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結構應該怎樣組織更為合理?


我不知道知識結構怎麼樣組織更為合理,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拋磚引玉,說說我在嘗試的知識結構組織方式:

  • 確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包括我職業方面的、個人興趣和愛好方面的。建議要精簡最重要的,最關注和感興趣的。

  • 每個領域下增加目前已經研究和關注的子類。同樣建議精簡。

  • 用思維導圖繪製出這個結構圖。這樣可以幫助我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圖像,成為一個知識架構。

  • 獲取信息後,經過思考和加工的東西,可以按分類添加到相應的知識結構中。用工具只是手段,要通過手段讓這些東西儘可能多融於已經搭建起的知識架構中。

  • 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不要急於擴大你的領域和關注的子類,經常回顧這個知識架構,按照大的領域來思考,你都掌握了什麼東西。

  • 任何一個細分的領域,都可以重複以上的過程,單獨構建該領域的知識架構。

看圖更直觀,我的一個示例:http://d.pr/C1DO


一個抽象的問題,那就用較為抽象的方式再做一次回答。前面已經有很多談知識結構和知識管理方面的文章,也談過知識結構的組織和整理,這裡也藉助該問題再做一次思考。


首先什麼是知識結構?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知識體系,它裡面包括了知識的組成,知識的層級關係,知識點間的前後依賴等。一個知識結構應該是覆蓋了某個專業的知識領域中所有相關的知識點,即使用該知識結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我們應該具備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


單獨來看知識結構這個詞,容易理解為靜態的一個呈現,類似我們說知識樹,因此容易想到的最直觀的呈現方式還是思維導圖,其本身就是一種知識樹的呈現方式。
但是要意識到的是沒有對一個知識域的全面理解,沒有大量的零散知識的收集和整理,沒有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是很難整理出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的。思維導圖這種組
織方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考慮知識如何分類分層,哪些是在同一個層級,知識之間是什麼關係就相當不容易了。所以題目的問題往往並不是說採用思維導圖,而
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如何形成一個合理的思維導圖,能夠體現出你清晰的邏輯思路和知識架構。


思維導圖本身最接近知識樹,但是說到底它是一種單維度的知識逐層展開的描述方式。而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知識體系往往存在2個或更多重要的維度,比如對於項
目管理體系,往往存在9大知識領域和項目生命周期過程兩個重要的維度,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通過思維導圖描述往往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最
好的方式還是矩陣方面描述,矩陣兩邊是重要的兩個維度,表格中間是具體的知識點信息。這樣可以讓我們對知識的組成結構有一個更加立體的展現。


上面說的都是較為常用的知識的靜態組織和展現形式,但是我們可以考慮下為何要整理知識結構,僅僅是為了對於某個專業域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全局的認識和理解
嗎?答案顯然不是,我們整理知識結構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應用某個知識結構去解決特定的領域問題。那這裡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知識如何用?當你考
慮到這點的時候,知識結構自然轉移到了通過流程或方法論的形式來組織的。


庖丁解牛,不僅僅是要了解牛的組成結構,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到應該如何下刀,先後順序應該是如何的。因此對於知識結構的而言採用動態的流程或方法論的思路
來組織往往是更好的方式。要知道流程往往就是做事情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步驟最終也是流程。流程分為階段或子流程,具體的活動等,而我們的知識點往往
則會附屬在這些流程和活動節點上面。在每個節點上面我們需要輸入什麼,輸出什麼,需要借鑒什麼標準規範或模版,需要人具備的技能都可以描述清楚。


我們可以借鑒cmmi方法論的一個重要方法,即是首先是端到端流程或生命周期方法論驅動的一個總體知識體系全圖,然後分解到具體的過程域(關鍵知識域),
對於每一個知識域而言,都需要包括標準模版,培訓教材,工具技術,指導書,檢查單等各種文檔資料。所有的內容都會嚴格的定義清楚,一個固化的過程就是一個
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是動態的,是以應用為目的的,也是前人經過多年積累形成的重要過程資產。

===========2016.6.8日更新文章,增加上述內容的闡述=================

作者:何明璐

鏈接:談知識結構的整理 - 人月神話的思維專欄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該篇文章做為我多年知識結構整理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在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談知識結構應該怎麼組織更加合理。裡面的一個重點就是從單一的知識樹狀結果轉變為多知識維度的矩陣呈現。先摘錄下這篇文章裡面曾經談到過的部分內容。

