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軍事地位?

請大家分析一下太原的軍事地位,並列舉歷史上太原決定天下格局的事例


沒人邀,但是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考慮把之前對太原的一些想法總結一下,所以正好借這個機會慢慢寫一下作為讀書筆記。

一、太原與河東的地理

太原的軍事地位首先體現在它對於河東也就是今山西地區的核心中樞地位上的。常言說讀史必看圖,前面答案引用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得非常扼要,只是沒有配圖所以不是非常直觀。

河東地形圖,用八個字來概括河東的地形特點就是山河表裡,城塞之府。

河東西南兩面都是黃河,東依太行山,把河東與中原腹地隔離開來。河東內部則是左有呂梁,右有太行,只留下中間從北向南由大同盆地經忻定盆地、汾河河谷至晉東南平原的一條狹長通道。這樣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河東在遭遇外部進攻的時候,由於周邊外圍都是難以行動的山地而運動困難。而河東則可以控制內部的通道自如行動,佔據內線作戰之便利。可以說整個河東就是一座天然要塞。

而太原位居晉中汾河河谷的北端,是河東南北往來的要衝。控制太原則北控忻州這個晉北鎖匙,雁門關就在忻州以北的代縣,是抵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門戶。南下則可以沿著汾河河谷運動,直驅黃河進入中原腹地。向西可以進入河西(今稱河套地區)然後轉南威脅關中。向東則可以沿陽泉道出井陘關進入冀中平原。因此太原的軍事意義,就體現在它進為四戰之地,退可割據自守上。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戰國策》里的這段對話,描述的就是河東的山河之險要。

歷代太原城所在地

二、戰國時期的河東

三家分知,趙國雖然佔有包括晉陽在內的河東北部,但河東的中南部都屬於魏國。魏地綿延散漫首尾不能兼顧是魏國在戰國時期最先稱雄卻最後在爭霸中敗下陣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此時魏國一方面要東進兼并爭霸,另一方面則要向西打擊企圖東進的秦國。於是自公元前419年魏攻取秦河西之地起,拉開了魏秦在河西之地近百年的爭奪戰序幕。魏國攻取了秦河西之地,置西河郡,把國防前線推進到了洛水一線,甚至一度迫使秦國都城從櫟陽遷回涇陽。

但由於魏地成首尾不能兼顧的啞鈴型,最終魏惠王決定遷都大梁,把側重點放在了中原地區。龐涓在馬陵之戰敗死,魏國主力覆滅之後,魏國在河西也跟著敗下陣來。秦國全據河西站穩腳跟之後,繼續東進中原的兩個戰略方向一個是沿著黃河南岸東進攻打崤函天險,另一個方向就是以河西為根據攻打河東謀取跳板。

至公元前292年,秦軍徹底擊敗魏國,奪取了魏國河東之地,把自己的足跡踏入了中原腹地。之前一直與秦國只有小規模戰爭的趙國開始直面秦軍的攻勢。

長平之戰趙軍慘敗之後秦軍佔據上黨,已經可以東出滏口陘直接威脅趙都邯鄲。但秦國雖然打贏了長平之戰,本身國力也大受損。公元前259年秦軍企圖一鼓作氣滅趙攻打邯鄲,被魏楚援軍擊敗,之後又被六國聯軍擊退,滅六國的步伐被推遲了一小步。

嬴政即位後秦國再度東進,重新攻佔了上黨與晉陽,之後秦對趙國就形成了兩個戰略進攻方向:南從上黨出滏口陘和北從晉陽出井陘可以對邯鄲進行兩面夾擊。秦國攻取鄴在華北平原取得立足點對邯鄲構成了直接威脅之後,趙國的戰略態勢已經極為不利。秦國於公元前232年和229年兩次伐趙,採取的都是偏師從鄴正面攻邯鄲牽制,主力則從晉陽出井陘截斷邯鄲後路的戰略構想,終於在228年攻下邯鄲滅亡趙國。

三、南北朝時期的河東

八王之亂之後西晉中央政權分崩離析,北方進入了十六國時期,期間北方陸續出現了數次關中與河北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前趙與後趙

