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靜靜的頓河》?
從文學角度
我在這裡貼一篇讀書筆記吧。算是間接地回答這個問題。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從大場面到細節上展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段時間內頓河流域哥薩克們的命運。
龐大複雜的歷史事實與作者的藝術創造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幅長長的而內容充實的畫卷。
這段歷史正如大河一樣壯闊,但就情節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開頭以及結尾的部分。
1
小說是圍繞著格里高力對阿克西妮亞的追求開始的,同時也描繪了頓河流域的那種融於自然的和諧快樂的生活,開頭格里高力和其父親一起釣魚和雨中捕魚的兩個情節讓有水邊生活過的經驗的人覺得非常親切。這是一個純真的開始,這樣的生活場景放在開頭,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了哥薩克的生活中去了。
喜歡開頭是喜歡這種純粹的人類情感,這種樸素而充滿了人性美的生活。後來政治角斗所帶來的流淌紅色血液的戰爭和紅色信仰真的是沖毀了這樣的生活、污染了這樣的土地。在這裡作為開頭的純真快樂的生活也許就如同了人類的童年,漸漸地,你就要與污濁鬥爭或者墜入其中。這樣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歷史也在過獨木橋,誰不用力擠,誰就掉下去。
喜歡結尾是因為我覺得結尾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勝的,情節上是最具有張力的。
這篇小說還餘下百頁左右的時候,頓河軍已經完全潰敗了,葛利高里沒能得到上船逃往外地的機會,於是歸降於紅軍,為了贖回自己曾抵抗過紅軍的「罪過」,葛利高里在紅軍中出生入死地打擊殘餘的反抗勢力。但是很快就因為沒有得到信任而複員回鄉。回鄉之後,蘇維埃並沒有放過他, 米什卡極度地仇恨這些敵人。葛利高里渴望回到普通的哥薩克生活中去,厭倦了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希望蘇維埃政權可以放過他。
米什卡說:」不信任你!不管把狼喂得多麼好,它還是想往樹林子里跑的。「
妹妹杜尼婭聽到了丈夫米什卡針對葛利高里的謀劃,連忙告知葛利高里,葛利高里當夜逃了出去,在同情他的朋友處住了許多天,但朋友的妻子害怕蘇維埃找上門來,並且家裡糧食無多,最後葛利高里只好離開。
一出門不久,葛利高里被劫持了起來,以為是蘇維埃的人,沒想到竟是福明領導的一夥土匪。
福明本來也是蘇維埃政權里有點地位的人,但是因為餘糧收集制對人民的壓迫,福明起義反抗,自以為能代表頓河人民的意志,能夠再次煽動起一場群眾暴動,但連年戰亂再加上福明沒有領導的才華,即使福明賣力地到哥薩克的各個村鎮去宣傳,也無法喚起群眾暴動的想法。不過,在哥薩克內部仍然有許多暗地裡同情支持福明一夥的人,所以在一開始,福明一伙人在遭到蘇維埃的追擊時能夠得到一些哥薩克的幫助,但後來,蘇維埃的壓力加大,誰也不敢幫助這夥人了。
漸漸地,福明這夥人內部已經覺得死亡的命運已經在頭上懸掛著,生活開始放縱,紀律遭到忽視。他們常常搶劫,所以遭到了越來越多的群眾的唾棄。葛利高里內心受到譴責,他是個正直的人,根本看不下去這種隊伍的狀況。督促福明肅清風氣,但是於事無補。很快紅軍追擊上來,福明一伙人被打的只剩下五人。
五人艱難躲避追殺,為了生存的五個人內部也在勾心鬥角,有人打算殺掉其餘幾人去邀功請賞,免去死罪。晚上,想這樣做的卡帕林被殺死,葛利高里被懷疑與卡帕林一樣有異心險些被殺。
卡帕林死掉,剩下四個人。接著,也有感人的兄弟義氣,斯捷爾利亞德尼科夫受傷, 懇求大家不要拋下他。
「『我們帶你走,』丘馬科夫斷然決定說。『我們帶你走,你別害怕!把眼淚擦掉,你又不是老娘兒們。』」
帶著他實在走不了了,斯捷爾利亞德尼科夫自己說:「弟兄們!請你們把我打死吧……我已經活不成啦……我已經精疲力盡,再也支持不下去啦……」
下手殺了他的丘馬科夫後來痛苦地自責。
剩下三人。意料不到的是後來其他匪幫的殘部又陸續地尋來,願意追隨福明,隊伍漸漸又壯大了。葛利高里一開始就覺得福明這夥人不會有好下場,早就想好了要逃離他們。他認為:「夏天,他可以從匪幫中偷兩匹好馬,乘夜奔回韃靼村,然後帶上阿克西妮亞一起兒從那裡逃到南方去。頓河的草原廣袤無邊,草原上沒人走過的路、沒人去過的地方多得很;夏天裡,所有的道路都四通八達,到處可以找到安身之地……」
他果真逃離了福明這一伙人,逃回到韃靼村,帶了阿克西妮亞出來,距離葛利高里的理想的生活近在眼前,沒想到很快被紅軍發現, 阿克西尼亞沒有戰鬥的經驗,一下子就被擊中了,受傷後的阿克西尼亞一直沒有蘇醒過來,黎明前不久,她死在了葛利高里的懷裡。葛利高里忍痛埋了阿克西尼亞。
失去阿克西尼亞,於他而言,相當於失去一切,他已經神智不清,他躲到了大樹林的土窯洞里,在漫長的日子裡,葛利高里以雕刻木頭和石頭來度日。
他還有兩個孩子在家鄉。
「回家去嗎?」
「回家去。」
他對孩子的思念戰勝了一切,決定不顧危險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還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2
閱讀這部小說可以注意兩個方向上的敘述。一個是歷史的、前線的,一個是有情感的、後方的。
其實核心還是戰爭,戰爭把這兩個方向的東西攪在一起。
