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比 Facebook、Twitter 更受年輕人喜歡的 Snapchat 在國內沒有火?

Facebook之於開心網、人人網;Twitter之於飯否、各種微博;Snapchat之於????


今年6月 Snapchat 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速的社交應用,日活躍1.5 億用戶,單日流量已超越 Twitter。雖然一開始 Snapchat 常被青少年用來傳送情色圖片或不可描述的自拍,但認為 Snapchat
靠「閱後即焚」火到現在,只能說太不了解了。實際上 Snapchat 一直在開發不同的產品功能,比如2013年底的Stories、2014年底的Snapcash、2015年初的Discover……

任何承載內容的社交都是以無盡的信息、圖片或視頻來供應自身平台,讓用戶選擇跟隨什麼樣的信息內容,然後主動地變成一種行為模式。這也意味著網路社交平台,實際上是要關注用戶「選擇看什麼內容」。當消費者有無限選擇時,有限資源的利用是關鍵。有別於 Twitter、Facebook 總是在不間斷的信息里,試圖抓住注意力,目的在於吸引關注進而引導他們參與其中,Snapchat 更強調關注、互動——當你打開 Snapchat 的信息,你一定要看,而且要100%注意,否則它不見了。你的注意力完完全全在您打開的信息上。所以 Snapchat 的本質是抓住、保留及增加我們的注意力,這也是許多品牌喜歡使用它作為營銷平台的原因。

為什麼國外的年輕人如此喜歡 Snapchat,甚至說產生了「快照」一代?首先是因為用戶不斷變化,他們與網路的關係也在轉變。我們看到許多孩子不看雜誌與電視,反而滑著屏幕問,為什麼不會動呢?智能手機的出現變成身體的延伸,並且成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是我們眼睛的延伸。圖片社交應允而熱,但與此同時,很多社交工具,要麼是把自己生活完全暴露在他人眼中,要麼是窺探他人的生活使自己獲得滿足;但還有一種社交,是讓人們放下包袱,捕捉和分享任何時刻,傳達生活中的瞬間——盡情分享,又不會給人帶來刷屏,無須為日常的玩笑感到羞恥,也不必花大把時間修圖,因為它們都會消失。

當展示甚至包裝自己這一目的消失,人們可以變得更加真實、更有趣,並且基於生活中人們的「互惠原則」,當用戶收到一張照片後,某種程度上會覺得有責任也回復點什麼,更加促進了交往的頻度與深度。

反過來,國內做「閱後即焚」的應用無一例沒有做起來。阿里的來往去年底更名點點蟲,主推「閱後即焚」功能,想必你根本沒有聽說過。去年(或者前年?),我還在工場的時候,當時工場投資過一個閱後即焚的圖片應用叫blink,初上線的時候還有些用戶很活躍,我一度認為至少能吸引到部分年輕人,但現實非常無情。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是專家,給不出深刻的分析,僅僅從我個人的觀感出發,我覺得還是用戶需求的不同。如果把關係分為親密和非親密,親密關係可以發隱私內容,但正因為是點對點反而沒有閱後即焚的剛需;而對於非親密關係,我們大多數用戶還是會把社交更當成一種「表演」。社交平台就像一個個舞台,人們在這些舞台上也只是選擇性的表演,展示生活中精彩的一面,展示個性的一面,只是把表演的場所從線下搬到線上,告訴身邊人:我的生活無比精彩。

如果把 「注意力」 當成資源,無論是網紅經濟、草根大號、付費社群、植入營銷,甚至傳統的外包、自由軟體、眾籌等現象,其實都是注意力的 「兌換」。所謂「認知盈餘」, 其實就是扣除工作時間之後所剩下的「可用注意力總量」。在互聯網上面,為了爭取別人有限的注意力, 我們有意識地出賣自己的隱私,其次,因為自己的注意力瀕臨破產, 導致自己的隱私無意識地流失。

「注意力」 這塊資產,公開的部分是存放在別人腦海里的印象(別人對我的注意力),隱私的部分,則是我自己有限的注意力。

原始「閱後即焚」行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辦法承載價值。我們的社會太過於重視「商品價值」,而忽視使用價值。沒有多人場景的展示和互動功能,親密關係往往希望長久保留,半親密狀態下要麼是注意力集中的追逐要麼是注意力渙散的機械行為,甚至是販賣隱私來獲取注意力……留給集中注意但又無需保留信息的空間實在不多。Snapchat是把真實世界元素包含在體驗之中,它有情感上的觸發,但對於我們的用戶,暫時來說,虛擬帶來的快感比現實還強烈,所以決定了我們需要走一條不同的路線。

我印象中唯一接近閱後即焚且取得一定影響力的產品是微信的紅包圖片,但這集合了隱私兌換成注意力並天然蘊含遊戲元素,完全是另一種體驗。這種「限時+打賞」的模式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跟進嘗試,最近的例子,應該是新版陌陌推出的「時刻」功能。陌陌從上半年開始發力直播業務,因為其社交屬性帶來的較高用戶粘性、活躍度以及付費意願使得直播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正是在我們國家顛撲不破的「注意力經濟」,並且總是物質兌換超過精神兌換。「時刻」這個功能類似朋友圈小視頻,加上打賞和自動刪除,從而強化活躍度和參與度,說到底,正是因為我們的用戶屬性特徵如此。

切入視頻領域是個更好的選擇。越年輕的人越愛發視頻,人與人的社交互動都是基於信息,通過信息產生了連接,信息含量越豐富,互動和連接效率就越高,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交流形態的變遷:發文字—&>圖片— &>時刻—&>短視頻—&>直播。自從手機越來越普及之後,視頻的消費頻率變大了,也讓越來越多人可以創造大約五分鐘左右的視頻,因為能夠在碎片時間消費這類視頻,內容消費量變得越來越大,這裡承載著巨大的商業機會和內容傳播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做社交產品,重點並不在科技上,真正面臨的挑戰其實是促進互動的困難。唯有通過特殊的方法,吸引用戶參與、互動,其實就是要有情感的觸發。新一代年輕人會有新的表達方式,這可能就是一種革命性的東西,用扎克伯格的說法,「最重要的是人們能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與別人分享其思想感情。」

視頻的興起,尤其是直播視頻,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原始的、未經過濾的傳播媒介。 但一直以來「視頻」記錄的大多數是事件,要麼像直播那樣成為另一種秀而非社交。真正的視頻社交形態的工具目前還沒有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前面提到的陌陌時刻功能,作為比直播輕一些的視頻社交模式,在拓展社交關係上算是一種創新,只保留24小時,對於發送者而言降低了負擔,給看的人緊迫感,和Snapchat一樣的原理,但加入「注意力兌換」也許才是真正建立起生態的根本。

不同市場背景的用戶需求截然不同,就像語音信息這個東西在大部分國家使用率都不高,因為留語音就像跟答錄機一樣。不管是因為最初為了省錢而選用在線語音、留言遺留的習慣,還是因為玩網遊習慣了語音交流,或者乾脆就是因為最初模擬尋呼機功能的誘導,總之我們使用語音交流的比重遠超過很多國家。文化、語言、互聯網歷史,或者只是懶得打字,很難說到底哪一個因素造就了不同的用戶習慣。同樣,可能是很多因素綜合,導致 Snapchat 這種產品在我們這裡難以風靡。

無論任何服務,需求之所在,即成敗之所在。


作為一個snapchat的重度愛好及使用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應該探討一下為什麼snapchat在國外火起來了。

先來說一些snapchat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像很多其他創新app一樣,snapchat在創始階段,確立了非常明確的用戶群體,群體很小,但是活躍度很高,同時又是捆綁的,也就是說你和你身邊的朋友使用的社交工具重疊的時候,這個工具才有長期存活的幾率。

這個目標群體就是社交年輕人。

曾經有組織調研過用戶為什麼喜歡snapchat。

總結起來差不多就是:

  • 可以使用各種視頻特效,分享視頻。
  • 相對於文字和圖片有時候會讓人覺得高冷和遙遠,視頻就能更好的表達自己,隨時隨地,更加真實和鮮活。
  • 24小時時間限制,就像在不斷的提醒你,你要不每天都刷一下snapchat,就可能會錯過很多「精彩」

