴ABS融資成本較高,且在信貸周期會遭遇融資成本上漲和資產核銷率迅速上升的「雙殺」。目前美國所有主流消費金融公司不是已經被銀行兼并就是自己買下銀行,主要資金來源均為銀行存款。

3、品牌營銷和產品創新能力。

4、 通過併購其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和存款而發展。

IDG資本認為,消費金融領域的創業者需要找到好的切入點,形成一定規模;除了自己有機生長之外,需要與資本進行合作,使得自己到了一定數量級之後能繼續發展。

六、美國市場的未來:支付領域是投資機會

美國消費金融公司創業企業更多是對現有體系的補充,未來看支付領域有投資機會。

美國的金融體系較為完善,創業企業一般是對現有體系的補充。但是中國也有領先美國的地方,比如在移動支付領域。相比之下,美國移動支付領域的滲透率很低,是未來的投資機會;IDG資本在此邏輯下連續 C 、D 兩輪領投美國區塊鏈消費金融初創公司 Circle。詳情參見:《IDG資本領投 Circle D 輪融資,這家公司將用區塊鏈連接全球貨幣》

另外,傳統金融機構在各個環節都有被優化的空間,大量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併購投資進入Fintech領域。

中國消費金融目前處於高速成長期,但是成長期終會過去。美國已經過了高速成長期,其 P/E是12倍左右。

七、重點: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機會何在?

IDG資本認為,中國市場目前面臨非常好的機會,不管是從市場成長性,還是資本市場對消費金融的估值來看,都是很好的階段。我們看好的方向有以下三個:

1、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以及利用互聯網手段獲客的獨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簡稱「二低一高」;二低指:低的資金來源和低的營銷成本。如 Capital One 是持牌機構,資金成本低;又通過 E-mail 方式獲得客戶,營銷成本很低,一高指:風控能力要高。

2、Fintech(金融科技),靠科技提高金融的效率。比如助貸機構,幫助金融機構提高放貸的效率,信息的聯通與更便捷的獲取是這方面創業的優勢。

3、關注國內模式領先於全球的領域。比如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已經開始引領世界潮流。

報告 | 探密美國消費金融,中國市場未來的三大機會何在?


摘要:

從機構屬性上看,國內從事消費金融的企業可分為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金巨頭、P2P平台、消費分期公司等五大類,這五大類企業的資金成本差異很大,資源稟賦也不同(如消費場景的把控),因此在業務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資金成本低,走的是低息模式,以線下獲客為主,可參考信用卡獲客模式。互金巨頭資金成本適中,且多掌握優質的場景,以線上獲客為主。消費金融公司、消費分期公司和P2P資金成本較高,走的的是高息模式,綜合線上與線下渠道進行獲客。

不同的業務模式和不同的展業模式,決定了這些參與者並不在同一個戰壕上,基本上,商業銀行與互金巨頭都是低息模式,覆蓋優質客戶為主,是直接的競爭者;消費金融公司、消費分期公司和P2P平台都是高息模式,覆蓋次級客戶為主,是直接的競爭者。

現金貸的高息模式及由此引發的暴力催收等問題曾多次引發社會輿論熱議,去年的裸條和前幾日的於歡案都是如此。高息一方面會加重借款人負擔,容易誘發借款人以債還債行為,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另一方面,高息與非法催收互為促進,高息為非法催收提供了土壤,非法催收為高息提供了保障,加劇了催收亂像。

當前,消費金融已經呈現了局部的泡沫化現象, 消費金融產品確確實實太多了。從發展趨勢上看,未來一到兩年,消費金融業務的泡沫會破滅。

正文:

一、市場各方加大投入:下一個風口來臨

在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加大對消費金融投入的同時,一大批新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類企業也在加速崛起,深刻改變著行業競爭格局。

傳統金融機構加大轉型力度,消費金融優勢凸顯

近年來,隨著實體經濟持續低迷,銀行對公業務盈利水平出現下降,零售金融業務開始發揮出經濟周期轉換階段盈利穩定器的作用,銀行業普遍加大對消費金融業務的資源傾斜力度,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在產品創新上,持續優化傳統抵質押個人貸款產品體驗,同時與信用卡業務協調,持續加大信用消費金融產品創新,湧現出一批代表性的消費金融產品;在服務轉型上,積極發揮線上線下雙渠道優勢,推動客戶信息的整合與流程優化,利用大數據技術推進以精準營銷為主體的營銷模式轉型,持續改善客戶體驗。相應地,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

截止2015年末,銀行業消費貸款餘額18.95萬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152.48%,年均增速20.35%,遠高於全部貸款14.04%的平均增速。其中,短期消費貸款4.11萬億元,較2010年末增長327.94%,佔比也從12.79%增長至21.68%。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加速擴容,正規軍力量凸顯

繼首批4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於2010年相繼開業後,2013年,監管機構再次擴大試點範圍,並開始允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新增10個試點城市共12家試點企業名額。截止2016年2月,第二批共11家消費金融公司相繼開業。第二批試點企業的籌建恰逢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期,各家公司紛紛把互聯網渠道作為業務布局重點,依託大數據風控、大數據精準營銷和豐富的產品創新快速站穩腳跟,為消費金融領域注入新的力量。以2015年5月成立的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為例,依託蘇寧雲商雄厚的客戶基礎、豐富的數據積累、線上線下O2O融合渠道以及行業前三的消費場景,快速打開市場局面,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力。截至2016年4月,旗下產品任性付共向近2000萬人發出授信邀請,累計邀請授信金額近1000億元,發放消費貸款數量近600萬筆,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速度。

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至全國,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2016年3月底,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明確「推進消費金融公司設立常態化」。隨著更多的消費金融公司設立,持牌正規軍將在消費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非持牌互聯網消費金融力量崛起,催生消費金融新業態

目前,非持牌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BAT等巨頭旗下的消費金融業務,另外一類以創業型企業為主,以P2P為典型代表。國內最早的P2P企業成立於2007年,直至2013年前後隨著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興起,行業進入發展的巔峰期。為了快速做大資產量,繁榮期的P2P平台把重心放在對公領域,房地產、融資平台、資源型行業等銀行信貸調控領域成為布局重點,之後隨著宏觀經濟進入三期疊加期,對公領域不良率持續提升,3000多家P2P平台開始把重心放在消費金融領域。同時,專門從事購物、校園、旅遊、裝修、購車、租房等領域消費分期的分期公司(或產品)也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專門的分期公司數量已經接近200家。

二、市場主體的湧入,短期內加劇市場競爭

隨著實體經濟的持續低迷,對公信貸業務不良攀升,增長空間受限;相比之下,消費金融類業務保持穩定增長,且不良率較低,為金融機構貢獻了穩定的利潤來源。同時,消費拉動型經濟轉型也大大提升了消費金融業務的想像空間,在此背景下,消費金融被市場各方視作新的風口,中長期看,這個判斷沒有錯。但在短期內,眾多新玩家的進入,使得新產品的供給遠遠超過現有市場空間增速,競爭空前激烈。

基於相關資源的豐富程度,新進入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雄厚的客戶基礎和優質的消費金融場景的金融集團,代表性企業如螞蟻金服、騰訊金融、蘇寧金融等;除此之外的新進入者都可以歸結為另外一類,要麼缺乏客戶基礎、要麼缺乏消費場景。兩類新進入者資源稟賦不同,打法也完全不同,對消費金融業態的影響大相徑庭。

第一類新進入者具備天然的消費場景和優質的消費數據積累,具有獲客成本低、風控成本低、運營成本低等優勢,業務策略多為通過更優惠的價格、更優質的服務進入優質客戶市場,與傳統金融機構正面競爭,以進攻者的姿態在市場中快速站穩腳跟。以取現業務為例,銀行業選取招行作為代表,其官網公布的信用卡預借現金收費結構如下:「境內人民幣預借現金手續費為每筆預借現金金額的1%,最低收費每筆10元人民幣;預借現金不享受免息還款,從預借現金辦理當天起至清償日止,按日利率萬分之五計收利息,按月計收複利」;相比之下,阿里、騰訊、蘇寧等互聯網金融集團旗下的消費貸款產品螞蟻花唄、微粒貸、任性付的取現日息均不高於萬分之五,且不收取一次性手續費,大大降低了借款人成本,促進了行業的良性競爭。

第二類新進入者受自身資源所限,不具有與銀行業等傳統消費金融巨頭在優質客戶市場競爭的實力,主要通過開拓次級消費信貸領域贏取生存空間,如校園信貸以及被監管叫停的首付貸等領域。這些領域風險較高,新進入者缺乏足夠的風控能力,初期的高增長後,往往迎來不良的集中暴露,對行業長期穩健發展埋下隱患。以校園信貸市場為例進行簡要說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一批創業企業將校園信貸市場作為主攻方向,經過初期對優質客戶的布局後,隨著新進入者的增加,基於市場競爭壓力,紛紛降低准入門檻,向三四線城市院校下沉。一般情況下,申請人只需填寫申請表就能順利獲得貸款,企業對於身份的真實性、信貸承受能力和家庭收入等核心風控要件缺乏把控,導致風險事件頻發。目前,這類企業多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也難以找到盈利模式,基本重走了當年銀行業校園信用卡大躍進歷史的老路。

就目前的消費金融領域而言,一方面是方興未艾,消費金融的市場空間才剛剛開啟;另一方面已是亂象初現,大量新進入者進入次級信貸領域,引發了一系列的風險事件。隨著信用卡新規等政策的落地,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消費金融競爭格局可能再次重寫。未來一段時期內,如何在激烈而複雜的市場競爭格局中獲得差異化、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所有參與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新形勢下消費金融業務開展的相關建議

一是要明確客戶定位,在特定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優勢。明晰的客戶定位是產品研發和營銷策略的基礎,客戶定位不明確,必然導致產品缺乏特色,淹沒在同質化產品的大海中,很難脫穎而出。目標客群的選擇,一定要基於自身的資源稟賦,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打造出一款好產品,在差異化市場中佔據領先優勢。對於銀行業而言,銀行客戶仍然是優質的消費金融群體,也是新進入者重點營銷的對象,銀行業當務之急是從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角度維護好存量客戶,維持住現有市場份額已是勝利。對第一類新進入者而言,重點仍在於深度挖掘體系內存量客戶,首先成為存量核心客戶的核心消費金融提供商,練好內功,然後才能順利走出體系外。對於第二類新進入者而言,受實力限制,應聚焦於特定市場,持續做好客群維護和價值開發工作,做精做細,突出特色,以產品和服務取勝,切忌盲目進入新的領域,把戰線拉長。

二是辯證看待虧損和盈利的關係。對銀行業來講,消費金融業務是現金牛,不必考慮虧損的問題,那是因為已經過了系統建設、風控試錯、市場推廣等初期階段,對新進入者則不同。萬事開頭難,展業初期,IT系統、營銷推廣、風控模型等都很重要,前兩者需要重金投入,風控模型則難免要重金試錯,都是導致初期虧損的重要因素。必要的系統投入誰都免不了,營銷推廣也必不可少,推廣帶來客戶,客戶多了不但對估值提升有好處,也是風險試錯的必要前提。風控更是如此,要建立完善的模型,數據的總量要大,也要有足夠的差異化,差異化客群、差異化定價,差異化的過程就是風險試錯的過程,期間不良可能會快速攀升,但可為風控模型完善積累寶貴數據。不過,辯證來看,作為融資類金融行業,持續地虧損也沒有前途,作為高槓桿行業,虧損會快速消耗資本金,降低風險承擔能力;金融業又具有風險突發性和傳染性的特徵,要麼持續低不良,要麼不良快速提升,大發展期間若不能靠盈利儲備足夠的風險準備金,就很難應付不良快速上升期的挑戰。經過幾年的客群積累和風控完善後,必須要快速實現盈利。做到這一點,展業初期就要做好盈利規劃。比如,市場推廣費用是個無底洞,務必要量力而行;做好成本控制很重要,差旅、辦公能省則省;健全考核機制,最大化發揮人力資源效用等。

