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內的旅行社行業是如何做爛的?


先集中回答幾個問得較多的問題

1.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跳躍,用這麼多類比(段子)和圖?

類比和圖雖不能用來直接論證,但可幫助理解,能讓行文生動而且調節節奏。周國平說:「在不影響思想深度的情況下,能盡量敘述生動一些,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部分人會認為這些類比涉及了某些「低級趣味」,那我也沒辦法,畢竟每個人審美不同,建議可以忽略段子直接看乾貨。

2.為什麼有些看似幾句話能夠說清的問題非要長篇分析?

因為我寫的初衷,不只是想說明「是什麼」,更想探究「為什麼」;不僅想看到戰術層面,更想一窺戰略層面。因為若要改變行業亂象,必須結合經濟學和決策理論深入分析,追本溯源找到病灶才行。

3.為什麼只寫旅行社的缺陷?

題主的問題就是「旅行社做爛」,扣題而已,光明面可以在另外的問題下寫。

4.為什麼很多人說旅行社也沒那麼亂?

(1)沉默的大多數:能在知乎回答的,平均應該在旅遊業5%內的旅行社工作,接觸的同行較為正規,那些專做爛團的中小社從業者,很少在知乎上發聲,但他們才是行業的大多數。如果我只反映我接觸的相對健康那部分,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易得性直覺(易得性直覺_百度百科),也就不客觀了。

(2)其實也真沒那麼亂,只是篇幅不寫另一面了。

——————————————————正文分割線———————————————————

旅遊業從業者,涉及行業內幕,慎入!

目前旅遊業的亂象,讓我無限次浮現出這幅畫面:「you jump,I jump.」

撲通一聲,傑克縱身跳入了海中,肉絲卻說水冷,我等淡季奧巴馬下台後再跳吧,傑克卒。(錢謙益與柳如是的畫面感,好一曲南明悲歌)。

北京市場,雲南6天5晚(雙飛機票+景點門票+房+餐+車+導遊)跟團游居然才400元/人;廣東市場,海南4天3晚(景點門票+房+餐+車+導遊)還要倒貼(-50元/人)。

以上是部分地接社(提供某些地區專線旅遊的供應商)給組團社(遊客報名門店的旅行社)的結算價,地接社cosplay傑克,組團社飾演肉絲。

真有這麼低價?

這已不是跳水,都升級為仙人跳了,遊客以為已說好了568包鍾,868包夜,出團後到了目的地脫了褲子才發現哪有妹子,直接幾個彪形大漢貿然闖了進來,欲暴力敲詐,至於大漢夾不夾手就不知道了。

科普下:線下旅遊的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依次為:酒店(景點or飯店or航空公司)——地接社——地接社(不一定有,但也可能從上到下有多層級)——組團社——遊客。

掃了下之前的答案,很多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真要追本溯源深入分析,旅行社爛到今天的程度,深層原因是產業結構和遊戲規則的先天硬傷所致。

1.作為中間商,手頭的牌(採購的旅遊元素)基本都一樣,只能對其進行簡單的組合,無法真正差異化,競爭到最後只剩下了畸形價格戰。

旅行社是中間商(地接社)+終端門店(組團社),並無原創產品,只能對各旅遊資源進行簡單的整合(房、景點門票、餐飲、車、大交通、導遊),就像玩積木一樣,每個玩家手裡的積木基本相同,來來去去不外乎幾種組合,你是怎麼拼的,我看後依葫蘆畫瓢馬上複製,所以盜版之快之猖獗令人髮指。

當雙方產品雷同時,要如何競爭?在比比誰更無恥地剽竊對方的產品外,就是簡單粗暴的開始打價格戰唄。

業內有個很不好的習慣,當A社剛做出一條熱賣的新線路,競爭對手B社看後開始眼紅,但根本不去考慮做出更好的產品,而是5分鐘內把其中的元素肢解出來核算成本,1小時內就能做出自己相同的線路以更低價反擊,然後價格戰的潘多拉魔盒打開,陷入了A社反擊——B社再反擊——A社再再反擊……價格戰開始啟動向下螺旋(當年美蘇軍備競賽的即視感有木有!有興趣者可以帶入《第五項修鍊》中動態博弈後雙輸的相關模型)

當A社B社終於打到了成本價,然後呢?

之前大家都還是為嫖客,不,遊客創造正價值的東莞式ISO服務,還是有服務保障的,現在就只能仙人跳入購物點或加點開始宰客了。

先打著ISO的旗號用低價吸引遊客,進來後直接放彪形大漢仙人跳(前面的雲南雙飛400+,海南-50)。什麼,說好的568,868呢?——你都進房間了,要錢要命?遊客:要命,要命。那不就結了?

2.被迫追求跟團游的規模效應點後導致的囚徒困境

跟團游花在每個遊客上的成本跟收上的遊客數量存在強負相關,在剛好達到成團人數時有個成本驟降點(一般為10人,成團後每人成本幾乎可以減半),而且人越多成本越低,所以呢?

達到成團人數降成本成了旅遊業兵家必爭的戰略制高點。

那麼,各方爭奪制高點的優勢策略後形成的納什均衡,是否就是行業的帕累托最優呢?

你會為了競拍一張20美元的錢付出超過20美元的現金嗎?沒聽錯,你肯定會!

先看一個經典而有趣的經濟學實驗,引用自巴澤曼的《管理決策中的判斷》:

我準備拍賣這張20美元的鈔票,你可以參與競拍或旁觀別人競拍。每次報價必須是1美元的倍數,如果沒有人繼續報價,報出最高競拍價的人將按自己的報價付給我錢,並贏得這20美元。這次拍賣與傳統拍賣唯一的不同,在於報出第二高競拍價的人也要將自己的報價付錢給我。例如,A報價3美元,B報價4美元並成交,我將給B16美元(20-4),但A依然要付我3美元。

結果呢?

我與本科生、研究生和公司高管都玩過這遊戲,結果成交價一般都在20到70美元之間,最高甚至有204美元,我靠這個遊戲總共賺了30000多元。

剛開始大家玩命報價,當報價到了12和16元之間,其他人都退出了,只剩下兩個報價最高的人,他們被套牢了,A報價16元,B馬上報價17元,這時A要麼損失16元,要麼加價到18元。繼續競拍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旦對手退出,自己便可獲利),但相比退出後的確定損失,這種不確定的贏利似乎更有吸引力,就這樣玩家雙雙輕鬆突破20元。

荒謬嗎?但愚蠢的人類真就是這樣決策的。

在還沒達到成團人數時,地接社也在玩著相同的遊戲,當他們按照成團時的成本(註:成團時的人均成本要低於不成團時的)加上利潤報好價,再收上四五個遊客時,就陷入了成不成團的進退兩難的處境,遊戲也就走到了A社報價16美元,B社加價到17美元的情況,這時,A需要繼續跟進報價嗎?

它是用更低報價跟客戶(組團社)把人頭爭取過來,以達到最低成團人數(20美元現金),還是放棄這承擔一個確定性的損失?

——結果呢?為了爭成團人數制高點,往往雙方報價都超過了20美元。

事實上,中國第一大島專線的某家全國市場份額數一數二的地接社就是如此,已連續一年在虧錢收客,公司資金鏈斷裂後只能坑自家導遊的錢——連規模最大的公司都在虧錢,為什麼?既然虧錢,為啥還要繼續?

自行對照巴澤曼的實驗——而且這種老大虧錢的病態,業界中還並不在少數。

3.成團壓力導致的販賣人頭與鬥雞博弈

若不成團,其實還有幾種解決方法:(1)調整日期(把原定9.6出發的2個人推遲到已有8人報名的9.8日出發,拼成一個團),(2)同行間互相倒賣。

比如說,A社收了2人,B社收了4人,那麼就由AB兩社溝通,比如賣一個人頭給我我給你50元,然後由一方統一發團,而雙方對遊客和組團社的說法,還是由兩家社分別發團。

是不是有點像偷渡中蛇頭在賣豬仔?沒錯,就是這個熟悉的配方,這個熟悉的味道!

在互聯網中,免費用戶也成了產品的一部分,被賣給了網站的目標客戶(廣告主等)。與此對照,旅遊業的無良從業者肯定會露出會心的淫笑,你們IT業真是弱爆了,旅遊業才叫用用戶的鮮血築起新的長城(我絕不敢黑國歌,只是想到了孟姜女)。

那麼,若不同的社行程稍有不同怎麼辦?跟遊客溝通,軟磨硬泡啊,先讓他先從了再說,遊玩歸來後的不爽,那是後期擦屁股的事。

至於互相倒賣時,是A社收B社的人頭還是反過來,有時雙方是有單向流入的明確協議的,有時是要看具體的團、機票和相對人數的多少。

最過分的是,這種倒賣人頭有時還不只一兩個層級,它可以逆天地多到四五個層級,從A地接社,經過BCD,一直層層加碼賣到E社。(政府工程碼層層轉包層層加碼的即視感有木有!

帶來的問題?

層級過多,新增了很多無謂的溝通成本。更要命的是,跟政府大橋倒塌類似,一旦出事(行程中寫明的服務沒到位,遊客不滿等),追究的責任主體過多而且層層推諉,解決起來根本遙遙無期。

有意思的是,某些時期會出現A社B社的鬥智斗勇。出團前,是看哪一方能死撐到最後一刻,扛不住的就把自己的人頭給對方,這就很像鬥雞博弈(鬥雞博弈_百度百科)了,也可參考大胃王吃漢堡比賽,雙方都吃到撐得快不行了,還要打腫臉死撐,只求對方先倒下)

4.渠道混亂(無比混亂的上下游關係)

在家電業與快消品中頻頻出現的竄貨,在旅遊業中極為普遍。

在地接社之間,只有同行,並無所謂絕對的上下游,或者說上下游時時在變,有時你在上面,有時我在上面(你肯定已經想歪了,我要的就是這效果,么么噠)

這導致了什麼問題?亂倫,不,亂價!——這可是毀滅市場的第一步。

渠道不可控,正常銷售體系如何建立?