看到我父母不用這個理由寶寶表示很認同啊,233333333

第二階段:營銷,製造爆點

很多網紅,明星開始使用snapchat,在ins上推特上po snapchat小視頻和照片,ins上還有個trend叫做 celebrity snapchat,就是po各路明星的私人snapchat賬戶。

從某種角度來說,snapchat會讓人覺得比較私人,ins大家都會p圖,即便是維密超模也是如此,大家心照不宣,但是使用snapchat你沒辦法剪輯,不能ps,頂多加個濾鏡特效,明星就會po一些相對私人化的東西,比如在家裡和朋友玩,吃去吃飯喝星巴克這種大家都會做的事情,然後24小時後就什麼也沒有了,雖然粉絲會及時把視頻保存下來,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社交網路平台帶來的慣有壓力,更加隨性。

第三階段:保持持續高質量內容,同時商業化。

snapchat的團隊在十分用心的做內容運營。

最初使用這個軟體,並沒有留下我這個用戶,也就是體驗了一下特效,存了倆小視頻這樣子。

但是現在的snapchat,你可以看新聞(之前吐槽霉霉的看的我不亦樂乎,太敢說了),看直播(娛樂的,科學的,文化的都有),文字聊天,視頻聊天,語音聊天,加特效,給朋友發小視頻,自己創造故事線。

snapchat內容保質保量,這個時候反觀內地互聯網,比方講這一兩年流行的,分享一個h5小遊戲到朋友圈誘導用戶下載app,或者有紅包,可以做心理測驗,可以看到朋友對我的印象等等,用戶只是為了體驗這一個小功能而去下載了app,然後就刪掉了,並沒有實質的認同你這個app的核心價值觀和實際用途。而使用snapchat的用戶一般打開應用之後起碼會停留15-20min,這足夠接受一定量完整的信息了,牢牢抓住用戶心理,培養使用習慣。

個人覺得snapchat已經可以開始長期持續走下去了,為什麼?已經商業化了。

當你打開頁面,不需要搜索,這些大牌的賬號會直接推送在主頁,我覺得在操作方面應該是和微信在朋友圈推送是一樣的,會有大數據進行分類推送。

除此之外我聽外國的小夥伴說snapchat有很多活動,以及很多本地化的活動,同時不斷的創新,現在snapchat已經融資開始開發副線app,全面融入商業廣告推廣app。

未來超級看好啊。

至於內地為什麼沒有火,私以為是可以火的,如果背後給個好的運營團隊在中國好好做的話。

知道我在用這個app的年輕朋友們都超級感興趣,但是一下載發現不能用(被牆了)這就很尷尬了。。。。。

也有類似的其他應用snow,faceu之類的,但是對於這種我以及我的朋友每次使用僅拍個照停留不超過五分鐘毫無社交重疊的應用來說,和snapchat這個我每天必打開的5個social app之一的地位差了100個qq。

idea是很好的,就看中國有沒有團隊好好的做這個idea,做內容,做創新,存活下來。

不然,100個snapchat在中國也火不了。


Snapchat的成功不能完全歸功於「閱後即焚」,或者說,用「閱後即焚」來定義Snapchat已經有些過時了。

因此,將「閱後即焚」模式複製到國內產品身上,即時拋開文化因素,也很難做成下一個Snapchat。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尤其是30歲以上用戶),Snapchat都不是一個容易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哪裡好玩的產品。

《紐約客》有則漫畫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漫畫中,一個腦袋爆掉的男人拿著一部裝有Snapchat的手機,醫生向一旁的警察解釋道,「看上去是又一個四十多歲男人想要搞懂Snapchat的案子。」

2012年媒體報道時,Snapchat被定義為「閱後即焚」應用,用戶發送的圖片最多顯示10秒,然後就會消失不見。

但現在如果單純把Snapchat理解成一個「閱後即焚」產品、認為同樣做一個「閱後即焚」應用就能獲得同等成功,那這樣的想法只能落空。市場已經有很多案例來證明這點,國內嘗試過閱後即焚的「咔嚓」、「泡泡信」等產品,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Snapchat在產品演進中提供了很多與「閱後即焚」相反的功能,比如聊天中的內容可以保存、memories功能可以永久保存一些圖片視頻、看完一次的圖片可以再看第二遍等等。「閱後即焚」這項特性更多是為減輕用戶的社交負擔,讓用戶不用在意一定要發布類似Instagram式的精緻內容。

回到問題的關鍵:如果不只是「閱後即焚」,那究竟是什麼促成了Snapchat的成功?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能看清Snapchat成功的本質以及「閱後即焚」為何沒在國內大火。

今年2月,Defy Media在給美國媒體Variety做的一份調查找到了答案。Defy Media設計了一份問卷,用於調查用戶到底如何使用Snapchat以及為何喜歡Snapchat。根據Defy Media的調查,我們總結出了這些結論:

  1. Snapchat主要用於熟人朋友間的社交聊天,承擔著和QQ、微信聊天類似的功能;
  2. 用戶最喜歡的功能並非「閱後即焚」,而是創建Stories,這是一個類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只不過用戶創建的Stories會在24小時後消失;
  3. Snapchat上的明星、企業、媒體賬號發送的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
  4. 視頻內容在Snapchat上非常受歡迎,無論是用戶間的一對一交流、還是發到Stories里展示。

由此可以看出,Snapchat以「閱後即焚」的特點吸引用戶只是其價值實現的第一步。它面臨的更廣闊的市場是一個在美國長期缺席的產品類型:社交通訊,然後基於社交通訊成長為一個如微信一樣的社交平台。

反觀國內,手機端的社交通訊功能已經由微信、QQ所承擔,即便再造一個Snapchat,也沒有太多市場空間,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閱後即焚」模式沒有在國內走紅。

Snapchat在短視頻方面的成績,反倒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亮點。

因為從目前來看,國內基於社交的短視頻內容並沒有迎來真正的引爆點。如何激發用戶拍短視頻、分享短視頻,如何讓媒體做短視頻內容方面,Snapchat的創新都值得學習,這個領域需要一場基於產品形態的升級,而這個升級還沒有完全開始。

對於Snapchat的短視頻創新,你可以在這裡(假如微信做視頻:Snapchat的創新是個好榜樣 - 企鵝智酷的文章 - 知乎專欄)看到我們對它的分析以及對國內社交+媒體平台的建議。


一、snap懸案

盼星星盼月亮,snapchat終於即將上市了。

日活用戶超過1.5億,16年營收4.04億美金,目標融資額30億美金,估值可能在200-250億美金,美國科技產業3年來最大IPO終於上演了。一個基於手機和眼鏡的照相機公司,一個完全屬於年輕人的聊天工具,一個90後95後的社交網路……與低調簡約的扎克伯格完全調性不同,飛揚跋扈的高富帥斯皮格爾,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小巔峰。

在大洋彼岸,習慣了c2c(copy to china)的中國創業者發問了:能不能做一個中國版的snapchat,一個專屬於中國90後、95後、00後的社交產品?

要知道,這個問題絕不是在snap上市的今天應景而生,事實上它已經存在了4年以上,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就已經有創業者在朝著這個方向發(當)力(炮)探(灰)索了。

支持者們堅信:snachat的崛起是因為facebook太老了,年輕人需要更酷的社交產品,同時他們也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老師使用同一張社交網路,人家要不端不裝、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嘛!而這些條件在中國完全成立,微信已經太老了,「克制」的60後張小龍總是想著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最大公約數,這就不可能充分考慮年輕人特點,你看微信界面已經土掉渣了。

他們堅信社交網路就像衣服換季一樣,會有最新的流行款,你看校內網、開心網、微博不是差一點兒就乾死了騰訊,成了社交網路的潮流嗎?按照這個道理,別看微信今天如日中天,搞不好哪天就會被不知從何而來的黑天鵝給逆襲了。

他們堅信,這樣的產品一旦做起來,互聯網的巨頭們根本別想跟進,因為只有90後才懂90後,年輕人的世界、大人們根本別想看懂,不是馬化騰都謙虛地說「你什麼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嗎?

