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有何意義?

「存在即合理」。沒錯。如果說史學、近當代文學、哲學等等對如今之社會的影響還能說出種種,那麼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今社會的作用則一直讓我不解。拋開現實意義,它到底能給當下帶來什麼。難道僅僅只是一種情懷和文化的傳承?


謝邀!

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的意義

  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明,歷經淘洗而不衰,現在看來,仍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然而,在現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非功利的古代文學少有人問津,那麼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了一鱗半爪。儘管零星破碎,但卻是最早為人知的歷史,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比較可信的夏代歌謠,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雖語言簡陋,卻記載了原始生民真實的生活。

  至文字產生之前,文明就已經存在,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產生的標誌之一,從結繩記事,到甲骨卜辭,再到鐘鼎銘文,文化藉助文字延伸,如果說原始社會,詩樂舞一體,那麼到春秋時期,詩歌從樂舞中獨立分化出來,產生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寫實主義風格,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風格,便是文明的一種進步,而先秦文學文史哲不分的狀況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始互有側重,經學之於兩漢文學、禪學之於唐宋文學、理學之於宋明文學;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等都標誌文學的發展與成熟,在漫漫文明長河中流光溢彩。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我們不難了解,古國的成長與曾有過的輝煌。我國一直以來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輩的古文獻研究學者,他們舊學根底好,博學多識,且有豐富經驗,然這筆寶貝財富,被時間無情地漸漸失去,中青年一代又跟不上,青黃不接,一方面,這一階段的人舊學根底不好,兩一方面,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階段,只有極少人能夠沉澱下來一心一意做學問。儘管國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各學校設置了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的碩士、博士點,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還是有比較大的難度。

  古代文學在古代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倘若百無一用,就不會有產生的土壤,縱而觀之,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也不無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傳承真、善、美。就古代文學本身而言,它最本質的特徵在於藝術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求真、向善、尚美。求「真」體現為「歷史理性」,向善體現為「人文關懷」,尚美體現為「文體升華」,三位一體,相互交融,是人類三個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認識、倫理與美學,給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鳴。古代文學的研究因此顯得更加有必要,它對於培養以「真、善、美」為內在核心的人群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中國古代文明,大體看來主流思想不外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人際關係新的認識,體現了對人的尊重,而強調「德政」則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人道主義思想,具有歷史責任感、使命感,這一點縱使在今天也有著莫大的指導意義,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強調個性解放,注重單個的人,追求「無為」洒脫,是精神層面的另一種反應,且無論是儒是道,共同匯注了中國人獨有的性格特質,連接起了祖國燦若星辰的歷史文明,古代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教導我們前行。

  第二、研究古代文學,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孔子提出的儒學,作用不僅僅局限於個人修養方面,也體現在維護社會秩序層面,表現了對政治的一種美好理想。《禮記·大學》提出「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是對和諧的一種比較早的闡釋,《禮記·禮運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為人們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些都為社會和諧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三、深化古代文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發展,與世界文明和諧共融。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我國古代歷史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忽視,它有利於培養我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社會為己任的責任感、使命感,有利於團結各個名族的人民,有利於傳承中華獨特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學的研究不可能終止,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敞開國門,就走入了全球化的世界中,機遇與危險並存。如何保持本民族特色,始終值得思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古代文學在面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日益邊緣化,所以文學研究者更有責任深化對它的研究,疏源流,傳文明。

  「無用之用」意即世俗世界中,沒有直接而實際的效用的事物,往往有著間接不顯著的大用,研究古代文學對於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也在於此,它幫助人們感受真善美,傳承中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李芳民.展望、回顧與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高層論壇綜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4):171-175.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VOL4:270.

  [3]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郭英德、過常寶.困境與出路:古典文化研究的現代化歷程[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2).

