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實業已死」的說法?
很多人說在中國「實業已死」。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做實業,在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下,理論上是否存在30年後或者40年後做出第二個實力類似於萬達的民營企業?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問題。「實業已死」的說法,最近來自於吳曉波的文章。
吳曉波的文章中也已經解釋了,關鍵的原因之一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回報大大高於工業經營。從社會學的角度,資源和回報的不均有其積極意義。現代社會中有的工作是非常容易做的,而有的工作比如工程設計、器官移植,這些工作則需要那些少數有天賦且經過長期訓練的人來從事。一個職位的功能越是重要,社會給予這個職位的回報就應該更大。這種策略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因為收入、聲望、權力和閑暇可以鼓勵人們從事重要的工作,並且長時間的努力做好這些重要工作。那麼,投資是否比工業經營重要呢?絕對不是。@李米在問題實業的魅力大於資本市場的魅力么?中的看法我很認同: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業的。金融投資是資本的整合分配,將資本投到增值效率最高的項目中去,可以理解成一個乘數,但創造價值本身的基數是工業經營本身。假設不存在投資行為,原始本金的累積固然會艱難許多,發展的速度也會比較慢,但創造和發展依然是可能的。倘若沒有了實業,實業家都棄經營而轉為更加簡單直接的投資,當泡沫破裂之後,世界將會如何?那麼,實業如何「不死」?我認為實業的精髓可以一個最近挺流行的詞來形容:「工匠精神」。今年上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這樣的:
年初,我去瑞士蘇黎世旅遊,那是全球公認的居住環境最好、也是物價最為昂貴的城市。在蘇黎世的中心商業街上,我赫然被櫥窗里的一隻壓力鍋給吸引住了。它呈醒目的深藍色,是德國雙立人品牌,而讓我停住的原因則是它的標價:290歐元。一隻壓力鍋竟可售賣到如此高價,讓我不由驚嘆。誰料,與我同行的一位企業家朋友告訴我,這隻鍋在國內中心城市的售價是3200元人民幣,他的太太日前剛好看中一隻。為了求證,我用手機把這隻鍋拍了下來。
湊巧的是,回到國內的幾天後,我在一次座談會上碰到了一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事長,這家企業位於東南沿海的一個小縣城,二十年前我曾經去那裡採訪過,當時還是一間很不起眼的街道小廠,替瀋陽的雙喜牌壓力鍋做貼牌生產。近十多年,這家企業自立品牌,擴張發展,赫然已成國內行業冠軍,其產量在全球也排第四。座談期間,我把手機中的照片給那位董事長看,提出的問題是,你的工廠能否生產出這樣的高價產品?他回答說,質量和功能應該可以接近,可是價格卻怎麼也定不到那麼高,最多不過千元。
接著,他突然告訴我,現在,他最大的興趣已經從做壓力鍋轉到資本經營了,前年,他已經把企業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給法國的一個家電集團,得二十多億元。我問,那麼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他說,在家鄉投資了一個島,準備開發房地產和碼頭,政府對他非常支持,其盈利前景大大的好過生產壓力鍋。
我聽到這裡,百感交集。當時在座的還有一位老資格的經濟學家,我對他說,看來中國人十年之內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鍋了。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我被這隻壓力鍋的故事所纏繞。腦海之中,二十年前那個簡陋的街道小工廠與蘇黎世大道上的櫥窗交疊出現,讓人莫名惆悵。二十年,一代人,好不容易做到全球第四,一朝出售,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回到那個位置?
更讓人擔憂的問題是:在2010年的中國企業界,不願意「再埋頭做壓力鍋」的企業家到底有多少?
近年以來,專心實業似乎已經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當年曾被視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傑克·韋爾奇等實業家不再時髦,人們更津津樂道的是巴菲特、索羅斯和李嘉誠。「用錢生錢」顯然比實業來得輕鬆愉快。我近期時常碰到一些仍在實業界打拚的企業家,紛紛萌生退意,嚮往去做一個投資家,或VC,或PE,總之不願意再干實業。
這些景象似乎在顯示,當今是自1990年以來民營企業家士氣最低迷的時期。究其原因,簡略而言大抵有三。
- 其一,資本市場(包括股權投資和經營房地產等等)的回報大大高於工業經營。
- 其二,傳媒過分渲染投資神話,打開報紙網站,隨處可見哪位投資家看中一家小公司,僅僅幾年就得數十倍、成百倍回報的「神話」,實業之心,不禁蕩漾。
