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比古代很多東西都發達,可為什麼現代詩人再寫不出與李白杜甫所寫的一樣美的詩?

同樣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現代的音樂家再寫不出像巴赫,貝多芬一樣美的音樂?是否某種藝術的最高峰永遠只能停留在歷史的一個點上,而後人沒有超越的可能。每每享受到古人留下的美的經典,常常會想到這個問題。


11.27更新:

把詩歌和文學看窄的人,我就請出羅賓給你上一課:

魯迅博物館回來補充一下:

@楊姓美少年詩歌是一種文娛產品,而文娛產品的創造形式是嚴格受到傳播技術限制的.

文娛產品是新詞吧,文娛用品是另一類東西。文娛的確指的是文化娛樂活動,但是把詩歌解讀為文化娛樂的一種,我感覺閣下是把詩歌看窄了,詩歌作為六大藝術之一文學下面的一個重要分支,可不是文娛能概括和代表的。你要說文藝產品,我同意,你要非得強調「娛」,我反對,別指望詩歌就是給爺們兒樂的。現代詩不是小俏皮,文字遊戲,它能承載一切的苦難,也能給予世間的歡愉。它吞進人們的咒罵,它留下空白的迷惘。它企圖帶走所有的榮耀和淚水,卻孑然地離開。

我想說,詩歌早已經脫離它的原始使命,記錄和傳播。你覺得李白寫詩是為記錄還是傳播,你覺得元白詩文交流是為了記錄還是傳播,你認為李清照、朱淑真寫詞文為了記錄還是傳播。韓退之早就說過:詩以言志,文以載道。

有些詩文,說句大實話,不是給世人看的。卡夫卡死前為何要求燒掉文稿,喬伊斯寫的《芬尼根的守靈夜》為何被譽為晦澀「天書。

關於詩經的押韻,其實詩經不算嚴格的押韻,反而到了唐代出現近體詩(即格律詩),格律達到一個頂峰,能用傳播技術解釋嗎。

觀點很有趣,我不否認轉播技術對詩歌有一定影響,但影響較小。它對文學形式的影響比這個大些,但這都不是重點。

@流光經年 的回答大部分認同,不過這伙戾氣、顛氣太重,我說下自己對的詩的感受吧。

先把題破了,題主問得是現在人為何寫不出李杜那種水平的古詩。

古詩太泛了,估計你想說的是近體詩。

何止是現代人,李杜的詩後代又有幾人能及?唐詩的高度又有何代能比?

一是因為他們把好的詩句都想出來了,後人吃虧在生晚了。稼軒那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頗為自負。也有詩家評說『靜夜詩』就是白揀的好詩,話外之意自己想也能想到。這讓我想起大學教高數的老師,記得他推證完一個定理後說,這有什麼難證的,我也能證出來,可惜生的晚。

用數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寫近體詩就是排列組合的問題,能入韻的,符合平仄的組合是有上限的,而好詩(好的組合)快寫光(排完)了。到現在我感覺寫首詩很難保證不和前人有重複的地方。全唐詩四萬多首,陸遊自己有九千多首,乾隆這貨胡拼亂湊了四萬多首。假設每個朝代平均四萬首,唐宋元明清二十萬首詩,一天讀十首,一年3650首,讀完也要54年有餘。你確定還有好詩沒寫,留給你?

二是就是流光經年那句

朱光潛在《詩論》中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文學形式。

宋朝詩不如唐朝好,但宋朝詞寫的最好。一個文學形式達到頂峰就會衰退,再玩也難超越的。要保持生生不息,就要改變新的文學形式,破陳出新,才能有生命力。新詩就是新的形式,新瓶新酒。

另外關於象徵主義,其實可以說源於詩歌的意象。我們看到詩中黍離、杜鵑、鴻雁、楊柳就知道對應的思想感情,而這些東西離現在的我們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要用新的意象,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來表達感情。再用舊詩中的東西就有了隔閡,情感不真。這點流光經年也提到了

有些古典詩人寫實驗派詩詞,以新入古,電線杆霓虹燈什麼的,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即使他們用的是律詩絕句的皮,也是一副現代的骨。