在第一個方向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哥薩克們就在沙皇的權威下被指揮上前線與德國和奧匈帝國開戰,這時,年富力強的男性哥薩克就離開了家鄉,只留下了婦女老幼。在二月革命之後,沙皇退位,各方面勢力都開始爭取哥薩克們這股力量,雖然哥薩克們呼籲停止戰爭,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捲入歷史的洪流中,哥薩克們面臨著選擇,布爾什維克將一部分哥薩克爭取了過去,這就包括了早期的葛利高里和後來對白軍充滿了仇恨的米什卡。但大部分哥薩克還是回到頓河流域開始了抵抗紅軍的戰鬥。在小說的篇幅中,著重地表現了頓河流域哥薩克們對於紅軍的抗爭。但同時也塑造了許多英勇正義、有血有肉的紅軍形象,比如本丘克和安娜。葛利高里也在這場鬥爭中展現出他對於陣營選擇的複雜態度。
第二個方向中,可以看到葛利高里的家鄉——頓河邊的韃靼村在戰爭中所遭到的破壞,以及沒上前線的普通人所遭到的戰爭波及。還有核心的情感線:葛利高里與阿克西尼亞與娜塔莉亞之間的糾葛。前線在頓河兩岸徘徊,韃靼村反覆被雙方佔據,仇恨在韃靼村中累積。米什卡和米吉卡都是韃靼村裡的人,但分屬於不同的陣營。紅軍佔上風的時候,紅軍的忠實戰士米什卡到村子裡殺害了曾經是地主的人們,其中就有米吉卡的親人。頓河軍佔上風的時候,回到村子裡的米吉卡,報復性地又殺害了米什卡的親人。他們的行為都不得到韃靼村人的認同。
自從彼得羅上了前線,妻子達麗婭風流韻事不斷,最終染上性病,然後在河中自殺。跟隨葛利高里離開了自己丈夫司捷潘的阿克西尼亞也與利斯特尼茨基勾搭在一起。葛利高里暫時回到後方後,拋棄了阿克西尼亞,回到了家裡與娜塔莉亞和好,並生下了龍鳳胎,不過後來依然懷念著阿克西尼亞。阿克西尼亞在利斯特尼茨基找到真正的妻子後,也只好回到韃靼村,暫時與司捷潘和好了。
葛利高里與阿克西尼亞離離合合,娜塔莉亞在每次葛利高里投入阿克西尼亞的懷抱時都會找到阿克西尼亞,不過每次的態度不同。最後一次娜塔莉亞絕望了,雖然又懷了葛利高里的孩子,但決定不生下這個孩子,最後渾身是血回到家裡,不久死去。其實一開始葛利高里對於娜塔莉亞沒有情感,不過在有了孩子之後,葛利高里也開始愛著娜塔莉亞。
葛利高里的母親伊莉尼奇娜在家裡人死去一半後,心中唯一牽掛的是還在前方戰鬥的葛利高里。一天晚上阿克西尼亞看見月光下,知道自己行將就木的伊莉尼奇娜在院子里輕輕呼喚葛利高里的名字。不久伊莉尼奇娜便壽終正寢了。
3
複雜的葛利高里
其實葛利高里所代表的也是哥薩克的歷史,葛利高里反覆地重新選擇陣營,與歷史上哥薩克們一會兒倒向波蘭、一會兒倒向俄羅斯又或者尋求土耳其的支持這種行為本身是一致的。當然了,這與哥薩克的由來密切相關,哥薩克是追求自由的逃離土地束縛的群體,他們英勇善戰,參加戰鬥要自備馬匹,經常表達對不會騎馬的莊稼佬出身的紅軍的鄙夷態度。他們處於政權管束不到的地方,反而提供了他們利用各大政權的機會,因為他們勢力強大,其他政權有時不得不與其進行政治交易。
葛利高里第一次在戰爭中受傷之後,接觸到了有紅色信仰的人,於是他對於沙皇的崇敬意識受到了衝擊。隨後葛利高里已經接受了紅色的信仰。在對白軍的戰鬥中,葛利高里認識到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他漸漸開始懷疑自己的紅色信仰。同時,他由於受傷而得到了返回家鄉的機會。在家裡,葛利高里坦白自己支持蘇維埃,頓時就受到了父親的怒罵!當時他的哥哥彼得羅正在為白軍服務,也對葛利高里進行了勸說。無疑地,當時哥薩克們都覺得,紅軍對於哥薩克是不利的,於是更願意支持白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建立自己的政權,而不是歸屬於蘇維埃。當紅軍從前方打過來的時候,葛利高里所在的村子開了一次會,在會中大家表示要抵抗紅軍保衛家鄉。在哥薩克們俘虜了本丘克以及波喬爾科夫等赤衛軍首領的時候,村民們都憤怒地譴責他們背叛了哥薩克,在群情激奮之中,哥薩克們給俘虜的赤衛軍判下了死刑。
葛利高里和他的哥哥彼得羅在路線的選擇上出現了分歧,彼得羅勸說他打消投奔紅軍的打算。進行了幾次與布爾什維克的戰鬥之後,葛利高里漸漸地憎恨起布爾什維克起來,認為他們侵犯了哥薩克的村莊和土地。到後來,彼得羅死在紅軍的槍下,葛利高里對於紅軍的仇恨進一步加深了。不過頓河軍徹底失敗後,葛利高里就加入了紅軍追擊殘部。
誠如葛利高里所想,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
在每一次選擇陣營的時候,葛利高里都有充分的理由。處於歷史中的人們,怎麼能夠知道最終的書寫歷史的人是誰呢?假如哥薩克們成功地保衛著自己的頓河政權,從此哥薩克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權,不再像歷史上那種總是像牆頭草一樣依附於各種勢力之中,那麼後人看到的歷史就會被改寫。
後人眼中的「正確」,在當時人看來,確是讓人暴怒的錯誤選擇。就如家裡其他人都勸葛利高里不要投靠紅軍,他們認為,一個真正的哥薩克就應該將紅軍打退。
正確與否,判斷的權力在勝利者手裡。但就哥薩克們而言,他們打算守衛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方式繼續自己的生活,而不想蘇維埃像沙俄在頓河土地上建立政權,這有錯嗎?也許是沒有的。但是與當時已經在廣闊的俄羅斯建立了政權的蘇維埃而言,他們很弱小,可謂是在與歷史的潮流對抗,即使得到了德國、英國等國的援助,依然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哥薩克們勝利,那麼葛利高里就不會歸降紅軍,就會被當做英雄。但是他最終還是成為了蘇維埃的「異己」之人,他沒有道義上的錯誤,但是陣營的選擇本身就使他背負著可能降臨的死刑。
葛利高里沒有錯,錯在他沒有早早地戰死,成為從一而終的政治信仰堅定的戰士。錯在他還活著,錯在他還要從生存的本性出發去進行選擇。
就像那種清洗運動中自降身分而保全性命的人,他們不是大家認可的英雄,但從生存來看,稱不上犯了錯誤。
作者所塑造的葛利高里絕不是英雄人物,不是那種高大全的形象。他還有粗俗的哥薩克習慣,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但他還有傳統哥薩克正直、勇敢的氣質。
說到他的三心二意,在當下的觀念中,是非常錯誤的。在書里的時代,也不正確。葛利高里就不應該在愛上阿克西尼亞之後還娶娜塔莉亞。娜塔莉亞的悲劇是葛利高里一手造成的,第一次絕望時娜塔莉亞自殺未遂,但後來葛利高里回心轉意,這段時光是娜塔莉亞嫁過去後唯一幸福的時光。第二次絕望時,娜塔莉亞真的就死了。