在這種理論的作用下,幾年以內幾乎所有和年輕人沾邊的公司都開始這種嘗試:

1、第一批,是blink、now!等為代表的初創公司產品,在全面複製snapchat特性的同時,也開始了「本地化」。一時間該領域大熱,紅杉、真格、創新工場等投資大咖紛紛重金入局,騰訊你的好日子要到頭咯。

2、第二批,是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的公司,開始年輕人社交的嘗試。臉萌曾經坐收移動互聯網第一波紅利,現在他推出了激萌的faceu,in在圖片領域取得成功,開始做香蕉聊天;陌陌拿下陌生社交第一把交椅後,做了流星;echo的3d聲音大熱,他們做了lucky;美圖上市的前夜,他們推出了長期調研、精心設計的閃聊。

3、第三批,是同樣在做年輕人社交的,只是基本沒有採用snapchat的玩法。same推出了界面清新、孤獨特別的same,立志成為年輕人的一座城池;派派是聊天室模式,加上各種怪趣玩法;抱抱接連轉向,最後投入了直播的懷抱;在最右app上,忠實的鐵粉們為了維護社區的純凈,居然自發故意去蘋果商城打1星,好讓別人不進來。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儘管玩家已經如此之多、花樣已經如此之多、資金已經如此之多,模範者們卻遠遠沒有能夠達到snapchat成就的高度。騰訊手q和微信組成的雙保險,依然牢牢鎖住中國社交的江山,在大多數時間和大多數年輕人那裡,社交依然在企鵝的世界「體內循環」。

賣萌、逗逼、斗圖、彈幕、二次元……為了迎合年輕人,創業者們已經什麼奇招怪招都盡出了,換來的卻只能是一段時間內嘗鮮者們的「火一把」,然而這種一時火熱並不能動搖企鵝城牆的分毫。5年過去了,中國依然沒有出現自己的snachat,斯皮格爾的故事完全沒能夠本土化。

多少公司前赴後繼,snap疑難成了一個懸案。

二、您說的都對,除了

微信太老了,界面太土了,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社交網路,可以遠離父母師長的眼睛、不端不裝做自己……嗯,您說的都對,這些點我全部承認,除了一點。

騰訊不止有微信啊,別忘了還有一個企鵝頭像的社交產品叫手機qq,一個用戶規模和活躍量與微信旗鼓相當的手機qq——是的,中國的年輕人都在那裡,從某種意義上說手q的一個身份就是中國版snapchat。

創業者們最大的問題是恰恰弄錯了對手,眼睛只盯著如日中天的微信,而忘記了近在眼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手q。你去訪問中學生用戶的時候,手機一響、他低下頭的時候,桌面上那五顏六色的可不是微信哦,而是手q。

這個答案看起來太過簡單。可是又有創業者說了:手q多low啊,功能那麼多重死了,基本就是東抄一塊西抄一塊湊起來的大山寨,空間一打開都是非主流……

面對手q,他們依然是自信的:我的交互設計更有逼格啊,我的交互習慣(斗圖、塗鴉等)更符合年輕人特點呀,我的功能點子更有創意呀(人臉識別貼圖、閱後即焚、打卡、寵物等)……

行,還是那句話:您說的都對,手q有各種low,而你的產品從界面到交互到功能都更符合年輕人特點,但就除了一點:

和微信一樣,手q掌握了關係鏈呀!

三、最強大的護城河

對於社交產品而言,握有關係鏈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護城河,沒有之一。

什麼叫握有關係鏈?其實就是你的所有好友和日常關係都在那個平台上,你也習慣了用那個平台「運營」你的關係鏈。這有兩層含義:一來要有關係數據,二來要有使用習慣,缺一不可。

這就好像我們的手機通信錄一樣承載了大部分的關係鏈數據,但是我們運營維護自己的關係鏈,已經不會用手機通信錄(來電話和簡訊)了;也許支付寶已經竭盡所能獲取了我們的關係鏈,但是除了換福卡,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會在那上面運營維護自己的關係鏈。

手q是如何握有關係鏈的?新生到校的時候,老師說我們建一個班級qq群吧,有什麼事在那裡溝通。於是順理成章同學們都加了群,後來互相都加了qq,再後來各種社交行為基本就是在手q的消息和空間里了。

一旦青少年的關係鏈被拿下,則無論對手做什麼,都已經很難再撼動。因為這時社交產品的比拼,已經不再是誰好誰壞、誰有特性的問題——不論挑戰者有怎樣的優勢特性,他都要對抗主流社交產品已經掌控的整個關係鏈。

也就是說,當一個用戶想要用你的新產品替代手q(或微信)時,他的成本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會和我所有的朋友熟人失去聯繫,直到他們全部都用了和我一樣的新產品、並且在上面和我建立了聯繫……為此,我將不得不扮演銷售員的角色,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推介這個新品。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你的特色功能,你的逼格界面,你的優化設計……這些都是吸引人的,但是一旦他需要付出「暫時失去關係鏈」的轉移成本,這些優點都變得無力。

按照鄧巴數原理,一個人穩定的日常社交網路大約是150人,也就是說,你得讓這個人至少動員50到100人使用新品,否則一定會陷入四面無人的孤獨。更何況很多人的通信錄,遠遠不止150人。這是怎樣的成本?簡直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於是,再多的優越特性,在必須付出「轉移關係鏈」的沉重成本面前,都像是蓬勃生機的新生兒,撞上了嘆息的牆壁。你不是不夠拼,只是輸給了「天意」。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faceu做的再努力,小盆友們也只是把它當作「激萌短視頻」製作工具,這些視頻做出來還是要發到qq或微信朋友圈裡社交的,而要他們在faceu上一直社交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更悲哀的是,手q總能反應過來,你的激萌表情、美顏濾鏡、閱後即焚……企鵝家都可以抄啊,哦不,我是微創新!

悲劇一次次上演,新產品新特性總能在一段時間內引發轟動、吸引一波流量,卻始終無法動搖騰訊的關係鏈護城河。而企鵝總能反應過來,稍加跟進,則所有的「用戶時間」又可以一步步吸回去,吃了骨頭都不給你留渣。

也許,當你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告訴小盆友你的產品可以這樣那樣的好玩,可以滿足這樣那樣的需求,他們一定會表示樂於嘗試使用。但是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如果加一個問題:「那麼,你願不願意從此就不用qq了呢?」

他們幾乎一定會面露難色:「那得看……我的朋友是不是也都在上面了。」

也許你要說,我並不是要替代qq啊,我只是讓年輕人多一種選擇、兩者並行不悖啊。然而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是一團懶肉,就算一段時間內浮躁的小朋友可以兩個產品交替並用,但假以時日,他們還是會傾向於選擇最方便社交的工具。什麼是最方便?關係鏈在哪裡,哪裡就最方便!

說到這裡也許大家心都涼了,那麼為何snapchat可以成功呢?

四、窗口只出現一次

我們分析snap成功的因素,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閱後即焚的反社交壓力、富二代對時尚的敏感,符合95後心理的絕妙設計,令人上癮的高效玩法機制,早期的小情色(黃圖炫耀工具)……

但是在我看來,這款准im的社交產品之所以成功,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起飛的那一刻,社交領域的老大facebook在移動端反應太慢,甚至沒有一開始就意識到im是比newsfeed更加剛性的存在。這給了斯皮格爾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窗口。

當然,同期還出現了kik、whatsapp這樣的對手,臉書也曾推出一些不倫不類的模仿品,但是這些給snapchat的威脅,遠遠不如「facebook一開始就反應過來,傾注全力打移動端、搶im」來得可怕。值得慶幸,這樣的假設並沒有發生,斯皮格爾在老虎醒轉過來以前已經拿下了年輕人的關係鏈、培養了他們用snap來日常溝通的習慣。

然而這樣的時間窗口在中國幾乎不存在,雷軍的米聊或許曾經有機會,但是勝利的天平很快倒向了張小龍一邊。而對於snapchat的模仿者來說,哪裡有反應太慢的facebook,從一開始他們就面對騰訊的微信qq雙保險。

他們一開始面對的格局就是,qq已經拿下了年輕人關係鏈,qq已經培養了大家使用習慣,qq比你有更豐富的社交經驗,qq比你反應更快,qq比你更能「微創新」(抄)……

另一邊,即便是微信,除了設計上走了「全體人民的公約數」,其他一樣可以變通實現:你閱後即焚,我消息撤回;你故事消失,我隱藏半年以上朋友圈;你照片塗鴉,我圖片編輯;你隔離父母老師,我直接朋友圈分組。

所以我們分析snapchat,不能只分析山河大事業已確定之後、產品最終的特性和形態,而必須分析它崛起的時機。如果沒有facebook留出這個空前的時間窗口,很可能它在閱後即焚的第一代就戛然止步,至今只能是傳黃圖的小眾工具。

這樣說來,關係鏈護城河真的沒法突破嗎?

