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築為什麼在國內這麼火?明明造價下不來,結構還是按現澆計算,意義在哪?

土木/建築


謝邀 我倒是參與過一個偽裝配式住宅項目的設計工作,這項目是瑞安的一個超高層住宅。為什麼說它是「偽」呢,下圖中只有紅色線框出的部分採用PC,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飄窗。除了這些PC構件外,其餘部分還是傳統的現澆結構。

PC飄窗大致的構造是這樣。

當然雖然我負責這樓的主體結構設計工作,但PC部分是另外一個同事負責,所以細節的情況我也不太清楚。同時也考慮到商業保密方面,所以這些方案、圖紙、計算書、報告等等我不便發出來,請諒解,也不用私信我。

至於設計計算構造方面,國家出了本《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2014,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下,在前言中的參編單位就有萬科和瑞安,說明這兩家地產在PC上還有相當有發言權的。

通過這個還僅僅是「偽」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項目,可以發現在高端住宅或者商業項目這塊,就目前的PC技術是毫無競爭力的。在這個項目的設計、生產、安裝施工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是純粹上的技術問題,是PC技術和項目本身理念上的衝突。比如瑞安對這兩棟樓的定位是一層三戶,的大戶型精裝房,加上本來這兩棟樓位於在江邊的坡地上,又是超高層,甲方要求外立面是artdeco的風格,要足夠吸引眼球。所以開始建築外立面方案上,就有大量的線條,退縮輪廓,以及豎向相鄰層造型變化。所以做PC的看到這個方案直接告訴建築師,按這樣搞就沒有標準構件,每個都是非標。。。所以後面的就是不斷開會,不斷妥協,最後折衷搞了個大家都不太滿意的方案出來平衡妥協。。

前面有些答案也提到過,國家目前在提倡建築工業化,標準化,所以在大力推廣甚至某些地方在強推硬推PC建築,要求地塊中PC必須佔一定百分比,用行政手段進行市場干涉,當然這是XX特色,我不必多講。因地制宜的看下這個問題,PC構件在住宅方向,應該是廉租房或者還建房之類的功能性住宅,可以千篇一律,可以重複利用。而在高端住宅或者商業項目上,我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三個字: 沒人了!

本質上來說,國家在為勞動力做長遠考慮。 前兩個月公司組織去參觀杭州市的第一個裝配式項目,在路上老同志說:裝配式這個東西老早就有了80年代的時候,我們公司就組織過人去日本學習,但是後來國家為了考慮就業問題,還是不考慮選擇人員需求少的裝配式建築,而採用現澆式的。 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國家重新提出了發力發展裝配式建築。

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80~90年 91~99年 00~14年 在三個時間段上人口的變化。

1、80~90年。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80~90年每年出生的人口逐年遞增,90年達到頂峰2621萬人左右。 目前90年出生的人已經28歲了。

2、我們再看看91~99年出生的人口變化,人口逐年銳減。到99年出生的新生兒只有1150萬人左右,只有90年的45%左右。目前90年出身的人已經成年18歲。再過5年勞動力問題將會越來越明顯。

3、最後我們看下00~14年的人口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是指16~60周歲之間的人口數量。12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少345萬(首次減少),13年減少244萬,14年減少371萬。 勞動年齡人口每年都在減少!!!!

12年勞動年齡人口首次減少,減少數量為345萬人。2013年國家立刻實施夫妻雙方有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放開「單獨」; 12 13 14年連續三年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15年國家全面放開二胎。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末,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09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8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6.3%,較上一年佔比又下降了0.7個百分點。 中國建築網2016年3月28日訊: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

可以看出 勞動年齡人口的銳減是國家下定決心推廣裝配式建築的關鍵因素!!!!!

2000年新出生人口觸底, 01年之後維持在每年新增1600萬人口。 這1600萬人將成為之後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全國70個大中型城市爭奪的對象, 而每年畢業的750萬左右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將成為人口爭奪的重中之中!! 大家仔細看看最近各地出台的政策,都在吸引年輕人,生怕人被搶去了。

簡而言之:人口流入則興!人口流出則衰!

