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影量要達到多少才能去接觸年代久遠的影史經典?

有些電影一直不敢碰,嘗試看過,覺得沒意思…


我剛入學的時候,對電影的認識而非常有限,閱片量排除毛片不到50。

那天我在寢室看《大事件》,對面寢室的胖子過來蹭煙,走過我身邊的時候很刻意的搖了搖頭。

「怎麼?你也看過《大事件》?那個長鏡頭是不是很碉堡?」我很興奮的想和他討論。

「你不覺得那個長鏡頭太做作了嗎?杜琪峰的特點是對演員的調度,建議你去看看他的《槍火》,商場的那場戲才叫碉堡。」說完胖子拿起我桌上的煙盒,先是抽了一根,然後又拿了三根。

我在胖子的建議下看了《槍火》,覺得確實很牛逼。作為自尊心很強的白羊座,我同時看完了杜琪峰所有的電影,以期在和胖子的討論中不落下風。

「 除了《槍火》,《暗戰》和《PTU》也很牛逼,《黑社會》更是證明了杜琪峰的老當益壯。」胖子再次來蹭煙的時候,我展開了這個話題。我料定他接下來肯定會說《阿郎的故事》或者《開心鬼撞鬼》這樣古董片,等他說起的時候,我只消淡定的吐口煙圈,說句「過多爽」,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呢。

「 導演是靠荷爾蒙拍片的,杜琪峰已經不行了,你該看看銀河其他人的片子,比如《暗花》《非常突然》,我很看好游達志和游乃海。」

我擦,這尼瑪不按套路出牌啊, 說的人我從來沒聽過啊。

胖子扔下一臉茫然的我,大大方方的拿走了我五根煙。

作為自尊心很強的白羊座,我決定惡補香港電影史。於是我打開時光網和豆瓣,把所有評分比較高的電影都看了一遍。為了對付胖子,我決定在下次的對話中提起陳果這個人物,作為一個文藝又小眾的導演,聊起陳果的電影實在是裝逼的首選。

「陳果你怎麼看?是不是除了許鞍華之外香港最有人文情懷的導演?」 胖子來蹭煙的時候我這麼問到。注意,這裡我還提到了許鞍華,以及人文情懷,簡直進可攻退可守呢。

「《三更2》你看過嗎?」胖子故技重施。

「 嗯,陳可辛監製,李碧華編劇,奚仲文藝術指導,杜可風攝影,很豪華的陣容。「 我故意說得很快,以顯示自己對他們的熟絡。

「 我是讓你注意其中的另外一個導演朴贊郁。香港電影已經死了你知道嗎?日本電影和台灣電影都半死不活,只有韓國電影才能代表亞洲的最高水準,而朴贊郁又是韓國電影的翹楚,《共同警備區》知道嗎?復仇三部曲知道嗎?」

胖子說完,一副哀其不幸的樣子,當然,這次他拿走了我半盒煙。

作為自尊心很強的白羊座,我決定惡補亞洲電影史。在這一個學期里,我沒日沒夜的看電影,甚至擼管的時候看得都是《天邊一朵雲》(造成的後遺症是我現在看到西瓜就勃起)。就這樣,我變成了亞洲電影的專家,出口不離溝口健二和小津,間或加入奉俊昊和金基德,當然馬吉德馬吉迪這樣拗口的名字也爛熟於心,手邊更是常放著一本《蛤蟆的油》。誰要跟我聊亞洲電影的未來,我一定先和他談談泰國類型片的發展。

當胖子再次走進我們寢室的時候,我已經做好了擊敗他的準備,因為只要是網上搜得到的亞洲電影,我都能把故事梗概說出來,而且這次我決定後發制人,等他先開口。

胖子似乎知道我一學期的努力,心中有所忌憚,他並沒有聊起電影,而是談起了認同感。

「 當代文化的中心在西方,亞洲永遠只能逢迎,這個現狀短時間內改變不了。」

「 可黑澤明就很牛逼啊,他的電影影響了好萊塢。」

「 呵呵,好萊塢會被影響嗎?不,好萊塢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各國電影的精華,而亞洲的電影人總是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比如《卧虎藏龍》,這就是拍給好萊塢看的功夫片,真正研究功夫電影的人誰喜歡?哎,世界電影都被好萊塢同化了。從黃金時代開始,這樣的格局就註定了——亨利金,比利懷爾德,奧遜威爾斯·,這些才是真正的Master。」

