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音樂節應該怎樣解決同質化的問題?

大牌樂隊就那麼幾個,每個樂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演出內容有都差不多,甚至好多大牌樂隊一兩年都不出新作品,今年和去年的現場連兩首歌之間說的話都是一模一樣的。

國內音樂節怎麼讓自己特別起來,讓觀眾有持續的動力每年都去?


=============20131023更新:==========

我想要的音樂節是這樣的:90多分鐘的活結----------個人觀點,別噴了。

直播實錄:2013 Live Monsters of rock (S?o Paulo Brazil)_Slipknot_音樂節高清視頻在線觀看_MTV歌曲

我個人覺著吧,總得有點什麼不一樣的才行,這個是個栗子吧

===================以下是原文============

別想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了,音樂節的核心還是音樂。

事實上,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音樂節。

美國有幾個?日本有幾個?英國有幾個?

就算考慮人口因素,您還得考慮經濟因素呢不是?

大浪淘沙,能活下來3-5個就可以了。基本上北京一個、上海一個、廣州/深圳一個、成都/重慶一個、最多西安再來一個。這就可以了。再過些年國民再富裕點,三亞來一個。這就齊活了。

這樣是5-6個。

至於特色。如何解決同質化的問題,都能堅持自己的初衷就好了。

國內搖滾樂為主的迷笛

流行音樂為主的某一個

國外大牌為主的某一個

港台藝人為主的某一個

這就四個了。

如果能過十年再討論這個問題,還可以加上民謠為主的某一個,電音為主的某一個。。。這不就齊活了么?

音樂節的核心還是音樂,但如果都是靠著痛反扭逃來撐場面,總會走到死胡同。


糾結要不要答這題,因為這會兒略閑,所以胡說說自己的經驗。

今年上海迷笛陣容不錯,我挺激動的,最近幾年都沒這麼全的國內樂隊陣容以及合理票價了,更何況還有舌頭,於是去了。即便如此,我還是只選了兩天,因為有些樂隊看過了,也沒看第二遍的慾望。更主要是人年紀大了,往返一趟三甲港其實很耗HP值的。

我一朋友,專門從外地趕過來看。從性價比的考慮當然是看三天了,討論過程中,我吐槽有些不值得一看,還不如市區逛逛,他說,你人在上海,每年live、音樂節都看夠了,顯然無法體會我們小地方人民的饑渴。

所以同質化就同質化吧,關鍵是能夠在地域上合理分配,同一個音樂節品牌能動起來,多搞搞「巡迴」,草莓迷笛這樣,不一定非得是二三線城市,氛圍好的地方都可以去去嘛。不一定要多大規模,考慮下當地樂迷數量唄。

至於題主說的,樂隊來回就這麼幾個,曲目沒更新,串場沒新詞兒(個性問題不能強求吧),這個是樂隊自身要考慮的問題。沒新歌需要再創作,對自己有要求的音樂人同一首歌,每次演出的編曲演唱都會作調整,比如萬青,比如李志。對主辦方來說,大牌的需求量擺在那,你不請撐不起來啊,回想一下,每次被「圍觀」最多、大合唱最多的還不是中南嗨一撞往南方開野空中最亮的星。╮(╯_╰)╭

觀眾群體成熟的地區就搞差異化,不成熟的地方就用成熟的品牌帶起來,強調氛圍。

至於每年都去,我覺得就屬於想多了,除非你當音樂節是大趴,見見朋友放鬆放鬆出一身汗給平淡生活添點兒料把日常穿不出去的衣服穿一穿。或是在比較成熟的帝都魔都及其周邊地區,能撐起幾個國際大牌每年換換花樣來來(但也僅限於國際牌出現的那一天,要知道音樂節都搞個兩三天)。


音樂節這個東西, 就是要攢很久來一次才過癮, 難道你能天天高潮?

我曾經連續2年, 在北京看過三場汪峰的演唱會, 我想說, 從音樂層面, 汪峰和賈軼男都很nb, 可是你tmd不能把歌曲編排, 中間的穿插, 後面的沙畫都尼瑪一模一樣吧? 好吧, 唯一的不同是, 最後一場你tmd晚安北京都不唱, 坑爹呢?