首先什麼是知識結構?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知識體系,它裡面包括了知識的組成,知識的層級關係,知識點間的前後依賴等。一個知識結構應該是覆蓋了某個專業的知識領域中所有相關的知識點,即使用該知識結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我們應該具備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


單獨來看知識結構這個詞,容易理解為靜態的一個呈現,類似我們說知識樹,因此容易想到的最直觀的呈現方式還是思維導圖,其本身就是一種知識
樹的呈現方式。
但是要意識到的是沒有對一個知識域的全面理解,沒有大量的零散知識的收集和整理,沒有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是很難整理出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的。思維導圖這種組
織方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考慮知識如何分類分層,哪些是在同一個層級,知識之間是什麼關係就相當不容易了。所以題目的問題往往並不是說採用思維導圖,而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如何形成一個合理的思維導圖,能夠體現出你清晰的邏輯思路和知識架構。


思維導圖本身最接近知識樹,但是說到底它是一種單維度的知識逐層展開的描述方式。而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知識體系往往存在2個或更多重要的維度,比如對於項目管理體系,往往存在9大知識領域和項目生命周期過程兩個重要的維度,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通過思維導圖描述往往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最
好的方式還是矩陣方面描述
,矩陣兩邊是重要的兩個維度,表格中間是具體的知識點信息。這樣可以讓我們對知識的組成結構有一個更加立體的展現。


上面說的都是較為常用的知識的靜態組織和展現形式,但是我們可以考慮下為何要整理知識結構,僅僅是為了對於某個專業域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全局的認識和理解嗎?答案顯然不是,我們整理知識結構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應用某個知識結構去解決特定的領域問題。那這裡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知識如何用?當你考慮到這點的時候,知識結構自然轉移到了通過流程或方法論的形式來組織的。


庖丁解牛,不僅僅是要了解牛的組成結構,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到應該如何下刀,先後順序應該是如何的。因此對於知識結構的而言採用動態的流程或方法論的思路來組織往往是更好的方式。要知道流程往往就是做事情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步驟最終也是流程。流程分為階段或子流程,具體的活動等,而我們的知識點往往則會附屬在這些流程和活動節點上面。在每個節點上面我們需要輸入什麼,輸出什麼,需要借鑒什麼標準規範或模版,需要人具備的技能都可以描述清楚。


我們可以借鑒cmmi方法論的一個重要方法,即是首先是端到端流程或生命周期方法論驅動的一個總體知識體系全圖,然後分解到具體的過程域(關鍵知識域),
對於每一個知識域而言,都需要包括標準模版,培訓教材,工具技術,指導書,檢查單等各種文檔資料
。所有的內容都會嚴格的定義清楚,一個固化的過程就是一個
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是動態的,是以應用為目的的,也是前人經過多年積累形成的重要過程資產。

上面的內容理解起來可能比較抽象,那我們把這個抽象的內容泛化下。

知識樹簡單來說是一種樹狀結構,由一個中心點逐層展開,我們很容易思考到採用思維導圖工具來進行知識結構的整理。在2004年做軟體研發的時候,當時就在思
考做為一個軟體開發人員其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究竟應該是如何的?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也在於很多時候當我們陷入到重複和事務性質的工作時候,很容易的就一葉
障目,不見泰山;容易感覺到自己啥都懂了,或者說沒有太多可學習的內容了,自然也就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完整的知識技能樹的時
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知識技能差距還很大,還有很多新知識沒有去學習和探索,雖然這些知識可能在當前工作中暫時使用不到,但是如果能夠提前主動學習無
疑是能夠進一步提升自我的技能。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整理第一個IT知識結構體系,用思維導圖來進行呈現,該圖能達到的一個目的就是能夠對整體的IT知識結構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從導圖來看也是盡量簡潔和突出重點,採用矩陣形式重新進行排列方便可讀性,對於後續的導圖基本沿用了該思路進行。

在導圖出來後接著對IT人員的技能發展重新進行梳理,即不同級別的人員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體系究竟是如何的?哪些是理論的基礎知識,哪些是應用知識,又包括了哪些技能需要掌握。該技能發展路徑後續被應用到了我們的崗位職業技能發展規劃裡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後續從事IT項目管理崗位後,最重要的就是對整個項目管理過程,方法和工具有了更加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學習PMBOK和參加PMP考試,對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有了完整的了解。