如果要說諒解的話,只能說,葛利高里是一個不屈從於現實的人、直白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敢於追求自己生活的人。當他發現他也許會和娜塔莉亞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便娶了娜塔莉亞。當他發現生活不如意,他還是選擇了跟阿克西尼亞出逃。他是個莽夫,情感上的莽夫,他沒有考慮到他倒向阿克西尼亞或者娜塔莉亞都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
總體來說,最用筆力構造出來的葛利高里並不是一個精神上能贏得尊敬的人。
4
人物雜談
作者塑造了不少很真實也很有缺點的人,尤其是在哥薩克這邊。葛利高里的父親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在一次戰鬥中行為不端,被自己兒子葛利高里批評。還有一次逃避戰鬥,躲到家裡的閣樓上,被人揪了出來,完全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父親。哥哥彼得羅的妻子達麗亞,沉浸於肉慾的享受中,不斷地和各種人勾搭,為了不讓公公再阻礙她,她甚至敢於用極端的方式羞辱公公。雖然這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但是她內心卻毫不在意,因為彼得羅上了前線,她便忍受不了了。在那個時代,死亡與動亂的壓力使得人們一有機會就開始縱慾。
人們對戴綠帽子這件事似乎並不看重,阿克西尼亞被葛利高里勾引,司捷潘只是把阿克西尼亞打了一頓,然後就和好了。阿克西尼亞和利斯特尼茨基勾搭,葛利高里只是暫時離開了阿克西尼亞,後來還是回到了阿克西尼亞的懷抱中。彼得羅本來想狠狠地教訓風流成性的達麗亞,但一見面,欣喜的彼得羅一下子就忘記了他的不滿。看來他們對戴綠帽子這種事容忍度比較高。
阿克西尼亞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堅決的。從娜塔莉亞奪取葛利高里的開始,阿克西尼亞就心中決定,一定要把葛利高里拉回到自己的手裡。阿克西尼亞面對娜塔莉亞,就像男性一樣有著戰鬥的氣質。雖然在愛情的追求上,阿克西尼亞是剛硬的。但對於愛情本身以及孩子卻非常柔軟。正是阿克西尼亞與葛利高里的孩子的死亡,使得利斯特尼茨基能攻破阿克西尼亞的心理防線。娜塔莉亞死後,作為情敵的阿克西尼亞卻很有同情心地照顧起娜塔莉亞的兩個孩子來,使得那兩個孩子都把阿克西尼亞當作親人。
在娜塔莉亞未涉世事的時候,是葛利高里到家裡去求婚,純真的娜塔莉亞一下子就被葛利高里吸引了,以為從此就嫁了出去,構建一個有丈夫、有孩子的世界。但卻遭到了無情的拋棄,娜塔莉亞痴情得有些傻,她給葛利高里寄去一封信,請求他回來,又收到無情的回復。後來找到阿克西尼亞,請求她將葛利高里還回來。她的世界裡就只有葛利高里,他是她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她就覺得生活無法繼續。
說到複雜,還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情感是葛利高里妹妹杜尼亞的情感。杜尼婭這個形象,在很長的前面的內容中幾乎都沒有浮現出來,而是一直隱在後面。直到她和紅軍戰士米什卡的情感線浮出來後才被人注意的。由於哥薩克對於紅軍的一般的排斥,再加上哥哥彼得羅是死在米什卡手上的。家裡都不支持杜尼婭和米什卡的感情。但事實上,對於杜尼亞來說,愛就是愛,是要與其他分開來看的。在紅軍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後,杜尼亞和米什卡成婚。後來哥哥葛利高里回來,杜尼亞同時愛著互為敵人的葛利高里和米什卡。還是杜尼亞從丈夫那裡偷聽來的消息救了哥哥葛利高里。
葛利高里一開始參加戰爭時,杜尼亞還沒有長大,受傷回來後,葛利高里評價其出落成大姑娘了。她雖然身處於戰爭之中,但始終保持著距離,她並不明白那些戰爭的世界,也不明白陣營的區分。她只是真誠地愛著自己的哥哥還有自己的丈夫。她是書中純真的形象,愛便只是愛,只是一個剛長大的孩子,與世俗糾紛不同流。在娜塔莉亞與阿克西尼亞的愛情對抗中,杜尼婭充滿愛地照顧嫂子娜塔莉亞,娜塔莉亞死去後,杜尼亞也支持兄長與阿克西尼亞結合建構新的生活。那時阿克西尼亞用自己的愛心已經取得了娜塔莉亞誕下的孩子的信任。
作者雖然是站在哥薩克的立場上寫下這部巨著的,但是他並沒有醜化哥薩克的敵人。雖然也寫了蘇維埃做得不合理的事情,但那只是在表現真實。而且,書中塑造了不少很值得尊敬的紅軍戰士和領袖。比如死在演講台上的施托克曼,死在戰場的本丘克,寧死不屈、行刑前還傳播政治信念的紅軍領袖。
5
在小說的結局,葛利高里將武器都丟到了碧波蕩漾的頓河裡,走在雪還沒有完全融化的土地上,在頓河的對岸,見到了自己的兒子。葛利高里緊緊地擁抱著兒子,兒子吃驚地認出了他,對他保持了一定的抗拒。葛利高里從兒子口中知道,女兒已經得白喉死了。
這就是在整個哥薩克的風雲年代中,葛利高里所經歷的一切,所剩下的還與這塊土地相連的一切。
肖洛霍夫先生寫人寫得真好。正如我所看到的譯序所說的那樣,名著不朽,不在於作者的思想,而在於塑造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輝,在每一個時代都是人類群星之一。 下面說一下我所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吧:
1.格里高利有人說格里高利是牆頭草,顛來倒去。但是他幾次在紅白之間轉換陣營,是他所願意的嗎?布爾什維克壓迫太緊,抓著他的軍官過往不放,當做反革命,他能怎麼辦?白軍高層看不起他,仍然自視高冷,他受得了嗎?土匪今朝有酒今朝醉、殺人搶劫的生活,更是他所不能忍受的。請記住,他是一位不知道主義為何物的普通人。 但是格里高利又不是一般人。首先,能殺人如麻還保留勞動能力,毫無疑問是英雄級別的(霧) 言歸正傳。格里高利沒有和戰友一樣強姦婦女,禁止手下劫掠;甚至明知對方就是殺掉親哥哥的兇手,也要催馬狂飆去救自己的好兄弟。「對敵人要像寒冬一樣冷酷無情」,然而格里高利是這樣的反面,大時代挾裹著他不知所措,他卻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人性。也難怪阿克西妮亞和娜塔莉婭都會喜歡他。畢竟總是個好人嘛。