三是數據積累和分析應用始終是重中之重。金融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風控水平的競爭,風控水平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數據豐富程度和分析應用能力的競爭。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會積累很多有效數據,對這些數據的積累和分析是精準營銷和大數據風控的起點。對銀行業來說,業務開展時間最長,數據積累也最為豐富,存量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整理是第一位的,也是構築護城河、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步驟。對第一類進入者而言,客戶的消費大數據主要來源於線上,採集、整理、分析和應用過程相對容易得多,除繼續挖掘體系內存量數據外,要不斷接入新的場景數據,持續提升用戶金融畫像的精準度。對第二類進入者而言,數據的積累也很重要,但基於客戶基礎及業務體量等因素,很難獨自構建出有效的風控模型,務必在場景選擇、貸款資金流向上做好把控,不宜輕易推出預借現金類等脫離具體場景、資金流向不好把控的業務。

四是持續關注過度授信的風險。隨著眾多機構的湧入,短期內消費金融市場是供大於求的,尤其是優質客戶,各家都會給予授信額度,對客戶而言,可獲得的授信總額遠遠超出其負擔能力,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但整體上這類客戶對個人徵信重視程度高,風險相對可控。不過,對於校園信貸等產品而言,目標客戶群消費觀、金錢觀尚不成熟,相對缺乏自制力,缺乏固定收入來源,過度授信的潛在風險很高,從近期接連爆出的大學生跳樓等熱點事件可見一斑。個人客戶沒有資產負債表,借款機構不能從資產負債率的角度進行過度風險防範,使得過度風險的潛在發生範圍和危害尤為突出。理論上,控制個人客戶過度授信風險也有辦法,只要授信金額信息共享即可,但實際上,借款客戶是企業的核心資源,額度信息共享短期內很難實現,而過度授信也將成為消費金融類企業持續面臨的重要風險點。

最後,筆者將於2017.4.18日在知乎live上進行消費金融專題講解,「 互聯網消費金融解碼 https://www.zhihu.com/lives/833701399039705088」,歡迎大家積极參与交流。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消費金融成為最優賽道

? 消費金融為何會成為風口?

? 企業大肆布局,背後的動因是什麼?

? 兩種展業策略及亂象的起源

? 巨頭和創業企業,在兩個平行的世界中開展著相同的業務

? 源於基因的不同,兩種常見的展業模式

? 高利貸為何會成為普遍的業務模式?

? 暴力催收短期內能不能禁絕?

? 行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 何時開始洗牌?

? 企業轉型的兩個路徑,哪類消費金融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

? 別人都在淘金時,做一個賣水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匿名反對高票答案。

利益相關:在某有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任職。避免有廣告嫌疑,所以匿名。

先說觀點:

    • 消費金融行業前期過熱,這一兩年快速成長後就將面臨殘酷洗牌,最終會良性成長。
    • 行業笑到最後的,將是敬畏金融規律掌握關鍵資源的公司。

一、認同李豪達的說法,市場空間很大。但這一塊蛋糕,並不是誰的能吃到嘴的。

  主要是和國外比較,估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毫不為過。但是,是否可以反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之前這一塊市場沒有成長起來呢?各大銀行、互聯網精英都不是傻子,普通創業者想過的問題,人家都考慮透了。說明吃這一塊肥肉,是有很高的技術含量的。

  比如說學生消費貸款,銀行業嘗試過,結果是虧損。不管哪個銀行,誰進去誰死,而且引發社會問題。這個是監管叫停這一塊業務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說趣分期、分期樂做學生市場不對。只是進入這個市場的,很多都不清楚當年各大銀行是怎麼死在沙灘上的,對學生、家長的經濟情況(還款能力)也缺乏全面的了解。很盲目地就殺進去了。結果很簡單——歷史重演。前人怎麼虧的,後人就怎麼虧。壞賬率遠高於預期,逼迫一些不太規範的公司,採取極端的追欠手段。最終導致的結果不是繁榮,而是悲劇。

  銀監會、教育部的聯合發文《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就是這個背景下出台的。一些學校落實成為嚴格執行,管你良還是不良,統統嚴禁。

大學生背負百萬債務 無力償還留遺言後跳樓(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不要光抱怨政策收緊。其實是一堆不懂市場的初創公司,逼的。

 總之,消費金融市場雖大,水很深,創新並不容易。弄個概念,粗粗一看,市場空間很大,那是忽悠投資人的。真正踏踏實實做企業,要克服的困難很多,並不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二、消費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

  金融是個古老的行業。從十字軍東征、山西票號的年代到現在,本質一直是資金融通。並不會因為線下渠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理念,有所改變。互聯網改變了零售渠道,但是沒有改變零售業的商業邏輯。了解了這個本質之後,理解互聯網模式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怎麼才能賺錢就更清晰一些了。

  簡而言之,消費金融首先是弄到一筆錢,然後借給需要消費的人,然後收取一筆利息(或手續費)。資金是有成本的、獲客也是有成本的,借錢的人也可能不還錢,利息太低了沒有利潤,利息太高了沒有客戶。總而言之,低廉的資金成本、廉價的獲客渠道(自有或者合作)、找到靠譜的客戶(願意還錢、有錢能還、還能催收回來)、有競爭力的定價。

  有些消費金融領域的公司,這些的環節怎麼打通的,我還真不知道。很多公司根本沒有沒有辦法廉價獲取資金。靠年化收益7~8個點賣理財產品弄回來的資金?銀行存款利息比這個低太多了,同業拆借、共債、資產債券化有牌照、信譽好的的金融企業能玩的模式,任何一種都可以秒殺。

  風險投資的幾個億?說實話,根本就不夠看的。要知道這是個萬億級別的市場。而且算算帳,十個億的貸款餘額,一年放出去利差、扣掉壞賬,毛利率能有5千萬算是狠的。再去掉撥備、去掉人工(想想年薪200萬以上的互聯網精英高管們)、IT基礎設施投入,基本上是虧損的。沒有幾十個億的資金調動能力作為起步,基本上是輸在起跑線上的節奏。

  說到規模,金融業自古是規模經濟。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小電商平台,做互聯網金融,多半是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的。看京東金融2015年三季度財報:京東支付和京東錢包等支付業務收入2.45億元,京東白條等消費金融收入1.24億元,京保貝和京小貸等供應鏈金融收入為1.05億元,財富管理為0.47億元,眾籌收入0.13億元,保險業務收入0.02億元。實際京東金融截至2015年三季度,虧損是6.77億元。背靠這麼大型電商的平台,京東白條的季度營收不過是很小的1.24億。估計到今天依然是虧損的狀態。投資方之所以看好,還是因為京東金融的高成長性,還有很大的潛力。試想一個小的垂直領域的電商,消費金融營收規模能夠在三年內達到京東的今天?——我以為不可能。

三、消費金融公司還有哪些關鍵資源?

  資金是命脈。除了資金之外,政策資源、風險數據、獲客渠道、管理團隊水平都是足以影響成敗的關鍵資源。

  關於政策資源。有消費金融牌照和沒有牌照,可以說是各有利弊。牌照可以帶來同業拆借廉價資金的便利,無需擔心突然有天一紙文件被迫停業(參見房多多首付貸),但是接受監管增加管理成本。綜合看,牌照是利大於弊。

  關於風險數據。行業內人和行業外對風險數據的看法是有差異的。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大數據都適用於金融業務。有些數據看上去可以,但是離能用、好用,還是有一段距離。比如說facebook的社交數據很多人都看好的,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其次,並不是有了大數據,就能夠高枕無憂。還必須要有靠譜的團隊,不斷試錯、優化、迭代。拿到寶貝用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最後,風險都有滯後性,同一批貸款放出去,沒有一年半載談壞賬率、逾期率,就是耍流氓。

  關於獲客渠道。獲客是有成本的,線下的模式需要鋪人,不管是兼職還是專職,都一樣。線上需要有入口。而如今的互聯網入口,量大的,數來數去並不多。借別人的入口,肯定要給費用。因此,擁有天然獲客渠道,無疑是擁有巨大優勢的。

  關於管理團隊。大咖雲集未必是好,微眾的曹彤、鄭新林的離去,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搭配是很重要的。一把手有創業經驗的最好。管大公司和成長型的小公司,是兩回事。負責風險的高層,來源於傳統金融行業,更為穩妥。負責市場的高層,可以是跨界來源、電商什麼的。名氣不是第一位的,能力互補、能夠團結非常重要。

四、政策走向判斷

  國家推動消費金融發展是肯定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消費已經是短板了很多年。調整結構、新常態,極為正常的思維是推動消費、拉動內需。前期「金融創新」的政策背景下,這個市場已經大量玩家湧入,傳統銀行憑藉資金、規模優勢,早已垂涎三尺。這個背景清晰了,就不難理解了,銀監會、央行,逐步規範管制,促進行業優勝劣汰是必然的舉措。禁止首付貸業務的文件下來,搞死了若干違規偷跑的;規範校園貸款的文件下來,讓這個市場小玩家措手不及;前一陣的放開信用卡利率管制的徵詢意見稿,已經對信用卡代償業務念了緊箍咒。監管的意圖,是希望這些公司能夠良性促進消費,而不是搞鑽政策空子的偷跑。

  高票答案判斷的行業系統性風險,可以說是對行業了解不深。首先是政策導向判斷錯誤,陸續出台的政策信號不該視而不見。其次是政策、競爭不會讓這個行業崩盤,反而有利於行業良性發展。目前的情況是留給創業公司搶佔地盤的時間已然不多了。走到一半被干趴下,在未來幾年,應該是行業常態。順豐金融的解散、某浪分期的離職潮……

五、什麼樣的消費金融公司有前途?

  簡言之,就是掌握資源的。不違背政策走向的前提下,至少在資金、獲客、風險數據三樣當中,能佔據兩樣。輔以靠譜的股東、管理團隊。

  目前來講,有銀行或消費金融牌照的,資金佔優;擁有線上、線下獲客渠道的,獲客佔優。既沒有消費金融或銀行牌照,又沒有獲客渠道的,將極度依賴持續投資注入,堪憂。拿小貸或金融租賃牌照,又沒有足夠體量的獲客渠道,而且行事囂張的,危險。

  第一次寫這麼長。就當打字練手了。


開放消費金融後,以後互聯金融平台也會參與到消費金融的競爭中。

消費金融今年以來成為眾多資本競相追逐的對象,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從最高層面釋放出了巨大的積極信號與政策紅利,微眾銀行、阿里巴巴、蘇寧、互聯網金融平台等各類機構均高調進入,搶得市場無數眼球。我們認為,以消費金融為代表的線上金融零售領域無疑是一塊巨大的藍海,必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平台展開廝殺的新戰場,而個人徵信體系是否完善將成為決定各平台消費金融業務前景的關鍵因素。

不管是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消費者需求層面上看,消費金融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從國家政策層面上看,出口、投資、消費三架拉動經濟的馬車,在整個國家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消費大升級的背景下,「消費」這架馬車發揮的引擎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也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這從最高層面為消費金融釋放出了巨大的積極信號與政策紅利。

從消費者需求層面上看,隨著國民財富逐步積累,投資理財及超前消費意識增強,尤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年輕群體在眾多的消費場景中對金融服務產生強烈需求,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缺口。

從這兩個維度看,消費金融無疑是未來互聯網端和金融端機構的必爭之地。我們研究日本金融史後也發現,上世紀 80 年代「廣場協議」之後,日本迎來了「失去的20 年」,但以小貸公司為代表的消費金融卻蓬勃發展,四大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值在日本股市居前十位,時間長達20年,這是很罕見的。我們認為,當前中國消費金融面臨的發展機遇,正與當時的日本相似。它的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保守估計有20萬億元。

於是我們看到,阿里有了「花唄」,京東有了「白條」,蘇寧有了消費金融公司,騰訊有了「微粒貸」,互聯網金融平台也有了相關的各類產品,從互聯網端到金融端的各類機構均湧入了這一行業。

從互聯網金融平台的角度出發,以往互聯網金融平台的資產多來自中小企業,批量銷售,大而集中,一單出現逾期就波及一大群投資者。而消費金融產品,可以說是小額分散,線上零售,風險相對分散。互聯網金融平台開展消費金融,可打通從批發到零售產品業務鏈條,也是一個平台產品體系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里程碑。