- 其三,實業投資的宏觀環境未得改善,特別是去年以來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極大地打擊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這種低迷的景象卻與中國經濟的實際需要產生了極大的落差。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製造被迫向內需化轉型,而國內消費市場確乎也出現了旺盛之勢,而這其實正是實業家可以大展雄心的時刻。同時,中國的產業經濟面臨升級轉型的重大時刻,更需要實業家全力以赴,加大投入。而當其時,卻出現了投機之風,這不得不讓人生出無限的擔憂。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當實業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資家,當「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麼,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也許其利暫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隨後建立起品牌效應,也可能得到認可提升回報。
(這裡說到品牌,和我所提到的實實在在的價值相比,品牌有價值嗎?有的。品牌是一個承諾。對與製造商,好品牌承諾著精湛技術始終如一的質量控制和值得欣賞的文化,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那是一種信任,信任你下一個產品會和上一個一樣好。或者一樣不好。) 德國是實業大國,產品精益求精,製造穩紮穩打。贏得聲譽的背後是對技術的情懷,質量嚴格控制和管理模式的優化。 實業家門將心力傾注於研發製造,融入了自己的時間、勞動、智慧,有的甚至是用藝術創造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產品,從汽車到高壓鍋到刀具莫不是如此。贈送一張看著就賞心悅目的刀具:德國經濟穩定,物價穩定原因之一就是建立在背後的踏實與情懷。文化中崇拜的不僅僅是利潤,還有技術和質量,精神是充實的,人心是平和的。過程中沒有不擇手段的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卻以藝術品般的作品贏得認可,得到更高的報酬。相比之下,浮躁和短視在中國企業中泛濫得多。山寨源自利益驅使和對創造力的不尊重,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無不是單薄的逐利邏輯。沒有工匠精神的利潤崇拜像一種慢性毒品,讓人著迷卻為企業的聲譽和長期發展埋下危險的種子,甚至對消費者的安全、健康上造成惡果。作為做實業的一員,我對工作意義的認識是:「在道德規範下,通過勞動為行業和社會提供價值,從而獲得自我價值實現和經濟回報。利潤來自於對你所創造價值的嘉獎,從長遠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邏輯是正確,但在細節執行中責任感和情懷才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力。」我確實是理想主義,我認為要做好實業是需要一定情懷和長遠眼光的。
至於中國未來是否「實業已死」呢?這個問題我個人還是抱有樂觀態度的。一來,房地產的投資熱將慢慢降溫,更加謹慎的投資者也許也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實業經營上吧。二來,雖然成為眾矢之的企業和產品不勝枚舉,但也大有如答主這樣有理想主義的人在技術和質量上精益求精,致力於製造出有用、可靠的產品,把工匠精神奉為圭臬。雖然有時也會覺得無助,但這條路在線框中可以被認為是暢通的。最後想說,投身實業的經營者們雖然很多時候不在鎂光燈下光鮮亮麗,但絕對值得驕傲。不用懷疑,帶著工匠精神,義無反顧地做經營好產品和服務吧~(私貨太多,本意絕不是燉雞湯,天生正能量爆棚,請多包涵。)2014/9/21更新:1.關於互聯網行業。題目本來是「如何理解『實業已死』的說法」,答完好一陣子了,最近一兩天才莫名其妙地被改成了現在的「如何看待金融、互聯網之外「實業已死」的說法?」金融明顯不屬於「實業」,這樣修改後問題邏輯變得前後矛盾無法成立,導致了許多後來答題者的誤解。我個人的理解實業是相對於投資公司而言,即有資本-產品-資本增值的過程,製造業為主。至於互聯網,我的理解是升級了信息檢索、物流、採購途徑的新型產業,明顯有別於投資,可以被理解成實業,也是創造價值的。即使不是以實物產品創造價值,但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效率也幫助了製造業和服務業。2.關於「工匠精神」的一點說明。由於某些原因,部分知友對工匠精神有反感甚至忌諱的情緒... 「工匠精神」本是對執行的強調,體現在產品中,蘋果就是這樣的產品。而當它被用作營銷宣傳語的時候,就要看承諾是否被實現了。其實被反感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名不副實的吹噓,而這種失落,恰恰成為了對「工匠精神」的諷刺。3.工匠精神是我對所謂情懷的一個綜述,而至於具體操作沒有作詳細描述。必然的,對需求和行業發展動向調研、市場定位、技術稀缺性、創新能力、質量控制、營銷策略等都是在競爭中勝出的不可或缺要素。拿我所在石油行業舉例,請參考我在在國內,傳統工業領域(製造業,化學工業等等)是否適合個人或者小團體創業?中回答,其他行業不敢妄斷。4.針對一些其他回答者的反對,我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理解偏差。這裡「實業已死」並不是指實業在GDP的比重,更不是說沒有了實業,而是指對實業的信心、熱衷和投入程度(如企業經營者熱衷圈地投資房地產現象),以及某行業內中國企業在世界同類企業中的競爭力。比如,能源行業、電信行業對GDP的貢獻比例固然很大,兩桶油收入、排名在世界舞台也受到矚目,但其技術實力、效率和殼牌雪福龍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拋開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真的大嗎?Star Folding編輯了問題
如何看待金融、互聯網之外「實業已死」的說法?修改理由:補充必要的信息#59057672?撤銷?2014-09-21 00:08:09
在一家機械設備工廠上班,算不算是做實業?