2.阿克西妮亞這是我第一個厭惡不起來的小三。阿克西妮亞小時候太苦了,連自己的老爸都想要上她,最後「賣」給司捷潘,司捷潘對她也很是不好。而隔壁老王(划去)格里高利恰恰對她很好,自己又是一個心地正直的小夥子,於是阿克西妮亞破碎的心就在這裡找到了安慰。要知道,先是她和格里高利在一起,然後娜塔莉婭才被包辦嫁給了格里高利。那麼究竟誰是小三呢?有些難說了。至於後來李斯特尼茨基NTR事件,只能說,一方面李斯特尼茨基少爺確實條件不錯;另一方面對於自由自在習慣了的哥薩克女人,長期男人在外總會饑渴難耐,嗯,書中也有提到。每次看到娜塔莉婭吃醋,尋死覓活的時候,出於同情和反小三的世界觀,我都恨死阿克西妮亞了。但是一看到阿克西妮亞也沒什麼壞心眼,甚至對娜塔莉婭和格里高利的兩個孩子還很好,終究還是心底純潔善良的。而且,能跟著格里高利一起離開頓河流浪,真的走出去到草原那一端的遠方,真是真愛啊……(司捷潘哭暈在廁所)3.娜塔莉婭悲劇性的人物。當年格里高利被強行拉到科爾舒諾夫家也就算了,如果只是包辦婚姻,互無愛情,大不了娜塔莉婭也去找別人去,各玩各的。偏偏娜塔莉婭被格里高利的魅力吸引住了。當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亞私奔的時候,娜塔莉婭幾近崩潰,自殺未遂。作為一個有過嘗試追人很久不被理睬、最終人家跟著別人走的經歷的,我當時很理解她,真的是快要哭出來了。命運是不公平的。人人有權追求幸福,但不是人人都有權享受自由。娜塔莉婭就屬於這樣不幸的人。隨著格里高利在戰爭中逐漸長大成熟,娜塔莉婭有了一點轉機,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她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格里高利還是腳踩兩隻船。娜塔莉婭最後知道丈夫仍然出軌,決定流產,最終不幸失血而亡。
不幸的人,存活於世也是折磨,不如解脫吧。4.葉甫蓋尼?李斯特尼茨基
格里高利給司捷潘戴了綠帽子,阿克西妮亞給娜塔莉婭戴了綠帽子,果斷自食其果,格里高利就被葉甫蓋尼NTR了。作為一個家產四千畝的貴族,李斯特尼茨基具有明確的愛國主義自覺。他本可以在彼得格勒皇宮裡服務沙皇,做親近侍臣(不是太監!)。但他厭惡了後方的緊吃,和《戰爭與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一樣,自願上前線服務社會。他太愛國了,知道布爾什維克講和平,必然意味著俄國向同盟國讓出國家利益。從他的角度看,布爾什維克不就是為了政權的賣國賊嗎?出於這樣的義憤,他一開始就堅決反對軍隊「赤化」,才加入了白軍。鄧尼金、高爾察克,也是這樣的愛國者。之前所接受的宣傳,只知道他們是反共的反動派,卻不知道還能這樣看問題。一群愛國者和另一群愛國者的內戰,打到最後家家報喪,不也是讓人唏噓的嗎?嗯,葉甫蓋尼最後結局嘛,被自己NTR戰友得來的小娘子給紅杏出牆,應該也是看到了白軍後方烏煙瘴氣,復國大業行將失敗,氣不過,自殺了。以上四個人物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了。事實上,《靜靜的頓河》裡面,每一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構成一部頓河史詩。這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一本長篇巨制,人物篇幅宏大堪比《紅樓夢》,從哥薩克這個族群說起,但寫的是人性,人的生活愛情親情在戰爭巨輪下的跌宕起伏。縱觀文學長河,無出其右
我讀到的更多是土地,正如文題靜靜的頓河所述,這是這片水土的故事,也是這片水土養育的人們的故事。讀頓河,更真切的感受到亂世佳人中斯嘉麗所說的唯有這片土地才值得去奮鬥去守衛的真意,也感受到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所噙著的深沉的淚水。
個人認為在文學名著中描寫戰爭和人性描寫的最好的.(還沒有看過《戰爭與和平》)。 在《靜靜的頓河》里就算是僅僅出場過一次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格里高利回韃靼村時,給格里高利拉車的那個漂亮寡婦。作者用簡單的對話就寫出了寡婦的不甘寂寞和格里高利的君子品格。當然格里高利並不是什麼君子,他既勾引鄰居的女人又拋棄自己的妻子,這一生對兩個女人的命運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拿到今天來說,像格里高利這樣的行為肯定要被尊稱一聲渣男,然而拋開感情問題不談,格里高利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男人。他有能力——雖然年輕,卻憑著自己的勇氣和幹勁兒,做到了軍區師長;他有魅力——僅憑匆匆一面,就讓娜塔莎一生傾心;他善良——為了救被輪姦的波蘭女人不惜被哥薩克小伙捆到小黑屋裡;他講義氣——寧願死也不肯出賣自己的朋友;他將自己的尊嚴看得非常重要,雖然只是一個士兵,卻敢和連長叫板。他的身上擁有著哥薩克民族最典型的民族氣質。雖然他也有缺點,然而卻是戰爭年代中極少數活得清醒的人。他的心堅韌不拔,無論什麼凄風苦雨都打不倒他,就像海明威說的只能被打敗卻不能被打倒的硬漢。 肖洛霍夫是蘇聯作家中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描寫戰爭中的人們,不會直露的描寫他們的悲傷和困苦,他筆下的頓河人民大多是帶有濃烈的喜劇色彩和苦中作樂的精神。例如為了躲避戰爭而故意染上臟病的普羅霍夫,說話風趣的麥列霍夫老爹,還有在戰爭年代仍不忘到處撩人的坦利亞。他將人物的悲傷隱藏到他們嘻笑怒罵中,所以很多情節看下來都讓人在極悲處還忍不住要樂一聲。 