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建國以來中國大陸沒有出現大師級的學者?

最近我們思想課老師隨口說了一句,回宿舍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問題拿出來給大家討論一下。


這麼說吧,把今天中國高校里各個學科排名前三的學校拎出來,在這些高校這些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中間選上200個人(甚至可以考慮擴展到500個人),以民國的標準衡量,個個都是大師。


我們都變高了,巨人也就不存在了


每次看到這樣偷換概念的問題都會感覺很不舒服!

什麼叫建國以來中國大陸沒有出現大師級的學者?你心裡是想表達台灣大師輩出么?那我倒是想聽聽有哪些大師。。。

另外,彆強調中國、大陸,就在世界範圍內,你倒是說幾個二戰以後的大師看看。。。

從古至今,經濟和文化都是此消彼長,在戰爭和動亂時代,自然能夠激發出學者內心的激情、同情心和對人類 的思考,從而創造出偉大的作品;相反,在和平年代,經濟增長是主旋律,通常在這個時候文學和藝術會演變為消費品,成為經濟組成的一部分,自然很難出現大師。。。


建國以後,有人獲諾貝爾文學獎、醫學獎了,然而,由於他們沒有生活在民國,因此不算大師。


出幾個諾貝爾獎就行了。你們老師所謂的大師,諾貝爾獎根本不當回事啊。好比當年中國的大儒,外國根本不當回事。


很多人說到民國的大師。民國的時候,文化教育程度低。比如有個胡適,會做個打油詩就能裝逼了。水平不見得比樓主高。就是所謂的大師了。一群空談情懷毫無作用的書生。


亂世才會出英雄;

社會未開化的時代才會渴求啟迪智慧的大師,這樣的大師也會格外耀眼;

如果整個天空都是亮的,你看不見啟明星,但是啟明星還是那麼亮;

你在為看不見啟明星悲哀,啟明星卻在為人類社會高興;

不要只盯著中國。世界範圍內,在二戰之後湧現的,又有幾個你叫得出名字的,猶如柏拉圖,牛頓,馬丁路德,愛因斯坦這樣啟迪全人類的思想家,科學家呢?

荷馬史詩中描述著巨人的時代,但是沒有人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巨人的時代,因此我們是幸運的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才是高境界。


看到很多人說"世界範圍內以前也就那幾個大師,現在其他國家也沒有"。什麼是大師,如果大師的標準提到愛因斯坦那個高度,確實世界上沒有幾個大師。以普遍標準來看,文學類的有爭議暫且不說,理工類公認的大師有陳省身,楊振寧,李遠哲等。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在一個行業或領域有巨大貢獻和世界級影響力可稱為大師,很遺憾,建國後我們確實沒有一個人能達到這三位的高度。

有人說,把國內學科排名前三的學校的頂級教授拿出來,都是大師,但這些學者在世界範圍內比較確實還差點兒距離,他們離陳省身和楊振寧差的還有點兒遠。我看了很多評論感覺大家都比較樂觀,總體上來講我們應該樂觀,但作為一線科研工作者,至少在我這個行業,我很清楚我們跟世界一流的差距。

我奉勸各位同學還是要持一個憂患的心態,謙虛再謙虛,厚積而薄發。雖然現在我們國家沒有大師,但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有,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我們國家就是偉大中國!


反對大部分答案,文科的大師標準不明,確實可能有水分。但是從理工科來講,確實出過一些整個學界的一流人物,比如物理學有楊振寧,數學有陳省身,工科有錢學森,他們毫無疑問都是所在領域的一流人物,差一些的有華羅庚,吳文俊,馮康,物理我不是很清楚,但也有很多大牛(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因為留在國內,而大大影響了其發展,比如吳文俊,當時他做了一流的代數拓撲工作,當時常和他相提並論的法國拓撲學派還有兩位大牛,後來都是fields,而他在回國以後基本結束了學術生命。華羅庚五十年代在多復變領域也有一些很好的工作,然而不久即被政治運動所衝擊,像物理,束星北等人也常被贊為天才,可是最後。。。)解放以後,大陸有誰可以和陳,楊,錢相提並論?剛才舉得那些大牛,難道不能說明民國時期理工科人才培養的優秀?然後我們說橫向對比,49年以後的港澳台,同樣是華人世界,人口比大陸少很多,卻出現了丘成桐,有姚期智,高琨這些學者 ,雖然也難和楊和chern比,但起碼是有一些諾貝爾獎,fields和圖靈獎,這樣的對比難道不能說明一些問題?當然,今天大陸確實有一些很優秀的學者,但數學來講,離fields大概還有不小的距離,物理可能諾貝爾獎有些希望,但不可否認,在頂尖人才的培養上比民國是有差距的,楊振寧一個人的工作,起碼可以拿兩個Nobel獎,甚至三個,大陸這麼多年了,有幾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當然楊振寧,陳省身的成功,有時間上的優勢,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新中國成立這麼久(比1910年代的沒有科學的中國到1949年久很多了吧),有沒有人成為同輩學者中的一流人物,大概也幾乎沒有。


