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蘇膠片相機加數碼後背與數碼相機的區別?

提個比較小白的問題:

哈蘇膠片機,比如503這樣的機型,配一個數碼後背,對比哈蘇h4d這樣的機型,有什麼區別?(除了價位上??)

感覺數碼後背配好,價位基本也不差h4d多少了,而且h4d不需要自己去配東西,相對來說是省事許多的,可似乎大多數人還是青睞於503這樣的機型,求深度解答。

另,順便想問一個性價比相對高一點的數碼後背品牌+型號。

謝謝


這件事說白了在於「錢」,說深入了還是在於「錢」

0、首先我並不認同 @iPeaceful 的部分想法,你認為因為他們的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是一一對應完全匹配的狀態…(中略)…底與鏡頭的搭配最為完美,匹配有時候會帶來素質上的提升」,這是沒什麼說服力的。

Rodenstock的Digaron鏡頭,Linhof機身和Phase後背這種組合,畫質是勝過HD系列的(不然他賣個毛)。對於這些廠商的互相配合程度,完全無需擔心。德國人和丹麥人如果合起來唱戲,用不著排練,直接上台就行。

我隨便找個圖意思一下(鏡頭不是digaron,是APO-Digitar),這就是三家的產品合體,他們也是【中畫幅】,不是【大畫幅】

(圖片出處 Linhof官網)

------------------進入正題的分割線------------------------

1、對於商業攝影師而言,哈蘇HD系列可以帶來一攬子解決方案,只要有錢,犯不著去操心其他的問題,其操作方式也同一般的單反接近,而且相機的技術指標上也有優勢。比如:HD系最高快門速度是1/800,而500系哈蘇則只有1/500(而且實際上並不可靠,考慮到快門本身的結構)。

這決定了「最高閃光同步速度」,對於商業拍攝而言就能做很多事情,如高速快門配合閃光燈進行控光。

而HD系列的其他便利拍攝功能也為創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如絕對焦點鎖定,自動對焦,這些都是500系無法實現的。

總體來說,幹活的話…HD系列無誤。

但主要集中在機身(不包括後背)和鏡頭的操作便利性,以及HD鏡頭帶來畫質上的提升。

HDC 28/4 +HD機身

2、「很多人青睞503」是不太正確的。

很多人青睞503+後背,但不是很多人,特別是商業攝影師,青睞503+後背的方式,除非他原本就有成套的500系統。

至於藝術攝影師,不要覺得一張照片賣上百萬,那是特例,普通藝術攝影師,窮。

畢竟500系在價格上還是有很大優勢,特別是考慮鏡頭群的時候。

CFE 80/2.8的價格僅有HC 80/2.8的一半,這還僅僅只是個標頭。

你考慮到超廣和長焦,那差的不止一點半點。

啥?V系列鏡頭轉接HD上?這樣HD系列的優勢全沒了,我直接用500系+後背不就是一樣的么,蛋疼啊!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手動對焦的逼格或者格調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但都上數碼後背了,還談這個?

3、外拍與棚拍

外拍一定會選擇集成度高,操作方便,功能全面的機器,相信這種時候多數人會選擇HD而非500系。

棚拍,這裡特指產品拍攝,(在需要藉助中畫幅數碼後背獲得高畫質的情況下,不是說開淘寶店),是不考慮HD,但也不會考慮500系,而是技術相機了。

總的來說:

1、503+數碼後背的方式便宜,一個便宜三個愛。但我真看到HD的比500+後背的多。

2、畫質上的差異不是因為系統兼容的問題,但HD的鏡頭確實更優秀。


數碼後背不好用。多用用就知道了,各種小問題。妥妥的500還是用膠片吧...為錯誤而繼續試圖糾錯犯錯,不明智。一句話,個人用戶數碼後背不是首選....商業因為有收益另當別論。我對商業用戶沒發言權


謝謝邀請。

關於中畫幅,我個人僅限於「使用」,所以總覺得自己沒什麼發言權,就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這件事情在於「底」和鏡頭的搭配。

  • 數碼後背,無非就是給自己已有的系統(機身結構、鏡頭群等,已經是既定的了)更換一個數碼感光元件。
  • 中畫幅相機,像H4D這樣的則是本身就是一套系統,更換的部分是鏡頭(原廠、副廠)。

所以,他們在設計上考慮的問題會不一樣:後背要考慮和整個系統都有良好的搭配,以保證出片的質量,而中畫幅系統則需要考慮的是鏡頭的問題。這事情就像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鏡頭群(包括機身系統),請給我一個合適的感光元件,還是我已經有了一個機身系統,請給我配一套鏡頭群。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