讀一部長篇巨制就像過完了一生,格里高利從開篇和老爹一起去釣魚的單純小夥子長到後來滿頭白髮回家的中年男人,他的一生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拜戰爭所賜。遇到戰爭的老百姓們不知道紅軍和白軍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保皇黨和革命黨是什麼意思,格里高利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打仗,他說如果有選擇的話,拿起鋤子才是他該乾的事,無情的戰爭讓韃靼村的每一戶家裡都遭受到了傷害,妻子被迫和丈夫分離,丈夫也被迫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作者描寫女性的心理描寫得非常細緻和寫實,無論是老母親伊莉尼奇娜對小兒子的思念,還是娜塔十卡對丈夫忠誠而深厚的愛,還有阿克尼西亞在面對格里高利時的勇氣和糾結。作者通過對人物命運的揭示非常深刻的向我們道出了了生命的本質。 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戰爭前、戰爭中和戰爭後,我個人比較喜歡戰爭前頓河人民的生活全景圖,那個時候的天空還是寧靜的,村子裡還有著打情罵俏的青年男女,不像被戰爭洗刷過的村莊,到處都有一股腐屍的氣味。
這是我寫的一個書評,附帶人物簡介和故事梗概。(百度百科上面的故事梗概不太對)另外,我不太樂意以本論本。書評有點長,您慢慢看。
它得了諾獎,卻少有人看完全書——《靜靜的頓河》(書評)
圖片說明:人民文學出版社金人翻的譯本由於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在1965年給肖洛霍夫頒獎詞。
這是一部史詩,作者的野心非常大,似乎寫的時候就奔著不朽而來的。人們是這樣評價它的——鄉村版的《戰爭與和平》,事實也確實如此,它一點也不遜色於《戰爭與和平》,但是它卻始終沒有得到與後者同樣的垂青,畢竟時代不同了。
我相信很多文藝青年對俄羅斯(這裡不認真考究是俄國、蘇聯等等其他)黃金一代的大師都有很高的評價,人們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裡看到俄羅斯黃金一代的身影,有些甚至是無法超越的存在。文學作品上就有普希金、果戈里、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科夫等等,隨便拎出一個就是世界級的,在音樂方面又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在科學上有門捷列夫、巴普洛夫、羅門諾索夫,在繪畫上有列賓、克拉姆斯科依。可以說俄羅斯黃金一代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俄羅斯文化就像是天上的煙花一樣,突然冒了出來,又突然消失不見了。事實上,一直到十九世紀,整個俄羅斯都還沒有用俄文寫作的文學作品出現,掌握了俄羅斯最精緻文化的貴族階級都還以使用法語為光榮,直到普希金的出現,俄羅斯才有了所謂的文學,而在上世紀70年代之後,俄羅斯的文化就山河日落,至今都非常難找出什麼特別突出的大師。而肖洛霍夫和索爾仁尼琴(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幾乎就是俄羅斯文化的最後的一批大師級人物。
當然,有很多人都在思考為什麼俄羅斯的文化衰落得那樣快速,有一種說法是,俄羅斯人擅長的批判現實主義題材過時了。這種說法沒有辦法用來解釋一代人甚至好幾代人的衰落,因為之前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要題材的國家,像是美國、英國都在開始轉向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沒有道理說俄羅斯的藝術家就沒有辦法實現轉變。哪怕就是現實主義走下去也還是會出現很多好作品的,就比如說中國,幾乎所有作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先鋒文學的時候,陳忠實和路遙寫的《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依舊是中國文學的高峰。另外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日本作家(日本藝術家幾乎都保持了日本所特有的文化因素。)不過以上的那種說法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靜靜的頓河》的影響力始終都比不上《戰爭與和平》。
圖片說明:圖書封面《靜靜的頓河》與《戰爭與和平》的一個非常強烈對比就是說我幾乎沒能在百度上找到有關於前者的人物圖譜,而《戰爭與和平》卻有一大堆,與此同時且令人難過的是百度百科關於《靜靜的頓河》的故事梗概也是錯誤的。所以為了介紹這本書,我只好自己整理一個人物簡介和故事梗概。寫書評我一般不會去做圖譜和寫故事梗概的,無奈不能讓人去看錯誤的東西。為了照顧已經讀過這本書的讀者,我將這一部分先放到第二部分去,如果你沒看過或者還不太熟悉可以先翻倒第二部分去看看。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先向大家說明下這本書的體量,全書總共是四冊一百四十萬字,什麼概念?《三國演義》是64萬字,所以在面對這樣一本書的時候我心裡是有些害怕的,畢竟我比較能接受的書本頁數範圍是40萬以內,這樣的大部頭,我想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而且名著本身閱讀難度就會比較大,所以一旦讀了就最好一口氣讀下去,要不然中間一斷掉就非常難續上去,另外,這樣的作品最好就不能和其他作品一起讀,因為那樣會非常容易產生重影,這意味著,我在一段長時間內就必須只讀這一部作品,這會顯得更加枯燥。所以大部頭作品要是本身不夠精彩我一般就不會去翻動。那麼是什麼促使我去閱讀這個作品的?