想起一個同質的問題 為什麼中國建國以來從來沒有誕生過一位百歲老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


在我的專業之內,你跟文盲沒有什麼區別


即使現在,中國大陸仍然有(很大的多)活著的神,許多許多。

那個時代起點太低。


屠呦呦獲獎前,基本沒人知道她,但是她一直在


二十世紀初是個很多學科處於草創階段的時代,那時候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水平,但只要你在一個領域做出一個方向的第一份工作,甚至開闢出一個領域,那你就可以被後世稱作「大師」。儘管他們的著作拿到現在來看水平很嘛嘛,甚至抹了名字的話可能會被人嗤之「狗屎」。

而現在沒什麼新領域開闢出來,當然也就沒啥大師了。別說我國,其實國外也一樣。你看國外這兩年有啥三四十歲的「大師」沒有?

謹以朗道名言作為腳註:「那個時候(1930年左右),隨便一個二流物理學家都能做出一流的工作。現在,一流的物理學家只能去做二流的工作了。」


可能再過個一百年,回過頭來看,這個時代就有大師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6周年,大約從55年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運動,同時66年至76發生的文化大革命,使的一切科學,高等教育工作停止,知道78年恢復高考,中國才開始真正進行現代化高等教育,至今37年。

其中義務教育的普及,大學的擴招是為了掃除文盲和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工作者。科研事業成為重點發展的時間並不長。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到的教育都是98年擴招之後的中國教育情況。很明顯,培養的是通才。

同時現在不想以前,牛頓二十歲左右發現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也是二十多歲發現了波粒二象性,以至以後獲得了諾貝爾獎。而科學發展到了現在,不像以前了,學科的新發現需要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前人的成果之上。最近十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都很大,而且其獲獎工作都長達十幾甚至幾十年,同時也是在成果出來很久之後才獲的獎。

所以中國目前是因為時間還不夠,大師是要長時間沉澱的,現在中國普遍高等教育的時間真不算長,所以還要耐心等待。第二就是大師出現了,你也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了解。就想屠呦呦先生,她要就算是科學大家,但是沒諾獎你根本不了解她。我們之所以知道民國有很多大師是因為在教科書里,但是現在的大師很少出現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到了大學分了專業其他領悟的大師你也不了解。

補充:在民國時期,私塾還存在,像胡適先生,周樹人兄弟等都是從私塾出來的。那個時候私塾都是大戶人家請的有名的先生,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教育資源的優勢,極少的人享受到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資源。

現在實行的普及教育,使得教育資源分散,當然也難以出大師。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財富重新劃分,不少的有錢人可以支付得起高昂的精英培訓費用,所以現在又容易出大師了。

補充2:民國有很多是國學大師,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學式微,主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之後改革開放,西方思想湧入,國學更是甄沒。學習別人的東西成為大師很難,發揚自己的東西成為大師沒那麼難!(現在的西哲博士的論文都是寫西方學者講了什麼,說了什麼,然後分析,不能出現自己的觀點,有的話文章就基本沒戲,這樣的情況如何出大師?)


為什麼百歲老人沒一個是新中國之後出生的?


說的你很了解那些所謂的大師 學術上都有哪些著作似得 還不是只聽說過一些他們的雜聞趣事

( ̄ε(# ̄)☆╰╮o( ̄皿 ̄///)

馮友蘭 陳恆 楊樹達 這三位稍微曝光度低一點

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推薦閱讀:

那些國外的心理學家研究的那些心理現象,在我們國內是否也適用?
數學理論是不是因其極強的邏輯性而很少出錯?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數學很美?
運氣到底存不存在?
有什麼東西的威力比核武器還大(別說什麼太陽什麼的,說說地球上有沒有)?

TAG:社會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