一個市場上每家地接社,幾乎都有自己優勢的酒店和景點,然後開始互相倒賣。

正常的扁平化渠道應該是這樣的:酒店——地接社——組團社。

但目前畸形的業態是:B地接社要採購一家酒店時,不直接向上游採購,而是向跟A酒店關係好的A地接社採購,甚至是跟A地接社關係好的C地接社,這樣就變成了A酒店→A地接社→C地接社→B地接社→組團社→遊客。

這樣憑空將產業鏈給認為拉長了,卻比扁平化時採購價更低,OMG,這種反渠道扁平化的反社會行為,真心值得10086個贊哦!

而換到B地接社有優勢的B酒店,對A地接社來說這個採購鏈可能又會換過來。

總之,每家酒店(景點)基本都有一種地接社之間的上上下下,上下游關係混亂得如此跌宕起伏,勾魂攝魄,整就一《羅馬帝國艷情史》嘛,來,向巴拉斯老爺子致敬下。

渠道一亂,價格體系就失控了,就失去了先天預防亂價的免疫系統,只能靠事發後救火隊員般地差屁股,如同患了艾滋病的身體,一個小感冒都有性命之憂,剩下就只能等死了。

在OTA進入旅遊業改變規則後,某家不直接跟酒店採購的地接社就可以無視酒店的低價限價協議,直接將低價在攜程、藝龍等OTA上滿天飛,這樣就把行業利潤壓縮到最低,也摧毀了了整個產業鏈的生態,遵守規則的玩家被逼出局,

怎麼辦?

當違規成本和違規收益發生逆轉,逐利的商家也會自行變動自己的道德底線。

現在沒了免疫系統,酒店銷售可忙壞了,整天就盯著各大網站和線下渠道查亂價,跟打地鼠一樣,冒出一隻打一隻,效果不能說沒有,但畢竟有限,但看起來還真挺帶感的。

5.酒店與旅行社間的短期翻牌亂象(上下游間缺乏長期戰略合作)。

酒店(或景點)與地接社間的合作,根本就談不上長期戰略層面,連半年以上都很少,眼光之短視只想著旅行社這兩個月該怎樣幫賣房,就像皇帝在後宮裡的翻牌,今天臨幸下華妃,不爽後明天就試試珍妃,再不爽,再換鄭妃,直到爽為止,然後一段時間後,等她容顏不再,再換個更年輕的。

好淫亂!所以,想想還是一夫一妻好,還是少生孩子多種樹吧。

上游的酒店(不只普通小酒店,連三亞某些國際頂級酒店銷售都如此)的協議約束力不高,說改就改說取消就取消,契約精神之淡薄簡直讓人髮指。

沒有長期合作,談何戰略上的雙贏經營,都是一鎚子買賣,這不是作死嗎?

——————————————————9.14補充————————————————————

6.低准入門檻之殤

市面上究竟有多少家旅行社?

開一家旅行社只需要極少的註冊資金(小几十萬),一間出租屋,這還沒算那些在大社中包部門包桌和無牌照的小黑社。低門檻導致行業魚龍混雜,光北上兩座城市,有執照的旅行社就各有上千家。

那市場容量呢?

根本就沒那麼多需求的遊客,嚴重的產能過剩,供求關係嚴重失衡,慘烈市場競爭下的各種畸形業態就見怪不怪了。

7.人才流失的阿喀琉斯之踵

(1)不像IT和金融那種高富帥自帶勾引光環,線下旅遊這種草根行業天生就是素顏的(很不幸,這還真是個看臉的社會,即使是行業)。

(2)旅遊產品非需求量很大的剛需,價格戰又導致產品的單品毛利低,導致行業整體利潤相當有限。

(3)旅行社屬於服務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員工創造價值的第一生產力是勞動時間而不是能力,基層崗上的員工再優秀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也十分有限,高能力無法變現。

以上三點,決定了旅行社中低層崗位的薪水相較於別的行業偏低。

實際上,旅行社的薪酬結構更類似於「T」型,高管層屬於高薪的「一」,中(中高也算)低層屬於薪水較低的「1」,而且這與一般行業的倒金字塔型還不同,在一般管理結構扁平的地接社中,從基層員工到中層的薪水漲幅都較小。一名員工,在旅行社工作幾年後,可能也只是從「1」的下頭跑到了「1」的上頭而已。

這導致什麼結果?

有潛質的基層人才(處在1段)嚴重外流——行業整體從業者能力無法提升——單體創造的價值上不去——行業整體利潤上不去——對人才吸引力更弱:這樣一個惡性循環。

8.財務問題——野蠻生長起來的行業的原罪

作為中間商,又不存在實體庫存,理論上應該是輕資產的健康模式才對。

非也!

在旅遊市場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地接社必須擴大渠道,需要開拓原來無合作關係的中小組團社,而魚龍混雜的市場中很多中小社信用極差,一旦合作後長期拖欠賬款和賴賬就出來了。

最坑爹的是,由於不可能有銀行那樣的系統調查(時間、人員、能力等),除了少數同行間的互通信息,不經過試錯,你根本不知道哪家社在賴賬的黑名單中。

9.OTA對傳統旅行社的衝擊

承接開頭的《泰坦尼克號》故事,地接社飾演勇(bei)於(po)冒險(跳水)的傑克,組團社是曾經的白富美肉絲,死守著線下旅遊這個即將沉沒的大船,始終不敢也不能躍入海中。

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線旅行社):攜程、去哪兒、途牛等,還有各種小而美(飛票網等)的旅遊網站。

這是目前對傳統旅行社衝擊最大的一次行業變革: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透明化天生就是以信息不對稱起家的旅行社的死敵,扁平化趨勢直指一直以來渠道莫名冗長的旅行社的死穴。

從產業生態位上說,OTA與組團社相同(酒店——地接社——組團社PK酒店——地接社——OTA),明擺著就是對組團社虎口奪食的(目前自由行中的OTA佔比已經相當可觀)。

那麼,地接社呢?

表面上不在同一生態位,但受衝擊也不小。地接社自行打包的自由行產品,是對(房景餐車)等旅遊元素的整合,擁有單純酒店或景點所沒有的整合資源。但是,大部分自由行產品其實較簡單,只有一兩個元素(房+大交通or景點),這種產品遊客自己就能拆分為單一元素進行採購,這樣渠道就從(酒店+景點+機票——地接社——OTA遊客)變為了(酒店+景點+機票——OTA——遊客)。這樣一來,酒店或景點在扁平化後終於可以自控渠道,地接社工作也被部分取代了。

OTA信息化的好處何在?

讓原本貓膩叢生的旅遊產品相對透明了,算是整個旅遊業和遊客的福音。

那麼,線上旅遊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傳統方式?

不會,可以類比電商與傳統渠道的關係,OTA會繼續強勢搶佔旅行社份額,最後出現線上線下並存局面,不展開了。

10.經驗主義的泛濫

旅行社崛起於草莽之中,野蠻生長的痕迹太重,無法避免中國傳統行業的通病:決策基本靠經驗,或者說拍腦門。

具體原因有二:

(1)行業內無相關的科學決策理論與模型。

旅行社中的決策大多用的都是個人經驗的一個個孤例,就像盲人摸象,只有直覺沒有系統更不可能看到全貌。

舉個例子,比如要設計一條新線路:A計調說要加上天涯海角這個景點,因為北京市場某個成功產品就是以此景點為賣點的;B計調說,應該住希爾頓酒店,上海市場以希爾頓酒店為主打打了個爆款;C計調說,壓根不應該放高級的景點和酒店,就住玩最便宜的景點,以低價吸引人,江西市場就是這樣成功的……

當這幾人出現矛盾時,你要如何取捨,都是成功案例啊,究竟要聽誰的?

宛如置身於養鴨廠中,一片「呱呱呱呱」,更可悲的是,你自己也只能「呱呱呱」。

如果將商場類比於受控實驗,在多因素變數中,如果無法保證單一變數,是無法確定兩變數間是否相關的。但相關人員受制於經驗的易得性直覺(availability heuristic易得性直覺_百度百科)產生的偏差,卻還在鐵口直斷。

個人經驗的小樣本根本不具代表性,這就需要經統計學處理後的數據分析,否則真就是盲人摸象。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並無惡意,中醫粉請原諒我,么么噠),病人身體忽冷忽熱,幾大名中醫來會診,A名醫說這病去年我診過,一味柴胡即可;B名醫說我曾治好過,一味蟬蛻即可;C名醫說一味茯苓便可,D名醫說用針灸……

現在讓我給患者開藥方,怎麼辦?沒有理論指導啊!

太糾結了,如果我是學西醫的,可能還是來點最簡單粗暴的好吧,直接注射生理鹽水,哄患者說這是包治百病的神仙水,沒想到作為安慰劑,居然還真奏效了。

這裡問題來了:到底誰的方法正確呢?

從僅僅一個案例的結果能推出過程的正確性嗎?這也可能只是一個結果偏見和倖存者偏見哦,猴子多了總有一隻可以打出莎士比亞的作品出來。(具體參見塔勒布的《隨機漫步的傻瓜》,他們說我是段子手惡意賣萌,我還是請尊大神來點big來給我鎮場吧)

無法科學化這點,那能否用A/B測試(A/B測試_百度百科)來解決呢?

好像也不能,因為行業特點,你無法同時推出只有一個變數這麼細小差別的兩個產品,組團社首先不買賬,遊客也會被搞蒙。那如果用數據來進行聚合證分析據呢,也不行,因為無數據驅動。

(2)基本無數據驅動

旅行社中的數據,基本上只有產品銷量,人均毛利,營收收入等幾項最簡單粗暴的,可以用來做賬,但若要細細分析市場和產品,根本太粗糙。一是某些數據收集實在不便,另一個是沒人會數據分析。

以上兩點同時缺失,當從業者意見不一時,也就失去了指路的思維燈塔,只能靠幾人自己的check and balance來妥協(往往由職位、行業經驗和個人強勢程度決定的),不僅溝通低效,而且不科學不準確。

11.亂世梟雄往往沒有善終——滿池的鯰魚,永遠的動蕩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

「旅遊之事,如百尺之錘,日分其半,萬世不竭——不,是萬世皆不復苟合矣。」——《莊子·天下篇》

這個行業中,永遠都不乏眾多價格戰的發起者,企圖以暫時賠本來搶佔市場(花錢賺吆喝),比如某市場原來的領跑者是A社,B社眼紅後用幾乎同質化的線路用略虧本價發動價格戰,部分搶佔了A的市場,以為在佔有份額後就可以提價了;沒想到C社又開始了價格戰,然後C把A、B的部分份額給搶了,以後終於可以提價了;沒想到D、E、F……Z又進入,永無止盡。

為何會出現此現象?

