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現代武器的研發流程是怎樣的?
如飛機或者坦克
(怎麼看待近幾年中國武器裝備發展的井噴現象? - 匿名用戶的回答)
這種東西,舉報的和處理的,都是吃屎長大的嗎?弄的跟國家秘密似的——這不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嗎?我國大型武器裝備研發的主要流程就三步:
立項,在研,定型。
有的多一步預研,也大多數是和立項緊密結合的。立項的時候,一類是緊密結合世界核心武器國家的研發趨勢,好比幾代的戰機和幾代的主戰坦克這種東西。到了一定年份就有立項需求,直接在國資委的几几五報告裡邊都寫進去了的。
有的是人無我有的項目,則來源大多在三個裝備部和軍科的論證調研機構。還有的就是多少年也沒啥新技術出來但是我們總得換個代給人家看看(直言不諱的舉個例子,現在槍械就面臨這個問題,95槍族20周年了,那個輕武器所正憋著換代呢)。(說句題外話:之前的立項,是立項之後選總師。現在是先拿總師和首席來安頓整改下來的所長們,比立項早一步——這二年機構整頓的也狠,光一個三十萬人的集團,局級幹部一年調動人次就超過400。所以有的還沒正式立項的項目,先弄了四個總師和十一個首席。)和前面的答案中舉過的例子一樣,都是「改制」弄的。大家都要靠出成果來掙飯錢。陸軍的總裝備部、海空的裝備部,都是先期立項和最終審核把關的部門。權利之大,可以說擁有唯一能夠上達天聽的話語權。準確點說,國資委名下的十大軍工集團,是給它們仨幹活的。當然,立項不是憑空立的,之所以把軍工集團分得這麼散碎,最初的目的就是讓他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有的直接是集團內部的所與所之間的競爭。競爭來了項目的多拿錢,這誰也不傻。最後爭的看不過眼了,領導各打五十大板均攤一下活計,電路這塊誰來導控這塊誰來,最終分分了事兒。
承接的部門當然要立軍令狀,我們在哪個指標上能達到什麼什麼程度,我們能用什麼什麼技術進去,到最後連測試指標都要自己立出來,最終完成立項標書。
立項或者預研立項了之後,就是錢的劃分。
大項目上了几几五報告的或者發展規劃書的,國資委和總裝直接撥,沒上几几五,到了換代年份的,打好了招呼也能立項下來。當然,也有預研到最後不了了之的,這份支出只能所里自己吃。劃錢到賬,集團公司總得拿一份吧,沒有我哪兒有你,直管研發的和集團內定立項的部門總得拿一份吧,沒有我哪兒有你,到了所里總得有管有辦吧,沒有我哪兒有你。這時候,錢才算到研發項目組的手裡了。然後是調用技術儲備和新技術研發。
之前立項的時候大家基本上心裡都有數,誰要什麼從哪兒來的什麼。或者更乾脆點說,我們打算去套誰的東西。基本上七八成是已經掌握的技術或者國內已經有人在研的技術,只有一兩成是算最核心高精尖的項目,通常這種東西在立項的時候說得不當緊,卡的不最嚴,但是研發過程里最賣力,也最費力。三個途經:找人一起開發,國外直接買辦,還有一種你們懂的。原來這三種方法還都挺好使的,最後一種最大的問題和難點在於現在大量處理技術是集成進去的,反向出來不那麼容易。當然,這個問題大概近10年才徹底暴露出來。研發到每個節點上,先是院內駐紮的軍代表們跟著審查,最後幾個大節點上還要跟著下特種環境(基本上就是青海、塔河、海南島之類的地方)。然後每個大節點提交驗收結果,總裝備部或者軍種裝備部直接審最後的大節點結果。
「所里有管有辦」的錢,這時候是發揮作用的時候。正是所謂「軍代表跌倒,審計署吃飽」。