我個人認為古詩加入新元素既有趣又可以苟延下去,不過入格律難。新詩這點就比較自由,更好的表達思想情感。

只要你讀新詩,先從喜歡的,看得懂的看,就會了解它,交流多了就知道新詩中的子宮、墳墓、太陽、死亡,深夜,黎明的含義。

我個人感覺社會發展到現在,想成為通家很難了,不同領域走的越來越遠,已經很難讓外行評說。對於你不了解的學科領域,你所接觸到的知識會比該行業的前沿人士晚上百年也不足為怪。對於沒有學過高數里微積分的人來說,說他數學水平停留在二百年前也不為過。

而詩歌的鑒賞,即便不談古典詩,了解現代詩推薦詩人,波德萊兒,艾略特、迪倫托馬斯、博爾赫斯、聶魯達、葉芝、辛波斯卡、北島、海子。

張棗的詩挺有味的,前段時間入手兩本詩集,一本張棗的詩,一本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迷,說實話,更喜歡張棗的。


明顯是個不成立的命題,不知道你們在這兒吵什麼。

1,現代很多東西都發達→現代人寫好詩

能推出么?明顯是瞎扯。

2,現代很多東西比古代發達

一定程度上是對的,若說舊學昌隆,能和古代比么?

3,現代人寫不出美的詩

誰告訴你的?你看過多少今人的詩,不考察就下結論了么?

4,李白杜甫一樣美

什麼叫李白的美,杜甫的美,有客觀標準么?

PS,還是之前那幾個答案:

近幾年有哪些不錯的詩歌?

近代之後中國古典詩詞衰落的原因何在?古典詩詞還能復興么?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對流光經年的觀點真是既想贊同又想反對,沒辦法了只能感謝+沒有幫助了

很贊同他的這兩點總結:

1、古典詩歌被詩人拋棄了

2、現代詩歌被世人拋棄了

但我反對流光經年的結論:於是詩歌把我們拋棄了(不是我們拋棄了詩歌,而是詩歌拋棄了閉上了雙眼的我們。)

流光經年的論述中其實暗含著一點:

世人應該去欣賞現代詩歌

但這裡他迴避了一個問題:

古典詩歌並沒有被世人拋棄

現代詩人正面臨的就是躲進象牙塔中閉門造車的困境,他們有詩情,有詩意,但可惜的是沒有人願意去體會,因此他們嬌嗔一聲,關上大門,一副「我要拋棄你們」的態度,好像這就是對世人的懲罰。結果只剩下幾個小丑寫幾句嘩眾取寵的餡餅詩來打諢,居然比他們還要成功,詩人們氣的把門上加了把鎖,真的拋棄你們了。

可到底是誰拋棄了誰?

世人並不是不讀詩歌,只是不讀現代詩歌,他們依然讀唐詩宋詞,依然願意去讀詩經離騷。

詩人們只是擅自地被拋下了而已,在世人的不經意之間,世人們沒有拋棄詩意,他們只是拋棄了詩人

=================改一下==============

突然想到了這個:為什麼人藝上演的《雷雨》「公益場」淪為「爆笑場」?

我只想勸勸各位詩人:話語權變了(依然是流光經年的原話

流光經年的下一句話是:審美的話語權從文人變成了文盲

我暫不評價這句話是對是錯,我贊同話語權改變這個事實,即使詩人們繼續長吁短嘆,嗚呼哀哉,關起門來說「詩拋棄了世人」,這個世界也不會因此去等待你們。

話語權只能爭取,不能期待施捨,從這個方面看,「天上的白雲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極其白/賊白/簡直白死了/啊——反而更加成功,他雖然沒有能展現出詩意,卻用醜態爭取到了相當的眼球,因此被當做現代詩歌的一種無可厚非,因為這就是話語權的爭取。

我並不贊同詩人憑藉醜態去爭取話語權,他雖然是一種爭取,取得的話語權卻不比施捨而來的好多少

現代詩人有沒有掌握過話語權?有。至少早一點的徐志摩等,晚一點的顧城等都曾經掌握過相當程度的話語權,但最後卻又都丟了,為什麼丟了我不知道。


個人觀點,如果有讓讀者覺得言語不友好的地方,請私信我刪除。

我一直以為,很多人對藝術這類東西,都有著好古的情節。覺得《紅樓夢》好,現代作家都是跪舔;唐詩宋詞好,現代詩寫的都什麼玩意;莫扎特貝多芬好,克羅埃西亞狂想曲是什麼,能比么?

