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需要在線音樂?

現在人們獲取音樂的方式跟以前大不一樣了,打開手機,找個有WI-FI的環境或者直接用手機網路去試聽或者下載自己喜歡的音樂。

會想起讀高中那會兒,每個月都會把從家裡帶回來的生活費省吃儉用去音像店買上一盤自己垂涎已久的卡帶,買回來後認真反覆聽好多遍,那些歌曲的旋律很多到現在都記得非常清楚,反而現在由於失去了這種「長時間跟音樂的慢接觸」,很多新歌都難以學會了,每次去KTV都是唱老歌。

  • 所以,能不能從需求層面闡述一下,人類為什麼需要在線音樂?而冷落了實體店的音樂CD?


最直接的原因:因為「

依次著重回答題主在問題描述里的問題:

人類為什麼需要在線音樂?而冷落了實體店的音樂CD?

1、如今不止是音樂,乃至傳統家電、傳統汽車、傳統家居,包括你看到的大多數傳統產品,都在與互聯網交融更迭。曾經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可以訪問各色各樣的網站,瀏覽不同語言的信息,增長見識獲取知識,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社交。曾經你必須要跑到商場才能買到的東西,現在只需要網購就可以解決。通訊、社交、辦公、金融、商務等等,包括你現在用的知乎,都是互聯網帶來的改變與成果;

2、音樂的存儲方式從我們過去的卡帶再到CD,再到無損或MP3,這實質上是一種進步。人類明明可以選擇更輕更環保的方式來存儲、獲取音樂,為什麼要還要再通過傳統卡帶和CD碟片成為主流的音樂存儲方式呢?

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合理的理由,就是「收藏」,但收藏CD畢竟不是主流的選擇,在歷史發展趨勢的過程中,最終只是小眾而已。

3、現在的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今後我們生活的城市會遍布WIFI熱點,上網也成為如同「呼吸空氣」一般自然。而聽歌是人們在情緒感知上最原始的一種需求,應自然高效低成本,而非高規格化、高門檻化。

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雲音樂」,恰恰滿足了人們收聽幾個剛需:

即時收聽

你無需再塞一盤已布滿劃痕的CD,來聽你內心戀舊的獨白。

只需對著手機喊一聲:「老子想聽張惠妹!

然後手機瞬間就傳出了張惠妹的吶喊:「牽手,牽手,奇怪的廢話少說!

隨後你菊花一緊,連忙改口說:「其實我想聽..」

此時手機突然切歌:「聽,海哭的聲音..」

(我靠,這都知道!)

在音樂個性化與收聽便捷率上,無疑是「雲音樂」完勝傳統音樂。

即時下載

一張CD能塞多少歌呢?

而現在的網速,現在的手機存儲容量,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讓你存儲大量無損音質的歌曲。

選中一個歌手,或者選中你喜歡的歌單,一鍵批量下載!

此刻,你傻傻的望著書架上厚厚的CD包,感嘆,時代變了。

即時識歌

微信以及很多播放器已經完美實現了「聽音識歌」的功能,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求歌慾望。

想想你在旅行途中,聽到一首極為好聽的歌曲,卻不知道出處,無法獲取,是一種怎樣的痛苦?

來吧,讓雲音樂代表月亮識別你!

個性歌單

如今,人類聽歌已脫離了歌手化的固定模式,而是走向了依據「情感」等類別而劃分的「音樂歌單」,這些歌單完全根據類別而集成,你不需要再去自己整理,只需要選擇當下貼合你情緒場景的類型,就可以收聽到與當下場景情緒一樣的音樂。

這種個性化歌單,不會再像以前著重推歌手、推專輯,而是將同一類別的歌曲打包輸出給你。

甚至,你完全可以自定義歌單,或者互聯網雲音樂會根據你的聽歌歷史習慣自動生成符合你興趣的歌單。

歌詞同步

這個功能很老土了,但依然沒有被各大播放器所遺棄,因為它是剛需。

可CD呢?你聽CD時,取出CD,插入CD播放器,然後從CD盒裡找到那張折皺不堪的歌詞,默默的看著歌詞,眼角泛出年久失修的淚花,唱著:「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還有很多,就不講了... 以上功能,均可以通過「雲」來實現。

