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典舞(身韻派)的基本功訓練與漢唐古典舞有何異同?

中國古典舞的哪些訓練方法可以用到漢唐古典舞的訓練中,哪些不能?


沒人答,那我自己答一下吧。

今天去問了老師,她告訴我,基本沒什麼是重複的。中國古典舞(身韻派)的基本形態是擰傾,是向前的;而漢唐古典舞的基本形態是斜塔,是向側的。比起中國古典舞,漢唐古典舞的氣息更下沉,對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也更不好出范兒~

中國古典舞在成型和發展中借鑒了不少西方元素,比如芭蕾的基本功訓練,比如現代舞的編排,而漢唐古典舞則完完全全是中國自己的東西,可惜孫穎老先生沒完全完善舞蹈就先去世了。

以下內容總結自鄧文英教授著的《中國漢唐古典舞教學法》:

這個答案就當讀書筆記了,我讀一點寫一點。

漢唐古典舞是孫穎老先生組織創立的。在1987年的舞劇《銅雀伎》中初露雛形,經過《唐明皇》《龍族風韻》(含《謝公屐》《玉兔脫渾》《醉狐》《戌卒樂》等劇目)等藝術作品的積累,於2000年在重慶華華舞蹈學院開展第一次教研活動,推敲並命名動作。2001年寒假期間開展了第二次教研活動,開始編寫基本功教研大綱。2001年暑假開展了第三次教研活動,討論大綱初稿。暑假過後,第一屆漢唐班學生入學。(這段我沒太看明白,北舞確定無疑是招收了漢唐舞專業的學生,天津音樂學院只是說開設了漢唐古典舞課程,那就應該是沒有設立這個專業。)北京舞蹈學院、重慶大學、天津音樂學院、重慶歌舞團等團體,吳曉邦、史博、王堃、明文軍及該書作者鄧文英等前輩都對漢唐古典舞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看出,漢唐古典舞是個相當年輕的舞蹈,從87年銅雀伎開始算也不過27歲,要是從2000年開始算,更是00後了,所以還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

漢唐古典舞不是斷代舞蹈,取名「漢唐」是區別於北京舞蹈學院原有的中國古典舞系的藝術風格。漢唐古典舞教學體系是以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依託,以漢唐樂舞的風範、魏晉文人的風骨以及明清以來各種戲曲中所蘊涵的古典神韻為支點所創建的,並且,是為中國當代人所能接受的舞蹈形態。


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回答的諸君應該沒有不是我院的學生。在下文筆實在是不好勉強回答一下。

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要素手、眼、身、法。運動規律平圓、立圓、八字圓,曲回而行,婉轉而進,陰柔相和,剛柔並濟。

漢唐古典舞訓練要素甩、盤、繞、抖、抹。運動規律符合古代斷代審美。


先從共同點來看,肢體動作上都有圓的特點,儘管漢唐舞敦煌舞都沒有表明,由於古典文化內涵,圓的動勢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從短句練習來看,身韻練習多是跟隨肢體移動,無論是雙晃手,圓場,燕子穿林等,都是以手腳來了帶動。而漢唐舞重心以腰為主,身姿以傾斜和反胴為主,雖然也有如膝蓋花,花瓣步,穿手等以肢體命名的基本功,但在舞動過程中還是以腰為軸,在這基礎上去帶動手腳。

古典舞講究神形勁韻,圓的動勢感很強烈,在戲曲,武術的基礎上也融合了芭蕾的元素,因此古典舞整體重心較為靠上,有輕盈,柔美的感覺。由於古典舞的複合性加上技術控制翻轉跳的綜合性,使得身韻去戲曲化,從而形成一種基礎身體語言。在教學時,多從提沉沖靠含腆移等單一的身韻,通過呼吸練習軀幹的感覺、手的感覺和步伐的感覺,到手眼身法通通融入的短句練習。