裝配式,其實就是沒人了。上半年,實地參觀、考察了在建項目,之後還參加了新型建築工業化(裝配式建築)高研班。

不好的地方、不成熟的地方這邊就不展開說了, 工期上來看,可能會有提升,目前還不明顯,目前在嘗試推廣階段比現澆式的還要慢。

目前比較有利的兩方面:

1、有利環保;

2、正兒八經的裝配式項目(一些就搞個疊合板的不算),可以減少30%以上的現場用工人數。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分割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分割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8月1日補充

1、唐山大地震確實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早期建築裡面用預製板做樓板其實就是屬於裝配式的範疇(當然這種裝配式和如今國內外用的裝配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這隻能算的上是最原始的裝配式),在1976年以前,預製板因為使得蓋樓速度快,價格相對便宜,質量相對來說也有保障,因而在全國範圍內被大力推廣。直到唐山大地震摧毀了整整一座城市。由於抗震性能差,預製板在唐山一度被稱為「棺材板」。

2、為什麼沒有改變,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早在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之後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預製板的危害,但由於各方面原因,我國並沒有明令要求全面停止預製板的使用,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是直到2000年以後才在市區內停止使用預製板。在其他地方,預製板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3、唐山大地震之後,雖然預製板照樣用,還是做出了改變

『構造柱』和『圈樑』是唐山大地震以後,我國在建築物抗震方面的一大發明。「『構造柱』就是在磚房的四角和拐彎等處配上鋼筋,澆上混凝土,做成鋼筋混凝土的柱子,用來約束牆體。而『圈樑』(沿水平方向的封閉的鋼筋混凝土梁)則是把房子像箍木桶一樣箍起來。簡單地說,在建房子時使用圈樑和構造柱就像是用繩子給一個箱子打包,把橫向和縱向都綁住,這樣,房屋的整體性會大大提高,在地震中不會輕易倒塌。」 構造柱和圈樑的大量使用是吸取了唐山大地震的教訓。

4、農民工潮。

在上個世紀80年代「農民工」潮開始形成。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來計算,中國外出就業的農名工數量從1983年的約200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1.45億人,26年增長了73倍,年均增長18%左右。其中20世紀80年代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50%左右;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15%左右,21世紀前8年,農民工數量年均增長7%左右。

2016我國農民工增速有所回暖,全年農民工總量28171萬人,比上年增加424萬人,增長1.5%。其中,本地農民工11237萬人,增長3.4%;外出農民工16934萬人,增長0.3%。2011年-2015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長速度逐年減緩,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速將逐年減緩。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數量出現了: 女性人數佔比上升,40歲以下人數佔比下降,40歲以上人數佔比上升的現象。

5、究竟是為什麼?

2000年以後,幾乎所有的新建商品住宅、寫字樓均採用現澆式。現澆式的整體性和抗震性是要強於裝配式的。 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國外的裝配式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了, 特別是在日本這樣的多震國家,廣泛使用,應該來說裝配式的抗震能力是可以做到滿足抗震要求的。

在2015年2016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推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我認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必然產物,當人口成為了發展的制約因素,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枯竭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考慮用更節約人力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去生產、建造。


工民建方面的我不太懂,但是橋樑的預製構件裝配已經是業界主流了。有一個優點大家沒有想到的,那就是極大地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件。暑期實習時參觀的預製構件廠,已經和普通的工廠沒有兩樣。最可貴的是,原本跟著項目到處跑的工人有了職工宿舍,很多人都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廠區一起生活。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住不到學區房就過不下去,但是對工人們來說每天回家能有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很幸福了。從這點來看,裝配式建築讓原本顛沛流離的工人們闔家團圓,真的功德無量。


先看一下我對於另一個問題的回答。

腳手架+工人的模式在未來可能被取代嗎? - Frankie 的回答

新加坡政府對於建築行業發展的要求就是用技術來減少人力,並且也一直致力於減少人力中。

例舉幾個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方法:

1.預製構件。無論是預製樓板,預製大牆,預製柱子,甚至目前最新的預製廁所,預製客廳,優點就是工廠機械化生產,現場用少於現澆的人數去吊裝,補縫,灌漿。並且採用預製構件有利於洋灰面質量控制。