綜上所述

音樂,其實早已成為了互聯網的一部分,「雲音樂」也必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而CD和卡帶,它不過是一種音樂的存儲方式罷了,它並不是音樂的締造者。我們之所以會懷念,只不過是懷念自己的過去罷了,懷念卡帶和CD陪伴過你的時光罷了。畢竟那些可摸得到的實物曾與你同床共枕,與你單曲循環過一下午。怎能沒有感情呢?

可聽音樂,本身就是一件讓人享受的事情,本該就如呼吸般自然。而互聯網的變革讓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可當人們迫切需要它的時候,它又可以隨時隨地的出現。 —— 這,就是雲音樂。


在線音樂,這個詞一分為二是「在線」「音樂」。

首先,人類是需要音樂的,從數千年前原始人類部落通過音樂祭祀神靈開始,到後來集體勞動時人們一邊揮舞鋤頭一邊哼著小調,再到後來男男女女隔著山山河河通過歌聲互訴心事,再到後來的留聲機、膠片、磁帶、cd,人類歷史上不論哪個文明哪個膚色,沒有哪個地方沒有音樂這個東西。所以,人類是需要音樂的。

其次,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音樂的流傳最初的傳播途徑是人和人之間的口口相傳,後來聰慧的人類發明了記譜法,中國有宮商角徵羽,西方有五線譜、簡譜。再後來,人類又通過膠片、唱機、磁帶、cd、錄音機、walkman等等東西,人們聽音樂變成了隨時隨地,而不是需要有人給你唱或者演奏。後來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MP3和在線音樂隨之而來。音樂的傳播再一次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所以,綜上兩條,可以得出結論:人類在需要音樂的基礎上,隨著傳播途徑的變化和轉變,聽音樂的方式也在改變。所以說,不是人們需要在線音樂,而是人們在需要音樂的時候,互聯網快捷方便得把音樂給了人們。

至於題主的一些顧慮,我覺得是大可不必的,對磁帶、cd時代的懷念,如同工業革命後人們對農耕文明時代美好的大自然的懷念一樣,如同電影中熱兵器時代的江湖人對拳腳功夫的懷念一樣。這種情懷總是會有的(本人現在有時候還會買cd來留作紀念),但上升到對在線音樂的排斥和反感的話,那就不好了哦!

到了2099年的時候,人類在用腦波控制植入耳朵的微型聯網式音樂播放器切換歌曲、用Magic glass隨時看歌詞的時候,看到了他爺爺的爺爺當年留下的iPOD,也許會想,這是什麼古董呢,那時候人們拿著播放器在手裡聽歌,那真是一個好時代啊。


在線音樂的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更方便和更主動。

更方便:

這裡的方便,不僅僅是縮短「獲得音樂」的時間,也減少了為獲得音樂而產生的金錢費用(其實金錢本身也來自於勞動時間,所以本質上說還是縮短時間)。事實上人類的音樂事業,一直朝著方便性前進。

最早的時候,想聽音樂是要去劇院買票的——提前一天排隊,提前三個小時套馬車出發,到了劇院還要下車進場,買點小吃什麼的。票價倒不太貴,1930年,馬連良的扶風社演出票價是一元二角,梅蘭芳的票價一度漲到2元,那時候大城市年輕工人的月薪一般是二三十元,「大米1擔3到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個銅板買兩塊」。

蔣介石發金圓券後造成的通貨膨脹暫時不算。

留聲機的出現,使人們買張唱片就可以讓梅老闆隨時隨地演唱。林語堂算是比較早擁有留聲機和唱片的人,據說是花了22塊大洋,而一張唱片價格則是1塊大洋(聽4分鐘)。仍然很貴(一個月工資啊!),而且需要跑出去買碟

解放後,收音機和磁帶機的大幅度普及,使得人們獲得音樂的時間大為縮短。買台錄音機幾十塊,買盤磁帶幾元錢,現在能聽一個小時了!