為啥「軍代表跌倒,審計署吃飽」?蓋因在整個環節里,沒有軍代表不拿的。只拿些錢的軍代表,我們幾個大院子弟兩三代軍工從業的經歷來看,90年代以後,一個都沒有。在我們看來,那是活聖人。子女親屬安排工作+21世紀以後的住房分配+專車私用,基本上是標配。而且安排子女工作不需要是直系的,幾服的都有。還記得那個去坦克研究所的北影學生嗎?完全不是她自己所說的去工會——201所工會就沒那個編製,現在還掛著四個外編的常務人員呢。她去的是所辦。而且關係編製都已經弄完了,手續也簽了,班不用上,自己直接玩去了。這邊捅了天坑了。一瀋陽的大妞,家裡爹媽還不是局級往上的領導,想進兵器集團待遇前三的大所掛編製和戶口進來,能不鬧嗎?還真就沒鬧,人家是軍代表的路子,點了名進來的。要不軍代表這銜能讓打破頭擠進去嗎?這麼說,總裝掛到兩毛二以上待遇的(有的是文職,不掛銜),家裡兩服以內有將級,這跑不了。
海空的不知道,反正陸軍總裝備部的審查會,沾點邊的項目審查都把系統內的子女給弄去,過去一坐叔叔阿姨好,大家你好我好人人好。當然,過不去的肯定是過不去,這點底線大家都有,但是程度把握上,完全是另外一套學問了。測試驗收合了格,軍代表簽字裝備部簽收了,算是新式武器研發驗收,一代武器研發完工,就開始列裝階段了。研發品和列裝品,都先可著衛戍省內幾個王牌軍列進去,研發人員還得跟著下部隊教作戰訓練。那邊培訓完了,列裝品出到第二批了,開始配置一線部隊了,這個立項研發才算完事兒。
通常這個環節上,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一個人一輩子算主要參與的,能有十來個大小項目算多的(沒有人只管一個項目,同一時間三四個項目的也有)。那些一報獎就主持十多個,參與近百個項目的,都是領導。
前文說的,「概近10年才徹底暴露出來」,指的就是最新最近的項目,已經開始有代際技術差了。後邊看,數電部分,技術指標上是跟不上的,得靠弱電技術來補。可惜,現在專精弱電的人才基本上都流失了。另外,以上都是胡說八道,我啥都不懂,這總行了吧——這也能舉報的,都是他媽活王八。-好的,我們先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原來是這樣的。
……-哪裡不對?……-怎麼有點土?-一定是塗裝問題。……原型-&>矛盾-&>解決矛盾-&>矛盾』 ……
分析可能涉及到的應用方向&>討論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得出技戰術指標&>立項&>針對新技術和核心特點進行科技攻關&>整合技術並集成&>進行原型實驗&>少量但成建制發放部隊實驗&>定型&>建造工業化生產平台並大規模生產&>推出改進型或出口型
說說裝甲車裝甲吧。我說一下從實驗室部分。再到後面的規模生產和列裝我就不知道了。基本流程是:上面的人提出感興趣的假想敵和防護要求。下面的人提出新的防護機理和防護目標。如果上面的人感興趣就給你錢讓你做。一般來說,要求都是首先要達到擋下來預想敵,然後達到在一定範圍內多次防護。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和培養人才,並且為未來的發展探索道路。基本上做到能夠擋住一次就可以算完成目標了。能夠做到多次防護就是可以去扔給下個部門研究如何實際生產了。以上是理想狀態。而大部分時候是:裝甲部隊有某某某某要求(基本上是輕,易於裝卸,易於維護,便宜,還防護係數高),我們覺得你特么在天方夜譚,那根本不可能。然後繼續扯皮。
這是軍事秘密吧?
推薦閱讀:
※蛙人炸毀軍艦靠譜嗎?
※在古代中國戰爭中,刀是否比劍更有殺傷力?
※激光武器可以用鏡子防禦么?
※戰鬥機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與現在(2016)的坦克相媲美?
※有沒有殺傷半徑大於射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