五、也有例外和契機

這世間沒有完美的存在,騰訊的關係鏈長城也是一樣。長期以來,我們在qq和微信上建立關係鏈,主要通過三個手段:

1、詢問獲取對方的id。你的qq號多少啊?能不能加一下微信(二維碼)啊?

2、群。先建立個班級群,然後就可以加班花啦。

3、地理位置。還記得最初qq上的網戀嗎,同城、女、16-25歲,篩!還記得微信附近的人嗎?

這樣的手段必然會有它的軟肋和漏洞,有時候你不方便問到對方的id,有時候你想和對方聯繫卻不想互加id。於是三個機會出現了。

1、王興的校內網一開始有機會,因為他提供了一個建立關係鏈的新方式,不是去問人qq號,而是直接基於學校院系去查找,這就形成了一個純粹同學的新關係鏈。他打的是「羞於問對方id以建立關係鏈」這個痛點。「不方便問校花的qq,但是我可以從校內網搜到她、加好友啊!」

2、接著是新浪微博,一樣是直接檢索建立關係,只不過是和公眾人物(機構)的單向關注關係。明星大腕肯定不會給你他的個人id,那該怎麼建立連接呢?「在微博上關注就好了,還可以評論私信哦!」這又是擊中了痛點,建立了圍繞公共人物和時事熱點的關係鏈。

3、接著是陌生社交app。陌陌基於位置和興趣群組建立關係鏈,貼吧豆瓣們基於興趣建立關係鏈。

我們總結以上三個機會,他們建立關係鏈的方法(搜索、興趣、位置)多少都鑽了騰訊的空檔,要麼你不方便通過對方的id來建立關係鏈,要麼你並不想把這麼多人放進自己的常用關係鏈(微信qq通信錄)。

這三個機會有沒有可能最終突破騰訊的護城河呢?他們首先得解決一個問題,他們全部是通常意義上的「弱關係」。

六、弱關係與強關係

微信qq拿下的,是每個人的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同事(工作夥伴)關係,這三者的主幹基本都是強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加對方微信號的那一刻起,你心裡多少已經認為,你和他可以建立一種穩定的聯繫,即便一開始未必聯繫頻繁,他也應該躺在你的通信錄里,以備未來之需。

強弱關係對比,有六組區別:

1、強關係網路搶佔的用戶時間更穩定剛性,弱關係網路搶佔的時間要看狀態。

沒辦法,咱們是一個熟人社會,你每天都會有穩定的時間用在微信上聯絡同事親友。

陌生人呢,也許你今天忽然興緻來了,要去某個興趣社區好好聊聊,或者情緒鬱悶想找一個陌生人傾吐心聲,或者熱點來了去微博圍觀,但是很難想像這種狀態一直高頻持續、每天發生。

2、強關係網路不需要對用戶身份嚴格控制,弱關係網路需要。

你加的微信好友,多半是你認識的,至於上當受騙也多半是你交友不慎、遇人不淑,關騰訊什麼事呢?

但是陌生社交網路必須對用戶身份嚴格把關,這就像校內網一開始對學生身份嚴加審核,所以你怎麼加、加到的都是正兒八經的學生。可是後來陳一舟放開了,於是人人網上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了,你通過人人的搜索未必搜的到班花,卻能搜到一群網紅臉的野花,這還怎麼玩下去?

3、強關係網路不需要過多的內容運營,弱關係網路需要。

在朋友圈裡,我們並不care每條動態的內容質量,而更在意這條動態是誰發的。只要是你在意的那個人,發的再low也是可以點贊的——當然微信並不是不在意內容,他利用訂閱號自媒體的生態,充實了朋友圈的內容質量,然而這個內容體系依然是不需要中心化運營的,微信只需制定規則和邊界。

但是一個弱關係網路要想保持吸引力,對連接人們的內容(pugc)是高度依賴的。我們不是好友,沒有穩定聯繫,但我常常來看你,是因為你發的東西有價值,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你的名人身份價值。因此弱關係網路往往是部落化的,需要一個個製造內容的kol小中心、粉絲環繞周圍消費內容。

4、弱關係網路需要保持社區的氛圍和調性,強關係網路沒這個必要。

微信並不需要對朋友圈的氛圍和調性進行運營,因為基於好友關係的內容分發,導致每個人眼中的朋友圈都完全不同,氛圍調性也就完全不同。學生有學生的朋友圈,企業家有企業家的朋友圈,中老年有中老年的朋友圈,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朋友圈。

但是放到弱關係網路中,就不是那樣了,人們往往共同處於同一個「開放廣場」中,那麼這個開放廣場的社區氛圍就異常關鍵,像豆瓣same這些,稍微有一點點變味,都可能導致用戶雪崩式的離開。

5、用戶對弱關係網路有明顯的功能預期,對強關係網路則要求較低。

明明是弱關係,為何天天光顧呢,得有一個明確理由。用戶上了微博,就是要看到明星和公共事件的最新動態,如果不能滿足、他們還不如去看今日頭條;用戶上了豆瓣和貼吧,就是要看到感興趣的優質內容,如果找不到、立刻就去了知乎;用戶上陌陌探探就是希望獲得與高質量異性溝通(約)的機會和體驗,如果幾次滿足不了,還不如去直播平台看網紅。有預期就會有滿意和失望,而要一直讓大多數用戶保持滿意,這個運營壓力可不低。

但是用戶用微信、qq,只要其方便安全好用就行,至於具體和誰聊、聊什麼,看自己的需要就是了。

6、弱關係網路變化分流,強關係網路穩步增長。

伴隨著時間推進,弱關係網路一定會發生分流,一部分弱關係會逐步變成強關係(互相加了微信號,不在你這玩了),一部分徹底淡化(從此見面不相識),只有一部分能持續交互、共同維護社區運作。

強關係網路則是穩定的,你會有選擇地拉黑一部分人,並循序漸進加進更多需要的人。

從以上六點看過來,我們發現騰訊的便宜佔大了,強關係網路搶佔時間最穩定,不需要運營用戶身份、內容質量、社區氛圍、用戶預期,還會穩步增長。而弱關係網路,從一開始便要千方百計、投入巨大成本來保證:

我的用戶素質是不錯的,我的內容質量是高的,我的社區氛圍是穩定純粹的,你的預期幾乎每次都能得到滿足。

然而現實往往事與願違:

從微博上殭屍粉水軍橫飛,到陌陌探探上美女紛紛成了微商酒托特殊職業工作者,我們看到,一旦用戶爆髮式增長,用戶質量就會魚龍混雜、身份真假難辨。

從微博信息流逐步水化、二十條動態沒有一條感興趣,到以專業見長的知乎也開始出現段子手抖機靈編故事,我們看到,一旦pugc爆髮式增長,社區內容的平均質量就很快拉低,內容運營的壓力越來越大,劣幣驅逐良幣、信息過載、蒸發冷卻效應時常發生。

same推出了一個你發自拍我來畫的功能,沒想到轉眼間火了,更沒想到一時間整個社區到處都是自拍,原有的社區調性蕩然無存。而在最右、icity上,小朋友們紛紛表示不希望太多人進來,會破壞社區氛圍。這也說明,一個社區的調性氛圍常常在相對小眾、用戶較少時容易維持,一旦海量用戶湧入就很難不亂,可哪有產品願意讓自己一直人少一直小眾呢?