從目前市場調研來看,房貸、車貸是消費貸款的主導品種,耐用消費品、教育、醫療、旅遊度假等一般性消費貸款應是最具開發潛力的領域,互聯網金融平台可以在此發力。

相對其他機構,互聯網金融平台開展消費金融有何優劣勢呢?其中的一大優勢,在於互聯網金融平台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亦即融資能力,這是互聯網端給予的優勢。尤其是處於一線梯隊的平台,本身已積累較好的品牌度、人氣、風控體系與交易額,積澱了一批忠實的實力投資者,這是互聯網金融平台開展消費金融的先發優勢。

而劣勢呢?我覺得在於消費場景。在消費金融鏈條中,首先是消費需求的產生,進而才是相關金融服務需求的產生。而電商巨頭天然具有黏性較強的消費場景,這是互聯網金融平台比較欠缺的。為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有些平台的做法是,在平台上設置消費場景,譬如分期付款,銷售電子商品,這其實是往傳統電商的方向靠攏。此外,與電商合作,乃至併購電商也是一個方向和選擇。

同時,個人徵信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在國內徵信體系不完善、央行徵信系統尚未接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背景下,徵信無疑制約和影響著平台開展這一業務。從業內平台的主流做法來看,主要有幾個方向。

一是植根於平台自身的大數據中心和統計,從既有用戶沉澱下來的各類數據中進行分析,形成用戶信用評級。我們也成立了DT(數字技術)中心,採集平台海量的用戶行為和數據,並從不同維度分析和評估這些數據,為決策和審批做依據。另一個是與第三方徵信機構合作,譬如騰訊信用與芝麻信用,利用其植根於網購和社交所產生的龐大資料庫,為決策提供參考。

也就是說,通過平台自身沉澱下來的用戶交易數據、投資組合、風險偏好,經第三方徵信機構採集的電商交易數據、社交數據、銀行卡消費數據,以及其他基本資料、公共記錄等信息,從多維度為用戶描繪一個立體化的徵信畫像,為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提供堅實基礎。

目前,我司平台也正在緊鑼密鼓地規劃部署進入這一領域,我們的初步規劃是提供5萬元以下的一般性消費貸款服務,純線上無抵押無擔保,並結合自身DT數據中心及合作機構所提供的多維度數據,打造更為全面的個人徵信體系,共同促進行業線上金融零售業務的發展。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吧, 講講國內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

一 中美信貸市場現狀分析

想要預測國內某一市場的發展趨勢,先要調查美國這一市場的發展現狀。大多數行業大家都是這麼做的,尤其對於信貸業,美國相比中國也確實處於領先地位。

2015 年,美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已達到 12.22 萬億美元。 同年,中國消費貸款規模為18.96萬億人民幣。其中,美國房貸佔比為55%,中國為75%。

美國居民消費總額 :

為什麼中國的房貸在整體消費金融的比例這麼高?

一 是由中國高昂的房價決定的,可怕的房價讓絕大多數人都沒辦法一次付清全款,大家只好通過貸款的方式來慢慢償還。同時房子即是剛需,又是穩定的投資項目,大量的各類資本湧入房地產市場,貸款為這些人提供了更高的槓桿。

中國人對貸款的傳統觀念,中國人喜歡安定,所以中國人更偏向存錢而非消費。我年輕的時候就總聽到中國老太太和外國老太太的故事,大概就是說中國老太苦了一輩子到老存錢買了一套房,而外國老太年輕時候貸款買了一套房,享受到老正好還完。如果說房貸是無可奈何,在其它有選擇的情況下中國人大多數還是喜歡直接付清全款。

不難想到,在未來中國的房貸佔比必然會下降,消費信貸佔比必然上升。從房貸角度講,房地產業去槓桿、限購、市場趨向於飽和...從我們消費信貸角度講,國家政策的扶持、資本的青睞、民眾觀念的轉變...這些都是促進消費信貸快速發展的因素。

二 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

國內從事消費金融行業的公司有哪些呢?首當其中一定是銀行了,無論是房貸還是信用卡,這兩個消費金融最大佔比的市場都是由銀行覆蓋的,其它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有插足其中的餘地。原因想必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贅述了。而房貸和信用卡市場也一直穩定存在,穩定發展,大家一般也不會把它們歸到消費金融里。

剩下的公司,你可以按線上和線下區分,可以按電商和細分領域區分,可以按持牌和非持牌區分,各類公司太多了我不一一舉例了,我只講它們的發展可能性。有這樣幾個問題需要回答:

1 和銀行比,這個公司的壁壘是什麼?

銀行有更低廉的資金成本,有更充足的人力資源,那麼為什麼銀行做不了而你能做的了呢?

對於淘寶,京東而言,這個答案是他們有非常合適的流量。

對於3C,醫美,教育等細分領域而言,他們有更先進的線下管理模式和更新穎的風控手段。

對於持牌系而言,他們和銀行合作,從而獲得了和銀行一樣的低廉資金成本。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兩點概念要明白 一是騙貸者是消費信貸公司的天然護城河,二是第二重要核心能力是風險定價能力。

未完待續

8月23日更新:

隔了好幾個月,當時的一些想法有點接不上了,我先解釋一下大家問我比較多的問題吧。關於騙貸者是消費信貸公司的天然護城河這句話的意思。

有一種偏激說法,說沒人丟垃圾環衛人員就失業了。這句話本身是並不准備,但是放在消費金融領域還蠻貼切的。如果沒有騙貸者,放貸這件事就是躺著賺錢的事情,只有能把錢發出去就可以了。情況真的變成這樣,銀行就會佔領所有市場,所有的消費金融公司就都不存在了。

事實上,消費金融之所以銀行難做,就是因為銀行在應對形形色色的騙貸者時力不從心。騙貸者就像追趕鹿群的狼,不斷讓消費金融保持著高度的靈活性。

時隔數月,消費金融行業也有了一些變化。

一 是資金緊縮。這半年資金端的緊縮讓消費金融放慢了擴張的角度,許多消費金融公司拆分、合併、裁員、甚至被收購。可以說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階段。

二 是現金貸監管趨嚴。本身我也不是很看好現金貸,此前那個階段現金貸有些過熱,槓桿加的太高了,監管也出現很大的空白嗎,很容易出問題。最近已經有城市發布了規定,要限制利率在36%了,後續的條例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規範的。而合規,將是現金公司的頭等大事,重要性可能還在獲客和風控之上。

三 助貸模式。助貸模式可能是將來消費金融發展的新方向,當然這還是要看監管的態度了。

因為每段時間發展趨勢都會變化,以後有變化我再更新,有問題在評論里問我或者私信吧。


並不是。如果從消費金融的定義來看,現在我國有三類公司在提供消費金融類服務。

分別是: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消費金融公司的消費貸款,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分期購物。

它們的主要區別來自註冊門檻、監管機構、業務範圍以及現金來源。消費金融公司和銀行一樣受銀監會監管,目前兩批一共頒發了13塊牌照,涉足分期消費的互聯網公司多申請的是小貸牌照歸金融辦管。不同的牌照導致可以融資的方式不同,只有銀行可以通過吸收公眾存款的方式低成本獲得資金,其他的只能通過其他金融產品的方式來獲得資金用於貸款。消費金融發放的是以消費為目的(非車貸、房貸及經營性貸款)的無抵押貸款,一般表現為兩種產品形式:直接支付(申請通過後提供現金),受託支付(申請通過後提供商品),主要優勢在於快速、便捷、可負擔。

過去5年來,我國消費信貸餘額保持著19.5%的複合增長率,到2014年為15.4萬億,佔整體信貸市場的18%。歐美國家佔比約為50%,嗯,美國大概是77%。從體量上看是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的。而且由於當前傳統消費金融公司推進緩慢(2010年至今僅累計服務560萬人),而銀行信用卡體系基於風控與效率又無視了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小額信貸需求,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需求缺口。這個需求市場隨著互聯網公司的切入開始爆髮式增長,預計將保持著94%的複合增長率,在三年內成長為千億級的市場。互聯網公司將再次自下而上蠶食傳統市場。

當前,互聯網公司基於自身特點有著三種不同模式,首先是京東、天貓、蘇寧這種基於自身的平台提供分期消費服務,最終目標還是藉此促進消費以提昇平台自身的GMV;其次是針對特定群體(大學生、藍領…)提供具體商品分期購買服務的最早一批分期購物平台,走的是互聯網傳統的跑馬圈地模式,依託流量和規模來確立自己的市場地位;最後是15年開始迅速出現的一批專註為特定消費場景(租房、裝修、教育、旅遊、醫療…)提供消費貸款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面向垂直市場,主打剛需或重複消費頻次高的小額信貸。

就發展趨勢而言,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將與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更加的緊密結合以更低成本和效率的方式來獲得與維持用戶。主要有三種形態:已經是互聯網平台入口的著力於引導消費習慣,面對新興市場則通過與渠道合作獲得用戶謀求快速增長,而自有業務的傳統公司則嘗試與金融公司合作開展消費信貸業務來提升主體業務銷量。

另一方面圍繞著消費金融的徵信、貸後管理(催收)、以及資金供給方式將為消費金融公司構築起自身的競爭壁壘。通過獲得低成本、規模化的穩定資金,及大規模的在線風控與貸後管理來進行成本控制則是服務趨同情況下核心競爭力所在。


一、常見的消費金融形式

1、駐店貸款模式:即建立在現場消費場景基礎上的傳統賒賬消費; 2、網路購物消費貸款:是原有線下賒賬消費的線上化; 3、現金貸款:主要解決客戶日常生活短缺的小額資金需求。

二、消費金融發展趨勢

1、互聯網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

消費金融產業的互聯網化將成為必然趨勢。消費金融的互聯網化包括產品的互聯網化、風險管理模式的互聯網化以及服務模式的互聯網化。首先,互聯網經濟對於傳統經濟的滲透逐步增強,互聯網生態本身存在大量的尚未開發的金融需求,覆蓋保險、基金、證券、銀行等諸多從傳統金融領域,這對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要求在迅速提升;其次,互聯網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支付的方式、消費的場景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傳統金融必須在服務模式和渠道方面有所創新,這才能滿足用戶對於服務體驗的需求,而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將拓寬企業的服務能力、服務廣度和寬度,提升服務效率;最後,伴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於線下經濟的滲透,未來所有的數據都將是可數據化、可被記錄的,數據是未來風險管理的寶藏,而這也將對傳統金融風險管理模式提出挑戰。互聯網企業全面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也是互聯網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現。互聯網企業將對現有的消費金融體系產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包括對於用戶的教育和使用行為習慣的培養、在產品和服務模式上的創新等等。

2、消費企業將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綜合國內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京東、天貓的研究案例,以及海外的消費金融企業美國運通、日本樂天和 GE Money,消費流通企業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市場地位將逐步提升,並成為未來該領域的核心增長力量。而這種產業鏈地位的提升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自主開發消費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這來自於消費金融公司與消費流通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將愈加緊密。消費流通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優勢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了解用戶和掌控交易:了解-用戶的日常行為更多的發生在消費流通企業中,因此消費流通企業更容易把控用戶的消費行為,包括品類的偏好、價格的偏好以及其他的一切數字化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消費流通企業可以快速發現用戶的消費金融需求、了解用戶的消費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其還款能力。掌控交易——無論資金來自於哪裡,交易環節一定是發生在消費流通企業的勢能範圍內的。一方面是對於產品、物流等信息的掌握,另外一方面掌控交易則進一步明確了貸款資金的實際用途。因此,消費流通企業在產業鏈上依然有明確的發展優勢,並將逐步佔據重要的市場地位。