遍布城郊的作坊機械加工,返工率嚇人的加工件,環境惡劣的車間。
還有壓低價格的老闆和催趕工期的客戶。當物質和精神都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拿什麼來做出精益求精的實業?有一部分人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出現過一次國產產品的高質期,比如各種上海牌產品。那是因為建國前一代人的積累和建國後一代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安心打磨。自那之後,在鄧公的鼓勵下,大門開了,機會主義的大門打開了,國人只知道要快,不是為做產品而做產品,是為了錢而做產品,利用的是勞動力紅利和外貿紅利,對於認真做產品其實沒有概念。這是時代的必然性。那一批做工廠做產品的人,自然不會對把產品做好有什麼追求,他們追逐的是錢和錢所帶來的安全感。人們曾討論這批人如何升級,討論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其實不用討論,從目的性上他們就沒有升級的慾望,他們的需求是哪裡更賺錢就去幹什麼。令人欣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升級的慾望,使他們自己在低層次的競爭中互相撕咬,有人落跑,有人轉向,一片凋零。同時,人們發現,在幾番折騰之後,互聯網只是一個鏈接,信息的鏈接,人和人的鏈接。金融只是在倒賣企業價值。喜歡玩虛的,愛倒賣的,都去干互聯網和金融了。
機會來了,做實業做產品的機會來了。
在這個時代,只有真正想做好產品做好實業的人,才會耐心去做。受夠了低端產品的人們,對高質量產品的期盼,也終於有了盼頭。背景雖是這樣,但近兩屆政府不著調的政策,還是在製造浮躁和機會主義的氛圍,地方政府更是如此,年幼無知剛出校門的媒體記者們和年長了仍然無知的記者們,推波助瀾,肆意地糟踏著做產品做實業的環境。樹欲靜而風不止。最近我的好友,那個被我視作超級商業天才的S君,去做婚慶了,開啟了他的第三次創業。
對,就是我之前回答裡面那個做了算命App,給日本人做了手機蓋革計數器那個哥們。
前日跟他簡單交流了一下:
1,實業也好,服務業也好,確實有很大的供給側改革的空間;
2,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於客戶單價、留存、自傳播;3,這個世界上最會搞這種升級的,最狡猾的商人,是網遊開發商;
4,帝都清理外地人、限號、買房限購實際上在催化非一線城市的供給側改革空間;5,一線二線與三線以下城市有巨大的實業和服務業勢能,目前尚待發掘;6,實業或服務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核心價值,除了勞動生產率之外,最重要的是資產透明化資本化,融資成本變低。7,人才也存在勢能,未來培訓員工的能力改變很多行業的競爭環境。實業不會死,我們往後看吧。
那些嚷嚷著實業趨向死亡的人,只是說出了發展震蕩中目前處于波谷的現狀。
完全看不懂以上價值的別關注我哈。以實業企業家老闆們為例,解析幾種實業:
有錢、任性、闊綽、資產雄厚、生意興隆,正是很多「土豪」們的標籤。其實土豪大都負債負資,是偽土豪。真偽無關緊要,能瀟洒就行。關鍵看他們拿捏的尺度是否精準。
土豪們是怎麼運營的呢?很多做生意的都知道:小生意真賺錢,大生意真虧錢。」看看土豪是怎樣煉成的:
第1種:真做實幹有錢人(大都簡樸)
老家街邊的豬頭肉小吃店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貪黑,一年下來賺個三四十萬,這是實打實的利潤,但是可能幾年下來一直都是三四十萬。不可能再大發展。一般這種有錢人大都勤儉穩重,不會狂妄任性,也往往不會成大器、大企業家。老家開發區所有的老闆都經歷過從無到有的艱苦奮鬥。
做大生意需要狂妄。
第2種:貸款借錢任性土豪
一般做小生意的積攢些財富後,就平淡下去,但是想賺大錢就要把盤子做大的,要辦廠子蓋車間,搞得廠子里生機勃勃的,行話叫做:「氛圍要好」。沒錢怎麼辦,借銀行抵押房子貸款唄。從有錢中產到有錢企業家第一步算是完成了。而後,就要開始掙錢還貸了嗎?!錯!挑戰剛剛開始。生意盤大會帶來新的問題:
1.交稅。小生意買賣是一般不太講究稅的,做成公司企業就要自覺繳納稅務(呵呵),以保證黨和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呵呵嗒)。假設全部60萬成本的貨賣100萬就很不錯了對吧。加上工資損耗能源房租成本就算90萬,能掙十萬?買賣得交稅吧,假設6%的營業稅增值稅聽起來也十分合理對吧。但這會造成利潤10萬中6萬給Z-f,自己拼死拼活掙了4萬,四六分啊,他六我四…這還是善良的預估,因為往往成本會包含很多…隱藏成本…2.打點。你以為不偷稅就能愉快做生意了?衛生局說你衛生不達標,環保局說你排放超標,稅務局要核對賬務,工商局、公安局、質檢局……都會找事。關廠調查幾天,就是幾十萬損耗,你想遵紀守法做好自己無茬可找?呵呵,做好的話要花錢,花了錢還拿什麼和那些打點的同行競爭,等著破產!
除了政治打點,客戶採購員也是豺狼,逢年過節好多光鮮的老闆,要準備十幾二十份信封裝錢,然後緊接著一通噁心的寒暄、對話…
無奸不商實無奈,每個成功的商人都是刑事罪犯。
好,當你成功地擺平工商稅務衛生環保質監公檢法,你的銀行貸款還沒用光。
準備開始掙錢了?呵呵。銀行的貸款利率很大很大,如果你有100人員工,借了1000萬,一年的利息就是60萬,所以每年你必須先為銀行掙60萬,為公務員掙20萬,為工人工資掙100萬,對了,作為守法公民分6%營業額給郭嘉,還有,如果你想做生意,給採購員20%回扣!!!是不是快瘋了?想做實業企業掙錢?
如果你工廠效益很好,可以運轉下去,你也是為別人掙錢。那麼如果經濟危機,如果再來個員工不小心工傷賴在辦公室訛錢…怎麼辦
方法只有,偽裝土豪!