在經典的微觀經濟學模型中,當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完全同質化的市場)達到長期均衡時,成本是與收益將持平的。現實中,不會有哪一個市場符合這個理論上的完全競爭市場,但旅行社在中低端團上的接近同質化的競爭已經很接近了。

究其原因:

(1)門檻低。(2)產品零成本複製無法形成差異化。(3)成團壓力需要適當的規模搶佔制高點。

這三位一體產生交互作用後,就成為了今天這樣的「萬世皆不復苟合」的亂象,好吧,有人又要噴我寫段子了,我還是把(苟)字偷偷去掉好了。

這些主動發起價格戰的旅行社,我將其稱之為行業鯰魚(鯰魚效應鯰魚效應_百度百科)。

適當的價格戰鯰魚肯定是好的,可以激活行業活力和打破壟斷,但過多的鯰魚呢?

在劉慈欣的《三體》中,三體星是恆紀元(四季、日夜正常播放如地球)與亂紀元(四季、日夜隨機播放無法預測)交替存在的。因為亂紀元的存在,根本不適合三體人居住,所以嚮往著地球這種永遠恆紀元的星球。

健康的行業,應該是相對的恆紀元與亂紀元的交替(亂紀元絕對佔大多數,但恆紀元一定要有),旅遊業這種永遠亂紀元雞飛狗跳的行業,就像是反覆無常的亂紀元,太浮躁了,連三體人都難以生存,更不用說想要長遠經營的地球人了。

12.當競爭對手發起低於成本的價格戰冒進攪亂市場時,該如何回應?

不跟進,等死嗎;跟進,那不是找死嗎?可是,部分同行對「找死」這點很存疑。

業內有個很常見的預設立場:「先跟著對方的價格做,既然他們能做的,那我們做也不會虧,先低價收上客來,成團後在二次購物消費時肯定會有辦法賺回來的。」

這是個明顯誤區,就是假設對手的這個價格是有利可圖的,但是呢?

近幾十年,行為經濟學(前景理論前景理論_百度百科、心理賬戶心理賬戶_百度百科、錨定效應沉錨效應_百度百科等)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經濟學中完全理性人的假設(變為了可預測的非理性)。更何況,由於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持,發起低於成本價格戰的旅行社可能只是亂拍腦門,連利潤幾何心裡都沒譜,也許根本就是亂來。

但是,低於成本價發動價格戰的旅行社釋放了一個很不好的市場信號,讓同行誤以為這是盈利價(誤以為最近採購成本下降,遊客的二次購物消費能力上升),但殊不知,這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開始。

這會導致典型的牛尾效應(牛尾效應_百度百科):當某家社開始開始低價時,傳遞出的市場信號在產業鏈中被放大了,無論上下游還是競爭對手,都對整個市場的成本收益比和供求關係進行了錯誤判斷,如果同行這時開始反擊,造成新一輪的牛尾亂擺,那整個市場的低價爛團的災難就開始了。

更多可見《第五項修鍊》中的啤酒遊戲(第五項修鍊之「啤酒遊戲」_Gumiho_新浪博客),由於市場的不透明性和滯後性,擺起來後毀天滅地。

(請自行腦補maroon5的《moves like jagger》)

王小波說,從一個錯誤的前提出發,就什麼都可以推導出來。

假設把(同行這個價錢能賺錢,那我們一定也能)作為思考的起點,終點南轅北轍也就不奇怪了。

這裡回歸到以歐式幾何為代表的西方傳統理性推倒過程(放在哲學上就是斯賓諾莎的理性主義構建過程):從自明公理出發,經過科學的推導方法後,可以得出正確的推論。但是,一旦公理選錯,那就什麼牛鬼蛇神都飛出來了。

問題是,沒有科學的理論和數據驅動作為燈塔進行指導,這個自明公理只存在於直覺與經驗中,這才是行業最大的隱患!

——————————————————9.14補充————————————————————

旅遊業這麼多病,怎麼治?

互聯網OTA的進入部分改變了行業規則,互聯網天生的信息透明基因是由信息不對稱發家的旅行社的天敵,這是好事,但也只是一部分,那麼剩下的呢?

很難!國家再怎麼頒布《新旅遊法》等硬性法規也沒用,上有政策,下有政策,跟那點幾可忽略的違規成本比,違規利潤實在是大了去了。

還是那句話,行業結構和遊戲規則的先天不足是硬傷,你要把天生麗質如鳳姐的整成林志玲,怕是玻尿酸用量超過王獻之的18缸墨也不一定能辦到啊。

(實在是太多了,一時黑不完,先挖個坑,即使9.14更新了,還是黑不完,有機會再繼續補充)


第一名的回答包含很多事實。但是,站位高度不夠,表述混亂,有以偏概全之嫌。行文水平嘛,只能呵呵,我就不吐槽了。

首先,國內旅行社有爛的,而且還不在少數。但是,國內旅行社行業並沒有做爛!

如果一個行業都爛掉了,那這個行業會自動調整適應市場,或者就此消失。

我對這個問題回答以下幾點:

一、 國內的旅行社行業並沒有做爛

二、背景知識:旅行社行業三類公司介紹。

三、目前國內旅行社行業「爛」是爛在哪些地方?

四、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一、 國內旅行社行業並沒有做爛。

題主,見過世界五百強公司組織客戶獎勵旅遊的服務水平和滿意度么?

見過曾經ZF的「公務團」服務水平和滿意度么?

好吧,你說這都是高端的公費團,不算。

見過高端個人客戶、私人定製客戶的服務水平和滿意度么?

即便是散拼團,也有豪華品質團,整體服務水平和滿意度也是很高的。

我想說明的是:客戶預算給夠了,旅行社賺錢了,客戶享受到的整體旅行服務水準差不了!不敢說百分百滿意,沒有這個事!100%滿意它就不存在!但是,絕對不會比其他行業比起來差,更不會爛!

「爛」的是低價散拼團!

二、背景知識:旅行社行業三類公司介紹

這裡不介紹航空公司、酒店、景點等旅遊服務提供者。只介紹旅行社行業從業公司

1. 批發商

負責設計線路,批量訂購航班、酒店、車隊、導遊等資源,定期發布面向同行收客計劃的中大型旅行社。靠量大拿到好成本,靠好成本拿到量大。您問這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么?是的。很多批發商當年起家的時候就是虧了一兩年以後才起來的。此處不點名。

基本和航空公司是按年談班次的。(有時候是幾家一起包飛機)。和常用目的地酒店也是談批量折扣的。

所以,在線路設計差不多的情況下,批發的核心價值有三點:1.價格低 2.價格低 3.價格低。

價格不低,組團社為啥從你這裡進貨啊?(交客人給專線)

2. 組團社

面向直接客戶。可以是大旅行社,可以是門店,可以是寫字樓小旅行社,甚至是一個人成立的小旅行社—甚至-----沒有辦公地點。收客人,找專線,交客人給專線。核心價值就是:有客戶資源---秦檜還有三個好朋友呢!注意這一點,後面會提到。

3. 地接社

實際承接旅行服務執行的公司,一般都在旅行目的地。可能是國內公司,也可能是國外公司,甚至是跨國公司!總之是對旅行目的地很熟悉,提供導遊、領隊、租車、司機、購票、餐飲等落地執行的服務。有些地接社也提供酒店甚至機票服務。

你已經發現了,第一類和第三類有些時候是重合的。是,很多大的批發商都有自己的單獨的地接公司。當然,專業化的地接公司也很多。

所以,一般的旅行團服務流程是:遊客—組團社—批發商—地接。

也有:遊客—組團社—地接

三、大家感覺旅行社行業爛是爛在哪些地方。

我隨便羅列幾條吧:

1. 團餐不如自己家寵物吃的好(10元/人餐標,餐廳還要掙錢,想想還真不好做)

2. 三星酒店像農家樂。被子好像蓋了500年。並且泡了200年的水。

3. 住在離市區20公里遠的地方就算入住該城市了。

4. 下車10分鐘拍個照就算來過這個目的地了。

5. 除了坐車和10分鐘拍照剩下的就是進購物店了。七天裡面有一周是要進購物店的。

6. 導遊不是講解當地風土人情而是推薦各種自費,不自費就要可能被仍在異國他鄉了。

7. 東西買少了導遊就臉拉的老長。態度就像跟他有仇似的。

不一一列舉了。基本就是:餐飲、住宿、行程、自費、購物、導遊態度,基本上旅遊相關的服務就沒有一樣是好的。

李白有一首七絕說的好:上車就睡覺、下車就撒尿、到了景點就拍照,回來一問,啥也不知道!自費一大堆,購物好幾包。

三、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絕大部分這些問題的產生於價格倒掛的低價團。(請注意不是全部,而是絕大部分)這裡的低價不是絕對低價,而是相對旅行目的實際成本的相對低價。例如6999的歐洲4國13天之類您還指望能有好的服務?飛機票往返多少錢了?

為什麼會價格倒掛

1. 產品差異化低導致價格競爭激烈

不詳細解釋,已經有很多答過了。對旅行社來說,目的地景點不是公司獨有,酒店、機票、甚至吃飯餐廳都相同,在同一時期,產品的差異化除了路線上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沒有差異。客戶一看,出發日期、天數、酒店級別、路線、包含景點都差不多嘛,比價格就好。(呵呵,圖樣圖那義務,太小看旅行社從業人員的智慧了,絕對給你整的不一樣!)

