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如何獲取的第一個100萬用戶?

很難想像最早的linkedin是如何獲取用戶的,大家為什麼來這個網站上傳自己的profile呢?


// 我來從 growth hacking 角度講一下。以下內容來自我正在撰寫中的新書的段落。

LinkedIn是國際知名的職場社交服務,正式上線於2003年。它致力於為職場活動提供更方便的交流社區的理念,讓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公司職員、媒體人和獵頭看到了它的潛力,成為了早期的種子用戶。遺憾的是,起初竟有高達50%的註冊用戶是沉默用戶,網站的用戶量和活躍度增長一度止步不前。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哲學專業、曾效力於蘋果公司及富士通公司的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深知用戶的數量與結成的關係網路深度直接決定了其價值的大小。為此,他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連串Growth Hacking的試驗,旨在提高每一個用戶的潛在聯繫人數量,從而增強社區黏性,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用戶增長速度。最終,LinkedIn花了500天做到了第一個100萬。

他們首先調研了新註冊用戶願意邀請的朋友數量,經過反覆試驗,最終確定了「4」這一魔法數字。當新註冊用戶到達「邀請好友」頁面時,如果系統默認建議用戶邀請的朋友數量少於4人,則他們很可能會輕易地忽略這一步驟;如果多於4人,則可能會讓用戶感到焦慮和麻煩;而不偏不倚剛好4人,能實現最大程度的邀請轉化率。

LinkedIn早期的邀請方式是向用戶的好友發送郵件。最早的郵件文案客套生硬,毫無吸引力。直到他們將文案優化為——「我在瀏覽人脈網路時看到了你。讓我們互加為好友吧,我將很樂意滿足你的請求,並提供後續可能的幫助。這將有助於我們組建更強大的人脈網路。」這一簡潔有力的敘述,闡明了邀請信發出的原因、希望對方做的事情,特別是給對方帶來的潛在價值。這些努力帶來了數量可觀(但增長緩慢的)病毒傳播。

遺憾的是LinkedIn也發現,在通過郵件邀請帶來的用戶里,僅有不到25%的人會繼續主動添加更多聯繫人,大部分人註冊進來之後只原封不動地保持著與他們各自邀請者的好友關係,很難再增加新的聯繫人。

如何才能方便高效地讓用戶不斷更新自己的聯繫人列表,從而持續保證平台上的活躍度呢?他們發起了新的嘗試——允許用戶導入自己郵箱通訊錄里的聯繫人(這一策略在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但在2004年卻是一項創新之舉)。

當時通過輸入第三方在線郵箱服務的賬號密碼來導入聯繫人有一定的難度,用戶並沒有這樣的操作習慣,而且實際上可導入的聯繫人也並不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LinkedIn專門開發了適用於本地郵件收發軟體Outlook的插件,用戶下載安裝後,將可幫助他們自動導入存儲在本地的通訊錄聯繫人。這一舉動促使7%的新用戶上傳了他們的通訊錄,也讓邀請朋友加入的比率驟升了30%。

通過現有朋友關係間的邀請與導入依然存在局限。LinkedIn發現平均每收到3.2封邀請郵件,才會產生一次新用戶的轉化。為此他們又試著在用戶的個人資料上做文章,想從中挖掘出更多社交潛力。

當新用戶註冊時,被邀請填寫當前所在的公司與職位,數據顯示超過90%的人都願意填寫。於是LinkedIn很聰明地在這一環節增加了聯繫人推薦——立即列出同樣所屬該公司的相關用戶的名單,新註冊者只需要簡單的勾選,就能馬上與這些潛在的同事建立連接。這個開創性的動作,打破了此前基於現成郵箱聯繫人的單一連接維度,將存在於線下的同事關係搬到了網上。試驗初嘗甜頭後,LinkedIn很快又在新用戶註冊環節增加了「請輸入以往公司與職位」的填寫。人們能藉此對職業生涯進行梳理,與過往的老同事形成交流,並有助於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這一被稱為「重建關係流(Reconnect Flow)」的創意,其聰明之處不僅在於直接有效地增加了新用戶的連接數量,還能夠美化用戶的個人資料頁面,對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展示信息,這將有助於後續的自然互動。並且,隨著新用戶的不斷註冊加入,老用戶也會時不時被動地收到新用戶的添加好友邀請,這有助於喚回他們,維持活躍。

經過優化,LinkedIn的PV提升了41%,站內搜索量提升了33%,用戶個人資料頁面的信息完成度提升了38%。人們樂意在註冊階段儘可能多地提供相關信息,否則會感覺自己的檔案頁面是「不完整」的。儘管上述流程後來被挪到了用戶註冊完成後,也同樣使邀請數量上升了16%。