MP3的出現是對音樂工業的巨大衝擊。傳統的銷售渠道和購買過程完全被砸成了沫沫。僅僅發展了十年,MP3的獲得就從街邊買盜版CDROM轉為下載。

MP3再好,難免也有個從電腦拷貝到手機上,或者從伺服器下載到本地的過程。而在線音樂的出現,已經將這最後一步打通。

簡要歸納如下(金錢摺合為現在的價格(正版價格!),時間指從聽眾開始」想聽「到」聽到「的常見時間,那種樓下就是音像店的不算):

類型 所需時間 所需金錢 享受時間

現場 1-2天 100-200元 3小時

唱片 1天 100元 4分鐘

磁帶 1天 10元 60分鐘

CD 1天 40元 60分鐘

MP3下載

(一整張碟) 5分鐘 0 60分鐘

在線歌曲 0 0 60分鐘

優劣一望可知。

更主動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買了一張專輯,最後只聽前面三首主打歌的經歷。無論港台還是大陸,發歌的時候都習慣發大碟,而不是單曲或細碟,這是習慣。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專輯後面幾首歌令人髮指的難聽,或者就是remix版,國語版,甚至純樂器版,demo版……另有些歌手出了三張碟就好意思發精選,發舞曲remix……是的,當聽眾面對一擁而上的十道菜時,吃飽了前三道大菜,一般是不會太介意果盤裡的蘋果是酸的,西瓜是臭的。

但是在線音樂(以及之前mp3)的出現,使得聽眾可以一首歌一首歌地挑選自己的心水之作。聽眾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們不需要後面七首垃圾歌強姦耳朵,寧可和前面三首歌連續發生不正當關係。這種自下而上的呼聲,開始倒逼音樂人改變自己。這也使得聽眾的話語權空前強大。


如果我說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會不會太草率了。

附圖:十幾年的聽歌之旅。

小學時,我用廉價的隨身聽,買幾塊錢的盜版磁帶,用聲音粗糙的耳機。

高中後,買了MP3,那時候發現MP3真心方便,漸漸地發現MP3音質還是粗糙。

我又買了一個隨身聽,從那以後我只買正版磁帶,一盤磁帶二十幾塊對那時的我來說真心貴,但喜歡的歌手就那幾個,我還是堅持了下來。

那時也天真的堅持以後都要用隨身聽來聽歌。

漸漸,我發現喜歡的歌手出的專輯不再出磁帶版,之後發現已經買不到任何磁帶,那種堅持也只因無可奈何而告終。

我還是天真的以為,不出磁帶我就堅持聽已買的磁帶,後來發現這種以為也只是安慰自己而已。

又買了個MP3,這時候音樂手機,智能手機也如雨後春筍般出來了。

我還是堅持帶個MP3聽歌,因為我用的手機音質不如MP3。

後來,買了更好的手機,音質也不必我用的MP3差。

自從MP3充電線壞了後,它也很不幸的只能呆在我的柜子里,一呆就是幾年。

而那些磁帶,我用袋子包裝好,用膠紙纏了又纏,希望它們在幾年後能不被潮氣損壞。

隨身聽也包存好,等哪天懷念了,再拿出來,裝上磁帶,回味一下那種真實的馬達轉動,磁帶轉動,聲音流出的感覺。

前不久,我找出我的磁帶,找出我的隨身聽,買了兩對5號電池。

滿懷期待地同時也擔心著,它們還能如初那般出聲嗎?