前秦與前燕

後秦與後燕

後秦與北魏

觀察地圖就能看出來,這一時期的河東成為了關中與關東對抗的最前線。晉西南平原作為關中的屏障,保護關中政權的核心區域免遭河北政權的直接威脅,關中平原若想保持比較穩定的戰略態勢,必須控制住這一地區。太原則成為關東政權的前沿要地,擋住了關中政權東進的通道。另一方面在失去了大同這個北方屏障之後,北面的邊防前線後退到了太原北面的雁門關,太原本身也要承擔起北部邊防防禦中樞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從漢末南匈奴內附開始太原長期作為重要的軍事中心和北方鮮卑諸部南下的通道,河東逐漸變成了很大程度上胡化了的地區。各部胡人和胡化的漢人更慣於游牧征戰,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太原為中心的武士集團。


謝邀,關於太原的軍事地位古人的論述中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寫的十分明白,茲引述如下:

太原府東至直隸趙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遼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陝西吳堡縣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兩漢因之,兼置并州治焉。魏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後為劉淵所據,旋沒於石勒,又為慕容燕所據,苻堅復取之。後魏仍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隋志》: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大業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并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后長壽元年,置北都,旋復曰并州。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又為河東節度使治所。《唐書》:至德初,命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史蓋因舊稱書之,非是時又改京為都也。寶應初,始復曰北都。五代唐為西京,又改為北京。周時,為劉崇所據。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并州,嘉中,復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因之改軍曰武勇,尋復曰河東。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寧路。明初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府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周封叔虞於此,其國日以盛強,狎主齊盟,藩屏周室者,幾二百年。迨後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為七國雄。秦莊襄王二年,蒙驁擊趙,定太原,此趙亡之始矣。漢高二年,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郡,此所以下井陘而並趙代也。後置并州於此,以屏蔽三河,聯絡幽、冀。後漢末,曹操圍袁尚於鄴,牽招說高曰:并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尚以并力觀變,猶可為也。及晉室顛覆,劉琨拮据於此,猶足以中梗胡、羯。及琨敗,而大河以北,無復晉土矣。拓跋世衰,爾朱榮用並、肆之眾,攘竊魏權,芟滅群盜,及高歡破爾朱兆,以晉陽四塞,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氏曰: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及宇文侵齊,議者皆以晉陽為高歡創業之地,宜從河北直指太原,傾其巢穴,便可一舉而定。周主用其策,而高齊果覆。隋仁壽末,漢王諒起兵晉陽,遣其黨余公理出大谷、趣河陽見河南重險,綦良出滏口、見河南磁州,趣黎陽見直隸縣,劉建出井陘見直隸重險、略燕趙,喬鍾葵出雁門、略代北,又遣裴文安等入蒲津,徑指長安,尋為楊素所破敗。大業十三年,李淵以晉陽舉義,兵遂下汾、晉,取關中。唐武德二年,劉武周自馬邑南侵,其黨范君璋曰:晉陽以南,道路險隘,懸軍深入,無繼於後,進戰不利,何以自全?武周不聽。時世民言於唐主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請往討之。武周敗卻,其後建為京府,復置大鎮,以犄角朔方,捍禦北狄。李白云:太原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是也。及安史之亂,匡濟之功,多出河東,最後李克用有其地,與朱溫為難。天復元年,朱全忠攻李克用於太原,遣其徒氐叔琮入自太行,張文恭以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葛從周以兗、鄆、成、德兵入自土門即井陘也,張歸厚以州兵入自馬嶺,王處直以義武兵入自飛狐,侯言以慈、隰、晉、絳兵入自陰地,並抵晉陽城下,而不能克也。迨釋上黨之圍,奮夾河之戰,梁遂亡於晉矣。石敬瑭留守晉陽,遂易唐祚,而使劉知遠居守。開運初,郭威謂知遠曰: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知遠果以晉陽代有中原。劉崇以十州之眾,保固一隅。周世宗、宋太祖之雄武,而不能克也。宋太平興國四年,始削平之,亦建為軍鎮。劉安世曰:太祖、太宗,嘗親征而得太原,正以其控扼二虜謂遼人,夏人也,下瞰長安謂開封,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也。及靖康之禍,金人要割三鎮地三鎮,太原、河間、中山也,李綱等以河北河東為國之屏蔽。張所亦言:河東為國之根本,不可棄也。時張孝純固守太原,女真攻之不能克。及太原陷,敵騎遂長驅而南矣。蒙古蹙金汴京,亦先取其河東州郡。明初攻擴廓於太原,別軍出澤、潞,而徐達引大兵自平定徑趨太原,戰於城下。擴廓敗走,於是太原以下州郡,次第悉平。夫太原為河東都會有事關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資也。