因為沒錢還貸開始新一輪運營,你需要新一輪借錢,怎麼借錢?豪車豪宅三妻四妾各種揮金如土,興辦車間招收員工。
顯示你有錢—借親朋好友銀行錢—花錢使自己保持有錢狀態
年復一年,惡性循環,屢試不爽。工廠效益好就慢慢補上,效益不好就繼續循環揮霍…
親戚朋友看土豪狀態很好很有錢,會借錢給他「投資」,而銀行是怎麼能縱容這種不信用行為呢?下面引出一種重要利益結構:銀行—企業—民貸。
行長、老闆和放高利貸的「水哥」都是「好朋友」,假如某老闆今年500萬還不上銀行,水哥會拿出500萬給老闆還銀行,信用記錄變優,老闆再借出700萬,給520萬還水哥,其他的自己繼續揮霍。行長開心:提升業績無賴賬,老闆開心:信用良好有錢花,水哥開心:十天凈賺20萬。這條完整的資金鏈完美銜接,第二年繼續循環…
這種偽土豪一直很有錢,資產為負。要麼等公司運營起色還賬,要麼轉移資金給子女妻子申請破產不還銀行錢然後繼續瀟洒。始終愜意任性瀟洒。
第3種:玩銀行錢和Z-f錢的高級土豪
一般土豪玩弄銀行錢,高明一點的會這樣:
同理把氛圍搞好,怎麼搞?借親朋好友錢,抵押房子貸款租地唄,建廠房唄,管他什麼東西賺不賺錢先生產唄,然後廠里機器轟鳴,人頭攢動。當地領導帶來一參觀,銀行帶來晃一圈,財務報表搞的漂亮一點,上面領導愛看這些呀(大廠大稅大業績大禮金)各種扶持、貸款、獎勵嘩嘩的都來了,再請幾個博士,弄個研究項目就還會有科技創新補助…以前Z-f以合法手段收掉的稅,連本帶息地通過合法手段收回來,這就是真厲害。企業家能搞到無息貸款!從手裡這麼多錢幹什麼啊?借錢給「街邊小吃店」(以之為代表的實幹中產),因為他們真賺錢啊。而那些企業家你以為他們的廠房能掙錢?呵呵!
現狀就是實業企業拼死拼活干十年生產賣貨賺的錢都比不上房價漲速,這也造成了很多企業圈地、做房產,而不搞實業。這是病態的泡沫經濟。
京東一直不掙錢,知道京東虧成狗了,那些風投還傻了吧唧的投錢幹什麼?劉強東背了多少債?劉強東整天愁眉苦臉了嗎?大生意有大生意的玩法。
所以要火必玩火,不完不會火,玩火需謹慎。
不能玩脫了,有個窟窿沒補上就玩不轉了。綜上:
1簡樸有錢人勤勤懇懇做實業掙自己錢2企業-銀行-民貸共生,土豪以實業為幌子玩銀行錢3大土豪不僅玩銀行錢,還玩郭嘉錢市場錢土豪的錢是銀行的,銀行的錢哪來的?
有一大批人,種田的,上班族,打工的:勤勤懇懇出賣勞動力給土地、企業,工資存進銀行捨不得花,苟活一生,他們的確「有錢」在銀行,只不過不花掉的錢不是自己的。土豪企業家壓榨他們勞動力,發著低廉的工資,一群群眾工資存到銀行又被土豪借出來繼續揮霍…
實業玩著玩著就變虛了
玩的所有錢都是百姓錢。百姓實在可憐,土豪也有風險。不過還有一類人(一個party)…他們收稅,他們受賄,他們拿工資,他們買房,他們放高利貸…
誰是實業?創建於 10:12說扯淡都是輕的了!完全就是屁話。這尼瑪根本就不是實業已死好嘛!我看到的只是在很近的未來互聯網成批死掉。現下的中國,是個人就敢大談互聯網,是個人就吹鼓互聯網時代,是個人就去投身互聯網,拚命的想辦法騙投資人的錢。互聯網一定是趨勢沒人會否認,但是目前中國對互聯網的「熱愛」甚至有些病態了。互聯網的存在改變的是生活方式,而非生活本身。沒在實業和生產型企業做過就不要直接被這些瞎講八說得屁話所迷惑。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顯得極其的重要,而且遠比大多數人想的複雜的多。從白電行業來說,國內有海爾美的,國外有博西,人家的體量玩不了互聯網嗎?必然能玩,但是對於博西這種壽命如此之長的公司,見過太多的歷史和風雨,人家也不是拋棄互聯網,但是互聯網對他們來講只是一個時下非常好的市場資源和銷售渠道。那麼我們從白電行業展開了說,從白電的供應商開始,注塑,吸塑,製造的外殼就是好多家企業,一個零部件就是一個工廠,一個工廠再往上遊走,他們也有原材料,石油化工就來了,顆粒粒子,聚乙烯。甚至人家裝箱時候的泡沫和紙箱都是無數個工廠和工人製造的。連阻電的膜片可能都是先有專門的制膜公司先製成大卷原材料,再送去專門的防靜電塗布公司進行防靜電處理,再再給下面的加工廠切膜,然後才變成成品膜,再送去給諸如夏普三星LG博西等等你能想到的企業的。而這只是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品而已。你不知道自動化流水線上為了承載元器件還需要供應商提供托盤嘛,而這個東西的製作過程如果從源頭開始算,那更是令你目瞪口呆,而這也僅僅只是用一次就被當作廢物了,然後你就會看到專門收工業廢料的企業回收,然後再進入粉碎的環節,然後再處理。而這還只是實業中非常低端的,更別提,房地產,傢具,汽車,石油化工,醫療,飛機大炮,等等等等數不勝數的實業了。更別說還有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在實業上,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上,在從現實角度上真正的為改變世界而努力著。這種屁話,只有天天看邏輯思維什麼的人才說的出來。互聯網給不了你能觸及的任何東西。實業會死,那這個世界就一天都繼續不下去了。哦對了,問題是怎麼看這句話,不好意思偏題了。我的回答是:別看。
看見某些先生的答案,我就感覺自己活在了一個假中國。
先生眼中的中國,政府永遠是清明的,辦企業永遠是最簡單的。
先生眼中的中國,到政府辦手續永遠是高效快捷的,政府辦事員永遠是笑臉相迎的。
先生眼中的中國,政府官員從來不吃拿卡要,政府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辦事。
先生眼中的中國,企業老闆永遠不會害怕被官員敲詐勒索,企業老闆也不需要為每一位相關官員送上好處。
先生眼中的中國,企業貸款融資簡直分分鐘舉手就來,利率又低而且還快。
先生眼中的中國,企業老闆從來不需要為了取悅某些官員來投資一些明知道賠錢的形象工程。
先生眼中的中國,中國只有 格力空調、優衣庫、哈弗汽車、安踏、酷派、小米 這樣的企業。