沒有巨大的關係和內容運營成本,業已掌控的關係鏈和習慣,使微信qq面對所有同類都具備碾壓式的效率優勢。上面幾個案例出問題了,要麼是關係鏈沒用了(人人網關係鏈伴隨畢業漸漸淡化),要麼是關係管理出問題假用戶太多(比如微博探探一度出現的),要麼是內容水化信息過載了,要麼是用戶越多反而越難以滿足了(陌陌越往後越約不到)。

而這些,就是開放廣場幾乎必然要面對的宿命。你要海量用戶的湧入,就要接受自己可能hold不住的事實,如果你hold不住,就難免用戶互相傷害、最終「規模不經濟」體驗嚴重下滑。

七、snap的啟示

讀罷snap公司的招股書,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斯皮格爾並沒有把筆墨更多地放在「年輕人社交」上,而是淡然地說,我們是一家照相機公司,聊天只是我們推出的第一個服務。

聯想到snap最近以來的一系列動作,從公司改名到推出眼鏡到修改宣傳定位,似乎這家公司正在有意無意地淡化社交概念,而Spectacles眼鏡無疑是近來最大的閃光點。儘管這個眼鏡目前只是設計酷炫、病毒飢餓營銷到位、無縫連接snapchat,加上圓形魚眼鏡頭,但是誰都不知道他的未來是什麼?

也許是vrar眼鏡呢?也許是小朋友在使用手機前就早早戴上的時髦玩具呢?

這就讓我們想到,之所以90後貼吧、微博、qq用的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從生下來就開始使用手機,在獲得人生第一台手機之前的更長一段時間裡,他們用的是pc,而這三個產品都是pc上的常用網站或軟體。在pc上培養了習慣之後,以後app的使用都是順理成章。

那麼這裡或許有另一種思路,如果一款產品可以在年輕人使用手機前就捕獲他們的社交習慣(就像某個牌子的手錶那樣),或許後頭他也可以有某種機會。

再開一下腦洞,一款產品如果能成為比肩微信的產品,恐怕會建立在這五個可能下:

1、擁有「效率高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關係鏈建立能力,比如基於某種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身份信息庫。如果關係轉移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你剛剛用上這個新產品,你的好友熟人關係也就都在上面了,那微信的護城河也就不稀奇了。

2、人們不玩智能手機了,而新終端上騰訊不幸失靈了,恰好沒有搶到一張站票。

3、微信依存的傳統中心化網路被淘汰了,人類進入了「信息極度對稱」的區塊鏈網路時代。

4、微信出故障了,並且一直當機。

5、未來中國人的關係發生某種裂變,熟人不再重要,圍繞興趣的小部落ngo成為主流。

可惜的是,以上的可能都不是當下就會立刻出現的。人的大腦是一團懶肉,也許短期會好新鮮,但長期來看總是會把時間投入到更方便的地方,這給了掌握了終極社交便利(關係鏈)的微信qq黑洞般的魔力,其他的社交產品都成了他的過濾器;人又是如此懼怕孤獨,無法承擔關係鏈轉移的困難和成本,這使騰訊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守住他的長城。更何況,他還是一直都在努力呢?

我們依然對未來可能的機會抱有期望,但我們也必須尊重事實和人性。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開發創意實用小程序,運營sns lab社群,事件營銷研究者,微信號:biohazard2015,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snapchat即將上市了。

然而我堅持認為,這款准im的社交產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臉書在移動端反應太慢,甚至沒有一開始就意識到im是比newsfeed更加剛性的存在。這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窗口。

一旦青少年圈內的關係鏈被拿下,一旦通過snapchat運營這個關係鏈的習慣已經形成,則你無論做什麼,都已經很難再撼動。

因為這時候社交產品的比拼,不是誰好誰壞新特性的問題,而是不論對手和你相比有什麼優勢特性,他都要對抗你業已掌控的整個關係鏈。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你的特色功能,你的逼格界面,你的優化設計……一旦到了他需要付出暫時失去關係鏈並動員朋友們都使用新產品的轉移成本,這都是無力的。

所以,這或許也是國內的同行們已經感覺到了的。faceu做的再好,手q在前也是沒有半點突破的辦法,而手q最後也會做出faceu的功能。

支付寶就算抓走了微信所有的關係鏈,作用依然不大,用戶除了換福卡的時候,都不會在上面運營自己的關係鏈。

這也是國內社交產品的狀況,沒有反應太慢的臉書,而有一開始就具備關係鏈和im優勢的微信和qq,任你抄snap抄得再像,任你怎麼想研究95後去創新,最後都是覆水難收,甚至是幫騰訊家的pm探路。

但是這中間有沒有過意外呢?其實是有的。

校內網一開始有機會,因為他提供了一個建立運營im的新方式,不是去問人qq號,而是直接圍繞學校院系去查,這就形成了一個純粹的同學關係的新關係鏈。他打的是「羞於問對方id以建立關係鏈」這個痛點。

接著是微博,一樣是直接檢索建立關係,只不過是和公眾人物機構的單向關注關係,那些人肯定不會給你個人id的,該怎麼建立連接呢?所以這又是擊中了痛點。

接著是陌陌和論壇類,基於位置或興趣去建立。

但是後三種方式後來都難以動搖微信,反而成為微信的過濾器。這是因為:

1、微信拿下的是家庭工作關係,這是一個強關係,搶佔的時間和忠誠度不一樣。

2、這樣的關係不太需要內容運營,因為用戶不太關心朋友圈內容質量,更關心誰發的。

3、弱關係網路會發生分流,一部分變成強關係去了微信,一部分徹底淡化,只有一部分能持續交互。

4、這僅存的一部分其實是得益於內容的質量,這是需要強運營的。我們不是好友,沒有穩定聯繫,但我常常看你,是因為你發的東西有價值,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你的名人身份價值。

5、所以弱關係網路往往是部落化的,需要一個個製造內容的小中心。他的大敵是關係的水化,只要進來的用戶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他就很快不行了,而這幾乎不可避免。

沒有巨大的關係和內容運營成本,業已掌控的關係鏈和習慣,使微信面對所有同類都具備碾壓式的效率優勢。而訂閱號體系則彌補了一開始朋友圈動態內容質量相對不高的問題。

而你看上面幾個案例出問題了,要麼是關係鏈沒用了,要麼是關係管理出問題假用戶太多,要麼是內容水化信息過載了。

這就是開放廣場幾乎必然要面對的哀傷。

所以未來會是怎樣的呢?一款產品如果能成為比肩微信的產品,這至少建立在四個可能下:

1、效率高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關係鏈建立成本,比如基於某種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身份信息庫。關係轉移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2、人們不玩智能手機了。

3、微信一直當機。

4、未來中國人的關係發生某種裂變,熟人不再重要,圍繞興趣的小部落ngo成為主流。

以上的可能,都不是當下就會出現的。至於snap,當下一個非常可被看好的就是他的眼鏡方向,誰都不知道這個富二代後頭想拿這東西玩什麼。

我們分析snap的成功因素,可以分析出很多,富二代對時尚的敏感,產品對95後心理的把握,年輕人不喜歡和父母同一個網路,早期的小情色。

但你看,微信除了設計上沒法緊追,其他都已經可以通過撤回、隱藏半年以上朋友圈、分組、圖片編輯來解決。

更何況,還有qq抓著年輕人不放呢。

作者辯手李慕陽 微信號 biohazard2015


我之前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先說我自己得出的結論吧。

Snapchat 之所以在美國很火,在中國不夠火,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本地化做得還不夠
  2. 很大一部分美國人民 sometimes naive

這裡先舉一個例子吧。

Amazon 網上購物的原則是方便快捷,基本上用戶從打開網站開始,需要做的就是搜索和付款,因為 Amazon 是垂直電商,自己供貨,所以幾乎同樣的產品用戶不需要陷入一個選擇的難題裡面,並且根本沒有客服這樣的概念,重點是界面簡潔,沒有那麼多五顏六色花哨的廣告。因此,對於每個獨立的消費者,從決定買一個東西,到最終完成付款,幾分鐘可能就夠了。

