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內戰中 1864年 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為什麼沒有因為戰績難看而被撤職呢?
1864年格蘭特將軍發動了overland campaign(沒有較好的譯名,姑且叫作弗吉尼亞大會戰吧)先是wilderness 荒原戰役 北軍傷亡一萬七,南軍一萬一 。然後是spotsylvania戰役 ,北軍傷亡一萬八,南軍一萬二,可以看出打的都不怎麼好看,北軍兩次都是以對面雙倍兵力出擊,戰損比卻很丟人,毛子式的人海戰術。。讓人感覺格蘭特並沒有什麼將才。接下來的cold harbor冷港戰役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同樣有對面兩倍的兵力,損失一萬三,只造成南軍五千傷亡,簡直是馬利高地衝鋒的復刻版,格蘭特本人也為此後悔過。整個會戰格蘭特損失了五萬四千人 南軍僅損失三萬出頭
這就讓我很疑惑,之前有兩位北軍統帥 burnside和hooker,他們都打了戰果類似的仗,都是以壓倒性的兵力出擊,然而前者殺五千損失一萬二,後者殺一萬三損失一萬七,非常無能,被林肯相繼撤職。為什麼戰績差不多的格蘭特卻能坐穩位置笑到最後呢?林肯為什麼不像burnside和hooker一樣把他炒了,誰在保他?
謝題主邀。我讀的資料記載整個Overland Campaign(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中文應該叫啥)當中,格蘭特的損失是55000,對面李損失33000人,跟題主說的相去也不太多。單看減員的話,格蘭特的成績確實不好看。但是把波托馬克軍團、第九軍和支援的第十八軍加上,格蘭特這邊出動了將近120000人,李的北維吉尼亞軍團是65000人。這樣一看,格蘭特以45%的損失消滅了李部隊的50%還多。格蘭特想要補充減員並不困難,李可就麻煩了。如果說北方是瞅准了南方人力儲備窘迫,以儘可能消耗南軍兵力為目標的話,那格蘭特其實還挺成功的。
李在戰術上無可置疑地技高一籌,以少打多打贏了幾乎每次戰鬥。但是他的戰略目的是把戰線維持在拉皮丹河,結果被格蘭特逼退到里士滿-彼得堡鐵路周邊的防禦工事里,兵力還削減了一半。這就非常尷尬了。而且李被格蘭特釘死在彼得堡,沒法支援喬治亞,阻擋不了謝爾曼的進軍。格蘭特雖然堆人,但是好歹也達到了戰略目的。
格蘭特的堆人戰術確實非常招黑,都不用等到戰後前南軍軍人跳出來黑他,北軍在冷港就已經罵他是拿人命不當回事兒的屠夫了。Overland Campaign結束之後,格蘭特似乎也沒有享受多少戰勝的榮譽,因為北軍和南軍都在花式黑他。當然格蘭特也不是一直都堆人,他1861年打多納森堡(Fort Donelson)、1862年打維克斯堡的時候都有相當好看的戰損比。1863年支援坎伯蘭軍團突圍,也沒有無腦堆人。回到題主的問題,林肯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戰爭最後階段難看的堆人撤格蘭特的職。
話說李在打麥克萊倫那7天里傷亡接近20000,麥克萊倫從里士滿被一路打跑,也只是損失了16000人。但是沒人黑李堆人,畢竟他總是以少打多。
之前的回答比較鹹魚刪了……
@PenguinKing 的回答非常精鍊,這裡做下補充說明。
第一部分:Overland Campaign概況
首先回答題主的「格蘭特為什麼沒有像伯恩賽德和胡克那樣被撤職」。
第一,伯恩賽德是自己提出的辭職。他本來就是個比較自卑的人,接任前就說過自己當不好軍團司令,但是如果他不當,林肯基本會欽點胡克。胡克這人性格討人厭,有人說他就是個「加強版」的波普,也有人覺得他比慫克萊倫強多了。除去這兩人,薩姆那將軍年事已高,菲茨-約翰.波特更是不存在了,而AoP真正有資格當軍團司令的只有這幾人。
第二,格蘭特於1864年春天被晉陞為中將,這是對他在西線戰果的最大肯定,林肯除了他似乎無人可用:亨利.哈勒克精通軍事後勤管理但不擅長指揮;喬治.米德謹慎保守,賓夕法尼亞會戰後期讓跑得比誰都快的李逃了,而之後的米涅倫河戰役也只能說明米德僅能戰平羅伯特.李,但顯然,林肯需要一位更具進攻性的統帥。
所以,還有誰能當總司令呢?