可以看到對於PMBOK裡面對於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已經有完整的呈現,即9大項目管理過程域和5個過程階段,這也是我後面要講到的為何方法論體系更多採用矩陣
呈現的一個原因。在整理項目管理體系的時候,我沒有簡單的對PMBOK的知識進行展開和分解。而是意識到項目管理涉及到了基礎理論,方法工具,方法論層面的內容,同時更加重要的還包括了個人思維希望和通用軟技能方面的內容。這些才是一個合格的項目經理應該搭建的完整知識結構,單純的理論知識和工具都是死
的,這些知識點都必須有人,必須和方法論相結合才可能產生更大的價值,脫離了人的基礎思維能力和軟技能培養,那麼知識就很難發揮其作用。

通過以上思考,我整理了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結構,增加了人的因素,同時在思維導圖上增加了一定的關聯線,來體現各個關鍵點知識的聯繫。比如理論知識,工具和通用技能才能夠更好的支撐方法論的實踐和落地。

在06年公司開始組織項目經理進行職業經理人的培訓,包括也系統的學習余世維的職業經理人培訓課程,同時還對於問題管理,壓力管理,溝通管理等各種軟技能進
行學習。在這些知識輸入後,我開始思考一個職業經理人的核心技能究竟應該是如何的?應該如何去加強和鍛煉這些軟技能。對於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往往對於
壓力管理,問題管理,結構化思維,寫作,呈現,溝通協同,項目管理,時間管理等多種軟技能都達到一定的標準往往才可能優秀,在這裡面不能有任何的短板,必
須要有全局的認知。

正是由於以上思考,我用思維導圖整理了職業經理人的核心技能圖,如下: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還用思維導圖整理了需求工程師的知識結構,設計工程師的知識結構,也會用思維導圖整理類似性能問題分析的知識結構,也常會在團隊會議討論中採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核心目錄大綱結構等。而這些也確實是思維導圖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也給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示,即思維導圖更加適合於離散和碎片化的知識點的體系化梳理,在於後續對某一個領域知識的復盤和系統化總結,我前面強調過,你系統化總結和輸出結構化成型導圖的過程帶來的價值遠遠超過最終輸出導圖的價值

一個事物或知識體系的分解,如果在分解出來後完全符合MECE法則,同時分解出來的知識點之間沒有任何交互和關聯,那麼採用思維導圖呈現是恰當的方式。但是事實確是,很多知識體系本身具備多維屬性,同時在進行維度分解後具體的細粒度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和映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在後續的知識體系梳理的時候才更多的引入了矩陣式知識體系構建方法來進行。

在CMMI和PMBOK的知識體系,包括到電信eTOM的知識體系,我們都看到更多的採用了矩陣呈現。例如CMMI的知識體系分了很多PA過程域,但是在橫向又分解了支撐過程,軟體工程和項目管理三大橫向過程,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矩陣結構。

通過這些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即在更加強調多維度,強調知識點關係和映射的知識體系整理過程中,我們需要轉變單中心的知識樹思維模式,即更多的去理解你要呈現的知識體系,找到關鍵的知識維度,然後再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們可以先看下在我整理SOA治理框架的時候,通過思考核心的兩個維度即SOA的服務全生命周期,而另外一個重要維度即支撐和管理過程維度。通過兩個維度組合構建知識體系如下:

通過這種方式的呈現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具體的知識點落在了哪裡?知識點和維度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基於該思路我們進一步整理了結合soa和雲計算思想的信息化管控和治理框架知識體系,如下:

接下來看一個複雜一點的,IT規劃知識體系的整理,如下圖:

該圖參考業界IT規劃的參考模型和框架,結合IT規劃方法論和實施,重新整理了IT規劃知識體系。對於橫軸主要考慮IT規劃的方法論和步驟,具體包括了參考模
型,調研階段,差異分析和匹配,目標架構,實施策略和管控治理六個方面的內容;對於縱軸包括了IT基礎設施,業務基礎設施,業務流程,數據,技術體系,應用系統,集成架構七個方面的內容。


橫向包括了IT規劃和諮詢項目的完整階段和流程。縱向包括了完整的IT規劃和企業架構應該包括了內容。對於原有zachman框架的匹配分析為,去掉了時間和動機,增加了業務流程,技術和集成三個維度。對於zachman橫向原來分為目標/範圍、業務模型、系統模型、技術模型、詳細表達、運行功能。其中講
技術模型轉化為橫向,並增加了實施策略和管控機制。