3、數據資產將成為重要風險控制資源

互聯網在消費金融領域中的快速滲透也帶來了新的技術形式和風險管理模式。基於數據而形成的大數據風險控制模式是核心的發展方向,而數據資產則成為在金融商業模式下可變現的重要資產,數據+模型將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工具。客戶洞察、市場洞察及運營洞察是消費金融行業大數據應用重點。(1)在客戶洞察方面,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對行業客戶相關的海量服務信息流數據進行捕捉及分析,以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可利用各種服務交付渠道的海量客戶數據,開發新的預測分析模型,實現對客戶消費行為模式進行分析,提高客戶轉化率。(2)在市場洞察方面,大數據可以幫助金融企業分析歷史數據,尋找其中的金融創新機會。(3)在運營方面,大數據可協助企業提高風險透明度,加強風險的可審性和管理力度。同時也能幫助金融服務企業充分掌握業務數據的價值,降低業務成本並發掘新的套利機會。

4、垂直化發展

結合目前中國的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垂直化發展將是未來的又一重要趨勢。垂直化包括兩個維度的垂直化,即行業垂直化和用戶層級垂直化。

一方面來自於行業的垂直化,了解產業。消費金融領域橫跨眾多產業,如汽車、旅行、教育、數碼、家電、傢具、房產等等,各細分領域之間的生產經營模式、產業鏈格局均有不同發展特徵,因此,這對消費金融企業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單一細分領域的垂直化耕耘也更加適合於中小型消費金融企業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用戶層級的垂直化,了解用戶。將用戶進行分層,高中低收入群體,明確自身的目標市場定位,了解不同用戶的綜合性需求。垂直化發展在專業化、需求把握以及風險管理方面均有一定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也會面臨所處產業整體衰退或高消費經濟下滑等細分領域的市場風險的影響。 5、信用體系建設成為重中之重

發達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二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

1、美國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來運作,政府僅負責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管理體系的運轉。在這種運作模式中,信用中介機構發揮主要的作用,其運作的核心是經濟利益。

2、歐洲模式。以歐洲為代表的"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是政府通過建立公共的徵信機構,強制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這些機構提供信用數據,並通過立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在這種模式中政府起主導作用,其建設的效率比較高。

3、日本模式:以日本的行業協會模式:美國模式目前在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很難以實現,我國目前類似「歐洲模式」,但是信用數據都掌握在不同的機構手上,沒有統一的機構進行資源整合,導致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和收益不匹配,大數據都掌握在以BAT為主的互聯網企業手中,只有以政府為主導把徵信進行互聯網化,成立一個專門的互聯網徵信機構,進行信息共享。或者採用日本的行業協會模式,組成一個強大的行業協會進行信息共享。

三、消費金融基礎設施服務

未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將讓小額分期貸款變得立竿見影,消費金融的用戶群和場景也將會是正無窮。為了將金融授信、信貸業務流程和消費場景打通,神州融與全球最大徵信局Experian和阿里金融雲聯合發布了專門針對小微金融機構的大數據風控平台,利用流程引擎驅動、以決策引擎代替純人工作業判斷模式,實現快速、高效流轉和自動決策的小微金融業務審批處理,並通過一站式整合電商平台和徵信機構等3000+維度的信息數據,以及對接多家評分建模機構等,依據不同維度不同種類建立的風險控制模型,幫助其實現量化風控管理和對接互聯網電商、第三方支付等各種消費場景,為發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小微金融機構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支持。


所謂消費金融產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銀行的信用卡,所以原來最大的消費金融玩家就是銀行。銀行的信用卡部門一般是獨立運作,是銀行利潤的貢獻大戶。其他也有一些消費金融公司,但由於他們不走在前台,所以大家不知道,他們更多是和一些消費的場所合作,尤其是大額消費,比如奢侈品,汽車等等。

這個局面從互聯網金融出現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很多的玩家紛紛進入,典型的代表阿里、京東這種互聯網零售公司。他們有做消費金融天生的便利,就是消費場景。傳統的信用卡模式也是要去某些具體的場景消費,才能實現後面的金融業務,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場景公司想自己來做這個事情。

但帶來的風險也很大。金融最大的核心都是在風控這塊,你讓消費者消費的時候是爽了,銷售額也節節攀升,但是怎麼保證消費者還錢是個問題。銀行有天然的優勢,第一資金成本低,第二是國家體系。雖然沒有完整的徵信系統,但如果你欠信用卡的錢還是會影響你一些人生大事,比如買房,出國等等。 但你在螞蟻花唄欠了一筆錢,哪裡查得到?

再從消費者資質來看,信用卡的辦卡標準已經是相對寬鬆,基本上有個正經的工作都能辦的出來,但是互聯網的開放導致了敞口是比較大的,雖然有大數據做篩選,但金融風險往往後置,很有可能出現前兩年做的很high,後面幾年發現大筆壞帳的情況出現。

當然,更多的消費金融模式介入還是對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尤其是傳統金融基本是朝南坐的機構,只挑風險最小最容易做的事情做,所以所謂的普惠金融覆蓋度是遠遠不夠的。長期還是看好這個行業吧。

最近我發現身邊一個月賺1萬的朋友,都敢月消費2萬了,你說市場大不大?那句話咋說來著?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明天還有後天的錢。


消費金融離天花板還遠,將湧現哪些新機會?| 析議第1期

近幾年,消金領域硝煙瀰漫,參與者星羅棋布,並呈現爆髮式增長狀態,各玩家紛紛搶灘各大與消費相結合的場景,眾多場景儼然已成為「紅海」。

經過參與者們多年的深耕,如今消費金融已邁過最初的破局和立新階段,行業如何進行精耕和升級將成為關注重點。

因此,在消費金融領域進入全新階段之際,愛分析於昨日舉辦第一期「析議」沙龍活動,主題為「消費金融的精進之路」,探討消費金融的新變化,挖掘行業新機會和新趨勢。

活動中,愛分析分享了對於消費金融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觀點,現摘選部分內容如下。完整PPT請關注愛分析後回復關鍵詞「析議第1期」獲取。

行業進入成長階段

過去幾年的發展中,消費金融行業處於導入期,整個市場被培育起來,之前從未被覆蓋的需求被挖掘,市場潛力被激發,市場增長率較高。行業中的參與者致力於開闢新用戶、佔領市場,企業進入壁壘較低。

去年開始,行業環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監管趨嚴以及投資趨向理性,行業經歷「洗牌」行動,泥沙正在俱下,已經由自由生長趨向於理性穩健。

同時,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的成熟運用,催生和刺激新模式和新產品的產生和爆發,例如微額現金貸等,需求覆蓋面變得更廣。

按照生命周期理論,消費金融行業即將進入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市場仍將處於高速增長期,產品品種及競爭者將不斷豐富和增加,企業進入壁壘將提高,行業優勝劣汰將加速。

增量市場空間巨大,更多玩家將入場

在行業成長階段,市場規模仍處於不斷增長態勢,根據艾瑞諮詢數據,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含房貸)市場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整體複合增長率為21%左右,消費金融需求在不斷膨脹,市場增量空間依然巨大。

數據來源:央行、艾瑞、興業證券研究所

同時,在整個貸款結構中,消費信貸佔比將不斷提高。目前,消費信貸在總貸款中的佔比處於20%(除去房貸佔比才5%),而美國這一比例則為28%,滲透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居民短期消費貸款餘額也是逐年提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數據來源: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在巨大市場誘惑下,必然將吸引更多玩家入場,僅2016年獲批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便有5家,行業將湧現更多產品品種,並將會延續高速增長態勢。

同時,行業競爭狀況將逐漸明朗,那些基礎實力雄厚、入場早的選手將會強者愈強,而新入場者則是在產品、服務、策略上有創新的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

更多新需求被挖掘,市場和用戶將下沉

以往絕大多數消金平台將目光投向了城市群體,向這類群體提供各類金融服務,而消費金融用戶多數來自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省份,這部分用戶經濟基礎較好,對消金產品接受程度更高。

數據來源:百分點

其實除城鎮市場以外,更往下的市場例如縣鎮、鄉村的信貸需求還尚未被廣泛覆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5年末,我國鄉村人口為6.03億人,城鎮人口為7.71億人。

而如阿里、京東等巨頭,以及創業平台等各路玩家也瞄準了這部分空白需求,紛紛向縣城、村鎮等地區發力。那麼未來在更多新需求被挖掘的前提下,消費金融行業的渠道、市場和用戶將更加下沉。

現金貸進入門檻低,自建場景和線上場景優勢更突顯

目前消費金融行業的產品模式,主要可分為現金貸和場景分期兩類。

對於以現金貸切入的企業而言,初期關鍵在於解決基礎的獲客和風控問題,不需要拓展線下商戶場景,做出合理定價,更容易快速起量。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

同時,現金貸用戶大多是互聯網用戶,互聯網具有強大的用戶基數,操作簡單方便,並且現金貸解決的是用戶全生命周期的信貸需求,對於品牌認知度更高,用戶復購率和粘性更高,利於積累和更新數據。

場景分期則在風控和獲客上具有較大優勢,場景結合獲客針對性、指向性更強,可以更大程度保證資金流向,控制欺詐風險,通過率和轉化率更高。

目前,由於紅海競爭導致場景方賺取大量導流費,用戶對平台依賴度弱,自建場景的平台優勢將更為凸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用戶轉化率。

同時,相比較線下場景,以電商模式為主的線上場景分期平台,其用戶對於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要明顯高於線下場景,因此,復購率也遠高於線下。

消金平台關鍵在於定價、獲客和風控

消金平台的盈利模式大多是收取服務費,也就是利差,因此愛分析對於消金平台價值評判,主要參考定價、獲客、風控、資金和運營等五個維度。

利用利率刨除各項綜合成本,之後便是平台的盈利,因此,對於平台來說,壓縮中間成本,擴大利潤比例,是至關重要的。

在定價方面,很大程度取決於切入哪部分用戶,不同群體決定了不同的利率表現,目前行業里的產品覆蓋各個利率空間,既有低於20%的,也有20-30%、30-40%,以及高於40%,甚至90%以上的。

在獲客方面,平台發展初期獲客成本的多少,更多取決於背景以及基礎,隨著之後業務規模的擴大,用戶復購和粘性提升將對獲客成本的降低起到很大作用,復購率提升了,獲客成本整體佔比反而會是降低的。

數據來源:愛分析

最具典型的案例便是51信用卡,其獲客成本幾乎與微粒貸、借唄等巨頭系相當,因為先創造的負債管理場景,負債管理就有生成信貸資產的機會,目前51信用卡的有卡部分信貸用戶,都是從原有管理生態內部發展轉化而來的,獲客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在風控方面,重點是做好貸前防範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以及降低違約率和逾期率。目前很多平台都需要經過模型不斷完善的過程。

例如宜人貸,現在其壞賬率不斷在降低,在去年其遭遇組織性欺詐風險後,顯現出模型預測問題,現在其數據模型更加趨於完善。

在資金方面,資金成本更大程度決定於出身背景以及資金來源,目前行業創業平台的資金成本普遍為8-12%,而持牌系、巨頭系等資金成本則為3-5%甚至更低。

在運營方面,這部分的成本主要反映在運營效率上,更多優勢凸顯在平台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運營成本反而是降低的。

總之,行業供給上,消費金融行業進入成長階段,未來將繼續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市場需求上,增量空間仍很巨大,以後需求覆蓋和挖掘將更加下沉;市場主體上,平台將傾向細分方向和定位,而平台自身的關鍵則在於定價、獲客和風控。

愛分析是一家專註於創新企業研究和評價的互聯網投研平台。愛分析以企業價值為研究內核,以獨特的產品形態,對創新領域和標杆企業長期跟蹤調研,服務於企業決策者、從業者及投資者用戶群體。關注愛分析公眾號ifenxicom,及時獲取重要信息。

添加愛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愛分析行業討論群。


前一個問題回答的人已經很多了,就不再提及了

第二個問題:是,目前行業空前活躍,因為政策和市場環境造就的,不管你辦過小型消費金融沒有,但是你朋友中總有一個辦過,至少成都市場環境是這樣的。

說說我對行業的見解,只針對小型消費金融,房車不在考慮中,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捷信的發展進程歷史。