這一種高效流暢的購物體驗在美國是大受歡迎的,然而,當 Amazon 嘗試把類似的體驗搬到中國市場的時候,他發現根本無法和淘寶(或者我們說天貓)、京東來競爭。

從購物的體驗上來講,淘寶抓住了絕大部分中國人購物時的心態,那就是喜歡對比,喜歡閑逛,並且提供了阿里旺旺這樣一個能夠即時為消費者和商家打開溝通渠道的平台。給予用戶十足的安全感(來彌補虛擬購物以和真人聊天之間的落差)。同時,同樣作為垂直電商的京東,發貨速度自然是很牛的,但是整個界面還是有很多小廣告,各種推薦產品,比較凌亂。

那我們說到 Snapchat,我自己親身經歷是,一美國室友讓我註冊,因為他說有好玩兒的事情可以通過 Snapchat 發給我,然後我就去下載了。打開 App 註冊過後一看,發現根本不知道怎麼用,接收圖片或者是聊天的界面都顯得很抽象,不像微信一樣,在底部的 Tab 欄,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情。Snapchat 的整個界面以滑動為主,不熟悉的話,肯定會覺得是及其反人類的用戶體驗。

所以我說,這樣的不夠直接粗暴展現內容,不能在一開始指引用戶入門使用的 App,在中國市場都是耍流氓。Snapchat 想在國內火起來,需要對於中國市場做很多本地化的功能與服務,按照目前的用戶體驗,完全觸及不到國人的 G 點。

再說內容本身,基本上根據我看到的,所謂「閱後即焚」,最核心的還是發的圖片內容,你要是跟我發一張遊客照,我當然會覺得無聊。你要是跟我發一些大尺度的照片,並且有觀看時間的限制,我會覺得很有意思,但長期看來,觀看時間的限制實際上會逐漸消耗用戶的你這個 App 的耐心,因為既然不能存下來,或者也不能想看就看的話,我去用其他 App 好了,本身不具有用戶粘性。有人可能會提到截屏這個問題,那麼眾多老司機肯定會罵娘,「老子看個***還要截屏,奪特么費勁啊!」

在美國生活了三年半,我認識的美國年輕人們啊,姿勢水平雖然還可以,但是畢竟圖樣,都還處在比較 naive 的階段,相比於同年齡段的中國學生,他們的心智還遠遠不夠成熟,覺得這個很 cool,那個又 awesome,很傻很天真,no offense。從這個角度看,國人們大多數是老司機,對很多小老外認為勁爆、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可能就一笑了之,甚至呵呵了。

所以他們覺得很酷炫的 Snapchat,在很多高級趣味的中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興趣。因為我們大多數時間都選擇,直 接 發 車


因為即便是snapchat自己來中國,在中國市場也很難成功。

手機上的強關係社交軟體的市場,基本都被微信和陌陌兩家APP瓜分了。強關係的遷移成本和本地粘性太大了,一些熱門的功能,只要兩家中任意一家跟進,大家就沒有用新軟體的慾望了。

所以做社交APP的都無法迴避投資人問的一個問題。

「你做起來了之後,如果微信或者陌陌跟進了怎麼辦?」。

CEO這時無非扯一點「細分市場」,「學了我我就紅了」之類的話。這氣氛就很尷尬了。

微信還算克制,而陌陌對新功能的跟進速度太快太快。借鑒主要的功能,再根據國內狀況、自己的狀況改進一下細節。年輕人的心理模式本來就相似,國際國外的社交需求也一致,很容易就瘙到用戶癢處了。

舉個栗子,有了探探之後,陌陌做了點點

國外的Tinder很火,國內也做了「探探」、「向右」等APP,用戶熱度還不錯。

只不過在探探認識的人,往往會告訴你這個號我不經常上,要聊請換平台。

後來,陌陌直接在「附近的人」功能右下方,增加了一個按鈕「點點」。

喜歡就右滑,不喜歡就左滑,操作完全一致。

唯一不同是陌陌對用戶屬性挖掘得更大, 對用戶行為偏好有更深度分析,除了地域、愛好、喜歡的圖書、電影,還能把用戶參與的群組、參與過的話題、登陸活躍度這些信息都拿來一起匹配挖掘參考。如果互相喜歡,雙方就可以直接聊天了。

再舉個栗子,直播這麼火,陌陌做了直播

直接在App下方增加了一個直播頁面,重點資源重點投入啊。

想看隨時就能看,還能看附近的直播。

各個直播平台操作完全一致,也送禮物也能聊天。

唯一不同是可以直接關注、互動、收看,也不用在各個界面上切換了,主播都有自己的粉絲群,主播日常就在群組裡跟粉絲互動互動預告預告什麼的。

最後一個栗子,直接回答Snapchat為什麼做不起來。

Snapchat起家的閱後即焚功能,陌陌也做了,叫時刻

發了之後,最多展示24小時後就沒了(這設計簡直拉日活量)。

因為不是掛出去之後長期保存在用戶界面,這就會和微信朋友圈有一種微妙的差異感。

短暫出現的東西,偶像包袱也會更弱一點。。。不用PS不用美化不加配樂,發得更隨手一些,內容會都是更輕鬆不刻意的瞬間吧。

不過閱後即焚的不是圖片,是短視頻。

想必是因為陌陌all in視頻了,其內部一直認為視頻的承載的信息量更多更直觀,是未來的載體。

別人看不了之後,自己還能看。每天記錄幾秒,多攢一點連續觀看的時候想必會很感動吧,就像每天拍攝一秒鐘的視頻一樣。

(最後是感慨時間:幸好我不用做重度社交。)


不翻牆能用?


不想不友善,但看了一下幾個高票答案估計連Snapchat用都沒用過就在一本正經的分析,忍不住出來說幾句。

Snapchat本質上是屬於Facebook、Twitter這些社交網站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品,用來滿足年輕群體自我表達方式多樣化的需求。

在國內不火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用戶群一個是文化差異。下面是詳細的分析:

1. 首先確定一下Snapchat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

用戶可以拍照、錄製影片、寫文字和圖畫,並發送到自己在該應用上的好友列表。這些照片及影片被稱為「快照」("Snaps")。 用戶在向好友發送「快照」時,可以設定一個限制好友訪問「快照」的時間(截止2013年11月,用戶可選擇的時限是1秒至10秒之間),在這之後,這些「快照」會徹底的從好友的設備上和Snapchat上的伺服器刪除。

除了好友之間一對一發送snaps之外,Snapchat還有類似朋友圈功能的Stories,即將圖片和視頻整合在「我的故事」里由用戶選擇廣播對象,內容保留24小時後刪除。

Snapchat的具體功能,這篇文章&和youtube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Sr6h5-fCU 都介紹的非常詳細。

有人質疑閱後即焚既然可以截屏還有什麼意義,這裡解釋一下:一是截屏時系統有提示,對方用戶是知道你保留了圖片的,既然要違背閱後即焚的原則,不信任不再發送圖片也是情理之中;二是當你有10個好友,每人每天幾十張圖片的發送量時,一張張截圖很累,也顯得你少見多怪....