胖子特意在結尾說了一個英文,把我襯托的更加窘迫,這次他沒有蹭煙,而是問我借了五百塊錢,說是在豆瓣的美國電影小組中泡到了幾個妹子,要去開房。

作為自尊心很強的白羊座,我決定也要帶妹子去開房,當然,前提是我研究完美國電影。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學年裡,我購買了迅雷會員,翹掉了所有選修課,把80多年來奧斯卡所有得獎提名的影片都看了一遍。為了考驗自己的實力,我還自己和自己玩電影人名的接龍,比如比利懷爾德——德帕爾馬——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格里菲斯——斯皮爾伯格,如此往複,我可以玩一整個下午。

一年後,我剛看完《阿凡達》,準備找胖子聊一聊。我大概的思路是從《阿凡達》中的動作捕捉技術談到《極地特快》,然後提到羅伯特澤米斯基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接下來就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最後總結出美國電影人在技術和藝術上的崇高追求,當然,聊完之後順帶讓他還那五百塊錢。

我來到胖子寢室的時候他正對著電腦屏幕發獃,一臉落寞。看到我來了,問我要了一根煙。

「 你看《阿凡達》了嗎?巨牛逼!」

「 今天能別和我提電影嗎?」胖子打斷了我。

」 為什麼?」

「 因為哺育整個歐洲的電影詩人——侯麥,去世了。」

我沒有說話,作為自尊心很強的白羊座,我同時也很善良,我不忍心在一個人悲痛的時候讓他還錢,更重要的是,我從來沒聽說過侯麥。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重複上面的過程,我開始學習歐洲電影史。因為臨近畢業,我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卧薪藏膽,所以每當我學習完一個大師,就去和胖子交流,但無論如何,胖子總能說到我的軟肋。

比如我問:你看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雙面維羅妮卡》嗎?

胖子答:你看過艾米麗楊的《維羅妮卡決定去死》嗎?

我問:你看過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嗎?

胖子答:你看過人民出版社的《社會主義中國不容污衊》嗎?

就這樣,在畢業的時候,我仍舊沒能要回那五百塊錢。

直到離校的那天,大家都喝得東倒西歪,我拉住胖子,大發感慨。

「 如果我不是白羊座,大學四年不會那麼和你較勁,也不會到現在還是處男。」

胖子笑了笑,沒有說話,輕車熟路的從我的煙盒裡拿出一根煙。

「 你到底看過多少部電影?你不覺得累嗎?」

我最終還是把自尊心拋之腦後,問出了這個困擾我四年的問題。

胖子猛吸了兩口煙,又從我煙盒了拿了幾根,提起行李,默默的走出了寢室,只留下茫然的我。

幾分鐘後,我收到了一條胖子的簡訊,裡面只有七個字——因為我也是白羊座。

PS:很多人說我在扯淡,沒有回答問題,還說我總是喜歡扯淡,總是不好好回答問題。

事實上我真的是用生命在答題,我說出自己的經歷是想告訴題主,從比較淺顯的香港電影看起,慢慢發散,等你研究完好萊塢黃金時代,自然就會去研究法國的新浪潮,德國的表現主義,因為藝術總是融會貫通的。

當然,如果為了裝B的話,再研究什麼聖三位一體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我下次決定從阿方索談起,蔓延到岡薩雷斯,沃爾特·塞勒斯,費爾南多·梅里爾斯,直到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深入探討魔幻現實主義在南美電影中的符號化特徵···

PPS:此文在知乎首發,除&<青年文摘&>及&外均為未授權轉載,當然,還有抄襲的。那些說在雜誌上看到過的人,麻煩你看下作者,人家都標明了是海參包。


作為豆瓣早期影評人真誠回答。

這是一個錯覺,一個謬論,一個沒有邏輯的等式。誰說只有閱碟無數才可以接觸經典電影作品?你看一萬部爆米花電影也無助於你理解無敵艾倫或者維姆文德斯,也許讀過點尼采就很容易讓你進入伯格曼的世界。電影藝術不是孤立的,它通過各種手段包括聲光電的刺激、鏡頭的指向、敘事的維度去篩選受眾,你和電影的聯繫在於情感、思想和趣味的積累,這種積累當然不光只來自電影。