採用二維知識體系表達的原因為對於IT規劃應該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今天的架構要素方面的內容,這個內容偏靜態,即縱向的7個方面要素;其二是規劃和實施方法論的內容,即橫向的6個內容,這個內容偏動態。兩個維度共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大家可以考慮下PMBOK裡面的項目5大過程組,9大知識體系組成的PMBOK知識體系目錄,該構圖方法正好類似,從兩個方面完整的體現了知識點。

通過該知識體系規劃,個人感覺原有的思維導圖方式並不太適合進行知識體系和知識目錄的構建,單維的結構往往導致展示上的不完整。同時進一步思考,一個完整
的知識體系規劃,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這三個方面應該構成一個三維的知識體系結構
。複雜是比較複雜,但是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知識體系結構的體現方式。具
體的三個維度思考如下:

  • 知識組成維度:採用靜態的方法對知識組成進行分解的維度,偏知識模型
  • 知識應用維度:採用動態的方法,說明清楚知識的動態應用過程,偏方法論
  • 參考模塊維度:業界的標準模型,參考框架維度

當然,對於讀書筆記我們經常也會用到思維導圖進行整理,思維導圖在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存在的缺點前面已經講到過,即導圖更多的是靜態結構很難真正關注到動態的章節關聯和內在聯繫,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在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更加需要的時候搞清楚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脈絡。

在進行《金剛經》知識結構的整理的時候,我脫離了傳統的思維導圖,也拋棄了矩陣式的只是體系溝通方式,而是借鑒了流程圖的一些思路來展現知識體系和脈絡,這個也是大家在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可以參考的一個方式,具體可以參考如下圖方式:

談了這麼多,最終想強調的還是對於知識體系和結構的整理沒有固定模式,更多是結合知識體系本身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行整理,特別注意動態和靜態的結合,體現知識的多維度屬性任何知識體系和結構的整理都是我們將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的過程,該過程的意義將遠遠大於最終的結果,你整個整理的過程思考的越清楚,你最終的知識結構呈現才能夠更加結構化和容易被他人理解。


這是在 按什麼維度組織自己的知識結構比較好? 中的回答,供參考:

這個問題,站在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角度看,是相當核心的一個問題,但往往長期被忽視。現在很多人,包括大學畢業了,甚至研究生畢業了,知識體系也比較零亂,似乎知道很多,但都是些離散的點,沒有把珍珠組織成項鏈。

這樣帶來的問題,一是由於缺乏框架,組織知識困難;二是由於缺乏組織,綜合融會知識難;三是由於缺少組織,檢索運用知識難;四是由於缺少體系化,發現問題難。由於以上問題,最終導致學習難和利用難。

我想這可能與我們的教育有關,很少有這方面的系統化訓練或引導。本人自覺在這方面也非常欠缺,也曾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做了一些思考。做了父親之後,對孩子教育思考得更多一些,以下是個人在如何組織知識方面的看法:

知識組織的零亂不成體系,核心問題是對知識的本質沒有明確認識,也就是這種知識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要這麼干。

我們學習的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目的,其實是圍繞幾個大的方面:

1、認識自然,從而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天、地)

2、認識社會,從而能在社會和諧地相處以及讓社會更和諧(人)

3、認識自身,從而處理好人生過程需面對的課題(人)

如果論知識的組織維度,最直接簡單辦法是從學科分類來,學科分類其實已按其用途領域進行了分類組織。如一級學科分類:

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經濟學、管理、軍事、農學等。

對每個分類放在以上三個大的方面來觀察,我們可以得出接近本質的認識,如

理學——認識自然

工學——改造自然以服務人類的方法(通過製造工具,以認識自然為基礎)

農學——改造自然以服務人類的方法(通過利用生物發展規律,以認識自然為基礎)

法學——將人或組織之間相處的道理上升為規則(其本質是要構建一個什麼的社會這個哲學問題)

教育學——人的自身精神發展問題

哲學——人對世界(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思考,絕大多數學科最後都會落腳在這個層面

……

每個一級學科,還可以分為更細的二級學科,同樣以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其本質的認知。

