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內證券公司,資管和自營普遍比投行利潤高很多嗎?


好吧,我真的翻出中信證券12年年報吭哧吭哧算了一遍。

年報鏈接在這裡: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13-03-28/62287598.PDF

我認為:

一、題目中列出資管、證券投資和投行三個部門的人均貢獻利潤數據有問題

資管業務人均貢獻利潤為47萬元,沒錯。

但據我計算,證券投資業務人均貢獻利潤為1,400萬元;投行業務(即證券承銷業務)人均貢獻利潤為157萬元。

(註:以上數據用該部門人數測算,沒有加上其他相關的支持性部門的人數,如研究部等。但即使計算上支持部門的人數,也不會和題目中的數據相符)。

數據依據如下:

表1:分業務利潤情況

表2:部門人員數量

二、「人均貢獻利潤」不是橫向比較投資、投行和資管這三個部門效率的合適指標

如前文數據,三部門的人均貢獻利潤有差異。但比較這三個部門的效率,不適合直接用「人均貢獻利潤」來衡量,畢竟三者的業務模式不同。

衡量投行效率可以用「人均貢獻利潤」;衡量證券投資和資產管理,應該用「資金回報率」或者類似指標更為合適。p.s. 我算的數有沒有錯?有沒有錯?我從小數學就馬虎……


數據參見 @Veronicacaca的答案。

自營業務收益高但是風險也大,在好年景是利潤大頭,在壞年景會成為虧損的大窟窿。

投行業務波動沒有自營業務那麼大,好的時候掙不了太多,當然行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會虧很多,算是相對穩定、想像空間較小的傳統業務。

資管也很穩定,但是在中國發展歷史比較短、業務規模小,算是投入前期,所以看上去人均收入比較少。如果將來規模做大了的話,應該會超過投行業務,成為券商重要的也比較穩定的利潤來源。

光看利潤還不全面,也要考慮虧損的風險大小。


怎麼可能???你是怎麼算的?明明就是少的可憐


推薦閱讀:

國內各證券公司 IPO 業務有什麼特點?
公司債新政後大規模發展,數年後是否可能存在大面積違約的現象?
怎樣成為一個稱職或優秀的 FA?
在香港投行是怎樣一番體驗?
各大投行是否有自己的「王牌分析師」?如果有,都是誰?

TAG:投資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