我很能理解樓主的心態,其為難處不過有二:一是舊經典多為黑白片,光影對純粹感官的刺激小,敘事節奏一般緩慢,情節不夠吊胃口,讓人主動接觸的誘惑力不夠;二來是有些經典的晦澀和技巧讓其變的拒人千里。這就如同一本傳說中的好書,厚實而無言的封塵於書架上,你貌似尊重卻從不碰它。

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心態,不解決這個問題,青年們對待經典就永遠停留在一個裝逼而不成熟的階段。

首先製造經典的大師們並非如你所想的那麼不可接近,甚至於他們拍出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時還是個年輕人,我就是先了解特呂弗的生平逸事後才去看斷了氣的,越看越覺得好玩;

其次是不要勉強自己,我們都是俗人,真俗人好過假雅士百倍。如果硬碟里有部變形金剛4和去年在馬里昂,我一定先看前者。就比如和一群朋友去大吃大喝的誘惑要先於和一位禪師品茶論道,但是人生總有願意品茶的時刻,如果你沒有,就得反省自己是不是過的太兵荒馬亂了。或寂寥,或悲傷,或靜如止水時,翻出這些老經典品一品,你會發現真的沒有那麼艱澀。這世界已經很浮躁了,沒有多少人真的很認真看完很多經典的,真的。因為經典大多深刻,深刻則必涉於人之生死疑問或情感深處,涉生死情感則必有哲學之問與反問,所以我遇觀電影或讀書寫字的大咖,無一例外的情懷低調,絕不會動輒把大師掛在嘴邊。因為真正懂了,心意相通了,就像是真朋友,不必多聯繫;或是私藏,你不會隨意拿出來顯擺。

最後說一句,沒看明白經典,或是看困了,有什麼關係,洗洗睡,改天再來拜訪。看電影不是高考,還要做多少模擬卷,娛樂就是娛樂,不要給自己找罪受,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看經典也是一種高層次的娛樂,那貧道就恭喜賀喜了。


如果你不是說要從事電影行業,或者想成為當紅的影評人,觀看經典,這真不是閱片量的問題,更類似於切入點的問題。

比如德國「新電影四傑」那批人,我是先看了文德斯和安東尼奧尼合拍的《雲上的日子》,認識了文德斯。而後又看過萊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對公路片從產生好奇。繼而再關注到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以及《公路之王》。再以點帶面的開始關注他的早期電影,並且涉足法斯賓德和赫爾佐格的電影。

再比如法國新浪潮那一批,其實是從台灣新浪潮開始看起的。從李安到楊德昌、侯孝賢和王童,再到萬仁、張毅和其他人,這個過渡很順利。有這些鋪墊,再去看特呂弗,戈達爾就更興趣盎然了。類似的還有從岩井俊二的青春片,逐漸跨越到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以及周防正行的《五個相撲少年》,繼而一脈相承的往上走,就找到了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諸如此類。

影片搭配著看也很重要。我在看《索多瑪的120天》的上一部,剛好是《大逃殺》;相稱之下,《索多瑪》的鏡頭沒有那麼懾人,但是帕索里尼想表達的東西,似乎更容易體會的到。看完《水果硬糖》,緊接著再去看《感官世界》,承受力也會強一些。

至於好萊塢的經典電影,其實一直都是非常容易切入。你拿一套希區柯克的電影,從《後窗》、《西北偏北》或者《蝴蝶夢》等耳熟能詳的開始看,一套五十幾部可能一個月都不用就看過一遍,關鍵是隔上一段時間,你還會想去看。類似的從熟悉的導演開始,從個人作品列表做起,溯源而上,不久就會主動去看好萊塢六七十年代的電影了。進而,一定會對所謂好萊塢製片廠黃金時代產生濃厚興趣。

其實電影是不是有趣,真的和年代無關;而是和具體導演的風格和追求有關。現如今每年的歐洲電影節片單里,仍然還是會有許多普通人完全沒有耐性看下去的片子。前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第一的《神聖車行》,對於大多數人都是挑戰,它其實與《新橋戀人》是同一個導演。而即使你現在打開《摩登時代》或者《戰艦波將金號》還是能看的津津有味。年代久遠,真不是門檻。

如果不從事電影行業,或者相成為專業影評人,只是想找到自己喜歡的影視經典:多去了解電影知識,從更易切入的類似風格或者流派的電影開始,究根到底,一樣能看出自己的滋味。

至於那些掌故十足的影評人們到底看過多少電影,迷影網上有篇關於Magasa老師的訪談:Cinephilia迷影

木衛二:你除了電影和書籍外,還保留著哪些方面的愛好?我覺得你的實際閱片量有高於桃桃林林(6400)、大奇特(4900),應該也不遜於虎皮和雲中,約摸是多少?