07年捷信進入中國,08年開始全面進軍全國3c數碼市場,10到12年捷信靠著高利息和大量資金鏈條壓制超高的不良風控率,頑強的存活下來,並且開展了業務大規模轉型,主要倚重優質客戶的現金貸業務,開始了賣場尋求新客戶轉型。ps:12年之前據我在成都市場的了解,捷信業務靠的是網店銷量。並且與錦城金融開展其他市場爭奪,除了摩托車,電瓶車市場,無一慘敗,受到學生不良風波和政策壓制,退出了學生市場。2013年一部分人離職,建立了佰仟金融,2014到2015年開始依靠現金貸盈利,並且納入徵信報告,風控率有所下降,2016年整頓前台銷售人員,開始進行換血模式,同年佰仟也開始整頓。另外捷信10年一個網店,300多人不還錢見過沒?我是見多了

從接觸這個行業到現在,了解在成都線下範圍存活比較久的公司有:普惠快信,川商金融,捷信,佰仟,錦城,海爾(前身匯通,亨元,嗨錢),玖富分期go(心儀貸),達飛金融。新銳公司有檸檬,馬上,惠今,惠享,好分期,瑞銀,樂分期,小牛,買單俠,普惠快捷,恆昌。消亡的公司有:同興,帝道,這兩家公司根本是沒有準備好,而且給予前台銷售太大的權力。

首先這些公司主要做的是3c數碼和摩托車的市場,所以要把這些公司分為四類,1川商,普惠,達飛,檸檬,分期go是通過自身內部資料庫檢查客戶,以及三個月通話記錄來控制風控率。2捷信,佰仟,錦城,海爾,恆昌,馬上金融是走的燒錢路線,只要核實電話信息和個人信息,所以無法保證信息真實性,ps:捷信和錦城會查詢徵信記錄。3好分期,小牛這類屬於最符合行情的公司,依靠內外大數據,根據客戶負載與客戶辦理過幾次金融服務,還有真實情況,來審核客戶。4瑞銀,樂分期,買單俠,惠今這種查詢網貸類,可能與自身平台的關係。

看好第3類,12類燒錢路線的很有可能會慢慢的越來的低迷狀態,因為沒錢的公司很容易資金鏈斷裂,經常改名字的都是這樣的,普惠改了四次公司名字。

睡覺睡覺,下次繼續分析

川商應該是融入同道了,小牛和有用金融全國鋪點,我覺得小牛金融的業務方向特別對,就成都地區,牙醫,旅遊,美容,商戶自主填單,惠今高利息填補風控,馬上業務開展的非常順利,不得不說成都大區有實力。瑞銀和樂分期應該是堅持不下去了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公司風控不應該依賴場景的,因為我們不是給場景授信,我們是給人授信,是依賴於他背後的數據做授信。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不久前,馨金融發布了一篇與消費金融有關的文章(傳送門:《這三個問題,可能是消費金融行業的最大迷思》),關於消費金融行業的場景對於風控而言是否有效、商業銀行的業務下沉以及消費金融業務運營成本不斷攀升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

文章發布之後,有很多讀者在後台和我交流,尤其是第一個問題,關於消費金融的線上線下場景,在獲客、風控等等方面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他們站在從業者的角度,給我分享了很多實際的經驗。

我在最近也帶著這些問題,和不同類型的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們、從業者們聊了聊,收穫頗多:

? 場景的存在固然是有價值的,但「場景為王」確實是一種迷思。有場景的公司在集中地批量獲客、降低獲客成本和控制資金流向方面確實會有一定作用,但是落實到業務上,也對於公司管理場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對於風控而言,更根本的邏輯仍然在於客群的選擇、能力的構建而非場景本身。

? 回歸消費金融公司風控能力的構建,核心還是要真正能夠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對於傳統的流程進行優化與再造。很多公司都已經引入智能客服、人臉識別、智能催收等技術提升效率與精度,但是這些能力到底如何落地,是引入第三方合作商還是自主研發,如何做取捨判斷仍然是很多公司頭疼的問題。

? 不過消費金融公司對於場景的布局,其實還有風控和獲客以外的其他考量。由於不同場景下,不同人群的產品設計、數據積累等都是不同的,同時布局不同種類不同領域的場景對於數據的收集、產品體驗的提升甚至是財務的穩健表現都有著積極作用。

1

一個大部分從業者都認同的觀點是:於消費金融業務而言,客群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分析下各家的客群結構,就可以判斷出基本的風險狀況,而場景只能作為其中的一個判斷因子。

就像螞蟻金服的產品「借唄」、微眾銀行的借貸產品「微粒貸」其實也是不基於任何場景的在線借貸產品,甚至銀行的信用卡用戶、還有銀行的消費貸白名單用戶都是沒有辦法控制資金流向的,但是因為用戶群體足夠優質,壞賬率可以控制在極低的水平上。

相反,教育、醫美等等這些場景都爆發過大規模的風險事件,問題並不出在場景本身,而是太過於依賴場景而忽視了對「人」本身的判斷,這是非常危險的。

事實上,風控能力如果過於依賴場景的話,就等於別人在掌握自己的資金流向,這是對於公司能力的一種不自信,也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認同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的觀點,「一個真正有能力的公司風控不應該依賴場景的,因為我們不是給場景授信,我們是給人授信,給人授信是幹什麼的?是依賴於他背後的數據給他做受信。

從這個角度看,場景之於風險控制的意義除了控制資金流向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對於客群的獲取。

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優質的獲客場景及流量有利於公司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質量用戶,進而佔有更多有效數據提升風控水平、保持較低的壞賬水平,這些優勢有利於平台獲得較低成本的資金青睞,促進盈利能力不斷提升,而利率的進一步降低有利於增強用戶的黏性,進入良性循環模式。

當然了,這也是一個相對理想狀態下的「良性循環」,許多公司面臨的現實狀況是,除了少數電商巨頭獨佔線上的交易場景、一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可以依靠股東資源壟斷線下部分場景以外,大部分消費金融提供商仍然主要依靠通過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嵌入場景,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平檯面對的客群質量可能是差不多的。

而如果場景、人群高度重合,消費金融的場景之爭大概只能決定「量」,而真正決定「質」的還是要看誰能把多頭借貸的人群、資金流向控制得更到位、更精細,這本身還是能力的問題。

2

而在消費金融行業內提起能力建設,很多人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務虛」的話題,人人都在說大數據、人工智慧,到底如何應用、效果如何,很像是有一座「圍城」隔著,外面的人始終很難理解。

事實上,在我與很多公司交流之後的感受是,這些技術在整個業務流程的不同階段都有應用,許多優化可能只是在某個很小的步驟,用戶甚至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但是數據上的提升卻很顯著。

舉幾個例子,可能會有更直觀的體會:

比如,之前和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的人工智慧團隊接觸時,他們一直在自主研發人臉比對系統,準確率達到99.99%。根據馬上消費金融的測算結果,在實際應用中,該產品可能要比國內其他人臉比對產品的識別率高几個百分點。

普通人其實很難感受到一兩個百分點通過率的差別到底有多大,但是對於這些消費金融公司卻是意義重大。據了解,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的頭部企業的年度交易規模可達到數百億元,如果欺詐風險能夠降低一個百分點,就將為平台減少幾個億的損失。

同樣的,人工智慧客服對於人力成本的節省,也是這個道理。之前大部分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的公司,都有規模龐大的電呼中心,負責信用審核、客戶服務甚至催收等一系列工作,規模大的可能達到幾千人。然而眼下,智能客服已經開始大面積取代人工客服。

此前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微眾銀行的智能客服和8名人工客服,日消息處理量達到180萬,而這相當於每天800個人工客服連續10個小時電話連線的工作量,螞蟻金服的客服工作有九成以上都由人工智慧完成。

與此同時,智能客服的準確率也越來越高。趙國慶表示,馬上消費金融擁有自主知識的產權自然語言解析引擎的智能客服系統每天回複電話的數量也突破10萬,結合電商的智能客服的能力,其準確率到達90%以上。

這裡值得強調的一點是,許多消費金融公司的技術服務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因為將成熟的技術嵌入場景可以使得新技術迅速進入應用階段,服務於產品和用戶。但是一個新的趨勢是,許多具有用戶和數據優勢的平台,已經開始探索自主研發技術系統。

仍然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言,數據、場景、科技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足夠大的樣本數據積累上,不僅需要正面樣本的積累,更需要「壞種子」的反饋,然而通過第三方技術服務商嵌入場景之中提供服務,負面的反饋無法直接作用於學習引擎,因此可能很難將精度進一步提高。

「在AI上,一些有數據的公司缺乏技術,不知道如何使用數據;還有一些有科技的公司缺乏有場景。」馬上消費金融CTO蔣寧表示,「馬上消費金融是兩方都具備的,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自主研發在這個方面做得更好。

3

關於消費金融的場景、風控、能力建設的討論,其實也是一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動態變化的事情,很難有定論。尤其是行業發展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些公司在布局上也會有一些新的考慮。

之前很多公司認為,線上線下的產品和針對的人群截然不同、風控邏輯截然不同,很難做到全覆蓋。

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在前期積累了足夠的數據和用戶之後,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為白名單用戶提供線上借貸、提升用戶體驗;或者是線上業務入局線下,擴大用戶群體、豐富數據和產品,甚至進一步起到財務防禦等作用。

然而產品越是複雜、客群越是多樣,對於消費金融公司的能力也就提出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流量紅利期過後,這些公司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目前全國大概有23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了牌照,這23家公司大致可分為銀行系、產業系和互聯網系。

獵豹全球智庫經過研究發現,近年來消費金融行業出現以下趨勢:

1、消費金融場景小額化、分散化,用戶進一步年輕化、普惠化

2、監管與創新平衡 ,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的趨勢明顯

以下是詳細解答:

一、 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格局

消費金融行業產業鏈上的參與者眾多,就不完全統計消費金融公司就有300多家,但真正獲得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卻不多,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目前全國大概有23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了牌照。

其中,2010年銀監會首批的中銀消費金融、北銀消費金融、錦城消費金融和捷信消費金融四家消費金融公司是最早的四家,這四家公司也組成了目前消費金融行業的領軍集團。同時,目前包括京東、宜信、錢包金服、拉卡拉、萬達、唯品會等在內的公司均在積極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公司主要分為三類,即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系:

銀行系:銀行系是消費金融市場的主要力量,具體公司包括中銀消費金融(中國銀行背景)、北銀消費金融(北京銀行北京)、錦城消費金融(錦州銀行背景)、招聯消費金融(招商銀行背景)等。從用戶覆蓋度來說,銀行自身具有很大的潛在用戶,包括線下網點,此外風控能力最強。

產業系:產業系主要是指線下及線上的消費場景方發起業務,如蘇寧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產業消費金融公司業務模式程度不一樣,能夠憑藉完善的業務生態體系進行市場布局,線下場景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

互聯網系:互聯網系覆蓋量大,人群更廣,主要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依託電商巨頭為主,利用自有消費流量的優勢,結合信貸發展消費金融業務。互聯網系的核心優勢是擁有電商場景以及豐富的數據,但風控能力較弱。

從「獵豹大數據」看,消費金融類APP的活躍滲透率不高,周人均打開次數最高的招聯金融只有18次,周活滲透率也只有0.06%。

此外,獵豹全球智庫體驗了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三款銀行APP後發現,這三款最主流的銀行APP中均有消費借貸功能,這從側面反應出了消費金融APP功能單一,把消費借貸功能融合進銀行APP,在各種金融交易中方便用戶進行消費借貸,更符合消費金融場景化的趨勢。另外在一些P2P和理財APP中,也不乏消費借貸的功能。

二、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獵豹全球智庫庫統計了七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財報,通過對比發現,目前各大消費金融公司發展迅猛,七家中有六家實現了盈利,其中中銀消費金融在2017年上半年盈利6.4億元,而招聯消費金融在2016年盈利3.2億元,可見消費金融行業不乏悶聲發大財的公司。

接下來,我們將對銀行系(中銀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產業系(蘇寧消費金融)、互聯網(宜人貸)系的4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進行詳細分析:

1、中銀消費金融

關於中銀消費金融

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6月,是經銀監會獲准建立的全國首批消費金融公司之一,中國銀行作為大股東,股份佔比40.02%。

