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三思而後行這句話?


題主, 這個問題我問過我媽。

媽,書上說我們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可書上又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那我遇到事情,如果我先思考,考慮全面了再去干,機會會不會就溜走了?如果我先幹起來,沒有考慮全面,那會不會失敗? 遇到事情,我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媽給的答案最簡單明了:什麼爛七八糟的東西。。。光想這些有的沒的!哈哈哈……(或許很多人就這麼看你的,擦,吃飽了沒事撐的,考慮這種咬文嚼字的事,沒意義)

但是,從始至終,我都認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包含著很深的哲學含義。

吃了20多年的餃子了,也用這一丟丟的閱歷談談拙見:

關鍵點一:將思考的過程提前。世人恰恰忽略的就是思考時機。

上個栗子:

在日常工作當中,看到一些好的講話,你是聽聽就算,知道這是好稿子還是將文章記錄下來,多讀多思考,看看文章的脈絡框架,背後的邏輯,反應的問題等等……看到某個領導很優秀,你是更多考慮這個領導背後的關係,然後就此打住,還是會除此之外,繼續深入挖掘為什麼這個領導這麼優秀?平時多注意一下這個領導是怎麼說話的,談問題的切入點,解決問題的思路等等;看到工作能力不突出的領導,你是會對這個領導不屑一顧,背後略帶嘲諷,還是會考慮這個領導哪裡做的不夠好,為什麼不能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是環境原因還是個人水平領導力的原因等等。

你們猜猜我身邊這些各地市的面霸考霸是屬於前一種還是後一種?

這就是將思考的時機提前的比較好註解。公務員面試也好,平時的工作也好,最怕認真,最怕有心,你平時就思考這些問題,到了考場上遇到人際關係問題,你就想想優秀的領導平時怎麼處理的?遇到綜合分析題你想想報紙上哪些觀點和這個相關,展開就好,等等等等。

來點理論:

三是數詞,三思可以用來形容多次的思考、審慎的思考。

要想將「三思」與「把握時機」同時做到,我們必須將思考的時過程提前,不是在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才開始思考,那樣留給我們的時間很少,機會真的可能就與自己失之交臂。而是要把思考的過程提前到當你還沒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未雨綢繆的思考問題解決之道。

在這一方面做的好的,拿破崙和克勞塞維茨。他們對地理都非常感興趣,到各個地方,總是留心地形,總是在思考,如果我是主帥,我怎麼排兵布陣,怎樣衝擊、怎樣撤退。他倆一個成了戰爭神話,一個寫下《戰爭論》。

關鍵點二:一旦做了決定,那就快速、堅決的投入到事情的執行上來。絕大部分的失敗,不是在於思不夠,而是在於行拖沓,行無力。

我們絕大部分人身上都有拖延症、都有猶豫、反覆、糾結的時候,這是在把握機會時候的大忌。一個機會,當我們經過審慎的分析,覺得可行時候,那我們必須做決定。

而一旦做了決定,那就必須全神貫注投入到將要做的事情上來。

堅決不要有這個決定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想法,如果你立即開展行動機會成本就是一個定值,但如果你躊躇不前機會成本會繼續改變,損失會加上你浪費的時間成本

所以,平時多思考,在沒有遇到問題時候多思考,多結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實際情況思考。無論遇到什麼突發情況,決定了,就堅決貫徹執行,不在猶豫不決,不再糾結遲緩,不再患得患失。

PS: 寫著玩~~~


思手機帶否?錢包帶否?身份證帶否?然後可出門矣


三思而後行即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多思考一番再行動!

這是最為穩妥的做法,但卻不一定符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

有時候機會來的很快,去的也很快,就在你考慮要不要做的時候,可能機會已經溜走。

人生有時就像一場冒險,你是選擇穩妥還是試險,算取決於你自己!

不過還是建議三思而後行!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讓你覺得以前學到的古詩古詞古文還是很有意義的?
中華文化中的「龍」,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美好典故?
新時代的我們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先進篇第一句究竟如何理解?
古文中有哪些很美的詞語?

TAG:古文 | 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