Magasa:二鍋你問得太多了……我的愛好應該還不少,比如體育運動和旅遊,我還挺喜歡吃的,還有比較古怪的geek嗜好,像搜集癖或考據癖。不過這幾年因為忙碌或別的原因,一些事情沒法身體力行了。另外讀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項愛好,也是達成其他愛好的手段。

閱片量……我感覺在國外的影評界,跟工資和年齡一樣,這是個從不公開討論的話題。但國內都流行標記在豆瓣之類的網站上了(我不用豆瓣標記的原因,和很多人解釋過,單純是因為它的功能做得太爛)。我個人的閱片量很難來精確統計,特別是前網路時代看了就看了,也無法登記,不過確實高於你舉的這兩個數字吧(我相信那也不是他們的閱片量,因為同樣存在統計不全的問題)。


一點建議。

現在各种放映,電影回顧展,國內大約也多了。

如果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接觸老片,要盡量珍惜。

當年人拍電影不會照顧電視市場。

第一次是一個不可複製的過程。

以我有限的幾次在大銀幕上第一次接觸某部經典的經歷,不管是《戰艦波將金號》這樣的默片,還是《七武士》這樣的黑白片,都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震憾。

沒看過,第一次去看,是一種福氣。


順其自然就好了,什麼時候覺得自己能看、該看、可以看的時候,就沉下心來去看上一部、兩部。

其實那種電影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艱澀和困難,很多電影帶來的觀影體驗和愉悅感是超過很多現在電影的。

去做了,就簡單了,做之前沒必要想這麼多的。很多時候,困難的不是事情本身,而只是下定決心而已~


上課之前被迫在空蕩蕩的休息室答疑,看著這問題更煩躁了,特別是排名第一的答案,真想勸這二位小夥子想開點... ...文藝愛好者們,不管幹什麼都想要一口吸盡千江水真是嚇死人。這種拼數量,而且還競爭著比拼數量的方法... ...活生生寫成了「如何比拼看片量」的答案,還這麼多人贊同... ...

而且啊,題主的問題把「看片量」規定成了「接觸年代久遠的經典」的前提,本身就是錯的!

而且啊,年代久遠的電影就是經典,這也是錯的!

這個問題掰扯開來,一條條說的話:

1. 不管你看片量如何,你都可以立刻去接觸年代久遠的電影。

2. 成為經典的電影不一定年代久遠,年代久遠的電影不一定是經典。

看電影也講究個方法論,你們一條條梳理清楚了再來肉搏看片量也不急:

首先,電影出現至今不過一百多年,就算你從1895年最久遠的盧米埃爾兄弟的短片看起,能久遠到哪裡去?無非也就是無聲-黑白;黑白-有聲;有聲-彩色;彩色-3D;按凡此種種的「全面真實」(巴贊語)的進化論來理解就好了。電影和其它藝術門類比起來(繪畫,雕塑等),是機械生產時代的產物,是電光的藝術,和我們的關係密切而親近,看見個黑白片就覺得是古董了,那眼界狹窄這事是沒辦法治,所以當務之急是不要看見和日常觀影經驗稍微有點不同的影片就大驚小怪,起抗拒心,貼什麼「年代久遠的經典」這種標籤,你先看看是什麼,積累點感性經驗再來提問題也不至於這麼問嘛。

其次,從《火車大劫案》確立了電影的語法規則,這門藝術就算是成立了。後面無非是各種開枝散葉,在基本的語法規則上面增增減減。變成有聲,變成彩色,變成好萊塢的以敘事為核心,變成歐洲各種文化形態的接續,變成日本具有禪意的化增為減。林林總總,這幾條脈絡清楚了也就那麼幾部立得起來,繞不過去的電影來看上一看罷了。有些影片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在歷史觀里佔據那麼一個開創的地位,你不明白這個,非要去「接觸」《一個國家的誕生》,一個兩個多小時的黑白默片,如果不是為了寫論文,誰要去看啊?它就是那樣一個東西,存在於那裡這條歷史的線才不會斷;你是一個今人,懂得這個道理把它歸置在該在的地方就夠了,它也根本不需要你去欣賞。它們是經典,但是是不需要你去接觸的經典。