先生眼中的中國,實業就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巨頭企業。
先生眼中的中國,基礎工程師這種行業可能是拖累社會運行的渣滓。
我父親也恰巧也生活在中國,我父親恰巧也做了一點實業。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一個審批要蓋4-5個章。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蓋一個小小的章就得花費幾個月時間。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他們必須為了一個合理的審批為官員送禮。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他們必須為應付各種,每年交出一半的利潤。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他們所以的環保設施都上了,但就是不合格。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旁邊的企業沒有任何處理污染設施,但就是合格。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小企業經營的再好,也拿不到一點點貸款。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一些國企虧損上百億,貸款如流水而來。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企業的反稅補貼基本上是拿不到的。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買不到美國的低價進口煤,只能去買國企高價高硫煤。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任何一個小官員就可以讓企業關門歇業。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基礎工程師為了一點點技術突破累死累死,一年都拿不到30萬。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去干實業。
我父親所在的中國,搞實業的人心都涼了!
基本上是這樣,但恐怕沒到死的份上,苟延殘喘還是可以的。
1、當四萬億開閘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向實業宣判了死刑。這麼一放水,本該被淘汰的落後產能被注入了活力,擾亂市場正常秩序,打亂了產業轉型的節奏。民營企業和正在轉型中的創新企業不是被扼殺在搖籃中就是在半路上被國企絆倒。
2、中國房地產業成功的綁架了中國經濟,由於土地價格飛漲,導致土地收益比實體經濟帶來的收益大得多,每個人把自己的錢從實體經濟中拿出來放進房地產業中,實體經濟自然會衰落。
3、中國的行政審批多如牛毛,想辦個企業,各級領導都有可能阻攔創業者,蓋一百多個公章的難度不亞於把企業做強的難度。
4、中國的金融業欠發達。以阿里巴巴為例,當年馬雲在國內尋找資金,國內的銀行都看不起他,到最後找軟銀和雅虎解決資金問題。中國金融的特點在阿里巴巴身上特別明顯:逼你去美國。先是工業死,後是地產崩,然後跟著電商已亡。
現在終於輪到實業了。。。
反正就是中國一定要崩潰的,就看一幫閑人隔三差五叨逼叨逼哪裡要崩了,說白了,總有人覺得一線城市以外無中國,二三及以下線城市裡住的都是猴子才有這種鬼言論,我都懷疑這些人出沒出過門了謝邀
「實業已死」是錯誤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國的實業正在轉型。
經濟學上有一個基礎概念: 比較優勢。解釋了為何在一方擁有較另一方低的機會成本的優勢下生產,貿易對雙方都有利。
而中國實業的最關鍵的比較優勢就是廉價勞動力。並且因為中國同時擁有著優秀的基建和穩定的金融體系,所以中國在過去的20年中依靠實業取得了重大的發展。
而現在中國的實業發展停滯的原因從大體上來說可以分成內因和外因。
內因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價格的激增。工資大幅度上升自然導致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時人民幣匯率上升,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產品競爭力也相對有所下降。所以大量的工廠把訂單轉移到了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
外因主要是:自動化。自動化帶來的技術革命相當幅度的減輕了實業對勞動力的依賴。在自動化的大背景下面,美國也開始將實業迴流。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面,中國的實業就必須要轉型。轉型的思路主要有兩個,一是壓低工人工資,同時降低人民幣匯率,但是這樣做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並不可取。二是轉型做上游,發展技術。真能發展起來自然最理想,但是面臨的困難也不小。
轉型失敗後,我們才可以說中國的實業已死。而現在的中國實業,才剛剛開始走上轉型的道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純屬博人眼球的標題黨。金融屬於服務業,服務什麼?簡單粗暴一點的說就是服務實業的。沒有實業兩個銀行你貸給我我貸給你玩?互聯網也是一樣。互聯網行業也是一樣,最終收入來自於實體產業。按照目前互聯網發展的程度,就和人類一百年前剛發明電力的時候一樣,只是作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輔助工具,還遠沒有達到成為一個穩定的產業。