2. 從業門檻低導致巨大數量的小旅行社以低價生存。(此處爆內幕,阿彌陀佛)

從業門檻低是旅行社行業的一個特殊性!這個必須說明。旅行社行業有加盟和掛靠。也就是你看到的市場上成千上萬家的G旅,ZQ旅旅行社,都是這家公司的么?呵呵,不是的。是加盟的。有些甚至只是交了一年三千兩千塊掛個名。更誇張的有一個人在某旅交個兩百五十塊「包桌子」,算某旅某「部門」,用某旅合同就出去收客戶了。誰還沒幾個好朋友去旅遊啊。

某旅行社銷售或者計調在有一定客戶基礎以後發現,老闆啥也不幹,收客交客就把錢給掙了。自己有客戶,幹嘛拿老闆的提成啊?接個電話(客戶),再打個電話(專線),錢就到手了。於是,各種各樣的X旅就成千上萬上幾十萬了。這門檻低的,不,幾乎沒有門檻。

這些微型旅行社沒有任何成本,假設三亞批發價3000元,別人賣3500,我就3400;3050我也賣。反正毛利比電話費高就好。久而久之,散客團就沒有利潤了。

這是小微型組團社惡性競爭導致的低價循環。

3. 批發商銷售壓力導致的市場價格倒掛。(幫您理解市場上的低價團是怎麼出來的!)

旅遊具有季節性,有些目的地還非常明顯。比如冬天的歐洲陰冷潮濕,淡季。78月旺季學生放假,氣候適宜,又會人流爆表。但是,航空公司和酒店不可能讓批發商只定旺季的機票。飛機必須是按照固定時間每周X般起飛的。甚至可以給某批發商開放一條航線。班次嘛,怎麼著也要一年54個往返吧?(每周一班往返)。

合情合理啊。

好吧,批發商先付3個月機票款,飛機安排起飛。

旺季來了,機位不夠賣,批發商錢賺爽了。

淡季來了,機位賣不完,批發商慌了,坐一個人這飛機也要起飛啊!航空公司是收了錢的,才不管。怎麼辦?

假設,原來泰國游要3500元的成本。賣價3700元給同行,同行賣3999給客戶。

離出發還有10天了,專線給同行說,2800元/人?落地簽,有人去不?

離出發還有5天了,專線給同行說,2200元/人?落地簽,有人去不?

離出發還有3天了,專線給同行說,1600元/人?落地簽,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價格是怎麼倒掛的您知道了吧?

這個是批發商導致的價格倒掛。

4. 國內客戶對「服務」價值的不認同產生的客戶主動殺價。

下面說客戶導致的價格倒掛推動。一個客戶從組團社諮詢了8月去泰國游的行程。了解了大概的價位。知道了泰國有普吉島一地、有曼芭普一線、有清邁一地等都不同的走法。各個不同線路各有什麼特色。又問了當地玩法和景點特色。最後問了個價格,我們假設是3999元/人。回頭,在其他旅行社問了個價格,靠,別人只報3800啊!你們旅行社價格不好啊。又一看網上,只有3750啊!

客戶不會覺得組團社提供的航班出行建議、線路介紹建議、目的地玩法建議是有價值的。甚至有些客戶在組團社問了不下10個目的地的不下20個行程,最後選定以後,比了個價格就去別的旅行社定了---一樣的團嘛。

親愛的客戶,組團社提供的旅行資訊服務就不值300塊錢每人次么???

既然客戶不認同,組團社就只報低價了。你問哪裡我就給你報哪裡價格,更不會提供諮詢服務。也不敢高報。散拼團嘛,到團里疑問,還有3700元的,回頭一個電話就罵組團社賺黑錢.

這是服務價值不被認同導致的客戶主動殺價。

5. 以上4 個原因導致的超低價格,甚至低於成本價格使得各環節從業者收入無法保障,因此出現第三個問題中的現象。各個服務環節層層傾軋,導致最後服務變形。都要生存啊!

批發商要虧錢了怎麼辦

批發商找到地接。地接為了爭取客戶,也會被壓低價格。於是不知道那個高人創造性的發明了自費和購物兩項提高收益的方法。(知道旅行社從業者的智慧了吧)羊毛出在羊身上。客戶不付合理的團費,那就從其他地方找回來。最後甚至出現了地接社賭購物的情況。有時候賭中了,比正常服務收益好得多。這種類似賭大小一樣的購物賭博使得甚至出現負團費情況出現。地接社不僅是降低服務價格,甚至要付錢給批發商才能接到生意!好吧,地接社的實際服務是由導遊提供的。地接社的導遊也要付錢給公司才有生意!還要自己出錢給客戶買門票、付餐費、付車資、司機工資。這種情況下,住宿條件?呵呵餐飲水平?呵呵。要是一旦自費和購物上沒有掙回來。哼哼,導遊的脾氣能好么?

回來以後客戶說,這旅行社安排的服務真TMD爛啊!

問題是,您1999元參加泰國團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連機票成本都不夠?您覺得能享受到好的服務么?

不,王姐,您不能這麼想。您不能假設其他客戶都購物你不買就好了,您這麼聰明別人也不傻啊。

不,王姐,您不能認為低價是合理的。您的確是知道批發商賣不出去才出現低價,但是您也要知道他會想辦法從您身上賺回來。

不,王姐,您不能拿旅行社人員素質來說事,高服務一定是高價格,他價格倒掛了出現爛服務是大概率事件。

不,王姐,你上次可能確實是1600元泰國外的很開心,但是這事不合理,它不長久。

好吧,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

總結一下就是:

不合理的低價,甚至是倒掛導致了旅行社行業被客戶認為「爛」。

這個不合理的低價產生的原因有旅行社行業本身的原因:

1.同質化競爭

2.小微旅行社靠低價生存。

3.批發商銷售壓力導致的價格倒掛。

也有目前國內話消費意識的原因:

1.不認可諮詢服務的價值,只以價格作為選擇組團社的標準。

2.非理性消費。不考慮實際旅行成本,僥倖認為低於成本的團費也能享受到「應有的服務」。

最後,我想說,這些事情確實在發生,而且曾經很嚴重。但是,新旅遊法出來以後確實情況好轉很多。並且,由於旅遊電商的普及,旅行攻略網站的信息普及,更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轉變,整個旅行社行業已經越來越規範。很多客戶開始不僅僅要求價格,而是要求服務水平。明確拒絕自費和購物的低價散拼團。還有些年輕的追求性價比的客戶乾脆窮遊了。很多純靠價格的小旅行社也無法生存被淘汰。整個旅行社行業正在向專業化、個性化、服務高水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旅行社選擇轉型做中高端、定製旅行!就是貴,但是貴的有價值!讓客戶體驗更好的服務,做長期的生意!

所以,題主,別再說旅行社行業爛了,把預算做夠吧!錢給夠了,給您私人定製,成不?!誰用誰知道!

相關利益說明:旅遊業從業者。微信平台:xzy-trip

由於爆了太多內幕,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首先說一點: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旅遊市場不存在零負團費? 巴黎、倫敦、米蘭哪個不是零負團費泛濫成災,只是目標市場不一樣了,老外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很少去參加這樣的團了,這種團原來針對日本人,現在針對中國人。

中國的旅行社行業怎麼就被做爛了?現如今的中國很少有像旅遊行業這樣充分競爭的市場了。

某些人所謂的做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市場不成熟,行業門檻低,中小型旅行社泛濫,競爭層次低;2、遊客對旅遊的認識層次低,需求也低。

也許你們認為只有熟練掌握OTA,運用各種旅遊app,全程自己掌握行程節奏的才叫旅行,但是你們有沒有意識到現在還有很多40、50的大媽大伯們的旅遊僅僅停留在:「到過」「拍過照」的層次。有許多剛剛脫離貧困這一階層的人想補上旅遊這一課,而他們用來旅遊的錢可能不足以支付高昂的團費,這些人才是零負團費真正的目標客戶。

想享受舒適周到的服務,好的,你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旅行社的價格歧視真的是很直觀的。

就跟玩一個遊戲你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一樣,前兩天遊民關下載,網上一幫原先叫嚷民主自由的人又在鬼哭狼嚎。難道你們所謂自由就是不在乎知識產權?

回到題目

一個健全的旅遊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的?

從旅行社市場來講

1小型旅行社被完全淘汰,注意不是兼并,是淘汰,通過保證金門檻完全攔住小型社;

2中型旅行社被兼并,比如萬達旅遊現在正在做的事萬達集團大舉併購旅行社;

3大型旅行社細分市場,然後完全瓜分市場,比如康輝,上海春秋更專註於低端市場,比如中青旅,眾信更關注高端市場,比如攜程專註於商務旅行。大的旅遊托拉斯的形成可以方便旅遊管理部門監管,也有助於提高旅遊產品質量。

從遊客市場來講:

1旅行社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場和商務會議兩大方面,

直白的說:一、出的起錢的人。二、人數較多,需要依靠旅行社資源操作的團隊。

其實這是回歸旅行社本質:旅行社行業的祖師爺——托馬斯·庫克在1841年第一次組織旅遊團隊就是包了一列火車帶領570人從英國萊斯特到拉巴夫勒參加禁酒大會。旅遊這件事本來就是面向有錢人和大團隊的。

這就是我們這行的祖師爺2低端市場主要進行自助游,用到旅行社或者說OTA的就是所謂訂房訂車訂機票,以及少量的低價團。低端市場的遊客不再參與旅行社主要團隊業務的銷售活動。

這樣一個市場,旅行社只要嚴把質量服務到位,客人只要支付相應的費用舒心消費,旅遊監管機構隨時可以為市場的買賣雙方糾紛作出裁決,這就是一個理想的旅遊市場。

這個市場能實現嗎?