這一段顧祖禹歸納的十分精闢了,總而言之太原(古為晉陽)是河東地區的咽喉要地,更是經營黃河以北華北平原、山西高原的屏障。意義極大,北可防禦蒙古高原的胡人,南居高臨下虎視中原,東則通過太行山的各個隘口可以東出河北平原,席捲幽燕齊趙,是天下之要衝,河東之重鎮。

再通俗點說,太原是北部中國在古代中國歷史時期僅次於幽州(薊城-北京)的軍事要地。

至於歷史事件那就太多了,我這裡簡要概括,大家都熟悉的,不熟悉的略微解釋,不懂得百度維基即可。

1.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就是爭奪晉東南的上黨高地,趙國失利之後晉陽、邯鄲等城池很快就陷入危機,而長平之戰則是戰國末期關係山東六國存亡根本的大戰,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此戰雖不在晉陽,但在形式上對於晉陽乃至天下影響巨大。乃至長平雖敗但晉陽不丟失的話趙國還有苟延殘喘東山再起的希望,可是晉陽失手。

迨後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為七國雄。秦莊襄王二年,蒙驁擊趙,定太原,此趙亡之始矣。

顧祖禹一針見血的指出從這一時刻起趙國滅亡真正開始了,其北部的屏障重鎮丟失了,關係巨大,趙國東西兩部分也事實被割斷。

2.楚漢戰爭時期對於河東的爭奪關係到後來漢軍韓信部隊東滅趙國,北平燕國,南伏齊國的布局。而當時魏王豹叛亂之後,漢王劉邦就立即派韓信出兵渡河擊魏

3.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以太原為根據地的沙陀軍閥勢力以李克用為代表,長期與朱全忠的宣武鎮對立爭鬥。後來五代里的後唐、後晉、後漢,十國里的北漢事實上都是太原軍閥集團建立的,憑藉巨大的地理優勢和武備而逐鹿中原,這是最為另人印象深刻的歷史軍事地理的典範了。乃至後來的北漢雖然地狹民貧瘠,但卻依靠武力和遼人的支撐而一直到宋太宗時候才被最終消滅,這也是一個道理。說明了以太原為核心的政權北邊有大同、代縣的盆地,南邊有上黨高地,居高臨下,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山西多山,整體海拔高,退可自守隘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進可俯瞰河套、關中、河南、河北幾塊平原,北方諸省皆觸手可及。(位置賽過艾林谷,as high as honor!)

太原是山西的中樞,南北交通的咽喉所在,連接山西內部的幾個谷地。(鷹巢城不服,有本事來比險)


太原的地位樓上幾位都說的特別好,就不多說了,看到有位朋友_@四爺在評論里問為什麼幽州地位後來超過了太原

我就偏題說說這個

我認為就一個原因,東北民族的崛起,格局變了。

在東北民族崛起前,北朝一直到五代十國,北方的軍事重地一直是河東,河東的中心也以太原為最穩固,高家的鮮卑大本營,李家的龍興之地,沙陀的節度使幕府

但東北強盛後,東亞的格局變大了,河東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從隋唐伐高句麗起,到東北諸鎮節度使伐契丹,奚,再到東北入主中原,幽州一直扮演著關鍵角色,可以看到幽州扼守東北入關的咽喉,背後又有整個河北作為經濟後盾補給,甚至因為華北平原一路平坦,可以聯結到中原江南輸血,背山面海,天下形勝

從東北南下,過了幽州一馬平川,再無險可守,此遼金重騎一夜涌汴洛之故道,建州群雄所以卡松錦之喉梗。

從南方北上,能作為中轉補給和基地紮根的,也只在這燕山腳下,此隋帝唐皇屢次制遼東之根本,周宗宋祖所以難取燕雲之失據

絕對稱得上北方樞紐。

所以以太原為北方軍事中心,正是因為當時中原民族,能控制的核心範圍,還在河東,格局比較小,而生產力發展後,格局變大,周圍民族納入大家庭後,河東的格局就顯得小了,北方軍事政治中心只能讓位於幽州。

這和今天的世界一樣,隨著生產力發展,交通方式的日益更新,我們今天的格局又變大了,就好像明清時函谷關再也不是關乎國運的雄關,而得讓位於山海

今天這些往日的形勝也只能讓位於更大的山河

青藏為壁,東海為池,天下無事,則一帶一路,重走絲綢故道,天下有變,則以一面臨諸侯,函谷在前,且問群雄鹿死誰手!

