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篩酒」是什麼意思?


謝邀~古文用詞不太懂的,現查現賣,共同學習。

看到「篩酒」一詞的第一眼,是很容易聯想到「濁酒過濾」的,因為元朝才發明蒸餾器,宋朝時的酒都是發酵酒,也就是現在的黃酒。而鄉間作坊釀製的黃酒,大都是低劣的濁酒,倒是符合水滸人物們的身份。這種濁酒其實通過紗布過濾也不能改變酒體的色澤觀感,只能去除較大的酒糟和沉澱。但百度了下,很多人認為篩酒是「待要吃的時候須用網眼篩子墊布過濾去除其他雜物,並隨即加溫」,也就是 @王海潮 先生的解釋。初想未嘗不可,但是好奇心驅使下仔細查了查,發現還是另有玄機~

下了一本「水滸傳全集.txt」,檢索「篩」字,共有78個,發現在水滸中,篩字除了個別地方是說「篩鑼」,大多還是和酒相關的。結合上下文,其意義和「斟酒」相仿,各個場景都不太可能有「墊布過濾」的時間和必要的動作。比如下面幾句:

武大叫婦人坐了主位,武松對席,武大打橫。三個人坐下,武大篩酒在各人面前。

老兒扶李逵上面坐了,滿滿地篩一碗酒,雙手捧過來道:「蒙將軍救了女兒,滿飲此盞。」李逵接過來便,老頭兒又來勸。一連了四五碗

而且,「篩」應該也不包括「加溫」的程序,既因為上面說的~沒有那個時間,也因為有的場景額外提到了「加溫」或「燙酒」的步驟。如果「篩酒」包括加溫,那還何必多此一句呢?如:

武大直顧上下篩酒燙酒,那裡來管別事,那婦人笑容可掬,滿口兒道:「叔叔,怎地魚和肉也不吃一塊兒?」揀好的遞將過來。

婦人自笑道:「這個賊配軍正是該死!倒要熱吃!這葯卻是發作得快!那廝便是我手裡行貨!」燙得熱了,把將過來篩作三碗,笑道:「客官,試嘗這酒。」

兩個公人道:「大哥,熱一碗也好。」那人道:「你們要熱,我便將去燙來。」那人燙熱了,將來篩做三碗。

所以,我以為,篩酒就是斟酒,沒有那些複雜的含義。但是,無意間又看到,文章里有「斟」字呀,一查,有33個「斟」字,這又怎麼解釋呢?

施恩邀武松到裡面坐下,僕人已先安下淆饌,將酒來篩。武松道:「不要小盞兒吃。大碗篩來。只斟三碗。」僕人排下大碗,將酒便斟。

酒保斟酒,連篩了五七遍。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了幾杯,忽然心裡想要魚辣湯,便問戴宗道:「這裡有好鮮魚么?」

這些地方都是篩、斟混著用,端的是混亂啊。。

我的觀點是,篩酒和斟酒意思差不多,沒有過濾、加熱的含義在裡面。一定要有所區分的話,可能「篩」字更「俗」、更口語化一點,類似「倒酒」和「斟酒」的區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水滸傳》中的「篩酒」和「斟酒」不是完全同義的,如果是完全同義的話,不會在同一段文字中同時使用「篩」和「斟」,尤其「酒保斟酒,連篩了五七遍」和「大碗篩來。只斟三碗」,在短短的語句中同時使用二者,說明在說話者的語境里,「篩」和「斟」是存在一定區別的,只是這個區別現在不容易搞清楚。

但是也確實如現在第一名的答案來說,這裡的描寫顯然不大可能有「過濾」這一行為出現。

以我的拙見,這裡大概牽涉到詞義流變的問題。

首先大家可能存在的誤會是:《水滸傳》雖然寫的是宋朝的事,但成書時期是元末明初。所以裡頭所用的語言和所涉習俗,應該更接近於明而非是宋。

再來說「篩酒」最初的意思,的確是起因於早期的壓榨酒從酒缸里倒出要蒙布過濾的情況,但即使是時過境遷,雖然從酒缸里打酒出來不需要過濾了(或者早已預過濾),人們也很可能出於習慣,把從酒缸里直接倒出來的行為稱之為「篩酒」,只是雖然叫「篩酒」,卻和「篩」的原意沒有關係了。

至於「斟」,斟的原意是用勺子舀,但這個詞起源非常早(先秦),到《水滸傳》的年代習慣上只有「把酒倒在杯盞」的意思,而無關乎「用勺子」了。

所以個人認為,《水滸傳》里「篩酒」和「斟酒」的差別在於:「篩酒」是指從酒罈、酒缸里把酒舀出來或者倒出來的(可能同時伴隨著加溫),而「斟酒」則是指把酒倒進直接吃的杯或碗里,在某些情況下二者可以混用(比如直接從酒罈倒進杯盞里),但意思上仍有細微的差別。

至於後來「篩酒」和「斟酒」在口語上的意義徹底等同,很可能是語言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因為這種細微區分已經沒有實際的意義。


就是倒酒。

但上文的理解是對的,確實是過濾的意思,只是宋代以來由於釀酒技術的改進,釀造酒澄清水準變高了(其實就是加雞蛋清)。另一方面是元代蒸餾酒開始普及,其實水滸傳 的寫作年代,這種酒已經開始在底層人那裡流行開了。所以這個詞成了一種歷史殘留。

水滸傳其實並不反映宋代的口語,而是元代以後的。


推薦閱讀:

泡酒科學嗎?
中藥泡酒?
湖北白雲邊酒,包裝上的戴帽子的古人是誰?
在蘇格蘭喝威士忌是什麼感受?
喝啤酒的時候配什麼下酒菜/零食最好?

TAG:歷史 | | 水滸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