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裡面還有哪些很很深刻的話?


詩經裡面一些很深刻的話: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經?召南?草蟲》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詩經微言大義,有哲理的話比比皆是,然而活到待嫁年齡,才深覺最有哲理的當是這句: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讓我們摘記的一句話。當時候就喜歡上了!老師解釋給我們聽了之後我就把它用來勉勵自己了。

大致意思就是:很多人做事可以做到善始,卻很少有人做事能做到善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段從內容上來講寫了過去與現在,寫了戰士的心理。

曾經別時,楊柳依依,我們彷彿看到戰士的家人或愛人噙著眼淚,臨行前囑咐戰士要照顧好自己,早日打了勝仗歸家團聚。

然而戰士雖有不舍,卻也是懷有或者說抱定勝利的希望與家人告別的。因為只有男人們征戰拼殺,贏取勝利,才不會「靡室靡家」,否則,在家也要過著「不遑啟居」的生活;另外,在前詩幾個重章中,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以及戰爭的延時,戰士由滿懷希望地計劃回家到「憂心烈烈」地擔心不能很快歸家再到歸家希望的破滅,也可以說明戰士對外出征戰最開始是積極地,滿懷信心與希望的。

如今,在外盼歸的戰士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歸家的腳步卻越走越沉。到底為什麼,詩中沒有點破,只以「莫知我哀」來表述,因此給讀者留有了極大的揣度空間,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我心傷悲」究竟是何種傷悲?竟然能讓久戍之士連歸家的慾望都消磨掉了,讓父母在他眼中不再慈祥,讓妻子在他眼中不再美麗,讓孩子在他眼中不再天真,讓他們的形象全部都模糊了,消散了,甚至讓戰爭勝利的喜悅都無跡可尋。

我想這是一種絕望與心死,而這種哀莫大於心死來源於戰爭。

戰爭沒有贏家。

在伊拉克戰爭中,英美聯軍約有160-8000人陣亡,伊軍陣亡3200-80000人,無辜的平民難民死亡人數達4.5萬-17.3萬。別理解錯了,我想說的是,無論哪個國家,只要有一個人犧牲,正義也好,無辜也罷,那麼對於那個人及其家人來說,這種悲痛都是災難性的。我們千萬不要覺得160-8000&<3200-80000,不要只看到數字的對比而忘記了數字背後是一條條曾經鮮活的生命。

即使是沒有失去生命,經歷過戰爭的人也會有強烈的戰爭後遺症,人們會變得敏感、多疑、麻木、不容易信任、挫折感變強,女性會早產,兒童還會從小埋下仇恨的種子。經歷戰爭的人會有抑鬱症和噩夢困擾,對生活缺乏熱情,經常產生突發性情緒波動,他們會在腦海中不斷地強迫性重複經歷過的恐怖場景,有些人會因為戰友的犧牲而產生強烈的負罪感。

再回到這首詩。戰士幸運地保全了生命,但是他將怎樣面對家人與同鄉?他怎樣向家人講述昔日的戰友就死在自己旁邊,毫無尊嚴,自己甚至都不能將他的屍體擺放整齊?他怎樣向家人講述,自己在戰場上,也曾殺死過別人的兒子,讓年近的父母的老人失聲痛哭?他怎樣向家人講述,自己曾經也身中數箭,在鬼門關撿回一條性命?他該怎樣向同鄉老伯講述,曾經同他一起出征作戰的老伯的兒子,已經永訣人世?他又怎樣能夠忘記,戰場上那橫七豎八的屍體,那些身負重傷的人們,那令人作嘔的腐爛氣味,還有那直面死亡的恐懼?

這些東西太沉重,重到讓他連步子都抬不起來,邁不下去,這樣一個細雪飄零的時節,到處都是白色的,就像在舉行一場浩大的葬禮,到處都是冰冷的,就像那些僵硬的屍體,還有戰士的那顆如死灰般的心。

這悲傷,更與何人說?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這算是比較冷門的,大致意思是喜歡享樂但是不能荒廢,高尚的人應該勤勉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式微式微,胡不歸?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翻譯成打汕詩就是:

那個流民笑嘻嘻,抱著布泉來買絲,其實不是真買絲,來了就打我主意。


《詩經·小雅·斯干》中:「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關於這段描寫,此前一直有人把它誤讀為古代重男輕女的典範作法。其實不是這麼解釋的,此段是恭祝人家得生賢女,如何教養得以成為溫良的女子,順便也預賀這樣的女子是父母來日之福。只是對比前文對男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讓人產生對女孩子不重視的感覺,其實周朝以及後代歷朝的貴族家庭對男孩子和對女孩子的教育都不同,其差別不是睡床上還是睡地上、穿衣裳還是裹被褒可以概述的。男子穿上華裳、佩戴玉璋、學習祭禮,成為統治天下的君子。女子身裹褒被、學習紡織、料理酒食,成為溫良賢淑的佳人。各有各的社會職責,階級定位也非常鮮明而嚴苛。此外,男子有男子的光榮,女子有女子的美德。

------------------無情的分割線--------------------

無非:不違背,溫順。無儀:無邪。教養出好女子的標準就是叫她溫順無邪。表面看是對女孩子美好品德的描述,其實在我看來是極為可怕的一種人格塑造。溫順柔和當然是一種美好的品格,女孩子天真純潔不諳世事當然也很可愛。但是當溫順和無邪同時賦予到女子身上時,其意義便要深刻得多了。無邪,不僅是思想純凈沒有慾念,還代表某種程度上的無知。商周二朝時期正是華夏文明建立的關鍵時期,為了鞏固政權和加強社會規範,開始實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不必識字斷文、通曉古今,懂得多往往是一個女子所具備的最壞的品質。要求女子無知而溫順,溫順不是每個女子先天都會形成的性格,也不是女子主觀對自己美好德行的約束,這樣的溫順只是一種天然的馴化,被馴主體不會感知到這種馴化是否自我意願,也不會感知因為服從這種馴化將犧牲掉寶貴的自我判斷和選擇。這無疑是殘酷的,它封閉了從古至今大多數女子的思想和獨特。當歷史出現美艷的后妃、朝堂出現決斷的女主,史書一般都不會施捨給她們美好的評判。她們被當作歷朝政治失敗的罪魁禍首,被冠以「狐媚偏能惑主」的邪惡讚譽。而男人們則悄悄躲到了帷幕背後,撇下這些「思邪」的女人當作後世規範女性的反面教材。思想醒悟是艱難的,女性的覺醒漫長而艱辛,現如今女性意識已經開始蘇醒,但願再過一個歷史階段,在我們的社會中女性和男性能真正平等地展現各自的光彩,讓不同性別的智慧和能力都發出耀眼而無拘的光芒。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於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啊啊啊啊啊啊多麼痛的領悟~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人多忘大德思小怨。


讀再多書,自己沒毅力沒原則也沒用。

《鄭風·褰裳》送給自己: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引人深思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鹿鳴

據說是周天子答謝大臣的詩句,大意是你們對我真好,指點我以真理!

我覺得這位天子非常有智慧。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這謂我何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謝邀

詩經說知之為知之

我不知道


推薦閱讀:

詩經中《野有死麕》一篇中的「有女懷春」如何理解?
怎樣看待詩經中的玉文化?
《詩經·國風》的「風」字是不是有交配的意思?
《詩經》我們應該讀懂什麼,應該了解到什麼程度?
怎樣解釋詩經的賦、比、興?

TAG: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