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為什麼專門有一個「姎」字用於女性自稱?
《說文》:姎,女人自偁,我也。還有的說《詩經》里的「卬」就通「姎」,從而得出該詩作者是女性。這是為什麼,怎麼就偏偏發展出了一個女性專用的自稱呢?而且其他的文言文里,基本就沒見過用這個詞的呀。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說文》曰:「姎,女人自稱。」姎,我也,音胡朗反。此已上並見《風俗通》。[集解]惠棟曰:「《爾雅》云:『卬,我也。』」郭璞云:「卬猶姎也,語之轉耳。」)
《說文解字》段玉裁註:「姎,烏浪切。按《後漢書》胡朗反,《廣韻》烏朗切。」
將胡朗反的「姎」古音擬成ga?的話,跟「卬」?a?已經很近了。就是女人自稱時對原有語音做的一點小改變,也就是郭璞說的:「卬猶姎也,語之轉耳。」
女性第一人稱代詞「卬」的演變
來自知網
女性第一人稱代詞「卬」的演變 - 中國知網kns.cnki.net作者
蔡英傑
摘要
摘 要: "卬"用作第一人稱,其實是"吾"或"我"的性別變體,只用於女性自稱。先秦的女性第一人稱代詞"卬",漢代發展為"姎",六朝吳語音變為"儂",近代演變為"奴"、"奴家"。這...
出版源
《長江學術》 , 2015 (4) :123-128
關鍵詞
卬 / 姎 / 儂 / 奴 / 哀家 / 女性第一人稱
私貨預警:淺顯的推測,不一定符合準確事實。「姎」可能是「吾(*?ra)」加上一個「a-」的前綴再渻去後半段衍生的産物。這個「a-」可能帶有賣萌(指小)的意味,所以「姎」用為女性自稱。為什麼後世沒有流傳下來呢?因為《詩經》畢竟是民歌,但是後來的傳世文獻都是男人寫的啊。#參考 @譚樊馬克 的回荅對本荅案做一些改正。「卬」在後世可能經歷了更有賣萌感的音變,就算真的流傳到現代也基本上認不出來了。
前人好像沒深入討論過此問題……以下是私貨,不喜私貨者請自行迴避……
————————————————————————————————————————
一、「姎」的字源分析
就字源角度來說,「姎」是典型的形聲字:「央」為聲旁,「女」為形旁,字形之義是女性自稱。
問題是:這樣的分析,把字源問題講清楚了嗎?
沒有!字源要講清楚一個字的來龍去脈,是動態的,關鍵是造字依據和造字過程……這種分析的對象是靜態的字形結構,而不是動態的造字過程……嚴格地說,傳統文字學屬於字形構造學(構形學),不是漢字創造學……它事實上沒有,也不可能講清楚字源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去揭示形聲字的造字過程呢?
人類創造文字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信息和表達思維,即表意,因此所有文字都必然是表意的,字母文字也不例外……象形文字由圖畫發展而來,字形可通過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的形體特徵來表示字義,所以又稱為表義文字……字母文字由記錄語音而得,是記錄語音的符號,屬於表音文字……由此不難看出:表義和表音都只是創造和獲得字形的手段,表意(即表達人類思維)才是造字的目的。
明確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明白:確認聲旁表音的同時,就應該確認它也是表意的!表音即根據語音造字,是手段和過程;表意即表達思維,是目的和結果……由此不難確定:形聲字是根據有聲語言中的同音現象創造出來的,是對假借字的替代,即先有假借字,後人們逐漸在假借字基礎上添加不同的形旁,從而產生大量形體不同的形聲字……
形聲字的聲旁,即原有的假借字,不僅表音,而且表義;形旁是後來附加上去的,只表示(形聲字對應)事物的類屬,並不表示(形聲字)具體的字義,其功能主要是區分開不同的字形……例如「姎」字,形旁「女」只表示「姎」與女人有關,並不表示其具體字義「(女性)自稱」……「自稱」這一字義,是由聲旁「央」來表示的,即:在有聲語言中,「自稱」和「中央」這兩個不同的語意,是用同一個語音來表示的……這是「姎」字產生的造字依據。
當然,如果要進一步去追問,就必須去回答「姎」字的語源問題,即:「央」「姎」兩字的古音是什麼?怎麼創造出來的?怎麼發展變化的?為什麼可用於表示「自稱」和「中央」這兩個不同的語意?
二、「姎」的語源分析
語源前人沒研究過,只能猜測哦……
「央」字發音最初可能模仿小口器物共鳴之聲,或鑽孔之聲,古音的典型變體為?a?,表示中央、盎;
「姎」字發音最初可能模仿自小兒啼哭之聲,古音的典型變體為?a?,表示女姓自稱。
漢語中用於表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語音,好像都由模仿小兒啼哭之聲而得……從一開始,可能就有多種不同的發音,如?u,?i,?e,?o,?a及?en,?an等。
人類模仿實物聲響得到語音的過程,應該類似於人類模仿實物形體得到圖畫的過程。
針對同一實物形體,不同的人畫出的圖畫是不同的,有時甚至存在較大的差異。注意:此處說的不同,是就客觀結果而言的。從主觀認知角度來說,這些不同的圖畫都由模仿同一實物形體而得,且都用於表示同一實物,所以人們在主觀上會約定俗成地認為,它們是相同的……甲骨文中,同一個字存在眾多不同的字體,也是這個道理……
針對同一實物聲響,不同人模仿的結果也有所不同。例如嬰兒的啼哭聲,首先客觀表現就有多樣,有的嬰兒哭聲響而大,近於?e,?o,?a,有的嬰兒哭聲輕而細,近於?u,?i;有的帶鼻音,有的不帶……其次,不同的人去模仿,關注的細節不同,發音的習慣也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其中的道理,和大家針對同一實物畫出不同的圖畫一樣……就客觀結果而言,人們通過模仿得到了多個相近(或相關)的音節音;就主觀認知而言,人們會將這些不同的音節音視為同音處理,用於表示相同的事物(語意)……也即,人們主觀上將這些不同的音節音歸納為同一個音位,每個不同的音節音都是不同的變體……
女凥內偁大謂之姎,猶若災從內起謂之殃。
我以為研讀小學必須挹注以哲學思想,否則不免掉入諸多因訓詁考證的窠臼,而失其詮釋哲學思想的力度。這個牽涉甚廣,請參閱玄奘歷經濟困苦劫難取回的瑜伽師地論為什麼不像其他經文那樣有熱度?
推薦閱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表達古人怎樣的愛情觀念?它的深層愛情內涵是什麼?
※詩經里有哪些句子是描寫生活態度的?
※詩經《氓》中,女子的不幸是什麼?
※詩經裡面還有哪些很很深刻的話?
※詩經中《野有死麕》一篇中的「有女懷春」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