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墨子說光注重勇敢不注意品行修養,必懶惰?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
修身養性
修身
作者:墨者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看了一下原文,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通過追根溯源,認為外在表現建立在基礎之上。並且以外在表現以內在因素為基礎、外在矛盾可以反作用於內的邏輯關係進行論述。
題主的問題是對文字理解有誤。文言字詞在理解時要準確但是不能太狹隘。比如說這個惰不能古板的理解為懶惰,而應該理解為懈怠怠慢怠惰,引申為敗落。這樣理解我想就不會有障礙了。
題主問的是這幾句吧:志不強者智不達…………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惰)。
首先,這句話有兩個惰字,最後這一句最後一字,一般用作「耗」,有的版本是惰,感覺不對。
其次,「惰」,譯為「懶惰」肯定是不對的。譯為:衰敗、衰弱,會更貼切一些
——END——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
墨子的修身是成功學最早的版本之一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聽一個當兵的哥們說過,他的理解和你是一樣的。
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論一個xxx的修養,當然重要了。
這個篇文章有很多地方說法是和儒家類似的,但是重在執行,從小到大的、從表到里的一個過程,多讀幾遍是好的,經歷多了會感悟的更深。
對墨子這段不熟悉啊。抱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