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毛筆字時,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宣紙不洇?

個人喜歡避風犀利的風格,宣紙洇的話就減分不少,求助業內精英


這原本是初學毛筆書法最基礎的問題。

首先在於紙:

宣紙的歷史不長,明清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傳統的書寫紙,都是比較熟的,類似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新聞紙。現在到處都是鋪天蓋地的宣紙,想買別的紙也買不到,那就將就用。

宣紙分生紙、熟紙、半生半熟紙。在生紙裡面加礬就變成熟紙,加不同量的礬,熟的程度不同。

買6成熟左右的宣紙(不加厚),太熟的紙,上墨也比較難,就像在蠟上面寫字一樣。6成熟的宣紙基本上不會洇墨了,除非墨實在是太稀。

這種紙的缺點是不能放,最好儘快寫完,至少也要密封保存,不然會慢慢變熟:

這是今天寫的一幅字的背面。這個位置是摺痕,放的時候一直暴露在空氣當中,這地方已經完全變熟,墨透不過來。一刀宣紙基本上報廢一半。

如果買到生宣了怎麼辦?

平鋪在桌上,用刷子刷上薄薄一層豆漿,然後晾乾。這個也叫豆漿紙,寫小楷和國畫創作裡面常用。如果刷的時候在紙里撒上一些鹽粒和紅茶的茶水,可以做出漂亮的紋理。

有人說用純牛奶也可以,親測效果不如豆漿。

還有人說可以加醬油。個人覺得這就不必了,加鹽加醬油加茶葉是做茶葉蛋的方法。

其次是墨。

一得閣是不會洇墨的,濃度比較大。但是太濃的墨也不好,寫的時候拖不動,筆鋒也感覺沒有彈性。那就得加水,加水以滴為單位,慢慢加,慢慢調。

其他墨汁比如曹素功,我平常用的時候會有點洇墨。我會提前一小時倒出來晾著(我坐標昆明,不熱),寫的時候很好用了。也可以在太陽底下曬一會,或者把墨汁到硯台里,用墨條在研一會,增加其濃度。

最後是寫的問題。

筆尖上蘸多少墨,刮筆颳了剩多少,這都要自己多嘗試,筆尖上墨太多,落在紙上的就多,也會洇開;

還有行筆速度。同理,行筆慢,落在紙上的墨量就大。

總的來說,練字並不只是筆畫、結構和章法,工具上也有很大的學問。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花落書香(hlsx16),會不定期傳授書寫工具的知識:


瀉藥

用熟宣唄,既然不喜歡洇開,那你為什麼要用生宣?

現在人寫字的確是用生宣多一點,但是古人可不是。

明清前書家使用多的還是還是熟宣和硬黃之類不會洇開的紙張。

事實上,多多在不會洇水的紙張上書寫練習是很必要的。

當然,你說你一定要生宣,那麼用現成的墨汁,不加水會好很多。

行筆速度稍快,也能讓洇水輕很多。


瀉藥

既然樓主喜歡爽利的感覺想必滲墨和書寫速度關係不大,那多半是紙墨的問題。

宣紙滲多半用的是質量差的生宣,如果消費能力可觀建議購買汪同和,王六吉等高檔檀皮宣紙價格800-1k多/刀不等。如果經濟能力一般建議購買半生熟宣紙、豆腐宣等,價格在200/刀。

還有就是用墨,可以少兌水,用濃墨。


拋磚引玉。

個人喜歡淡墨,多加水拉開寫才有快感。靠濃墨解決不洇的辦法,如果寫行、草是不行的。因為寫快了筆拉不開。不恰當比方,跟做愛一樣,沒水干磨很容易意興闌珊。

熟宣是個辦法,不過熟宣寫出來的,沒有一點洇的效果很不自然。剛剃完頭很醜,慢慢長兩天就舒服多了。適當的洇就是自然長頭髮這效果。很多人不愛在大紅紙上寫春聯就是這個原因。不洇不自然。

兩個辦法。

1、提速。看看高手寫字,即使楷書,該快的時候也不猶豫。

2、寫前把餘墨在硯台上舔干。大墨點子還往下滴呢,神仙寫出來也洇的。


謝邀

宣紙和墨的結合,產生了洇的問題。

不要洇。有兩點:

1.紙,用粉箋,蠟紙,泥金,豆腐宣,虎皮,銅板紙,卡紙,熟宣等都不會洇。

2.墨,宣和宿墨,是宿墨呵,金粉,有色墨;還有就是加水的話要充分攪勻完全融合,洇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1、用熟宣,如果覺得熟宣寫出來的字不太自然,可以用半生熟的紙;