冷港戰役時衣著糟蹋的格蘭特
其次,格蘭特在Overland Campaign里的戰術問題。會戰第一場---莽原,格蘭特佔有絕對優勢,但未能於第一日取得勝利。AoP第5/6軍對戰ANV第2軍,多次反覆進攻無果。第二日漢考克的第2軍於Plank Road擊潰A.P.希爾,卻被趕來的詹姆斯.朗斯特里特從左翼反推,還好在南軍發揚了他們TK隊友的優良傳統,不然漢考克軍真的會崩潰。
到了傍晚,約翰.塞奇維克將軍因為沒有掩護自己的側翼,差點害死整個AoP。單單一場戰役,聯邦軍竟表現的如此「萌新」(實際上AoP的確招募了很多萌新,反正北方有錢),要不是南軍渣運氣,那我看這Overland Campaign是要重演第一次奔牛河啊。
5月6日的下午(右邊),鑒於長街被TK,李暫時接管了第一軍,漢考克利用南軍停止進攻的時間修好了防禦工事。/黃昏時(左上),戈登將軍聯合另外兩個旅發起了強有力的側翼攻勢,差點打崩第6軍,由於夜幕而停下了進攻。(圖片來自wikipedia)
所以第一戰就受挫,這鍋是要扔給格蘭特?還是說米德不擅長進攻戰?亦或是二位軍長指揮失誤?說到底,莽原這種地形制約了聯邦軍的火力/人數優勢,南軍十個里八個身經百戰,而大批北方老兵等著三年服役期一到就回家種地。單從士兵素質上講,1864年春天可能是兩軍差距最大的時間段。
但關鍵是,莽原之後格蘭特開始轉進了!而且整個AoP的士氣突然暴漲,完全不把莽原當成敗仗。我沒有看過格蘭特的自傳和傳記,但能恢復大軍的士氣,想必士兵軍官們很信任格蘭特。之後總司令開始玩轉進,結果被跑的比誰都快的李堵截在月桂山,斯波齊爾凡尼亞郡府戰役打響(5.8)。此役沒啥好說的,偏袒謝里登的格蘭特把騎兵軍調走後AoP就開啟了盲人模式(斯圖亞特:這劇本似乎有點眼熟),之後因為李的一時糊塗,造就了聯邦軍在Mule Shoe的成功,雖然說南軍也展開了漂亮的反擊。
這裡順便說下米德,格蘭特和謝里登的關係。格蘭特總司令很罕見的把他司令部設在AoP里,米德不是很開心。謝里登想獨立指揮騎兵軍,米德更不開心。謝里登是格蘭特從喬治.托馬斯那邊帶過來的,而且他保證能懟勝斯圖亞特,所以格蘭特分離了騎兵軍,去破壞鐵路和威脅里士滿。但整場內戰米德是最大受益者,聯邦軍在冷港磕的頭破血流,格蘭特背鍋;聯邦軍在彼得斯堡被懟的「人仰馬翻」,格蘭特背鍋,米德不會被指責作戰不力,永遠被稱為「葛底斯堡的英雄」。
轉進大師格蘭特之二重轉進。順便謝里登和斯圖亞特的對決發生於11日「黃泉館」,此刻AoP沒騎兵偵察。役後米德要求謝里登出去浪時,必須留一個師給AoP協同作戰!
扯回來,會戰第三場,北安娜河。格蘭特同志繼續轉進,想找機會抓住ANV的右翼,讓他的大軍夾在李與里士滿之間。又一次,跑的比誰都快的李趕在「老烏龜」(米德的昵稱)之前就布防北安娜河(5.23)。南軍對弗吉尼亞的地形了解自然比對手高,李早在1862年的秋天就有退守北安娜河這一天然防線的想法,所以北安娜河之役南軍有完全優勢。更要命的是在里士滿南部作戰的,本傑明.巴特勒之詹姆斯軍團被P.G.T博勒加德圍起來暴打,博勒加德上將已經輕鬆到把喬治.皮克特師還給了ANV,不出意外的話羅伯特.霍克師也會趕去支援,這樣算上一群北方退伍的1861年老兵的Debuff,「Army of the Free」還想繼續南進 ?
