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債新政後大規模發展,數年後是否可能存在大面積違約的現象?


不請自來,這個題值得研究,但是上面的答案都說的不是太細,抽空擼點萬得數據,供大家討論。

公司債新政的核心,是降低了發債的門檻,原先證監會卡的嚴,畢竟要保護交易所內以散戶為主的參與者,在控制了違約風險的同時,也造成了公司債市場發展緩慢的現狀。下表是幾個大類信用債的發行情況,和公司債占債券總發行量的比重(注意合計是總發行量,大於主要信用債發行量)。公司債在2015年新政以前,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甚至落後於幾年前發力的資產支持證券。於是乎,證監會坐不住了,自己管的盤子要繁榮啊,於是你懂的,新政來了。2015年的公司債發行量立馬翻7倍。2016年預計又要翻倍,這市場繁榮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在說完了總量,來聚焦一下都是誰在發債,下圖是按照行業分類統計的發債量,前六大行業中,發債最集中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其上下游的建築裝飾,無論是公募債還是私募債,占所有發行金額的三分之一強,另外就是綜合類企業,由於綜合類企業大多是投資控股平台,加上公用事業和交通運輸,可以近似的認為是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城投債,除了房地產和城投,其他的行業量都較小,發行金額佔比均在5%以下。

既然說到了違約風險,那順理成章的就來看看發行人的主體評級。下圖是根據外部評級統計的發行量,乍一看還都是AA及以上的主體在發債,感覺好像還挺安全的。

不過先別忙,由於公司債分為公募債和私募債,大家都知道主要是那些發不出公募債的主體去發私募債,畢竟流動性差,利率還高。那麼私募債的主體評級時神馬情況呢?在2013年,AA+的主體是不會去發私募債的,因為成本高,划不來,到2014年,已經開始有AA+主體發私募債了,到2015年,AAA的主體也開始發私募債了。這說明了什麼呢?

在討論的過程中, @玄墨 和 @clh clh 兩位知友都提到公募債40%凈資產限制,我翻了一下在2015至今年發過私募債的 AAA 房地產企業,有恆大、富力和碧桂園,其中恆大和富力是既發過公募也發過私募,然而碧桂園只發過私募債,並沒有存續公募債,同樣的,在AA+裡面,寶龍地產、合生創展、中信地產、中冶置業和株洲高科並沒有任何存續公募債,這個無法用凈資產限制來解釋,我覺得,評級虛高,不被市場認可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不過還好的是,這個不是大面積的情況。

那麼,最後回到問題上來,既然阿貓阿狗都可以發債了,那打破公司債的剛兌的趨勢肯定無法逆轉,在發債的那麼多行業裡面,過剩產能行業比如煤炭鋼鐵有色裡面違約一兩個大家不會意外吧?至於會不會大面積違約?那就是賭國運了,城投債信仰會不會破滅?房地產市場會不會掉頭向下?這個我還沒想清楚,供討論。

以上。


主要還是取決於未來幾年的宏觀經濟情況,如果投資乏力,過剩產能行業得不到解決,鋼鐵,煤炭和一些流動性緊張的企業可能就要連續違約了。目前發債的主體以銀行客戶為主,未來隨著主體範圍的擴大,垃圾債可能就會真的出現。違約就常態化了


從目前交易所發債規模來看,2015年下半年以來,公司債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呈現大幅度增長,2016年如果沒記錯的話,中信建投一季度就完成了2014年的公司債申報規模,簡直恐怖,大券商就是牛逼。不過交易所也對公司債這一塊逐步規範,以防範風險,對發行後發行人用款及主承銷商受託管理預計會進行較大規模檢查。總的來說,適應政策吧,一期公司債到期,可以提前再申報嘛,滾動發行替換。當然也有前提,發行人別倒了,那就一切不好說了。


公募債剛兌這個傳統逐步被打破,主要還是因為經濟下行,企業本身盈利減少甚至虧損,償債本身就是借新還舊,越借越多,特別是某些落後行業,逐步演化成類似於龐氏騙局的融資遊戲。除非企業經營好轉,風險積聚,總有一天會爆破,違約出現。現在大規模大躍進,後面只能祈禱經營狀況變好,各種去產能、產能輸出的計劃成功,否則,大規模違約,誰又能說還有很遠?


看樣子,未來出問題的還是會在債券市場先點燃,蔓延


經濟和金融的本質是人創造出來的為人服務的,從政治的角度上來看,經濟是政權的根本,要是大家都活不下去了,誰還信你,最近的一次經濟大崩潰是發生在不太遙遠的過去,過程和結果對未來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這是政府絕對不希望看到的。能發債的公司的背景決定了,違約的可能性基本是0。中國政府行政權力過大而且沒有有效監管,另外也不是市場經濟,這些決定了到時候真不行,沒有辦法也會創造辦法。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遼寧特鋼要債轉股,投資人買單。最終結局是怎麼樣的我也沒關注了,不過這是有啟發性的。人民群眾是最可愛的接盤俠,不過沒關係,中華民族以能忍著稱,反正只要大部分的人死不了,就沒關係。


公司債規模一般都小於銀行授信規模。銀行都不怕,你怕毛。


違約肯定會有,但個人以為,公司債是為數不多能夠切實給實體公司降低資金成本的融資通道。而且能促進優勝劣汰,畢竟只有好企業才夠實力發公司債。

再者,以公司債為代表的金融脫媒是刺激傳統以銀行為核心的融資方式轉型的重要動力。

前面好多人都說這一年多公司債暴漲了多少倍,但想想,這些公司債的暴漲的發行規模,如果不發,也會用銀行貸款補上。如果公司債違約,這些銀行貸款也會違約。


實體經濟夠還那些債的利率嗎?


其實本質在在於國家通過放水來平滑經濟下行周期,讓經濟在谷底撐住,等過幾年經濟復甦好轉後自然有錢還。

如果一直不行,那隻能繼續更大規模放水,支撐不住經濟崩盤


問題重點在一個大字,應該不會,整個社會信用喪失的結果造成的額外成本太大,公司債主體最大體量是地產公司,這麼多年下來整體資質還是優於政府平台的,實在不行監管也不會放任不管的


很多發債主體資質一般,隨著經濟下行,風險暴露的會越來越多的


推薦閱讀:

怎樣成為一個稱職或優秀的 FA?
在香港投行是怎樣一番體驗?
各大投行是否有自己的「王牌分析師」?如果有,都是誰?
證券公司合規部門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日常的工作內容都有哪些?

TAG:投資銀行 | 地方政府債務 | 金融 | 固定收益 | 公司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