這些情結我都稱為文藝青年的作死,類似還有藝術更嚮往自由,文科生更懂情懷等等。

我也有過這些看法,直到一次讀書會,我說自己不喜歡現代詩,讀起來不爽。

一位書友給我讀了段現代詩,不記得是誰寫的了,五言詩,其中有一句「打開冰箱門」(記不清楚了,反正跟冰箱門有關,如果有知友知道謝謝補充),完全沒有違和感,平仄押韻意境神韻堪比古人。

這一晚上,我們就跟死亡詩社一樣,讀了一晚上現代詩,我才知道,現代詩的美並不亞於古詩,它們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時代變遷,生活環境變化,導致入詩意象的差異。

古人寫思鄉,寫流放,寫明月,寫靜山,這些意象離古人近離今人遠,我們對古詩的審美,除去藝術技巧外,更多是這些意象的陌生感帶來的美感。舉一個小說的例子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當時寫的當代美國,沒有跟自己其它作品一樣引起反響,因為小說中的汽車什麼的美國人覺得都是自己的日常生活,直到作者死後,人們才意識到這本書是如何描繪了當時那個時代。

唐詩宋詞我覺得肯定也是這樣,尤其當時人們對宋詞的感覺,跟我們對《泡沫》《七里香》的感覺應該差不多。

而藝術技巧上,我就記得一句話,藝術對大眾來說是藝術,對藝術家來說只是技術。


現代的詩歌要表現現代的主題,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會有不同的觀點,主題和關注對象,就像你不可能從李白杜甫的詩歌裡面讀到 人性的異化,或者 對科技的反思 等主題,而你覺得這樣的主題適合用古詩的樣式來表達嗎?不同的體裁和外觀 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湧現出來的,你或許不喜歡現代詩(雖然我有點懷疑 你究竟讀過多少現代詩,你又究竟明不明白李白杜甫的詩究竟好在哪裡),但是我不認為你有資格認為 現代詩不如 古典詩歌。古典詩歌的發展就那樣了,新的時代,你不可能讓我們永遠都在寫 什麼思鄉,送別之類的東西,每個時代的人關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當體裁本身都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時,你又怎麼去比較誰的藝術價值更高呢?

最重要的是 藝術不是一個有著絕對的評價標準的東西。你可以更偏好某一種風格,但是你沒有資格說其他風格就 不如這種風格,只是說,你沒有欣賞到他們的價值。

現代詩中我認為寫得好的作品非常非常多,而且和李白杜甫比起來,現代詩的題材開闊的多,所以我倒是更喜歡現代詩。因為我覺得古詩在主題的內涵與深度的挖掘和藝術的創意上面,比起現代詩,那真的是差遠了。


我國推行白話文之後,由於語法規則和一些一般辭彙的轉變,可以說文章的主流體裁相比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詩的產生髮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可以說已經代替了古詩在文學中的地位和審美功能,這是其一。

第二點是,我們的物質社會相比過去也是雲泥之別,面對著不同的客觀條件和創作對象,文學的題材必然要發生轉變,拿古詩來說,意象不過風花雪月、春夏秋冬、山河湖海、相聚離別,諸如此類。而當下社會變革之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尤其迅速,手機、電腦、汽車、樓房佔據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再生活在小農社會了,所以描寫的對象的重點肯定不會停留在古詩的對象上。·

第三點是,雖然現代人難以寫出真正的古詩,但文學藝術的發展和深度、廣度也絕對不是古代所能相提並論的,如九十年代的朦朧詩,新世紀的先鋒詩歌等。我相信依舊會有優秀的藝術家出現,並且給文學帶來新的變革。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感謝題主。我曾經也為此困惑過,現在想來我不是一個人。