結果是格蘭特一路衝到里士滿城下……這裡面自然有聯邦軍優秀的後勤和大量兵源的原因,但更多是羅伯特.李的身體狀況不太適合做軍團司令了。李在河南岸的部署非常出色,騙到了格蘭特,誘使他把大軍一分為二分別於兩處渡口渡河。但是在至關重要的25日,李沒有反攻跨河被孤立的漢考克第2軍,白白錯過如此難得的機會,可以說是非常失敗了。
北安娜河第二天,格蘭特意識自己部署錯誤,把伯恩賽德的第9軍調去援助漢考克。實際上他根本不需要擔心,漢考克安全的很,ANV司令官因為身體原因而沒有協調起像樣的攻勢。
格蘭特逃過一劫,意識到李的陰謀,決定繼續利用外線機動轉進里士滿。
5月28日兩支大軍對峙Totopotomoy 溪,謝里登將軍成功迂迴舊冷港,卻發現了霍克師封鎖了梅卡尼克斯維爾路,接下來到6月3日,著名的冷港戰役讓格蘭特的昵稱從「Unconditional Surrender Grant」變成了「the Butcher」 。
6月1日,是約翰斯頓將軍在七松發起反攻的二周年紀念,只不過格蘭特可不是慫克萊倫,冷港戰役無法成為整場會戰的轉折點。
這就是Overland Campaign的始末,美洲大陸上從所未有的血腥對決,從拉皮丹河畔至詹姆斯河,僅僅一個月時間, 「屠夫」 的會戰造成了兩軍八十多萬的傷亡……
在之後的六月份,波托馬克大軍在李的眼皮底下撤出冷港,重組於詹姆斯河畔。血腥的莽原會戰已經過去,在詹姆斯河上搭建的浮橋打破了許多人認為這一不可能的工程學難題。格蘭特即將威脅鐵路樞紐中心---彼得斯堡,也是里士滿的補給線。
「Without Petersbrug,Richmond must FALL!」格蘭特將軍的渡(tou)河(du)行動,年邁固執的羅伯特.李始終不願相信P.G.T博勒加德的警告,認為格蘭特還會進攻首都。最後他的親兒子,騎兵少將W.H.F.「魯尼」.李親自向他爸報告格蘭特的位置後,這位老爺子才把第一軍的兩個師調去彼得斯堡。事實證明,只要這2個師遲到一天,整個C.S.A續不到1865年。
而整場會戰中,兩位指揮官都展現了他們精彩的戰略機動,與時常的戰術失誤。格蘭特一路殺向里士滿,而李則被釘死在里士滿與彼得斯堡的防線上。北弗吉尼亞軍團雖然猶存,卻已殘破不堪,而李則無法填補他們的損失,他的軍團再也不能從這場會戰中恢復元氣。但是他那群堅忍不拔的將士們,證明了自己比格蘭特的大軍更加出色。
詹姆斯河以南的戰事演化成了一種新的作戰模式:兩軍延綿百里的塹壕與工事從里士滿一直延伸至彼得斯堡。李的預言已然成真,格蘭特跨過了詹姆斯河,兵臨里士滿城下,並在10個月後迫降了南方首都、北弗吉尼亞軍團,以及美利堅聯盟國她本身。
第二部分:統計。
Overland Campaign前,格蘭特與林肯的商討中,將殲滅李之軍團定位為主要目標,所以我們現在來看看ANV步兵師的損失情況。
第一軍情況還不錯,克肖師/菲爾德師戰前(5.5)5,170/6,080人,冷港之後(6.12)為4,465/4,675人。
第二軍慘不忍睹,戰前三個師(約翰遜/厄爾利/羅茲)為:5,485/4,690/7,435人,戰後930/3,675/3,645人 ,總計從17,610人減員到8,250人。
第三軍還能看,三個師戰前(黑斯/威爾考克斯/馬洪)為7,450/7,915/7,130人,戰後4,670/4,360/6,100人,總計從22,495人減員至15,130人。
當然我們還要計算會戰中趕來支援ANV的師。皮克特師---南北戰爭中最出名的單位沒有之一,5月22日全師抵達北安娜河戰線,共計5,340人,冷港之後5,010人。霍克師---博勒加德的部下,於5月31日抵達新冷港,在整場戰役中起了很大作用,戰前6,800人,戰後5,825人。(也就是冷港該師的損失。)還有布雷肯里奇的師,該師僅2個旅,從謝南多厄山谷坐火車趕到北安娜河,加入厄尤爾的第二軍,共計2,385人,戰後1,930人。
騎兵軍損失統計,5月5日9,320人,6月30日4,550人。騎兵傷亡統計上下幅度要遠大於步兵,這裡包括了Overland Campaign和Second Battle of Petersburg之後的北弗騎兵軍情況。
所以整個ANV的整場會戰傷亡情況,從5月5日的莽原至第二次彼得斯堡戰役之前的人數(包括Trevilian Station): 51,355人減至45,285人。當然這數據沒啥意義,因為有增援部隊。軍團則直接減員了33,646人。
總結: Overland Campaign後李的軍團「殘破不堪」,在日後的彼得斯堡之圍中慢慢接收補充兵員,依靠著堅固的迪莫克防線抵禦格蘭特的圍攻。而整場會戰格蘭特在戰略上是沒問題的。