  作者簡介:董慶華(1978—),男,山東省莘縣,哈爾濱華德學院,職稱:講師。


神奇海羅、美國小姐姐@acel rovsion港過:

……過去不存在,只是佐證個體意識存在的敘事。未來不存在,預測未來本身就是現世的蛛絲馬跡倒過來論證現實的個體。(羅 2016)

人的記憶、視野都是受限的。說時間,人每天都在跟記憶的消退作鬥爭,無論是月末要交的essay還是應該回復的友人的短訊。與其說是真正記住了它們,不如說是它們即將重現的期許或者是確實會再次找上人的事實逼迫著人對它們作出回應。說空間,人對於整個空間平面只不過是一個沒有面積的點。Downtown的某個冰淇淋店,為什麼從來都沒有去過呢?就算踏上高鐵、坐上飛機,其實也只不過是在兩個大點之間移動而已。城市對於每個人是破碎的幻影,正如《這麼遠那麼近》里表達的對於碎片空間中潛藏的故事的焦慮跟恐懼,或有漫無目的的期望。

對於群體來說,記憶是模糊的傳聞,不斷地層累書寫成的史詩;空間依然是碎片且不可探求的,區別只是個人單獨的點變成了由大量點繪成的地圖,對於遠方的信息是單調、未嘗改變的,燕趙大雪寒冷,江南在落雨,嶺南的毒瘴永無止境地蔓延。「過去」對於「現在」來說,是扁平的、所有存在記憶集合的平面。那是一片混沌,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看。這就是賦予意義前的世界。

人的「歷史」是搭建出來的。在構建歷史的此刻,一個前於意義的平面被打碎了,每一片文本標上了時間、空間的座標,「過去」的樣貌構造出來了。但這種過去其所指是很固定的:譬如在現代中國中接受教育的人,對中國的歷史想像往往就一個個塊狀的「統一」時期由線狀的「分裂」的時期串聯起來。

一個學人的認知來自於文獻跟對文獻的分析,但文獻的意義難道是先驗的嗎?這裡,巨大的無力感困擾著人。在紙面上構建的過去時代跟實際上的現在人之間,人「感受到了一種斷裂。」(冬 2015)

解構是持續在進行的。在宏觀的「階級」、人格化的「國家」這些上一個時代的概念開始過載的時候,人彷彿行走在了無依靠的薄冰上,背後的無盡的、雜亂無章的事實與非事實,虛假跟真實的概念在文本的海洋浮游。於此無終無始的混亂,尋找敘事秩序的過程中,是有一條繩索在那裡的。浩大繁雜的文本、意象,跟飄忽不定的「理性」背後,是人類脆弱跟柔軟的精神。對個人來講,那些丟棄的詩句直接指向了人自己的過去。

文學在最初也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甚至是記憶本身。但從某一刻開始,詩跟史的文本分開了。詩更雜亂無章地生長著,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文本,因為史其能指的目標是讓人回顧到它所希望的東西,詩其文本的多路徑創造了一個通道。史的迷霧永遠不會散去,但經過這個通道,人以另一個方式跟過去建立了聯繫。

詩的文本敘述了,就是我們不能觸及的每一個過去的每一個個體,他們的掙扎跟他們與自己的過去建立聯繫的努力。而我們站在迷霧之外,也處在同樣的掙扎中。由此,雖然迷霧沒有消除,但是我們跟過去所共享的同一的掙扎更近導引我們向「所欲構建的過去」。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霧月的伊始,我依舊困擾於像蜈蚣一樣的瑣事。日復一日的失敗跟頹唐磨損人的心智。

嗟我懷人 寘彼周行

我的昨天跟今天早已失去了聯繫,地板上那些散碎的卡片,上面的文字有什麼意義?

陟彼崔嵬 我馬虺隤

夢潮水一樣退去,但我仍然在未來的幻影中顫慄,灰色的蝴蝶盛開在窗外。

我姑酌彼金罍 維以不永懷

清晨的水汽讓我回憶起我的故鄉。細長的運河,夜半劃開水面的吳歌,冰涼的吻。

陟彼高岡 我馬玄黃

我們到底在怎樣的絕望中前行。

我姑酌彼兕觥 維以不永傷

每一天早晨的食物都不過是屍體。

陟彼砠矣 我馬瘏矣

過去的歡笑螺旋一樣下沉。

我僕痡矣 云何吁矣

?a?l? bu?ɡ p?a? ?l??

?un ɡa?l q??a ?l??