如此層層,便可組織自己的零散知識。

對於孩子或學生來說,一些基礎的知識框架,也是需要先建立起來的,不然知識也無處安放,學習效率差,效果差。以下是我為孩子整理的知識基本框架,供參考:

空間——地理(世界、中國),相對(高平低;遠中近;)

時間——歷史梗概(世界、中國),相對(事前中後;過去現在將來;)

【時間空間是人生存生活發展的最基本的維度】

內容——學科體系(人類認識、適應、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功能劃分——12個一級學科);物質循環、水循環;

視野——觀察問題的角度、廣度(宏觀、中觀、微觀;外部、內部、內外聯繫;)

社會運轉——物質(一二三產業;需求資源企業;經濟組織方式)、組織(國家、政府、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形式;階層、職業;公平與效率;法律、道德;)、精神(文化、科學;文化多樣性、科學無國界;)

方法論——認識與實踐、6W(WhereWhenWhoWhatWhyHow)、PDCAR、歸納演繹、綜合分析方法(PEST、SWOT、);概念抽象(定義、性質、推演、外聯與嫁接等)

對象研究——整體、局部、聯繫;屬性、功能、IO、結構、機理、環境。

人生——過程(個人幸福)、結果(為他人幸福);人與人(意願、愉悅)

個人認為,孩子或作為學生,應儘早建立這些基本的知識框架。有了這個框架,可以在學習任何知識,接收到任何信息時,可以很方便地安放在某個地方;在需要使用時,也可以很方便地調用。

比如,現在孩子還在幼兒園階段,通過世界地圖繪本和地圖拼圖,已經掌握地球各大洲大洋,世界主要國家,那麼在看故事看新聞時,提到某個國家,他就會把內容與這個地方聯繫起來,並且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大致環境,如大小、是否臨海、有哪些臨國……,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的問題分析和提問,從而有思考的基礎和依據。如果到中學才接觸世界地圖,當讀到哥倫布、達芬奇的故事時,怎麼可能太理解並聯繫相關的知識?如果中學才接觸中國歷史,當讀到火燒赤壁的故事時,也最多知道是「三國」時發生的,「三國」對他只是一個辭彙而已,而沒有先後的概念,更不會明白當時為什麼不用槍炮打仗。

其他方面亦然。

以上是個人思考,難免偏頗,歡迎交流賜教。


知識架構的本原是什麼?

我認為是人生規劃,然後是職業規劃。在規劃的層層約束之下,知識結構不會脫離主線,框架自然也就出來了。另外,對於陌生的領域,知識結構的建立,曾經寫過文章:http://www.xiaoqiushui.com/archives/2301


由下至上的收集和思考

由上至下的架構和組織

先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想想自己想怎麼做

 包括人生目標、角色清分、任務計劃以及知識儲備

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模板

 填充相關的知識

然後不斷的整理、組織、調整自己的結構

 生命不息,整理不止。


我稱之為「行者四端」,是我一天晚上糾結這個問題,睡不著下床研究出來的,效果不錯,應用於我的為知筆記、百度雲以及E盤。(「行者」出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道理(即統攝宇宙的大道理,究天人之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 科學(含「心理學」等)
  • 道法(含「中醫」等)
  • 佛法(廣大圓滿)
  • ……

素質(相比於「技能」,這個相當於健壯的身心,「技能」則是強大的工具)

  • 陶冶情操的

  • 鍛煉身體的

  • 生存技能

  • 提高效率的方法

  • 修身養性的方法(相比於「陶冶」,這個偏重於「治療」,或者說「治癒」)

技能(包含謀生知識和其他,「其他」就是我覺得需要探究或者很好玩的,比較私人,看個人喜好)

視野(包含各種我認為值得入門的學科——比如法學、歷史——以及各種載體,如小說電影遊戲等,以增長見識)

反思:

用---素質(體),就是本身的能力;技能(用),就是身體素質的延伸。

體---道理(體),就是行動的指導方針;視野(用),就是道理的表象,可以用道理闡釋的,也有助於發揮道理的效用,互相促進。

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寫在高中生物書第一頁,所以印象很深刻),世界是由物質和物質的運動組合而成的。這裡前兩個就是作用於物質,後兩個就是作用於物質的運動。

如上,這是我做的思維導圖,由此我還有一個創意,希望編程大神考慮……

就是開發一種基於思維導圖結構的文件系統,是我發現思維導圖插入文件夾超鏈接後,可以把思維導圖當文件系統用了(如上的文件夾圖標)!遠比Windows資源管理器直觀!感覺這才是觸摸屏時代的文件系統!但是就是XMind啟動太慢……

