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書中的道理有幾成可執行性?

你認為哪些是典型的只要是人就做不到?

哪些是值得思考和落地的?


首先: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 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既然你問這樣的問題,這句話其實就是對你的問題最好回答。

第二:

這本書可以和《大學》相互對照著看,一個講的是要達到的境界,一個講儒家修行次第。

按照你的邏輯,是人就做不到的,那就只有致中和。因為: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三: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宏大的發願:

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叄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四: 關鍵在於抱著這個目標,和他提倡的態度,去做事,做人。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講到這裡,已經不能說什麼幾成執行性了。你應該明白,書中講的是一個宏大的發願,以及『誠』、『中和』的態度,以這樣的發端、『中庸』的行事方法去求未來的成就。

略有體悟。不敢言教。還望指正。

ps:時光變遷,2500多年,書中有些道理已經和現代社會不符合了。然而核心思想依然是如此的光彩照人。換個方式回答你的問題就是:書中有些和現代社會不符合的道理,是應該改進的。核心思想就是你需要思考了落地的。


《中庸》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讀的時間越久,味道越濃。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 夷狄氣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 入 而不自得焉。」你不得志,不如意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解釋,不要批評別人,不要裝逼,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裝可憐,讓別人同情。做好自己能做到的,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別人只看結果,只關心結果,沒有人會相信失敗者的解釋,這個世界上,成功者放個屁都有道理,失敗者多說一句話都顯得多餘。與其讓別人看你的笑話,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事,不卑不亢。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一個偷偷摸摸做事的人不一定做的事情都被人知道,但是他必定是不陽光的人,必定是躲躲閃閃的人,雖然別人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麼,但是氣場,印象卻是人人都知道的。

3.「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你怎麼想不重要,別人怎麼想才重要。所以要「好問而好察邇言」,多聽多看少說。先收集對方的信息,然後引導對方自己用邏輯推出答案,否則你直接告訴對方答案,對方是不容易接受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技巧。

4.「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很多事情,很多災難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創新,標新立異,有正確的道路就複製好了,何必去自己挖一個小路?我們的目的是達到目標而不是一味的走自己的路!一味的去做自己!那是任性。

5.「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對別人要求的越多,怨氣就越大,本質上是因為自己無能。要做到這一點實在不容易。生活中看到很多人藉助他人的力量,一下去就省去好多的時間,精力,這個時候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怨別人,不去批評別人,不去問「憑什麼自己沒有?」實在不容易。平平淡淡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扎紮實實,不去羨慕別人,這種人令人神往。


可執行性?100%,以聖人的胸懷來看,區區兩千年毫無壓力。

寫書的人是調製器,讀書的人是解調器。調製功能取決於作者胸懷和高度,解調方法因時代變,由悟性出。「不好用」的句子,往往是信息量最大,壓縮轉換級別最高的,讀者不懂是因為既不懂當年也不懂當下。食古不化望文生義斷章取義者,讀什麼經典都是扯淡。

壓縮轉換級別最低的是產品說明書,成功法則100條……這些東西才會過時才需要時時更新修正。

普通人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通。讀不懂,參不透的經是有的,沒用的我還真沒讀到過。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

《中庸》書中所言,貴在堅持不懈,人人都能著手,但難在有恆


其實古今中外的人,都在按照中庸里的道理在做事,並沒有你說的可行性問題。

比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叄矣。

這段話,就可以完全當成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理解。可以這麼解釋,只有抱著一顆真誠的心,才可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力,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就可以理解萬事萬物的的原理,理解了萬事萬物的原理,就可以反作用於自然萬物,反作用自然萬物,就可以改造這個世界。

一個人如果滿腦子名利思維,那這個人的能力是不會得到完全發揮的,其實上面這段說的就是人只要真誠努力,就可以改造自然,就可以建立人類文明。這話放到任何年代都是毫無問題的。