首先是莽原,地形劣勢,必須要脫離戰場;斯波齊爾凡尼亞郡府,格蘭特缺乏騎兵偵察,在Po河與ANV兩個師死磕了一會才發現不對勁,之後的12日總攻還算順利:俘虜3000名叛軍、迫使ANV後撤。北安娜河,格蘭特表現的非常一般。之後在里士滿城下的怡濃教堂、貝塞斯達教堂、老教堂、冷港戰役中,格蘭特突然莽了起來,猶如當年強攻維克斯堡時一樣,試圖以2/6/18三軍協同攻勢擊潰李在新冷港的防線,這類的豬突.......emmmm.....@伯恩賽德@胡德。
一句話解釋題主的疑問: 格蘭特的作戰計劃沒有成功,但只要波托馬克軍團依舊朝著弗吉尼亞腹地進軍,那格蘭特將軍就不可能被撤職。
戰略上聯邦軍獲勝,戰術上聯邦軍失敗。
矮子裡面拔大個,沒有更好的了,都是渣渣,湊活用吧
因為格蘭特的戰績不算難看。
不難看的決定性因素得從時代背景里找。十九世紀中下葉,從軍事角度來說,是幾千年間對防守方最友好的年代。使用圓錐子彈來複槍的出現使得步兵的有效射程從60-80碼陡增到300-400碼。這一革命性變化導致了除了步兵之外其他所有兵種的衰落。騎兵集群衝擊步兵的正面以打開缺口的戰術一去不復返。騎兵從決定性的突擊兵種退化成了邊緣性的偵查騷擾兵種。同時,火炮也不能像拿破崙戰爭時期一樣抵近射擊,效率也大大下降。戰場上80%-90%的傷亡都是步槍造成。更要命的是,當時還沒有無線電和電話,協調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必然要密集隊形以方便指揮。
也就是說,對陣雙方都是一坨行動遲緩,隊形密集,缺乏拋射手段,但平射威力和範圍巨大的肉團。這種條件下,擁有塹壕和胸牆的一方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且步兵行動遲緩加上衝擊力小,事實上就算突破防守陣地也很難擴大戰果,又導致了防守方的容錯率非常高。葛底斯堡會戰第一天北方被打得這麼慘,依然能夠重建防線並靠防守反敗為勝。而對於進攻方來說,必須各單位協調到位,嚴密配合才有希望獲勝,這對一支近十萬的軍隊來說是不可能的,總有人會掉鏈子。說到底就是進攻難比登天,防守輕鬆寫意。
既然攻擊方劣勢巨大,那自然戰鬥的結果是不能用戰損來評判的,指揮官的能力也不能用戰損來評判的。羅伯特李算是內戰數一數二的名將,進攻戰也往往打出駭人的傷亡數字。而格蘭特攻勢某些地方跟七日會戰也很像:都是雙方錯進錯出,都是進攻方一路推進但是就是無法給防守方以致命打擊,都是進攻方傷亡遠遠大於防守方。區別在於格蘭特有無窮的人力資源可供補充而李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說,格蘭特的攻勢比李的七日會戰要成功。
那個時代,只要有點進取心,喜歡主動進攻來打破局勢的指揮官,都是屠夫類型的。格蘭特並不是特別的一個。格蘭特有冷港,李也有皮科特的攻勢。換到水平更高的歐洲也一樣。普法戰爭看似普魯士一帆風順打進巴黎,其實也是靠海量的炮灰堆出來的。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聖普里瓦會戰普魯士人傷亡了2萬人,是防守的法國人的兩倍還多。
拋開傷亡,格蘭特和伯恩賽德胡克之流的區別就很明顯了。前者是繼續推進了,而後者是被打退了。從軍事角度來說,格蘭特做得也很不錯了,換李來指揮攻勢一樣會蒙受巨大的損失,兩個人水平其實差不多。打了這麼多年,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對格蘭特的指責更多的是政治性的,是對他背後老闆林肯的攻擊。既然是對林肯的攻擊,格蘭特攻勢的受挫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話題。幾年打下來,幾十萬的損失,馬上又要征幾十萬新兵,戰爭稅,黑奴問題,對林肯的競選來說都是大得多的坎。
不懂南北戰爭,隨便胡說點,如果老打敗仗就撤換的話,李克用去世的時候,就沒有李嗣昭為他守潞州抵抗後梁的狂攻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遊戲《終極將軍:內戰》?
※奴隸制是所謂的「落後」經濟形態,這是南北戰中南方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為什麼關於南北戰爭的電影里很多表現的是南方是正義的一方, 北軍反而被描寫成了侵略者?
※為什麼說美國南北戰爭是一場違憲的戰爭?
※如何評價查爾斯頓槍擊案以後美國各地去除邦聯遺迹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