隨身聽會不會壞了? 磁帶會不會已經變質。

很不幸的是,馬達還會轉,可是馬達的傳送帶已經如泥那般,一碰就斷。

看著這個殘缺的老夥伴,誰來安慰。

我又淘寶去買了一袋各種型號的馬達傳送帶…………

這種堅持,我自己都覺得矯情。

我要的不再是一個可以聽歌的設備,而是懷念一種被時代拋棄,被自己遺棄的感覺。

時代發展的洪流,你我眾生縱然抵擋,也逃不了被席捲的事實。

現在,我不用MP3,不用CD機,不用隨身聽。

其實還可以用CD機,但是我畢竟是個普通音樂愛好者,我受不了帶個手機就可以滿足的同時還帶個沉甸甸的CD。

在線音樂對我來說,無非就是搜索喜歡歌手的專輯,一張張下載下來,偶爾聽聽。

至於它推薦的排行榜,例如療傷專輯等,偶爾點開,但是沒有聽下去的動力。

有一個合適的手機,音質滿意,自帶線音樂有喜歡的歌手的無損音樂,正版,對我來說就夠了。


其實你不需要,但行業會通過廣告和宣傳改變你的生活方式,讓你覺得你需要。

大多如此,好多道理,都是催眠說出來的。


下載或者購買實體多麻煩啊,還不如在線聽。


在線音樂,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對於題主,甚至於我本人,強調的都是一種「預覽」的感覺。

我是音樂愛好者,自然需要更好的音質,所以我喜歡的音樂,我會下載無損格式或者到iTunes上購買AAC格式的。而這個過程,前者尋找資源的過程耗費時間,後者花費金錢,我自然要在下載/購買前通過另一種形式判斷這個音樂是否適合我,所以在線音樂很方便,免費、快捷,點兩下就能聽到,甚至我可以通過QQ音樂之類的軟體下載到手機里,聽一陣子再決定是否繼續聽。

相類似的還有XX影音這些軟體,如果我想看一部高清電影,我可以先通過在線觀看的方式,預覽幾個片段,了解拍攝水平,再去尋找相關資源。

「預覽」,便是在線資源之於我的意義。

歡迎討論。


這語氣,聽起來好像在說,現在超市裡隨便可以買到各種蔬菜,找不回小時候在家裡一年只有土豆剛下地的那一個月才能吃到土豆那種感覺了。

我現在如果聽到某首歌很好聽,就會找那個歌手的所有專輯聽一遍,然後會發現很多很對胃口的歌。兒時的卡帶,懷念也倒是還懷念,不過人們喜歡懷舊不代表真的想回到過去,不信給你幾盒卡帶聽聽試試。


因爲人們不像以前那麼需要音樂了。


減少了很多時間成本,尤其在國內金錢成本也沒有。

一開始我也聽卡帶,CD,經常去校門口賣打口的老闆那邊淘碟,但你越聽越多,對各種風格音樂都渴求的時候,實體唱片真的很難滿足這種饑渴感。尤其有時候為了淘某張唱片騎著自行車到處跑的時候。我承認因為這份「難得」那時候CD到手先對歌詞頂禮膜拜,一張能聽好久。但有時回頭一想,又覺得時間都去哪兒,直到現在我還是會覺得中學時代聽的遠遠不夠。

進入互聯網時代,一開始電驢,後來豆瓣博客各種ray納米盤。那時候我也覺得真不需要在線音樂。因為那時候QQ、酷狗真不夠小眾。通過搜索引擎找資源,用不是很快的網速慢慢拖,下來之後一首首修改歌曲信息,嵌入唱片封面,充滿了儀式感有沒有,喜歡還能自己刻錄CD送給喜歡的女同學,你並不因為這樣感覺到時間被浪費。

等到信息徹底爆炸,碎片化的年代,時間零散瑣碎徹底不夠用。而且蝦米、網易之類的在線音樂網站曲庫逐漸豐富的時候。在線聽既減少了時間成本,同時候也能最快地分享自己的「樂評」。

所以我覺得在線音樂,更新快,內容足,還有手機終端推送。極大滿足了用戶喜新厭舊的飢餓感和百無聊賴。但這並不妨礙你喜歡CD或者收藏黑膠的老靈魂。有機會聽到更多的音樂,我認為現在比淘打口的時候幸福。