完全能,而且現在的旅遊市場就是在朝著這個目標在發展,那什麼時候能實現呢?等零負團費的目標客戶不再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的時候。

也就是說現階段只能等,一是等大旅行社對中型旅行社的兼并、小型旅行社的淘汰,二是等現在的主流消費群體退出旅遊消費市場,或者說等80、90成為旅遊消費市場的主力(別被你身邊的人蒙住了眼睛,你們遠遠不是旅遊市場消費主力,大媽大伯才是,呵呵),三是等旅遊法的規範和繼續補充,去年10月旅遊法的頒布絕對是一間鼓舞人心的事,最起碼,一家像樣點的旅行社至少要有個法律顧問了。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可以明確的回答,中國的旅行社市場絕對是朝陽產業,旅行社市場不僅沒做爛,而且還在一步步壯大。

我看前面的答主有學旅遊管理的同學,我想告訴你們,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數和世界第二經濟體,旅遊業是必須蓬勃發展的,旅行社行業絕對是大有可為的,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你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你要回答這個為題就要先了解我們中國的旅遊業 跟國外的旅遊業發展的起點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最早的旅行社是為了專門接待外國人而存在的一個類似半官半商的模式,而且還有一個專門的旅遊局來專門管理的,隨著經濟改革開放和國外對中國的好奇,那個半官半商形式的模式狀態和一部分利益集團先旅遊起來,和分配式的接待大量的「四種人」和「外國人」,滋長最早一批的旅遊社不花什麼大力氣就輕鬆都轉滿了第一桶金。嘗到了甜頭,許多最早干旅遊的非管理的人,腦子活絡點會外語就開始了自己搞旅行社和境外辦事處或組團社等等模式。國內的管理者慢慢地喜歡了那種什麼都不幹就有錢拿的那種承包模式(門市的承包和汽車租賃)。

所以老牌的旅行社是依靠政府機關的的旅遊消費維持生命的,與國外一開始就依靠個人旅遊和產品開飯來維持生命的,這個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

當然也有完全依靠個人旅遊發家的旅行社,但他也是有地利優勢的,人口都是超級大城市才能實現的,人口基數少的2線 3線城市 是不可能的,但其擴張模式無非就是靠低價來圈客人。

由於旅行社管理上遺留下來喜歡層層玻殼的利益分配模式,所以影響到了旅遊的所有環節,已經成為了永久不變的潛規則,沒有任何一個從事旅遊的老闆膽敢出來說聲不,沒人敢當這個另類,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靠這個發家致富的。圈子外的人也很少能夠進入這個行業,尤其是核心利益圈。有點良心那也總不能對自己手裡拿的錢說個「不」字。

裡面有很多因素,我只說了其中的一些而已,但這些一些足夠說明其中的最根本的關鍵。我不太會說話,能理解就好,不能理解 就隨便看看而已。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至少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國內的旅行社目前還沒有做爛,卻是被一些老鼠屎(或者不止一些)壞了這鍋粥。

題主提了一個可以拆分出好幾篇論文的問題,這裡僅從比較明顯的幾方面一起探討一下:

一、會產生「旅行社業被做爛」的感受的一些現象:

1. 小型黑旅社或無資質旅行社價格欺詐情況頻出

馬路上隨意散發的旅遊小廣告是否特別吸引人?都打著「中國旅行社」「中國中青旅」等看似大旅行社實則並不存在的旅行社名稱,用驚人的低價甚至零團費吸引遊客,然後干著坑蒙拐騙的勾當,被發現取締之後同樣一撥人重新換一個魚目混珠的旅行社名稱印製一批小廣告又能生龍活虎的做起生意了,而罵名則都跑到了莫名「被傍名」的旅行社身上。

同時,目前對於無資質旅行社的監管和處罰依然薄弱,最多也就是罰個幾萬元了事,被查處的機會成本與利潤相比簡直九牛一毛。

2. 黑導遊

導遊作為旅行社第一線的代表是遊客感受旅遊行業服務的最直接對象。但是一些導遊服務態度差、頻繁帶團購物、甚至有過強制購物或打罵的情況。

3. 媒體報道

目前關於旅行社業見報的媒體報道,大多以負面新聞為主,如遊客欺詐、零團費真相、旅行團隱性消費等報道都從側面給了大眾一個「旅行社業已爛」的感覺。正面積極的報道?至少我印象當中是沒有的。

二、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簡析

1. 行業門檻低,專業性差

註冊資金30w質量保證金10w即可開辦一家旅行社,無強制專業性要求,大部分旅遊行業從業人員也都非專業出身,素質參差不齊。

2. 個性不足,競爭性差

專業性差業務人員素質不夠,導致市場內旅行社推出的產品大多雷同沒有個性,而景點的特殊性使其不存在壟斷的可能,沒有了產品吸引點就只能靠低價來招攬遊客,但當低價競爭進入惡性循環之後,資金背景較差的旅行社(由以小型旅行社及部分中型旅行社為主)其實無法承受這樣的價格,但為了招攬生意仍會繼續拼低,如此只能隱性降低相應服務質量(如住宿、餐飲、用車)同時增加購物時間(依靠購物返佣彌補負利潤銷售)。另外一些中小旅行社大多抱著賺一筆是一筆的心態,不會去考慮品牌建立或者長效收益之類的策略,也是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持續無止盡低價循環競爭的誘因。

3. 導遊,這個問題太複雜了&>.&<

整體素質不高,各類人都有,服務意識參差,這個大家都提了就不贅述了。但好像現在導遊證考試改革之後就必須是本科以上才能考了。

說說其他的。由於導遊取得導遊證之後只要能找到掛靠社就可以開張了,也不是固定只能接掛靠社的團隊,也就會出現旅行社有外借導遊的動作,如此可能會導致組團社對導遊缺乏約束力,藏有導遊擅自改行程增加購物或其他強制自費的隱患。

還有工資低。多少人現在還覺得導遊都好賺?肯定不少。放到20年前,導遊是真好賺;但現在?底薪低甚至沒有底薪的導遊不在少數,還有直接買團的,本都出去了團費又收的這麼低,不靠購物返佣怎麼回本?所以為什麼說出境領隊好,A級領隊600/天,一個月只要接10天團收入就能甩開這個行業里的N多人了。(是的這個行業收入真心。。。還蠻可悲的)

4. 消費觀念價格主導

OTA和網路興起之後,會參團的遊客類型越來越集中在以價格為消費主導向、對於附加值服務敏感度不足的人群(如年長者),他們總會想「同樣去一個目的地我為什麼要選貴的那個旅行社?」如此為了攬客,價格戰在所難免。

以上也只是很簡略泛泛地提了幾個方面的現象,行業的好壞業遠不是這些就能決定的(真心可以寫好多篇畢業論文了ORZ)。但還是我在開頭說的那句這些都是老鼠屎,這鍋粥本身還是好粥。中小旅行社不規範操作?那請選擇大型旅行社,注意旅行社資質,學著體驗增值服務;價格太高?這麼說吧,對大型旅行社而言,業務板塊粗分為公民業務和集團業務,而沒有旅行社會指望著單靠公民業務來養活,即使是新興起的自由行板塊,遵循的也是薄利多銷原則,畢竟包船包機都是有成本的,價格定高了機位沒賣完虧的還是自己;部分導遊無服務意識?我見過導遊為了服務到家不被投訴把客人的衣服都帶回家洗的,我也見過遊客面膜時間未到不肯下飛機然後因為導遊上前催促就劈頭蓋臉罵的。旅行社要專精,導遊要提高服務意識,但遊客也需要表現出相應的素質和尊重。

先這樣吧,開會去了~


旅遊管理專業在讀,這個問題我想好好回答一下。

其實說白了,旅行社其實就像個皮包公司,門檻特別低,你想想看幫你訂訂機票,買買門票,頂破天幫你辦個簽證,這裡面能有多少技術含量?所以這就導致什麼人都可以做這一行,競爭也就相應的變得十分激烈。

可悲的是,大多旅行社,尤其是中小型旅行社並沒有把精力都放在提高服務質量,或者說創造更多好的旅遊產品上。而是進行激烈的價格打壓,為了搶到客源,零團費,甚至出現負團費的現象,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的秩序,旅遊市場就顯得十分混亂。

有人提到導遊,導遊是旅行社的窗口,他的服務好壞基本等同於旅行社的服務好壞。很明顯,大眾對導遊的印象大多不好,原因很簡單,坑你錢了。其實導遊這個群體的整體素質不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專畢業就能報考,這個行業,老的少的,學生,社會人士,什麼人都有,當然免不了導遊素質良莠不齊(哭,我本科學的這玩意)。這個也多少影響到了旅行社的聲譽與生意,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自駕自由行。

最後一點。互聯網時代,動動手指頭就能辦到的事情越來越多。線上OTA的崛起也大大削減了實體旅行社的市場份,途牛,同程,去哪,攜程等等,這些網站會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

我在迷茫中,有同行可以來開導開導我嗎?淚目~


只有人爛才會做出爛方案

近幾年旅遊 全家的單位的 我只找一個人,哪怕報價並不便宜,只是因為第一次跟他的團,他和團餐餐廳說:回民又不是和尚!自掏腰包給我們幾個清真餐的加了個肉菜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行為都是耍流氓!」不同意樓上大部分答案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出的國內旅行社行業已經被做爛的,雖然我剛成為旅行社從業者,經驗知識都不足。但是我不怕被罵,想說幾個和樓上不同的觀點。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心覺得大家對國內旅行社的看法有點偏頗了現在很多旅行社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不堪,很多旅行社的業務不僅僅局限於組團出去玩和接別人來玩。

並不是說我覺得國內旅行社做的不錯,問題還是很多的,樓上說的大多毛病也都是普遍存在的,周圍旅行社從業者也總是在抱怨旅行社,我只想讓大家別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它,旅行社不會消失,也不會越做越爛。

樓上的答案寫了那麼多大體有那麼幾點

1.所謂的門檻低。

旅遊業作為一個服務業要有多高的門檻進才合適?難道非要本科以上才能從事旅遊業,這樣對旅遊業發展有幫助嗎?

旅行社的大多工作需要的知識並不是特別多,所以國內也產生了很多小型旅行社,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夫妻店。但這並不能說這些旅行社就差勁,拽了旅遊業的後腿。看看國內這種小規模的公司在別的行業也並不佔少數。

2.低價團。

大家說得最多的一點就是旅行社之間惡意競爭,打價格戰,導致的旅遊團質量低下。可是國內的低價團真的有那麼多嗎?真的全是零負地接嗎?