自從我開始對些科學問題做了些研究(搬磚)之後,我體會到科學和藝術屬性上相似之處,於是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些新的認識。有些認識被之前的精彩回答提到了,為了表述地儘可能完整些,我會重複一些觀點。

首先,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比較教科書的具有時代特點的講法,簡單地說,西周春秋的詩經;魏晉的四言詩;唐的五言、七言;宋的詞;元的曲;明清的小說。每一個時代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宋人有詩,卻不及唐;唐人有小說,似不及明清。

其次,明確下我們討論的人物:李杜,巴赫,貝多芬。他們的一大特點是他們是一個時代一個領域標誌性的被符號化的偉大人物。歷史鍾愛它的初戀,人物的出場順序很重要,即使後來的人寫出李杜之詩,作出巴赫貝多芬之曲,甚至更好(要比較高下也很難),多情的歷史也記不住他/她。相信蘇軾能寫出李杜水準之詩,但是他最為歷史眷戀的還是他的念奴嬌,江城子,水調歌頭等等。

當人們為那些偉大人物的成就歡興鼓舞的時候,後來的人應該做些什麼?顯然很多人不願意僅僅重複前人在做的事情。當然不是說這些前人所做的事情不再值得去做,他們依然很有價值,只是人類文明在吸收歷史精華後,還要往前走。現代社會對於科學認識比牛頓高的人很多,但是能有牛頓這樣歷史地位的,只有那些超越經典力學、開闢出新領域解釋經典物理所不能並作出傑出成績的人。當然,更多的人在這些大神們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前行,其實他們很多工作比牛頓愛因斯坦的要更複雜,更困難。雖然絕大多數不是那些符號化的人物,他們的工作知曉的人也不多,但很有意義!

同樣,在詩歌上,魏晉之風同於西周春秋,但是獨具一格;到了唐,文人們玩四言的不多了,他們要創作出好的作品,需要詩至少在形式上更加豐富;宋人感到了盛唐之音,於是他們的作品更富有節奏感,更合適去歌唱(有水井處,皆歌柳詞);明清之時,詩詞歌賦皆有豐碑,但明清之人表達地更多,他們滿紙荒唐言講了很多不朽的故事,並且他們把還自己的詩詞加入了小說之中。

在繪畫上,人們也不滿足於寫實了,畢加索成為不了符號如果他一直去追隨達芬奇梵高的畫風。在二維平面藝術發展上來看,畢加索的立體畫派是一個重要分支。更多的人們將這些平面藝術的理念加入到設計之中,比如建築設計,居室設計,開拓了藝術的表達方式。

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運用現代科技拓展藝術的領域,在二維上,人們有了攝影。當然人們還是不滿足,那就在加個維度:時間。於是有了電影,有了卓別林。單純的音樂發展也出現了難以逾越的高峰,於是人們把它融入別的藝術形式,做舞台劇,做戲劇。優秀的小說被改編成劇本,於是我們有了《活著》,有了《霸王別姬》,有了《教父》。

回到題主的問題,當代的人們關注的重點將不在是以前的東西了,即便有李杜巴赫之才也難以被符號化了。時代在前行,而且我們這個時代也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傑出的工作,不是么?那些就是我們的詩人和詩啊!


也不能說錯吧,雖然問得有點無意義。

簡單回答的話因為寫不出來,產生一時一代的文學要土壤,物質條件不同,文類自然不同。如果再來一個貝多芬和巴赫,現代欣賞者未必受的了。一些特定的文學體裁在衰落,比如荷馬史詩這種現在沒有,忘了誰的說法了,說針對二戰沒有太成功的長篇史詩。我讀過埃利蒂斯的一點長詩,總感覺抒情詩寫長了撐不起來,像組詩。有些好東西在那兒,真的不太好超越,這是前人給後人帶來的壓力。舉個例子,@胡了了給我發的一首:

懷念

作者:諾曼·麥凱格 (Norman MacCaig)