百年前東亞虛弱,三晉之眾曾大入西河直逼關中,百年後老秦卧薪嘗膽,八國聯軍可再來一試看幾人能回

有人說中國高山太多不如美國一馬平川兩面臨海?呵呵,我只記得大秦四塞之地,確實不如魏國沃野千里。

-----------------------------------

寫在後面,隨便說兩句,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下能控制的範圍內,在東方也可以說就是中國之內,很多天下形勝雄關名城從古至今已經很多人討論分析過了,關中河東巴蜀江南,長安晉陽漢中金陵,無不讓人神往。所以也很是喜歡太原這個話題。

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工業化信息化的進步,將整個世界的距離拉近了,拉成了一個整體,一個格局更大的春秋戰國,有人會借著恐怖主義的陰影尊王攘夷,也有人利用兩次戰爭的恐慌促成弭兵會盟,都在確立自己的世界格局,道義依然在人們的心中,戰爭依然還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些人權,民主,平等,有愛的普世信念便是周天子的化身,我們還在春秋時代

雖然依然很喜愛研究祖國的大好河山,但在這個新的時代里,也許我們必須將所有的格局放大,從一個關化作一片山脈,從一條河化作一片大洋,真的想看看以整個世界為藍圖的新山河,哪裡是崤函之固,哪裡是劍閣之險,哪裡是帝王之室。俄羅斯變態的縱深和無常的天氣,就證明熱兵器時代地理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潛力和地位,可惜水平有限,以前看古人評論山川總覺得老生常談,誰人看不出,今天自己來看世界,真是一臉懵逼。

所以特別希望能看到知友同好們對此的見解,像當年古聖先賢論九州山川一樣重新看待這個世界,供我們學習啟迪,見笑了


太多了,山西省西靠黃河,東據太行,境內點綴著多個珠狀盆地,利於內線作戰,因而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例如閻錫山就曾盤踞山西長達40年。

山西又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太原是連接這三者的樞紐。北部是重鎮大同,防禦北方游牧民族,雁門關就處於大同於太原之間,後晉石敬瑭割讓大同給契丹,北宋就退守到雁門一線;與雁門關相關的最著名的人物大概是楊家將和喬峰了。

晉東南是長治,即古上黨可出河北南部,中原。晉西南是臨汾,可出關中,中原。太原地處中央,調度三面,退能閉關自守,進則能四面出擊。以山西為根據地的割據勢力必以太原為中心,而遣大將鎮守三鎮。如北魏時爾朱榮,高歡均在太原設大將軍府以居中控制北方形勢。山西本是北魏起家之地,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魏室在六鎮起義之後失去了其根本之地,只能謹守黃河渡口抵禦崛起的爾朱氏和高氏,這一防線非常脆弱,如爾朱世隆就趁黃河水淺之時涉渡過河,擒魏孝庄帝。

此外從太原東面可以出井徑,攻擊河北中部的真定,而且山西地勢比河北高,對河北有高屋建瓴之勢。韓信攻趙即走此路,而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亦出井徑襲擾叛軍後方。實際上山西和河北的割據勢力對峙時,多以河北勢力失敗而告終。

歷史上李唐就是以太原起家,李淵被劉武周所迫時,曾一度想放棄太原,被李世民所阻止。北魏在山西的興起最為典型,不過北魏建都在平城,即大同,而非太原。抗戰時,日軍攻擊山西的戰役也能體現太原的重要性。


山西從南到北和從東到西的咽喉要地啊。山西從南到北主要通道就是現在的同蒲線,同蒲線從寧武主要就是沿著汾河谷地走,這一帶土地平坦,經濟發達,是山西主要的經濟帶,汾河谷地在太原很窄,東山西山一夾,中間的空地直線距離也就20公里左右。北宋毀了晉陽城,新修的太原城更加靠北,更加便於控制汾河谷地。從河北進山西,最重要的井陘道往東過了陽泉,就是太原,也是從東到西的要地,再往西也沒什麼大道,儘是山。另外,從太原往南到了晉中一帶,也便於進入上黨盆地,也算進入晉東南的一個主要通道。所以太原對於控制山西的很重要,軍事地位主要得益於其重要的交通位置。