同理對上面的音樂節.

我希望的是

在不同的城市, 每個"大類型"個開一場. 讓那些還在學校的, 沒出社會的孩子們, 好好的感受一下音樂的氣氛, 就當做好事了


選址要有自己的特色。像西湖旁沙灘邊之類的地方只要盡量不泥濘就很舒服的。之前好像在甘肅還是哪有個西北音樂節,邀請陣容也蠻符合地方特色的。

內地也可以參照台灣簡單生活節之類的每年定一個主題,邀請適合這個風格的樂隊,並且樂隊會按主題風格準備歌單曲目,這樣整體風格比較清晰,就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看點吧。

著重搞民謠還是搖滾還是爵士還是流行還是韓流(今年上海某節應該靠這個賺不少)希望分清楚,求別為了多賺一天的錢把根本不搭的陣容歸到一天而把風格很合的樂隊硬生生扯開。。。看著實在很心累。。。。

如果不太熟悉流程的主辦方希望可以在老牌音樂節上圍觀學習一下,像之前西安某個音樂節第一排居然沒有欄杆。。。。。於是前排的妹紙們在被擠得完全停不下來保安也一片混亂。。。這個是有經驗的主辦方不可能出現的問題吧。

反正音樂節要辦好才能賺錢的,別一窩蜂擠著湊熱鬧弄不好是個費心費力找罵的幹活。。。


現在音樂節太泛濫了,聽見音樂節仨字都有點煩了。掙錢,一紮堆全上了,回頭不掙錢了,又全撤了。這樣哪能良性發展的了。樂隊就像雞,眾多主辦方來回來去搞的就是這幾隻樂隊。音樂節要想做長遠,就要做精做大,做出品牌歷史來,搞國際化。不要十年如一日的搞國內這幾隻老牌樂隊了,你們不膩,我們都看煩了。


1,結合城市當地的旅遊業或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如朱家角、張北。成功的可參見台灣春吶、海洋音樂祭。這是最大路的做法,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各種原因,內地一直做不好。

2,以主題作為出發點,突出音樂節的內涵。別再把愛與和平當口號了,這沒用。推薦大大樹的「流浪者之歌」。見下圖:

3,圍繞某樂隊或某些樂隊發展為核心。如「杭蓋音樂節」(其實「杭蓋」有兩層意思)。天馬行空地想一下,比如每年的G3,你把它幻想為一個音樂節。


我個人覺得還是兩條腿走路吧,多一些市場細分,多一些以面向不同受眾的音樂節,比如近幾年很火很國際的「影響城市之聲」等等這樣區別於傳統音樂節類型的新的音樂節方式。另一條腿是多有新的更年輕的樂隊能有更多的機會登上大舞台,多一些被發現的機會,一些新的面孔和更新鮮的音樂會給音樂節和觀眾帶來不同的東西。

當然還有現場個觀眾體驗也挺重要的,不讓帶水和吃的進場,現場里總得有售賣吧,也別漫天要價,廁所垃圾箱醫療諮詢台這些細節的配套設施至少也都得跟上吧,畢竟音樂節大家是去玩的,得舒服。有些音樂節這些都不注重,觀眾當然不會每年都去了。


難道你去音樂節是單純的為了聽音樂去的嘛??


現在國內的音樂節的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陣容大同小異,換個主辦方改個名兒又是一個音樂節,同質化程度相當高,嚴重審美疲勞。

太多商人想分這塊兒蛋糕,但畢竟這個圈兒就這麼大,受眾就那麼多,雖然也在慢慢壯大,可很多都是湊熱鬧的,這群人不肯為這件事消費很多。Metallica來中國一趟就把金屬黨的錢包掏空了,第二場票都沒賣完,更別說那麼多全國各地的音樂節了。

不過目前的狀況恰好也是資本市場良性競爭的體現,優勝劣汰,雖然這兩年一下暴增,但過不了多久必定會淘汰一部分的,而剩下真正有競爭力真正做好音樂的音樂節。

我認為面對目前這種現狀,站在音樂節主辦方的角度,尤其是競爭力較弱的主辦方,不必將各種力全部投入到某一個大型的音樂節,而應將受眾更加細分,縮減開支,多城市發展小眾主題的音樂節,這樣可以多做一些城市,找到真正的樂迷,將這些人轉化為忠誠用戶。我國國土遼闊,跑起來太累,真不適合完全照搬國外的音樂節。在我國,音樂節只適合一線城市及有經濟實力的其他線樂迷享用,如果真想大眾化,還需從小眾做起吧!