——十一月的夜晚很寒冷。

獻給@冬蟄意以及@桃喵喵。

4 November 2016

DRIN GUEN


不邀自來,無葯亦瀉。

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說大了是為往聖繼絕學,說小點,任何有遠見的民族都會自覺傳承文化。如果說生命的本能是延續基因,在各種社會,民族的本能就是傳遞文化,傳遞民族的記憶,想像和生活方式。

古代文學其實沒什麼用,如果說這個用是指實際用處的話。古代文學真心不如廚藝或挖掘機技術。其實,課本之外的古代文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滲入了每個人的血肉與靈魂,無時不刻支配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動,這才是無用之大用。如果把實用技術比作一個手機app,古代文學與其他文化,就是編寫這個程序的理念,規則的其中一部分。正是:

鯤鵬游萬里,

學鳩笑未休。

不見胡夫塔,

文明傳幾秋?


粗略看了一下以上眾位答主的答案,似乎越說越陷入了題主所言的「一種情懷和文化傳承」中去,而題主所問的是除了「現實意義」與「情懷和文化傳承」的意義以外,中國古代文學還有什麼意義。

先給出我的回答:題主不懂文學,也不懂意義。也許你會問:這算是什麼回答?在此引用木心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對於不是問題的問題,我只能給出不是回答的回答。

為什麼說題主問的問題是不是問題的問題呢?

首先,題主的問法就落進了悖謬,問題描述里說,除卻「現實意義」以外,中國古代文學對於「當下」還有什麼意義。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里把意義劃分為三個方面:實用主義的意義,也就是一件物品能夠給人類帶來好處,是為求善;科學方面的意義,也即探索世界,是為求真;美學方面的意義,是為求美。

題主所云的「現實意義」,大約是指前兩種,就是實用主義的與科學方面的;而題主所云的「情懷與文化傳承」,姑且也就把它算作後一種意義,也就是美學方面的。所以實際上題主自己已經把意義的三種內涵撇開在外了,那還能剩下什麼意義?這就是我為什麼說題主問的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再來談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愚見,若有不妥,歡迎指正。

現實的活動,或是實用的,或是科學的,是「有所為而為」。而藝術是一種美的鑒賞與創造,是「無所為而為」的。

美的鑒賞與創造不止是屬於藝術家的,也屬於日常生活中千千萬萬個普通人。譬如,深秋你看到金風吹拂,銀杏葉落,你覺得很美。再比如,你登江堤眺望江水,想到「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心會神與。你覺得很自然,但實際上,在這兩種情境里,你已經自發甚至自覺地在欣賞美,創造美了。

對待藝術(自然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學),不求甚解,其實已經是解了;欲辨忘言,其實已經是言了。

最後給題主一個小小的建議,看一些美學入門著作,如《談美》,《美的歷程》,《美學散步》之類,再去閱讀一些古典文學著作。我覺得,會比你在知乎上提問要有用得多。


別的不知道,就知乎而言,沒了納蘭性德和庭有枇杷樹,估計答案會少好多。


第一,當時的讀書人(作者,或詩人等)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深切關注,對社會的種種矛盾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有助於我們研究當時的歷史人文、社會形態等方方面面。其次,優秀的古代文學能傳承至今,自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對當代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古文基礎好,能幫助白話文也寫得好。

但不是你們想像的那種白話文里夾古風的中華田園朋克白話文,而是內在節奏。

比如讀汪曾琪的,就有比較明顯的感覺

(汪曾祺的寫法有點技巧過過,感情無法貫通,文勝於質,也未臻化境。純從白話文技法看,是非常可以模仿學習的。比汪曾祺更好的境界,就不是能學的了)


首先有考古意義。其次有語言改革的參考意義。


個人覺得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至少我在工作不順利不開心的時候我會一遍又一遍的寫滕王閣序,然後就會開朗。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行為是否合理?
老舍是否被高估?
有哪些「作品風格與作者人格」相差甚遠的例子?
請問水滸傳108將誰最厲害呢?肉搏是武松嗎?那其他的呢,求大家科普
恆山派兩位師太真是岳不群殺的嗎?

TAG:文化 | 文學 | 漢語 | 中國古代文學 | 人文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