暴風雨之夜

我花園中最大的樹上

最高的樹枝斷了。

它還在原處。儘管葉子

已經枯黑,周圍青蔥的

活著的樹枝,不想讓它落下去。

王敖 譯

我當時看了說覺得漢語可以做得更好。提煉一下整首詩的骨架:最大的樹上最高的樹枝斷了,葉子枯黑,周圍青蔥的樹枝簇擁著不讓它墜下去。整首詩裡面一直有個主觀視角引導著詩歌的運動,最後三行算一個隱喻,比喻活人不想讓死者離去,詩裡面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情緒和譬喻。同樣的詩如果唐朝人來寫會好很多,「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用很少的字寫花落,情緒也有,非常自然,抒情的凝練上唐詩真的好。我自己寫過一首詩寫完發現是李白的十個字:「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當代可以有當代的格式,比如《銀河鐵道之夜》,一篇童話,寫孩子們坐銀河鐵路遨遊天際,難道不有趣嗎?

要談好或者不好,得具體說。可以說美在凝練,美在音韻,都行,含含糊糊問可以比他們美嗎?怎麼比?有的沒辦法比,有的得儘力。人類都是智能生物了,比美的方式不是孔雀開屏撅屁股,太糙了。

談現代詩不入門的一個標準:拿著《死亡詩社》來講現代詩怎麼好…我對電影意見沒那麼大,就是煩你們只會踩在桌子上背詩。

還有談詩意的。只要有心,肥皂、毛巾被都有詩意,得看你怎麼說,不是怎麼自我感動痛哭流涕。


當代很多人寫古詩很不錯的,尤其是古代文學專業的一些先生和學生會形成互相酬唱的風氣,民間也有很多隻寫格律詩的文人。題主可以關注一下我校「北社」的期刊...(我賣什麼安利

是不是和李白杜甫一樣美——這個見仁見智,李白杜甫也不是每首都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他們的巔峰表現,在現在不太可能再被格律詩所複製了,但海子的巔峰表現應該是可以媲美的吧。至於當代的格律詩,就我所看過的而言,大部分都是走宋以後的文人、學者詩風,跟李白杜甫不是一路的,比較接近蘇黃,甚至龔自珍章太炎什麼的。當代寫學者詩寫得最好的大概是陳寅恪?這或是因為大部分嚴肅的格律詩人都是文人學者之故,不祭一排鹹魚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見人。

詩?陳寅恪詩選

最後,個人一直覺得《三國演義》電視劇的幾首插曲,就詞作質量來說,堪稱當代絕唱。之後的電視劇誰還能寫出這麼通俗淺易而古樸風雅、直抵人心的詞...

三國演義全部插曲歌詞

遠離了富貴煩囂地

告別了龍爭虎鬥門

辜負了錦繡年華

錯過了豆蔻青春

為報答司徒大意深恩

拚捨這如花似玉身

從今後再不見兒的身影

也再不聞兒的聲音...


題主覺得古詩好恰恰是因為他們是古代的詩吧,其實就是距離感,因為詩歌的形式,意象等等都和當代生活有距離,所以能產生一種特別的審美。 為什麼現代人寫不好古體詩,因為古體詩在被創作的時候,也是現代詩。古體詩的「神」和「形」現代人永遠只能學一樣。

這讓我想起現在流行的中國風或者叫古風文藝作品,何謂中國風,恰恰是某種程度上的模仿古代的東西,現在很多爛俗的中國風的文藝作品裡面會堆砌很多傳統古典文學裡淘來的隻字片語,學的僅僅是「形」而已。所以這些強行中國風的作品,多半是膚淺的,庸俗的,甚至難以稱之為文學。為什麼學不到「神」呢?因為模仿者眼裡的中國風,和中國風原本的樣子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古代人寫小橋流水人家,當然那是源於生活,寫景抒情,這樣的文字能夠激發實際的聯想,觸摸到真實的生活。現代的人非要強行中國風(裝逼)一把,動不動也喜歡弄個小橋流水,弄個雲鬢紅顏,甚至恨不得弄上金戈鐵馬,不然就不夠中國風。但是現代讀者在讀到這樣的作品的時候,他們能聯想到的,也不過是其他文藝作品裡的類似場面,我就不信你在某個中國風是詩詞里看到紅妝或者紅顏兩個字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是楊冪或者郭采潔。所以你審到的美,本來就是二道販子的美,古代的人是能和自己的真實大環境聯繫起來的,兩種美姑且不論高下,但是至少是不一樣的。