然後,我舉一個例子:我給任何年紀的人,任何,看1903年的《城市之光》,黑白,默片,夠久遠了吧,所有的人都會哈哈大笑,沒有任何隔閡立刻就領會了卓別林的意圖,和故事所表述的涵義。我們習慣了以一種不前不後的態度只看眼下窄窄一點經驗,真正造成障礙的,並不是這些電影年代久遠,而是你自己還沒有靜下來心來看,就先起了障礙心。而企圖通過看片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更是緣木求魚的荒謬了,光是瞎看一氣,什麼構架都沒有,什麼歷史觀也不具備,越看腦子越糊塗到後來連一句人話都不會講倒是很有可能的。

你看,《現代啟示錄》1979年被拍出來,過了20年又重新被剪輯一次,它到底該算哪個年代的經典?在79年的當下,它就是當下的經典,20年後的版本,又是經過這部影片構建的美國文化的另一個經典,一部影片和一個國家的文化面貌相互構建,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凡是被貼上經典的標籤以後供奉在那裡再也不敢動的意思。更何況你怎麼知道我們的影院,這一周,這一天,這一次,就不會誕生出新的經典?經典完全可以是新的,當下的電影啊。

所以,如果你的意思是你要擼一遍電影史,那是很容易的,《電影通史》裡面按年代風格出產地區國家都寫得真真的,按圖索驥地去看不就得了?如果你還想在看電影這件事上找一點風雅,覺得光是看個《大話西遊》不足以把妹,還得湊趣加上《第七封印》,這觀影經驗雖然割裂,但也沒人攔著你不是?最後就算你真的只看過《小時代》,也不妨礙你下一部去選《400下》嘛,看完了不明白能算多大的事兒啊,還不能接著再看《呼喊和細雨》了?聰明點的人對照歷史脈絡一看就心裡有譜了。

總之呢,學習(我暫且把題主的提問視為一種求知的行為,也就是學習)不拘法門,任何時候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以及,建立歷史觀對任何學習都是重要而有幫助的。最後,別再用笨辦法比拼看片量了,太浪費人生!


當看電影成為裝逼的手段,慢慢的就發展為自虐型影迷。

這類影迷的一大特點就是,普通的IMDB250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觀影需求了,什麼IMDB250?誰看誰二百五。

這類影迷已不滿足於《肖申克的救贖》、《教父》、《海上鋼琴師》這類低端電影。

轉而去研究法斯賓德,戈達爾,塔可夫斯基等電影大師。

一般影迷會覺得自己看得越多,沒看過的電影越少。

而自虐型影迷會發現自己看的電影越多,沒看的電影也越多。

他們不僅要看波蘭斯基的《鋼琴師》,更會把波蘭斯基畢業作品《兩個男人和一個衣櫃》翻出來看。

如果你聽說過《冬日之光》、《壓路機與小提琴》或是《朱麗葉與魔鬼》中的任何一部,十有八九已經是自虐型影迷了。

如果這類人是足球迷的話,那麼他們一定不屑於看五大聯賽,不屑於看中超亞冠,他們會說,我今天去觀摩了南京棲霞區八卦洲王二麻子村的冬季校足球杯賽,比分是25比38。


我跟你講,電影就是一門藝術,這片子拍出來就是給人看的,你想想 當年 公民凱恩 公映的時候 觀眾都是有大幾千部閱片量的人么? 藝術來源於生活,等你的生活閱歷變得更加豐富的時候,你看片子看出的味道也就越多,越往前的電影,越能反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普遍心理。。。沒有說你非得閱片幾百幾千部才能看以前的經典老片


感覺這個問題就像是先去背字典還是直接看書哪怕邊看邊猜吧。看過的電影大概幾百部有,有的是號稱經典但我看了也沒什麼共鳴,有的冷門電影我看了以後驚為天人數十年間反覆看了不知幾遍。題主覺得沒意思就去看有意思的就行,難道就因為某部片子是「主流意義上的經典」就逼自己去看去接受嗎?看電影往大了說是學(pretend)習(b),往小了說是圖一樂兒,在看電影這個問題上削足適履不是跟自個兒過不去么。


8歲的時候看海的女兒,你或許只會為海的女兒化成了泡沫而傷心

18歲的時候看海的女兒,你或許發現原來這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28歲的時候看海的女兒,你或許覺得她實在太傻,為了愛情放棄生命實在不值得