中銀消費金融的主要業務包括信用貸款、商戶專享貸和互聯網貸款,其中信用貸款的產品包括無抵押信用貸和需要房產抵押的樂享貸,商戶專享貸是與商戶開展的消費金融業務合作,將消費金融的申請、使用環節嵌入到消費環境中,互聯網貸款則是基於互聯網方式授信的小額現金貸及分期,該類產品主要有新易貸和信用金。截止2016年底,中銀消費金融的新易貸、樂享貸和商戶專享貸佔總貸款餘額的比例分別為84.8%、12.37%和2.75%。

營收及利潤

2017年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營業收入為20億元,去年同期數為8.9億元,營業總收入增長率達到132.7%,凈利潤6.4億元,而2016年全年凈利潤為5.4億元。中銀消費金融2017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其盈利能力可謂超強。

在營業收入中,2017年上半年利息凈收入為18.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8.8%,占營業總收入比重高達91.5%。作為中國銀行控股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盈利模式和銀行相同,依靠利差。

從2013年到2016年,中銀的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23%、79.13%、87.26%、90.38%。

中銀消費金融在2017年的財務表現繼續飄紅,這主要得益於良好的銀行融資渠道,其控股股東中國銀行承諾在其出現支付困難時,及時給予流動性支持。目前,中銀消費金融機構授信額度已突破378億元,共計新增授信額度211億元,加之資金來源得到拓寬,金融機構授信額度加上股東的流動性支持以及市場融入資金,能夠滿足其業務發展需求」。

從獲客來看,中銀作為銀行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主要依靠渠道獲客。財報顯示,目前中銀80%的客戶都是通過合作渠道獲得的,相較線下中介公司的不可控,越來越多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開始和互金平台合作(為互金平台提供便宜的資金),中銀消費金融也不例外,他們選擇了和2345貸款王(一款現金貸產品)進行了合作。據二三四五未經審計2016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345貸款王2016年發放貸款總筆數411.75萬筆,發放貸款總金額62.74 億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貸款餘額超過13.76億元。

2、招聯消費金融

關於招聯消費金融

招聯消費金融成立於2015年,由招行和聯通共同打造,主打純線上模式,以「好期貸」和「信用付」兩個產品體系為主打。招商銀行財報顯示,招聯消費金融以互聯網方式開展純線上消費金融業務。

運營數據

作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消費金融公司,招聯消費金融的授信客戶已經高達1100萬,目前累計放款450億元,壞賬率(90天以上逾期)為0.83%。這些授信客戶中,七成以上是大專以上學歷,一半以上在三線以下城市。由於從成立之初就堅持全線上運營,而且選擇合作渠道作為主要的獲客渠道,因此其運營、獲客等各方面的成本都控制的非常低。

3、宜人貸

關於宜人貸

宜人貸於2012年3月上線,2015年底在紐交所上市,是一家網路借貸撮合平台,據零壹數據統計的宜人貸近5年的交易數據,發現其消費信貸規模佔比一直維持70%以上。

宜人貸盈利模式是向借款人和出借人收費。借款人需要向宜人貸支付服務費和利息,出借人僅需支付服務費。宜人貸的借款人主要為都市白領,借款人可以憑公積金、工資流水、信用卡或者壽險保單在線上獲得小額貸款。

第二季度,宜人貸為138,529位借款人促成借款總額81.90億元,同比增長80%;為199,591位出借人完成114.47億元的資金出借。

營收及利潤

宜人貸第二財季凈營收為11.831億元人民幣(1.745億美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61%。

凈利潤為2.691億元人民幣(3970萬美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3%。

4. 蘇寧消費金融

關於蘇寧消費金融

2015年5月,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經銀監會批准成立,大股東為上市公司蘇寧雲商,持股比例49%。蘇寧消費金融優勢在於依靠大股東線上線下的消費場景以及強大的客戶資源。

蘇寧消費金融的產品主要有任性付(消費分期)和任性借(小額現金貸),其中任性付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初期主要借蘇寧易購電商平台和1600多家實體門店,踐行"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O2O消費金融模式。通過不斷開拓場景,目前任性付業務體系已經滲透到家裝、校園、旅遊、租房、教育、通訊等細分領域。

營收及利潤

蘇寧消費金融2017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36%;利潤總額達到0.43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29.26%,凈利潤沒有公布。根據此前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蘇寧消費金融已經扭虧為盈,凈利潤為762萬元,而2016年虧損1.9億元。蘇寧消費金融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實現扭虧為盈,得益於消費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已在"場景、獲客、風控"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

截至2017年6月末,該公司累計發放消費貸款數量超過1500萬筆,累計投放貸款超過200億,平均單筆貸款1400元。

三、消費金融市場宏觀分析

1、消費金融市場規模:6萬億規模,潛力巨大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近6萬億元,如果按照 20%的增速預測,消費信貸的規模到2020年可超過12萬億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金融市場。

從短期消費信貸情況來看, 2016年我國個人短期消費貸款約為5.1億元,同比增長24.8%,在總消費支出中的佔比達到16.1%。在過去幾年內,無論是信貸結構還是消費模式上,我國消費信貸滲透率都以線性方式快速上漲(在2008年我國短期消費信貸僅佔7.3%),且預計在未來5年左右有望達到美國的水平(近年穩定在27%左右),總體來看我國的短期消費信貸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互聯網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獵豹全球智庫」認為主要的驅動因素來自三個方面:

1) 政策利好,加速互聯網消費金融布局

從2009年開始,國務院和銀監會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消費金融的指導意見和管理辦法,對消費金融參與主體及地域限制逐漸放開,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

2) 消費升級,但人均可支配支出仍然較少,年輕群體超前消費意願強烈

據中國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人均可分配支出中,30歲以下的群體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於6000元。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成長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消費水平制約的背景下,超前消費意願強烈。

2、消費金融產業鏈:

消費金融生態圈的核心是消費金融的服務提供方,即直接面向終端用戶。要開展消費金融,公司必然要經歷幾個方面的挑戰:

1) 需要資金,資金的來源有自有資金、同業拆借、銀行信貸和P2P資金等;

2) 獲客,有了資金還要找客戶,信息搜索、信息聚合、線下場景等等都是用來找到線下消費金融客戶的渠道。

3) 徵信,這部分主要通過銀行的徵信系統、徵信服務機構來完成;

4) 大數據服務和風控,這兩方面主要通過運營商、電商平台的大數據和建立風控模型來完成;

5) 當整個消費金融完成,最後一環是催收。

3、盈利模式:消費金融公司的主要模式是向借款用戶收取一定的利息,以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管理費。

四、 總結

通過以上梳理和分析,我們發現,面對潛力巨大的消費金融市場,傳統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三大主體角力,從目前看,頭部公司已經實現了驚人的盈利,獵豹全球智庫預測,未來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將出現以下幾個趨勢:

1、消費金融場景小額化、分散化,用戶進一步年輕化、普惠化

未來隨著新興細分場景不斷被開拓,以生活消費為目的的小額、短期借貸服務將繼續擴張,教育、家裝、旅遊等消費場景是各企業搶奪的重點,此外,農村人口、大學生、藍領以及年輕家庭將成為消費金融的核心客戶,新興消費金融市場將被企業深耕,長期被壓抑的消費金融需求將進一步爆發和釋放,對於更多尚未盈利的企業來說,市場機會很大。

2、監管與創新平衡

,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的趨勢明顯

從監管角度看,目前國家對消費金融的發展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政策不斷放開,鼓勵企業創新,但同時,對消費金融牌照的發放又要求嚴格,並沒有任由消費金融也去野蠻擴張,政府在監管與鼓勵企業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傳統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第三方支付以及信征服務商等各產業環節態協同發展日趨明顯,各環節根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互通有無。例如近期中銀消費金融與新浪就共同發布了消費金融產品,雙方通過整合各自資源,試圖打通線上與線下消費場景,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共贏。此外,國美金融與鄭州銀行、招聯消費金融與中國聯通、京東金融與民生銀行等等,均在消費金融領域實現了強強聯合。

數據說明:

1.除特別說明外,數據來源於「獵豹大數據」(http://cn.data.cmcm.com)app分析平台,獵豹全球智庫將在此基礎上為大家提供更權威、詳實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報告;

2.排行榜的排名依據為周活躍用戶滲透率;只適用於安卓平台;

3.數據為獵豹產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4.數據受到獵豹產品的用戶規模、分布影響。


現在至少有十家以上了 2014年之後就是擴大經營範圍了。 原來是四家, 北銀、中銀、四川錦城、捷信。 最新的一家蘇寧雲商業獲得了牌照。 註冊資本已經降到了3億人民幣、必須是銀行作為大股東。


1.不是,與天津同期作為試點的還有北京、上海、成都,分別設了北銀、中銀、錦程三家消費金融公司。2013年又開放了十餘家新的試點城市,近期海爾、興業、招聯、中郵都是第二批的。

2.消費金融公司有較大發展空間,但消費觀念的轉變、業務渠道的鋪設、數據技術的應用以及與信用卡和網路信用額度等相似產品的差異化競爭都是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目前「叫好」的成分大於「叫座」。


2015 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 19 萬億,同比增長 23.3%,而同期信貸規模總量增長只有 14.9%。據艾瑞諮詢預測,消費信貸 未來仍將維持 20%以上的快速增長,2019 年將達到 41.1 萬億,是 2010 年的 5 倍以上。從消費信貸結構上來看,2015 年我國居民消費信貸 78%集中於住 房貸款和汽車貸款,日常消費貸款佔比仍較低。

消費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分為五類:

消費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比較:銀行1.5%;消費金融公司3-7%;電商平台4-5%;垂直領域消費金融公司7-10%。

消費金融機構典型不良率:銀行1.75%;消費金融公司2.65%;電商平台1%,垂直領域消費金融公司7%。

1)銀行

l 消費金融產品主 要包括車貸、房貸和信用卡等

l 通常流程為客戶向銀行提出申請,銀行審核其信用 記錄、償還能力等條件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客戶在額度範圍內選擇分期和借貸。

2)消費金融公司

l 業務模式類似信用卡,但門檻低、速度快、額度高

3)大 型電商平台

l 據京東金融數據顯示,同一用戶在使用京東白條後,月均訂單提升了 52%,月均消費金額提 升了 97%。

l 2016年9 月 6 日京東 金融發布 ABS 雲平台,投資 20 億,業務包含提供 ABS 基礎設施、資本中介業務和設立夾層 基金,成為溝通資產和資金、降低消費金融 ABS 發行門檻的標誌性舉措,可以預見未來消 費金融資產證券化門檻將大幅降低。

4)垂直領域消費金融公司

l 如分期樂在 2014 年專門成立了 P2P 平台—桔子理財,用於轉讓分期樂向大學生提 供消費金融服務所產生的債權,旗下產品「愛定存」一年期的利率為 10%,顯著高於銀行系與 電商系。

5)第三方徵信服務公司

l 第三方徵信服務公司通常自身不涉入信貸環節,通過自 身的用戶積累和數據分析技術,對接銀行或電商,為其提供信用支撐。其數據來源非常廣泛, 從戶籍、教育、工商註冊等政府機構數據到交易記錄、合作夥伴、行為偏好等複雜網路信息 均有覆蓋。

l 以融 360 為例,用戶只需輸入借款金額、借貸期限等簡單信息,即可迅速匹配多 個銀行貸款產品;再以芝麻信用為例,依靠阿里巴巴用戶優勢目前已覆蓋了 3 億實名用戶, 形成龐大的個人信用體系,目前已覆蓋銀行業務、旅遊、公共交通、房屋租賃等多個領域。

l 以 芝麻信用為例,螞蟻花唄通過其信用生態實現了良好的風險控制,2015 年 6 月末不良率僅為 0.83%,遠低於同期銀行貸款 1.5%的不良率。

l 旗計智能作為大數據信用評估系統 下的消費金融服務商第一品牌,成立至今業績表現亮眼,過去三年凈利潤符合增速高達 255%。

其中, 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坐擁牌照優勢,融資渠道廣,資金成本低,但傳統金融 機構在挖掘和滿足用戶需求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電商平台及垂直領域的公 司擁有自建或對接場景,用戶基數龐大、掌握海量數據,易挖掘需求及時創 新,同時建立用戶信用生態降低風險,但融資渠道較窄;第三方徵信服務公 司擁有大數據和技術優勢,可向多領域輸出信用產品。