至於為什麼國內資本市場會很賺錢,提一個沒有絕對證據、但是個人認為基本屬實的猜測:國內通貨膨脹數據不準,或者直說就是被刻意壓低了。說白一點,i = pi + r(經濟上稱為Fisher Effect,i是名義利率,pi是通脹率,r是實際利率),這裡的事實上的pi比公布的pi要高的多。而人們不知道事實上的pi(通脹),只能通過投資和回報去估算事實上的i(名義利率),再去算r(實際利率)來判斷這個行業是否賺錢。所以人為往下刷pi(通脹)的數據會導致資本行業看上去很賺錢(人們想像中的r = i - 公布的pi),但是實際上的收益(事實上的r = i - 事實上的pi)並不高(因為 事實上的pi &> 公布的pi)。這也是今年來以餘額寶為首的一批基金其收益率和其風險長期不相匹配的原因。而實際上的高通貨膨脹是為了壓低人民幣的匯率,也就是西方國家說的「人民幣被低估」。這種做法有利於產業出口,因為降低了價格,這也恰恰就是為什麼中國產的同樣質量的壓力鍋賣不到雙立人那個價格的原因。
中央這幾年不斷的提「產業轉型」就是要改變過渡依賴出口的情況。出口主導適合發展中國家在一定時期積累資本,但是畢竟不是一個長期可靠的側率。而這個轉型並不是說一聲令下三天之內能解決的,這個從改革開放之初開始的策略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沿海地區無數工廠都是面向出口的,上千萬甚至上億人依靠出口生產吃飯。這種情況下這樣的轉型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十年都有可能。在結束過渡依賴之前,有理由相信通脹和壓低人民幣的政策不會改變,畢竟涉及到那麼多企業、那麼多人的活路。
一個靠金融和互聯網支撐起來的經濟是很危險的。這就好比是空中樓閣,不著實地。經濟根本上來說是解決稀缺資源分配的問題,而金融和互聯網只是完善資源分配的手段,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匹配供給和需求,但永遠取代不了這供給和需求。
最後引用某副部級官員的一篇文章,雖然是官方文章,但個人認為比較有道理:...現在我們有的同志認為,武漢的工業已有相當的規模和比重,今後應該以發展服務經濟為主,即使要發展工業,也要集中精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製造業不能再搞了。這種「去工業化」的觀點,已經被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證明是錯誤的。我們也不要擔心製造業會不會被淘汰,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和夕陽的產品。傳統產業通過改造提升,可以做到永葆活力。衣食住行是人類永恆的需求,也是永恆的產業...
要說實業已死,說的不好聽點,那是有的實業該死。
為什麼說該死?
需求升級,需求轉移。
30年前,一台黑白電視機就很稀奇;20年前,一台彩色電視機就很稀奇;10年前,一台液晶電視機就很稀奇;現在,4K電視都不再稀奇。
20年前,黑白電視機廠商站在自己角度,說實業已死;10年前,彩色電視機廠商說實業已死;現在,液晶電視機廠商聲嘶力竭說實業已死。
其實不是死,是需求轉移,一個行業不好過,如此而已。
一個行業的黃金時期,就那麼一二十年。這一二十年是房地產,下一二十年是汽車、互聯網、金融投資。原因在於,中國人收入提高,房子有了之後,就買汽車,汽車買了之後,還有餘錢,就想著怎麼投資,怎麼升值。
根本在於一點,就是人的需求。有的實業已死,確實是需求轉移或需求過剩。比如現在生產黑白電視機沒有市場,這就是需求轉移。全國幾十萬家廠商現在大量生產的低端服飾、電飯鍋,那就是需求過剩。
產品的功能性已經不是第一位,產品的心理屬性在價格中的佔比增加。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做品牌,需要在消費者心裡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作為對比,格力空調、優衣庫、哈弗汽車、安踏、酷派、小米,都是實業成功的例子。我家就是做實業的
我不是我媽媽爸爸都只有初中文化
據我爸爸說初中畢業 他揣著幾十塊 就跟我爺爺吵架 自己從縣城老家坐車來到成都倒賣過煙草 衣服 錄音帶開過歌廳 最後和我媽媽一起到了成都的鞋廠打工我出生之前
爸爸媽媽學到了手藝 自己開了工廠那個時候鞋子的生意太好做了應該說 只要努力 所有的實業都好做我家是做人造革(pu皮)鞋的 一雙鞋在九幾年可以到十幾塊 那些做真皮的廠家 一雙鞋的利潤可以達到幾十上百我家一年大概做幾十萬雙成都有個別名叫女鞋之都
大大小小的廠家加起來至少幾千個吧從我高中開始的時候就陸陸續續聽到「今年生意不好做」的說法那個時候淘寶剛火起來以後的每一年 都更嚴重每年都有我認識的叔叔阿姨的廠子倒閉我們家的產量從年30w雙起降到了10w苟延殘喘而已今年查環保
我家三個月沒開工我爸爸經常著急上火的罵zf我跟他講當年的4萬億救市 他不懂
我跟他講現在為什麼要查環保 他不懂我跟他說 未來趨勢會留下行業的龍頭 並且是符合規定的龍頭 他不懂我跟他說 要麼創新 要麼死 他還是不懂他只是認為生意越來越難做他不明白當年靠自己的雙手可以勤勞致富為什麼現在就不行插一句 很多我認識的鞋廠老闆都是想上班就上班 不上就不上 我爸爸每天早上八點半準時到工廠 一個月放一天假事實上 我不怎麼懂經濟政治 我是個半吊子 只是能夠給家人講解一下如今政策是怎麼回事而已
我只能從一個做實業的家庭講述實業是怎麼死去實業已死到底是誰的鍋?