*帶QQ號是因為我給自己起了很多名字,各個時期的水印都不同,只有QQ號是不變的……

*反思了一下,我比較醬油,屬於初學,啥都感興趣,啥都不懂。對於某一門知識的深入組織,沒有經驗&>&<

20141223(以上1214)更新:

發現有網站這樣幹了!但是效果不佳,字跡太小,要是可以浮動就好了。

中華佛學研究所


世界觀層面:不要漫無目的地逛知乎,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知乎搜索收集信息。

方法論層面:用搜索命令在谷歌搜索site:http://zhihu.com 關鍵字,注意關鍵字跟命令間有空格,site後的冒號必須是英文狀態下的冒號。


目前在堅持使用思維導圖, 番茄工作法,晨間日記/回顧/看書,堅持每天看stackoverflow,quora,總的知識點由思維導圖串接起來,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隔一段時間進行有意識的回顧.


以下僅談跨領域的知識分布

知識的廣度是指你的知識結構包含了多少領域。知識的深度是指對具體的領域的了解和研究。

如何平衡廣度和深度?雖然深度和廣度都很重要,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天賦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需要的每個領域都做到足夠深入。那麼如何平衡這兩者?可以借鑒正態分布

(這幅圖中,橫坐標表示不同的領域,縱坐標表示你在該領域的深度)

尖峰的頂點周圍(紅色部分)對應的就是你的主攻領域。你需要在這個領域做到足夠的深入(越深入越好)。和主攻方向的關係比較密切的領域(黃色部分),你需要比較深入,但深入的程度不需要跟主攻方向一樣。和主攻方向關係比較疏遠的領域(綠色部分),只需淺嘗即止

主攻領域的選擇:

如果你運氣比較好,自己的工作正好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那毫無疑問,這就是你的主攻方向。萬一你的興趣和工作不一致,咋辦?俺的建議是,以自己的興趣作為主攻方向。然後把工作僅僅當作是謀生手段。

當你對某個領域有真正的興趣,你自然就會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動力,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持久性。有了這幾點,自然就能在該領域達到足夠的深度。拋開功利因素不談,如果你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達到足夠的深度,這本身就能帶來非常多的快樂(而且這種快樂往往是金錢無法換來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分類都做得很好,但是回顧和在學習的機會就很少了。

看來個人的知識是該好好管理管理了。

建立模板是個方式,但如何建立模板,而且知識怎麼去重用


從管理、標識能力來說,標籤 確實比 樹形 強大,

(因為 標籤本身就可以複雜到需要使用樹來展示,所以它能標誌的對象自然更龐雜、靈活

做過一個 標籤式管理照片的工具 HaitaoSoft ,所以 體會很深)

但是,知識結構的特點決定了:樹形更容易理解、組織、維護,所以,樹形也就更合理

不同分支的知識點可能存在關聯(交叉學科、複合知識),則需要在樹形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關聯的機制。

思路也是類似,標籤太靈活了,樹形則既有發散,更有約束,方便隨時收斂

怎樣能使過於龐雜而跳躍的思維表達的清晰明了? - 海濤的回答


樹形結構整理更具有效性,知識的四個層次 - 能力中國


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

所謂一個人的知識結構的合理,應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合理結構,未必是數量上的積累,而是達成一種合理知識結構下的認知能力,了解技術和人文之間的辯證關係,特別能深入理解宗教、風俗、法律、歷史等蘊含的豐富的做人做事的內在哲學,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明白人之需求產生的基本原理,了解微觀層面的一門自然科學(專業知識)以及宏觀的自然科學的大體走向,能深入理解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就在不久前,看的書多了,經歷過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後,才明白一個人的短板。 那是知識架構的不全面,經驗積累的不夠多的原因導致的。