所以現代人當然寫不出唐宋那麼好的古體詩,因為大環境沒有了,古體詩生長的土壤已經不復存在了。現代的人不僅不能創作原汁原味的古體詩,就連欣賞古體詩也和古人是不一樣的,因為和古人的見識不一樣,心境不一樣。

好吧,如果強行要學照古典的「神」,那麼這樣創作出來的小橋流水人家,可能得換成「立交橋人工河高層小區」。顯然既不美,也不古典。

最後總結一下,當代人欣賞古典詩詞,多半是由於古典美,而古典和美是不能割裂開的。現代人不具有古典的性質,所以寫不出古典的作品,即使強行模仿,也只有兩種可能,要不然就寫成了故紙堆里淘寫隻言片語東拼西湊的膚淺文學,要不然就不經意的成了現代文,失去了古典味道。


可以寫,你看很多人寫的古文詩就惟妙惟肖的和古人寫的那麼相似,好像是從幾百上千年前穿越回來的一樣嗎?

只不過李白杜甫已經有了,無論他們寫的怎麼像李白杜甫,也不可能是李白杜甫。

文學也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嗎


現在能搞明白古詩格律的都沒幾個,更別提寫好古詩了


首先,我要說,不是沒有如前人佳作一樣美的作品,而是你沒有用你澄清的,布林布林閃亮的,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去用心品味。(最後半句感覺好官方的味道~臭死了)

先附上民國時期小學生的作文一篇:「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時則春風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遊目騁懷,至足樂也。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既而環遊公園,乃知音機之設,遍於園中。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游罷歸來,因為之記之。 」

好了,為什麼要這樣干呢?看了我下面說的你就明白了。

古代人寫詩屬文都有很嚴格的要求的,就比如說詩,什麼古詩,律詩,絕句,不管是五言的還是七言的都有固定的格式,壓韻腳,對仗,平仄,等等,詩人再弄點個人情懷,借借典故,揉吧揉吧,biu~寫好了!感覺就像趙飛燕在金碟上跳舞一樣,雖然只在小小的一塊地方上起舞,卻美的不行(史書上是這麼說的,我借來比喻一下,但是誰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跳的那麼厲害?)為什麼古人寫的那麼輕鬆,現在人卻不行?古人自開始讀書起就四書五經,之乎者也,只要寫文章,就要押韻,對仗,工整,否則,先生就會說:「子所著為何文?枉讀聖人書,好好筆錄一遍書本,望子得以受用!」翻譯一下就是「你寫的這是什麼破文章?那麼多範文簡直是白讀了,趕緊抄書去!看你以後還敢胡寫!」所以才有了我前面發的小學生作文。換而言之,如果現在學校也讓學生這麼學語文這麼寫作文,你也能寫出好詩,不過也許沒有李杜詩篇那麼絕而已。

但是現代詩呢?真的不好嗎?真的不美嗎?仔細想想是不是也不是不美呢?舉個例子:截取洛夫先生的《煙之外》的一部分:

在濤聲中喚你的名字

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來潮去

左邊的鞋印才下午

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傷的書

結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在遠方漂泊的遊子,呼喚著母親,呼喚著祖國,而她們早已在遙遠的千帆之外,潮來潮去是一種無奈的感嘆,左邊的鞋印和右邊的鞋印一步之隔卻是時間的飛速流逝,嘆息著時間的流去。這樣的詩不美嗎?