現在一張正版唱片要價很高,而且又不能在MP3等隨身的音樂播放器里聽,在線音樂提供下載,想聽的歌可以隨時納入列表。比較方便。而且又比較划算。


其實,我倒是覺得這部分人對於一張專輯背後工作人員的辛苦和故事了解不多吧。


每一首歌,都代表一個時段。從古到今,這個時段變得越來越短。古時的音樂可以流傳千古,而20世紀6、70年代的音樂就只傳唱了幾十年,再到現在,一首歌一般可以流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如果再像幾十年前,用卡帶來聽音樂,就跟不上音樂的新陳代謝。而在線音樂,就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與便利。所以現在的人們一般都需要在線音樂。


對喜歡聽音樂的人來說,在線音樂實在是福音啊。

1.找歌方便

比如我在逛街時聽到喜歡的旋律,如果方便的話,我會詢問這是哪位歌手的哪首歌,但通常的情況是店員自己也不清楚。。所以習慣上會記住一句歌詞,然後回家一下就搜到了,好開心,要不然會耿耿於懷的。。。

比如我買了本音樂雜誌,上面有篇2013年度全球專輯 top100,我一看自己這麼孤陋寡聞,有90張連歌手名字都沒聽過,只好打開蝦米,老老實實一張張來。。。

還有前面有朋友答過的,突然產生了想聽某首歌、某張專輯的心情,就像渴了想喝水一樣,在線音樂能第一時間滿足這種需求。

2.搶先試聽

以前在店裡買專輯,要麼看封面漂亮(很不靠譜),要麼聽電台或電視節目介紹(只能聽到主打曲目),想聽到整張專輯只能先買下來。現在就好的多,在線有新碟推送,可以試聽一遍,如果實在覺得喜歡,再去實體店買不遲。

3.從實體店買不到的音樂

年代久遠的歌手的作品,如果不是貓王這級別的,很難在實體店買到,而在線樂庫豐富的多啦。

非發達國家的音樂,比如和我同一祖先的蒙古,他們的音樂也是很美的,托在線音樂的福我能聽到。

4.節約開支

限量發售的專輯,比如老師的demo3,淘寶上價格實在很貴,可以包蝦米vip十幾年吧。


懶的去管理分類。人家有現成的準備好的音樂,多好。


用CD+隨身聽的人群對音樂要求較高,大部分人對音樂的看法是放鬆、娛樂的一種手段,肯定用在線音樂。


因為要縮短貧富差距,沒有在線音樂,音樂行業就會像以前那麼賺錢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有工業文明社會發展到了信息文明社會,信息不再像以前那麼難以獲取,信息量也比以前大的多。人們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音樂也是如此。海量的音樂信息,並且這些信息都能輕易的獲取,儲存和移動,傳播,這是客觀的供給,讓人們可以享受這些服務。在來談談需求,個人PC和其他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也讓使用戶需要更便捷更豐富的形式來聽音樂,這就是在線音樂替代磁帶的原因之一。

這一替代也是供需雙方的經歷理性的選擇。生產音樂的廠家可以通過在線音樂來大大降低成本,而消費者也可以降低購買音樂的成本甚至是免費獲取音樂,這樣在線音樂便自然而然地取代磁帶了。

基於用戶體驗的大數據,雲計算等功能,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偏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這也是傳統音樂播放形式所不了比擬的。


因為不要錢


好的東西總會有人為之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有些流行音樂也就聽聽新鮮而已,沒有留存的必要。


推薦閱讀:

權志龍是個怎麼樣的歌手?他是否是完全在拷貝歐美歌手?
應該如何理解陳奕迅的《沙龍》這首歌 及其MV?
人只有兩隻耳朵,為什麼需要5.1、7.1聲道,甚至VR中的spatial audio?
有哪些不太火,但好聽到你想強烈推薦的歌曲?
求解陳奕迅的《沙龍》的內涵?

TAG:音樂 | 在線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