圖片說明:娜塔莉亞與阿克西妮亞首先我們來看下文章的開頭:麥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盡頭。牲口圈的兩扇小門朝著北面的頓河。在長滿青苔的灰綠色白堊巨石之間有一條八沙繩長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貝殼,河邊被水浪衝擊的鵝卵石形成了一條灰色的曲岸。再過去,就是微風吹皺的青光粼粼的頓河急流。東面,在用紅柳樹編成的場院籬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叢叢的白艾,馬蹄踐踏過的、生命力頑強的褐色車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後面,是飄忽的蜃氣籠罩著的草原。南面,是白堊的山脊。西面,是一條穿過廣場、直通到河邊草地去的街道。
對了,就是這個開頭,不用看了,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差到哪裡去。為什麼,首先就是這文字非常順,讀起來口齒生香。另外你看下文章的描寫語言,一開始就採用拉鏡頭的手法,遠近結合當中的味道非常足。這種在空間上選取跳脫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夠控制的。另外,作家畢竟是要寫一部史詩一樣的作品,所以注意下他選取的景物,基本都是比較大氣的東西。在這段之後文章才開始走向關於人物的。但是文章沒有直接就進入到主人公的描寫當中,而是描寫了一段長遠的歷史,這非常有趣,因為這段事情根本就和文章沒有關係,甚至說你就把這段文字給刪掉也不會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可是作者為什麼花費苦心去寫這樣的一段歷史,而且放在開頭?要知道這樣的文字放在開頭是比較危險的,畢竟讀者一開始讀的就是這一章節。作者寫的頓河,作為哺育哥薩克的一條河流,它就不能只是在空間上廣闊,它在時間長流上也必須具有魅力。換句話說,這麼一段文字是給這本書奠定基礎的。給人的感覺是,在靜靜的頓河上,作者所描寫的只不過是長流當中的一段。
圖片說明:韃靼村後來文章就開始慢慢進入了主要人物的敘述,這邊就不多說了,要詳細說起來就非常啰嗦。有一點我是要說明的,其實文章當中的結構並不是非常完美,因為前半段的重心幾乎都放在了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婭、娜塔莉亞之間的感情上面了,後來作者在讀者還沒太多準備的時候就將文章拉到了戰場,甚至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小說的女主角阿克西妮婭幾乎就消失了一樣。當然,小說的行文這樣一個非常大的原因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推動阿克西妮婭和葛利高里的感情繼續往下發展了,只能在那個地方畫上一個休止符,可是,如果小說在比較前面的時候不花這麼多的時間來寫感情,或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寫寫彼得羅在軍隊的生活大概會比較好一點。這一點來說,《戰爭與和平》就顯得更加錯落有致,不至於在結構上有點偏頗。
另外,很多人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一定也會覺得第一部和最後一部更加有趣,而第二第三部好像並沒有那麼精彩,我當時讀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個感覺,但是在讀完之後就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正是因為有了第二第三部,整個文章才有了氣勢,作者的用心也在第二第三部當中凸顯出來了。各色人物的登場讓頓河成了一個大舞台,雖然看的時候顯得有些亂,而且因為信息量比較大,所以讀的時候比較容易失去焦點(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是會下一個錨的,我們更加願意把握住主人公和與主人公相關的事情,但是這兩部分卻是多人物中心的,就容易導致讀起來比較混亂。)可是,經過兩個部分之後,我們對全書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再回過頭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圖片說明:米吉卡回鄉另外,我覺得全書最為精彩的地方就在第六卷第九章,這裡作者描寫的是哥薩克搶劫紅軍家屬戰利品的場景。要說這樣的情節很難寫出精彩,而且很容易寫出一股子人道主義精神,很多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不但造成和全文的氣息不調,而且讓整個文章充斥了一種廉價酸腐味。但是,來看肖洛霍夫是怎麼寫的。肖洛霍夫安排了一個人去強搶紅軍家屬的財物,這個人是不是別人,而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這看上去好像沒有怎麼樣,但是你要知道,潘苔萊在這之前是個什麼人,地地道道,老老實實的傳統的哥薩克,在這個畫面之前肖洛霍夫在寫道這個人物的時候幾乎就從來都是正面的形象(哪怕不是正面的形象,也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批判)就是在這個畫面里潘苔萊這個人物突然就變壞了,整個形象突然坍塌,又突然立了起來,圓滿了起來。這個很出人意料,但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必須要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東西,要不然讀者看到了開頭就看到了結尾那還有什麼意思?當然,所有的突然都必須要有一個邏輯支撐著(這邊的邏輯就是潘苔萊是一個把家業看得比較重的人,事實上任何一個哥薩克農民都是這樣,潘苔萊根本就是其中一個最普通的一員。當然寫到這邊我還不會說這一部分是全文最為精彩的地方,這邊就起了一個衝突,這種行為被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給看見了,這既是描寫潘苔萊也是描寫葛利高里更是描寫兩個人身處亂世處世的不同哲學。這還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文章出來一個人物和潘苔萊對話,這個人是達利亞。要說達利亞搶東西我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她卻扮演了一個責備的角色。文章是這樣寫的:車尾的東西上又裝了一個浴室熱水器,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從洗澡間的爐灶上拆下來的,他剛剛拿到馬車邊,達利亞就責備說:「爸爸,您連大糞都不放過!……」我不太清楚原文是怎麼樣的,但是這個翻譯是非常到位的,必須是「責備」,必須是「您」,必須是感嘆號和省略號連用。