消費金融同時具有消費貸款和現金貸款兩種 類型,消費貸款主要解決居民或小微企業資金不足的困境,實現先使用後付款或邊使用邊付款;現金貸款則主要滿足應急周轉以及社交支出需要。

每類消費金融機構通常只佔消費需求廣、資金成本 低、風險控制強三個方面的一兩個

綜合收益: 錦程、捷信等相對較成熟的消費金融機構 ROA 穩定在 4%-5%,槓桿水平在 4 倍左右,2015 年 ROE 分別為 15%、19%,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槓桿率最高可提升至 13 倍,另一方面除借貸利差外,綜合服務費用未來也將成為收益來源之一。

國內小額短期借貸中, 主要有傳統的互聯網平台商(微粒貸、京東金條、螞蟻借唄、百度現金貸 等)、創業公司(手機貸、閃電貸款、現金巴士、工資錢包等)、上市公司 (2345 貸款王)等。

———————————————————————————————————————

消費金融新機會-現金貸中的PDL( Paydayloan )市場與玩家分析

Paydayloan用戶畫像:通過比較英國、美國、加拿大的 PaydayLoan 用戶群體的數據看到,其覆 蓋的群體特徵主要是:中低收入、中低學歷、信貸記錄差一些的群體,一 般使用 PaydayLoan 用於生活應急周轉,或者是發生突發另外的事件。

英國:

使用過 PaydayLoan 的人收入水平通常情況下會處於中 低收入水平,有 52%的 PaydayLoan 用戶稱自己在過去的 5 年內有過一次或多次債務問題,同時,有超過 57%的用戶其家庭成員人口數量超過 3 人。PaydayLoan 借貸用戶中,超過 87%的用戶, 其收入低於 5 萬美元,其中有 42.7%的用戶其收入低於 2.5 萬美元。從年齡分布 來看,57%的用戶年齡不超過 45 歲,其中 35 歲以下的佔到了 32%。中低學歷是主 流,一個顯著特徵是在讀大學生,是 PaydayLoan 的主流群體之一。 (英國政府官網、興業證券研究所)

美國:

根據 PEW2012 年公布的更詳細的調查顯示,PaydayLoan 的借貸者中,有將近 58% 的租房生活,85%的人沒有大學文憑,將近 72%的人全家年收入小於 4 萬美元,年 齡在 25~44 歲之間的借貸者佔到了 52%。 (興業證券)

加拿大:根據加拿大金融消費局發起的調查顯示,有的 7%受訪者曾經使用過支票兌現 及發薪日貸款服務,使用最多的是支票兌現(57%),發薪日貸款緊隨其 後(25%)。

PaydayLoan 國外風控模式 :

1、從美國整體上來看,不良貸款率大致是在 10~20%,同時據美國消費金融保護 局(CFPB)研究表明,23%的網路貸款借貸人在 18 個月樣本周期結束後面臨賬戶 關閉的問題,遠高於銀行公布的 6%的賬戶關閉率。PaydayLoan 通過年化利率在 100%~300%的高利率,來進行對沖信用違約風險。

從公開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手機貸的貸款月新增約 4 億左右,掌眾閃電貸 4.3 億,現金巴士約 2 億

微信微粒貸 : 微信微粒貸的顯著特徵是「無抵押,且差別化信貸」、「隨借隨還」、「借貸審核便捷」、「年化利率 18%,顯著高於基準貸款利率」、「海量用戶」。 有別於傳統銀行體系的實物抵押或者擔保的授信模式,微信微粒貸,無需 抵押或 擔保,並根據用戶數據進行差別化額度授信,即部分人微信上看到「可借 額度」 是 4 萬,也有一些人「可借額度」可以達到 20 萬。

微粒貸通過遠程電話核實,以及數據徵信,在 5 分鐘內即可完成貸款的審核發放,並支持「隨借隨還」的需求。

閃電貸款:2014 年 3 月上線,56 秒資金快速到賬,兩年間快速積累超過 700 萬註冊用戶,累計交易額突破 85 億,累計交易筆數超過 430 萬筆。

手機貸:提供 1000-5000 元的超小借貸額度,7-30 天的超短周期,自主定義 借款金額、還款周期,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流程線上信貸服務。

現金巴士:現金巴士也是純發薪日貸款類概念產品,其提供 500-1000 的 7-14 天貸款,無申請門檻只需綁定手機+身份證+銀行卡。

二三四五(002195)

n 與中銀消費合作的「貸款王」,PaydayLoan 中國版,成公司新增長點: 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二三四五海隆金融信息服務公司,作為開展 互聯網 金融服務的主體,並與中銀消費金融合作推出新版「2345 貸款王」產品。目 前,2345 貸款王產品,向特定人群提供 500-5000 的小額短期貸款,貸款時 間不超過 30 天,無需抵押物。2345 貸款王的收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每 日 0.1%的日息,另外一部分是 5%的手續費。截至到 2016 年 11 月 30 日,2345 貸款王累計發放貸款筆數超過 332 萬筆,累計放款金額 51.9 億元。

捷信中國開發了一款線上小額現金貸產品——福袋,官網顯示,其為用戶提高最高500元,期限為1/2/3/4/5/6月的現金貸款服務,期限不同,其利率不同,月費率最低為2%。用戶可以在線上填寫提交材料,包括個人信息(姓名、身份證號、電話、郵箱、工作、月收入、借款用途等)、聯繫人信息(姓名、關係、電話等)等即時申請。上述捷信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依西·施梅茲,目前,每天可以收到大約2.5萬——3萬份貸款申請。

2016年末,捷信在網店平台推出一款產品——捷信想花,這是一款針對個人的循環信貸產品


目前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可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傳統消費金融互聯網化,主要是商業銀行;

第二類是銀監會批准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擁有消費金融合法牌照;

第三類是依託於電商平台、P2P平台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其並未獲得消費金融公司的營業許可,但從事同質業務。

題主說的捷信金融屬於第二類,目前國內具有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共有九家

(圖侵刪)

看好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一兩年時間,迅速成為各個巨頭紛紛布局,各種分期、消費貸產品該生鋪滿大學校園,在廣州大學城,到處可見分期樂和趣分期的廣告。

關於發展趨勢可以看看《風口上的校園金融:大學生或成消費信貸主力軍》

發布時間:2016-03-13 10:39:14 | 來源:未來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張慧慧

編者按/兩會的召開,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其中涉及金融改革方面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內容早已成為熱門話題。而互聯網消費金融,其實是為體量巨大的較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並成功激發了他們巨大的消費潛力。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整體市場交易已突破千億元。

而作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中最受關注的一個,大學生信用消費市場的迅速崛起,則顯現了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巨大消費潛力。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有300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其信用消費市場規模約有千億元。大學生群體蘊含巨大的信用消費潛力且群體風險性較低,是消費金融的生力軍。這讓不少企業早已在2013年的時候便開始提前布局校園小微金融。

【風口上的消費信貸市場 大學生或成為主力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這意味著,今年消費信貸市場將引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而消費信貸市場之中,首當其衝的不是白領,而是大學生。日前,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今年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各平台競爭更加激烈,而國內率先專註於年輕人的互聯網分期消費金融平台分期樂所佔市場份額遠高於其他平台。

站在風口上的消費信貸市場

互聯網金融從在中國金融領域石破驚天而出,到如今成為兩會熱點,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已然登堂入室,兩度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業內普遍認為,2016年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P2P爆發出來的重大風險使得監管已經迫在眉睫。今年「兩會」提議主要針對行業定位、准入機制、監管方式和退出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議。從各地代表的提議中不難看出,與2015年兩會中提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相比,2016年兩會提議更多趨向行業立法和政策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的同時,大力鼓勵消費金融的發展則成為另一個主旋律。其實,早在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消費金融的市場准入以來,消費金融領域的開發和拓展就持續被關注。不論是銀行機構、民營企業或是互聯網巨擘都將目光和關注點投入在消費金融這片藍海。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傳統銀行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布局市場以外,互聯網巨頭、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在積極介入。比如,常見的是以小貸、保理牌照為依託,開展消費金融服務。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為方便消費者的在線購物,相繼推出螞蟻「花唄」「借唄」等產品;京東金融推出了覆蓋多個門類的「白條業務」;中國電信甜橙金融推出了「甜橙小貸」「甜橙白條」等服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這意味著,今年消費信貸市場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不過,雖然本次兩會指出,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4%,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國內部對消費的刺激成效依舊有待提高。有業內人士指出,消費刺激成效不高一方面是由於國內的消費需求始終處於被抑制的狀態,而這種抑制則通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覆蓋得到巨大的釋放。

不僅如此,中國個人消費信貸市場起步晚,發展不充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4萬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餘額18.95萬億元,消費信貸的份額約佔20%,而這一比例在歐美髮達國家超過60%。

當然,消費金融潛力的巨大眾所周知。根據艾瑞諮詢公布的首份消費金融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3萬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過27萬億元。而波士頓諮詢公司則發布報告稱,截至2014年,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大約是7.7萬億元,這一數字將於2018年增長至17.5萬億元。在互聯網金融蓬勃興起的背景下,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通過互聯網開展業務,將有更多人以便捷的方式接觸消費信貸。在政策助推、信息技術支撐下,消費信貸領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消費金融,近幾年電商平台、各路資本逐步發力消費金融市場,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擴大金融機構的資金渠道。鼓勵消費金融能夠有效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從而服務實體經濟,為國內消費市場以及金融創新帶來諸多成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陳莉表示。

蓬勃發展的消費金融行業迎來重大利好。2016年作為推動結構改革的攻堅之年,要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其中的重要抓手,是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對此,分期樂創始人兼CEO肖文傑認為,這意味著國內消費金融發展的大方向和政策紅利已經非常清楚,公司接下來將密切關注相關政策落地,進一步發展壯大自身業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務。

大學生:未來消費金融領域中堅力量

消費金融之中,最有潛力的莫過於大學生市場。

其實,大學生群體具有消費多元化的特徵,學習、生活、休閑、娛樂、社交等。雖然他們資金來源單一,多來源於家庭,但沒有生活壓力的他們會把平均每個月1000多元的生活費全部花掉。「慾望強但票子少」使得大學生有著不可低估的消費能力。

在大學生信用消費平台最初對分期服務的創新探索和用戶信用消費習慣的培養,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更樂於選擇信用分期消費。他們也更多的在進行3C、化妝品、輕奢侈品、日常食品、生活用品、生活服務充值等消費時使用信用分期消費,而且消費頻率和消費需求也在慢慢增加。大學生們通過信用分期消費,養成了更合理的信用消費習慣,這讓他們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更習慣採用信用消費這種方式。

而且,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更是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力。他們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後,消費能力會逐漸增長,開始會有租房、購車、購房、家裝、醫療、出國等大宗信用消費的需求,他們的信用消費市場則變成了萬億級。屆時,他們在大宗消費時繼續採用信用消費,憑藉在大學生信用平台積累的良好信用數據,就可獲得更高的個人信用評級,有助於他們更便捷地完成生活工作所需。

當然,不少巨頭也看中了這塊「蛋糕」。當前消費金融不斷成長,今年以來不僅BAT相繼成立民營直銷銀行加速向消費金融領域拓展,京東白條、阿里花唄不斷問世,而像招商銀行、平安集團等傳統銀行業也借互聯網轉型加強消費金融布局。巨頭們的介入不僅開啟了消費金融元年,更重要的是,消費金融的潛力市場首當其衝就是校園。

日前,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今年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各平台競爭更加激烈。

分析認為,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目前處於爆發期,作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重要一環,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因其龐大的客群基數及可預期的巨大增長空間,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人民幣量級。報告指出,大學生消費特徵及消費結構催生出分期消費解決方案,眾多模式相繼出現填補市場空缺,相較於銀行信用卡、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綜合電商等模式,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台在審核、風控、服務等方面都更具有優勢。