二是站在國內搖滾音樂市場的角度,挖掘新樂隊,大力發展新興力量,整合資源做好各種營銷,尤其是巡演,這將獲得在二三四線城市沒有條件去一線城市參加大型音樂節的樂迷,他們才是更廣闊的市場。現在的樂隊巡演都只是一張海報,也只有經常去當地live house的那一小撥人才知道,缺少真正的運營推廣,沒有將巡演的效果最大化。發展新興力量是更加註意質量,為音樂節注入活力,避免審美疲勞,不斷更新樂迷的興趣點;同時也是為音樂節(既主辦方)做宣傳,創造音樂品牌。萬萬不可只是斂財的手段。

樂迷都是想花最少的錢享受最有興趣的音樂,按照用戶的口味去做,總是不會錯吧!


來幾個國際大牌,多做些民謠,世界音樂舞台。別年年陣容都一樣。痛反扭逃誰沒看夠。


音樂節畢竟是音樂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並且有一定影響的必然產物。對比下國外與國內的音樂年產量和年產值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的音樂節是這個樣子了。。。國內音樂的產量和質量很關鍵。


恆大音樂節出現不是已經在洗牌了么,其他音樂節還有活路?


其實現在很多主辦方都在想辦法了,比如做專門風格的音樂節,類似電子音樂節、民謠音樂節。

做小音樂節的好處是成本低、可以專註於這個群體的歌迷、請比較好的演出藝人等等

還有一些和其他文化或娛樂項目相結合的音樂節,以及一些不在戶外舉辦,而採用多城市、長時間跨度、livehouse演出的室內音樂節(季)。這些都是比較有亮點,質量也不錯的音樂節。

反而是大多數觀眾只盯著摩登、草莓、迷笛、熱波這種綜合性的大型音樂節,所以覺得同質化現象嚴重吧。

而這種綜合性大型音樂節,近幾年也在紛紛形成自己的定位,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會給人同質化的一個表現就是,陣容太相似了。總有幾個樂隊和藝人,你幾乎能在一年中的超過80%的音樂節上看到他們(我就不說是哪幾個了)。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有時候主辦方也是身不由己,這些樂隊在國內有號召力、而且相對專業,不請他們請誰呢。

所以個人覺得,大型音樂節想要避免同質化,可以試試走文化和娛樂手段的路線。陣容上玩不出什麼花樣的時候,就在服務上下手吧。延伸的活動和產品、品牌的傳播、甚至可以藉助音樂節品牌形成子品牌來做文化事業等等。

瞎扯的,覺得沒用就摺疊吧。


音樂好一點,吃的多一點。別弄得聽眾感覺耳朵沒享受,買瓶礦泉水都得排半小時隊,出門就說再去就是sb。


不單單是一個音樂節,更傾向做一個文化節,類似美國的火人節一樣,把年輕人的創造力發揮出來,並且從始至終倡導環保的概念,舉辦完不留一絲垃圾

成都的大愛音樂節,散場就變垃圾場,其他音樂也大同小異


大部分音樂節商業性極強,只要主辦方有利可圖,短期內這種現象是不會有改變的。


樂隊陣容比較雷同,音樂節發展太快樂隊跟不上了。找些國外樂隊比較好,雖然價格有點高。


推薦閱讀:

嚴格來說,有哪些現場比錄音棚還好的歌手?
看日本乐队的live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國內Live House的氛圍?
如何評價2017.9.21防彈少年團的COMEBACK SHOW?
看搖滾演出時如何晃動不顯得很僵硬很傻反而顯得非常酷呢?

TAG:音樂 | 搖滾樂 | 音樂節 | 現場音樂Live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