以青島這邊為例,我之前實習的旅行社(什麼名字就不說了)裡面大多數地接團是不進購物店的,住的也都是三星以上。更是從老沒聽說過我們社裡有哪個導遊敢強迫購物,不讓上車之類的。

當然現在這種零負地接還是很多的,也有部分旅遊從業人員素質確實比較低,但也不能因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另外我想說為什麼會有低價團的存在,有零負地接的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和我們大多數遊客貪圖便宜的心態分不開的,正常價格的團不是沒有,可是大家都想找更加便宜的,於是就有人鑽了空子,降低自己的價格來攬客,那麼到最後價格是虧本的,只能從購物點,加景點來賺回來。也就有了那麼多強迫購物,服務態度差的事情出現。其實稍微想一下就會知道那點錢怎麼可能夠你出去玩的花銷呢?大家都不貪便宜,又怎麼會有這種畸形的發展。

3.產業鏈混亂、結構混亂、渠道混亂。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只關注國內小型旅行社發展,但是我接觸的旅行社真的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糟。

旅行社和酒店景點合作不可能只認準一個,那還做個毛旅行社。誰規定的旅行社就得和某一個旅行社長期合作到底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還有成團壓力導致的販賣人頭,當旅行社某個團只收了幾個人的時候拼到其他旅行社這是合法合理的,不然你讓旅行社單獨為這兩個人發團嗎?你想讓旅行社虧死嗎!

旅行社要做大,會有自己的發展道路,自己的模式。咱就不用操那麼多心在這上面了。

雖然題主都說了是旅行社行業,但我還想插句嘴,在線旅行社(OTA)的興起,也對傳統旅行社起到了很大的衝擊作用,

去哪兒網,號碼百事通、驢媽媽旅遊網、攜程網、螞蜂窩、藝龍網、同程網、途牛網等等 這些網站如今已經在旅遊業達到了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且也迫使一些旅行社開始轉型。

最後我還是想說旅行社儘管問題很多,但他不會消失也不會越做越爛,也希望大家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


沒做爛

說門檻低,餐飲業入行門檻也很低,烤串到7星酒店都有

說從業人員素質低,還是餐飲業,從街邊攤子到米其林大廚,差距也是巨大

問題不在這兒

而是:旅行社主要服務群體不是你。

我們都知道服務品質與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消費習慣有極大關聯,而旅遊業在我國起步其實非常晚,且一開始的時候帶有明確的政治導向。

簡單回顧一下:

1949年以前,那就是侵略者在大陸辦的旅遊目的地接待中心,主要接待來華的洋人跟本地上層人士(比如某些賣國求榮的)

1949解放後到改革開放,1980年吧,這時期的旅遊機構還是主要接待華僑,外賓之類的,是國企,相當於事業單位,跟國民也沒什麼關係,絕大多數國民也沒有旅遊的概念。當然這個時候一位老人說了句話 ——「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所以像什麼北京建國飯店之類的,都是那時候起來的。

1982年的時候國家旅遊局和中國國旅才正式分家,那時候才算是政企分離。

直到91年還是92年,才把旅遊業正式劃定為經濟產業,要加以重視,那時候叫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么。

1997年香港回歸,政府的方針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那時候國民出遊次數平均是:1次。像什麼「旅遊城市」「長假」都是這之後才出現的。那個時候的出境也是限制為周邊國家,像美國、歐洲都是後來才逐漸開放的。

2010年前後,旅遊業才算是從萌芽剛長成小樹枝。攜程等OTA也是這期間出現的。

可以看出,這麼多年下來,旅遊真正作為服務業面向普通群眾是從97年之後才開始的,而旅遊需求的暴增要更晚。後來緊接著就出現了移動互聯網,社交化,消費升級等等,但其實在旅遊方面,旅行社面向的消費群體,其消費理念並沒有大的改變。

原因是:60、70代與80代相比,從整體上看,在消費理念這方面出現了差異較大的斷層,而旅行社,仍然是以70年以上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

暫時把60、70稱為前期,80、90稱為現在,00稱為後期,

這麼劃分不對,因為同一個人可以從「前期」發展到「現在」,再走到「後期」

但這樣比喻好理解~

三個階段的消費理念各不相同,前期是觀光,現在是體驗,後期是特種

· 觀光就是看,是客觀的,可以量化操作,看到就可以了,為什麼不選便宜的?所以拼價

· 體驗需要參與,是主觀的,整體上不可量化,但在同一個標籤下的受眾可量化,所以講定製,講究提供獨有的服務。旅行前、中、後的服務是重點,價格不是第一位的參考標準。

· 至於後期的特種,可以認為是雨林探險、登山、深潛、太空等等這種,需要成熟的消費理念,搭配相應的市場運作才能實現。

目前國內市場正處於「前期」向「現在」過度的階段,而且是剛剛開始,不要只看1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確實是剛剛起步。

所以「爛」,其實是玩法跟不上了,要變了。但目前旅行社的經營者主要是70年代的人,我剛剛說了,70跟80在消費理念方面有斷層(不要老拿1線城市70後說事),其中一些碰到移動互聯網等新事物時,其實是很懵的,而他們積累的客戶,也都是同齡人,所以就沒有更新產品、服務方式的迫切性。

機會也在這其中,正如老人說的,「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不來搞一搞么兄弟。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有耍流氓的嫌疑,出行的人數隨經濟發展一直在增加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爛」這個詞應該不是指行業萎縮。

旅行社承接的,主要是觀光旅遊部分,而旅遊的涵蓋面積要廣闊得多,至少那麼多商務會務觀光,休閑度假艷遇,驢行極地登山...有條件的人都趨之若鷺,這些旅遊項目中無論組織者,參與者,反饋的消息都更積極。

那麼「爛」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是不就是旅行社覺得利潤薄,旅客覺得服務差么。

旅行社那是經過了當年祖上也闊過的年代,不用動腦子,只要低價就有客源,盤剝一道再丟給下一環節的地接或者導遊。注意這客源可不是客戶,客戶是上游的組團社,客源那就是人頭,過手一道老死不相往來。結果這行業,利潤都被又壟斷資源的景點,旅店提高售價拿走了,其他供過於求自由競爭的旅行社,導遊,司機.....統統活得掙扎。

這裡真是要感嘆一下,人窮則詐,如果一個行業不能保證正當的利潤率,就一定會滋生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利潤,除了少數領先的人可以通過這種不正當的方式獲得高額的利潤外,行業里被迫跟進者,即便再降低底線,也未必能保證收益,反而更催生更低的底線,循環往複,最後即便監管也無力扶大廈之將傾,整一個「爛」泥潭專業養成場。

反過來說,存在即合理,如此低的底線成為了旅客與旅行社的平衡點,沒有是旅客自己選擇的因素嘛?太多對價格超級敏感,對服務將就,對旅遊之理解為景點照,對字面上的便宜沾沾自喜的旅客,你們還能要求更低點嗎?這樣你才能看到更「爛」的旅行社呀。

所以,有志氣的旅行社,想想如何擺脫現在土裡刨食的觀光旅遊吧,更高端大氣上檔次有利潤的旅行產品等待著你。

有品位的旅行者,改變現在賣身為奴的旅遊模式吧,尊重他人的勞動,不要為了看起來節省的一點錢,污染了自己本來應該愉悅的時光。


就沒幾個人回答到點上,根本原因是,這只是旅遊市場的初級階段,等到行業洗牌後,自然就會留下優秀的旅行社了。另外根據我個人觀察,中國人對低價游偏好高於別的,即便要購物什麼的,也還是划算。象我小時候去香港旅遊被家裡人逼著跟團,說什麼香港酒店貴。其實自己後來在淘寶看的那家住宿酒店 旺角紅茶館不過300塊一間房,一個人一天的住宿成本不過150,怎麼就貴了?團費卻差不多3000。而港澳幾乎沒有需要花錢的景點,除了蠟像館。。

繼續說說我在海外參團的經歷

高中參加美國夏令營,語言學校給我們報了個旅行團去舊金山,安排的酒店在唐人街對面,非常不好,還要4人一間,是的,2個人一張床,4個人一間,我一開始以為這是學校圖便宜,後來自己去LV旅遊後發現,395美金4天不包吃,也是4人一間,想兩人一間得多加100多,這就是美國本地人旅遊的價格,當然有些是豪華度假團一周一千多-5000美金的都有。美國幾乎沒景點需要門票,這團費除了大巴和酒店導遊費,就是利潤了,也不帶去商場。所以我想中國旅遊市場不能說是亂象,而是中國人天然需要便宜的旅遊,當然只要做的不過分他們還是願意接受。什麼時候中國人能花10000塊在國內旅遊一周,這樣的亂象自然就消失了,當然鑒於美國人也沒到這地步,我覺得中國也不會,低價永遠有市場


主要根源之一,請勿再向上追溯,非常感謝:

成也BOT,敗也BOT,點擊鏈接查看 BOT模式解釋 - MBA智庫百科

上述鏈接洋洋洒洒唧唧歪歪羅里吧嗦描述了BOT的核心內容,寫得那麼多不如我舉個栗子,相對旅遊而言,下面的例子更為明顯和直接。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就是最典型、群眾最喜聞樂見的BOT模式的旗艦代表。由政府牽頭,出讓某地至某地的「造路權」,然後專業公司通過競標,承建並管理該條公路。通過收取通行費等費用。專業公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收回投資,最後經政府之手,還路於民,當然,上述全程都在政府的監管之下。

旅遊也是完全一樣的模式,但是和高速公路一樣,政府並不負責旅遊景點的具體經營,只起到監管作用,旅遊景點完全是由管理公司自行制定,由於主體唯一,門票定價沒有競爭,既然沒有競爭,那憑什麼不宰你?別說100一張票,開價200你也得進,不滿意是吧,人都來了,400,進不進?高速不走還能繞路走國道,景點你怎麼繞?逃票?或者架梯子進去(例如法門寺,例如某些地區的長城,都會有村民出租雲梯幫你進入景點,裡應外合一條龍服務。)或者你到了門口不進去看?全國所有景點的門口都故意不設休息點,跟團到了門口不進去的話,就只能你就站在景點門外享受日晒風吹雨淋了。旅遊車司機自己有休息點,不可能留在車上,其目的就是逼你下車進景點,凡是普通遊客能想到的招,人家都想到而且已經如此這般操作至少10年了,遊客想要不中招是不可能的。某些低團費的團,景點屬於自費項目,某些遊客嫌貴而不入,只能在景點門口席地而坐發泄不滿,這種場景,全國各個景點門口都有,見多不怪。