自從胡適魯迅等人倡導白話文起,隨著文化的交流和衝擊,現代詩歌開始出現,現代詩歌格式更隨性,表達更強烈,同時延續了古代詩歌的融情於景,托物言志等手法,又加入了諸如首尾呼應啊,重複遞進等手法,詩人們也是揮筆就來。是不是一樣可以問:「為什麼古代的詩人寫不出和舒婷,海子,戴望舒等人所創作的詩一樣美的詩呢?」

不同時代背景,不同創作方式之下寫出的詩怎麼能比較呢?哪一個是更美的誰能說的出來呢?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你2億年前的聯合古陸和9億年前的聯合古陸哪一個銜接更完美一樣。

同理,為什麼現在沒有貝多芬,巴赫的作品那樣美的音樂,回答也是如此,不是沒有,而是你沒有發現而已。藝術的峰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因為豬蹄您是古代粉。

這就像淋淋、霉day、閏土即使成為了高大上滴宇宙天后,

還總有些上世紀的老古董欣賞不來,只愛鄧麗君、Beyond、崔健、魔岩三傑。


某種藝術形式的巔峰,切確的說是具有時代性和個人性的,也就是說是和那個時代的整體氣質和精神相關聯的。過了那個時代,也就喪失了那種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精神和氣質,當然也就無法創作出和那種巔峰時代相媲美的作品了。

比如,脫離了貝多芬時代歐洲大巨變的這個時代背景,讓現代作曲家在現代這個時代去創作媲美貝九的古典交響曲,顯然不可能。強行創作出來,要麼會沾染現代氣息顯得不夠像貝多芬時代那種交響曲的感覺,要麼陳腐缺乏貝多芬作品那種精神氣質。這就是脫離現有時代而硬去克隆另外一個時代的註定的悲哀。

所以,樓上有人說現代的作曲家可以分分鐘寫出來超越貝多芬的古典風格的交響曲,就有點滿嘴跑火車了,有誰寫出來了?不妨拿出來讓大家看看。

同理,離開盛唐的氣象和社會背景,想克隆出媲美李白杜甫的古詩,也是枉費心機。還不如想想怎麼寫出好的現代詩吧。


可能是因為物質文明建設卓有成效了吧

原來一瓶綠蟻新醅酒都能邀請別人來吃飯了

現在拉菲不是好年份的都看不上眼了


卸腰

睡前用手機怒答一下。

當代作曲家完全有能力寫出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以及其他重要的古典作曲家風格的作品 事實上 音樂學院很多課程都是以他們的作品進行分析開開設的 更有各種composition seminar就是教你怎麼去模仿他們的風格進行寫作 要寫出著名古典作曲家風格的作品 對於當代作曲家還真不是難事 但是 有意義么?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自己的音樂觀和音樂審美習慣 題主您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現代音樂就說現代音樂不好或者沒有古代音樂好 我還是要強調我的那個觀點 作為一個從審美角度出發的普通聽眾 對音樂作品 只說喜不喜歡 不要說好不好 而且就拿題主提到的那些作曲家來說 他們也是處在不同的時代啊 題主現在回溯歷史 覺得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都屬於好聽的古典音樂範疇 但是 其實他們三人都處在不同的音樂風格時期啊 他們在他們的時期也是被當作現代音樂家看待的啊 巴赫當時的有些宗教音樂作品 被認為是太不符合規矩太複雜太不符合聽覺習慣的 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開頭從附屬和弦進入 在當時被認為是難聽至極 被評論家罵得要死 他的一些晚期作品 比某些近現代作曲家的音樂還要不協和 這些作曲家 在他們各自的時代 很多人乾的也是當代作曲家的事 那就是突破常規 但是每個時代都會有不接受這種突破的聽眾 每個時代都有人覺得當代作曲家寫出的東西沒有前輩的東西好聽 但是 一個時代的音樂語言 是由作曲家來確立的 不是由聽眾來決定的 聽眾對新音響的接受 永遠滯後於創作者 就像當初聽眾覺得貝多芬難聽 但後世將他奉為樂聖一樣 現在被認為是難聽的當代音樂 今後也肯定回被納入正常的聽覺接受範疇內 當代的一些作曲家 今後也肯定會被後世作曲家奉為圭臬

