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和《惡意》等書的意義是什麼?
白夜行全是東野奎吾的著作了,我看了之後,一本推理小說,看到結局我也就鬆了口氣,但是他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說什麼其中的愛情凄慘,我可能真的沒有體會到。看他的節奏雜貨鋪,覺得寫的挺溫馨的。
我一直認為,小說不應該只是消遣娛樂的工具,它應該多少存在一些能夠引人思考的東西,這樣的小說才不會蒼白無力,空洞乏味,才更加符合小說的文學定位。
題主的思考方向我很欣賞,那麼我試著來寫一點看法吧,看能不能幫助題主理解一下。
——————正文——————
我認為大致有這兩點意義:1.反映生活;2.人性共鳴。
一、反映生活
首先,東野是個小說家,他的作品題材均是小說,所以先來看一下小說的定義: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眾所周知,東野是一個高度關注社會問題的作家。那麼,首先可以得到第一個結論,東野想藉助《白夜行》《惡意》等小說來反映社會生活。
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生活呢?就單從《白夜行》和《惡意》進行分析。
①社會變遷——《白夜行》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關鍵詞——「泡沫經濟」,而與此同時伴隨的是世界範圍內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
這兩點我們在《白夜行》中都可以尋找到蹤跡。
拋開劇情,我們可以在這本小說中看到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處於變革期的日本與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界相互的影響下,日本社會的變遷,日本的人民的生活。
不論是雪穗進行的投資,還是亮司進行的一些互聯網工作,都是對此的含沙射影。
通過《白夜行》,我們對這個時期的日本有了一個大致模糊的印象。
在此推薦一個答案,助你理解:《白夜行》這部小說好在哪? - 王地黃的回答
當然,不單《白夜行》這一本小說如此。東野的很多作品都是這樣,比如《時生》,《解憂雜貨鋪》等。東野把小說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②社會現象——《惡意》日本一直存在著很嚴重的校園凌虐現象,可以先參考一下這個問題下一些答主的回答:現實中的日本校園欺凌、暴力情況是怎樣的? - 社會
《惡意》講述的是一個因恨而產生的案件,正如書本的腰封上寫的一句話:
《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
《惡意》中包含了校園凌虐這一社會現象。
野野口和日高這兩個人物,是校園凌虐中各個「角色」的縮影:野野口只因看不慣日高就助紂為虐,成為欺負日高的幫凶;而日高因此平白無故的遭受了令人作嘔的欺凌。
大多凌虐事件完全就是因為「看不慣」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動機產生的。而凌虐,能帶給當事者雙方的,只有萬劫不復的恨。
這樣醜陋的現象,東野用小說重現,讓我們看到了黑暗,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希望我們可以更加關注這一現象,關注那些因凌虐而內心深藏恨意的人,不要因恨而走上歧途。
二、人性共鳴
這一點,其他的兩個答主已經提到了。我很贊同。
人性,人所形成的品性,人具有的情感和理性,是人的特徵屬性。有人性,人才可以被稱為人。
眾所周知,東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細膩,栩栩如生令人嘆服,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野把人物的人性都展現出來了。
人性是非常複雜的,無論是《白夜行》中的雪穗和亮司,還是《惡意》中的野野口,我們看到的都是複雜無比的人性,有好有壞,魚目混珠。這時就需要運用我們自己所樹立的三觀去辨別,哪些是魚眼睛,哪些是珍珠。
此時,若我們對人性好的部分產生了共鳴,意味著我們是具有這部分的品格,或我們嚮往這樣的品格,那麼我們應該繼續堅守,或今後多少提醒自己改進;若我們對人性惡的部分產生了共鳴,這應該是我們不想見到的局面,不過沒有關係,哪怕我們身上存在著這樣的人性,今後有意識的找到辦法去化解,去轉化這樣的品格即可。
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人性的對比,不斷自省深思,改進自己。這就是小說人性共鳴的意義所在了。
東叔寫了不少好書,當年很迷他呢,幾乎把他的作品看了個遍。可能是先入為主吧,看完白夜行實在震撼,難受得睡不著覺,這種感覺還真是第一次有。後來又去看了日本韓國拍的電影,難受的都哭不出來,好長一段時間朋友們都說我沒什麼精神,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想太多,看完這部作品真的想了很多。再後來又看了東叔的各種系列作品,說實話,白夜行不是最好看的,嫌疑人真不愧是得了那麼多獎的書,估計沒人能猜得到男主的作案手法,太棒了。但是在我心目中白夜行依然是最愛,包括我給別人推薦東叔的書,白夜行是必看的。我想書籍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渠道真的可以超越語言,超越種族。當我們在一本書里找到共鳴,那一瞬間的感動是沒法用言語表達的,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抱歉啰嗦那麼多,最後一段才點題,哈哈O(∩_∩)O
有些書看著就有共鳴 有些書看後某一個時間突然會有共鳴 有些書一輩子也不會與你有共鳴 有些書你一輩子也不希望與他有共鳴 這些算是你說的意義嗎
剛看完惡意,一直處在模糊的狀態,一次次被改變兇手的人選,最不能想像最終只是一股潛藏在父母的輕蔑看法和自身追趕不及的日高的好性格產生的一種妒忌加自身家境好而看不起別人的心態,只能說教育最失敗莫過於父母的影響,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負面情緒下,如何去正向的面對身邊的人和事,只覺得野野和是可悲的,迷信一點,只能說壞人自作惡,最終食惡果而已。而對於日高,只能說他屬於不知情的善良下藏著未看清人性單純,也許最終我還是被作者改變了觀念,隨著作者的解釋一步步跟隨,也許其他人也會有其他見解吧。
推薦閱讀:
※什麼年齡可以讀24史,讀史有什麼用?題主今年18歲
※如何提高onenote同步速度?
※有可以把內容摺疊和展開的筆記軟體嗎?
※求推薦一些實用,能讓人思考的好書?如 《窮爸爸富爸爸》,《誰動了我的乳酪》 等類似的好書?
※如何理解簡嫃的「我走的時候 月光在他的屋頂上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