數據顯示,分期消費已逐漸滲入大學生日常生活,校園分期市場成長性非常好,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很受歡迎。某種意義上看,分期樂在校園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甚至在2014年引領了一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分支——互聯網消費金融。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里,互聯網消費金融這個萬億級市場已經慢慢興起,不少創業者也看到了這一市場。而分期樂正是這一年成立的,目前已經成為校園消費金融平台的隱性。(郭夢儀)

【消費升級小微消費樣本:分期樂布局大學生電商金融】

3月5日,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多次提到了「消費」二字。對於今年政府的工作任務,李克強指出,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發展更大空間。適應消費升級趨勢,破除政策障礙,優化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壯大網路信息、智能家居、個性時尚等新興消費。鼓勵線上線下互動,推動實體商業創新轉型。

在消費升級方面,肯定少不了消費金融的參與。公開資料顯示,包括「互聯網白條」「互聯網小貸」等服務主要應用在婚慶、租房、3C數碼、家居、裝修、教育、旅遊等領域的消費。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背景下,將有更多人可以方便實現「先消費,後還款」。而近期,主導大學生分期的小微消費金融也映入大眾眼帘。

電商是消費升級新突破

值得人注意的是,李克強的上述表態相當於發出了重要信號:在消費領域,電子商務的興起,為我國消費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空間。

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表明,2015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4%,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比2014年提高15.4%。2015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佔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9%,剁手族們的作用不可小覷。由此可見,未來電子商務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

2016年,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隨著一二級城市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三四級市場城鎮化加速,都將帶來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高增長,中國正在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

而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子商務是影響和衝擊實體經濟的主要因素。對於這一觀點,商派COO李治銀持不同態度。他認為,電子商務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流通領域實體經濟雖有一定的影響,但無想像中的大,電子商務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流通領域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然見底。前十年互聯網企業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下一個十年,能夠把互聯網基因融入到自身企業基因中去的企業,才是最牛的企業。對於大消費、大服務領域的企業來說,2016年應該是難得的機遇年。而這一點也在兩會代表們的提案中表現了出來。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加快電商O2O發展、促進消費升級類議題成為兩會熱點。

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是最應「挑起大梁」的一個。因此,消費潛力的釋放、消費能力的升級,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意義重大。面對中國十幾億人口,要建立真正電子商務大消費體系,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基礎設施、後台、物流、技術、服務等。未來,商派將以領先的電子商務服務與技術幫助更多傳統企業把握大消費時代的機遇,讓互聯網商業無處不在。

不僅如此,蘇寧董事長張近東認為:「對於大消費、大服務領域的企業來說,2016年是難得的機遇年。」

公開資料顯示,張近東帶的5個提案中有兩個與拉動消費有關:一個是建議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一個是建議加快跨境電商O2O發展,促進消費升級。他認為,中國正在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已經在蘇寧平台上表現了出來。2015年的業績快報顯示,去年全渠道增長達到24%,線上增速達到94%。「這是我們啟動轉型發展以來的最大增速,蘇寧的轉型已經進入收穫的快車道。」

張近東說,今年我國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一二級城市收入水平繼續提高,三四級市場城鎮化加速,這些都將帶來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高增長。

他表示,中國十幾億人口,要建立真正大消費的體系,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基礎設施、後台、物流、服務,包括品牌,產品的品質等。他還表示,確實要從國家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起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就是經濟的發動機。「我覺得消費一定是國家現在要真正去系統的、全面去開展。」

「如果我們今天再反思一下電子商務,中國經濟到底需要什麼?或者說電子商務跟傳統的渠道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不一樣的突破?」張近東自問自答道:「最大的不一樣是給消費者帶來便利。」

分期樂提前助消費升級

在消費升級方面,肯定少不了消費金融的參與。公開資料顯示,包括「互聯網白條」「互聯網小貸」等服務,主要應用在婚慶、租房、3C數碼、家居、裝修、教育、旅遊等領域的消費。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背景下,將有更多人可以方便地實現「先消費,後還款」。

在眾多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中,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主要依託線上電商消費場景,推出「花唄」「京東白條」業務,為消費者提供「賒購」服務;傳統消費金融公司主要採用分期消費這樣的模式提供服務;互聯網金融公司更多的是基於線上的渠道能力、賬戶支付體系和大數據風控等方面能力,構建消費場景推出「互聯網小貸」「互聯網白條」等服務。此外,如甜橙金融等還採取了聯合線下消費金融公司的方式,融合多場景創新消費信貸服務。

而大學生分期付款市場近期也在被資本熱烈關注著。最早創建的大學生分期購物商城分期樂由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肖文傑於2013年創建,總部位於深圳,是全國針對年輕人的互聯網小微金融服務平台。分期樂目前主要針對年輕人分期購物市場,開創「互聯網小微消費金融」的「商品-消費-資金」的閉環商業模式,開創了國內同類商業模式的先河,並且國外並無先例可循。

這個從手機店老闆那裡獲得的商業靈感,最後被肖文傑做成了一個分支的行業。騰訊財付通產品總監對於消費金融行業總有敏銳的嗅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肖文傑表示,當時自己在財付通負責2C的金融產品,對用戶需求有感知的同時,對銀行的效率和流程也很是熟悉。除此以外,尤其對企業在在線支付的風險把控上有很多經驗。看到大學生有強烈的購買慾望,但卻沒有足夠資金的時候,肖文傑帶領一支財付通的小團隊單飛了。「當時第一批的時候加我自己只有5個人,而現在我們已經有2000人的全職員工規模了」。

成為率先做面向大學生分期付款的金融模式之後,不少人群開始效仿。根據肖文傑的回憶,2014年和2015年是大學分期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兩年。經過兩年的激烈競爭,分期樂也保持了一定的行業地位。

根據日前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分期樂用戶體驗佔比72.4%,用戶消費意願佔比66.3%,所佔市場份額遠超其他幾家。趣分期用戶體驗佔比38.6%,用戶消費意願佔比34.9%,愛學貸雙項佔比為16.3%和17.5%,優分期雙項佔比則均未超過10%。

報告認為,分期樂開創線上+線下互動式風控,通過線上大數據風控與線下面簽的結合,有效防止風險詐騙。其專業的反欺詐團隊及風控團隊也根據大數據模型,建立了標準化的風控指標,自主研發了風控模型。在前端服務上,分期樂在線上與京東合作,獲得京東商品及供應鏈服務,線下通過統一平台管理商戶,提高用戶的購物體驗;在債權處置後端,分期樂對接旗下理財平台桔子理財,並獲得資產證券化ABS發行資質,通過打通債權獲取、資產證券化處理的資金閉環,極大地降低了資金獲取成本,從而降低了用戶的分期費率,能有效提高用戶使用體驗及黏性。

培養大學生信貸習慣:為未來做準備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不僅僅局限於用戶消費金融上,我們還希望構建大學生整個信用的體系。」肖文傑透露,經過分期樂近兩年半的經營,公司去年的交易規模突破了100億元,日均訂單10萬元左右。

受到消費習慣培養的影響,大學生分期已經從剛需分期轉移到生活分期,比如買鞋子,化妝用品、外賣,這兩年時間裡面,市場競爭已經培養了用戶的習慣,用戶增長速度很快,現在已經突破600萬。「小額分期就是客戶用起來方便。比如目前我們和餓了么合作,用分期樂的額度就可以直接付外賣的錢,只要每個月直接還款就可以了。」

公開資料顯示,分期樂目前的運營方式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商城模式。自建了分期樂平台商城,上面的商品都是只提供分期,不做全價售賣。所有的商品供應鏈、物流、倉儲、售後則全部由京東提供。

另一方面,在金融端還推出了自己的理財平台。分期樂商城上產生的小微消費貸款,進來以後就變成了應收款項,也就是分期樂的資產。這些資產會對應到分期樂自己的P2P理財平台上,也就是分期樂集團的另一個產品桔子理財。桔子理財可以幫助分期樂把資產賣給需要理財的人。這兩個平台的關係,就是從金融資產的獲得到小型的資產證券化,再對接到整個理財。

桔子理財上的借款標的很小,每筆幾千塊錢。對於投資資金,平台會自動將其打散投資到不同標的上。借款有三個月、六個月、十二個月不同的產品。

在流動性管理上,桔子理財是設了幾條線:第一條線是債權儲備的線。當整個理財資金到了多大規模之後,必須留多少額度在這裡,來保證整個復投的收益率。不管外面的平台出多低的利率拿,都不會賣的,要留在桔子理財上先保證桔子理財的收益。第二,風險儲備金制度。桔子理財雖然跟分期樂是一個集團下兩家公司,但二者之間風險備付金結算都要留下來。每一筆債權通過桔子理財賣出去,都會扣留一定比例的風險備付金。這兩家公司要做業務結算和清算。

趕上了消費金融和校園市場的爆發,分期樂發展迅猛,已先後獲得險峰華興的天使輪融資、經緯中國領投的A輪千萬美元融資、DST領投的1億美元B輪融資以及京東的戰略投資,目前估值超10億美元。

雖然互聯網金融人士對於大學生的還款能力以及還款意願頗為擔心,不過,據肖文傑介紹,主要是靠前段的風控。「如果前端做不好,我後端就沒有收益了」,其表示,分期樂在前段信用風險上做了足夠的文章,使得後端資金收益變得很穩健。而在資金供給端上,分期樂將資金供給分散開,降低風險。「雖然我們有桔子理財,但這只是供給端的其中一個,我們還有很多合作方,如有利網、拍拍貸和積木盒子等。」

「其實,分期樂針對的是大學生,每個消費者也就是三五千元,用戶也不會因為一點錢讓自己背上信用黑名單。前端真正應該防止的是欺詐服務。」

從2013年到現在,分期樂進入消費金融領域已經兩年多的時間。這兩年多,肖文傑一直在布局大學生分期,但是他的野心並不止於此。

「校園是個通道,每年有700萬人進入,也有700萬人出來,這一直是分期樂未來發展的核心,但是公司的未來並不一定在校園。」肖文傑指出,大學是人生最後一個可以教育用戶的階段,尤其是教育用戶如何使用自己的信用。而當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其償還能力將逐步提高。「我們很看重這個資源,未來會推出畢業的相關金融服務。」肖文傑舉例,可以為大學生工作提供一筆資金或者購買家電,甚至是就業技能教育等。「甚至可以考慮在買車時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郭夢儀)


利益相關:消費金融從業者,培訓師

1213補充回答:最近常常會看到一個詞,趨勢。互聯網趨勢讓很多人很多公司站在了風口,借勢而行。BAT的發展壯大與趨勢不無關係。那麼一樣的這時候我們來看消費金融行業,三駕馬車已去其二,GDP此時最能指靠的就是消費了,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需要選擇行業,那麼消費金融確實是一個好的選擇。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並不是。以下是《2016年中國最全185家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名單》,除此之外還有未收錄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相當於是中國消費金融的領路人,或者說是現在消費金融行業的黃埔軍校,幾乎目前各大消金公司裡面的上至管理層下至一線銷售都會有捷信前員工的身影~

第二個問題:國內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這個問題相當大,在我們說這個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消費金融就是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

了解了作用之後,其實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國內現在的消費金融公司就好像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一樣。最直觀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促進經濟增長。我們都知道,錢,如果你不消費它,把它放在你自己家裡。那麼這筆錢就相當於是廢紙,它不存在任何意義。只有當你拿錢去消費的時候,它才創造價值。在國家層面,想要刺激經濟增長,就需要刺激消費。那麼怎麼來最快,消費金融!那麼想要了解國內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我們其實也可以借鑒下國外的經驗,但一定不會照搬的,這是各種客觀因素的變化造成的。以下是日本的消費金融發展史: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回頭看,歷史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推薦閱讀:

國內的消費金融這麼火,風控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真的很容易被騙貸嗎?
哪些小額貸款,只要身份證和芝麻分可以貸?
目前消費金融領域的布局如何,在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的業務上有哪些需求和痛點?
互聯網金融中需要關注的風控逾期指標有哪些?

TAG:互聯網金融 | 消費金融公司 | 消費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