2、墨汁里不能加水;

3、以下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寫完的作品要拿去裝裱

沒用這個方法前,寫下的筆畫是這樣的(隨便寫的,不要在意好壞)

首先,把宣紙揉成一團,你沒看錯,就是揉成這樣

然後再把紙展開鋪平,這樣

再寫字的時候

洇紙的情況會減輕一點點,雖然減輕的有限ㄟ( ▔, ▔ )ㄏ,但更容易寫出飛白,枯筆會更明顯一些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寫要裝裱的作品……因為普通練習搞成這樣自己都不想再看這張紙吧哈哈

這個方法是以前一個國畫老師教的,有興趣的可以嘗試下,不同的紙張應該效果會有不同


推薦題主看看侯吉諒的書《如何學書法》,台灣書法家。感覺書法方面台灣人寫的書比大陸更好些,大陸的書普遍是又大又空的理論,很少講具體實用的方法。看下侯吉諒老師的書會很有收穫,包括也能解答這個問題。

書不在手邊我簡單說下。不知題主練的什麼字體,但是出現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用的紙不對。不同的字體對紙張要求是不一樣的。事實上生宣只是比較適合寫隸書以及篆書,答主如果不是練這個的,那麼覺得生宣太容易洇開是正常的,因為楷書行書本來就不適合用生宣寫。生宣其實是明清時期發明的產物,當時的風氣以奇,峻,怪為審美標準,唐楷和行書不算主流審美,故而生宣用得多,流傳到現在以訛傳訛都以為寫書法就是要用生宣寫。其實在古代,行書盛行時,楷書發明時,都不是用生宣的(還沒發明出來),用的是比較不吸水的紙(類似平時練字用的毛邊紙)。其實書法字體的發展是為了適應硬體(紙筆)的特性而發展出來的。具體這類不太吸水的紙現在也很多種,但是名字我一個都不記得了T_T ……有空搜到再貼上來。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寫字不洇紙的問題,不是解決「如何讓生宣不洇」,而是換紙,換成適合你練的字體的紙,紙用得合適,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

PS:強烈推薦去看侯吉諒老師的書,我自己憑記憶寫的表述可能不準確。


有如下幾個解決辦法。

一、用生宣。但是要用皮料,鑒於檀皮很貴,也很難買到真的,建議買燎皮懸,到書畫店直接問,然後自己試一試。

二、用生宣。但是不能用吸水性太好的,同時不要用墨汁,改磨墨,50多塊就能在某寶買個硯台,再花2、30就能買塊墨,相信我,磨墨要比墨汁好用一萬倍。

三、不用生宣,其實古代寫字沒有用生宣的,但是,千萬不要用熟宣。熟宣的礬太重,寫上去比A4紙還要難用,筆力再好也會出現筆畫沒有立體感的現象。半生半熟可以考慮。平時練字我推薦用紙錢,沒錯就是給人上墳的時候燒的紙,便宜,紙性還非常好,可以說比上千塊錢的宣紙還要好用(這一點非常邪門)。寫作品考慮毛邊紙,但由於毛邊紙沒有很大幅的,故一般還是用宣紙。以下是毛邊紙的效果,基本不淫。


大概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斗膽總和補充一下。

不洇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控制好筆墨紙的關係。我是寫小楷的,一洇就全完蛋,下面稍微詳寫一下。

一:墨

一上來就說墨,是因為墨是重中之重,如果不解決墨的問題,換再好的紙也是沒用的。看到題主說寫行書,不知道是多大的字,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磨墨。

磨墨從一點點的水開始磨,五滴以內。磨到黏稠狀,然後再加水,再磨。這樣一是磨的細,二是對量的把控也比較好,畢竟隔夜墨會起渣嘛。

如何確認墨磨好了呢?一,看,墨在硯台上有種膠狀的體積感時。二,聽,用墨塊在硯台上往來時有種黏糊的液體碰撞之聲。三,感,磨好的墨在墨塊下的手感完和早先全不同,是一種潤滑滑的觸感。達成三點,確認墨磨好了,上筆先試。舐筆的時候要側著入筆,反覆確認筆肚裹滿墨後,刮掉多餘的即可。