比如在數碼135體系下,個人十分看好不可換鏡頭的大感光元件相機。比如 Sony RX1、Fujifilm X100s 等,因為他們的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是一一對應完全匹配的狀態,拋開諸如對焦、續航這些問題,他們在成像方面的表現極為出色。就像我相信 Sony RX1 的素質要優於 Sony A7+35 2.0 (未來出了的話), X100s 優於 X Pro 1+35 2.0 一樣( RX1 和 A7 均為全畫幅, X100s 和 X Pro 1 均為 APS 畫幅)。因為他們的「底」與鏡頭的搭配最為完美,匹配有時候會帶來素質上的提升。

我不太清楚飛思這樣的後背廠商能夠與諸如哈蘇這樣的廠商生產的機身配合怎樣,也沒研究過後背的素質能夠超出主流數碼中畫幅相機多少……但從自己的認知上,如果從零開始搭建系統,更傾向於像 H4D 這樣的中畫幅相機。

人們比較傾向購買503這樣的老機身搭配後背我覺得會是一種方便吧,畢竟中畫幅相機的機身和感光元件是分開的,選擇了後背,就等於只需要帶一台機身,就可以通過更換後背來切換膠片和數碼的拍攝,這個在攜帶方面有很大的便利。而且哈蘇系統的鏡頭素質也是很高的。

但這裡面會有一個問題(其實依然是鏡頭和「底」之間的搭配問題),就是老鏡頭在新數碼感光元件下的表現,未必有人們想的那麼好。我並不完全相信所謂的「鏡頭的味道」是好的。就像 Leica 鏡頭,人們不斷追求七妹、八妹帶來的味道,但在 Leica M8、M9 上的表現,我依然認為新的 35 2.0A 要優於七妹、八妹。畢竟科技是進步的嘛,廠家總會研製出最適合現在系統的鏡頭的。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既然價位上差不多的話我推薦H4D,好像H5D也出了。。503主要拍膠片,就讓它拍膠片去吧。

數碼後背我覺得性價比都差不多。沒什麼可選的。飛思挑一個價格可以接受最高的。


後背也有便宜的2w上下,這樣配個503總共不到5w,一個帶後背的哈蘇和135的5d3加大三元(差不多5w)那一個逼格更高呢。

當然從實用角度,非職業攝影,也不需要上十w的數碼背,2000w像素足以


膠片機+數碼後背 vs 數碼相機,其實使用體驗有很大不同,電子系統有很大程度的差異,例如最高快門速度、測光系統、對焦系統等等,包括光學設計也略有不同,這也是很多人追求數碼時代的膠片味而專門去選一些膠片時代的鏡頭,哈蘇的 HC 鏡頭和 HCD 鏡頭也有區別,HCD 指的就是針對數碼相機而設計的鏡頭。

模塊化設計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吸引的概念,可以將數碼後背裝在膠片機上就能繼續使用,這滿足了一些膠片攝影用戶的需求,而這個數碼後背又是通用於膠片機和 H 系列數碼相機,相當於一物兩用。但要說膠片相機+數碼後背能達到H系列數碼相機那種體驗,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V系列是脫身於膠片的系統,即使接上數碼後背,鏡頭對數碼後背的支持並不十分好,當然也有很多人有成套的V系統以及對蔡司鏡頭的迷戀,廠商也出了V介面的後背成全他們啊

H系列基本就是為數碼系統建立的,更現代,對數碼的支持更好,富士的鏡頭銳度也更好。當然也有人將V系列鏡頭轉接過來的,除了迷戀蔡司的味道其他真沒什麼特別的

V系列配數碼後背要性介比高的你就看看看leaf的吧


503是久經考驗的成熟的系統,數碼後背也是考慮到部分手裡有503的老用戶,但是我也更傾向於503(假設有的話,呵呵),帶一個機身兩個後背就行,可以在數碼和膠片之間切換,另外,總感覺503那種機械機身蠻可靠,少了很多電路上可能存在的故障,腰平式取景器也是我比較習慣使用的取景器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有名的攝影師用Capture One,我感覺一點都沒lr好用啊,它好在哪裡,有什麼獨特的?
身材嬌小的女生適合哪款單反?
圖片處理軟體輸出時的「銳化」和處理過程中的「銳化」在演算法上有什麼不同?
看到知乎偶爾有一些隨拍照片求評價的提問,終於我也按捺不住,想來此求支簽,問的是前程工作。?
這幾張照片該如何調色?

TAG:攝影 | 數碼相機 | 相機 | 膠片相機 | 哈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