Precast Fa?ade(預製外牆)

Precast Bathroom Unit(預製廁所)

預製廁所工廠鳥瞰

2.外掛架,爬架的使用。

由於使用了預製構件,沒有了豎向模板,傳統腳手架的意義自然也沒有大了。只需提供必要的外架以供特定部位施工的安全。放棄傳統外架亦是省下了一大筆勞動力。

Safety Screen(外掛架,現場安裝一次成型,由塔吊拉著上升,市場上也存在著先進的系統可以自升自降)

3.鋁合金模板,台模的使用。

傳統木模需要門架支撐,安拆裝門架費工費時,使用鋁合金模板,台模等只需安裝一次,可用人力搬用,或用塔吊上升,減少人工。

Skydeck Formwork Syetem。

Table Formwork(台模)

以上圖片源自網路。

--------------------------------------------------------------------------------------------------------------------------

看了這個問題的回答之後再來談論下裝配式建築的優點。

1.節省資源,無論是人力資源(工人的數量)還是材料,包括外架、腳手板、模板、鋼筋,混凝土等等全部都能省一點。預製構件建築不用搭外架,只需要部分位置的安全圍欄。

2.加快工期,在塔吊布置合理,預製構件供應及時的情況下,以PC為主的房子建造速度的確比全現澆快。實際工程中出現的很多預製吊裝慢的問題往往是項目前期塔吊布置不合理或者系統選用不正確造成的。

3.現澆結構外立面形式豐富多彩,可以實現複雜的建築形式,而且外立面質量更好,一次成型,免去二次抹灰或者其他安裝。曾經我也以為預製構件的房屋外立面單調,難看,直到我上了日本清水建設石橋章夫部長關於預製構件的課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觀點真是大錯特錯。用預製構件完全可以建造出外形複雜的房屋。

4.預製裝配式工地相對現澆工地環保很多,廢棄材料也少。

在國外已經開始採用裝修完的預製廁所整個吊裝,客廳,卧室做成幾個盒子整體吊裝的情況下,我們還固執地認為現澆結構更有優勢,更安全,質量更好。還不加快建築業產業化進程,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


說說當下裝配式的現狀

1.裝配式設計

可能你會覺得,裝配式設計就是把設計好的樓拆成單元塊,發給工廠加工就完了。可要是這麼直接拆,工廠根本就沒法生產,即便生產出來,也不能用。

在裝配式建築發展先進的日本,設計院在出建築圖紙時,還會直接作出PC廠的構件加工圖,在做這一步設計的時候,除了要考慮構件的種類越少越好,也就是所謂的「模數」,還需要考慮機械怎麼生產,未來到現場的吊裝點,模塊之間該怎麼連接,連接點的安全性能和防水性能,等等。

而國內還有很多的項目,真的跟你想像的一樣,施工單位拿著設計院出的建築圖,去進行二次深化,也就是把本來不是模塊化設計的建築,硬拆成裝配式,究其原因,一是要湊裝配率響應政策,二是因為懂裝配式設計的設計院實在是太少了。

2.構件生產

在生產這個環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材料問題,絕大多數工廠多年處理的都是塑料、橡膠、鋼鐵這樣的材質,而PC構件是複合材料,而且混凝土的性能是在養護中逐漸生長的。這種對時間和節奏的把握,對傳統工廠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另外,PC構件的生產需要很大程度的自動化,怎樣開發出自動化的生產線是一個問題,生產線能不能低成本的靈活變化又是另一個問題——因每個項目的構件不一樣,所以每個項目都要重新設計模具和自動化生產方式,這對工廠的設計優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戰。

實際上,目前能夠大批量生產PC構件的工廠很少,成本也非常高。

3.運輸環節

對於施工現場來說,吊裝的次數越少、需要處理的連接點越少,當然就越好。但是劃分的模塊越少,每塊也就越大。而在我國,貨車總高度4米以上、總長度18米以上、總寬度2米5以上屬於極限超載車輛,是不能上路的。