漢唐舞是通過古籍與拓片的收集,研究,用的是前人的肢體語言形式來進行的翻新與練習,由於都是文字圖片的記載方式,也不能說漢唐舞就是完全的古代舞蹈的形式,因為在造型氣韻與審美的回歸古代的同時也有參考民間舞蹈。漢唐舞的練習是從甩,抹,繞等單一元素到重心,塑型,平衡,力量速度等多重元素,然後再是綜合的短句練習。由於是以古代審美為基礎,重心相對古典舞更多是下沉的趨勢。

~~~~~~~~~~~~~~~~~~~~~~

推薦一位北舞朋友的公眾號:尕小五,裡面不定期推送舞評和舞蹈雜談,如果有想看的舞評也可以提出。


謝竹君邀

先佔個坑,回頭來填

------------------------------------------------------------------------------剛掛了朋友電話,找了些資料,我本身是現代舞專業,對於漢唐舞了解不深不敢強答,找到些資料,如果真的感興趣可以買來了解下。

先複製下題目,要不寫寫又跑偏了...

大標題:中國古典舞(身韻派)的基本功訓練與漢唐古典舞有何異同?

中國古典舞的哪些訓練方法可以用到漢唐古典舞的訓練中,哪些不能?

答題之前先說一下中國古典舞的流派:漢唐舞,敦煌舞,京昆派(京昆派經過後來的發展,又形成了新古典舞派,所以現在也叫「漢唐舞 敦煌舞 新古典舞」)

提問者問的大概不是根據禮樂發展劍舞軟舞,應該指的是孫穎老先生創始的新漢唐舞吧?以下會從孫穎老先生的新漢唐舞來說。

首先,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教學已經很普及了,古典舞的知識只要查一查都可以了解到。剛才去看了看,找了個總結的比較精鍊的關於新古典舞身韻教學法的描述,寫的還是比較簡潔易懂,而且有重點。直接放鏈接上來:

中國古典舞身韻

其次,孫穎老先生的漢唐古典舞。

是以唐明清戲曲舞蹈為基礎,結合了大量唐詩宋詞里的舞姿記載,還有岩石壁畫以及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姿態而成。漢唐古典舞的特點是:重心在下,重心傾斜,走向突變。在新漢唐舞中,還大膽借鑒了民族舞的風格,比如非常著名的漢唐舞《踏歌》,借鑒了藏族舞的一順動作,即同手同腳的動作特徵,加以改變,形成了新的漢唐舞風。

說到《踏歌》想歪樓一下,當年我們出國演出,就有《踏歌》這個劇目。當時我們一共十六個人,要撐起一台90分鐘的演出,因為在國外演出嘛所以教授就想表現的生猛一些,選的劇目里很多都是帶有高難度技巧的,姑娘小夥子們一個接一個前空翻後空翻,幾個劇目下來一半人基本就歇菜了。這不行啊,所以當時就選了《踏歌》,其實就是補充體力時間。

然後演出進行時,舞台上這跳出一個人那空翻出好幾個,開始台下都是掌聲雷動,後來就有點審美疲勞,掌聲還是有的,但是不如之前熱烈了。但是直到《踏歌》出場,跳過的都知道,《踏歌》別說技巧了,那個折腰動作估計能算是裡面最帶技術性的動作了,但是一曲下來,台下好多人站起來鼓掌,體會了把掌聲雷動好幾分鐘,主持人上台讓大家坐下,才能進行下一劇目。

演出結束後有照相環節,好幾個外國人上台,找翻譯,問剛才《踏歌》演員哪去了,他們想照相,因為真的太美了。然後我們院領導又讓幾個學生去換了踏歌衣服出來,一堆人就湧上來拍照。當時以為會是那些高難度技巧劇目更受喜愛,沒想到最對老外路子的是毫無技巧但是唯美的《踏歌》。不得不佩服孫穎老先生!

另外對漢唐舞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北京舞蹈學院鄧文英老師的著作《中國漢唐古典舞教學法》,系統介紹了孫穎老師理論系統。

《中國漢唐古典舞教學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明確舞蹈教學法的學術定位和藝術屬性,同時,介紹漢唐古典舞的創建歷程。第二部分是從第三章至第六章,為漢唐古典舞基訓教程與教學方法。第三部分為教學管理與教學法,這部分闡述作為舞蹈教師必須了解的有關教學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教學管理中對任課教師的要求。

第三章到是第六章對漢唐舞蹈有具體的闡述。

好了,強答完畢。最近正在督促專門研究中國古典舞的朋友加入知乎,希望我能夠回到現代舞板塊哈哈


身韻派是腳下芭蕾 手上京劇的舞蹈

漢唐派是用唯物辯證法從文物古迹中復原的舞蹈

個人覺得漢唐更中國 而且更應該叫中國古典舞

身韻派雖然一直是古典舞的主流門派 但是這些年來 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得古典舞的發展更為繁榮

金浩教授的《新世紀古典舞發展十年觀》一書中有很綜合的記載大半個世紀以來身韻、漢唐、昆舞、敦煌各流派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貢獻


漢唐舞還是比較新的舞蹈,訓練上並沒有古典舞成體系。

老師是北舞漢唐專業的畢業生,她對我們一開始漢唐的基訓就是從把下開始。至於氣息的訓練,漢唐舞的氣息更往下沉,但是些微的差異,和古典舞仍然是不同的。

漢唐的舞姿形態,主要有四種。

斜塔,半月,元寶,拉腿。使舞姿形態在失衡中展現。

氣韻的訓練是以氣代形,意到氣到。

每次上漢唐課,都感覺更像是歷史和哲學課。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題主。


「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展、創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並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百度百科

你知道這是多麼不靠譜的舞蹈了嗎?一個舞種又是山膀又是擦地的...讓我想到清北是國外預科的梗。學玩古典舞可以轉職芭蕾和武術,我tm也是醉了。

怪不得古典舞出不了經典,根本就是「新中國」自己編的


身韻派簡單


偶然間看到這個,對此言論的某些見解保留絕對異議。今天時間太晚了,有機會再交流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可以短期舞蹈培訓可以參加?
練習舞蹈為什麼要穿大襪啊?練得襪子濕透了會對身體不好嗎?
如何評價AOA的舞蹈?
網紅微小微好像給人一種特別的好感,她有什麼特別魅力?
中國舞何時能走向世界,何時能接受世界的舞蹈?

TAG: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