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建築結構設計的性能標準比國內高很多嗎?
01-20
這個問題來自我導師的一堂課上的一句話,其中提到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實際配筋率,國外大概是中國的幾倍。比較在意的是中外採用的設計標準差不多,都是近似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怎麼算出的鋼筋會相差到這個地步?
另外,國外結構形式我所知的有日本大部分使用鋼骨混凝土,歐洲會採用各種複合結構吧,是否也會有國家採用中國的結構形式,諸如異形柱、短肢剪力牆、剪力牆、部分剪力牆框架結構等過渡品種?……
下次你可以問下他,「鋼筋混凝土結構實際配筋率,國外大概是中國的幾倍」這個結論的 reference 在哪裡。
簡單對比一下 GB50010 和 ACI318 好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單向板的樓面次梁,次梁間距是2.5米,跨度是5米,截面 200x400,樓板厚度120。左邊的是中國規範,右邊的是美國規範。
幾乎同樣的跨度、截面、樓板厚度。唯一的區別就是因為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要求不同,所以 ACI 規範的 d 要小於 GB 規範的h0。這是用於計算的彎矩值,基本上差異也不大。
混凝土受壓區高度的計算值,計算的原理都一樣,GB 規範是57毫米,ACI 規範是42毫米。鋼筋的拉應變,GB 規範是0.013,ACI 規範是0.018。但是,ACI 對鋼筋拉應變沒有上限的要求,而GB規範對鋼筋拉應變有0.01的上限要求。所以,中國規範的受壓區高度需要進一步調整來滿足這一要求。看,按照 GB 規範設計,配筋結果還要略大一些呢。何來「國外大概是中國的幾倍」這一說法?
結構設計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區別僅僅在於細部的參數和標準。作為一門工程科學,它的原理和方法肯定是普適的、通用的。
可能有很多其它的人為原因,造成了工程質量和性能的種種差異,但是,至少在混凝土設計理論這個技術層面上,國內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不太可能出現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普遍實際配筋率比另外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普遍實際配筋率多好幾倍。
PS:開頭第一句是說笑,請根據導師的性格、你跟他的關係等等自行決定要不要跟他討論這個問題。我簡單地想了一下多配幾倍鋼筋還不超筋么...
中國的結構設計規範都是在參考了發達國家規範後整理出來的,計算理論是一樣的,計算公式稍微不同。「鋼筋混凝土結構實際配筋率,國外大概是中國的幾倍」是胡扯,我在日本從事了近13年的設計,國內工程設計也搞了很多,中國規範偏保守,之所以保守我問過同濟大學參與過規範制定的教授,他們說國內施工質量無法控制,所以設計規範制定上偏保守。日本的配筋率大致為中國的80%~85%之間左右。
得看lz在哪個國家了 幾倍有點誇張了吧
推薦閱讀:
※請問國內和國外講的比較詳細的《材料力學》教材都有哪些?
※請教各位知乎網友:關於我從土木行業轉行的一些疑惑。希望得到各位前輩的不吝賜教。?
※為什麼化學和生物專業一勸就退,而建築、土木這些專業怎麼勸都勸不退?
※有關橋樑工程的就業?
※土木工程專業讀研是在國內和國外讀各有什麼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