所以你看到國外整個房間都預製好到現場吊裝的,清一色都是小面積的單間公寓。

那如何協調解決大構件需求和運輸困難這對矛盾,包括構件裝箱的成本優化,都是需要考慮和提高的地方。

4.施工要求

對於國內很多施工單位來說,裝配式還是在「說起來又快又便宜,用起來又慢又貴」的階段。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現場的養護和堆放要專門管理,安裝順序要嚴格安排,這就帶來更高的管理和人員成本。由於工廠生產方面的原因,預製構件的採購成本也是很高的。

多數施工單位在「滿足裝配率要求」這個前提下,盡量做橫向構件的裝配——也就是梁、樓梯、疊合板等,像牆和柱這種豎向構件能不做就不做。

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在還沒有針對裝配式的規範,來計算裝配節點,設計師還是按照現澆的方式來計算。既然這麼計算,就得按照現澆的方式來組裝。

所以,豎向構件如果採用裝配式,那在橫豎向構件連接這個位置還是需要灌漿,而且灌漿料的成本非常的高,節點的防水等施工要求也更高,在目前的施工水平下,建造速度還趕不上傳統的方式。

其實這也很容易講的通,如果一項技術已經成熟的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那也就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了,大家自然會搶著用。

上面這幾點,只是大概描述了幾個不同階段的單點困難,更大的困難,是不同專業之間的整合。

說白一點,想把生產搬到工廠,是要在項目的一開始,就把設計、施工、工廠甚至包括物流,都統籌到一起,共同設計,並通過信息化技術,把設計思想和統籌管理貫穿整個項目

更多關於裝配式和BIM的內容詳見

http://mp.weixin.qq.com/s/h89U2U7QK8rc7Y81HmisSg

或者關注公眾BIMBOX


說了這麼多沒有一個講得通俗的。

我的觀點:節省工期和人工成本,同時提升質量。

工期才是最大的成本,不管是橋樑市政,還是住宅商品房公共工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如果工期能壓縮,一部分構件在工廠內完成,不僅人工成本節約很多(要知道建築工人成本和機械成本都是按天計算的),而且在建築質量方面比現澆更有保障。

當然連接性能,抗震等問題需要科研攻關和實驗去解決。


裝配式住宅主要是因為當前對產業化率的要求,其實裝配式住宅對房子的戶型是有要求的,基本是要在五個戶型以下,這也就變向的要求開發商在戶型設計上更加下功夫,以往一個樓盤十幾個戶型就行不通了,那種看著就特別噁心的戶型也不可能在裝配式住宅里出現。

所以如果開發商控制好戶型數量,戶型配比,裝配式住宅是要比現澆混凝土便宜的。


非非非非非專業。

樓上幾個回答不錯,我也來回答一個。

成本這個的確限制很大啊。個人感覺看了這麼多圖,外觀上和傳統建築差別不大。不考慮政府補貼,成本的上升必然會轉移到消費者頭上。按消費者的心理來算,兩個樓盤外觀沒啥不一樣的,也都符合國家標準。買哪個呢?

鬼才買貴的那個呢( ̄^ ̄)ゞ

因此,這個東西不能靠市場調節,要靠國家支持。短時間內市場看不到這個技術帶來的利益。國家可以。

但是看到利益的國家掂量了一下技術。

BIM輔助ppvc。嗯。嚴格的標準。嗯。工廠化生產。嗯。

這個簡直就是轉型了。初期投入太大。有這個錢干點啥不好,還有各行各業那麼多方面需要錢錢錢呢。

那麼就先擱。著。吧。

反觀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化100%(廢話)的國家,市區內基本上除了已經建好的樓房。

圖為已經建好的樓房

就是不能建樓的大森林了。

圖為還不準備砍掉建樓的喬治王子小花園。

所以人家建一個房子更多不是滿足簡單的作為shelter的功能。相反,高密度的樓房讓安靜的施工變為必要,對資源的珍惜利用讓工廠化的生產變為必要。

所以就有了政府對ppvc和pbu的重視。

ppvc

各種案例。還有可怕的ntu建的可怕的新宿舍。真的是一層一層搭起來的。這個真的不是預製個樓板還是飄窗就自稱ppvc了。歡迎去油管搜索相關視頻,真的讓強迫症患者感到舒心,一層一層摞上去,效率很高,質量嘛,過兩年再問問同學嘍。

