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姆的《刀鋒》為素材來寫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立題?
看過譯文,想寫這本毛姆的作品,但是想了半天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自己的理解是人性的探求,和自如價值的追求等,希望給我點建議,幫我想個切入點,謝謝啦!
給你看看我寫的讀後感吧,希望對你的有幫助。
「一把刀的鋒刃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小說《刀鋒》的主人公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在一次遭遇中,朋友因趨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因而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清世上為什麼有惡和幸。為此,他丟下未婚妻,遊學世界,最後在印度了悟人生。回到美國後,當上一名計程車司機,大隱於市。
毛姆小說中的一大命題,是為追尋。小說中的各色人物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追尋,這不僅涉及人生真理,物質享樂,還有社會名利。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為著自己的「道」不停前行。雖說,毛姆用筆勾勒出如此鮮活豐富的人生圖畫,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特里這一角色的塑造。書中的拉里曾經說過一句話:「但是,幸福的取得不是靠這些,而是靠精神。」可見,得救之道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是一種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碰撞,常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如果精神空虛,物質富足到飛起,也只會將幸福簡化為豪車洋房,幾個簡短的數量符號。再說享樂,當感覺器官刺激翻越過一座座高峰之後,那種大起大落,怎能算作一種幸福呢?繼而又想到名利,不過是一種枷鎖,可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唯有充實的精神世界,才能收穫一份寧靜久遠的幸福。因此得救之道的「道」所說的,並非是世俗意義上的道。
回到上文,拉里追尋人生終極的時候,為什麼要丟棄未婚妻,離開家人與朋友,獨自一人,遺世獨立呢?我認為,世俗是存在同化,得道之人,追尋精神世界的人,是需要脫世的,這並非什麼玄學。仔細一想,昔日大學的有志青年在踏上工作後逐漸大腹便便;自由獨立的女青年在婚後步入社會又是怎樣淪為她自己所討厭的那副模樣。世俗像個大熔爐,將個性鮮明的個體,化為流水線上的機器。一把刀的鋒刃,如同世俗的阻擾,不容易越過。所以多少次繁星流動的夜晚,你都會反問自己,人活一世,何為幸福?
如果說拉里僅僅是自己掙脫牢籠,就此羽化登仙的話,那這也只能成為一本完美的小說,固然不能稱之為偉大。因而,小說的最後,拉裡帶著印度的吠陀經哲學回到美國,當上一名計程車司機,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身邊的人。
最後,我謹用拉里與作者的一次談話來作為此文的結束。
「拉里,你有沒有想到,以你這樣一個人,對美國這樣一個忙忙碌碌,極端個人主義的民族會有什麼影響呢?」
「我可以試試。是一個人發明輪子的;一個人發現引力的定律的。沒有一件事不會產生影響。你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的樣子。一個人變得純潔完善之後,他的性格就會產生廣泛的影響,使得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很自然地去接近他。很可能有少數幾個人會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帶來幸福和安適,而他們也會轉而把自己所學到的傳給別人。」比如說社會責任跟自我價值之間的矛盾衝突
以下摘自我寫的一篇文章:
很多時候我們會試圖去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拋開社會角色,道德責任,我們是誰?然而正如加繆所言,「矛盾就在此,人拒絕現實世界,但又不願意脫離它。事實上,人們依戀這個世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摘自加繆《置身於苦難與陽光之間》) (阿爾貝·加繆, 2008)思特里克蘭德完美的回答恰恰反映出了我們的懦弱,因為,我們只能有最原始的熱愛與慾望。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一樣,願意讓內心慾望里咆哮著的野獸開膛破肚。假如有一天文中的「我」固守一隅,隱居深山,不要驚訝,不要擔心,他只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從初入人間到漸嘗艱辛,抉擇太多,顧慮太多。人,生而孤獨,但何謂孤獨?思特里克蘭德在倫敦做著機械的交際與工作是孤獨,「我」身處塵世,冷眼旁觀是孤獨,但無時無刻,他的血液也有一個聲音在怒吼,他也能感受到井然有序下的喧嘩與騷動。或許,終有一天,「我」會做出與思特里克蘭德一樣的決定,拋出六便士去追尋遙不可及的月光。
得救之道,道如刀鋒。
推薦閱讀:
※導師一句一句給你改論文是什麼體驗?
※Scrivener和Ulysses III哪個更適合論文寫作?
※如何在 MacTeX 中使用中文 LaTeX 模版?
TAG:論文 | 論文題目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英美文學 | 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