另外非常非常難得的是文章的結尾處理得很精彩,非常乾淨利落,很多下三濫的作家到了文章結尾的時候總是拖泥帶水,要是給他們寫,女主人公死後男主人公就必須要沉淪,會有大段大段傷心的描寫。而《靜靜的頓河》沒有,阿克西妮婭甚至連遺言都沒有說,根本就不需要說,她要是說了反而是多餘,因為一切的一切讀者心裡都明白得很。整體來說,《靜靜的頓河》的結尾精妙,而且文氣沒有一絲一毫地鬆懈,反而是在加強的,這對於長篇小說來說處理起來並不容易,畢竟,每一個人物都要處理乾淨。相比起來《戰爭與和平》的結尾就顯得中規中矩了,屬於那種不拖後腿,但也談不上精彩的那種類型。《戰爭與和平》的結局作者寫得有些太過於完整了。
不過,似乎兩者在結尾的時候都還有一些人物沒能完完全全考慮進去(大概一旦完全考慮,事情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很容易會有羅列(不自然)的感覺。)比如說在這部作品當中司捷潘就沒有考慮進去,畢竟這也算得上是文章當中的男主角之一了。另外,米吉卡也沒有具體交代,這兩個人到底如何,戰死還是歸順了,還是去當土匪了,都完全沒有交代。
圖片說明:葛利高里回鄉與娜塔莉亞和兒子見面另外,真的要感謝這本書的翻譯家,金人先生。他的翻譯爐火純青,王小波就說中國好的文學獎都去做翻譯了,這句話放在金人先生身上也是適合的。我可以說,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這麼流暢的漢語文學作品了。而且,金人先生的翻譯很乾凈,沒有太多花招,讀起來清冽。
最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本書我到底是要推薦大家去看還是不要推薦。我始終在很矛盾,我推薦了,這麼多會有人去讀嗎?哪怕是《戰爭與和平》也不會有太多人去閱讀,更何況知名度遠遠不如它的《靜靜的頓河》。有時候,我是想讀者還是不要去讀吧,畢竟很耗時間,我前前後後就花了兩個多月(下班時間),但是想想看,有些東西還是不要太求意義的好,是好的作品我就推薦,畢竟我做的事本身也不太有意義。希望讀者還是能去對這部作品品讀一番。
圖片說明:伊莉妮奇娜思念葛利高里第二部分
人物簡介:葛利高里·潘苔萊·麥列霍夫(愛稱:葛利什卡、葛利沙):小說的男主人公,參加過對德戰爭,之後投入紅軍陣營,回鄉之後參加了頓河志願軍並指揮了一個師反對蘇維埃政權進入頓河地區,後來頓河志願軍失敗之後開始逃亡生活。
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麥列霍夫:小說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父親,地地道道的哥薩克農民,帶有土耳其人血統,並且腿部有些瘸。當選過頓河軍會議代表。
阿克西妮婭:小說的女主人公,是個強壯的哥薩克女人,嫁給了司捷潘·阿斯塔霍夫,但是夫妻兩人並沒有太多感情,後來愛上了鄰居葛利高里。
娜塔莉亞·科爾舒諾夫:一個出生地主家庭的漂亮的哥薩克女人,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深愛葛利高里,後來嫁給了葛利高里並為其生下一對雙胞胎。她雖然得到了葛利高里一家人的認可,但卻唯獨沒有得到葛利高里完全的愛,後來因葛利高里多次出軌而不再願意為其生下小孩而墮胎,不幸的是,因墮胎後流血過多而亡。
彼得羅·普羅科菲耶維奇·麥列霍夫:小說男主人公,參加過對德戰爭,後來加入了頓河志願軍,指揮頓河軍哥薩克連,在與紅軍作戰中被包圍槍殺了。
達利亞:彼得羅的妻子,小說的女主人公,是個懶散,放蕩的哥薩克女人,是小說中個性最為鮮明的人物,在丈夫去世之後因放蕩染上梅毒,後來在跳進頓河自殺了。
伊莉妮奇娜:葛利高里和彼得羅的母親,勤快的哥薩克女人。
杜妮亞什卡(全名:葉芙多基亞·潘苔萊芙娜·麥列霍夫)葛利高里的妹妹,愛上了打死親哥哥彼得羅的紅軍米哈伊爾·科舍沃伊,並最後嫁給了他。
司捷潘·阿斯塔霍夫:阿克西妮亞的丈夫,在對德戰爭中身負重傷被德國人救了起來,後來到了德國並賺了一筆錢,回國後重新找回阿克西妮亞準備重建家園,後來加入了頓河志願軍。
米哈伊爾·科舍沃伊(昵稱:米什卡):在頓河軍會議時期試圖逃離戰爭,加入紅軍隊伍後槍決了彼得羅,在戰爭時期全家被殺害,後來成為狂熱的革命分子,迫使葛利高里流亡。
米倫·格里戈里耶維奇·科爾舒諾夫:娜塔莉亞的父親,是個地主家庭,頓河軍會議時期被選為維申斯克鎮的鎮長。其妻子為盧吉妮奇娜。
米吉卡·科爾舒諾夫:娜塔莉亞的哥哥,性格冷酷,後來成為頓河軍後方的判決執行人,殺害了米什卡一家人。
約瑟夫·達維多維奇·施托克曼:最先開始在韃靼村進行紅色宣傳的人,被發現後流放,後來又回到紅軍隊伍當中,因阻止紅軍叛變而被槍殺。
本丘克·伊利亞·米特里奇:非常典型的紅軍戰士,是小說時代背景從帝制開始轉向混亂(紅軍,頓河軍,志願軍)的人物,在愛人安娜被射殺後沒多久就被俘虜並被槍殺了。
葉甫蓋尼·利斯特利尼茨基:對德戰爭時期的中尉,是個貴族,非常傳統保守的哥薩克,是堅定的保皇黨。
謝爾蓋·普拉托諾維奇·莫霍夫:資本家,後來家產在戰爭中全部損失了。
普羅霍爾·濟科夫:葛利高里的傳令兵,是葛利高里的老同伴,性格爽快,在全書的後半段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
福明·雅科夫:彼得羅的好友,投靠紅軍之後得勢,又在紅軍基本控制頓河區時因好友叛變且因紅軍苛刻的餘糧徵集制度而叛變,成為流亡匪軍,最終在雪地里被射殺。
庫倫斯基:沙皇統治結束後俄國臨時政府的統治者,後來被推翻。
科爾尼洛夫:俄軍最高統帥,後來向彼得格勒進軍時失敗而囚禁,因政治勢力相互妥協而被放出。進入南方地區組建白軍,死後繼任者為鄧尼金。
波喬爾科夫:頓河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屬於紅軍,後來因不得人心而被逮捕,與本丘克等人一起被槍決。
克拉斯諾夫:頓河軍的統帥。
另外一些在小說中一些經常出現的人物:格里沙卡爺爺(娜塔莉亞的爺爺,保皇黨的堅定支持者)、伊萬·阿列克謝耶維奇(紅軍戰士,和米什卡一起包圍了彼得羅,後來被抓當俘虜的時候被達利亞槍殺)哥薩克同村且屬於頓河志願軍的有:阿廖什卡·沙米利、沙馬利·阿列克謝、托米林·伊萬、馬掌雅科夫、阿庫尼什卡、安季普(牛皮小王)、阿夫傑伊奇(牛皮大王)阿列克謝·烏留平(外號鍋圈,與米什卡一起逃亡,後來被槍殺。注,他在志願軍組成就去世了。)