我想應該不會是如我爸爸一般 當年憑自己的能力 一步一個腳印 走的今天的人害的所以當我爸要求我回去接班的時候我拒絕了做什麼實業不如炒房樓主不懂實業啊!
實業這個詞的概念里包括服務型企業,商貿型企業、生產加工類還有一大批需衛生、文化、葯監等部門審核的企業!簡單的說,你在家裡,鍋碗瓢盆,五金家電,房屋裝修,包括穿的內褲,拉屎的衛生紙,全他媽的是實業企業生產的,你自己看看有多少中國製造!
這麼大的概念詞,和民主還有社會主義一樣,總有人生在社會主義卻說資本主義民主好!!
現在都熱衷互聯網,互聯網是什麼?是工具和平台,互聯網會融入和改造傳統行業,但不會改變所有傳統行業!
人類一切勞動的本質是生產,實業是永遠不會死的!資本是服務實業的,但是目前中國的傳統製造業處於產業升級階段新聞聯播天天在說啊,淘汰落後和過剩企業,高科技的自動化技術正在開始升級各行各業的"實業"製造業,(ps:我們建材行業,搬磚都開始用叉車了!)以國家兩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規劃,未來貿易會更加暢通,各種技術升級後的製造業所生產的產品會在互聯網的幫助下遍布全球!樓主說萬達是巨無霸?
保利就給他秒了。再說個故事,小時候我一直覺得,三峽是最大的電站,大學時騎行進藏,才知道,金沙江上游八座巨型梯級水電站,中下游十二座,瀾滄江八座,怒江規劃四座,大渡河22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這背後的建設資金,有興趣你可以算下值多少個萬達。四年過去了,當有人在我面前說三峽時!我只能說,水裡面大魚多的是!記住,實業永遠不會死,那些死的是勞動密集型,產量過剩以及本身就該死的,所留下的是高技術高自動化的實業企業!中國巨大的人口所需要的巨大生活物資決定了中國實業永遠會發展下去!
胡書記一句話送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死與不死與你卵相干啊!!我說的!!吳曉波的書是用來當做小說或通俗讀物來看的,不要當真。 他和郎咸平屬於一類人:出來賣的。
中國實業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的實業正在進入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
以房地產為例當作資本運作,證明其利潤率高於實業本身就是錯誤。房地產的高回報是政府意志推動下的產物,為的是讓70、80這兩批青壯年被房貸束縛,而勤勤懇懇的為政府和銀行打工,推動中國儘快實現初級階段的目標。當這兩批人已經成為有房一族後,他們的後代90、00後們將不再有住房壓力,屆時政府又會出現新的意志,來繼續束縛90、00們努力工作,創造新的高度。
目前中國正處在轉型點上。
資本運作的實質是在實業之上的投資和融資運作。這些運作的本質是通過將實業證券化來廣泛分散風險,具體操作手段是利用各種金融工具。
這是站在實業的肩膀上,利用另一種思維高度來重組實業、推銷實業,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實業繁榮帶來的增長福利,讓更多的人承擔實業調整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這種高屋建瓴的邏輯和思維,背後是更高的風險(高負債率運作的情況下,1-2個項目的失敗或金融動蕩將帶來滅頂之災)。
所以,資本運作的高風險理應得到更高的回報,無需置疑。
為什麼中國的實業正在進入一個最好的時代?
因為資本管制逐漸放開,金融牌照開始兼顧民營。讓本來波瀾不驚的資本市場開始充斥了貪婪的私人資本,這些資本像極了飢腸轆轆的鬣狗,遍地尋找可以吞噬的獵物。
正因有了這些私人資金的進入,中國的實業正在迎來他最好的時代。
吳曉波這些害人的負能量,應該早點閉嘴了。
9.22開會間歇增添:
針對第一名的答案多說幾句,關於為何中國沒有雙立人的原因。
先說結論:
一個品牌的成長需要土壤和環境,中國在消費品領域缺乏高溢價產品生存的環境,因此很難出現類似雙立人的高溢價高質量高檔次的生活相關消費品,更不用提奢侈品。再說原因:
一個品牌的成長需要需求的支撐。沒有一家企業是一夜之間做到牛逼的規模的,一定都是從3-5個人的小公司開始做起,不要奢求一家溫飽都不能滿足的小公司從起步開始就能夠有iphone6,雙立人這樣的產品出現。這些創業者們需要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立足的空間:即更好的滿足一定的需求,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立足點。通過不斷擴大自己的供給邊界,積累利潤。通過利潤,投資研發創新,升級產品。通過產品升級,抬高產品的邊際利潤,增加產品的溢價率,從而賺取更多利潤,有更大能力投資研發創新,進而形成良性的滾雪球勢頭。當然,這是最佳的情形。如果其間有競爭對手嗅到同樣的機會,會有新的進入者拉低溢價率,這個滾雪球的坡上的雪就會比較薄,發展的周期會更長。身邊的例子,可以參考小米。
中國有沒有成功的案例,有很多,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華為。
在華為之前,外資品牌等壟斷了業內的絕大部分利潤,溢價率之高令人乍舌。華為崛起後,拉低了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同時打敗了業內的外資品牌。(當然,其間中興也同時崛起)。最終2011年cisco退出了電信設備硬體製造領域,剝離了這部分資產。
什麼時候這種勢頭能擴展到家庭消費領域來帶動類似雙立人的產品在中國出現?