Ps : 我用墨汁基本什麼紙都會洇,故棄而不用了。

二:筆

筆毫的種類非常之多,每一種筆毫的儲水量和出水速度都不一樣。常見的羊毫,狼毫,紫毫中,羊的儲水量最大,筆需刮到基本不出水為止(只用羊毫畫畫,寫字上有其他遺漏或要點歡迎補充指正),狼毫因為儲水和出水之好常常被用來寫特殊材料,如描金畫銀等。狼毫舐筆時,刮到比干時微鼓即可。有些狼毫筆特別慷慨,毛巨多,這種情況下刮到基本刮不出來就好。紫毫我沒有用過純的,基於紫毫的儲水一般,通常流通的毛筆都是七紫三羊或者九紫一羊,舐筆時刮個兩三下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提的紫毫是指獾毛,前段時間看網路上還有兔毛說是紫毫的,請大家謹慎選筆。

總結一下就是每個筆的吸水量不同,需要配合每一支筆的情況來判斷。另外雖然我粗寫了不少,但其實舐筆不可一概而論,跟用的什麼毛,毛量的多少,等下用什麼紙寫,乃至天氣都會改變寫出完美的墨色的條件。總之多試,每次都用心感受,很快就能掌握哈。

再重複一次,舐筆不可一概而論。

三:紙

其實在我的觀點裡,紙是干擾最小的,哈哈哈哈。只要墨控制得好,買來的什麼紙基本都能寫。

大概寫下常用紙。

粉箋,特點上手澀澀的有阻力,可以控制筆滑,也防洇染。摸起來有一點粉的感覺。寫出來字非常挺拔,而且很黑。小字,尤其是小楷的話用粉箋絕對沒有錯。

棉紙,半生熟,特點吸水好上手有小阻力,不過不同的薄厚與纖維粗細在紙性上都略有不同。摸起來毛毛的,通常棉紙不像粉箋般澀,也不如皮紙般滑,基本可以Hold所有書寫風格。不過,要特別注意墨的濃淡,一定要把筆中多餘的水分刮掉,墨越濃越酷。另外棉紙市面上有薄有厚,個人比較推崇薄的,厚紙太澀,甚至還有飛白,十分吃墨,要下功夫才能寫得漂亮。

竹紙,半生熟,特點潤滑。不是皮紙那種飛一般的滑,是一種很柔和的感覺,拿來比喻一下的話:皮紙是大理石地面,竹是木地板,棉是地毯。竹紙的紙性和棉紙挺相似的,摸起來也有點毛毛的,如棉紙,水多了也會洇,用墨的濃淡上參考棉紙,水少墨濃。寫起字想飛就飛,想收就收,不過竹紙顯色不如棉紙好,也就是寫出來不夠黑,可以挑選最黑的油煙墨來寫。

通用宣紙,半生熟,特點,中性。和棉紙有幾分相似,也是水多了就洇,少了就挺。不過不如棉紙般軟澀,也不如竹紙般潤滑。摸起來也有點毛毛的。總體來說就是平平無奇,也沒什麼缺點,另外因為價格親民及隨處可見造就了他練習紙之王的不動地位。

檀皮,特點,滑,不會洇。拿在手裡有點脆。雖說又滑又不洇聽起來真的挺美的,且我的檀皮紙特別薄,從背面透出來的字美極了!不過檀皮因為太滑,總有種散筆尖的感覺,就是莫名其妙的不受控制了?尤其是用粉箋之後再用檀皮,我的天,十分受挫。話雖這麼說,卻不得不承認其實是我的功夫未到家?哎呀跑題了,總之用檀皮我就沒洇過!一次都沒有!正常大膽的用就行,推薦給題主,祝你好運!

雁皮,特點,適度滑,不會洇,透。檀皮就挺透了,我覺得雁皮更盛一籌。和檀皮相似的是她光滑的表面,不過不如檀皮般那麼滑,很適中。我覺得更好用(八成是個人原因)和竹紙一樣都是想飛就飛,想收就收,不過不需要那麼精準的水分控制。唯一就是不夠黑,寫出來比竹紙還淡,又需要特濃啦!雁皮不錯,同樣推薦給題主。

皮紙我用得相對較少也就是這兩個品種各買了一款,故能想到的特點就這些啦,考慮到不同的工藝可能造出來差異很大的紙,具體還是要親自去挑去試,同時歡迎過路的朋友們補充哈!