以上的整個病毒傳播的設計,在LinkedIn內部被稱為「雙重病毒循環(Double Viral Loop)」——新註冊用戶源源不斷地帶來更多用戶,同時老用戶也會時不時回來看看,處理請求,或者主動發起好友邀請。兩個循環同時發生,同時奏效。截至2008年,LinkedIn獲得了累積1300萬的註冊用戶。

2012年,產品增長負責人埃利奧特·施姆科勒(Elliot Schmukler)為LinkedIn帶來了新的奇蹟。在調研中他發現,隨著用戶量的增加,成員之間的活躍程度也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那些在職場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的人,往往在網上也有更大優勢,於是他們使用LinkedIn更加積極頻繁;而原本埋頭肯乾的默默無聞者,在網上也同樣低調內斂,不為人知。這一差異直接帶來的影響是:每當LinkedIn發送一封通知郵件,告知用戶的個人主頁被瀏覽時,那些原本的活躍者點開鏈接的概率高達20%,而非活躍者僅有不到5%願意響應。

換做別人,可能會去想如何向不活躍者發送更多郵件,或者乾脆放棄他們。但埃利奧特的策略更為巧妙——他試圖將活躍者與非活躍者聯繫起來,而紐帶則是「聲譽(endorsement)」系統。這個新上線的功能模塊能夠讓用戶為任何好友做出評價,給他們貼上擅長領域的標籤,如「web前端開發」、「企業經營」、「互聯網投資」。這些標籤將顯示在被評價者的個人主頁上,並默認根據評判次數降序排列。有了這個功能,即使再神華內斂、不擅自我包裝的人,也能在他人的好意背書下突顯出自己不為人知的技能特質,展現出更光鮮的簡歷,並因此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而人們又往往是互利互惠的,一時間彼此互貼標籤蔚然成風,那些原本沉寂無名的低調看客們終於也有理由加入了狂歡。聲譽系統上線的這一年,配合其他簡約化改革和移動客戶端的推出,LinkedIn迎來突飛猛進的一年。LinkedIn高級副總裁迪普?尼沙爾(Deep Nishar)在接受BusinessInsider的訪談時,自豪地承認聲譽系統將顯而易見地成為未來職場人士的推薦信。

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LinkedIn始終致力於激發用戶活躍、連接彼此網路的探尋,也在不同階段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並適時延續成功的策略、擯棄過時的套路,不斷推陳出新,其許多開創性的嘗試都被後人沿用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如招聘、二手交易、聊天交友等。


這家公司花了近500天時間使用戶達到100萬,而到2010年下半年,平均每10天新增超過100萬新用戶,每一秒增加1位新會員;

下面我們將從LinkedIn發展歷程、用戶狀況、業務模式、財務數據、競爭對手、行業狀況等方面對LinkedIn做一解讀,以增進投資者了解。

一、LinkedIn發家史:從艱難起步到爆髮式增長

1.從Socialnet到PayPal 再到LinkedIn

LinkedIn的最主要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哲學專業,並在著名的蘋果公司開始職業生涯。霍夫曼在蘋果從事純軟體研發,隨後,離開蘋果去了富士通公司就職,學習產品管理和商務等事物,為其創業打基礎。

1990年代後期,美國互聯網變革漸進高潮,1997年7月,雷德.霍夫曼離開富士通,8月創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公司Socialnet。Socialnet的業務定位為在線約會,同時也提供網上徵友服務,如用戶可尋求高爾夫球友和室友等。但這一次創業,霍夫曼得到的教訓多於經驗。Socialnet的市場模式並不好,當時主要是想與各大報紙合作,後來發現這種方式根本行不通。

當霍夫曼準備離開Socialnet而著手其他的事業時,他接到彼得的邀請,加入了PayPal,並擔任公司副總裁,管理其日常運營。2002年,eBay宣布以15億美元收購PayPal,霍夫曼在這一收購交易中獲得第一桶金,使他有充裕的資金投入到人生的第二次創業中。

2.LinkedIn從建立到第一個100萬用戶

LinkedIn的另一位創始人Guericke曾是另一家網站Presenter的副總裁,當時兩人常在各種會議上見面,然而在業務上卻是互為對手。但當霍夫曼找到Guericke提議建網站時,兩人很快「化敵為友」,因為兩人的看法不謀而合——「人際關係管理將在商業社會發揮巨大作用,而互聯網能為其提供最好的工具。」霍夫曼隨後又找來斯坦福的同學李錫恩,以前的客戶Allen Blue,以及在FujitsuSoftware共事過的法國人Jean-Luc Vaillant加盟。