一些重要的地點:韃靼村(男主人公所在村莊)維申斯克鎮(男主人公所在鎮)亞戈德諾耶(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婭私奔的地方)葉蘭斯克鎮、梅德維季河口(頓河下游)卡緬斯克。
圖片說明:軍隊虐待俘虜故事梗概:哥薩克麥列霍夫家是一個殷實的家庭,一家人生活在頓河岸邊,勤勤懇懇。這家的主人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杜妮亞什卡)。長子彼得羅娶了妻子達利亞,葛利高里愛上了鄰居阿克西妮婭,但是因為家人反對和阿克西妮婭的丈夫的介入而沒能在一起。阿克西妮婭從來就沒有愛過她的丈夫,事實上她嫁給司捷潘的第二天就遭到了一頓毒打,後來的生活也基本如此。葛利高里的父親給他介紹了地主家庭的女兒娜塔莉亞,雖然娜塔莉亞的父親米倫·格里戈里耶維奇因為潘苔萊拿不出足夠的聘禮而反對這一門親事,但因為娜塔莉亞的堅持,最終兩個人成了親。婚後,葛利高里發現自己並沒能愛上這個(性格冷淡的)女人並逐漸思念起熱情的阿克西妮婭。在一個黑夜裡兩個人又偷偷私會起來,並最終離開家庭走到了亞戈德諾耶在利斯特利尼茨基家當上了馬車夫。阿克西妮婭在這段時間裡生下了一個女兒。而因為丈夫出走,娜塔莉亞回到了娘家並試圖用鐮刀自殺,但並沒有成功,只不過脖子變歪了。後來潘苔萊又將其接回了家中,受到了全家人的歡迎。之後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葛利高里和服過兵役的彼得羅被征往戰場。娜塔莉亞回到葛利高里家裡之後內心痛苦萬分,並最終跑到了亞戈德諾耶請求阿克西妮婭放棄丈夫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婭將娜塔莉亞痛罵了一頓後不久,女兒就因為患上了猩紅熱而死去。在戰場上,葛利高里目睹了一次次血腥場景(士兵強姦女人,相互毆打,戰場上相互射殺),後來葛利高里因為在戰爭中救下了中校軍官而獲得了喬治十字勳章。潘苔萊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便開始在村子裡炫耀起來,這是韃靼村第一個獲得喬治十字勳章的人。後來戰場上的葛利高里變得越來越冷血,因為其表現優異又獲得了四次喬治十字勳章。在阿克西妮亞的女兒死去之後,利斯特利尼茨基家回家養傷的少爺乘虛而入和阿克西妮婭發生了關係。回家後的葛利高里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抽了阿克西妮婭一鞭子就離開了莊園。雖然阿克西妮亞請求其原諒,但葛利高里無動於衷。葛利高里回到家庭之後成了村裡人的崇拜對象,沒多久娜塔莉亞就生下了一對龍鳳胎。葛利高里又再次投入到了戰爭中,他加入了波喬爾科夫的紅軍陣營,但是因為目睹了波喬爾科夫對待俘虜的殘忍之後逐漸脫離了紅軍隊伍,並最終目睹了波喬爾科夫被槍殺的場景。此時整個俄國上下都瀰漫著一股和平的訴求,哥薩克們都不想打仗,期間因為政見不合,米哈伊爾·科舍沃伊和鍋圈逃離了哥薩克隊伍。鍋圈被射殺之後米哈伊爾·科舍沃伊也被逮捕併流放到草場上。
1918年開始政局形式開始朝有利於紅軍的方向發展,不過此時的頓河地區開始組織了大規模的志願軍,哥薩克們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權。彼得羅當選了韃靼村哥薩克連的連長,葛利高里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但是因為兄弟兩人的意見不合,最終分了開來。彼得羅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從草場上出來並投入紅軍的米哈伊爾給包圍並射殺了。此時的頓河地區一片混亂,各方勢力都在這個地區角力。利斯特利尼茨基將阿克西妮婭給拋棄了,而她的丈夫司捷潘原本所有人都以為戰死的人卻突然回來了,並打算重整家業,將阿克西妮婭給接了回來。在頓河軍、頓河志願軍、紅軍的多次戰爭中,雙方各有損失。期間葛利高里當上了頓河志願軍的師長,但是又因為禁止哥薩克搶劫而遭到貶職。這期間施托克曼和伊萬·阿列克謝耶維奇、米哈伊爾·科舍沃伊的隊伍因為叛變,施托克曼被槍殺,伊萬·阿列克謝耶維奇也被俘虜最終在韃靼村被達利亞給射殺了。逃跑之後的米哈伊爾變得更加冷血殘酷並在韃靼村燒毀了多家商鋪殺死了格里沙卡爺爺。在彼得羅去世之後,達利亞因為生活放蕩而染上梅毒,並最終跳水而亡。這段時間葛利高里又和阿克西妮婭複合了,娜塔莉亞因為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婭扯扯不清的關係決定不再為麥列霍夫家生孩子,最終在墮胎後因流血過多而死亡。因為哥薩克沒有意願離開頓河地區打仗而錯失良機並且最終被擊潰,這樣,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婭與普羅霍爾開始了長時間的逃亡,在途中阿克西妮婭患上傷寒,兩人不得不將她交付給路上遇見的一戶人家,兩個人繼續往南逃到了亞速海,因為沒能逃上船,兩人後來又到了紅軍部隊為紅軍賣命企圖洗脫罪名。在逃亡過程中,葛利高里得知父親潘苔萊在路上染上了風寒去世了。普羅霍爾因胳膊被砍掉而回鄉。阿克西妮婭在病好之後就回鄉了。葛利高里卻始終沒能得到紅軍的信任,最終也回鄉了。米哈伊爾·科舍沃伊在紅軍勝利之後娶了杜妮亞什卡,沒多久,葛利高里的母親伊莉妮奇娜因為思念葛利高里過度而死亡。葛利高里回鄉之後就發現米哈伊爾對其抱有很大成見,後來杜妮亞什卡告訴自己將要被清算的時候,他又開始逃亡了,並且最終加入了福民的匪軍,在多次被追捕的過程當中,因為福民指揮不當隊伍人數越來越少。葛利高里明白這個隊伍待不了,就準備回鄉帶著阿克西妮婭一起逃亡,想過田園生活。但是,不幸的是,在逃亡的路上,阿克西妮婭被射殺了。葛利高里又逃亡了一段時間,但是終究因為思念家鄉,回到了韃靼村。回到家看見兒子米沙特卡之後全書便結束了。「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這就是暫時還使他和大地,和整個這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相聯繫的一切。」
2017年12月4日
希望這是對你有用的。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現在對歌德越來越反感?真實的歌德是怎樣的?
※王小波的作品可以改編為電影嗎?
※我國當今社會的優秀詩人有哪些?
※如何將《全職高手》寫出《水滸傳》的感覺?
※為什麼現在作家寫不出古詩詞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