每一個時代 都有每一個時代自己的聲音 你接受也好 不接受也好 它都會出現 每一個時代的創作技法和觀念 都是在繼承之前作曲家和作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每一個時代的新聲音 都是有意義的 你可以不喜歡 但你不能說它不好


能寫出啊、《紀念碑谷》就是。


作為一個善於和稀泥的老派文藝愛好者,責無旁貸來幫你從根本上理清這個問題。

(手機碼無分段,閱者恕罪)

首先這問題提的相當有問題。李白很好,巴赫也很好,但不能直接先把他們一拉到頂。在詩歌史上唐詩是最好的,在音樂史上平均律天下第一,作者一次就扔出的這兩個觀點算是公論嗎?哥們你是存心找茬啊,也難怪現代詩的擁躉們要激動。

其次是比不是這個比法。十四行詩和五言絕句哪個更藝術?清明上河圖和格爾尼卡那幅畫更有水平?冰淇淋和煎餅果子哪個更好吃?誰更適合做充氣娃娃的模板呢,楊冪還是泰勒斯威夫特?

我想,大概,似乎,也許,題主的本意在於: 難道一切美好近乎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在時光的灰燼中遠去了,再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了?那麼我且妄自猜測一下,題主可能是一個非常愛好古典文藝的人,而且很可能對文藝在近現代的發展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大概,似乎,也許,題主對詩和音樂的概念就是要求形體和韻律上的嚴格工整和表述精妙,不太能接受不和諧音和麵糊掛鐘,不相信倫敦的霧是粉紅的,恨不得乾死波洛克之流等等。

我們可以把問題看成兩個方面,一塊是詩意,一塊是表達詩意的技巧,或者說所指和能指。這裡的詩意就是所有藝術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這個是不變的,亘古至今的。昨晚中秋夜,我漂在離國五千多海里外的大洋上,看著雲影將一輪圓月遮蔽著,想到結婚五年來和妻子聚少離多,想到我的孩子在電話里叫爸爸,不由的就悲從中來,不可斷絕。此種詩意,曹操李白蘇軾都經歷過,江月年年總相似,誰知明年照哪個傻逼呢?只不過他們有表達詩意的技巧,一感慨出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頓成絕響,我只能高山仰止喝杯酒睡覺。當然我們這個新時代的藝術家會用新的形式去表達詩意,比如我在遙望月亮之上什麼的。

哪怕你可能認為這世界變化快,人們無心耽於體味和孕育,心浮氣躁煮鶴焚琴,但詩意的總量是不變的,雖然看起來是稀薄了點。那也沒辦法啊,人口這麼多,大家都有裝逼需求,沒事都扯點詩意在臉上抹點,也不夠分哪。

變的是表達詩意的技巧。作為後來者,真的不容易。要麼得在一種風格體裁上發揮到極致,要麼就得跳出窠臼,另闢蹊徑。五絕七絕都被寫成那樣了還搞個屁啊,只好改成長短句試試。押韻都被玩完了,就用Enter斷個句試試。波提切利都把人體畫的那麼美了,讓後來的歐洲畫家怎嘛辦呢?朦朧吧立體吧抽象吧。時代在變,審美習慣也在變,而藝術家都是先行者,先行去嘗試,先行去解構,先行去臭大街或者驚世駭俗。我們就負責在台下驚訝: 哎我操詩(畫、音樂、話劇、電影、小說……)還能這麼搞啊?

參差不齊也是藝術的本源。選擇你喜歡的,尊重你看不慣的,唾棄你反覆學習深入研究以後還是看不慣的。群星閃耀中也有鬼火肆虐,你愛的那一種詩意的表達用得著你為她掙名分嗎?何必在乎高下。


推薦閱讀: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里說主角拿了一本書參照裡面的說法來欣賞美術作品,那本書叫什麼?
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牛在什麼地方?
你所認識的畫畫或者學藝術最厲害的有多超神?
哪些語句是畫面感很強的?
有沒有主人公本身就是壞人設定的小說和電影?這個很有意思,分析一下?

TAG:藝術 | 文學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