2002年12月,LinkedIn在美國山景城開始籌建,由霍夫曼投錢,李錫恩和Jean-LucVaillant負責技術開發。此後,LinkedIn在引入風險投資以前,花的一直是霍夫曼的錢。

2003年5月,網站正式發布,5個創始人是最早的用戶,當時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擴大用戶量。 當時5個人都被分派了任務,每人必須找到100個用戶,因為李錫恩和Jean-LucVaillant是工程師,人際關係不如其他三人廣,他們得到特許,只需要每人找50個用戶。 Guericke在多年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了深厚人脈,3天之內他就找到了100人。隨後,LinkedIn的用戶越積越多,連矽谷最為有名的風險投資商Sequoia也被網羅到了LinkedIn之中,Sequoia曾先後投資過Yahoo、Google、Cisco、Apple、Oracle等公司。

2003年11月,Sequoia決定對LinkedIn投資470萬美元。當時,加上5名創始人,LinkedIn的員工只有8人。截至2003年底,公司僅擁有14位員工和超過78000會員。

事實上,LinkedIn用了477天(約1年4個月)才達到了第一個100萬用戶。

3.風險投資不斷引入 網站用戶高速增長

從2004年9月開始,LinkedIn開始推出營銷解決方案並獲得營收。2004年10月,以Greylock牽頭的風險投資商又對LinkedIn注入了1000萬美元的投資。這時,LinkedIn的註冊用戶數量是120萬。隨後LinkedIn發布了LinkedInJobs,並從2005年3月開始由此獲得營收, LinkedIn Jobs是LinkedIn現在的招聘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緊接著,LinkedIn發布了它的第一份高級訂閱產品,並從2005年8月開始產生營收,並逐漸發展成LinkedIn的最重要的收入來源,2007年和2008年高級訂閱服務的收入佔到了LinkedIn總營收的一半左右。

到2005年11月,LinkedIn的註冊用戶增至420萬,其中210萬在美國,140萬在歐洲,50萬在亞洲。此後,LinkedIn不斷推出新的業務,探索新的盈利方式並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用戶增速。

2008年3月,發布了LinkedIn 公司解決方案,這是其招聘解決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使公司的營收來源更加多樣化。LinkedIn的招聘解決方案業務近年成為了其營收增速最快的業務,截至2010年前9個月,這部分業務的營收超過高級訂閱服務,成為營收佔比最高的業務,其收入達到總營收的41%。

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LinkedIn共獲貝恩資本、高盛等9570萬美元投資。

4.爆髮式增長 每秒增加1位新會員

2007年末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海嘯給LinkedIn帶來了好機遇,大量失業者利用LinkedIn尋找工作,網站用戶人數迅速攀升。截至2010年12月31日,LinkedIn共擁有了990位員工和區的超過9000萬名會員,這些註冊者來自全球20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在《財富》500強企業中,每家公司都有高管成為該網站的用戶,而且這一數目正以每秒一位的速度不斷增加,換言之,也就是每12天就有100萬新用戶入駐。

二、LinkedIn用戶數據:世界第12大「人口大國」

據LinkedIn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3月31日,LinkedIn的註冊用戶為1.02億,獨立訪客數量為7500萬,頁面訪問量為71億。如果把LinkedIn看做一個國家,那它已經超越了菲律賓(約9400萬人口),成為了世界上第12大人口大國。

LinkedIn目前擁有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六種語言的版本,是世界上最大職業社交(或稱商務社交)網站。截至2011年1月,所有的世界500強公司都成為了LinkedIn的會員,截至2011年3月22日財富100強企業中有73%的公司使用了其招聘解決方案,全世界共有超過200萬家公司在LinkedIn上建立了公司頁面,數千名開發者利用LinkedIn的開放API平台為會員提供創新的工具和服務。其主要數據增長情況如下:

1. 2011年3月LinkedIn註冊會員數過億

LinkedIn註冊會員數從2005年底的400萬增長至2010年底的8000萬,5年的複合年平均增長率(GAGR)高達179.09%,2011年3月,LinkedIn會員數突破1億,增速達到平均每秒增加一名新會員。

2.會員分布全球化 半數以上在北美以外

LinkedIn用戶分布全球化,截止2011年1月,LinkedIn52.71%的會員來自北美以外的地區。具體數據見下圖:

(註:MIO=百萬)