上面這個是國內的案例啊。你看中國也能做。

給BIM點個贊。

網上查一查,貌似ppvc的技術制約還是挺嚴重的,一些預製樓板的規格。(不是專業的只記得那個叫正八字和倒八字吧忘了)現場施工時的精準度(都建好了也很難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了吧)。是,理應強度更好,但是現在這個技術不成熟,市場監管再出個閃失,擔不起。

坡島有一套完整的審查流程,各種單位要考察項目,評估。

坡島只有十三家企業有這個資格。

總結一句。作為新興的技術,ppvc在前期主要靠政府的扶持,而政府一是現階段不願在這個項目上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二是不敢,所以至今還沒有完全實現這個技術的潛力。

工業化再推進一些,慢慢就好了。

留個坑,關於這個essay寫了很久了,實在不想在來一個end of text reference了。慢慢補。

/*----------------------------------------------------------------------------------------------------------------*/

沒想到現在這段還有人看,讓我一個學cs的很害怕啊!

以上。


把現場施工逼進工廠,工廠產業鏈形成,下一步政策水到渠成。

另外這是造價的歷史性增長進程的一部分,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一如新工藝代替舊的都會帶來造價上升。


評論里說我把剪力牆卸掉的站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維護結構在造價里指的是遮風擋雨的東西,對應的是窗戶磚牆。圍護牆就是結構里的填充牆。地震的時候你是希望牆卸掉還是連著就不用我說了吧?

減隔震而非剪隔震,橡膠支座在房建上用的不多在橋樑上用的比較多。而且日本人喜歡框架確實是實情。我沒說剪力牆抗震效果沒框架好。我說的是震級加上,提高配筋效果沒那麼好,鋼筋放到第三排和最外面一排效果哪個效果好我就不說了。非要我解釋不如拿張白紙畫工字鋼的截面慢慢想。而且而且我強調的是柔性連接也有可取性,剪力牆和框架那個好我才不知道么。

剛才評論里看到一個1.1倍的,那是指錨固長度嗎?錨固在PC上有時候沒用。會比規範上少很多。因為套用了國外的公式。審查的時候專家會提,但是因為計算書上強度夠了也會不了了之,不然PC沒法做,錨固長度上現在規範是有非常大的冗餘的,規範的一刀嚴重切阻礙了PC的發展,下一次規範修訂的時候肯定會改的。

關於新節點,這位知友很敏感,問到了關鍵的地方。

作為回報送一張新節點的圖片。這是螺紋盲孔。那個帶螺紋的鐵杆在混凝土初凝的時候會被轉出來。當圍護牆安裝的時候,是在孔里灌漿的。因為沒有鋼筋從裡面傳過去,純粹是澆水粘的,可以看成一個鉸接點。

剪力牆的圖片沒找到,剪力牆用套筒連接的,上下鋼筋各進去8d。套筒理所當然地就埋在裡面,然後灌漿。下層剪力牆鋼筋伸進上層里的,而且套筒要做拉伸實驗的,這裡視為剛節點。(BTY有施工單位用了質量合格且滿足強度要求前提下最便宜的灌漿料,但是因為和套筒不是一套的沒做過拉伸實驗然後GG了,這種行為無解的)

-------二次作死分界線---------

不請自來,原來只是用手機看看的,看到這個問題果斷添加手機號啊,不添加不讓我答。手機碼字,錯別字見諒。

----------z正經回答分割線------------

我是罕見的做過造價又來做PC的人(PC就是裝配式)。而且現在的PC公司是跟設計院合作的(會不會被同事認出來╯□╰)。所以我會從這3個方面回答你的疑惑。

先說造價方面

PC現階段價格4000一方左右,遠遠高於現澆,傻子才做對吧?然而這兩年政策著實有點好啊。

以全國PC先行者上海為例,上海的夾心保溫板不計容,算建築面積。什麼意思?夾心保溫板外面的一圈不用給政府錢,還可以賣出去錢。別看幾十毫米的厚度,乘上建築外圈長度再乘上15層,少說一幢600w。PC的4000一方才是小錢