無論是Snaps還是Stories,這種閱後即焚的功能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把交流這一過程牢牢限定在「當下」,將社交行為的兩種屬性加以強化,一是即時性,二是真實性

即時性在於,由於信息從閱讀到消失持續時間非常短暫,信息的接收方如果沒有迅速給出回復就有可能忘記內容。例如好友給你發了張圖片,你點開打個岔,回過頭連對方發的是貓是狗都忘了,交流自然中斷。為了讓交流持續,信息接收方會被緊迫感驅使著自覺的迅速回復。

對信息發送者而言,我發送的照片很快就消失了,而對方對我進行了積極的反饋,這就鼓勵我去分享更多的圖片來保持連續不斷的交流。這兩者的互動就使得對話一直處於「你一言我一語,你發圖我自拍」的連貫狀態,交流的熱度被很好的保持,所謂一言不合就發圖,根本停不下來。相比之下微信或者messenger的交流,發送一張圖,對方有事隔一小時回復一句哈哈或者小S冷漠臉,交流的節奏斷斷續續無法連貫,交流的熱度就要低一些。

真實性在於,內容分享和反饋這一過程過於迅速和頻繁,信息發送者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對發送的內容進行編輯,同時由於發送的圖片和內容會迅速消失,對於發送者而言精心的編輯失去了意義,因此使得Snapchat的分享少了一份ins和朋友圈角度完美濾鏡濃重的精緻,多了一份色彩並不完美、動作扭曲表情怪異的真實。有個知乎答案描述的很到位:

Snapchat上:你準備去參加聚會了、你在去的路上、在聚會上真開心、聚會結束準備各回各家、第二天早上醒了。

Facebook上:聚會上和朋友們的可愛合影(當然啦,這些照片裡面是沒有酒的)。

Instagram上:一張最漂亮的照片。

2. 說完Snapchat的特點,再來討論為什麼這些特點沒有讓它在國內大火。

Snapchat交流的即時性表明他們的用戶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在社交網路上、擁有強烈的社交需求的群體,同時這些用戶不滿足於FB、Twitter等社交網站較為單一的交流,渴求更加個性化更加「酷」的自我表達方式。這一用戶群體主要是集中在13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

在國內,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相當一部分都是初中到高中的在校學生,他們在手機的使用上受到許多限制,比如有的老師不允許學生帶手機上課,有的家長也不贊成自己的孩子用手機。這一群體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如果家長不為他們購買智能機,他們就無法接觸社交網路。除此之外,這部分學生還承受著較大的課業壓力,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校學習上,生活相對簡單,因此對於多樣化的自我表達沒有那麼迫切的需要。

另一方面,真實性不是說微信、微博或Facebook上的表達都是不真實的,只是相對而言Snapchat的表達更接近日常交流的狀態,而不是刻意強調某一種個人特質。我們都習慣在不同的社交網路上展現出不同的特質,知乎是專業大牛,微信是人畜無害人生贏家,微博是迷弟迷妹,ins是名媛風範。而閱後即焚的功能讓你分享的內容都無跡可尋,在其他社交網路上通過圖片、視頻等精心營造的個人特質在這裡都成過眼雲煙,你的表達是否有趣這件事遠遠大於你的表達是否有意義,定義一個用戶社交價值的不再是身份和能力,而是個性和幽默程度。這種簡單直白的表達方式讓有些國內用戶望而卻步,試想有多少姑娘修圖半天不是為了在朋友圈長久保存下去?

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真實性還是即時性,Snapchat強調的特性都是從最本質的功能——分享出發的,都是為了滿足用戶自我展示的需要。從操作界面就可以看出來,比起接受信息和點贊反饋,圖片和視頻分享是第一位的,可以說這一軟體很好的滿足了外國人對自拍的狂熱愛好,是一個將自己展示給他人的平台。反觀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無論是微博幫明星轉發造勢,還是ins上給名媛點贊,原創的內容大多都集中在大V身上,用戶更樂衷於置身看客的狀態,自我展示的需要沒有那麼強烈。

同時,中國文化講究含蓄的自我表達,各種情感通過文字便可以傳遞,「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們」,了了數字事情就說完,文字不行還有語音,實在不行還有表情包,你一言不合就發十幾張自拍算怎麼一回事?比起有趣,國內用戶的交流更多在追求有意義,Snapchat這種簡單粗暴的表達方式大多數用戶仍不適應,甚至於提起閱後即焚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只有發裸照這一種可能,無法大火也在情理之中。


現實情況是:

買房裝修要不被坑就要先成為裝修專家(你懂的)

買車上路要不被坑就要先成為汽車專家(你懂的)

考試要過就要先成為zuobi專家(你懂的)

買手機要不被坑就要先成為手機行家(你懂的)

治個感冒要不被坑就要先成為醫學博士(你懂的)

談個女盆友要不被坑就要先成為偵探專家(你懂的)

綜上所述:

完成以上這些事情全部要靠書面或者手機聊天證據以防止被坑(人才是最不可信的部分)

閱後即焚這種垃圾功能從誕生起就已經被丟入了信用的垃圾堆


Snapchat在美國極大的成功,必然會把巨頭們撩得春心蕩漾按捺不住。但是,Snapchat的成功在國內哪能如此這般簡單複製。但究竟為什麼火不起來,我認為:

一、熟人閱後即焚水土不服

Snapchat通過通訊錄、Facebook來導入好友關係,是典型的熟人社交應用;跟風者也就順著熟人社交的思路發布了自己的產品。但是大家 都忽略了中美用戶行為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開放、熱情、富有開創精神,他們總是傾向於在朋友前表現出不一樣的一面,總是想著法兒不顧形象去surprise小夥伴們。他們認為一成不 變是特別不cool的呆傻行為。這種普遍的想法,加上因和閱後即焚的氣質相符的推波助瀾,使得Snapchat活躍度極高,每天有4億張相片被分享。

反觀我們,和老美正相反,我們總是在熟人面前儘力保持固有的印象,生怕出現了一絲差池而形象盡毀,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為循規蹈矩、審慎中庸不要極端。對於變化,我們有一種天生的抗拒,因為變化讓我們覺得不安全。在這種國民性格下,我們能發的圖片,絕不能出格。即使有了閱後即焚,我們想發的 也絕不超出微博、朋友圈能發的範疇。

所以,無論是純熟人關係的來往,還是半熟人關係的QQ,他們的閱後即焚只能是個噱頭,而無法掀起風浪。更不論無數照抄Snapchat的閱後即焚應用了,從根兒上的定位就出現了問題,當然水土不服。

二、圖片分享敗局

Snapchat的消息內容非常單一,只有圖片,就像他們自己定義的,是一款Picture Chatting應用。但是,以後大家聽到圖片類社交應用,應該留個心眼,這在中國可能是個「陷阱」。

無論Instagram、Flickr這樣的UGC圖片類應用,還是Path、Facebook這樣以圖片為主的社交類應用,在中國都有些水土不服,當時中國版Instagram少說也有30多家,現在誰還記得?

原因很簡單,中美用戶構成不同。美國是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用戶是中產階級,而且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不大。他們的工作和居住的環境都很好,也有能力享受各種物質,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生活品質決定了他們本身就有很多高質量的圖片可以分享,他們也願意分享。

相比起來,中國6億多網民中,只有10%的人生活在一線城市,即使在一線城市生活的用戶,生活品質也未必很高,每天分享霧霾也不是件很有趣的事 情。更不論大多數人所在的三、四線城市,生活單調,每天三點一線,朋友不多,這導致了沒有什麼高質量的圖可以分享,分享圖片的意願也很低。

所以,圖片分享在中國就不是一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習慣,願意看的人遠遠比願意發的人多。這就是為什麼以分享圖片為主的應用,大都火不起來。而即使 加上了閱後即焚,也並不會對局面有多大的改觀。

三、社交網路vs即時通訊

Snapchat在美國能火,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被很多人忽略了。在Snapchat推出時,當時美國市場上沒有給力的點對點圖片分享工具,而這種需求是真實存在的,Snapchat把這個點抓住了。但是在中國,這個需求一直能被滿足,無論是手機

QQ還是微信,都能承擔起點對點圖 片分享的功能。

互聯網發展也是有路徑依賴的:美國互聯網市場,重社交,輕聊天;而中國互聯網市場則相反,重聊天,輕社交。因此在美國,Facebook火 了,ICQ、MSN倒了;而在中國,QQ、微信火了,人人網倒了。

這和中美人民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美國人主動直接,願意通過社交網路展示自我,中國人含蓄內斂,更願意通過模糊的文字來表達自我。其實,從早期,美國人喜歡語音留言而不是簡訊,而中國人幾乎只用簡訊就可略見一斑。

上面說的三點,是中美互聯網的普遍性差異,很多應用在中國落地時都可以參考。放到閱後即焚領域來看,會發現Snapchat在美國火的原因,在中 國大都不成立,甚至還有阻礙。那些完全生搬硬套Snapchat的產品,往往沒想清楚,會顯得太過功利和機會主義。

但Snapchat確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創意——閱後即焚,但閱後即焚在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玩法。咔嚓一直在探索閱後即焚在中國的玩法,目前我們的心得是:除了閱後即焚的核心點不變,一切都得和Snapchat反著來,這樣才能符合中國用戶的需求。事實也證明了,自iPhone最新版本 上線後,用戶數據表明這種玩法的轉變沒錯。


看不下去有些人扯些長篇大論的……美國騷年在sc上發裸照其實並不多,最常見的場景舉例如下:

「嘿,手裡有貨么,今晚我家沒人,來一起玩啊」

「聽說小c手裡有,你問問他」

「c總,手裡富餘的勻一點」

「你看看照片,這個行不行」

「好,沒問題,來五塊錢的」

(snapcash)

沒看懂的,多點贊,回頭告訴你們


1.一個客觀原因是被牆了!大多數用戶是無法使用的,雖然這些app適配了中國版本,但是你不翻牆還是用不了!