需要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需要國策的更改:改變財富分配的方式,要藏富於民。靠高稅負支撐初級階段高速發展的戰略應該適時扭轉,才能通過提升消費能力改變中國實業的中低端局面。
品牌要靠需求來滋養、來哺育。沒有需求,何談品牌?昨天在電梯里,聽一小老闆說,他開廠十年,辛辛苦苦,賺的不到一千萬,剛把04年的一個房子賣了,買入七千一平,賣了近四萬一平,賺了一千多萬,不想做實業了,太辛苦。
題目分類下有一個「從你身邊理解中國經濟」 ,簡單就此說一下吧 ,糾正一個很多人常見的錯誤
「我親戚家工廠都倒閉了,最近幾年不好過,產業升級停滯了。」
其實「你朋友的公司倒閉了」,很可能就是產業升級導致的結果。
拿我比較熟悉的一個大型工廠為例,此工廠是該公司全球10餘個工廠中的一個。 在2010年的時候,員工大概2000人左右,每年的產能為10億某標準產品。到了2016年,員工大概2800人左右,每年產能為15億某標準產品。 產能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使用的機器狀況越來越好,停機維修的次數越來越少,良品率越來越高。
相似的,我也知道一個同行業公司,員工大概200人,每年產能大概1200萬個同類型產品,質量還更差。員工水平並沒有差太多,但是工資水平有比較大的差距。
在市場需求增速很高的時候,工廠無論大小都能存活下來(大廠的增量低於市場需求的增量),一旦市場增速降低,某些小工廠就要被淘汰了。
拿我說的例子來看,大工廠6年產能增加了5億,也就是40個小型工廠8000人的產能, 而大型工廠只需要800人。 這一替代,就會導致7200人失業,40個公司破產。
所以大部分只看到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創業失敗了」「工廠破產了」,其實他們中的一部分被淘汰的落後產能。這才是產業升級正常的狀態,這才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創造的就業遠少於失業人數,所以才會有些人有這樣的錯覺。
但是看"實業"是不是死了, 生活中是完全可以看出來的。
相比於幾年前/十幾年前,有沒有東西更難購買了,有沒有什麼工業產品更貴了?
如果假設每個社會成員消耗的工業品數量不變(即每個人每年消耗等量的食品,塑料製品,汽油,等),如果實業真的死了,工業製成品變少,這些東西都會漲價才對。
但是據我觀察,無論是發電量,人均汽車保有量,智能手機數量等種種指數來看,沒有這種跡象。
在我國貿易依舊保持順差(進口無明顯激增),工業品價格沒有明顯上漲,人均收入沒有下降的情況下,「實業已死」這個命題是不存在的。
你看看現在月入百萬的主播,原本都應該是在機床前站到老死的生產力。
這句話是說給百姓聽的,所以沒錯。在非官僚領域,搞實業遠不如搞資本運作或網際網路來得更容易快速富裕。因為真正的實業,從能源資源,到基礎建設,到大型製造業,到交通運輸,都被政府要麼霸佔、要麼徵稅費掠奪利潤了。
當然百姓也分幾種,資本運作和網際網路的利潤,除了官府盤剝之外,也主要在大資本家那裡,他們用操縱股價的手段,或用風投的手段,分得主要獲利。只是他們的身份不是官僚,他們的數量因中國人口基數大也顯得很多,所以大家誤以為他們就在身邊,成為他們也不難。
總之,在百姓面前,高利潤一直是死的,沒活過。對於中國來說,實業要是死了,互聯網金融行業什麼的大概已經爛了吧?舉個例子,沒有製造業,電商賣嘛?馬雲再牛逼,光靠阿里、淘寶和天貓,能憑空把一台電腦變出來嗎?再舉個栗子,知乎上都把程序員捧上天,可是沒有發達的實業,程序員寫的代碼在哪兒運行?現在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確實很好,但是這種繁榮的基礎是什麼?沒有國內前幾年的製造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行業有可能繁榮嗎?實業沒死,一直都挺結實。只是目前干實業的利潤率比較低,沒有互聯網行業里的那些創業神話,大家才漸漸覺得實業不行了。
留個記號
這個提問已經過了三年多了
實業還沒有咽氣
過三年
再來答這個提問
這麼有意思的社會實踐題
想想都過癮
-----
正文佔位符
-----
推薦閱讀:
※開餐飲店或小吃店的基本步驟思路是什麼?
※如何創新營銷珠寶,在傳統珠寶行業中突圍?
※初創的互聯網產品應該如何做媒體公關?
※你的公司/你待過的公司/ 你有深入了解的公司,最後是怎麼失敗的?或者是曾經歷過什麼險些致命的錯誤?
※CEO 幾乎都是干財務或者銷售出身的嗎?
TAG:創業 | 中國經濟 | 實業 | 從你身邊理解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