浙江更甚,疊合樓板,上面現澆下面PC。政府大手一揮:別說了,看成一個構件,現澆的也算PC率,達到20%就獎勵你錢。

疊合樓板就這東西,很薄,6公分厚,現澆層不小於7公分,買一贈的比1多啊。

所以說PC人員最怕的就是甲方和你死摳PC率,不能多,不能少,太痛苦了,同事說:我又不是弄造價的(然而我是啊,就不告訴你╮( ̄⊿ ̄")╭,就不幫你,又不給我工錢)從長遠角度看,PC將一個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變成了技術密集型,符合人口下降的趨勢,政府已經預判建築工人無以為繼了,現在8090都不願意干這個。PC如果全預製只要25個工人就夠了未來工人工資會比坐辦公室的PC設計員都高。

第二個,結構方面。

我國抗震理念是以剛克剛,一旦某一個地區地震超過設計的抗震等級,下一本規範就會加一級。這麼加下去,總會到頭的,而且抗震效果也不好。

鄰國日本太極學的比我們都好,他們的理念是以柔克剛,所以他們不喜歡剪力牆結構喜歡框架結構。框架結構一地震建築就會跳disco(我指的是一起搖擺,可以把力量卸掉)但是我們國家產業已經成熟,轉不過彎來了,你要是一改規範。無數設計人員要餓死,以前持證人員要重考,誰樂意??住建部可不希望有人到家門口靜坐示威。所以我們需要新的東西。PC應運而生了。

PC節點都是現澆的,預製現澆之間不契合在地震的時候圍護牆都會卸下來,各個節點也會變成鉸接而不是剛接,不地震時剛,地震時柔,這簡直就是神器啊,趕緊推廣。就這些,政府為群眾解決了安全問題,抱住了結構人員的飯碗,還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一舉三得啊。

最後從拋開政策說PC

PC設計人員才是工程全過程跟蹤管理好吧?(′???)?。從建築的方案設計階段就要參與進去,幫助建築和甲方在不影響容積率的前提下使結構模塊化,對稱以以節約模板的成本。要幫造價算PC率已經各種材料用量以及成本(PC的定額才出來不久,造價的沒我們清楚)。設計的時候要考慮施工環境和人員素質(吊車能掉多少要提前考慮,怕工人放錯埋件我們故意用大的,都是錢啊)還要跑到現場當施工員(這是斜撐用的不是給你吊的。喂,位置錯了,要吊在桁架筋1/4的地方。)哦,對了,計算書也是我們幫結構寫的。

PC也是用revit最多的地方,鋼筋打架我們要求結構,線盒到板外面了我們要求電氣。有點像孫子

最後總結一下,PC讓BIM普及,讓甲方成本可控,讓施工工期可控,解決了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平衡各方面利益的朝陽產業。


可以工業流程化,這是建築工業化的必經之路。

現在的現澆框架,一棟33層樓,一大半的工人,不是搭架子就是模板工。

隨著人力資源價格上漲到利潤空間岌岌可危的時候,流程化裝配式是最好的選擇。

一棟樓,用裝配式,模板工架子工都可以省了,而且速度快,廠子里可以一直預製一直做。

不過大部分的農民工要失業也是真的。


火什麼啊,火是政府推廣,可不是行業本身的推動。

國外裝配式怎麼樣不知道,國內的裝配式根本不合格。

大局上說,採用裝配式養活100個工人,但是200個農民工失業,那個划算?

國內的現澆結構說不上先進,但成熟可靠。

裝配式這東西,國內結構設計幾乎沒多少理論,設計的都不知道怎麼計算。現在看起來缺陷倒是一大堆。

強推的結果,今後中國的房奴,不光要擔心經濟問題,還要擔心安全問題了。

大躍進曾經是國家積極推廣的,計劃生育也曾經是積極推廣的,結果呢?