下面說的是具體方法和規律。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可以翻譯為,其次可以從微觀入手,這樣就可以發現最真實的本質,發現本質之後,就會有現象漸漸顯示出來,顯示出來之後就可以人為放大這種效果,放大效果之後,就可以去認識到其客觀規律,認識到其客觀規律之後,就可以嘗試進行調整,能進行調整之後,就可以有新的改變,有新的改變之後,就可以徹底掌握事物規律,而隨意進行各種變化。

這其實就是現代科學的發展規律啊,比如先用顯微鏡發現了一個病毒,然後就要研究這個病毒有什麼表現,然後再嘗試讓這個現象放大,就可以知道病毒的基本屬性了,再試圖用各種東西去刺激,看會有什麼改變,最後徹底認識到病毒的反應原則,哪只要願意就可以製備對應的藥物了。

全世界絕大多數有成就的科學家,哲學家,都是按照上面的道理來做的,特別是現代科學大部分就是從微觀切入的,基本都是按照這個規律一步一步來的。

為啥叫經典,就因為其中說的道理是正確的,是適用於人類社會的,只要人還具備目前人類的基本特徵,這些道理就沒有問題,不會因為時代不同而淹沒。


書中的道理,是作者經歷多少事,經過多少反思得出的,這個道理不是讓其他人照做的,真正的目的是使讀到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周圍環境進行思考。只因你並非憑空的思考,便能省卻許多力氣,站在較高的視角,比較容易地得出適合自己的高超經驗。

任何把書中的道理當作現成準則,認為可以直接拿來用的,那都是「完全扯雞巴蛋」(引用問題補充中語)。「完全扯雞巴蛋」的是讀者,而非書中的道理,更不是作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說了這句話,你就認為學而時習就很快樂了嗎?學習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就拿這句話當你的準則了?

這句話是孔子的體驗,就像一個練武術的人,認為打套路的時候全身氣息周轉,非常舒服,他把這樣的體驗說出來,道出這裡面有很大樂趣。那聽到這句經驗的人,也必然要通過親力親為的實踐,才能得到這種體驗,或者有超於此人的體悟。此時,他才會說: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對了,深入我心。

中庸,這個不是二十來歲的毛頭小子能懂得的道理,這要走過多少坎坷才能領會到。當你一路順風,或者歷事尚淺的時候,拿出這兩個字,最多只能做到圓滑。那這兩個字人能做到嗎?能。但,不是尚未經事、有欠思考者。

為什麼說前人著作是人類的寶貴遺產?因為那是前人跌扑無數才總結出來的,今天的我們,應該去思考,而不是質疑。


看中庸,應該是看了大學之後,參透其中的格物致知和心誠正心的道理,進而去修身,明「明德」。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概念,裡面包含的思想是有一些背景的,要結合天朝的歷史文化(舉個栗子,易的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德,氣,位的思想,,諸如此類),再回過頭去審視中庸,可能會發覺新的東西,新的啟發。

國人被強制灌輸理念久了,就有強迫症,要去找到最好的,最終的,最對的。。這種思想本身就不符合中庸,或者大學根本沒看懂,心都沒正。心不靜想去通術,怎麼可能呢。


讀書的時候,其實只是去發現自己本來贊同的觀點,加之自己的理解,這樣就印象深刻了。中庸裡面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君子和而不流」,也許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的一個慰藉,「和」意味著,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在與社會交融的過程中,按照這個社會的準則行事。「不流」意味著自己需要明確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讓自己的思想流於大眾的思想。

希望回答對您有用!


理解了幾成便有幾成的可執行性。


中庸的溫柔是用來得神的 每種思想都有適用的人群和領域。不同的人可做到不同的程度吧。


取決與於您的執行力~


不哭,不笑,也不謾罵,只是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如果蘇格拉底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否能免於被處死呢?
中庸是什麼樣的概念?具體怎麼做才算是中庸?

TAG:思想 | 人際交往 | 中庸 | 儒家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