以上是景點高票價的主要原因,這是個人和團隊游皆無法避免的部分。而個人旅遊(自由行)可以避開的部分,也就是團隊游的主要內容,無非是 食住購行游 五大部分,食方面,團餐賺不了幾個錢的,西紅柿炒冬瓜、冬瓜湯、西紅柿炒蛋、蛋花冬瓜湯……就算是集體吃齋飯,旅遊團也賺不了幾個錢,這種就屬於集體盒飯,每人每餐以個位數計費,這能吃上什麼好東西么?住宿一般也貴不到哪裡去,通常都是些較為偏僻的「特定」住宿點,其主要特點是盡量荒僻,周圍缺乏商業設施,尤其是不能有跟購物點類似的商品夜市,避免遊客提前自行採購旅遊紀念品。景點的那點團隊折扣是蜻蜓點水,賺不到什麼大錢,行更是沒什麼花頭,包車都是明碼標價,貓膩主要就集中在 購物 上,而現在的地接都精了,一般都是賣團給導遊,由導遊個人買下整個團的行程包括購物,導遊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當然要想從乘客身上加倍賺回來,遊客不買東西的話,導遊就是凈虧損,怎麼可能給遊客好臉色看?所以,在沒有任何監管的前提下,購物就成了團隊旅的絕對核心主題,遊客大清早睡眼朦朧上旅行車,上午4小時,3小時在車上,景點時間都是20分鐘~45分鐘,拍個照就得上車,中午吃個囫圇飯,下午2、3點,導遊就急著把遊客弄進購物點,關個2、3小時買夠東西,晚飯隨便吃點素齋(如果購物多的話,導遊心情好就會加個菜,敬一杯酒之類,如果沒有買夠的話……呵呵。)就又要趕往鄉郊野外的住宿點,到住宿點基本是晚上7、8點,遊客的骨頭都顛散了,周圍也沒什麼購物的夜市,只能早早入睡,等待第二天的起床鈴。這等旅遊,遊客的體驗當然極差,不過對導遊來說這並不重要——這條線,這個導遊,遊客一輩子也就跟ta遇一次,問題是,整個行業全都是這個運作模式,競爭無序,缺乏監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全國全線都被做爛,遊客會滿意才見鬼了。

以上就是導致大陸旅遊團做爛的根本原因,所有的亂象,皆由上文所述中的原因引起,而改善方法有千種萬種,限於某些已知的原因,就不展開了。


別說那麼多,就一句話話,中國人圖便宜!國人的旅遊消費絕大多數都只看價格!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旅行社廣告上字最大的是價格而不是實質行程~

沒辦法,客人就是簡單粗暴地去在不同的旅行社間比價格,最終挑一個最便宜的走~

全國有近25000家旅行社,爛就爛在了後面的20000家上~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大社的顧客滿意度就是很高,為什麼?一分錢一分貨。市場上供給的旅遊產品不都是400塊的雲南,也有4000塊錢的雲南。

再爛的市場也會有識貨的顧客,他們懂得哪些是爛,哪些是好。

只要留住了這些客人,你的顧客忠誠度自然就有了,還怕市場再爛下去么?


大二時曾經在某旅行社實習過五個月的時間。我不是專家,只是在這裡表述我當時作為一名實習計調所看到的旅行社。

我從旅行社的構成、廣告渠道、計調工作、盈利來源、導遊的收入等等幾個方面來寫,總體來說,我認為,國內的旅行社是有部分做得爛,但並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這樣,旅行社行業也沒有做爛。

  • 旅行社的構成

單就XX旅行社來講,就分了四個部門運營,即散客部、團隊部、電商部和財務,而前三個部門都負責收客,散客部團隊部還需要組織計劃一個團從收客到回團以後的所有事情。

就我所在的散客部來講,日常的工作第一就是:發廣告收客。直客價格一般在同行價的基礎上上調20元-30元左右(當然這只是一般散客行程)。

所以事實上旅行團的價格是真的很低了,尤其是周邊團,很划算。但同時也是旅行社越做越難,越做越差的徵兆,明裡賺不到錢,只能想方設法從別處賺了。

  • 旅行社的光告渠道

廣告渠道在哪裡呢?一般同行社、組團社之間通過QQ和電話聯繫,那麼廣告一般就在QQ上進行。把做好的廣告附上廣告詞發在同行社的QQ群裡面,或者單擊同行的QQ私下發,這種方法比較有效率但是比較麻煩,因為數量太多。而QQ群裡面因為有很多同行社都在裡面發廣告,所以經常自己的廣告就被淹沒了,所以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就發廣告而言,就是一項簡單機械的事情。

現XX旅行社散客部團隊部用的系統主要包括:新世紀、中國旅行社、港中旅、旅遊百事通、寶中等。除了這些同行社之間的渠道,還有我們熟知的散客電商平台:去哪兒、攜程、途牛等等。

同行競爭十分激烈,而中國遊客對價格十分敏感,同一條線路,即便是便宜一塊錢,可能都不會考慮其他,果斷選擇便宜的。而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價格戰激烈,行業整體評價不好。遊客忘記了這是服務業,服務水平是價格的主要部分,而旅行社也忘了服務,只顧著內部打仗去了。

  • 旅行社的盈利來源:

1:散客部、團隊部、電商部各個部門出團賺取的利潤;

2:各個景區、酒店等衝量任務完成後的獎勵;

3:地方政府的獎勵;

4:某些後台網站的獎勵。

旅行社同行社之間的競爭激烈,導致惡意低價的現象出現,加上偶爾出團事故的發生導致的賠償,散客盈利比較少,但勝在數量。團隊利潤比較可觀,但團隊比較少。電商部主要盈利是直客與同行社之間微弱的差價。所以旅行社本身的盈利不多,出去日常的開銷、薪資等,盈利很微弱甚至為負。那重要的部分就是各種獎勵了。

為了發展地方旅遊業,帶動地方經濟,地方政府或者景區會針對旅行社有一些獎勵政策,這對旅行社是互惠互利的事情。而某些後台網站為了支持自己的運營,也給了旅行社一些人頭的返利名額。

  • 導遊的收入

國內的導遊收入偏低,很多地方沒有底薪,只有帶團費。除了國際團之外,國內團、周邊團導遊的團費十分低微,幾百塊錢一天,而一個導遊是不可能一個月天天帶團。他們工作強度十分大,又受旅行社壓迫,很多時候收入與付出顯得很不對等。因此,很多導遊在帶團時會帶遊客進行「購物」環節,掙點「外快」。

  • 為什麼如今旅遊者對旅行社評價如此差

剛剛說了旅行社的主要收入來源,可以知道其利潤微薄。而為了吸引遊客,常常打出價格戰,甚至使出「虧本」的生意,做秒殺活動!而遊客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旅行,部分旅行社會暗示導遊強迫購物。而國內導遊收入也很低,因此會陷入被動「購物」「消費」的情況。

旅遊者過分看重低價、旅行社只顧價格戰,服務質量差,遊客評價低,遊客更加不願意花錢,旅行社價格戰......這個惡性循環,來來回回,導致國內旅行社評價越來越差!

隨著「在線預訂網站收購傳統旅行社」、「淘寶、去哪兒網爭入旅遊頻道」、「手機預訂序幕拉開」等OTO模式的開啟,傳統旅行社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一方面旅遊同行社的競爭激烈,一方面受到網路旅遊的衝擊,傳統旅行社想要在夾縫之中求生存難度升級,所以有了電商部的存在,與網路對接才能不被淘汰。

那針對以上的問題,我給旅行社的建議就是:

1:行業是自己的,一家獨大不如行業整體提升。要持續做形象旅遊,而不是業內互相抵制,使用價格戰只會一損俱損。

2:提高服務水平,優化旅遊線路,提升內部競爭力。

給遊客的建議:

  1. 在選擇旅行團的時候,不要只注重價格,陷入低價陷阱。要相信也有好的旅行社在做服務
  2. 出行過程中,與導遊發生矛盾,好好溝通,互相理解

以上便是我一個小小實習生眼中的旅行社,不對之處,敬請指教。

個人微信公眾號:果妞活動房

如何擴大交際圈,多結識些同城的有意思的人?

【一封情書】生活應有的一百種樣子,從這裡開始!