誰能說你8歲時候的看法就是錯的、不好的? 在有不同的經歷時你會關注不同的東西,每次去看都有不同的角度,我覺得這挺好的 。去欣賞吧,每次都會是一次提升


怎麼的也得把豆瓣電影250消化了


感覺題主現在好像和我處於同一個階段,豆瓣統計了下目前看了800多部。基本上是正常會看的都看了(除了恐怖片,膽子小,留下陰影后就沒碰過了,以致帶驚悚的都會猶豫),小眾的也看了些。最大的改變時從以前的臉盲慢慢可以認出些人「哦,是他!」這樣,以及開始會對導演,編劇什麼的開始有了些膚淺的關注。特別口味什麼的,確實是更明顯了,但也不完全依賴於電影的鍛煉吧。

簡單說就是感興趣,評價又還可以的基本都看了,發現五星好片越來越難了。但是葯不能停啊,必然就會向題主說的「年代久遠的影史經典」摸索,黑白片也是和當下一樣的複雜的電影史啊,但是在走到這一步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閱片量,知道自己的口味和需求了,看也會有一定的針對性,否則因為時代的、技術的、審美的影響,「年代久遠的影史經典」很多還是很難下咽的。

本來答題前覺得「接觸」是不受閱片量的影響的,比如我《十二怒漢》就看的很早,感覺很好,久遠的年代並沒對我造成影響。但敲字的過程中回想起了我看《公民凱恩》的經歷,這是我看的最曲折的一個片子。覺得你至少得真的把看電影當回事兒,不是純粹消遣的心態,這樣才能去接觸吧,也才能看得下去吧。

好了,聊回憶。第一次知道《公民凱恩》應該是初中吧,當時就簡單的看一些排名啊什麼了解到這片評分高啊,地位高啊,那就看看唄,風行上看的,開場一看畫質渣的,旁白渣的,居然還是個黑白的,就看不下去了,遂關,心想是不是風行搞錯電影了。

第二次還是應該是初高中,發現這片真是一部黑白片,然後又大概有了些了解,那咱看看唄,換了個網站,開場一看畫質渣的,旁白渣的,居然還真的是個黑白的,就看不下去了,遂關,心想這樣的電影怎麼能有這麼高的江湖地位。

第三次嘗試在高中末期,還是各種榜單,又讓我對《公民凱恩》躍躍欲試,網站上對比下了最大的,開場一看畫質,可以原諒,旁白,可以原諒,黑白,這個沒辦法。。。。幾分鐘後。。。。就看不下去了,遂關,。。。。。。

最後一次挑戰成功是大二時候的事了,當時看了一大波片子,於是乎又想起了《公民凱恩》,看的出乎意料的順利,覺得還挺不錯的。

順便再扯點離題的,樓上很多提到要關注電影具體的技術、手法的,我覺得對普通大眾,完全不用了解這些,對高階影迷,了解也應到風格截止。我們是看電影的,不是拍電影的。比如我很恨自己知道了長鏡頭這個概念,在一些電影里會特意的關注,確認之後發出導演鎮牛逼,要調度這麼多東西,考慮真周到,能力果然強之類的感嘆。但是何必呢,這些影響了我對電影本身的欣賞,影響了我看電影的初衷。身為觀眾,被電影一下擊中,是因為這樣的情節、這樣的效果拍出來後讓我感受到的東西,而對技法本身的了解就留給拍電影的人去專研吧。


有朋友問過我 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電影短平快 但是表現力十分強大

每一部電影都把不同的故事(人生)展現在我們眼前

每一個故事

和電影的共鳴更多是自己的人生經歷 而不是閱片量


看「經典」不在於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工作,而在於之後你的回味。

所謂「經典」絕不是離我們遠遠的,遙不可攀的那種。它就在我們身邊,不是說看多少片子才有「資格」去碰它。完全可以找一個閑暇的下午把那些老古董找出來把玩一下,也許你會感到乏味,不懂它在說什麼,但一定要堅持看下來。就算看完了你也不喜歡這部片子,至少你看過了。

看過了意味著很多事情,比方說,將來你看到過的很多新片子中就會閃爍著「經典」的表現手法。就像看《星戰I》的時候想著《賓虛》里的賽馬,看《普羅米修斯》時浮現出《阿拉伯的勞倫斯》中的對白,看《瓦力》時不經意哼著《2001太空漫遊》的旋律,看《戰馬》時腦海里再現出《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日落以及《亂世佳人》中的黃昏,看《瘋狂的石頭》時回憶起《兩桿大煙槍》里的笑料。更不用提那些更加明顯的致敬了。

