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之後有哪些有名舊體詩詞?有哪些有名作者?

包括古體,律詩,絕句,詞,曲等。語言從古到今一直在發展,為何到了現代沒有人再寫舊體詩填詞了?還是說仍然有人在創作只是沒有廣泛流傳?古體詩是終於現代還是會在百年之後有後人吟誦現代的古體詩?

對了,好像有太祖。不過我記得有個回答說太祖的作品被人吹捧過頭了。


之前和一位知友在評論區里對這個話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然而限於建築生的日常生活實在繁忙沒能對這個答案進行更新修改。現在乘著比較空暇,將更新的觀點寫上來。具體的探討可見評論區。

所謂「沒什麼人寫近體詩」的感覺還出自以下幾點:

第一,網路的盛行使詩詞創造這個圈子進一步脫離大眾,網路增加了同好者的更多接觸,卻也使大眾進一步與詩詞圈分離,使詩詞創造這一本質上屬於精英文化的事物愈發邊緣化。

之前近體詩詞在民間的較受歡迎的情況,古時是「凡能飲水處便可歌柳詞」(流行音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重視,當然更多限於唐朝),使詩詞在大眾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民國的時候以及八十年代尚且有紙媒和思想新潮這兩件可以將詩詞創作一定程度上推入大眾視野,但是現在顯然在紙媒式微草根文化盛行的時候,詩詞創作不得不更加小眾化和隱蔽化。

第二 ,就是詩詞創造本身並不是門檻較低的文化,無法流行,加上第一點和市場經濟的甚囂塵上,人心浮動,愈加對冷門有門檻並且無實際收益的詩詞創造無法生出興趣。以及還有近體詩詞這個題材並不屬於這個時代的衍生物的問題……詳情見下面我的初回答。所謂創作數量歷史最多可能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畢竟人口基數放在那裡。這也造成了包括我和題主在內的很多人的感受:「沒有什麼人創造近體詩詞。」

以上,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思考。

—————————之前的回答分割線———————————

有「建國之後再難出大師」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民國是一個新舊激烈碰撞的年代,那時的學者從小接受私塾的之乎者也洗禮,卻面對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硬生生強行伴隨而來的西方價值體系,兩種體系冰炭摧折,造就那時的著名學者可用八字概括:「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總而言之,那時的接受過基本國學打童子功的學者大多都能謅幾句近體詩,就連魯迅先生這樣激烈的人都會寫出很好的近體詩。

至於題主所言,「包括古體,律詩,絕句,詞,曲等。語言從古到今一直在發展,為何到了現代沒有人再寫舊體詩填詞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體裁,詩屬於唐儘管後世人一直在寫,詞屬於宋,曲屬於元……你感覺「沒有什麼人寫」可能是因為,詩歌——即使作為現代文學體裁的現代詩歌在如今市場經濟至上的社會也並不如人意,且不說應試出現過考詩詞、酬和應答行吟的古代,就連八十年代詩歌所受重視的程度都不是現在能比的。文學的大環境相對孱弱,世無英雄,才會使你有這樣的感慨吧。實際上,若不論質量,近體詩詞的作者還是很多的……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如果是「以近體詩出名」而不是「有好的近體詩作品」的話,蘇曼殊、柳亞子(當年與太祖談笑風生)算是很有名的。下面放兩首他們的詩。

柳亞子的《孤憤》

孤憤真防決地維,忍抬醒眼看群屍?

美新已見揚雄頌,勸進還傳阮籍詞。

豈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時。

宵來忽作亡秦夢,北伐聲中起誓師。

 蘇曼殊的《本事詩十首·選二》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楊花第幾橋?