2.環境不同,國內已經有社交巨頭,能實現的需求都能實現了!

3.語言不通啊,英語四六級過了得有幾個?


因為中國缺乏那種互相信任的氛圍,而且普遍不尊重他人隱私,喜歡看熱鬧,獵奇,譏諷他人,恨人有笑人無。

snapchat在外國也經常sexting。

但是,你確定到了中國,不會有各種碼農破解了閱後即焚保存圖片么,或者人家拿個手機拍照?

農業社會的低公民意識,缺乏尊重和理解下,除了血緣,人們太彼此不信任了。

你確定將來不會和閨蜜鬧翻,她把你snapchat發的裸照示眾,甚至以此借你錢不還,給你錢包放血么?

你確定你帶有隱私信息的圖片,不會被前哥們拿來要挾你么?

......

不敢?就放一些平常誰都能看的圖片?那snapchat有啥用?

何況中國人還容易愛攀比,死要面子,什麼破玩意都往朋友圈秀,人家看完就刪了有啥勁,咱追求的是看酸一大片,看著滿屏幕酸不拉唧的留言暗爽你懂么?

這就叫水土不服。


跟美國小哥兒談過戀愛的司機踩一腳油門啊,

這個軟體的聊天頁面基本就是發裸照的。

我可能是全知乎最坦白的女孩子了。

從發裸照角度看,

如果不截屏,

你的裸照就沒有流出去的風險,

而且情趣也在。

如果對方截屏,你就會知道,

如果你不開心,你可以直接告訴對方,

你不想要你的裸照被保存。

所以也是有合理的地方的。

Snapchat還有一個類似朋友圈的功能,

照片保留24小時。

美國人用這個也類似咱們用朋友圈的碎碎念。

反正美國小哥兒很少更新fb,

會經常評論點贊但很少更新。

但是snapchat里話超多啊。

至於中國為啥沒火,

大概一是微信發圖片很方便。

二是大家對裸照這件事兒不坦白唄。

要麼一群人對裸照嗤之以鼻,

要麼偷偷發偷偷存,最後也沒少流出去,

不都變成淚人兒劉梓晨了嘛。

最後補一句,好不容易有個有趣的變臉功能,

還被snow faceu搜颳走了,

人家faceu還能美顏,

心疼snapchat.

介於其他回答里的評論和一些私信,補一句啊。

凡是找我約的,問我要裸照的,問我到底發沒發過裸照的,這類問題的人,我會拉黑?舉報。

我對你們羞澀的話題比較坦白,

But I am not an easy girl, okay?


反對目前排第一的答案中說美國人用是因為他們很傻很天真,周圍很多美國用朋友Snapchat的原因是不想spam others" imessages。如果是發text message的話,感覺imply需要對方回應,但是Snapchat就是有空看看就好。比如我朋友特別喜歡拍她的貓咪,經常發Snapchat覺得就像是給她家貓記錄萌萌的瞬間,BTW:Snapchat自己拍完後可以下載存檔啊。 如果是發簡訊,我手機老是響,以為有啥工作的事,結果發現是每次都是你家貓,肯定覺得你神經病啊,但是又不能刪掉你的聯繫方式。如果是發社交媒體(比如Facebook,instgram), 三天兩頭刷到你家貓,肯定也覺得煩。這就是為啥我屏蔽很多朋友圈整天曬丑娃,每頓飯,和自拍的姑娘們,最起碼Snapchat可以選擇不點開你的chat不讓眼睛被動被污染。

覺得Snapchat其實定位還挺niche的啊,明顯不同於其他social media。這也是我用Snapchat的主要原因。國內火不起來的重要原因當然是被牆了,然後就是被微信朋友圈粗暴取代了,spam別人朋友圈的人自己也並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妥。。。


趁著Snap上市,可以簡單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不能簡單說Snap比Facebook、Twitter更受年輕人歡迎。

讓我們對比下這三家的用戶數:

Facebook的MAU已達到驚人的18.6億,同時還整合了曾經的競爭對手Whatsapp和Instagram;

Twitter的MAU幾乎不再增長,但好死不死也有3.17億;

Snap招股書透露的DAU是1.58億。

所以事實應該是:Snapchat除了歐美年輕人基本沒別人了。Facebook、Twitter除了年輕人還有好多人呢。

反過來說,Snapchat是依靠歐美90後/00後闖出了一片在Facebook巨大陰影下的生存空間。

其次,再說為什麼Snapchat國內沒有火。

因為火的是別人啊!讓我們再看看國內的社交網路用戶數:

QQ MAU:8.77億

微信 MAU:8.46億

微博 MAU:2.97億

陌陌 MAU:7700萬

快手據說DAU已達4000萬

事實並不只是Snapchat在中國沒有火。而是所有美國互聯網產品在中國市場都沒有火。反過來說,甭管在中國如何囂張的互聯網產品,在歐美市場也是一敗塗地。

中國和美國的差異,遠大於太平洋的兩端。

一個產品在某個市場的成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歷史現在未來的多種因素混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很多因素甚至無法預知,無法複製。一兩個產品功能亮點在投入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市場博弈中,到底在什麼階段起了什麼作用,是值得深入分析的。真正的關鍵因素,很多時候需要去更大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尋找。

例如我就在想這些問題,但還沒找到足夠的數據:

1. 中國年輕人和歐美年輕人對互聯網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的態度有什麼區別?

2. 中國年輕人和歐美年輕人的拍照行為有什麼差異?

3. 中國年輕人是在朋友面前更真實,還是在網友面前更真實?歐美年輕人呢?

4. Facebook和騰訊分別佔據了兩國社交產品的絕大部分份額,那麼能夠成功突圍的垂直社交產品都分別滿足了兩國哪些用戶的哪些需求?換個說法,whatsapp/instagram/snapchat有什麼共同點?微博/陌陌/快手有什麼共同點?

不可否認的是,把握年輕人的脈搏,就是下一波社交產品的機會。


之前QQ也支持。不過這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截圖。。。

真諷刺,snapchat的最大對手是snapshot(截圖)


考慮中國的社交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微信或者張小龍對於Snapchat模式沒什麼動作?


你們天天一本正經地討論這些不存在的公司、網站、app有意思嗎(滑稽


閱後即焚?你肯定沒玩過陌陌!

本地化?我真不覺得你說的臉書有啥好用的。有事沒事都得發郵件,跟客服系統比起來,你難道不覺得差了好幾條街么?一個碎片化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一個電話),讓我用兩個(發郵件算一個,收郵件算一個)甚至多個(收發多個郵件)碎片化時間來解決,我有那時間用來睡覺好不好。

國外很多軟體在國內不行的根本原因不是本地化做的不夠,而是比起國產軟體,國外軟體太浪費時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這麼多主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子的 App,是不是說明孤獨感是難以消解的?
有沒有用過相親交友軟體的,來談談你們的感受?
為什麼寵愛這種應用可以被 36 氪報道?
如何評價「秘密」這款應用,前景如何?

TAG:互聯網 | 手機社交軟體 | Snapchat | 社交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