又比方說,「經典」討論的話題也會出現在許多新的片子里,《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給鬼子唱崑曲那一幕,會不會勾起《卡三布蘭卡》中名歌大戰的場景?《三個白痴》裡面的教授會不會讓你想到《死亡詩社》中的「船長」?《12隻猴子》的悲劇是否又讓你因《回到未來》的大團圓結局而嘆息?還有《金陵十三釵》的神父與《辛德勒的名單》里的辛德勒,《讓子彈飛》中的姜文與《荒野大鏢客》中的伊斯特伍德。他們可能身份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但他們都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最後走向了各自的結局。

沒錯,就是這些感覺刺激著你腦海里的記憶,讓你心裡越來越痒痒。終於有一天你忍不住又把老古董拿出來了,這次的觀影體驗一定是快樂的,就好像印證腦海里一個個記憶,又好像與一個老朋友期待已久的重逢。而電影本身的精華之處只有體會得更深了。於是你想把電影再看上第三遍,於是又有了第四遍,第五遍。你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看著經典,終於,你發現你已經懂了它。


其實如果你之前有受過一定的藝術熏陶的話,就能很好很快的接受那些所謂的「古典」電影。比如小時候很喜歡詩詞,尤其是婉約派啊,艷詩騷曲之類的騷柔作品的話,那麼再看那些歐洲電影就會很有感覺。如果想要看懂的話,建議還是多讀讀電影藝術的書,需要那種大學本科的教科書級別的,而不是淺白的電影科普。

我媳婦廣院電視編導畢業的,看過的教科書都琢磨透了,而閱片量還沒有我的一半。可我喜歡的是奇幻、科幻、動作、幽默、紀錄片,對於藝術片一點都不感冒,難得看的幾部都是有多重題材的,比如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和《2001太空奧德賽》。誠然現在橙子是裝逼第一片,但10幾年前作為高中生的我還是忍著瞌睡看完了。不知為什麼,看到主角被強迫觀看暴力鏡頭以「矯正」其道德觀的場面時,內心總有點不明覺厲的感覺。而後者我更關注的是兩位宇航員和AI哈爾的互動。開頭的黑屏以及片尾疑似嗑藥後幻覺的鏡頭統統跳過了。

去年偶然看了《奇愛博士》,裡面的各種黑色幽默就不說了,單單說最後以騎牛方式騎著核彈下落的這個鏡頭,我看了哈哈大笑,我媳婦看了暗自垂淚。我覺得此片是喜劇片、政治諷刺、黑色幽默的巔峰,而媳婦則認為此片集合各類人類悲劇,以及從生殖崇拜、意識形態對抗,到對納粹/法西斯死灰復燃的擔憂和對核戰爭的恐懼。

還有在看《都林之馬》時,我關注的是電影如何在劇情如此沉悶的情況下被人譽為影視經典,而我媳婦則只觀察鏡頭如何變化。我記住的是從開頭到結尾,父女倆的生活流程大致沒有變化,影片的深意體現在中間突如其來的幾次外人的拜訪;而媳婦則說,鏡頭本身的運用就在敘述著電影的意象,情節只不過是變換的、鏡頭的填充物,就好像一處風景在春夏秋冬、古往今來都會有所不同,但這一處風景本體是不變的。

扯遠了。。。

其實想說的是,一個觀影者的主觀活動會影響觀影的體驗。一個小學生看《西遊記》看的是神仙妖怪、一個讀書人看的是對現實社會的各種隱射、一個佛教徒看到的是歷經磨難求得正果、而一個道教徒則看到通玄的修鍊之道。

題目中的「閱片量」其實可用「閱歷」代替。人的閱歷不只是生活的閱歷,還有從書本上及其他方面的來的經驗,一個經驗豐富的人從電影中看到的東西和一個經驗單薄的人看到的會很不一樣,無論深度和廣度都差別很大。