之前答過兩個類似問題。

建築工業化會不會取代現有建築施工模式? - 老廬的回答 - 知乎

建築工業化普及的瓶頸是什麼?是讓建築師更自由了還是更局限了? -老廬的回答 - 知乎

我基本都是從裝配式建築的角度來回答的。前一個就是在解釋裝配式建築為什麼這麼火,發展的必要性。

關於這個問題再補充幾點自己的看法。

1.關於提問中的「造價明明下不來」,我個人不是很贊同。目前來看,的確裝配式建築造價要高於現澆,但是也已經有項目做到基本持平,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規模化,裝配式建築的整體造價肯定是優於現澆的。

2.有的答主說的裝配式建築只用與廉租房、還建房,我也不太贊成。之所以現在很多的裝配式建築是保障房項目,主要是由於這些項目是政府投資。保障房,政府所欲也;裝配式,亦政府所欲也。二者兼而得之,何樂不為。(當然,也有可能在目前造價的基礎上,只有政府不在乎花錢。)這一兩年開始,也慢慢有些公共建築開始實施裝配式了。只要解決造價問題,在其他類型的建築中應用也是遲早的事。

3.再有說現澆工人多的,同樣不贊成。還有說養活裝配式工人導致農民工失業的,可能是不知道現在農民工的稀缺吧,現在看來是還有農民工,10年後呢?目前這一批農民工老去之後,下一代的人是更願意做農民工還是工廠工人?

總之,我個人還是對裝配式建築的全面推廣充滿信心充滿期待的。


先說火的原因,因為政府大力推廣,有很多硬性規定,裝配率要達到多少,然後有很多優惠政策給開發商,所以很火。而且,長遠看,裝配式是建築工業化的其中一個必然方向。

裝配式造價高是因為工業化還不夠,推廣的還不夠普及,一旦真正實現戶型徹底標準化了,施工人員技術到位了,造價很容易就降下來。

至於你說的按照現澆計算,我沒做過具體項目,不好作答,隱約記得講座說過整體計算的時候,是通過調整係數來考慮的。


很難理解嗎?工期啊同學!工期啊!

施工現場的很多事要考慮的不是高大上的建築,而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裝配式預製件就算只給你省個混凝土齡期出來,很多時候也是以千萬計的。

你隨便找個大點兒的施工現場,算算他們管理人員和工人人數,按日工資算一下一天多少錢。然後算算預製件省下的時間和增加的成本。


哪兒火了,也就是一幫人夥同政府部門各種騙補而已。建築行業這個系統性的行業,如果一項技術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是急難改變原來的路徑的。裝配式建築的流行幾乎會把所有的參與方都要發動起來,這現實么???


干過就知道,其實沒比現澆便宜多少。。但是有一點確實是真的節約用水。


推薦兩個在這方面比較專業的建築師

謝英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 第三建築工作室 + 鄉村建築工作室 + 常民建築|ikuku.cn|在庫言庫

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ikuku.cn|在庫言庫

期望可以給你帶來點啟發, 你可以從實例中獲得結論 :)


哪裡火了?裝配按現澆計算?胡整呢?


裝配式建築火,是因為政府推動。

政府推動這件事的發展,不一定是壞事(不要自以為比政府一大幫學者更了解)。政府的考量是:1)人工費會越來越貴,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引入產業工人;2)裝配式更環境友好;3)裝配式的質量好一點(一般構件都是蒸汽養護,成品效果更好些);4)裝配式工期和現澆差不多(如果現澆按照國標進行的話,裝配式速度略勝一籌);5)裝配式可以促進產業升級(想像一大條產業鏈,從部品製造、物流行業等);6)裝配式造價略貴。如果構件復用率高一點(比如一大片保障房之類的),裝配式造價和現澆相差不大;7)國外已經證明了裝配式是行業趨勢。

2017/7/12增加:

8)預製的外牆,如果選用預崁的話,防水基本沒有問題,同時不會有外飾材脫落的問題;9)預製結構,容易實現同步施工,即結構、裝修、機電等接近流水同步,可穿插(國內的驗收是個小問題);10)預製的構件,因為在工廠生產,所以,容易實現半機械化,同時,工廠比工地要安全一些。

結構計算,是要求裝配式等同現澆。如果連接處理好的話,兩者差別不大。


推薦閱讀:

國內 BIM 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是什麼樣的?
工程管理推薦讀物?
請問造價員會被軟體取代么?(比方BIM)
在建築行業,BIM 最終會取代 CAD 嗎?

TAG:土木工程 | 建築行業 | 結構工程 | 裝配式建築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