3. 43.2%會員為35歲以上 男性多於女性

截至2011年1月,LinkedIn 59%以上會員為男性。截至2011年1月,LinkedIn18-24歲會員佔20.99%,25-34歲會員佔35.80%,35-54歲會員佔36.3%,54歲以上的佔6.9%,幾乎沒有18歲以下會員。35歲以上會員佔43.2%,25歲以上的佔79%。

各區域註冊會員,男性均多於女性,中東、亞洲、非洲這一差距尤為明顯。會員的年齡分布特徵一致,分布最集中的年齡段都是25-34歲和35-54歲。

4.會員「雙高」:受教育程度高 收入高

根據Online MBA提供的數據,LinkedIn註冊會員中,74%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26%擁有碩士學位;69%的用戶年收入超過6萬美元, 39%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1%的會員創造了24%的流量,其用戶群體是非常有價值的。截至2011年4月,LinkedIn會員中,屬於近期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達到1100萬(LinkedIn定義最近5年內畢業的大學畢業生為近期大學畢業生)。

世界範圍內,在LinkedIn上註冊的企業,根據其擁有的員工人數的規模劃分,具有10000名以上員工的大公司佔比最大,截至2011年1月,達42%。從各個區域分開來看,也同樣具有大公司佔優的特點;在LinkedIn上註冊的企業,根據其所屬行業劃分,最多的是高科技行業,佔16%,其次分別是金融、製造業和醫藥行業,其佔比分別為13.3%、9.5%、8.5%(截至2011年1月數據);根據在LinkedIn上註冊的企業所提供的職位類別劃分,最多的是銷售類職位,佔12%,其次分別是管理類和學術類,其佔比分別為10.4%、10.3%(截至2011年1月數據)。


或許我們走那麼遠,不只是為了看風景..............

文章來自公眾號融巨跨境v+(RJKJV9),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前沿外貿社交姿勢,技巧交流分享點擊鏈接進入原文閱讀或掃描識別文章底部二維碼進入。

http://mp.weixin.qq.com/s/VUdLFaEXS0rNp_EfIlZ9IA

Linkedin領英就像一個龐大的資源庫,逐漸的吸引著不同行業的人聚集到平台獲取不同的需求。上一篇文章已經給大家分析了目前使用領英對於外貿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將要分享給大家的是:「註冊領英及註冊以後怎麼去填寫並完善資料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依舊空泛不吸睛,毫無特色,缺乏辨識度,就會被淹沒在信息化的大潮之中。在打造linkedin前你首先要考慮三個點,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轉換分解一下就是你是什麼人、什麼公司、做什麼產品的,你的產品優勢在哪裡?要讓自己能夠脫穎而出,達到吸引其他人並得到轉化的目的你自己就得先明確這三個點。

所以,重要的在於,先認清自己的優勢、開發自己的特長,讓你有區別於他人的「辨識度」。把你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眾,讓身邊的人清楚你的優勢所在。

關於《個人linkedin資料填寫和完善》 :linkedin的註冊

關於註冊linkedin的幾點建議:

1、用郵箱註冊,可用個人郵箱註冊也可用企業郵箱註冊,後期要建公司主頁時需要用到企業郵箱且作為唯一識別依據,當然,先用個人郵箱註冊,後期再添加企業郵箱並改為主郵箱也可以。這樣前期可避免領英自動推送很多不相關的干擾信息。

2、建議選擇英文版linkedin,相對於中文版,英文版擁有更多功能,更加便於後期的發展。

3、剛註冊資料信息還未完善之前,先不要批量導入註冊郵箱的聯繫人,避免你的客戶朋友點進來時你的linkedin頁面空空蕩蕩的,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4、在linkedin上做一些SEO優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曝光,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你、了解你。在註冊時會有選擇行業信息的一欄,linkedin會依據你的行業信息給你進行相應的推送,所以在選擇行業要儘可能精準,為後期SEO優化打下基礎。

5、這是個人profile,不是company page,不要過多的去宣傳公司,而是更多的去展現自己專業的一面。

URL的更改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我們註冊了linkedin後,它會自動生成一個linkedin個人頁面鏈接,這個鏈接就是URL,剛生成的URL後綴是一串字母和數字的組合,這個後綴是可以更改的。

舉個栗子:

http://linkedin.com/in/jackie-chan-12b34c56d

http://linkedin.com/in/superstar_jackie_chan

哪一個版本更能加深他人對我們的印象呢?