乾貨滿滿,給個讚唄(^_^)

貌似不少人說太祖,我想補充一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周總理的一些少年乃至青年之作,有婉轉風致也有崢崢風骨。

春日偶成

其一

極目青郊外,煙霾步正濃。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

其二

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

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

無題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當然他的現代詩就實在不算高明了。


七律?梅 十四

冰骨雲綃雪數枝,清幽香冷與塵離。

深山有韻風搖影,古澗無人月弄姿。

半世伶俜空自許,一生風雨卻誰知。

都言此萼非凡數,誰道花中最是痴。

作者是個才女,叫十四


不知道為什麼……陳毅的梅嶺三章不怎麼有名,明明是氣凌神足的作品

梅嶺三章

其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其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其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王國維同時代的人是會寫的,畢竟那時候還有科舉制。

王國維後的人也有,比如毛太祖、錢鍾書、郭沫若、魯迅、柳亞子。

現代人創作的也有,比如我。

老樹畫畫 蕭楚白詩

寫詩詞本來就該簡單

詩詞小講堂

蕭楚白的詩

蕭楚白的賦

蕭楚白春秋

一張神翻譯圖引發的腦洞

如果說為什麼不流行了——因為時代變換,不能再抱殘守缺,墨守成規了。

如今的話事權集中在文壇老一輩人的手上,但是這些人中大多數還在堅持用古音的格律,這就等於是:你說普通話,用普通話寫詩詞,卻要用明清乃至唐宋的語音來分平仄。

而過分注重形式就會缺乏意境。

而很多寫詩詞的年輕人呢,太不講究,詩詞韻味全無,甚至有連韻也不押的——比如郭敬明在微博上發的那幾首。。。。

文學是會不斷更新的,數百年後別人依然會吟詠這個時代的詩詞,比如說歌詞——青花瓷的歌詞,東風破的歌詞,南山憶的歌詞就不錯啊。


先吐個槽,一說起民國近代詩詞,左派必言毛澤東,右派必言汪精衛,文藝青年必言郁達夫,搞的好像除了這三位就沒有能拿的出手的一樣~白眼。


之前沒有細看題主的問題→_→

略微把答案修改一下。

我想說的是,毛主席的詩詞,是在建國以後被人吹捧得可能超出了他作品本身有的藝術水平。但不能否認,他的一些代表作,比如《賀新郎 別友》、《七古 送縱宇一郎東行》

、《五古 挽易昌陶》這些早期作品是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的;他的作品走下坡路是在建國後。那個時候出於特殊政治環境需要,詩詞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性,而那時讀他的作品的人也多,所以他會在詩詞中添加更口語、更現代化的內容。但在那個時期,他依舊有很多作品是值得稱讚叫絕的。

隨便放一首壓場

七律 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美乎、有氣象、有境界、有大氣。

寫於建國後的這首詩在我看來並不不亞於早期諸如沁園春雪之類。

包括《七律送瘟神》等等。

毛主席是博古通今的大家,據有非常高的古典文學素養。在我看來,他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和精通絲毫不亞於當時以及民國時期專門研究古典的大家水平低。

只不過他順應了特殊年代,創作了一些特殊政治性詩詞而已。

如果他真的想裝文藝,裝大家,

我覺得他的作品藝術性不會低,也不會被人說,是被吹捧太高。


找度娘


柳亞子,吳梅,蘇曼殊,太祖算半個吧!


《七律·園竹》

小園靜靜碧湖邊

閱盡滄桑數百年

夏響青篁冬悅雪

晝巡紅鏡夜觀天

民生最念狂風后

世事常思細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盡瘁為蒼黔.

滿江紅

江上青百年誕辰祭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

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

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

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為《長白山詩詞選》所作七絕二首

其一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

人間萬事出艱辛。

其二

又是神州草木春,

同商國計聚京城。

滿堂共話中興事,

萬語千言赤子情。


推薦閱讀:

初學詩,想形成自己的風格,選什麼路?
曹操和毛澤東誰的詩詞誰厲害?
為什麼國內年輕人(特別是學生)流行起詩詞和漢服之類的?
對比?
有哪些「這詩太絕了竟然沒有被選進教材」的詩文?

TAG:文學 | 詩詞 | 古文 | 中國古代文學 | 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