太原,山西所在的黃土高原整體上比西安高,比河南高,比北京和河北高。

決定的事例可能有:

趙國(山西向河北平原俯衝),北朝(北朝霸府,作為上都控鄴城),唐朝(入住了西安),宋朝(在山西北部楊家將們抵抗了游牧民族),抗日戰爭時(各種晉什麼什麼的八路軍的根據地對北方的形勢有某種似乎是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看了一眼其他答案:五胡亂華時候的確有很多政權是建立在山西境內的大山裡的,也算一例。

【太原是處於邊疆和京畿之間的高地】


我只知道山西號稱表裡山河。


看地形,山西在北方是個制高點,東西南北都能照顧到。從西邊過來,不打仗,出潼關走平原,打仗,走山西居高臨下,下河南出河北。從內蒙過來,是中原的屏障。從河北河南進山西則易守難攻。太原在山西中部偏北的平原地帶,可以控制山西內部主要的平原地區,當然更加重要。不過地理分自然和人文,地形只是自然方面,人文或文明演進的過程就複雜了。中國傳統威脅最初來自西北,周秦皆來自潼關以西,周武王分封天下,能把他弟弟安排在山西,就是看著作為商後裔的宋國的(在今河南),宋國以東是著名的制禮作樂為孔子奉為先師的周公的封國——魯國,魯國西北是姜子牙的封國——齊國,這些安排是費了很多苦心的,用今天的話說又是戰略布局隨物賦形。這樣的安排最終決定了九州華夏的輕重分別,多少年後,人們說起任何地方往往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就因為這是當年征戰博弈的結果,久而久之成了文化傳統,它們的戰略意義隨著中國疆域擴大逐漸減弱,而文化意義日漸醒目。到今天,人們再提起山西,首先想到的不是當年的鐵血,而是那首同樣著名的歌曲:誰不說俺山西好,左手一指是太行,右首一望是呂梁,大意如此我記不太清楚了。山西以北地接內蒙,陰山之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那兒說出來的,還是古人征戰幾人回的地方演變成撫今追昔的所在。所以,今天,講山西太原的戰略意義其實就是講它的文化歷史意義,而後者似乎在今天更重要,眾所周知,山西是中國地上文物留存最多的省份,這和它的地理氣候有關係。不過從現在的話題看,正因為它兩千年著名的戰略地位,誰打到到這兒都不會太容易了,只要出兵山西其他人就知道你什麼意思,還有戰役的突然性么,雖地形沒有改變,其戰略意義卻遞減了不少。相比之下,其他省份反倒比它的損失要大得多。所以要看到這個問題的兩面性。


說太原的軍事地位,就不得不說北京、大同的軍事地位。

在戰略上,北京和大同,他倆的地位是一樣的,互為犄角,兩大門戶。

前文有人說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位置有關。在北,就是大同重要。在東北,就是北京重要。

可以參照南北朝、五代十國。

大同、北京在漢,那肯定這哥倆重要。

如果這倆不在漢,見北宋。大同以下的屏障是太原。扼守著進入中原的通道。

北京以下沒有屏障。直接就到黃河了。

所以,宋太宗先平北漢(太原),再奪北京,當然沒打下來。

北宋伐遼,都是從陝西、山西調兵。

所以,從軍事來說,北京、大同是第一道屏障。太原屬於第二道。

從經濟上來說,太原肯定優於大同、北京。(元明清之前)


太原自古以來可都是軍家必爭之地,說到軍事,就會想到最近的薩德。有一起來抵制韓國的嗎。


中國有十幾個樞紐點,太原不過其中之一,要決定天下局勢,一個支點是不夠的


表裡山河。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內陸乾旱如果是由於東部山脈阻擋海洋風及其水汽導致的、將削平山脈作為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如何?
你為什麼學地理??
伊拉克到底種植什麼糧食?
為什麼1960年以後,幾乎沒有縣市從A省划到B省?
大運河江南段為何不直接取道太湖而要圍著太湖繞個大彎?

TAG:歷史 | 地理 | 軍事 | 歷史地理學 | 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