通過更改URL可以讓我們的首頁更突出別人也更容易的搜索到我們的頁面,當我們提供給他人自己獨有的鏈接,而不是一串數字和字母的混合組合,會大大降低搜索中的錯誤,也讓他人搜索時不費力,這對SEO優化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URL後綴更改建議:品牌+產品+人名

(5-30個英文或數字,不可含有空格、符號)

那到底怎麼改呢?很簡單

1.點擊自己的頭像

2.點擊查看職業檔案

3.在右上角點擊編輯公開檔案

4.在右側的鏈接旁邊,點擊鉛筆的小標圖進行修改

5.修改完後,點擊保存

· 網址定製的URL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你懂的。

頭像的選擇

頭像展示。建議選擇專業的職業形象,尺寸在400x400到2000x2000區間

選擇一張清晰大方專業的職業頭像將為您的檔案增加可見度與真實度。

可進行適當的美化,但你別把頭像ps的跟你本人大變了樣,後期跟客戶線下碰面,落差有點大的話你會把客戶驚嚇到的,客戶可能也會覺得你連頭像都這麼假,裡面的內容真實性是不是也值得懷疑了呢。

針對你的行業來選擇你的頭像展示,背景簡潔不要牽涉太多雜七雜八的,最好面帶微笑,展現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來看下linkedCEO的頭像是怎麼樣的。

這頭像看起來是不是就感覺很不錯了,背景簡潔明朗,面帶微笑,給人很自信很親切的印象,看起來很舒適。

個人PROFILE打造之headline

關於headline怎麼去寫,其實並不難,主要就是要總結出我們的優勢所在,把它概括出兩三個再加上行業和產品關鍵詞。

這邊給出幾種類型供各位參考

1、利益型(free xxx) 2、提供幫助型(i help xxx)

3、突出專長型(expert 、coach)

4、Title+融入產品或服務型

順便說一下,下面這headline雖然寫得不錯,但關於頭像的選擇就有些讓人為難了,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參考一下。

這邊關於title也給大家整了幾個專業辭彙

個人PROFILE打造之Experience

這邊給出如何去寫的思路供各位借鑒,但是更加鼓勵大家去創新。

1、你的主要工作職責

2、你能(或曾經)如何幫助別人?解決了哪些問題

3、你有哪些出色的表現或成果

4、你的專長(關鍵詞)

5、你現今能提供哪些幫助

這邊給出兩個案例

1

2

個人PROFILE打造之Summary

你可以把LinkedIn當作是部落格一樣經營,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專業性和權威性。透過搜尋功能與過濾機制,找到可能是你的潛在客戶或是未來有機會與你合作的使用者相連結,並且加入LinkedIn社團認識更多志同道合、在相關產業的人。

Summary不僅僅是個人描述這麼簡單,而是要讓看你資料的人明白,你涉及的領域和你在哪方面很專業。如果你一上來就大肆推銷自己的產品,長篇大論的寫上你的各種產品關鍵詞,當然沒問題,沒人打你,Linkedin也不封你,但是給看你資料的人的感覺就不好了你連自己都懶得介紹,上來就是赤裸裸的推銷,我也不清楚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值得值得信賴,夠不夠專業!會造成他人視覺疲勞和反感。

那具體要怎麼去寫呢?

如果自己不會,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模仿同行業大咖。我們先來看一下別人是怎麼去寫的,這邊給大家列舉一兩個:

1

2

這兩個summary就寫得非常好了,思路清晰,個人能力的展示,既有佐證後面又有對自己的一個高度概括,對於自己擅長哪些領域,在哪些公司從事過,都有哪些經歷和背景做了一個很好的展示。

讓他人通過看這個summary就能很明確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了,且容易讓人信服。

借力完善linkedin個人信息

技能的認可和推薦信。

俗話說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多少會缺乏可信度。要使自己的個人信息看起來更真實可信,所以你就需要邀請好友點贊支持,獲得的贊也將顯示給第三方視角,有助於建立信任基礎。

給你點的人越多,別人在看你資料的時候,越會覺得你可靠,因為有大把的真實存在的用戶給你點了技能,這就是對你無形的認可,尤其是你的本職領域的技能。

linkedin可以接受或者發出舉薦信,接受後,將顯示在第三方角度可視內容里。所以也可以邀請朋友對你做出評價舉薦,朋友的舉薦內容也會極大的增添你的可信賴度和專業水準。當然了,欲有所取,先有所予,先給別人寫,再去邀請別人給你寫。

http://weixin.qq.com/r/1yoBGULERB87rQZ693-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Linkedin領英怎麼找客戶?在linkedin領英上能開發到客戶嗎?
美國科技公司里的無償加班是常態嗎,LinkedIn 受罰一事有何影響?
脈脈和 LinkedIn 的區別是什麼?
能否說 LinkedIn 正在向媒體公司轉型?

TAG:社交網路 | 產品經理 | 產品 | LinkedIn | 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