下面說下兩款新型紙吧。

最近頻頻出現的日本書道練慣用紙,我買過兩包,一包是吳竹書畫練慣用紙,一包隅田,防暈染的。說下隅田吧,最早用墨汁的時候破口大罵過,後來改磨墨才發現它真的不會洇?通常的紙用淡墨都會化開,不過這個防洇的紙就算是淡墨也能牢牢抓住,當然啦,墨可以淡,水不能太多,太多了也還是會洇。隅田的表面是光滑型的,和皮紙不同的是沒有毛毛的感覺,一點澀氣沒有,字可大可小,真的好用又親民。推薦下,100枚一包,目前已見底。

街頭常見的粉蠟箋,特點,漂亮,不會洇,如果水多了會滲入下層,不會炸。市面上的粉蠟箋基本什麼顏色什麼花色都有,看起來很賞心悅目,寫起來可真是不好控制。據說是在紙上輕輕用粉打磨了一下,又上了一層薄蠟。其實特別用心能寫好,但是付出比普通紙大得多,我的老師也不喜歡用,哈哈哈哈。紙的表面有點蠟的感覺,好飛不好收,雖然便宜又好看還不洇,但是字不漂亮不是本末倒置了嘛。有閑心可以買來玩兒玩兒?偶爾寫一張也不差,特別不推薦拿來練習,累心。

最後,關於生宣和熟宣,我自己沒有用這兩種紙寫過字,身邊也沒有朋友專門用他們寫字?故不能提供什麼情報啦,實是抱歉哈!

以上,墨,筆,紙。三點大致說了一下,希望能夠解答些題主和過客的疑問,稍稍派上一點用場吧!再次總結一下,不洇,或者說在任何紙上都能寫出漂亮墨色的要點是:一,磨墨。二,掌握好筆墨紙的關係。

其實文房用具不光有講究和學問,還特別的好玩兒,多試試總會有自己的心得哈。

祝大家玩得愉快!鞠躬。


半生半熟紙,墨汁少加水,行筆速度快


換紙啊。。

先利其器,研究一下紙。宣紙一般都指生宣,因為洇水的特性適合水墨表現。另外高麗紙,元書紙,熟紙都不怎麼洇。


用好的生宣,最好是陳紙;筆法體系掌握好了,用筆到位了,自然而然的滲化就沒有那麼唐突了……筆法為先,用筆為尚……愚見


另準備一張不要的宣紙,每寫幾個字就把這張宣紙壓在字上面吃吃墨。輕輕按一下,及時吸墨~

或者,在能拉開筆的前提下,提高墨的濃度,用現成的墨汁少兌水,適當的非白總比洇了好看(-.-)


首先得選對紙。寫行書與楷書用紙最好區別開。還有經驗。


用熟紙

粉箋、蠟染箋、仿絹紙、泥金以至於蟬翼之類。


這個簡單,在墨汁裡面加宿墨。但是一定要少加,不然會滲一大片墨的。


行筆速度快點 墨濃點 實在不行換成純宿墨


學書法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書法紙的選擇

不同的書法形式,對紙的要求有不同。一般而言,如果我們的臨帖對象是漢魏晉唐宋元,那麼,就不適合用宣紙,因為,那時就沒有宣紙,那時候的紙,有點類似今天的毛邊紙元書紙。實際上,最根本的,是要求有較好的吸水性而又不能洇水。另外,不宜過於光滑。初學者也可以選擇較為平整的報紙。

毛邊紙元書紙也分為機製紙和手工紙,前者較貴,後者便宜,後者由於製漿時打漿很細,所以不會洇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再生紙,要用純竹漿紙,因為再生紙會遇水變形。

臨帖用紙,最好吸水性好而且不洇墨,吸水性差的紙,一行字寫下來要換行的時候才發現第一個字都沒有干,這就很有可能把未乾的字抹的很臟。蘸墨的時候一定不要蘸太多,不要因為紙不洇,就一下蘸很多墨,這樣會導致寫下來的字很久都不會幹;一個筆畫也不要停留很長時間,這樣自然流下去的墨會很多,字也很難干,繼續寫下去的時候很容易弄髒已經寫好的字。

總之不只是紙的問題,還有筆墨的配合也很重要,題主若一定要用宣紙的話建議選擇半生熟的宣紙。


用熟宣,色宣,有錢用泥金。


用素描紙,少蘸墨,就好了


推薦閱讀:

爽字用歐楷怎麼寫?
我想自學書法,該買什麼工具呢?
家裡從80年代就做墨汁了,該怎麼繼續下去?
沒有書法基礎能直接練蠅頭小楷么?
舅舅是一名書法從業者,我是門外漢,想知道舅舅書法大致達到什麼水準?

TAG:書法 | | 毛筆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