看是慾望的投射,看電影是觀影者重新經歷幼年時期的「鏡像階段」。我們看到影像,我們對比自己的影像,我們把自我的影像投射到熒幕上,最後我們成為影像。


這個跟個人內心對電影藝術的喜好有關,跟欣賞品味兒有關。

細說就跟你成長環境,你的經歷,你的工作,你的朋友有關。

你就一影迷,看你自己喜歡的就好。關鍵是找到你喜歡的風格,並延續下去。


我覺得看完一本楊遠嬰的【電影理論讀本】和ABC小強的【謀殺電影】之後就可以了,一正一邪


我覺得這個不是必要的條件,和個人欣賞作品的取向有關,有人喜歡動作有人愛好文藝也就有人偏愛古典,但是有些古典電影說實話除了一些在電影史上做了電影語言的嘗試外,乏善可陳。所以我建議先去了解一下最基本的電影史和電影語言。然後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去看電影,慢慢的學習,相信不久就可以在古典片里找到快樂了


影史經典也分很多不同類型。你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型先看。

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看大家口中的某些經典或者什麼法國德國新浪潮那些。看慣了現在花花綠綠的各種大片劇情片,馬上讓你看個聖女貞德受難記、一個國家的誕生或者第七封印這種的,再怎麼經典你都會覺得無聊死。

本人也只能算個小小的民間電影愛好者。就說說我自己怎麼看的吧。

最開始那會兒電影看得不多,了解得也少,公民凱恩都沒聽說過,比利懷爾德都不知道是誰,更不用說什麼伯格曼啊安哲羅普洛斯啊小津安二郎等等等的。當時還膚淺地覺得黑白電影肯定是年代久遠都很生澀難懂我應該不會喜歡。

然後某日出於無聊我看了《生活多美好》,當時看完就內牛滿面啊,超級好看啊!!完全忘了電影的色調只有黑白灰啊!(隔天又看了遍彩色修復版的) 然後我就愛上了男主角詹姆斯史都華,於是我又找了些他主演的電影來看。看了他和希區柯克合作的幾部懸疑片,我發現,希區柯克好對我胃口啊!!在此之前我只聽過他的一些影片的名字,雖然很多人說經典但我總覺得那麼老的懸疑片估計也不會比現在的更精彩了。結果證明我錯得離譜。

然後上豆瓣標記看過的電影的時候,從旁邊的一些豆列或者「喜歡這部影片的人也喜歡...」裡面知道了很多被大家稱為經典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然後就各種看啊,先挑自己喜歡類型看,然後就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某個導演,然後就盯著那導演的片子看。如果喜歡上了片子里的某個演員,就找那個演員的其他片子看。

我喜歡伍迪艾倫,伍迪艾倫說自己喜歡伯格曼。我就去看了伯格曼。然後第一次看第七封印,看了一會兒就看不下去了。

看到一些電影里都提到過《祖與占》,我就去看了,知道了這導演叫特呂弗啊,知道了他有個相愛相殺的基友戈達爾啊,然後又知道了巴贊、夏布洛爾、侯麥等等,從喜歡他們的影迷那裡又知道了塔可夫斯基、安哲洛普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等等等這些。。。回過頭再看伯格曼就沒第一次看第七封印時的看不下去的感覺了。。

反正看這類斯基的電影,一定得靜下心,帶著煩躁的情緒是肯定難以忍受的。

我建議你可以先看一些喜劇類的,比如比利懷爾德的《熱情似火》《桃色公寓》、弗蘭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一夜風流》或者劉別謙的《你逃我也逃》《街角的書店》這種。。

我閱片量很少,是從前年開始才真正開始進入影迷行列,一年的觀影量差不多三百不到。這段時間閑在家每天兩三部,還看各種英美劇啥的。看個電影史的紀錄片,邊看邊做做筆記什麼的,然後還買了些電影有關的入門書籍。還在看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以前沒想過默片也能這麼有意思。

我作為一個愛好者,沒什麼壓力,都是出於熱愛。熱愛一樣東西就會想去多了解多學習些相關知識嘛。

還有好多不知道的不明白的,想看的電影也是看完一部添十部。看得比較雜,東看看西看看的,而且好萊塢和歐洲電影看得多一些,亞洲的看得不多。反正就慢慢看慢慢學吧。

(這是個很不專業的回答,題主你就隨便看看吧。)


和閱片量關係不大,和閱歷比較有關。


推薦閱讀:

《瘋狂動物城》會對中國動畫產生什麼影響?
電影《美女與野獸》中,女巫對王子下詛咒的意義在和?
為什麼大聖歸來的自來水如此多?
霹靂貝貝和萬磁王哪個比較厲害?
如何看待劉燁闊別十二年憑藉《追兇者也》斬獲金爵獎成為三金影帝?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