來談一談什麼叫知識架構才算合理?。

  • 知識在工業化社會高度發達現在,已經劃分了無數的領域;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倫理等等不同大的領域。什麼叫知識架構比較合理,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把這個詞掛在嘴邊,已然形成了一種口頭語了,逢人便說知識架構,談後談一些只看了幾本書的膚淺認知。知識是沒有合理的情況出現;知識在於應用,在於不同知識交叉後的實踐;那就是創新和創造;也造成了許多時候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不存在知識合理。誰敢說怎樣的知識架構比較合理?。
  • 看到這個問題也是因為,自己陷入了一種思維狹隘,認知漸漸縮小的困境裡面,在這個衚衕里來回碰撞,最後依然不得「解救」之法。 後來偶然不知在哪裡就聽到一句,年輕人常常困惑,來源於,想的太多,讀書太少。如果知識結構可以用現代科學設計出一套 大家公認所謂的 合理組織架構;無益於流水線下的量產商品一樣;所以,知識的領域到最後都是想通的;儘管現在我們都無法達到所有知識都相通的地步,但我們卻對知識最後有一個科學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來源於,過去哪些驚艷千年流傳於世的 大家; 萊昂納多 達芬奇 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

不求人人要達到哪些人的高度;但是請不要期望通過某種合理的組織達到 前人的高度;

看過《圖靈》的人 應該知道,模仿這種學習模式是很難超越 被模仿對象的;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 只是架構也一樣; 當然 某些領域是夠相互關聯可以合理組織在一起的;並且會獲得豐厚的收益; 除了校園之外,這樣的知識組織架構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你的結構模式是什麼樣的。有人說,我看了好多本歷史類書籍,但是知識架構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如果這個時候問組織架構怎樣合理;那麼就告訴自己,去閱讀同一個人的相關作品。去融會貫通。

以上是個人近期開始有了閱讀習慣之後的一些 關於知識結構的 個人認知; 不對之處還請指正。


如果問組織的知識結構我還可以插兩句嘴,好歹我畢業論文寫的這個……而關於個人的我知之甚少。

比如我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是不斷橫向發展,或者說像iOS7那樣——扁——平——化!

對於組織來說,扁平化的結構是很有益處的,因為縱向的信息失真會減少,橫向的再建立各種互聯就好了。但是對於個人來說……你夠了……

求摺疊,不要讓我的小夥伴們看到我這麼難堪的回答


樹狀結構。


看行業,看個人習慣吧。

有些適合文章(wiki,word,傳統的筆記),有些適合頭腦風暴,有些適合圖片、視頻、聲音,有些適合結構化數據(&> to be geek // Lore),有些適合手寫手繪,有些適合帶有語義、邏輯的知識表示方式(楚辭 -- 讓知識融入你的生活/作品)。


把感興趣的一籮筐的塞進去思維導圖裡面吧


靈活的組織會根據企業具體需要擴展和收縮邊界,如收購或剝離相關組織,外包或內包工作流程,開發和結束合作夥伴關係等。

通過強化互連性和合作性利用全球供應商網路開發。

企業通過收購小企業公司擴大規模(有時是為了獲得對方的人力資源),然後捨棄其中大部分內容,只保留對自身長期有利的資源。

例如,一個部門只有兩位員工。

其他工作都是利用外部資源完成的,包括處理行政事物的助理(自由工作者)、設計社會化營銷戰略的顧問(自由工作者或諮詢公司員工),以及解決公關事務的公關公司(外包公司)。

高度互連、高度合作的企業中的價值鏈是怎樣的。

這樣的公司可以保留希望自主經營的業務(如品牌戰略、研發、產品營銷和客戶支持),把價值鏈中的其他業務交給外包公司、合作夥伴或人力資源平台。

互連性和合作性提高之後,你可以根據業務變化利用其他公司的人力資源調節自己的需求。

與其他公司建立良好的互連性合作關係,管理者可以有效緩解企業面對的風險變化。

靈活性提高後企業的組織邊界才會出現變化。

你可以把整個部門或業務流程外包出去,讓更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去做。

擴大組織邊界,在初創公司進入正軌之後將其收購,然後收縮組織邊界,讓這些公司的管理者離開重新創業。


個人看法。


先是樹結構。然後加強魯棒性,一部分變成圖結構,沒連入圖的即每個學科的前提預設或者公理。


等著我的產品出來,你可以模仿或者抄襲。


推薦閱讀:

國內外有沒有比較好的開源的類 Quora / 知乎 建站源碼?
如何提升自己對信息的分析能力?
Evernote、Clipix還有Pinterest這幾個書籤軟體有哪些異同?
碳交易行業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有哪些,工科背景的人有沒有機會進入這個行業?

TAG:知識沉澱 | 知識庫 | 知識管理 | 知識結構 |