傳統旅行社是一個提供綜合性產品服務的中介性機構,專為遊客提供固定線路的旅行服務,這在需求多樣化的今天,尤其是在顧客時間碎片化的今天,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人們的旅行需求了。

另外,從旅行的規律來看,很少有遊客能夠在一個固定的路線上旅行超過兩次以上,縱使一個客戶跟某個旅行社的關係再好,他體驗完你全部的線路之後,基本就不會再跟你有任何聯繫了,除非你開闢了新的線路。這非常不利於旅行社積累客戶和增加客戶粘性。

湖南省委黨校研究旅遊與企業管理方向的講師陳志輝曾用4P理論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了傳統旅行社的四大問題,分別是:「產品同化、價格亂戰、渠道扁平、促銷單一」。這每一條都不利於旅行社的長期發展。

有問題自然就得解決問題,任何一個行業都不缺聰明人,目前市面上的傳統旅行社在經營中,採取了一種叫做「抱團取暖」的經營方式,具體做法如下:

1、若即若離,抱不緊型

他們是幾家旅行社共用一個場地,共同分擔一些成本,但業務還是各做各的,這種情況一般都做不大,其原因與三個和尚沒水吃一樣,最後基本是不歡而散;

2、親密無間,無人主事型

這種模式一般是幾家小的旅行社抱在一起相互取暖,認為眾人拾柴火焰高,其結果因為沒有人主事,方向很混亂,導致誰也不服誰,大家各干各擅長的事,最終還是像第一種一樣不歡而散。

3、領頭雁型

就是由一家旅行社挑頭,其他幾家旅行社只是在某一產品上形成合作關係,共同出資,共同進退,共同把這個市場做大。這種模式從短期看,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但選擇合適的產品是關鍵中關鍵。

4、大組團時代過去了

傳統旅行社如果還抱定一條巷子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態度經營,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因為旅行社要服務的是客戶,而不是自己。這服務客戶就意味著,你的一切出發點要為客戶考慮,你所推出的產品或服務,要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而不是自己想當然的認為這種產品很好,我推這個產品客戶就會喜歡。閉門造車從來都是經商的大忌。

很多有識之士都在呼籲「大組團時代過去了」,確實大組團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時代,「互聯網+」對傳統旅行社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網路時代,信息更加透明,人們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精品化,人們的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因此,如何針對人們的這種現狀提供服務,如何打造更多「小而精」的產品或服務,是傳統旅行社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傳統競爭中那種一味搞同質化競爭,打價格戰,不為客戶著想的做法,其結果輸的都很慘。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這不僅招不來客人,從長遠來看,對旅行社的形象和品牌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互聯網+」能讓傳統旅行社站上風口嗎?:

面對難題,很多人提出了觸網的說法,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傳統旅遊要麼是做好產品,要麼是做「互聯網+」轉型,但事實上,傳統旅行社真的能憑藉「互聯網+」成功站上風口嗎?

傳統旅行社做「互聯網+」,無非是三種方式,一是自己建網站;二是把產品掛在OTA網站平台上;三是建立自媒體賬號,這些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王寧曾對對康輝旅行社進行過分析,結果發現他們「網路營銷層次較低、信息化建設不完善、技術手段低、缺乏有效信息集成」等各種問題。

由於傳統旅行社不懂互聯網,導致他們在互聯網上舉棋不定,今天做B2B,到了明天可能就變成B2C了,結果一直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探索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

我們回顧過去可知,傳統旅行社向來是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即使是有那麼一兩家傳統旅行社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就是很難做的好。

首先說自己建站,對旅行社,尤其是對中小旅行社來說,你的網站再漂亮,你能從網站上獲得收益幾乎為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把互聯網神化了,習慣性的認為用戶會從網上報名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在成千上萬的萬維網空域里,他們根本找不到你。

其次,OTA平台,這些平台都是資本化運作的,與腳踏實地的旅行社相比,他們離旅行社正越來越遠。旅行社把產品掛上去,不僅利潤很低,而且還處處受到限制,非常不利於傳統旅行社品牌輸出和發展,似乎是為平台做了嫁衣裳。

第三,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信息爆炸和過載已經是常態了,有統計稱,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約等於看了2萬份報紙,在如此大的信息量里,想讓用戶記住你實在是太難了。

那這麼說來,互聯網對於傳統旅行社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其實也不全是這樣的,從用戶習慣來看,人們只是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信息罷了,這就需要你在內容上做精準投放。從互聯網發展來看,運用互聯網提升散客的服務效率還是非常有幫助的,那麼傳統旅行社應該如何做「互聯網+」轉型,並做出價值呢?

從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旅行社要做好「互聯網+」可以分三步走,但要做好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第一步就是先建立自己的網站,網站上線前要經過反覆測試,確保各個環節、各個頁面和產品描述及圖片都沒有錯誤或打不開的情況;

第二步是用社交媒體平台(比如微信)做垂直化的內容,並吸引看內容的人(准客戶),點開引流鏈接,跳轉到你的網站上來(垂直引流)。

這裡有必要再補充的一點是,目前比較熱門的平台有兩個,分別是微信和今日頭條。使用過今日頭條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會根據你的使用習慣、時間和關注的內容,有針對性的推送消息,比如你看過體育方面的新聞,那麼你下次再打開的時候,第一條看到的一定是體育新聞。

而微信呢?完全靠我們自己傳播,看你內容的人也基本是與你業務相關的人,要麼是同行,要麼是同好,所以微信更適合做垂直內容。

第三步,就是將跳轉過來的人轉化成你的客戶,轉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網站上直接下單,一種是吸引到線下你的實體店裡下單購買。要完成轉化,你必須保證你公眾號和網站上的產品或服務的描述是一致的。一般來說圖文的轉化率比單純的圖片和單純的文字都要好很多。

旅遊行業風向標在地域市場:

為什麼說旅遊行業的風向標在地域市場呢?俗話說「斧打鑿柄鑿打木」,大多數批發商、供應商都是以收全國的同業市場為切入口的,省會城市的批發商,他的客人基本來自地域市場,而地域上旅行社收客的好壞會直接關係到上一級批發商的組團利益,因此,我們說風向標不在一線市場而在地域市場。

對於地域市場經營,選擇適合你地域屬性的產品是非常關鍵的,廣告做的再時尚,拉不來客人也是沒用的。有些高大上的產品,並不一定適合地方旅行社,因此,地域旅行社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好適合地方旅遊市場的業務。

傳統旅行社放棄做長線,專做活動,效果也是非常驚人的。但做活動一定要有創意,在產品方面一定要打造出適合不同人群的低價量產產品。這裡所說的低價,是真正的低價,比如說49元每位的產品,而不所謂的負地接。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長線產品就不做了嗎?不做也沒什麼壞處。對旅行社來說,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做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傳統旅行社如何轉型?:

福特汽車的創始人曾經說過,在馬車時代,如果你問大家,要如何跑得更快些,他們會回答說,我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但事實上,當時誰能想到汽車會比馬車跑的更快呢!傳統旅行社同樣也是如此,一定要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打破自己的思維禁錮。

眾所周知,如今做好旅行社的關鍵是「產品+營銷+客戶」,積累客戶是很多機構都想做的事情,但也是非常頭痛的問題。前邊提到了,傳統旅行社的客戶積累比較差,但現在為情勢所逼,旅行社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積累客戶和重複利用客戶了。

縱觀全局,現在市場上的旅遊格局一是平台化,二是資本化,第三傳統旅遊,這才旅行社所在的位置。因此從市場格局來看,旅行社離平台和資本都很遠,是完全沒有依靠的,你唯一可依靠就是區域客戶,這也是傳統旅行社轉型的唯一目標。

要轉型,你只有把區域客戶牢牢抓在手中,對人群進行細分,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研發出不同類別的對應產品,然後再通過堅持不斷的做活動加強和鎖定客戶關係,這樣你才能積累和重複利用客戶。

在研發產品時,應該以短線為主。既然是短線就有一定的靈活性,活動可以適當保持在一定的頻率上,但一定要堅持做下來。

等到客戶關係熟稔之後,再根據客戶需求或積累的數據,有選擇的做季節性長線旅遊產品和出境產品,每年只需要做幾次就夠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盤活傳統旅行社,為傳統旅行社找到出路。

未來,一定是智慧旅遊的天下。「智慧旅遊,也被稱為智能旅遊,就是利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藉助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主動感知旅遊資源、旅遊經濟、旅遊活動、旅遊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發布,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遊計劃,從而達到對各類旅遊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旅遊教學研究者李雲在一篇論文里說「智慧旅遊的發展不但能夠使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而且能使整個社會的信息資源和旅遊資源實現共享,從而帶動我國旅遊業轉型升級,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旅遊文化需求。」

有人說未來已來,對旅行社來說,如何搭上智慧旅遊這趟車,是他們面臨的又一個重大問題,需要全行業共同思考。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俱牛戶外運動經理人」


何必說一大堆道理、事情很簡單:旅遊行業門檻低、很多人一個電腦就能開始做、於是沒客源就殺低價、遊客報名、大家都看見低價團也能賺錢。於是就互相殺價、最後成了負團費。

旅行社不規範、遊客也傻逼,明知道不可能的低價還去報名、也相信這樣可以玩好、旅行社不是慈善機關,說遊客天真也好、傻逼也罷,反正就這樣惡性循環了。

你沒錢就不要出來玩、你看見富豪出來旅遊有投訴嗎?人家錢給到位了,服務自然就好。

自己作為從業者,有時也覺得冤、好好做高品質團生意不好、後面做低價團遊客如雲、你說是旅行社的責任還是遊客的責任?

還是那句話理性消費吧


接觸了兩個旅行社,一個不做了居然訛詐定金,一個做了路上車軲轆掉了,都什麼素質啊


本人在兩年前決然離開奮鬥了七年的旅遊行業。我做的是華東線地接。行業混亂,監管部門不作為,沒家旅行社各自為營,產品嚴重同質化,只有更低的價格更低的素質操作市場,甚至負團費,接一個團靠地接社、導遊、司機一併去賭遊客消費加點才有利潤,我認為這已經不是一門生意,想賭錢可以去澳門呵呵。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時代,年輕人漸漸習慣上網購買旅遊產品,國企和事業單位在反腐打擊下單位旅遊計劃驟減,傳統旅行社行業經營已經是難上加難。


從來都是報團,因為不想自己找車找酒店定門票,從來都是報純玩團,說白了就是貴團,一點糟心事兒沒有。剛從台灣回來,7000一人,貴么?但是吃的住的玩的跟老媽3300一個人簡直天壤之別。差價也都讓她們一次次購物購出來了。經常我們團20人吃飯飯店老闆都說你們的餐標肯定高哦,我都很少做這種團餐。最後一天在大家強烈要求下加了購物點,團員導遊皆大歡喜。所以說,變態的不僅僅是從業者,難道抱幾百塊雙飛的遊客不變態么?這麼低的價格,你想幹啥?有這麼多圖便宜的人,肯定有賣便宜的旅行社,惡性循環。


目前的旅行社的方式,還是滿足不了旅遊的需求,旅遊線路固定,費用高。其實可以尋找更好的旅遊方式,半自助等等。


推薦閱讀:

怎樣可以很好地買到一些特價機票?
情侶去哪兒旅遊好呢?
在國內如何成為背包客?
推薦幾款相機4000RMB以內的,用於旅行記錄?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